第一篇:××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根据《××县区域卫生规划》,结合我县卫生工作的情况和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现状
1、卫生机构。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24个(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6个,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卫生学校1个);村卫生室410个,私立医院1个。
2、卫生人力。现有在编职工1310人,乡村医生423人,具有高级职称43人(其中正高1人);具有中级职称163人;具有初级职称951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2.19人。共开放住院床位831张,其中,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4张。
3、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总值17716万元,其中,专业
设备总值15758万元;房屋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螺旋CT、三维动态彩色B超、CR、DR透析机、C臂X光机等大型医疗设备。
4、医疗服务。2009年,全县县级医疗机构门诊诊疗382566人次,乡镇卫生院门诊诊疗559380人次,全年出院总人数48901人,其中县级医院出院25986人,乡镇卫生院出院22915人。开放总床日数484720天,实际占用总床日数415568天,病床使用率86%,其中,县直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104%,乡镇卫生院65%。
5、公共卫生。2009年,规划免疫11种疫苗接种率99.5%,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时接种率98.7%,住院分娩率89.25%,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4.06‰,孕产妇死亡率0/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人均期望寿命72岁。
6、卫生监督。紧紧围绕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食品行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中老年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食品安全,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2009年共检查餐饮单位1046家,新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004家,抽查食品样品656份,进行相关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查处非法行医医疗机构27家,其中无证行医23家,超范围执
业4家,变更执业地取缔非法行医23家。
7、医疗保障。2010年度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8.2%,全县累计有住院报销人数22648人,报销金额6556.7万元;门诊统筹补偿44万人次,补偿金额465.5万元;住院分娩2127人,补偿金额85.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欠缺、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2、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蔓延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人口流动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通过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可有效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
3、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卫生执法人员偏少,快速监测手段缺乏,交通工具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超范围行医、医疗操作规范执行不严等问题,医疗事故和传染病传播的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差距较大。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扩大,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范围必然增加,由于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导致人员待遇低,不安心工作,吸引不了人才。
5、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全程的、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建立,不能有效提供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
6、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到龄退休的高峰期,严重影响了我县医疗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对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针,以五项重点工作为主线,以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风建设,逐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二)总体目标
以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满足居民卫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小城乡间、不同人群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体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和提高卫生整体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 “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
(三)主要指标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75岁;
婴儿死亡率≤2.5‰; 孕产妇死亡率≤10/10万;
2、医疗服务
(1)三级医院拟设置1所,县人民医院;二级医院设置2所,县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要进一步巩固创建“医改试点医院”的成果,重点加强专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同时为创建三级医院做好医疗设备设施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县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中西医结合办院的前提下,向二级现代化医院发展,重点加强中医中药特色建设,进一步发挥全县中医药工作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作用,向示范中医院建设方向发展。专科医院设置2所,县慢性病防治院、县麻风病医院,一级私立医院一所,××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16所。16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卫生院创建标准。
(2)、急救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完善县120急救中心的各项措施,更新救护车辆和急救设备,尽快提高急救人员素质。以县120为急救中心,辖区内医疗机构作为急救点,共同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同时,加强医疗机构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更新完善各项抢救工作的流程与制度,确保“急、危、重”症抢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村卫生室建设
继续在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开展创建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活动,到2015年,全县规范化卫生室达到85%,并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4)、社区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2012年,以汤坑镇卫生院为基础,将其改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并在全县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治愈好转率≥98%;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入出院诊诊符合率≥95%;
农村规范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5%。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
3、卫生防病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全面实施国家扩大规划免疫规划,11种免费接种疫苗以
乡镇为单位有效接种率达90%以上,完成对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任务。
4、妇幼保健
住院分娩率≥98%;
儿童系统管理率≥80%;
儿童保健覆盖率≥6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75%;
母乳喂养比例≥95%;
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逐步提高受检率。对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率达60%,服用率达60%,服从依从率达30%。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每个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金额不少于300元。
5、卫生监督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准入制度和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净化医疗市场。加强以食品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促进公共卫生秩序的改善,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生物制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卫生。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6、医疗保障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外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调整到上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起将对16间卫生院的药物目录范围内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严格执行国家核定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国家用药目录药品零差价率,设立药事服务费。
7、资源配置
(1)、全面完成县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前期规划项目,全部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全面整改,达到卫生部要求的标准化水平。规划期内,增加床位600张,使病床总数达到143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1张。85%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村卫生室;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2)改善办医条件,提高诊疗手段。所有医疗卫生单
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要力争配齐全部必要的检查设备,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高精尖设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人力资源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全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使卫生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9、经费配置
(1)、完善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对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给予补偿。
(2)、加大对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的投入,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政策性亏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方面给予补助。
