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邹氏家族活动年鉴】家族活动202_年精彩回眸(上)5篇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23-96298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6 19:05: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邹氏家族活动年鉴】家族活动202_年精彩回眸(上)

【邹氏家族活动年鉴】家族活动202_年精彩回眸(上)

原创 202_-12-31 邹氏编辑 邹氏文化传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金鸡啼鸣渐渐去,玉犬吠声循循来!202_年,是邹氏家族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的一年。各地宗亲团结协作、恳亲联谊、寻根溯源、祭祖扫墓、建祠修谱,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家族活动精彩纷呈,目不暇接,太多回忆太多经典,让我们再次随着镜头去回眸那动人的画面,那精彩的瞬间,那美丽的笑脸……202_年1月1月1日,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杨方村(洋泽庄)邹家湾举行祖堂竣工庆典!1月3日,【梅州邹氏宗亲联谊会】召开“成立六周年换届暨202_年会员大会”。1月6日,广西北流南庆村垌心邹氏宗祠进香庆典。联吉公自清朝乾隆中期(一七七几年左右)从福建省汀洲府上杭县南门外迁徙至广西北流县冲龙里(即民乐镇)东南乡垌心邹(即现在南庆村垌心邹)开基创业,成为垌心邹氏开基一世祖。1月7日,【北京邹氏宗亲联谊会】在北京职工之家召开的“金鸡报晓”北京邹氏宗亲新春联谊会上宣告成立!1月7-8日两天,广东肇庆邹氏宗亲联谊会,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成立伊始,就凝心聚力,在家族中组织宗亲开展尊老敬老、精准扶贫的公益活动,真正为宗亲办实事办好事,行善积德,构建团结和谐社会。1月8日,湖南宁乡县召开中华邹氏宁乡宗亲会成立暨第一届联谊会,会议产生了以邹泽民为会长、邹建成为执行会长,邹江波为秘书长的11位委员的组织机构。1月10日上午10时,昭平县邹氏宗亲联谊会在金竹湾莲湖商贸公司会议室举行了202_年年会暨昭平邹氏宗亲联谊会揭牌仪式。1月14日,《华夏邹氏》编辑部一行七人由邹炽南主编带队,赴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开始了此次的惠州博罗邹氏文化交流之行。1月15日,北海邹氏文化促进会部分会员宗亲,在邹锋会长的带领下,分别对北海籍74位邹氏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五着保户进行送温暖走访慰问。1月22日,赣鄂皖三省邹氏德新公后裔宗亲回归祭祖暨第一届宗亲联谊会在九江湖口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1月23日,江西省上犹县邹氏宗亲联谊会年会,在县城犹建商务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上犹县各乡镇的宗亲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1月28-29日,北海邹氏宗亲组织【春节男子篮球友谊赛】,在这个太平盛世,普天同庆的日子里,神州大地处处麻将打牌声、喝酒喧哗声,这场篮球赛事的喝彩声,犹如一阵清风,引导着邹氏人正确的娱乐方式,彰显邹氏家族一种拼搏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播正能量!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早上,广西北海合浦县公馆镇石湖村邹氏宗亲一早就携带祭品,合家大小一齐到村里的祠堂举行拜祖,不少的宗亲从南宁,北海,合浦等地开车回来参加。202_年2月2月1日(农历新年初五),尊老爱幼、和宗睦族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犹邹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清友宗贤的倡议和组织下,孟敬公支士兰公后裔宗亲代表给年老宗亲拜年。2月4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八),揭西大寮村的邹锦清、邹晓军、邹庆仁等,驱车一百多公里前往五华华阳与龙村镇,探访宗亲,拜谒先祖及邹家历史遗迹等。2月7日,广东省清远市(胜助公)邹氏宗亲联谊会一行5人,(由邹瑞文会长带队,常务副会长邹钊仁、顾问邹扬,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国文及理事邹扬建),拜访广东省龙川县邹氏宗亲会长邹建明大哥,并一同前往龙川县陀城镇邹氏大宗祠进香!下午,再驱车赶赴东莞,拜访了中华邹氏(东莞)联谊会班子成员并进行了学习交流!2月7日,正月十一日,广东龙川田心镇三友村文华公老屋举行了隆重的上灯活动,晚上还举行了放烟花活动……2月10日,浙江开化、丽水和江西瑞金等地崇小三郎后裔,组织阵容雄壮声势浩大的【寻根祭祖团】,远赴福建连城祖居地恳亲联谊,寻根拜祖,受到祖居地宗亲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2月10日,北京宗亲聚会今日家园,欢度元宵佳节,举杯邀明月,共叙宗谊情。2月11日,恰逢元宵佳节,广西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邹年率桂平宗亲会一行人前往与肇庆邹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邹荣佳等人进行了联谊交流活动。2月11日,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白石玉林村,隆重举行了祭拜先祖应龙公的活动,参加本次祭祖活动的还有来自揭东红胪坡村的宗亲,以及来自揭东华清的宗亲,共计二百多人。2月12日,紫金中坝隆重举行德宏二世穆公墓开春祭祖仪式。2月13日(丁西年正月十七日),广东揭西大寮村邹锦清、邹晓军、邹庆仁一行三人,专程前往紫金中坝镇邹成哲、邹志和两位老宗长。2月18日,西湾邹家宗亲举办了第二届宗亲联谊会,联谊会上选择产生联谊会领导机构,建立指导各村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2月18日,“第二届重庆邹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在重庆市江北区斯坦利大酒店四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重庆主城及开州、涪陵、大足、荣昌、渝北、铜梁、秀山、云阳、酉阳、彭水等各区县代表共三十余名宗亲代表参加筹备会议。2月18日,河源派头邹氏铭公后裔组织春祭活动。2月25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南梅管理区枫树园组邹氏宗亲,隆重举行南梅宗亲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应邀而来的惠州宗亲会、博罗宗亲会的宗长。2月25日,江西省永修县德裕公派下大昌公支宗亲,由邹起华老宗长带领邹华,邹风龙,邹风惠,邹风海,邹耀林,邹龙武,邹腾友,共八人专程来湖北省大冶市联宗并参观祠堂建筑。