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23-96361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8 19:07: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 前言

公元前60年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自汉唐以来,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屯田定西域”是历代政权统一新疆、巩固边防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证明,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屯田,西域就安定,丝绸之路就畅通,新疆就统一在祖国大家庭中;废了屯田,西域就发生**,丝绸之路就不通,就会产生分裂。但是,如何屯田,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由于西域地处边疆,驻军少了稳定不住局势,驻军多了粮食和其他供给发生困难,于是有了屯田。汉唐时期主要是军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军屯和民屯并举,以军屯带动民屯。没有民屯,军屯会发生困难;没有军屯,民屯根本站不住脚。

纵观新疆历史,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屯田兴,新疆宁,屯田废,新疆乱。屯垦能为戍边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而戍边又为屯垦提供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二者结合形成了良性互动。新疆地区的屯田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是加强战备、巩固边防的需要,是繁荣新疆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而新疆地大物博,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也为生产建设兵团提供了开发和建设的有利条件。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1949年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国民党新疆省主席包尔汉通电和平起义,占全国国土六分之一的新疆和平解放。10月中旬,王震率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部及第2军(1953年3月撤销番号,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2兵团的第6军(11月转隶第1兵团,1953年5月撤销番号,军部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7万余人由甘肃省酒泉、玉门、安西地区分别以空运、车运和徒步向新疆进军,11月6日,第1兵团机关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与“三区民族军”(1.4万人,1950年1月10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1954年撤销师番号,军部改编为伊犁军区)和在新疆起义的国民党部队(7万余人,1950年12月授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番号,1950年9月25日整编改造完毕授旗授印,1954年10月第22兵团番号撤销)胜利会师。11月6日,第1兵团机关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并于12月下旬兼新疆军区机关,截至1950年3月底,第六军进驻北疆哈密、吐鲁番、迪化、伊犁等地;第二军进驻南疆库尔勒、阿克苏、喀什、莎车、和阗等地接管政权,解放了新疆全境,并接管了千里边防,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阿尔泰山和帕米尔高原。

1949年12月底,人民解放军全部基本进驻新疆指定布防区域后,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到新疆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发扬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和工作队的光荣传统,选派4 000多名干部,同地方干部一起开展地方工作,接管和改造旧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维护社会治安,发展生产。1950年2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决定成立南疆、迪化和伊犁三个区党委。南疆区党委在喀什,由第二军党委兼任;迪化区党委由第六军党委兼任;伊犁区党委在伊宁,由第五军党委兼任。各师、团按照自己驻地区划,从1950年至1952年先后派出8 480余人(其中干部4 418人),组成工作队帮助各地建政。第二军第四师负责喀什专署、莎车专署以及各县建政工作;第五师负责阿克苏、和田两个专署的工作,师党委兼阿克苏地委,第十三团负责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建政工作,第十四团负责温宿、拜城两县建政工作,第十五团负责和田专署及所辖七县的建政工作;第六师负责焉耆专署及所辖八县的建政工作。第六军第十六师负责哈密专署及所辖六县的建政工作,并抽调干部支援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的建政工作;第十七师负责迪化专署的建政工作,第十七师第五十团负责伊犁专署及所辖七县的建政工作。所抽调的干部,开始以工作委员会的名义进行工作,以后则作为组建各级政权机构的干部基础。新疆和平解放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问题,原美国驻乌鲁木齐领事馆副领事马克南在离开新疆时,曾叫嚣:“共产党的军队好进不好出。我要亲自看到他们一个一个渴死、饿死、葬身于黄沙旷莽之中”。

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国共双方部队共17万多人,一年所需粮食10万吨。号称面积中国第一的新疆,却无力供应。当时新疆人均占有口粮不足200千克,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民生之凋敝,可见一斑。从内地调运或从苏联进口粮食,要么运费奇高,是粮价的8~10倍,要么必须动用大量的外汇。解放之初,军区后勤部每月都要派飞机赴京去运大量银元回来购粮。一次,军区后勤部长又去向周恩来总理要银元,总理签付后,神情凝重地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 可见,国家也是不堪重负。

为了动员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粮饷问题。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针对新疆军区发布了《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还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因此,各军区首长,必须指导所属,从1950年起,实行参加生产建设工作,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节省一部分国家的开支。”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部队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0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发布新产字第一号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部队生产须有长远打算,有计划地建设军垦农庄,号召各部队为发展农业生产,应大力兴修水利,以造福于人民”。《命令》颁布后,驻疆广大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迅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1950年共有11万军人投身到开荒屯垦的大生产运动中去,1951年 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在边疆长期安家立业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运动”,号召全体指战员树立“屯垦军”、“劳动军”思想,“安家落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到1952年,新疆军区实现主副食全部自给,并建立一批军垦农场和一批工厂,奠定了新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

1952年2月中央军委发布《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号召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协同全国人民,为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继续奋斗!”,“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命令部队于1953年进行了整编,毛泽东主席在命令中称:“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当时,新疆军区的部队没有区分国防部队和建设部队,所有部队都一律参加生产建设,不利于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了更好地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防建设与加强经济建设,必须把国防部队与建设部队区分开来,国防部队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国防,建设部队的基本任务是生产建设。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国防部队统一整编为1个二级军区,2个三级军区,8个军分区,1个国防师和4个独立骑兵团,由第二军四师师部和第六军、第五军的部分步兵团合编为国防第四师驻南疆喀什,汽车第四团和独立汽车营编入国防部队;将第一兵团的第二军、第六军,由新疆民族军改编而成的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其中第二十二兵团部暂保留国防部队序列,驻石河子,仍用原二十二兵团的番号来领导全疆包括二、五、六军的生产部队,整编后生产部队人数15万人,专门从事生产建设。为了管理生产部队,新疆军区成立生产管理部,生产部队的军政工作和后勤供应,分别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负责,生产任务由军区生产管理部管理。1953年新疆军区编入生产部队的单位有:

第二军第五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驻阿克苏。

第二军第六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师,驻焉耆。

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三师,驻伊犁。

第五军第十五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四师,驻巩留。

第六军第十六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五师,驻哈密。

第六军第十七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六师,驻五家渠。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六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八师,驻石河子。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七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九师,驻焉耆。

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十师,驻绥来县(玛纳斯县)小李庄。

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

师一级单位还有军区建筑工程处和军区运输处。并以第六师第十六团、骑兵第七师第二十团、第二军工程大队、骑兵第七师第二十一团分别编为建筑工程独立第一团、二团、叁团、四团。以原汽车第五团、六团、南疆军区运输处分别编为汽车第二团、独立汽车第二营、独立汽车第三营。

1954年,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掀起了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高潮,国家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军队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官军衔、工薪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使驻新疆的十几万生产大军真正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在新疆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把部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以便统一集中领导新疆的生产部队。195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军区分别给西北局、西北军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发电,提出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其领导机构、名称的请示报告。8月6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新疆军区:同意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撤销二十二兵团的番号,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将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团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成兵团的部队有人民解放军二、六军的4个师,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五军的一部。10月30日 新疆军区发布新队组字第十五号命令,《公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所管辖部队番号》。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南疆生产管理处、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农业建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以及建筑工程第一师、建筑工程处、运输处及9个直属团和9个企事业单位,共计17.5万余人,其中指战员和无军籍职工10.5万人(注:个人估计其余7万人员,应是建国初期“三反五反”中的调疆劳改犯人,新疆军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50年开始先后从陕西、湖北、河南、安徽、四川、上海、浙江等省运进劳改犯人并延续至今,由于劳改犯人的增多,1955年兵团政治部专门成立了劳改工作处)。由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与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关,驻乌鲁木齐,于1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12月5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成立大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政委王恩茂宜读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并颁发了中央军委授予生产建设兵团的印鉴。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单位有:

南疆生产管理处(驻喀什,1955年初撤销,人员及直属单位并入农一师)。

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后改为石河子管理处)。

农业建设第一师(驻阿克苏,辖第一团、三团)。

农业建设第二师(驻焉耆。1960年迁库尔勒,辖第五团、六团)。

农业建设第三师(驻绥定,1954年底撤销师番号,所辖第七团、九团改为兵团独立农场和兵团独立牧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

农业建设第四师(驻新源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市,辖第十团、十一团、十二团)。

农业建设第五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辖第十三团、十五团)。

农业建设第六师(驻米泉县五家渠,辖第十六团和八一农场、猛进农场、五O农场。1956年五O农场划归农四师)。

农业建设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迁奎屯,辖第十九团、二十团、二十一团和小拐农场)。

农业建设第八师(驻石河子,辖第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二十四团和石河子机耕农场)。

农业建设第九师(驻焉耆。1955年撤销建制,所辖第二十五团、二十六团由南疆北调合并为第二十五团并人农七师。第二十七团改为农四团划归农二师)。

农业建设第十师(驻玛纳斯县小李庄,1955年撤销建制,师部及第三十团并入农八师,所辖第二十八团远在阿勒泰由兵团直属,1959年恢复,迁至阿勒泰)。

建筑工程第一师(驻石河子,1954年底撤销师番号,所属部队属兵团基建处,1955年成立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处)。

建筑工程处(原新疆军区工程处,驻乌鲁木齐市。)。

运输处(原军区运输处,驻乌鲁木齐市。)