(3)、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分担比例人均20元标准补助,并随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逐年增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予以全额保障。
(4)、政府举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前,由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
补助,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四、政策措施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精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政府加强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要深刻认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要将区域卫生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好卫生战线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明确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明确政府补助的范围和方式,并解决社会负担过重问题。
2、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切实保证辖区内居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医疗服务。
3、各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支持。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适应医疗服务体系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卫生服务的特殊规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增加对卫生的投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改善群众
就医环境,使群众享受的卫生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5、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卫生机构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减免对医疗卫生机构征收税费。
6、控制发展规模,注重存量调整。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继续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采取置换、调整等办法,使卫生机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条件,在新建、改建居民区内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用房。
7、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乡(镇)村一体化”规范管理,调整乡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全县乡村医生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吸引和鼓励医学本、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卫生资源和人才向农村流动,8、科教兴卫,进一步提高我县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依靠科学进步,进一步加强我县重点学科建设,依托我县现有的优势学科,建立7个重点专科,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9、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调整自身的运做方式,增效减员,降低物耗成本与劳务耗费,严格实行成本核算。
不断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及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0、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继续加强对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我县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以适应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县卫生局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2
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2为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争取筹资230万元,规划建设荷塘乡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平方米;筹资200万元,规划建设板塘乡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1500平方米;按照科学设置,合理规划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进一步规划村卫生室的设置,实现一村一室,每个村卫生室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二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筹资1250万元,规划建设公共卫生大楼,实现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三部门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两套人马),加强卫生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卫生检测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区预防保健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及城市社区卫生监督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监督队伍培训管理,不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的经费补偿和报销政策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医疗保障等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相一致,惠及更多百姓。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积极推行“筹资委托代缴”工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开展农民部分重大疾病二次补偿工作,提高住院保障水平,力争平均住院费用补偿率提高到50%以上。完善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全免。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完善特殊慢病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门诊费用补偿总额预付和住院费用补偿按病种付费等试点。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严格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费用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3、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工作,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全员聘用制和聘用合同管理制。在医疗卫生院机构落实绩效工资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4、理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现非政府办(含市直、厂矿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分离,工作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全部独立运行,全面实行区办区管,并按照合理设置的原则,对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
5、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举办公立医院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与决策议事机制,深化人事制度
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促进公立医院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推进施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加强区直两院规范化建设
加强区人民医院建设,将中洲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由区人民医院承办,并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将其打造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重强化区中西结合医院内涵建设,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多措并举提升中西结合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新培植2-3个特色专科;进一步加强中医整脊专科建设,筹资1200万元,规划建设中医整脊康复大楼5000平方米,深化专科内涵、拓展专科业务,力争创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着力盘活医院资源,科学规划医院发展,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进一步加强医院教学科研工作,力争将中西结合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国中医整脊教育基地,湖南省针灸理疗临床教育基地。
(四)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认真落实在岗农村卫技人员学历教育制度,积极选送无学历在岗农村卫生人员参加省级学历教育;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及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任务,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人才交流力度,实现两院、两站、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彼此之间人员广泛交流。探索引进市级综合医院重点科室和学科带头人的运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扶持基层医院长足发展。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积极落实中央补助农村改厕项目,争取继续完成150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实现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率达90以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巩固除“四害”成果,鼠密度控制在3%以内,争创“灭鼠达标先进市”。继续加强文明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力争每年创建成3-4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
(六)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区中西结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药房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和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单位创建,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及目标。
(一)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全面免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平均期寿命达到74岁。
2、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危害。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肺结核痰涂阳治愈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100%;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
3、抓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到2015年,预防保健人员达到1.5人/千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接种合格率达90%以上。