202_年3月3月4日,长沙府磨石坳湘東始祖邹公文富(字宗显,号光耀)后裔志祥、应仁、运钧、建成、元培、洋新宗亲赴宁乡寻根联谊,受到了宁乡宗亲会会长泽民、志宏、建成、邹灿、建喜宗亲的盛情接待。3月7日,邹旭东宗贤在深圳南山区亿利达大厦7楼懿德轩,为从香港登机飞赴泰国的“访泰宗亲代表团”宗亲举行欢送家宴。3月8日,由【北京邹氏宗亲联谊会】组织的【中泰恳亲代表团】宗亲200多人,从北京、香港、重庆、成都等地起飞,陆续抵达泰国曼谷机场,【泰国邹氏宗亲总会】金玉会长亲自带队到机场迎接,并安排警车护送至曼谷香格里拉酒店下榻。晚上,泰国宗亲在湄南河的游船船上举行隆重的欢迎晚宴……3月9日,【泰国邹氏宗亲总会】为【中泰恳亲代表团】在泰国拉差汶里省万磅市,举行了庄重的祭祖仪式,以及有当地省市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盛大联谊活动……3月10日,【中泰恳亲代表团】参观了曼谷泰国皇宫、湄南河旅游景点,以及邹氏家族企业后,抵达芭提雅下榻。广东邹氏宗亲恳亲团,由深圳联谊会总干事邹炽南带队,龙川宗亲会长邹建明、丰顺宗亲会长邹贵清、爱心慈善大使邹速琼、梅州宗亲副会长邹德成、毛主席特型演员邹孝成、书法家邹春光等宗长宗贤组成,于近日到江西省赣西地区走访各地宗亲会,参观各地宗祠,了解当地邹氏宗亲概况。3月17日,四川资阳宗亲邹平、邹守文,河源琏石宗亲邹锦峰、邹建峰不远千里来到先祖居住过的地方五华龙村,华阳寻亲谒祖。受到五华龙村宗亲会会长邹达招夫妇及家人,副会长邹宝根热情接待,让外迁子孙后裔回祖居地切切实实感觉到回家的温暖!3月18日,广西贺州市公会镇连胜村邹氏宗亲会成立庆典隆重举行。3月18日,重庆市开州区邹氏宗亲各支系负责人扩大会议在九龙宾馆七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振可宗长主持了会议。3月19日,《中华邹氏南阳堂谱·第二卷》(晚户谱)在湖南新化洋溪南阳堂隆重举行发行仪式。3月20日,肇庆高要石脚村邹氏宗亲,派出了一百一十人的代表团,前往英德清塘马岭邹屋拜祭先祖。3月21日,广西合浦公馆石湖村举行祭祀开基国彩祖、仕德、仕富、仕贵祖的活动。3月21日,广东清远市胜助公后裔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3月24日-26日,中华邹氏(东莞)宗亲会组团驱车前往江西于都黄麟、福建泰宁、福建连城、广东梅州开展为期3天的清明祭祖及访亲联谊活动。3月26日,赣州邹氏宗亲联谊会(筹)成立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九洲国际酒店顺利举行。本次大会邀请了赣州市十八个县市(区)的邹氏宗亲代表共计90余人参加会议。3月26日,【北京邹氏宗亲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行宫国际酒店召开,126名在京邹宗亲和京外特邀宗长、其他省市邹氏宗亲会会长或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3月29日,湖南新化县洋溪镇邹氏南阳堂隆重纪念希可公诞辰960周年暨清明祭祀典礼活动。3月30日,广西北海邹氏宗亲在【北海文化促进会】邹锋会长的带领下,组织66部车,前往广东廉江市圹蓬镇红面村,石岭镇那丁,山营村举行扫墓、祭祖活动。202_年4月4月2日,江西宜黄【邹氏可宗公祠】竣工,可宗公后裔举行了近202_人参加的盛大庆典活动。4月2日,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前房村邹氏宗亲,举行重修祖祠集资捐款活动。4月2日,重庆市开州区邹氏宗亲首次统一举办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4月2日,湖南平江、湖北宜都邹氏后裔,清明节回到湖北省咸宁市大幕乡邹家山,寻根祭祖。4月3日,广东佛冈日丽公后裔举行清明扫墓祭祖活动。4月3日,来自四川自贡、富顺、沿滩等地邹氏楼富公后裔宗亲近40人汇集一堂,深念祖宗之恩德,感怀邹氏之伟绩,共商先祖楼富公后裔宗谱之大事。4月4日,邹氏宗族四川省宜(宾)泸(州)江安清明会在石峰场桥子沟学仪公墓前举行统一祭祖活动。4月4日,湖南平江邹氏宗亲举行了盛大的扫墓、祭祖、联欢的清明节活动。尤其是古装祭祖仪式,更显隆重。4月4日,广东河源派头邹氏宗亲举行清明节扫墓、祭祖活动。4月22日,肇庆邹氏宗亲联谊会班子成员(包括名誉顾问等)一行十多人,驱车直接前往四会市地豆镇坳头村,实地参观考察该村正在筹建的邹氏宗祠选址。祠堂筹建工作负责人邹智华向大家介绍了本村邹氏概况及祠堂筹建状况。4月22日,武义县邹氏宗亲会在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的邹家宗祠宣告成立。202_年5月5月1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前房村邹氏宗亲,举行祖祠重建开工仪式。5月7日,广东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公祠重建竣工庆典。5月12日,【华夏邹氏企业联合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召开第二次(筹备)扩大会议。5月14日,邹镜书记、军卫会长、光友董事长、为瑞院长和孝成、记录、明镜等宗亲,应东安县政府之邀,前往学勇宗亲梓里、湘江畔明珠一一永州东安考察和采风。5月22日,【北京邹氏宗亲会】会长邹少怀、常务副会长邹铭之,【增城市邹氏宗亲联谊会】邹伟东会长等宗亲,开启了【睦族联谊粤东行】之旅。5月23日,香港宗亲邹奕献及太太邹培荣夫妇、邹悦芳及太太余春桃夫妇、邹焕雲及太太古泗香夫妇、邹军期及太太黄祝文夫妇和邹炳坤宗长等一行九人,千里迢迢从香港至福建进香朝祖。5月30日,江西宜春市高安杨圩镇的邹梅村上百名青壮年,为顺应新农村建设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邹氏老祠堂抬了起来并且平移了70多米,最终工程顺利完成!5月30日,开州区在开的邹氏,5世同堂共100余名宗亲在汉丰湖畔宏源大桥南头的田园印象农家乐举办了端午节联谊联欢活动。5月31日,深圳市邹氏宗亲联谊筹备会总干事邹炽南、深圳邹氏联谊筹备会顾问邹速琼、丰顺宗亲会会长邹贵清等宗亲,来到五华县龙村镇寻祖恳亲,受到了龙村邹氏宗亲会会长邹达招、副会长邹保根和龙村宗贤邹旭东等宗亲的热情接待。202_年6月6月5日,广东湛江吴川邹氏宗祠筹建动员会在上塘头村邹礼兴老局长的苑庄里召开,参加会议的32个村屯代表共65人到会。会议由80岁高龄的退休老局长主持并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6月14日,旅居香港的邹奕献、邹培荣夫妇,把62万8千多元的祖祠重建捐款现金交给华阳邹氏宗亲会。会长邹金华、副会长邹铁祥、副会长邹晋军、秘书长邹焕英等宗亲在华阳应龙邹公祠迎接了他们,并为他们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捐助仪式。6月20日,华夏邹氏企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市龙岗中海凯骊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台湾、香港、澳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四川、湖北、河南、贵州、云南、安徽、吉林、甘肃、广西、黑龙江等省,以及本省各个市、县的家族企业家、宗亲联谊会会长、嘉宾等40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第二篇:浅谈裴氏家族