此外,兵团直属单位有:八一农学院、被服厂、皮革厂、卫生学校、第一医院(乌鲁木齐市七道湾)、第二医院(石河子)等企事业单位。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标志着新疆生产部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兵团成立后加强了统一集中领导,加快了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兵团成立初期,党政工作属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领导,生产工作受新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初期,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1956年6月,中国农垦部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受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正式撤销生产部队原有部队番号,脱离军队系统,退出军队序列,此后不再参加军区党的组织系统,而变成了国家的农垦企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经营性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从此兵团不属军队系列,但其性质仍是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并保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的军垦部队,继续发挥着人民解放军的“三个队”作用。

根据部队当前思想情况,为了不引起思想波动,安心生产,有个过渡;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招收内地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仍然采用带有军事性质的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该番号沿用至197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消兵团建制及各师建制,成立新疆农垦总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六军各两个师、第二十二兵团全部和第五军大部集体转业而组成的,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就地转业,开发水利,建立国营农场,经营农牧业生产,为新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1954~1961年这个时期,兵团制定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先行,以新疆北疆地区为重点,结合水利建设的进度逐渐扩大耕地面积的方针。1955-1957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1958年,兵团实施了开发新垦区的战略方针,各师也作出了向新垦区进军和扩大老垦区的部署,一个垦荒造田和大兴水利的高潮在天山南北迅速兴起。开发的重点是南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同时在伊犁、阿勒泰、博乐、塔城、奇台等垦区进行。到1960年底,又经三年奋战,累计开荒造田57万公顷,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实灌面积39.4万公顷,基本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耕地面积猛增到69万公顷,农场由59个增加到166个,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战略布局。

由于受当时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扩大耕地主要是靠劳动力的增加,且各行各业百业待兴,急需劳动力。此后,安排大批知识分子、转业战士、支边青年陆续进疆(计划性迁移,俗称 “支边”),吸收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原因自流来疆人员(自发性迁移,俗称“盲流”),接收历年各类运动中被迫来新疆改造的“右派”、“黑五类”、内地劳改犯人(从1950年开始先后从陕西、湖北、河南、安徽、四川、上海、浙江等省运进劳改犯人至今)及刑满释放人员留场就业等(其他类型迁移,俗称 “流放”或“充军”),并安置以上几类迁移人员的配偶、子女和父辈,迁移人员开始成为兵团经济建设的骨干,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仅在1956年自第一批河南支边青年来新后的安徽、江苏、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的支边青年,在1959──1961年即净迁入兵团达43万多人,其中仅在1959年一年中竟来疆人员达20多万人,在“大跃进”和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形成人口自流入疆的高峰,甘、豫、川、皖等省农民构成自流移民的主体。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1倍;到1961年底,新疆兵团人口总数已达50.3万人,总人口为86.6万人;到1966年末,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直到197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突破了200万人。这其中以政府组织的计划性迁移为主要形式,但从人员数量上看,自发性迁移则占据了大多数。兵团乃至新疆在这期间的迁移人口规模之大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以致于新疆的汉族人口所占比例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又是祖国西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是党中央加强边疆经济建设、巩固祖国边防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东北、西北分别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接界,西南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有5 40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在国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在新疆,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更为直接,经常派遣情报人员和秘密警察到新疆搜集情报,制造边境摩擦,挑起边境冲突。在1960年7月,苏联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苏联边防军以越界放牧为由,追打中国牧民,驱赶牧群。“博孜艾格尔山口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间的第一次边境冲突事件,中苏边境地区便无安宁之日了,仅1960年当年,类似事件就发生了上千起。接着苏共无视中国主权,利用我国经济困难,以其驻中国伊宁的领事馆为核心,通过其驻新疆各地州的苏侨协会,大做 “跨境民族”等问题,非法发放护照,登记发展侨民,大量策划、煽动甚至强迫中国边民去苏联,最终导致1962年4~5月间发生大量中国边民非法越境的“伊塔事件”,并公开支持印度反华,不断在中国西北边疆制造事端。

“伊塔事件”震动了共和国最高层,为稳定新疆局势,防止苏联的渗透破坏,周恩来总理责成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由兵团负责组织民兵速赴边境布防,维护边界治安。根据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兵团立即选派干部810名,工人16750人组成高素质工作队,分赴边境第一线指定地点执行任务,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同时,新疆兵团立即组编了6个独立营,共21个武装值班民兵连,开赴中苏边境展开布防,迅速建立起82个哨卡和巡逻点。其中,农一师抽调一个营共三个连,布防于阿克苏一线边境;农四师抽调二个营共八个连,布防于霍城至昭苏一线边境;农五师主力由哈密移防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并抽调一个营共三个连,布防于博乐一线边境;农七师抽调一个营共四个连,布防于塔城一线边境;农十师(1953年组建,1955年撤销,1958年恢复)抽调一个营共三个连,布防于阿尔泰一线边境。从1962年5月5日起,兵团的基干民兵全副武装,开始昼夜不停地进行沿国境线巡逻,有效地劝阻了边民非法越境,保卫了边境各县人民政权,并在塔城、裕民、额敏三县边境地带设立了8个边防检查站,5月21日,根据新疆军区指示,兵团决定年底以前按照军区指定的地点又在中苏边境建立19个边防工作站,填补了边防空隙,加强边防力量,边民外逃行动基本上被制止,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从此得以改观。1962年11月,“三代”工作结束了,在通过外交努力遣返外逃人员无望的情况下,中央要求兵团成立边境团场,划定边境国营农场带,“三代”人员留在当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守卫边疆。兵团根据中央决定和自治区安排,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把民兵建设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两年内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2_公里、纵深10公里至30公里的边境线上,抽调三万多人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带,控制着9处与邻国有争议的地区,并组建了300个齐装满员的生产完全自给不用国家军费民兵值班连,亦称兵团值班部队,对苏联蚕食中国领土的行为进行了上百次斗争,并以此作为镇守西北边疆的国防屏障,全力巩固祖国的战略要地,捍卫领土完整,使我国西北边疆安全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基础,从此结束了我国西北部边界有边无防的状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组成部分,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兵团自成立以来,忠实地履行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的重要力量。1965年周恩来总理来新疆视察时,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这个题词给生产建设兵团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67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十二条规定指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不是一般的农垦部队,而是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 1969年,“3·15珍宝岛事件”和“8·13铁列克提事件”的发生,使中国西北边疆安全局面迅速恶化,新疆已由大后方演变成武装冲突前线,中苏边境对峙局面更加紧张,战争迫在眉睫。当时,广为流传的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口号,新疆兵团作为准军事组织有着巨大兵源潜力,其武装值班连和基干民兵成为新疆军区抵御侵略重要的力量,中央军委命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员额6000人的50个现役步兵连,各项规章制度按军队现行制度执行,但不列入军队定额,除武器装备外各项经费均由生产兵团自负,作为兵团武装力量的骨干和战时扩编成野战部队的基础。1969年6月12日,兵团党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发《关于组建兵团现役部队的决定》,以现有警卫连为基础开始组建。截止1969年8月底,除兵团后勤部所属(哈管处)一个连队外,其它都如期完成编制的50个现役步兵连的组建任务,当时,连排干部由新疆军区各部队抽调,战士则由兵团从内部各师征集,均按现役军人待遇。

为了迟滞苏军,担负袭扰入侵苏军的任务,1969年12月16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为适应边疆建设和战备要求,将生产建设兵团划归新疆军区建制,又恢复了兵团与新疆军区的隶属关系,受军区党委的组织领导,全面由现役军人担任兵团各师团主要领导。为了加强新疆兵团的武装力量,1971年2月,这些50个现役连队又扩编成12个步兵团、1个工程团、2个独立步兵营近2万人的兵团现役部队。团领导、司政后机关干部从沈阳、南京、昆明等军区抽调,战士则从兵团和内地省征集。步兵团每团编4个步兵连、1个特务连、1个机枪连、1个炮兵连,另编卫生队、修理所、运输排、仓库、军马所。2个独立营直属于兵团司令部和后勤部管辖。步兵团和工程团由兵团及各农业(建工)师双重领导,各部队执行国防军现役制度,兵员补充列入新疆军区征集计划,但不列入军队定员。部队经费除武器装备外,仍均由兵团自负。

兵团现役部队的番号如下,农一师到农六师组建的现役步兵团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步兵第一、二、三、四、五、六团;农七师组建的现役步兵团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步兵第七、八团;农八师组建的现役步兵团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步兵第九、十团;农九、十师组建的现役步兵团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步兵第十一、十二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道路工程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独立营(独立团3个现役连与兵团司令部独立营合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独立营,边防一线步兵团执行1081人编制,其它步兵团执行1029人,道路工程团编制5000人,独立营编制为578人和739人,共计2万余人,亦称兵团现役部队,并依次代号称疆字901部队~~915部队,番号代号从一九七一年四月一日执行。

1963—1965年,新疆兵团的模式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首先在西北被推广。根据新疆兵团已有十个农业师的建制,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地新建的农业建设师被续称为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师。“文革”中,新疆兵团的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从1968年开始到1970年,全国新组建黑龙江、内蒙古、兰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湖北等11个生产建设兵团和三个生产师。