4、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10万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1‰以内;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80%,叶酸增补率达到70%。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提高婚检率,全区免费婚检率达80%以上。继续开展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和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工作,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5、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5年),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托行为及“两非”行为。
6、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索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二)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医疗技术、大型贵重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层次。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驻区市级医疗机构的规划。合理规划辖区内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和湘钢职工医院等驻区企业职工医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3、规范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坚持“控制数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置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力争发展10-20家有专科特色或有相当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化我区医疗资源。
四、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关注与重视。
2、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加大对当地卫生事业的投入。
第三篇:漳平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起草情况汇报
漳平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起草情况汇报
(2011年12月25日)
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起草,主要依据《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十二五”专项规划》,并将该规划(讨论稿)发到各有关部门进行征求修改,经过修改完善形成《漳平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将《漳平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起草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简要背景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第一次实现了由市卫生局发文到市政府发文的历史性跨越,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的行政效力得到了提升,这对于协调部门关系,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我市的卫生事业“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正式改名为“五年规划”,这表明政府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谋划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更加注重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把握和调控,以往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指令性指标。这一改变反映了我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次,“十一五”规划出台后,我市卫生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动全市各级各类的卫生力量,并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较顺利地实施了“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指令的项目和工作任务,促进了我市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和加快发展,推动了我市卫生事业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进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卫生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卫生发展环境也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卫生工作需要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卫生发展的新挑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制订主要框架
专项规划共分五大部分。
(一)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三、“十二五”规划内容说明
(一)发展现状:总结回顾我市“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成效,当前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剖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创特色”的基本目标;
——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偿机制;
——积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代。
2、基本原则
——坚持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强服务、创特色”;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3、发展目标 ——总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目标: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
三、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专项规划的主要目标,制定卫生事业发展具体任务。主要有七大任务: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治疗与管理和妇幼卫生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完善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级医院服务功能建设和农村急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继续加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扩充医疗服务资源。加强医疗机构床位配备建设,发挥和扩大民营(企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势。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转变医疗服务方式。
(三)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深化和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
(四)加强医学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医疗卫生重点专科建设,重视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积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培训。
——加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药品采购和监管,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的集中采购机制,加大药品配送监督力度。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药品采购、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
(六)加强健康教育,持续推进爱国卫生工作。
——大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以创建卫生城市(街道、镇、村、社区)为抓手,推动爱国卫生工作。
——继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七)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开展与合作交流。
——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康复服务。
——有效推动与台湾地区间的医疗技术、医学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一)重大工程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市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含慢病防治机构)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 础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乡镇卫生监督派驻机构建设,着力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落实漳平市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努力实现市级医院基本医疗设备配置达到国标,适当扩充市乡两级医疗机构和企业(民营)医院床位规模,有效改善就医环境。
——卫生人才建设工程。积极落实高层卫生人才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工程。
——医疗卫生机构重点专科建设工程。市级医疗机构的临床重点专科、市疾控机构慢病(结防)与精神卫生重点专科(含实验室)和妇幼卫生重点专科建设。
——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市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防治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二)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共15项,包括:医疗机构建设6项(可新增床位2000张),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建设5项、综合管理项目建设4项。即:
1、实施一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项目;
2、强化“两个机制”:强化卫生事业经费补偿机制,强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均等化制度;
3、加强市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三项”建设:市级巡回医疗队建设,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中心卫生院急救门诊建设;
4、完成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四项建设:市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建设,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精神卫生)专科建设,市卫生局健康教育(卫生新闻宣传)中心建设,市疾控机构实验室(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达标建设;
5、创建五个特色工程: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工程,市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工程,漳平市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名老中医带徒传授培训工程,开展一批医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工程。
五、保障措施
要实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重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投入是关键,政府的财政投入起着主导作用。市政府要重视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并确保逐年增加,将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以及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和农村卫生基础建设改善、卫生人才培养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向农村卫生倾斜;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以及市乡医疗卫生机构有关项目建设债务,给予优先补足和化解。
(二)加强卫生队伍人才建设。由市政府协调编委、人事等部门,支持市乡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对引进卫生人才和重点科室(岗位)卫生人才培养给予政策倾斜。