浅谈裴氏家族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来论,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千余年来,裴氏家族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一、天下无二裴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裴氏出自有熊氏,风姓,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为远古始祖,为嬴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的支孙封(左非右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裴柏村是海内外裴氏的发源地,故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之说。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曾告诉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姓)。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闻喜人。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说:研究中国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在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村口的墙上赫然写着斗大的3个字:“宰相村”,另一边也是大大的5个字:“天下无二裴”,字有1.5米见方,气势非凡。这都是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两排字中间书写着顾炎武的《裴村记》。裴柏村是有亮出这么大阵势的底气的,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孙达600多人。

二、裴氏家族的崛起

汉景帝时,裴盖公,时任执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和

铸钱的水衡都尉一职。虽说职位并不高,却开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这个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出裴氏家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

裴氏家族自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颇多。代表人物有:秀、楷、宪、开、元略、苞、骑、恒、敏、松之、子野、叔业、邃、方明、之高、畿、忌、骏、子烈、宣、询、良、子通、伯茂、佗、让之、诹之、果、谒之、孝仁、宽、汉、尼、鸿、侠、文举、芬之、植、约、炯、堪、粲、衍、政等等,数不胜数。真如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分裂,频繁地改朝换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发展成为号称“冠盖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为隋唐时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总之,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三、裴氏家族的鼎盛

裴柏村之所以成为“宰相村”,主要是在唐朝形成的。据《裴氏世谱》记载,在李氏统治唐朝的200多年间,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34人,中书侍郎4人,尚书38人,侍郎27人,常侍4人,御史9人,使21人,大将军31人,皇后、太子妃、王妃7人,驸马18人。所以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

裴氏家族首先进入唐朝宰相行列的是裴寂和裴矩。裴寂鼎助李渊太原起兵,裴矩在窦建德失败后,奉国玺以山东之地归唐,奠定了他们在唐初的政治地位。其他著名的宰相还有为唐献身的裴炎、裴居道,平定突厥的裴行俭,御书褒奖的裴光庭,鼎新漕运的裴耀卿,慧眼识人的裴垍,中兴元和的裴度等。裴氏家族的兴盛使得李唐王室不得不倚重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联姻就成了最好的办法。在唐初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临海公主为妻;宰相裴居道的女儿嫁唐中宗,被封为孝敬皇后。在唐王室中,有多位公主,特别是唐玄宗把自己的6个女儿都嫁入了裴门。而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也是裴门的媳妇。今天,依然耸立在裴柏村裴氏碑馆中的唐代裴氏家谱碑,仍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裴氏家族在唐王朝的辉煌。

唐代的裴氏家族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大批如政治家裴宽、裴伷先、裴敦复,文学家裴说、裴迪,书法家裴漼,音乐家裴知古、裴兴奴,史学家裴光庭等著名人物。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仅从自张九龄到李商隐等名师大家的100多首赠答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裴氏的才干和辉煌。其中,诗仙李白就写有13首,诗圣杜甫也写有10首。就连皇帝也为裴氏赠诗,如唐玄宗给裴宽赠诗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柳宗元、韩愈等46人为裴氏撰写的碑文、墓志、记序等50篇,骆宾王、刘禹锡等为裴氏撰写的表启36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裴氏家族在唐代的鼎盛局面。