这些兵团虽然在“文革”中对稳定当时的局势和巩固边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1972年开始,各地兵团先后被撤销,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30多年来,它经历了艰苦创业、发展壮大、遭受严重破坏、被撤销解体和恢复发展的曲折道路。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末,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职工总数已达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农牧团场发展到158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112个,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粮食总产72.03万吨,棉花总产2.49万吨,粮食、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21.8%、31%和99%,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三分之一。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化大革命”时期,兵团各项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导致领导体制不顺,流通渠道不畅,农牧业经济出现大面积亏损。进入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新疆各项工作均遭到严重破坏,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1975年 1月3日 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联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上报《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肯定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20多年来成绩,同时认为应改变兵团体制解散兵团,更有利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加强反修战备,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统一规划”。

报告陈述撤销兵团的理由是:“兵团问题很多,主要是领导上思想政治路线不够端正,政策不落实,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常委内部不团结,经营方向有问题,没有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生产上不去,粮食不能自给,亏损越来越多等等。”并说“存在这些问题,同兵团的体制问题有很大关系”。

1975年3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批转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的两个报告。即《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和《关于调整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安排》。中央11号文件规定:

一、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机构,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场的业务工作。师机关并入所在地(州)机关,成立地(州)农垦局,主管本地(州)范围内的国营农牧团(场)的工作。

二、兵团和师的工矿、交通运输、建工队伍,商业、文教、卫生等企业事业单位,分别归自治区和地(州)各有关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

三、团(场)归所在地(州)领导。团(场)的全民所有制不变,生产资料不动,干部和职工的政治待遇、生活福利不变。各团(场)要坚决贯彻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办好直接为农牧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小型工矿、运输企业。

四、设置石河子地区,成立石河子地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该地区的领导。

五、兵团现役干部是1968年以来为加强兵团建设调去的,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大成绩。兵团体制改变后,这些干部由新疆军区按中央军委对全军干部安排的有关规定统一妥善安排。其他干部归自治区党委和各地(州)党委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妥善安排。

六、兵团现役部队归新疆军区建制领导。武装值班连改称武装基干民兵连,继续搞好“三落实”。

4月25日至5月7日 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召开贯彻中央11号文件会议,制定有关接交工作的具体方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所属各师(管理处)机关并入所在地、州机关,各师所属工业、交通运输、建筑行业、商业、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按行业分别划归自治区及所在地、州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兵团现役部队及训练、生产基地、划归新疆军区领导。

5月23日 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联合发出《关于改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有关接交工作的具体方案的通知》,即日起开始移交,8月底基本结束。

1975年3月25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这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兵团建制也被撤销,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交由地方进行管理,极大地削弱了新疆经济建设的力量。同时,屯垦戍边、维护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为日后新疆社会局势的稳定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其

一、边防力量大为削弱。兵团一直是新疆国防的后备力量,而且兵团58个边境农场驻守着202_多公里边境线。当时中苏两国边界尚未划定。撤销兵团使国防后备力量大大削弱。其

二、兵团农场人心涣散,思想混乱。人心思迁,干部调地方,工人回老家,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支边青年、复员军人等“一江春水向东流”,屯垦戍边神圣使命的感召力凝聚力大大削弱。其

三、农垦经济大滑坡。1974至1977年财务亏损甚至超过“文革”后期。到1977年,增加了44个团场的农垦总局,粮、棉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2亿公斤、1244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由1974年的9.4亿元下降到1977年的5.7亿元,财务亏损总额达6.6亿元,平均每年2.2亿元,占全国农场亏损的一半。1978年后,农垦经济步履艰难,亏损严重。那种撤销兵团就能把经济搞上去的想法,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浅薄的。其

四、维护新疆大局稳定的力量大大削弱,“三股势力”乘机抬头,破坏国家统一、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闹事接连发生。

兵团撤销后,屯垦戍边、发展经济、维护民族团结和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加上自治区党委负责人执行民族政策的失误,新疆多地,尤其是南疆的喀什、叶城、阿克苏地区多次发生群众闹事、上街游行、民族纠纷,破坏民族团结,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甚至是反革命**事件,狂呼反动口号,冲击党政机关,大搞打砸抢,震惊了全国。如:1980年4月9日,阿克苏 “4·9事件”,1981年1月叶城“1· 13事件”,1981年5月“伽师反革命武装暴动”;1981年10月喀什“10·30事件”。这直接威胁着中国西大门的国防安全和国家的统一,引起中央的特别关注。因此,尽快恢复兵团,就成了发展新疆经济、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委派王震同志分管新疆工作,使新疆局势很快得到扭转。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王震先后四次到新疆视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气愤难平,指出“解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完全错误的”。面对兵团撤销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恢复兵团已成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情况逐渐好转,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恢复兵团体制又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1981年6月3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向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兵团的建议。当年8月中旬,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同志的陪同下,亲赴新疆考察,听取各方面意见,指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还是党、政、军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恢复和重建这一党、政、军结合的特殊组织,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战略预备队的作用。1981年 12月3日,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1981】45号文件《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以农垦系统现有建制为基础,做适当调整,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并将恢复后的兵团划归农业部领导。

兵团恢复后,隶属关系已不在国防序列,名称也由撤销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而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新疆时对此解释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

1982年6月1日,乌鲁木齐召开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庆祝大会,王震亲临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兵团在恢复过程中,将原有的一大批骨干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留给了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90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下达《国务院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实行单列”。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并对兵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规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纳入国家一级预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为了适应经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对外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并作为独立核算单位享有企业法人资格。

1998年7月,江泽民再次视察兵团,他说:兵团“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和“四个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他还说:“要把兵团屯垦戍边的工作放到边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中加以观察,其深远意义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标志着兵团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向法制化迈进。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从组建初期的17.5万人发展到260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30万,少数民族人口30万人。兵团共有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千米,耕地103.52万公顷,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占新疆总面积的4.47%,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垦区之一。在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兴建了五个功能较为齐全的新城(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其中,石河子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兵团所辖边境垦区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接壤,管辖的国界线共计有2 019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571千米,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团70多个边境农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边境一线的中国领土上,历史上长期担负着守卫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编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近500个独立核算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较发达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是国内最大的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如今,兵团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产新疆1/5的粮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纱、布匹、食糖,并缴纳1/5的税金。更为重要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成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局势稳定、保卫中国西北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在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即“三股势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体、农业经济在兵团占有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团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增长,兵团已经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继续使用农业师的名称与新形势下兵团的发展特点明显不相适应。

202_年10月,经中央批准,兵团13个农业师的名称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202_年12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乌鲁木齐举行兵团农业师更名暨揭牌仪式。兵团农业师名称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兵团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沿革,标志着兵团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对于兵团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更名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兵团发展思路的肯定,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兵团事业的大力支持,也进一步指明了兵团及各师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巩固提升兵团的地位和作用,为更好履行使命、推进“三化”建设、发挥“三大作用”创造了条件。

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名称、土地面积及驻地如下:

第一师:1953年成立,土地总面积2943平方公里,下辖16个团场,主要分布于阿克苏地区境内的四个县市,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第二师:1953年成立,土地总面积5164平方公里,下辖17个团场,分布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市,师部驻库尔勒市,拥有铁门关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第三师:1966年成立,总面积4115平方公里,下辖18个团场,分布于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境内10个县市,师部驻喀什市,拥有图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

第四师:1953年成立,总面积5972.5平方公里,下辖21个团场,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原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第五师:1953年成立,总面积3093平方公里,下辖11个团场,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3个县市,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第六师:1953年成立,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下辖19个团场,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第七师:1953年成立,总面积3073平方公里,下辖10个团场,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奎北新区,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第八师:1953年成立,总面积5085平方公里,下辖18个团场,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第九师:1962年成立,总面积36777平方公里,下辖11个团场,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的4个县市,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第十师:1959年成立,总面积3820平方公里,下辖11个团场,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北屯市,师部与北屯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第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2_年改为现名,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下辖6个团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第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2_年改为现名,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下辖12个团场,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第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2_年改为现名,总面积5583平方公里,下辖3个团场,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二二二团:1959年1月19日创建,其前身是兵团农六师干部大队,地处举世闻名的新疆天池脚下,团部北亭镇距乌鲁木齐市中心72公里,距阜康市中心18公里,吐—乌—大高速公路通过团场附近,交通十分方便。全团土地总面积32.6万亩,现是兵团唯一的直属团场。结束语

从以上可以概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成立的,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兵团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特殊使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两周一线”;三是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社会实体、经济实体、准军事实体;四是兵团在国家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在所辖垦区内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五是兵团既是中央的直属单位,又是自治区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近代以来,真正被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直接治理其实也就是晚清左宗棠、刘锦棠建省以后,之前基本都是由其各部落族长管理日常民政事务。后来,1940年代,国民党从盛世才手中接管新疆,由于政府腐败,再加上苏联的作用,在伊犁、塔城和阿山三地发生所谓的三区事件,1946年英国驻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领事到伊犁考察发回的报告里有关于当地政府和军队的内容,原文是:“该地区所有的汉族官员都被清除掉了,所有的汉族军队也被清除掉了,实际上连所有的汉族人口都被清除掉了”。因此,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凭借当时国共产党强大的底层动员能力,才在整个新疆建立了真正有效的基层组织体系。