(三)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稳步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目标,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保障制度。坚持医 疗卫生的公益性,严格界定市乡医疗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切实完善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和扶持社会资金发展,壮大卫生事业。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卫生系统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建设,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优质服务活动,坚决治理和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不断巩固和扩大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成员。
(五)加强组织,抓好落实。加强专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认真实施我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的检查督办,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漳平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起草小组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1(teniu推荐)
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1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
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结合我区卫生实际,制订我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全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截止底,全区有区、乡两级卫生机构7个,其中区直卫生单位2个:人民医院(含营田中心卫生院)、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含天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1所,乡(镇)防保型卫生院4所,村级卫生所(室)20家,个体医疗机构110家。人民医院内设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编制床位140个,在职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69人。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是集血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单位,设5个科室,并加挂天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床位12个,在职职工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5所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农合办现有工作人员4人,村级医疗机构有乡村医生7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由于主客观条件等原因,全区卫生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力还不足,农村卫生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还比较强烈。主要表现在:
1、卫生机构布局不合理。血吸虫病防治、卫生监督、农合办3个机构根据国家卫生改革的要求,理应设置为卫生局机构内的独立行政职能科室。而现状是血吸虫病防治、卫生监督挂靠在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卫生改革的精神和周边县市区的机构布局情况,血吸虫病的医疗救治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隶属于卫生局血防办,卫生监督是卫生局的一支行政执法队伍,涉及到食品、药品、医政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当前的机构布局严重制约着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3个机构的发展。
2、卫生人员编制过少。人民医院从改制以来医院核定编制人数143个,由于调离、病故、自动离职、退休等原因,目前现有在岗在编人数103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二级综合医院核定床位数与人员编制比例为1:1.5,按核定床位数140个计算人员编制数应该为210个。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定编13人,十年来因调离、病故等原因,现实有在编人员11人,在岗无编人员12人。按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血防防疫妇幼保健预防人员编制比例为7-9人/1万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比例为1.1-1.2人/1千人口。据此计算血防防疫妇幼保健应配编60人,5个乡(镇)卫生院应配编50人。按《卫生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要求》,卫生监督应配6名以上的专职卫生监督员。农合办从启动以来,一直没有配编。整个卫生机构缺编严重,卫生工作面多线广,一些工作人员不得不身兼数职,编制过少,工作超负荷,业务工作得不到理顺,卫生机构运转艰难。
3、卫生人员待遇严重偏低。从农场改制变管理区以来,卫生人员档案工资一直没变。由于身份的问题,工人在专业技术岗位的身份得不到改变,没有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套改工资。退休人员的生活津补贴不能到位(医院现有事业退休职工77人,企业退休职工26人)。农合办的人员到至今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都没有解决。如人民医院新增的卫技人员月工资只有680元。卫生机构面临着医疗、防疫成本高,收入来源局限,而致人员待遇严重偏低,以至于酷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4、卫技人才队伍断层严重。卫生系统卫技人员年龄老化,原有的技术骨干大部份已退休,后备的技术骨干培养周期长,缺乏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人才短缺、人才梯队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完善的用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好的人才难引进,现有的人员难提拔流动,影响了卫生系统队伍的整体活力。由于卫生服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加之工作强度较高、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员不稳,影响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5、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人民医院“公益性”没有得到回归。当前,我区人民医院医疗成本高,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对于设备的添置,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要发展既无外援,又无内扶,只能集资或贷
第五篇:人民日报:解读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人民日报:解读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湖北国考湖北交流2群:175194131
国务院日前发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规划指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
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切实保障边远地区、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区域的医疗资源需求,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肿瘤、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医疗、中医等领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规划指出,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空间。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促进公立医院合理布局,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
规划指出,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提高乡、村卫生机构设备配备水平。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到2015年,努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至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保报销比例
规划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费用支付比例。做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水平的衔接,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明显缩小与实际支付比例的差距。
继续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长期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医保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差距,为实现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奠定基础。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到2015年,实现普通门诊统筹全覆盖。扩大大额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继续开展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将肺癌等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并适当扩大病种,提高补偿水平。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规划指出,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利用基本医保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减轻参保(合)人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统筹协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有效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基本医保基金监管,健全管理经办机构。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疾病临床路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鼓励优先使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建立医保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慢性病防控策略
规划指出,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预防性干预工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综合防控,在各级医疗机构推行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制度,在80%以上的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糖测定服务。支持贫困地区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免费药物治疗。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率达到60%。加强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在癌症高发区开展重点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病例报告制度,加强管理治疗,使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紧急救助。到2015年,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治疗率达到60%。逐步完善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规划指出,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2015年建档率达到75%以上。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列服务,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白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