裴氏家族在政治上的衰落是从唐朝末年开始的。特别是朱全忠在建立后梁政权过程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之祸”惨案,裴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杀,或被贬,使这个从裴柏村走出的世族名门遭受到沉重打击。唐朝之后的五代战乱不断,逆境中的裴氏家族仍然走出了后梁宰相裴迪、后晋宰相裴皞。

四、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

翻阅厚厚的两卷《裴氏世谱〃列传》,从汉到清,近200人的传记,每一个人都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要记述完他们的业绩,恐怕得写一部巨著。

裴氏家族自魏晋以来辉煌1900多年的史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份家族健康发展的标本。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

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3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

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由于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另外,裴氏家族还通过灌输“忠君报国,光宗耀祖”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从《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他们把裴门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

赠答诗、墓志、碑文、表启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裴门后人。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60多人。

裴氏为千年荣显望族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7

第三篇: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海上创业记

荣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一部传奇。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昔日的故家旧族,绝大多数都已渐趋式微,而荣氏家族依旧宝刀不老,兴旺发达。但是,在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兴旺发达的时候,却忽视了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一面。本文作者访问了荣宗敬先生的小儿子荣鸿庆、女儿荣卓如,以及荣家族人荣德庆、萧德泉,荣家企业的老职员龚树标先生,方知荣氏企业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其中曲折鲜为人知…… 老太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当家时,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他常驾着小船往来上海,赚些蝇头小利,贴补家用。荣家和江南许多家庭一样,在太平军洗劫苏南的时候,不幸遭到空前的劫难。荣巷全镇的男人几乎无人幸免,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这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太平军攻入无锡的前一个月,他经人介绍去上海当学徒去了,幸而躲过了一劫。

那年他仅仅14岁。果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有一个叫荣俊业的族叔在南方当官,于是就去投奔他。碰巧这位族叔是位非常热心而擅长交际的人,就把他安排在厘金局当管事,从此一干数十年。荣熙泰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一线生机,最好的年头能够月得俸银30两。他省吃俭用,积少成多,为日后荣家的崛起,准备了最初的第一桶金。荣宗敬三闯上海滩

荣宗敬14岁的时候,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一个包袱皮卷了全部的行李,跟人乘船到了上海,去一家铁锚工厂当学徒。不幸的是还不到半年时间,荣宗敬竟大病一场,得了伤寒症。其母得知后连忙赶到上海,雇船把他接回家。这是他“出师”上海滩的第一次受挫。

第二年3月,当病情稳定之后,他那争强好胜的个性又膨胀了起来,在家里实在待不住了,又回上海,继续学徒生涯。这回他是进永安街上的源豫钱庄学生意。三年“萝卜干饭”总算吃完了,他进入森泰蓉汇划字号(专营汇兑业务的钱庄)当跑街,负责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业务。孰料又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森泰蓉钱庄倒闭,使荣宗敬又陷入失业,只好再回无锡老家。

俗话说“祸不单行”,正当荣宗敬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荣德生也从广东卸任回来了。他们合计来合计去,觉得与其给人家打工,还不如自家办个钱庄,反正爷仨都是干过金融的。1896年,他们集资3000两银子,自掏1500两,在上海办起了广生钱庄。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账,3个月后又在无锡设立分庄,他们终于迈出了荣家实业的第一步。

谁知这个艰难的开始也不顺心,才办了半年,他们的父亲荣熙泰病逝了,年仅48岁。第一年结账下来,钱庄并无盈余;第二年也业绩平平,合伙者不高兴了,终于撤资而去。那时他们哪里想得到,创业竟然这么难!

四台石磨“变”成了十四家面粉厂

后来他们发现,在上海与无锡的往来汇兑中,上海英商增裕面粉厂和寿州孙家的阜丰面粉厂采购小麦的款项占了一大半。细心访之,才知面粉业有巨大的利润可赚,这就大大吊起了荣宗敬举办面粉业的“胃口”。

这回荣宗敬仍旧集资3.9万两,托瑞生洋行代买了四台法国石磨,配上英国机器,采用60匹马力引擎,开始办厂磨面。他们先在无锡太保墩办起了荣家的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在1902年。尽管当时只有三十余名职工,每天日夜加班也只能生产300包面粉,在当时属全国规模最小的一家,可是这毕竟是荣家企业的第一步。

三年后,他们已购置了六台英式钢磨,每天可出粉800包,年终结算,已能赢利6.6万两了。到1912年,年盈余可达12.8万两。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一个极其难得的全速发展时期。荣家兄弟抓住此千载良机,接连办起了一系列的福新面粉厂。从1912到1921年十年间,他们共经营了十四家面粉厂,所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粉厂生产能力的31.4%,于是,“面粉大王”的桂冠就非荣氏莫属了。

“棉纱大王”碰上了多事之秋

荣宗敬当时的魄力简直无人可比,1907年时还只是跟人家合作办了一家棉纱厂,1915年后他们的面粉根基已稳,逐渐可以执全国之牛耳了,于是腾出手来办棉纱厂。当时,他们办面粉厂接连办了十二个,棉纱厂接连创办了九家。这倒不是因为荣宗敬一下子手里有了多少多少钱,而主要是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的超前,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的做法接轨,办好一家厂子就抵押出去,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第二家厂。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开始影响中国,各国为谋求出路,纷纷向外倾销剩余产品,外国商品一船一船地运抵上海。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申新系统有七家工厂先后停工,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荣宗敬曾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他请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可是石沉大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荣宗敬派他的侄子、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连夜去无锡,向其父搬救兵。第二天凌晨四点,荣德生父子携大笔有价证券到上海,与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商量抵押贷款,再加上部分工厂的固定资产,以600万作担保,方才贷得500万元款子,算是应付了燃眉之急。一代实业巨子的最后岁月