如果对南疆的喀什和北疆的伊犁历史有了解的话,特别是对清朝和卓叛乱的经过和民国1933年之南疆大头棒、1944年之伊宁事变有了解的话,就知道兵团这样一种组织化的力量还是不可少的,否则光靠军队警察,平时的社会基本面很难控制;而且一旦有事,无组织的松散汉人社会在短期内是很难形成战斗力,对于这一点没有必要去装什么安定团结的面子,因此兵团这样一种组织化的体系是有必要的。我们不能按照在内地惯常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推导当地的情况,这样很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因为极端分子和分裂分子所关心的根本不是民主和民生。虽然有些代言人和民族精英热衷于批评政府,质疑兵团,似是而非地谈论公平、民主、平等,混淆一些政治概念,其本质还停留在简单的二元对抗逻辑,根本没有中国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如果不报偏见,就会发现他们真正的倾向和意图是什么,只要不是很蠢的人都会看出来。当然,随着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身属于一个计划体制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的产物,兵团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拼命去扩张,形成一个集党、政、军、企为一体的“大而全”、“四不像”、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游离于军队和地方几者之间的超大规模组织。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兵团经济靠收取高昂的土地使用费或土地承包费(地租)和强卖强买赚取农产品价格差(设卡封路,农产品只许交售给农场)来承担兵团巨大的费用开支,如何长久发展?又如何能稳定兵团职工队伍和把兵团子女留在兵团?虽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大规模喷灌实施,兵团也可以不需要那么多人,甚至可以将土地承包给非兵团劳务工种植,一样可以收土地使用费或土地承包费,但问题是没有稳定的年轻力壮和高素质的队伍又如何“屯垦戍边”? 没有了“屯垦戍边”使命,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的意义在哪?

“老军垦老了,小军垦飞了,临时工来了,劳务工安家了,新引进的大学生跑了,老年人多了,懂科技的人少了。”就是当前兵团团场情况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更好的措施,这种情况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靠以空洞的“屯垦戍边”、“稳定新疆”的大局这类口号,再发一套没有军徽和领章的军装来组织动员和吸引高素质人员也不可能,这跟建筑工地的临时工也没啥区别。因此,如何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更好地起到稳定新疆的核心作用?这可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中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内容摘要: 张仲瀚(1915~1980),是新疆军垦事业的创建人之一。随着大泉沟、大海子等数十座水库以及一万多公里引水干渠的相继建成,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粮棉连年丰收,很快发展成为新疆的粮棉基地。张仲瀚(1915~1980),是新疆军垦事业的创建人之一。他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官宦家庭,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建冀中抗日武装,历任河北民军司令员,冀中军区津南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南下支队第三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独六旅旅长。1949年随王震、王恩茂进军新疆后,任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政委,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第二政委和党委第二书记,新疆军区副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农垦部副部长。“文革”结束后,被任命为解放军炮兵顾问。

“如果说我一生中有过最伤心的事的话,那就是被迫离开了新疆”

张仲瀚的秘书罗承瑛在张仲瀚去世以后,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找到了张仲瀚生前绝笔《忆新疆》手稿。十年浩劫,张仲瀚遭受林彪、“四人帮”长期迫害,被监禁八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念念不忘新疆,不忘兵团。1979年,张仲瀚卧病在北京301医院。他预感到生命不会太长了,决心抓紧时间撰写一些文章来总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经验体会。他还以顽强的毅力,抱病上书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陈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议及早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据罗承瑛回忆,张仲瀚在解除监禁后,曾多次对前来看望他的战友说:“如果说我一生中有过最伤心的事的话,那就是被迫离开了新疆。”“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恍如回到了新疆,看到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看到了那里的劳武结合、改天换地的军垦战士。”1979年8月,乌鲁木齐军区为纪念进军新疆30周年,约请张仲瀚写一篇文章,他欣然应允,选题为《忆新疆》。文章一开头写道:

我在新疆从事过军垦,和那里的各族人民并肩工作,一起度过了17个年头。在我的一生中,有这么长一段时间为新疆工作,使我感到幸福。

我离开新疆已经13年了,如果同什么人谈起新疆来,至今我还习惯地说“我们新疆”。如果有人说新疆不好,我很不高兴,几乎是本能地立即加以反驳,并且滔滔不绝地向他们解说新疆的好处,新疆之大,以及新疆如何重要。为反映人和自然的斗争,显示人的卓绝毅力,往往提到新疆的大沙漠、大戈壁、大风暴、零下几十摄氏度等恶劣条件。但那些东西不是新疆的全貌,也不是主要方面。

新疆有广袤无边的可垦荒地,有水,有草,有绿洲,有海洋般遍地出没的牛羊,有极其丰富、宝贵的矿藏,即使是那些大沙漠、大戈壁的底下,到底蕴藏着什么无价之宝,我敢说,我们才知道了一小部分,而大量宝贝,还有待今后若干年的勘探才能知道。新疆是鱼米之乡、瓜果之乡、歌舞之乡,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欢乐聚居之乡,是我国西部边疆的重要屏障。新疆的事业,鼓舞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人,即使是去过10年、20年、30年以至终生最艰苦的生活,也甘愿奔向她!建设新疆,是我们祖国的富强之路。只有敌人,才害怕新疆的建设。

今天,为纪念进军新疆30周年,想起我在新疆写过的一首五言诗,名《老兵歌》。因我从不写诗,知我者必不苛责。中间几十句写于1961年,后在1965年作了修改和补充。不是一气呵成,但可看出生产兵团在新疆曾经做了些什么,是向一个什么目标前进。

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

新疆举义旗,心倾共产党。干戈化玉帛,玉帛若金汤。

各族好父老,喜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

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

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

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场队办五坊。

五坊何所指?油酒粉豆糖。渣滓皆饲料,粪便变棉粮。

遍野棉絮白,精心育蚕桑。飞来长江鱼,殖满清水塘。

整地平如镜,凿渠万里长。引来天山水,为我灌禾秧。水库如棋布,水吼电辉煌。晴阴无旱涝,保产先保墒。

护田林成带,条田宜为方。四周森森树,万堵绿城墙。

工厂连栉起,机鸣日夜忙。商店陈百货,自办大学堂。

人称新疆好,地阔天无疆。远山蜃楼动,平沙海市映。

壮士五湖来,浩浩慨而慷。君有万夫勇,莫负好时光。

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荒沙变绿洲,城乡换新装。

乡人离乡去,十年未还乡。归来惊不识,指问此何方。

恪守农轻重,步调勿颠宕。一业得成功,百业自兴旺。

负重从大局,发愤誓图强。兴建新社会,岂只蓺稻粮。

多种经营好,主次切衡量。各业农为主,谷物粮为纲。

农业有宪法,八字放光芒。字字都办好,年年红满堂。

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各族同水乳,情深似海洋。愿偿历史债,共谱新篇章。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

老兵带新兵,一浪接一浪。新陈自代谢,后来应居上。

回首创业初,当兵自种粮。手舞坎土曼,地窝做营房。

将士齐上阵,三军酣战忙。处处南泥湾,江南到北方。

节衣复缩食,集资建工商。今日机械化,当年手挽缰。

万事开头难,念念奠基章。甘将苦为荣,建国是康庄。

白纸绘新图,立足促边疆。严戒前门虎,谨防后门狼。

未战早备战,年丰多储备。莫待临战时,举措顿仓皇。

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前人业未竟,不怪左宗棠。

兵团多健儿,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

令人惋惜的是,张仲瀚病情不断恶化,心绞痛发作的周期在缩短,但他全然不顾。医生催他休息,他反而开玩笑似的说:“我这是在打仗啊,一个战役没打下来是不能休息的。”1980年3月9日12时35分,张仲瀚端坐在写字台前,突发严重的心肌梗死,与世长辞。

文中的五言长诗《老兵歌》,全诗32节,640个字,既讲述了历史,描绘了现状,又憧憬着未来,以精练生动的诗体语言总结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四个力量”(经济建设、安定团结、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的成功经验,以此展开了气势磅礴的篇章。

“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王震任第二军军长兼政委,后由郭鹏任军长,王恩茂任政委。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所辖的独四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四师,三五九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五师,独六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六师。

9月26日,兰州刚刚解放,彭德怀在布置下一步解放大西北的任务时,明确提出:“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今年一定要进军新疆,为明春开荒生产作好一切准备。”他指着一张西北地图说:“大家看看,西北有多大一块地方啊!地大物博,却人烟稀少,极度贫困,还十分荒凉,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开始搞建设。„„我们要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改变大西北的面貌,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义不容辞的任务。”张仲瀚全神贯注地听着彭德怀的讲话,心里已把屯垦戍边、建设大西北视为己任,开始筹划了。10月13日,张仲瀚把六师主力部队交由政委熊晃率领,自己带着3名团职干部(十七团副团长谢高忠、十六团参谋长肖耀武、十八团副团长黄云卿)和他们的警卫员、4个技术人员及30多个从酒泉起义人员中选出的测量队员,穿过河西走廊,闯过终年大风的安西,越过甘新边界交汇处的星星峡,在千里无垠的戈壁大漠上,风驰电掣般向目的地进军了。在一个名叫库米什的小镇,遇到了持陶峙岳亲笔信从迪化(今乌鲁木齐)赶来迎接的新疆水利局局长王鹤亭、地质所所长王恒升和一些农、林、牧、水利技术人员。11月5日,这支队伍到达南疆古城焉耆。第二天清晨,张仲瀚就带着这支队伍进入了茫茫草原,到开都河岸和南北疆山隘要道的铁门关踏勘去了。

谢高忠是张仲瀚的老部下。他15岁投身革命,自津南自卫军与七一九团整编合并后,就跟随张仲瀚南征北战。来到新疆后,谢高忠再没离开过,他的记述真实感人:

1949年11月5日,我随从张仲瀚率领的一支先头部队到达南疆古城焉耆。我怀疑这里算不算一座城市,满目破败、衰落、荒凉的景象。

开始的几天中,我一言不发,但我的心里却想得很多。出得城来,便是荒滩连着草原,一望无际。脚下只有牛羊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寒风吹来,芨芨草像海水一般摇荡起连天的白浪。我寻思着大部队抵达之日如何安营扎寨。

然而,张仲瀚却兴奋地对谢高忠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棒多了!天助我也。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有多少劲也能使得上。”这时,张仲瀚对开荒造田,向土地要粮已经是迫不及待。他说:“自己养活自己,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给自己创造一块建国立家的经济根据地。”“军令在身,任何犹豫、迟疑、等待都与我们的身份不相称。没有休整的机会了,你明天就和我一道去踏勘定点。”

在踏勘中,遍地是牛羊粪肥,张仲瀚号召全师指战员挑起筐拾粪积肥,作春耕准备。这条指示不胫而走,成了当时的一大新闻,也感动了驻在当地的起义部队二十七师的官兵。二十七师师长陈俊为此专门拜访了张仲瀚,说:“将军此举不亚于给我一面镜子。陈某思之再三,夜不能寐。扪心自问,惭愧惭愧。”陈俊的来访,引起张仲瀚的沉思。他对谢高忠说:“我压根儿没想到拾粪这件事会弄得满城响。看来当兵只管吃粮的思想毒害人们太深。”“我得感谢南泥湾大生产,那是对我的一次委实重要的洗礼。今日重操农事,让部队拾粪积肥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说明拾得太少了,永远拾下去就变得平常又正常。”

1950年3月,张仲瀚调到由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九军任政委,后任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兼九军政委,对团结、教育这支部队做了大量工作,使这支部队感受到了共产党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策,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

同年春,张仲瀚、陶峙岳陪同王震在玛纳斯河流域勘察了五天,初步了解到那里有可垦荒地约400万亩,有玛纳斯河、奎屯河及部分泉水流经其间,宜农宜牧。王震当即与大家商量,决定以此作为二十五师、二十六师的垦区。同时,按照彭德怀的指示,为妥善安置起义部队,决定二十二兵团的领导机关也进驻石河子,建设一座新兴城市,作为垦区的领导中心。当时玛纳斯河大桥正在抢修,他们只好徒步前进,徒步过河。张仲瀚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是一同携手过玛纳斯河啊!”

他们掌握了玛纳斯河流域和石河子地区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研究,确定北疆首先开发以炮台、石河子为中心的两大垦区,拟订了初步规划。九军二十五师、二十六师受命进驻炮台、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地区过去被认为是植棉的禁区。1951年,张仲瀚在考察时发现,一个连长从老家带来棉种种在菜地上,亩产皮棉120斤。虽然产量不高,但说明这里能种棉花。张仲瀚十分兴奋,连夜与陶峙岳商讨,第二天就报告了王震。他们都为这一发现和可能建成一个大棉花基地而激动不已。经过讨论,并和技术专家签订合同,决定在1952年试种两万亩高产棉花的计划。结果,获得亩产皮棉102斤的好成绩。这是一大创举,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正是从这里开始,才有了今天石河子垦区和整个北疆地区几百万亩的国家棉花基地,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1/5。

新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农作物几乎全靠人工灌溉。因此,开展水利建设,是发展农垦事业的先决条件。在中国最大的这块省级行政区内,由军人掀起的以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础的大开发,从根本上说,是水利的大开发、大建设。

玛纳斯河,天山北坡最负盛名的母亲河。玛纳斯河西岸大渠,是玛纳斯河上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流经安集海垦区、下野地垦区,许多渠段由卵石干砌而成。玛纳斯河西岸大渠在第一代兵团水利建设者那里,被称为“将军渠”,老水利们所指的将军就是张仲瀚。这条渠凝聚了张仲瀚的大量心血。1952年春天,西岸大渠的建设工地上,张仲瀚头戴草帽,和数千名战士挥锹舞镐,拉开了大规模治理玛纳斯河流域的序幕。

当5000名军人奋战在工地上、“将军渠”工程进展正酣之际,上级突然命令停工,等待国家批复。张仲瀚为此来到新疆军区,并亲赴北京,到水利部甚至政务院,极力陈情。后经中央派出的水利工作组调查论证,工程终于获批,又热火朝天地上马了。

与此同时,与人工引水渠配套的流域水库规划建设方案,也摆上了张仲瀚的办公桌。由于流域的首座水库——蘑菇湖水库定址在玛纳斯河流经安集海冲出的一片自然洼地上,该方案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否决。苏联专家的理由是:在这里建平原水库必然会造成水位上升,周边土地盐碱化,以致成为不毛之地,造成居民迁徙的严重后果。因此,苏联专家力主一步到位,在水源源头修建山区水库。问题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家负担不起,加之面临着无起吊设备、无工程技术人员、无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等诸多困难;而解决20万驻疆部队的口粮供应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与苏联专家持不同意见的张仲瀚,在一次会议上将精心准备的资料翔实、依据充分的实施方案和盘托出,并诚恳而又耐心地解释道:“山区水库是我们的首选,但目前它还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待我们手中有了粮食,有了自己的水泥厂、钢铁厂,一旦条件成熟了就上马。到那时,在玛纳斯河干流与清水河交汇的肯斯瓦特,巧借山石岩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灌溉水资源的调节了。它集灌溉、发电、调峰于一体,充分利用水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一番言之有据的论述,终于使苏联专家心悦诚服了。

然后,张仲瀚又说服王震,接受由他主持制订的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水利开发、建设分两步走的总体规划。规划上报水利部后,张仲瀚又说动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促使其带领由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来到蘑菇湖调研论证。经过现场办公,专家们被张仲瀚的求实精神所折服,都对他的方案表示肯定。最后,傅作义当场表态:按张仲瀚的方案实施,条件具备后,吸取苏联专家的建设性意见。

随着大泉沟、大海子等数十座水库以及一万多公里引水干渠的相继建成,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粮棉连年丰收,很快发展成为新疆的粮棉基地。

1950年夏,新疆军区党委决定:在玛纳斯河西岸、天山北麓的石河子芦苇荒原上,建设新疆第一座“戈壁新城”,作为生产部队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指挥中心。12月,石河子建城工程处成立,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赵锡光兼任处长,张仲瀚兼任政委。

有个小故事很快流传开了:在石河子建设前,几位领导借老百姓的房子住。工作人员要挖个地窝子住,张仲瀚也参加挖。他说:“干这个我是内行,你们没有赶上南泥湾挖窑洞,今天赶上了天山脚下挖地窝,非常好!明天的高楼大厦就从地窝子开始吧!”

1952年,由张仲瀚领导,重新编制了石河子城市规划。随后,张仲瀚又用了六个年头,在实践中对这个基本方案反复修改,于1958年正式形成了石河子新城规划,使石河子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一颗“戈壁明珠”。

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将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兵团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成兵团的部队有二、六军的四个师,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五军的一部。10月30日,新疆军区发布《公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所管辖部队番号》的命令。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兼),副司令员程悦长、赵锡光,副政委张仲瀚。下辖南疆生产管理处,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农业建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以及建筑工程第一师、建筑工程处、运输处等。兵团保持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一体的特殊体制。

由于不再将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国防军编制,兵团实行集体转业,一些同志很不理解。当时正值部队实行军衔制,兵团转业不再评军衔,对大家影响很大。有的发牢骚,说“军不军民不民,二转子,还不如解甲归田回老家”。为此,张仲瀚作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写了一首诗:“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这首反映张仲瀚人生抱负的诗,也使同伴和部下深受感染,有些想走的人又留了下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标志着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开始。此后,部队创办的军垦农场逐渐变成农垦职工管理的正规化的国营农场,军队的自给性生产变成了纳入国家经济计划的企业化生产。各农场制订了规划,实行企业化管理,改供给制为工资制,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行科学种田,扩大职工队伍。

1954年12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新疆军区首届代表大会上,讨论并批准了张仲瀚所作的《关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五年计划草案》(1953—1957年)的报告,提出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先行,以北疆地区为重点,加快国营农场建设。同年,兵团抽调一批干部和后勤人员,同西北荒地勘测设计队、新疆部分勘测设计人员合编为新疆荒地勘测设计局,从1955年至1957年对兵团老场进行补测规划,对新场进行勘测规划,对国营农场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兵团在土壤详查和地形勘测的基础上,拟订了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开发莫索湾的方案。开发莫索湾是兵团开发史上最壮丽的一个乐章。1957年冬,农八师党委派肖风瑞率领先遣组进驻莫索湾。随后,抽调4500余人组成先头部队,抢修公路、水库,为开荒创造条件。肖风瑞1938年参加革命,一生打了无数次仗,他对战争的理解是: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是什么?和平就是生产呀。1958年,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兵团开荒2.4万公顷,播种1.2万公顷,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盈利。