人常说祸不单行,荣家亦没能例外。1932年日本人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之战,荣家的申新系统的七个工厂一度被迫全部停产。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又成战场。荣家的很多企业都遭到重大损失。首先是工厂被炸,除了在租界内的申新二厂和九厂以及福新系统的二、四、七、八厂之外,其余各厂均不同程度地在战火中惨遭焚毁,损失巨大,尤其是申新一厂和八厂迭受轰炸,十三万锭几乎全毁损。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还通过汉奸胁迫荣宗敬先生出任伪职,荣先生的处境极危险。

在朋友的帮助下,荣宗敬于1938年1月4日的深夜从家的后门出走,乘上一位英国朋友的轿车疾驰黄浦江边,登上停靠在那儿的一艘加拿大的轮船,悄悄驶往香港。

第四篇:谭氏家族

市坪仡佬族--谭氏家族变迁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家谱,是千秋万代子孙的根系所在;所有子孙儿女的精神故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家宝”。现根据现有正安谭氏族谱及德高望重长者的讲述,对正安市坪一带谭氏家族的变迁发展进行整理汇编,以供研究和传承。

寻根溯祖

继承祖德

1、出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姒姓,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3、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4、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迁徙分布 德垂后裔

谭氏起源于山东。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峡西、甘肃、热河、察哈尔、辽宁。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加拿大、美国、?檀香山、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许多国家。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正安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起籍于江西陵江府,分支于四川涪州,现重庆市涪陵区,在涪州共有谭氏祖祠五座。传说,元朝时期,谭氏一户有弟兄八人,其中五个被封为侯,三个考中状元,被称为“五侯三状元”。由于朝廷的腐败加之奸臣谗言,“五侯三状元”被朝庭追杀,到达江西陵江府兄弟八人决定各奔东西,即赋诗一首,作为以后认宗时记证。诗曰:

元朝本是将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泸陵岸上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若是本家来相会,对得诗句是一家。

后来谭氏五祖由四川涪州辗转迁居到市坪,在市坪谭家坎(现和睦溪重间寺)定居。一世祖谭薬(安葬于务川县铁窰小井,风水格局非同凡响,墓穴处两水交汇,水质清静流缓,近水而不闻水声,收巽水入局,可谓富贵无边、子孙绵延。)携李氏祖婆生谭继宗、谭继先、谭继仕三兄弟,一世祖谭薬所生三兄弟分别在三合水、谭家沟、白水窝择良地定居繁衍生息。

在分居的第四代,三合水长房四世祖谭 易携祖婆谢氏生谭大业、谭治业、谭开业、谭先业四兄弟,在三合水修建了谭氏祖祠,据了解,在当时的谢坝、市坪所有的祠堂中,只有三合水谭氏祖祠是二道天井,并且建造精致、气势宏伟,图案雕塑精美,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现在,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原字派为“薬继勝 業,傳萬世忠孝先,學道明孔聖,遠愚書启大,文章高仲举,福禄永朝天”,现在常用的字派为三十二字“书克明礼,象行世美;藩白名流,同堂进士;代生秀英,应昌乃尔;长庆鸿修,发此善记”。到目前为此,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共有谭姓人口 户 人,其中,三合水 户 人,外迁街上 户 人,谭家沟 户 人,红花岭 户 人,白水窝 户 人,三尺坝 户 人,鱼塘 户 人,刀唐坝 户 人。与此同时,在三合水、红花岭等地,谭姓人始终与聚居的申、吕、李、罗、魏、周、朱姓等人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和谐发展。

谭氏祖训 流芳百世

敦孝悌,以全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义,以厚风俗。务本业,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物。守国法,以当义民。勤读书,以明事理。慎交游,以端品德。

解析:

敦孝悌,以全人伦。孝悌为百行之首,凡为人者,当尽孝悌之道,尊老爱幼,恤孙养寡和睦家庭。

笃宗族,以昭雍睦。宗族为万年所同,虽支分派别,则族为则源同一派,凡我族人,应同其济,危病相扶,患难相帮。

和乡党,以息争讼。和睦乡邻为处世之道,视乡党为兄弟,守望相助,遇事应谦和相让,勿争执勿械斗,勿兴讼。

明礼义,以厚风俗。礼义乃人生之本,莫恃势骄横,莫附强凌弱,莫显富贱贫,做一个正人君子。

务本业,以足衣食。仕农工商,各司其业,业精于勤,荒于嬉,要靠自己双手勤劳创造财富,自实其力,不得游闲放荡。训子弟,以禁其非。持严教训子弟,非人之事莫为,不义之财莫贪,戒嫖娼,戒吸毒,戒偏行。

尚节俭,以惜财物。勿慕一特之虚荣财尽其用,凡事要量力而行,免致以后穷窘难堪,人生不可一日无财,知俭则常足,奢侈常不敷,谨记此理。

守国法,以当义民。义乃八德之一,人能行义,则不生私心贪欲之念,应以正心做事。义民乃贤人、笃义之民。守国法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勤读书,以明事理。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以知天下事理。明白事理学会做人,要做人,做一个好人,人的学习应该跟吃饭一样,每天不学习大脑就饥饿,学习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证。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人,一个爱好学习的家族必将是一个发达兴旺的家族。

慎交游,以端品德。人生做事未必可以独行,交游朋友不可少。孔子诲子曰: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交友昧不择人,遇不良之人常往来,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诱之以妄,激之而生事,朋比为奸,小事则失廉耻,大事则丧命,此皆交友不慎之故也,吾人切记。

名人引领

示范带动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谭希思:明中宪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谭鑫培:京剧艺术家,演员。

谭宗浚:谭家菜创始人。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

谭延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上将军衔,为湖南谭氏望族。

谭震林:开国将军,(1902—198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谭政:开国大将,(1906.06.14—1988.11.06),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 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谭政大将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中将:谭甫仁、谭希林、谭冠

三、谭家述。

少将:谭天哲、谭开云、谭友夫、谭友林、谭文邦、谭右铭、谭知耕(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谭善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当代将军有:

谭乃达(1938.6——)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谭冬生(1940年10月--)中将军衔;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攸县人(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之子)。

谭悦新:中将军衔。199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202_年12月-202_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其他当代少将:谭恩晋、谭仕禄、谭明、谭一兵、谭振亚、谭玉龙、谭树贤、谭民、谭跃进、谭本宏、谭健。

遵义谭姓名人有:

谭剑锋:男,汉族,1957年5月出生,遵义人,历任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等职,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政协副主席。

谭诤:女,汉族,1972年8月生,遵义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历任共青团贵州省遵义市委书记、党组书记(任三届市委候补委员、委员;202_.06当选为团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余庆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谭海:男,大学本科,历任赤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赤水市委常委、副市长;赤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赤水市委副书记、赤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 书记;现任赤水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谭维礼: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湄潭人,现任遵义市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正县长级)。

谭华伦:男,汉族,1965年11月生,余庆人,省委党校在职大学学历,现任遵义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科科长。

谭智勇,笔名知用、矢力,1955年生于习水,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历任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级政工师。著有专集《美酒河行》、《中国的节日》、《赤水情丝》、《四渡赤水》、《西藏行》、《千里赤水河行》、《谭智勇散文小说选》等。

谭绍鹏: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现任遵义市供电局局长。

谭春华:男,汉族,正安人,历任正安县林工商公司经理(正科级),亲自推动了正安县林工商公司市坪乡三合水采育林场的成立、发展和壮大。

谭义强:男,1957年出生,正安人,历任正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现任正安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

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自定居市坪以来,有双神枪手谭德英、秀才谭学林等已故名人,改革开放以来,谭氏家族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目前为此,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毕业22人,其中一本重点3人,二本19人,专科8人,中专毕业有20人,国家干部18人。

由此,不禁感慨万千,乃起而赞之曰:

谭氏文化,博大精深。千年传递,一个声音: 不眉权贵,刚强勤奋。文韬武略,只为忠臣。

第五篇:梁氏家族

百年梁氏,一个家族的时代悲情 这是一场迟来的祭奠。202_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深秋的北京充盈着凉意。这一天,78岁的梁从诫先生走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写满悲情的家族,再一次失去了他们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个何等辉煌的家族。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从诫,他们每一人,都是一部时代史诗,一部中国民间的传奇读本。然而仔细检点这个家族的世纪流迁,条分缕析这个家族在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轨迹,以 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不同影响,又不由人对梁从诫先生的自嘲心怀悲怆。他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时代悲情,何以言表!

梁启超:书生论政,共和再造赖斯人

剖析这个人的一生,不能背离其所身处的时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封闭的中华帝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在强大外力的促迫下,寻求强国之路从此成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课题。费正清认为,近代中国革命远比欧洲革命更为广泛彻底。近代中国‚不仅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革命‛,就连中国文化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化‛。特别是清末民初,帝国衰亡,1 极权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梁启超半个世纪中的所有追求与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正如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后人论梁启超一生多变,但其‚变‛的宗旨和目的却始终不变:‚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字字泣血的告白下,是那颗沉甸甸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表面看来,梁启超的政治立场不断变化。其实,梁在‚变‛中也自有不变者在。梁终其一生的事业,是开民智,兴民权,是富国强民。所以无论他的政治主张如何变化,包括从改良到革命再到反对革命,对政治制度的诉求是由君主立宪到开明专制、还是最后又接受了共和政治,都是以此为核心。就政治制度而言,梁始终以承认现存国体、谋求改良政体为目标。这使他无论是在清廷的专制还是在民国的共和两种国家体制下,都有与当局合作的可能。而其所谋求的政体改良也是一以贯之,始终以立宪为目标。无论是主张君 主立宪,还是顺从民主共和,这一点从未动摇与改变。在日本期间,他曾就改良与革命的问题,与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党人有过争论。‚改良‛一词是梁启超的代言,摧毁一个东西比搞建设容易多了,革命是破坏的是刚性的,而改良是建设的软着陆的。此前,无数的革命,让无数人遭受的是难以承受的刚性的碰撞。现实没有给梁启超这 个实践的机会,但他终生艰难地维护着救国与图强的信念,期待着国人内心蜕变的觉悟,期待着一个别样世界的到来。他之所以一心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是因为 他所处的时代,太平天国等暴力革命对国家社会所造成的破坏后遗症仍然存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就摆在眼前。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学家,粱启超 肯定明白一条历史规律:每一次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肯定大于其建设,中国这么一个积弱颇深的病人,国民素质极其低下,需要的是以‚新民‛为基础的对症下药的改良运动,而不是以大出血为代价的手术式暴力革命。‚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之低素质,倘若搞起革命,定会**多年,而收拾**的人,一定是有极大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仅仅几年之后,历史就再一次印证了粱启超的先知先觉: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 它所带来的连年军阀内战却把中国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坑里越推越深。即使证之将近百年革命的结果,梁又何尝不是一位先知?