“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张仲瀚牢记毛泽东的教导,从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地按照毛泽东“三个队”的指示建设兵团,实行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学兵并举,劳武结合,亦农亦工亦商亦学亦兵的方针。他常说:我们兵团“三个队”的任务次序、侧重可以有不同,比如现在我们把“生产队”摆在第一位,然后是“工作队”和“战斗队”。重点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三个队”必须并存,必须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生产队”。它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

现在,经过50多年的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4个生产建设师,186个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56.7万人,在岗职工98.81万人,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生产队”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工作队”。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内容和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它是中央支援地方,汉族支援兄弟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一种成功的有效的形式。兵团的全体人员从进疆开始,就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把毛泽东关于“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指针,把帮助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各方面的工作进步当做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各族群众热烈欢迎解放军工作队,亲切地称呼工作队是“毛主席的队伍”,是“毛主席派来的干部”,以表达他们的热爱和敬意。解放后的四年间,新疆人民走完了平常历史需要好多年才能走完的行程。各族人民对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和解放军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各族人民向往北京,很多人把到北京去见毛泽东作为最大的愿望。绥定县70多岁的老汉乌拉木拉洪逢人便说:“我翻身了,要努力生产,多种粮食,下一年我一定要打上两塔合(口袋)馕,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感谢他解放我们的恩情。”

“各族同水乳,情深似海洋。愿偿历史债,共谱新篇章。”张仲瀚从走进新疆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以毛泽东对进疆部队的教导“以替历史上压迫少数民族的汉族反动统治阶级还债的精神在那里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工作队”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和增进民族团结。他认为兵团的汉族人数占新疆汉族人数的将近一半,新疆的民族团结,首先是汉族同少数民族的团结,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产建设兵团同当地各族人民的团结上。

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战斗队”。它将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同自己的历史特点、组织特点以及生产建设特点结合起来。它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是驻新疆解放军的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在剿匪、平叛、支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兵团多健儿,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1962年4月,中苏边境发生边民外逃事件,张仲瀚挺身而出,说明真相,劝阻边民。周恩来在召见张仲瀚时,同他一起分析了斗争形势,明确了兵团民兵在边境中的任务、方针、政策和策略,要求对边民外逃地区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收、代管)。此后,兵团在中苏边境一带,抽调三万多人建起58个边境农场带,以加强边防。同时,兵团以不脱产的民兵形式,建立起在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上相当于正规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值班部队。其特点是:生产完全自给,不用国家军费,只由国家装备武器,以民兵为形式。毛泽东听说后很是称赞,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有希望。”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印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时,张仲瀚指挥值班部队参加反击,有一万多人和400辆汽车参与运输物资和抢救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张仲瀚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把民兵建设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到1965年,兵团已在中苏、中蒙的13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建成了一个劳武结合的包括几十个农场、纵深宽达几十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成一道屯垦的国防屏障。

5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都是与以王震、张仲瀚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军垦人正确贯彻毛泽东的屯垦戍边的战略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分不开的。他们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各族人民办好事的高度来建设兵团,教育兵团,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屯垦新路,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责任编辑:李雪)(完)

“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张仲瀚牢记毛泽东的教导,从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地按照毛泽东“三个队”的指示建设兵团,实行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学兵并举,劳武结合,亦农亦工亦商亦学亦兵的方针。他常说:我们兵团“三个队”的任务次序、侧重可以有不同,比如现在我们把“生产队”摆在第一位,然后是“工作队”和“战斗队”。重点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三个队”必须并存,必须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生产队”。它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现在,经过50多年的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4个生产建设师,186个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56.7万人,在岗职工98.81万人,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生产队”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工作队”。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内容和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它是中央支援地方,汉族支援兄弟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一种成功的有效的形式。兵团的全体人员从进疆开始,就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把毛泽东关于“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指针,把帮助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各方面的工作进步当做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各族群众热烈欢迎解放军工作队,亲切地称呼工作队是“毛主席的队伍”,是“毛主席派来的干部”,以表达他们的热爱和敬意。解放后的四年间,新疆人民走完了平常历史需要好多年才能走完的行程。各族人民对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和解放军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各族人民向往北京,很多人把到北京去见毛泽东作为最大的愿望。绥定县70多岁的老汉乌拉木拉洪逢人便说:“我翻身了,要努力生产,多种粮食,下一年我一定要打上两塔合(口袋)馕,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感谢他解放我们的恩情。”

“各族同水乳,情深似海洋。愿偿历史债,共谱新篇章。”张仲瀚从走进新疆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以毛泽东对进疆部队的教导“以替历史上压迫少数民族的汉族反动统治阶级还债的精神在那里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工作队”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和增进民族团结。他认为兵团的汉族人数占新疆汉族人数的将近一半,新疆的民族团结,首先是汉族同少数民族的团结,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产建设兵团同当地各族人民的团结上。

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战斗队”。它将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同自己的历史特点、组织特点以及生产建设特点结合起来。它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是驻新疆解放军的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在剿匪、平叛、支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兵团多健儿,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1962年4月,中苏边境发生边民外逃事件,张仲瀚挺身而出,说明真相,劝阻边民。周恩来在召见张仲瀚时,同他一起分析了斗争形势,明确了兵团民兵在边境中的任务、方针、政策和策略,要求对边民外逃地区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收、代管)。此后,兵团在中苏边境一带,抽调三万多人建起58个边境农场带,以加强边防。同时,兵团以不脱产的民兵形式,建立起在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上相当于正规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值班部队。其特点是:生产完全自给,不用国家军费,只由国家装备武器,以民兵为形式。毛泽东听说后很是称赞,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有希望。”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印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时,张仲瀚指挥值班部队参加反击,有一万多人和400辆汽车参与运输物资和抢救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张仲瀚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把民兵建设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到1965年,兵团已在中苏、中蒙的13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建成了一个劳武结合的包括几十个农场、纵深宽达几十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成一道屯垦的国防屏障。

5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都是与以王震、张仲瀚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军垦人正确贯彻毛泽东的屯垦戍边的战略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分不开的。他们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各族人民办好事的高度来建设兵团,教育兵团,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屯垦新路,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教学研究室文件

兵教研发[202_]4号

关于开展评选小学数学(人教版)教育教学论文活动的通知

各师教育局教研室、各直属学校:

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通知,202_年5月举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我室将选送部分论文进行评选。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论文主题。

这次征集的论文主要有以下7个专题、对现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使用的体会、意见和建议等。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除了对小学数学一般教学方式的研究,还包括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四个领域的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主要包括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展开。

6.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7.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送评论文的要求

1、论文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围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兵团数学教育水平。

2、论文的主题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课题可围绕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领域选题。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3、论文观点要正确、鲜明、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对重要而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参与讨论,提出见解。论文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要时配有典型课实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防止空泛议论,避免单纯介绍经验,力求具有新意。

4、论文叙述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论文文字要通顺、准确、简明、流畅、无错别字。论文字数在3000--5000字之间。并附有不超过200字的作者简介。

5、送评论文严禁抄袭。

二、论文评选办法

1、送评论文首先由兵团教研室和兵团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进行阅评,评出兵团级的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在此基础上选出部分论文送交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2、被评出的兵团级优秀论文由我学会颁发证书。

三、送交参评论文的时间及其它

1、参评论文应一式5份,有条件的请附送电子文稿。2、论文要有封面及作者的姓名和单位及联系方式。特别注

意:姓名和单位及联系方式等写在封面,不要写在论文正文中的前面或后面。送审论文要于202_年3月10日前报送兵团教研室。

3、参评论文原则上以各师教研室为送评单位,如有特殊情况也可直接寄我会。

4、每篇参评论文需交评审费60元。

联系人:杨卫平

地址:乌鲁木齐市新民路卫生巷79号兵团教研室

邮编:830002

电话:0991——8830840***

名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 帐号:***218

开户行:新疆兵团分行乌鲁木齐市建设路支行

附加信息及用途:兵团教育学会(请注明小学数学论文字样)

二〇一〇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教育教学论文通知

抄送:高继宏局长、黎兴平副局长

基教处师资处

兵团教研室办公室202_年1月8日印发

第三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论文题目

兵团经济管理专题课程结业论文

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认识

物流202_级2班

202_ 兵团经济专题 专业、班级 学课

【摘要】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这个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处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集团,它既不是简单的经济实体,也不是正规部队,兼有二者的属性,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重任。兵团也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组织、特殊性

一、兵团的概况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兵团性质认识

(一)兵团不是国家机关或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我国宪法、组织法与行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国家机关由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中央国家机关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各级与中央国家机关相对应,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在上述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组成体系中,没有关于” 兵团”的内容。而且,在各类文件及领导的讲话中,从未有将 “ 兵团”作为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内容。因此,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兵团不是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

(二)兵团是社会组织 学者彼得.布芬认为,”社会组织”意指人类行为被社会性地组织起来的方式。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国家赋予兵团以屯垦戍边的社会职能,其直接目标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兵团作为国家单列的受国务院与新疆自治区双重领导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单位,具有其正式性与独立性。兵团通过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的规章制度,约束其内部成员与组织的行为,为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共同努力。可见,兵团是社会组织。