1928年底,病中的梁启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到辛弃疾61岁那年,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往吊唁,作文寄托哀思。梁启超录下这篇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他的绝笔,也成了他自己一生的写照。没多久,他就因当时最好的西医院协和医院的误诊——他们误切了梁正常的肾而保留了患病的那一个——夺去了生命。手术失败后,舆论曾一片哗然,反对西医的声音越来越大。此时,梁启超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病与协和医院》的文章,详述了自己手术的经过,公开为协和医院和西医辩护:‚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医史学家程之范说:‚梁启超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如果这时对协和医院大加鞭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梁启超的确抱着‚愿为众生病‛的想法。他说过,‚我 的乐观,却是从一般人的悲观上发生出来。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 松的 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1929年1月19日下午2时15分,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物,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系念一生的家国。2月17日,京、沪同时开追悼会,文化界和军政界的要人几乎都出席,敬送祭帐和挽联,对梁启超一生的贡献加以肯定和颂扬,盛况空前。

在那个流离动荡的年代,他一生志趣多变,在许多的历史关隘口身逢其时,风云际会,不仅凭一支健笔,唤醒了长久睡梦的人心,更是亲身参与诸多历史大事件的策源、发动,‚共和再造赖斯人‛。清末民初的中国何其幸运,曾有如此人物生长其间。而其一生致力于国民精神与道德的改造,无论是政治宏论,还是学术研究,震聋发馈处,虽历百年而犹新。他直 指国民劣根性,呵斥旁观者,呼唤十种德性,时至今日,犹让人感觉凌厉,仿佛时光又穿越回到了那个时代。当我们回望这份厚重的精神财富,咀嚼着这份土地一百 年之后的种种行状,回味他那些慷慨激越的呼声,当有多少难堪和尴尬。而这对于他一生所致力的事业而言,又是何等的悲哀。

他的墓碑立于北京香山卧佛寺,是长子梁思成、长媳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梁启超曾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沈商耆的挽联,是对此话的最好呼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梁思成:技术报国,满船空载月明归

1969年10月7日,住在北京医院的梁思成接受了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接受英国作家韩素音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采访,组织一再叮嘱他‚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千万不要像检讨似地谈话‛,但他还是失败了。他的谈话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号。30多年后再次相逢,那个诙谐风趣的梁思成彻底不见了。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于贫病之中撒手人寰。在此之前,他顶着反革命、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生活了十多年。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梁思成曾对北京市市长彭真说,50年后你会发现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他在生命弥留之际,总在重复这样的话,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今天,已失去古都风貌的北京城,正是他悲剧性的努力下失 败的物证。四十年后,大约是1996年的岁末,北京市开始修缮一小部分破损的明清城墙,整个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场捐献旧城砖的活动。半个世纪后,202_年,北京复修前门大街、大栅栏等多处建筑。真理又一次站在了梁思成他们的一方。

梁启超共育有子女九人,长女诗词专家梁思顺,长子中国建筑史专家梁思成,下有思永、思庄受教于西方,所学大抵属文史科,文人气质浓厚;思达从南开经济研究所毕业,而经济学这门学问要到他退休若干年后才登堂入室成为‚显学‛;思懿、思宁投奔革命;出生于1924年的思礼是梁氏第二代中如今惟一健在者,也是9 位子女中惟一的工科毕业生。他们都在留学功成之后选择了回归祖国,报效国家,同时也选择了作为梁启超后人的那份担当。这些人中,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历经磨难。这些人中,有院士三人,革命者二人,文史专家三人。在那个注重阶级成份的非常时期,作为梁启超这个被‚打倒在地,并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的资产阶级保皇派代表人物的后人,其中甘苦辛酸,倾江河之水,又如何能够诉尽?

1984年,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在经历过离奇的遭遇之后,虽然耽误了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精辟的分析依 然不失其领先地位。它受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公众的欢迎以及书评的赞扬,为此,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1984年获得了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和学术书籍的金奖。

1987年,国家科委追授梁思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3年,已是火箭专家的梁思礼当选中科院院士,这是继1948年思成、思永兄弟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以来,梁氏第二代中的第三位院士。

梁思庄和梁思达的后人都希望他们写一点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姐弟俩总是拒绝,不约而同。在一个荒诞乖谬的时代,一个家族的不幸,所折射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梁从诫:公民行动,日夜江声下洞庭

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与林微因之子,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这几个知名的‚标签‛里,梁从诫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

1932年8月4日,梁从诫先生出生于北京,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6分,不过在梁家,他有‚做自己‛的充分自由,遂改学历史(当时建筑系系主任即为梁思成)。大学毕业后,他主要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文革中,他同样继承了先人的阶级成份所带来的磨难,戴着半顶‚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修理地球达八年之久。文革结束后,1978年至1988年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正是那段时间,他从读者投书中感觉到中国开始面临环境危机。1988年,他辞去公职,受聘于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教职。从1989年开始,他连续四届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3月31日,62岁 的梁从诫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即蜚声中外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友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以 开展公众环保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竭力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季羡林先生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 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 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确乎其言。17年前,公众的环境意识还非常薄弱,更谈不上参与,自然之友的路,曾经走得很艰难。梁从诫曾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前来听讲的只有5人。他说:如果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

不唱绿色高调,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是梁先 生为自然之友确定的核心原则。‚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梁从诫总是以身作则:他随身带着一个小布口袋,装着一双筷子、一把饭勺;出门办事,他能骑自行车 就骑自行车,有一回到全国政协开会报到,被从未见过委员骑车参会的警卫挡在门外;家中的洗菜水,他收集起来冲马桶;他住的房子,几十年没有装修……梁从诫 用执着的信念,默默的行动,像穿石之水,不畏艰险,一直前行在‚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的艰辛之路上。

1999年2月,梁从诫又‚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之后不久,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盗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极大震慑了盗猎分子。同年5月,67岁的梁从诫和一些媒体记者,前往海拔近4000米的可可西里,亲手在昆仑山口点燃火把,把收缴的藏 羚羊皮付之一炬。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他右肩脱臼、胸部挫伤,险些丧命。但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对此只字未提。

202_年的‚两会‛,梁从诫带到政协会上的四份提案中有两份与环境保护有关。一份是关于停止对怒江梯级开发的提案;另一份是关于对河流应分类规划治理的提案。在那次的政协会上,他指着地图让会议代表们看:中国的河流也就只有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是自由的了,其他的河流哪一条上不是修满了堤坝和水电站,尤其东南部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不被污 染。我们能不能让中华大地上留一条自由的河流?‛