(三)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

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目的是屯垦戍边,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被归属于农垦系统,其所从事的是农垦事业,在计划单列前的相当长时期内直属农业部管理。所谓屯垦,指军队在屯营的地方开荒种地。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通过驻扎军队和安置居民,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和从事各种经济社会开发建设事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农垦,是指国家组织农民,在国有土地上使用现代机械和科技,大规模地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建设事业。由此可见,不论是 “ 屯垦”还是 “ 农垦”,组织生产建,实现经济发展,都是 “ 垦”的直接目的。这是兵团这一社会组织具有企业性质的根本表现。“ 兵团要实行企业管理”、“ 兵团是一个大型垦区”、“ 兵团是一个综合性经济组织”等论述都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发[1997]17号文件中提出组建新疆生产建设集团公司之后,这一性质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兵团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但兵团并不企业,而是一个具有党政军企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所以如此,在于兵团的存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政治性,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军事性、宏观性和大局性的影响。这使得兵团这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为充分发挥兵团的作用,必须要赋予兵团以综合职能。1981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恢复后的兵团,“ 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即为适应新疆综合性开发要求、适应新疆稳定和发展双重需要而采取 “ 党、政、军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以集中执行屯垦戍边这一综合任务。兵团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级党组织,对兵团事业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兵团通过公检法司劳等管理部门,行使部分政府职能,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兵团有一支以武警为主体的武装力量,行使着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军事职能。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和500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承担着经济建设的职能。兵团的教、科、文、卫等社会组织系统,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这之中,” 党”是领导核心,“ 企业”是基础和载体,” 政”和 “ 军”的职能均依附于企业这一基础与载体之上。可以说,党政军企职能的综合,是兵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兵团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企业型的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四个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聂卫国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四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75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这四个市均为县级市。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走过了48年的历程,经历了创建、发展、解散、恢复的曲折道路。现在正乘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决策的东风,昂首阔步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新疆兵团不仅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命力,经受了困难、挫折等严峻的历史考验,在十分困难的征程中,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威武雄壮、不断发展的光辉史篇,创造了人间奇迹。兵团过去和今后的历史地位、兵团人的伟大献身精神,应当得到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作用

(一)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经济,既是兵团开发新疆、建设繁荣富裕而文明的新疆的历史任务,也是兵团自我发展、更好地履行戍边使命的要求。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经济建设。早在兵团成立之前,为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部队一进疆,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大生产运动,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为兵团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兵团成立后,大规模进军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建农场、办工厂、修学校,使荒无人烟的万古荒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兵团创业伊始,缺乏资金,又大多战斗在气候和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兵团人发挥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人间奇迹。到202_ 年底,兵团生产粮食117.57 万吨、棉花69.39 万吨,国内生产总值180.68 亿元,上缴税收 9.069 亿元[ 1],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力量,使自治区经济实力更为强大,经济更为繁荣。不仅如此兵团还承担着本应由国家承担的30 多万离退休人员绝大部分的离退休费及社会事业的支出,并先后两次向自治区移交了一批工商企业,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兵团经济总量将更多,对自治区的贡献也就更大。

(二)兵团是守卫边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兵团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忠实地履行着戍边任务。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兵团担负了后勤支援任务,保证了后勤供应的需要及反击战的胜利。1962 年在前苏联策动的伊犁、塔城等地边民外逃事件中,中央、自治区党委一声令下,兵团立即抽调干部、职工、汽车及农机具,奔赴裕民、塔城、额敏、霍城等县的边境地区,执行代管庄稼、代耕土地、代牧牲畜的三代!任务,并承担

三代!费用。此后,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指示,先后在边境一线组建几十个农牧团场,沿中苏边界形成了一条10至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一条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不仅保证了边境安宁与稳定,而且结束了长期以来外国不断蚕食我领土的历史,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和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担负着祖国西部202_ 公里的边界守卫任务,定期巡逻、守土卫国、保境安民。在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不断制造事端的情况下,守好边防,对新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三)兵团是保证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解放初期,这支部队就进行了英勇的平叛、剿匪斗争,接着又投入建立地方政权、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的运动,保证了新疆解放初期的社会稳定。兵团成立后,以稳定新疆为己任,继续进行了剿匪斗争。对于长期存在的民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兵团始终把平息**及突发事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巴仁乡事件及伊犁

二五!事件发生后,兵团民兵根据自治区党委指示,立即奔赴出事地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平息**,恢复社会秩序。兵团在稳定新疆大局方面是有功的。兵团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威慑力量。邓小平把兵团称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是对兵团在新疆稳定中的作用、地位的高度评价。

五.组织的特殊构成

“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的总体特征是: “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兵团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实行兵、师(局)、团、营、连、排、班的部队体制。执行着部分政府职能,它有工会,计委等政府机构。同时,还要担负一些所谓国家专政机关的职能,如镇压**、兴办和管理监狱。兵团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农垦队伍,据有关的统计,汉民族占有88%以上。这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在边疆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稳定边疆,巩固国防的作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1950~1955年建立的。新疆多大,兵团多大,它所辖面积约20万平公里,主要分布在新疆的15个地州及边境地区。在布局上,更多地考虑了当时剿匪和今后的守边任务,形成了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两圈一线”格局。由于农场根据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多集中在边远、高寒、干旱缺水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先天的不足造成了脱贫难度的加大。即使脱贫了,也会反复出现返贫现象。如1999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实现基本脱贫的22个边境农场就几乎100%返贫。管理体制的混乱。现今的兵团依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农耕都要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等五统一的方式。指令性计划占生产计划的95%。团场承包者的收入中还包括要上交团场的各种费用,职工承担了完全的土地风险。兵团管理机构则获取了三方面的利润: 土地租金、对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控制,对农业产出品的价格控制。因此,兵团土地契约形式着重于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对职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削”。

【参考文献】

[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202_)[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_.[ 2 ] 《新疆建设兵团统计年鉴》 编辑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 ] 新疆通志(第37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61.[ 4 ] 兵团计委调研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和建议.载新疆农垦经济,202_,(3).[ 5 ] 李新.新时期兵团边境反贫困战略的思考.载新疆农垦经济,202_(7).(新疆兵团边境农场戍边使命与反贫困战略协调研究成果)[ 6 ] 孙柯.后兵团时代的军垦困境.载新西部,202_,(11).[ 7 ] 兵团党校科研处.兵团农牧场改革探索.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 8 ] 陈海泉.新疆兵团土地契约制度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2_年硕士论文.[ 9 ] 李僚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律地位研究.载新疆农垦经济,1997,(2).[ 10]郭 刚.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_,(2): 5-11.[11]《新形势下关于兵团性质的哲学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新疆兵团史料选集》 第三辑(内部),第 10 页。

[1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 1991年,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四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教学研究室文件

兵教研发[202_]3号

关于印发《202_ 年兵团教研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师教育局教研室,各直属学校、二二二团学校:

现将《202_年兵团教研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202_年兵团教研工作要点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工作要点通知

抄送:高继宏局长、黎兴平副局长

基教处师资处

兵团教研室办公室202_年2月20日印发 附件: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均衡发展全面推进

——202_年兵团教研工作要点

202_年恰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10周年、普通高中课改第二轮开局之年。为了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的经验、问题认真总结、疏理,把好的做法、经验、成果加以展示,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以达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共同提高质量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普通高中课改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改变学习方式为目标,认真总结和挖掘第一轮课改成功经验,特别是对202_年普通高考的总结与反思,进一步完善课改体系和具体操作,提高质量,确保兵团高中教育的优势。结合兵团基础教育202_年的整体工作要求,提出202_年兵团教研工作要点。

一、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兵团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教研优先、教研兴教、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为目标,加强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职能。

二、破解“双语”教学难题,力争初见成效

实行“双语”教学是国家、自治区和兵团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交流先进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民生工程,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看都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面临认识模糊、师资匮乏、措施不当等困难。兵团已明确向国家相关部委承诺,用三年的时间,使兵团中小学双语教学走在自治区的前列。202_年成为兵团实施双语教学初见成效并稳固推进的关键之年,此项工作必然成为兵师教研部门今年工作重点之一。为此,应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除做好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教育工作外,重点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现身说法等途径使此项工作的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而

积极配合,积极参与;二是严把师资入口关和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今后,招聘双语教师严格从思想素质、语言能力和业务素质三个方面考量、选拔,有条件的师市也可从特岗教师中招聘合格的双语教师。配合行政和人事部门加大现有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实行“培训上岗、不合格再培训,再不合格调岗”的用人机制。三是注重质量跟踪、反馈和评价,开展并做好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教科研工作,在去年农三师兵团“双语”教学现场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择机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进一步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改进措施,切实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

三、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教科研工作

落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实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前三年行动计划(202_-202_年)》、《兵团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和团场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前教育师资普遍存在低学历、非专业等现象,加之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还未出台,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标准,更没有相对成熟和稳定的教材、器材等,在各级各类幼儿园中普通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幼儿教育随意化”等倾向,甚至一些正常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都被列入收费范围,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202_年兵师教研室要把学前教育中的师资培训和教科研工作也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开展幼儿园分类定级评估工作。待时机成熟,拟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加强此项工作。

四、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事关社会、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更事关每一个孩子是否享受到公平教育。实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2_-202_)》,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前单从学校硬件建设来看,学校之间的差异不大,但在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方面还是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兵师教研部门肩负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既要鼓励优质学校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教育教学更加开放,又要帮助薄弱学校以各自的优势为突破口办出特色,并通过一些办学模式全面提高质量;二是处理好均衡发展过程中的“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在人、财、物等方面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学校内部更要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和教科研,注重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加强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各有特长,避免在师资、生源上恶性竞争,逐步实现各学校良性循环发展。