更多的时候‚自然之友‛所收获的是殚精竭虑后事情却毫无改变的结果,抱着不可能成功的心态去全力争取,如果碰巧改变了,那纯属意外,因为这样的战斗注定是败多胜少的,即使这样梁从诫依然要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有 感于败多胜少、困难重重,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 个就不好好活了。后来,他在一篇笔记中写道: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 11 无怨无悔。他不认为失败的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结果虽不尽人意,但行动的过程就会慢慢改变很多人。

水滴石穿的耐心,赢得的是广泛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2_年绿色中国人物、亚洲环境奖、麦格赛赛奖,等等。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从诫的性格,该比较恰 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从诫总是面带微笑,谦和可亲;对那些蛮不讲理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老板,梁先生从来是不畏不让,直言不 讳,有时甚至疾言厉色,拍案而起。在许多场合,倔强的梁从诫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不识时务‛之类的风凉话时有耳闻。但是,这仍然阻止不了他不断 地发声,不断地声讨。即便对外国贵宾,也不讲情面。

为斩断藏羚羊羊绒的贸易链条,梁从诫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访华时,毫不客气地给他写信:我请求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在你们的欧洲同伴中的影响,和我们一道来防止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在一次接受专访时,梁先生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 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从梁启超到梁从诫,一部梁家史,百年中国泪。在今天的中国能像梁家这样影响中国百年的名门已寥寥无几,而一个家族的人都能面对现实体现出强大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也许仅此一家。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中国命运的缩影。在时代变迁中,梁氏家族留下的不仅仅是梁氏数代所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

不管是梁启超、梁思成、还是梁从诫,无论是 顺境,逆境,困境,无论是书生论政,技术救国,还是公民行动,梁氏家族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梁启超自己 曾经拟撰并题写的一幅小联:‚忍辱精进负荷众生‛。梁启超期望在政治上让中国崛起,以新政取代腐朽的君主专制;梁思成立志要写出中国的建筑史,保护中国古 建筑,洗刷民族的耻辱,传承古老文明;梁从诫则以公民行动的方式,为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奋 斗一生。拿后人的眼睛来打量,在他们当时所身处的时代,无论是发动 ‚戊戌变法‛还是保护中国古建筑,还是发动NGO机构进行环境保护,梁氏家族成员当年的眼光都是正确的。梁氏家族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拥有超前思维,仿佛各自时代孤独的守望者,像灯塔一样守护着这个民族的魂魄。梁家告诉世人:不管现实多么艰难,人活着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而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里最为缺乏的。就像梁从诫先生反驳某些人‚内地知识分子的脊梁骨都断了‛的论断时所说,‚不,只要还有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能够脚踏实地在中国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在每日平凡的生活中实践着那种理念着传递下去,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骨就没有断!‛

梁氏三代的故事与其说映射了时代的无奈,不 如说体现了一种垂诸永久的精神,那就是:无论世道如何艰难,也无论个体面临的压力如何巨大,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选择 和践行自己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始终是敞开的,即使社会无名的潮流再汹涌,也不能阻止一个人自由地去过更合于先贤教训、更契合平凡而崇高的伦理内涵的生活。我 只能说,拥有这样的一家人,是中国的荣 幸。而当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追思他们的所为所求,在怀念这个家族一脉传承的理念和故事的同时,又不禁为我们自身 的处境感到惭愧万分。

是的,也许每个人的心灵都敏感,都能感知社会的苦难;每个人的眼睛都锐利,都能发现自然的苦难。发现这些苦难,并把这些苦 难的真相散播于众,进而让有心为之的人,能‚起而行之‛,为缓解苦难、阻止困难、追求美好而赴汤蹈火,这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 像他们这样,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抛却自私鄙陋,心系社会民生,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以执着、坚韧和勇敢,在这个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滔天巨浪随时可以吞 噬人的环境中,虽经九死其未悔,一直坚守自己的智慧,操守,和良心?多亏有了他们,才知道为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和发展主义毫无顾惜的中国,仍然葆有着权力、金钱、甚至死亡也难以消亡的明德至善。相信他们超前的思想、卓越的理念、执着的精神都会对中国有着极为长远的影响,也必将永远为世人所谨记,所传承。

与其望着睿智者的背影叹息,不如用心倾听一下他们的忠告、他们的呼声。不是吗?一个民族是否伟大,不仅在于出现了多少伟大的人,更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懂得去珍惜这些伟大的人。孤独的先行者,唤醒了沉 睡的大多数吗?如果真正被这个家族的良心感动,那么,勇敢参与到对这个社会种种不良的拯救中来吧。

子女个个皆才俊

梁启超有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思顺(令娴)(1893—1966),是梁启超的长女,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抗日战争前和1949年后多次再版,颇受读者欢迎。此书也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的长子,生于日本。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1937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树起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后,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十年**中受尽屈辱和折磨而含冤去世。

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生于澳门,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1934年出版了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忠(1907—1932),梁启超的三子,生于日本,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治疗而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1908—1986),梁启超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1926—1930年间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1931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

梁思达(1912—202_),梁启超的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生于日本,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留校做研究生,于1937年毕业。抗战期间 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1949年在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任职,后改为国家工商管理局。

梁思懿(1914—1988),梁启超的三女,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初念医预班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为了参加革命转入历史系。她曾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后参加学生流亡队伍。1941年到美国学习美国历史。她先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省妇联工作,后调到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梁思宁(1916—202_),梁启超的四女,生于上海,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军轰炸学校而失学。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响下投奔新四军,她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梁思礼(1924—),梁启超的五子,梁启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41年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接着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负责起草运载火箭的长远规划。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9月作为全国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之一,获‚中 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邹氏家族活动年鉴】家族活动202_年精彩回眸(上)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