五、实施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正式启用,中小学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此,兵师教研部门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明确要求。认真做好配套教材的选用、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教学条件和辅助资源的配置工作,保障新课标的实施;兵师教研部门要将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今年及今后一个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境,确保新课程标准吃得透、拿得准、落得实,确保新课标平稳过渡。

2、组织学习。各级教研机构要率先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课标修订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提高对课标的认识,增强对新课标实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教研人员要认真对照新老课程标准,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难点,科学制定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

3、组织培训。今年上半年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以兵师两级教研员为对象,兵团组织开展新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以学校学科教研组长为培训对象,师组织开展骨干教研员培训;以义务教育学校全体教师为对象,学校组织全员培训;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前所有义务教育教师均经过新课程标准培训。

4、强化落实。兵师教研和教育督导机构要将课程改革实施纳入专项检查和督导范围,对课程方案的执行、课程标准的实施、配套教材的选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等加强检查指导,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各师在秋季期末前组织一次针对新课标实施的专项调研或检查,为进一步安排部署新课程标准实施工作提供依据。

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完善普通高中课改

义务教育课改已近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10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_年应把这些课改的成果充分展示,并进行深化,特别是农牧团场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虽然不能复制,也不能照搬,但对农村和农场学校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希望兵师两级教研单位认真总结、吸收和探索,特别是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加大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的力度。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普通高中课改经过三年推进已初步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各普通高中也在自身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考试与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通过202_年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对高考命题立意不清,对高校招生在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不清,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科学系统地针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一味地增加高考学科的课时,而其他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则采取减课时、减内容的不当做法,甚至出现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今年对普通高中课改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认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这就要求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以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所有普通高中能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兵团制定的课程方案、课程开设与管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七、加强中小学校德育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202_年10月兵团召开首届兵团德育示范校和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在受到表彰的两批共37所兵团德育示范校的评估验收报告中,无一不被指出“缺乏德育教科研”,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对此,应引起兵师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拟通过研讨或征文形式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切的思想,首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作为文化教育领域,用文化教育人、用文化感染人、用文化引领人是我们的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打造适合师生成长发展的校园文化,包括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进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八、加强教研队伍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包括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让一线教师服、信、听、干!在兵、地树立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岗位职责、常态工作、学习调研、培训提高、廉洁自律和准入等方面的制度;三是加强考核与评价制度,包括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自下而上的评议制度以及对各级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考核等。

九、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

国家和兵团花费巨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兵师教研部门肩负一定的培训任务,在形式上坚持国家培训、本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在内容上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成效上加大考核力度,不求人人过关,也要人人过堂,初步形成参培→收获(体会)→考核(考试)→跟踪→反馈→评价(分析)报告等流程。

十、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

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是一支重要的教学研究力量,兵师教研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学会工作,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尚未成立的,可先做好前期筹备工作,待条件成熟按程序申报并制定章程;组织不全的,可在今年择机进行改造。但无论新建还是改建,都要积极开展工作和活动,而不只是一个摆设。

在新的一年里,工作繁杂、任重道远。兵团在新疆的经济、社会中发

挥着“三大作用”,兵团教研在兵团教育中也应发挥三大作用:智囊、引领、助推。切实把兵团教研打造成为“五个中心”即教育发展咨询、服务中心,现代教育理论引领、转化中心,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培训中心,教育质量分析、诊断和改进中心。为进一步提高兵团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进新疆和兵团实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

一、兵团精神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边疆大局,于1954年10月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就地集体转业,组成生产建设兵团,以这种新型的屯垦戍边方式长期在新疆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任务。此后,一批又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城乡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新疆,加入兵团这支新中国屯垦戍边大军。这种服从和选择,注定了这群人毕生需要建立适应屯垦戍边的人生价值观。

兵团精神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一代的兵团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塞外似江南的人间奇迹,唱响了一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兵团人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不断地升华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兵团精神,用血汗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几代兵团人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

二、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用十六字表述,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作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都必须建立在开拓进取之上。事业发展了,整体实力增强了,兵团对内对外才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兵团精神,承载着具有兵团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兵团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兵团人长期坚持的原则。

三、兵团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1.兵团精神具有凝聚作用。兵团5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兵团人有着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到兵团参加建设。兵团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收为国防;干部职工群众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边疆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与兵团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边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了兵团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推进屯垦戍边事业的大发展,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2.兵团精神的激励作用。兵团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激励和凝聚力量,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兵团的许多英模都是兵团精神的实践着和示范者。充分利用这种精神资源,使之成为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是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目的。

3.兵团精神的导向作用。兵团精神是兵团人50多年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兵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对兵团人的价值选择及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兵团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需要用兵团精神统一思想、团结和凝聚人心,把兵团的奋斗目标与兵团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

4.兵团精神的教育作用。兵团精神是在长期的屯垦戍边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对兵团的屯垦戍边实践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兵团涌现出来的英雄、楷模的榜样力量显示出来,他们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广大兵团人,始终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随着兵团改革开放的深入,必须强化兵团精神的教育功能,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通过教育、启发、引导,使兵团干部职工群众不断提升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和智力支持,推动兵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弘扬和发展兵团精神的现实意义?

兵团精神是屯垦戍边实践中孕育凝结的。它既是兵团过去克服艰难险阻、经受多种考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也是兵团今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兵团主动适应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改革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屯垦戍边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要求兵团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进而把市场经济的利益本位和屯垦戍边的价值取向更好地结合起来。

1.兵团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兵团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展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明天建功立业的激情,始终是兵团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创造不朽业绩的强大动力。“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和“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兵团人的共同愿望和决心。为了使兵团干部职工能够长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兵团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在兵团事业的发展中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兵团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展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西汉以来21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中,无数可歌可泣、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将士投身艰苦的边疆垦戍边史,同样是一部为国牺牲、为国奉献的历史。有多少兵团人为新疆的繁荣、边疆的安宁、祖国的强盛,无怨无悔地贡献了青春和生命;用自己一生的奉献和奋斗,书写了爱国主义和兵团精神的壮丽诗篇,书写了兵团人的高尚情怀。兵团精神也在新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顺应新发展要求、吸取新的养分、丰富新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

兵团的创业,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兵团的改革,是在缺少参考经验的条件下探索的。正是因为有兵团精神的引领,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兵团人才能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辉煌的成就。兵团是白手起家发展起来,开拓进取精神贯穿于兵团创业史的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兵团人大胆面对改革和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披荆斩棘,努力探索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职工群众的收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拓进取使兵团人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同步,始终操持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活力。

3.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结晶。兵团精神从属于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兵团人爱国、奉献、拼搏、奋进的高尚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兵团人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兵团精神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在兵团新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吸取新的养分、丰富新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兵团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标准,构成了兵团人判断各种事物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基础。兵团屯垦戍边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热爱祖国,在边防斗争、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社会治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服务人民,坚守在艰苦地区行医执教或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的先进工作者;崇尚科学,精心培育良种和开发新产品的优秀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在不同战线创高产、创高效、创纪录的劳动模范;团结互助,常年为基层职工、为当地百姓办好事的优秀基层工作者;艰苦奋斗,以主人翁思想为国家增砖添瓦的节俭标兵等。这些在兵团受到大力表彰和广泛传扬的光荣之人,引领周围更多的人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构成在兵团工作生活中行为得失、道德选择的基本态度和最高标准,对塑造兵团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兵团精神实质上是兵团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和创造性的运用成果。

4.兵团精神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再次升华。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屯垦戍边的工作放到新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加以观察,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的基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兵团得抓紧改革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职工素质相对较高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兵团。有队伍有实力,才有条件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作出更多的贡献。新疆处于祖国边防和反分裂、反颠覆、反恐怖斗争的第一线。这种斗争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兵团得时刻铭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劳武结合的体制,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色完成上级交付的戍边维稳任务。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兵团广大职工群众是创造兵团精神和弘扬兵团精神的主体,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巩固新中国屯垦戍边人员基础,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兵团几代职工奋斗、奉献、牺牲的高尚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应得到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支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兵团,就得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每年为职工办些实事。首先解决好职工的住房、就医、冬季取暖、子女上学或就业等基本生活需求,加快解决好道路、饮水、卫生、收看电视等公共需求,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于为了国家战略需要,至今仍坚守在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职工,更得统筹兼顾,运用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加快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用阶段性的现实成果,巩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才会有足够的、稳定的、素质较高的屯垦戍边队伍,弘扬兵团精神才能够真正具有历史传承性。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增强其务实进步的时代特征。弘扬不是简单的复制。把兵团精神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内涵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体现进步,是不断巩固屯垦戍边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必由之路。如今,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随时准备为祖国主权、尊严和安全挺身而出,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平日为自己幸福生活和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工作,始终无条件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无私奉献不仅体现在为各族人民办好事时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惜牺牲,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运用自身拥有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去带动地方、致富百姓,推动兄弟民族共同进步。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不仅体现在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发展弯路,提高效益效能,始终坚持投入少、产出多、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样,兵团精神就会取得职工广泛持久的认可,其引领当代、教育后代的作用就会更大。

兵团精神以其不朽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作用,证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兵团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兵团精神拥有和呈现出的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主流道德、主流价值观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兵团精神作为政治传统、价值导向、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既有精神上的延续性,也蕴含着新的时代特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