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部引路 协会服务 群众致富
支部引路 协会服务 群众致富
**社区位于**县城南面,辖12个居民小组,共有1070户,总人口3223人,设党支部1个,在册党员30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社区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支部+协会+养殖户”的路子,庭院龟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由202_年的7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120多户。如今,在支部与协会党员户示范带动下,庭院龟鳖经济已经成为**镇比较有影响力、规模比较大的特色经济主打品牌,“**菜龟”享誉区内外,成为该镇响铛铛的招牌。
支部引路,带动社区养殖业起步
近年来,**社区群众缺乏增收致富的门路,原因在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为此,社区党支部立足市场,以养殖业为依托,成立了**社区庭院龟鳖养殖协会,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养殖户的模式,推动了社区龟鳖养殖业的发展,打开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为带动社区庭院经济发展,壮大社区党员队伍,社区党支部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双培”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双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积极引导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再把自己的致富理念、致富技术、致富门路传授给群众。通过开展党员致富能手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为群众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走出了一条“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共同致
“千家万户养龟鳖,万户千家齐致富”,**社区党支部积极从身边挖掘典型,宣传典型,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案例教育鼓舞群众。协会会长、庭院龟鳖养殖领路人陈奇通过多年的打拼,建立起年存池上万只,产值逾1500万元的龟鳖养殖场。他的创业成功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推崇。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社区党支部积极引导致富能手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讨论活动,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党组织创造的条件,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的感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今年初,陈奇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社区党支部党员也纷纷加入了养殖协会。社区党支部定期组织协会党员致富能手开展“典型帮扶”活动,无偿为社区群众传授养殖技术、解答发展难题等,使社区群众的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目标,进取有了决心,社区庭院龟鳖养殖户也由202_年的70多户发展到120多户,总产值约3000多万元。**社区党支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成为群众信任和依赖的党支部。
第二篇:支部“强、帮带”,群众致富快
支部“强、帮、带” 群众致富快
——XX着力于党建与扶贫工作双抓双促进
XX瑶族自治县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过程中,加强党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积极探索“强、帮、带”党建扶贫模式,有力的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
一、以“三强”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
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够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按照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靶向疗法”的要求,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强班子。为解决村班子整体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利用村“两委”换届选举契机,采取“两推一选”方式,着力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目前,全县115个村(居)班子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89%,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4%,127名村支书、主任的平均年龄从上一届的48岁下降到44.3岁,其中有47名村支书、主任为经济能人。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了27名大学生到村“两委”担任村支书、主任助理职务,提高了村班子的战斗力。二是强队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切实抓好强素质工程。在坚持抓好思想理论武装的同时,采取举办培训班、选送村干部到党校、职校学习等方式,搞好村干部、农村党员 的技术培训、学历教育,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今年,各级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13期,对全县5000多农村党员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致富技能培训。三是强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机制,帮助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运作的规章制度,推行了党员群众“提”事、村党支部“理”事、党员大会“议”事、公开承诺“办”事、党员群众“评”事的“双向定责五步工作法”,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积极探索实践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目前,全县已成立17个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以“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挥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帮扶单位采取扶持兴办集体项目、入股电站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预计今明两年即可解决68个贫困村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问题。
二、以“三帮”为载体,建立党建帮扶机制,着力提高可持续扶贫开发的能力
整合资源优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三级联动”工作模式,增强扶贫开发的推动力。一是机关支部帮农村支部。进一步深化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77个省市县机关党支部分别与68个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发挥机关党支部的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村建好班子,建好队
伍,建好机制,建好产业,建好阵地,解决贫困村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址办事、无规则办事等问题。二是支部帮贫困户。要求机关党支部认真开展送党课、送温暖、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等“五送”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两次的“走贫困村、访贫困户”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到贫困户家中访民情、送温暖、商农事、解民困。村党支部和专业协会党支部每年为贫困户举办不少于四次的技能培训,结合贫困户的生产实际和就业愿望,采取远程教育辅助学、专家教授辅导学、外出参观现场学等方式,为贫困户在家创业脱贫、外出就业致富创造条件。三是党员帮贫困户。3450名省市县各级机关党员与952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机关党员文化素质较高、见识较广、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每年到贫困村开展“三送”即送知识、送生产物资、送销路活动不少于4次,解决贫困户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生产物资缺乏、农产品无销路等实际问题。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帮扶传帮带、致富看我行”活动,组织农村党员中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懂技术、热心致富事业的党员,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帮技能、帮物资、帮信息,帮劳工,与贫困户之间实现“四个共享”,即知识共享、技术共享、劳力共享、效益共享,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到目前为止,各级党组织已筹集物资1000多万元,为贫困村办实事好事2300多件。
三、以“三带”为平台,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自主性
目前,全县9300多名党员中,有5400多为农村党员。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注重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即发挥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带”作用,以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充分挖掘农村在岗党员(村、社干部)的“三带”能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通过加强本地培训、组织外地培训、鼓励学历培训,着力提高村、社干部在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管理、农业发展、农经管理、农村适用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特别是培养基层干部党员要有“地处边远思想观念不落后,条件艰苦工作标准不降低”的品质。县委、各镇乡党委还加强村、社干部的任期考核,对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优先录用为公务员。目前已有一名村支部书记公开选拔进入镇班子,一名考入公务员队伍。二是积极搭建农村无职党员“三带”平台。针对农村无职党员任务不明、职责不清、评议无据、作用发挥较难的问题,采取组织设岗、党员“选岗”、群众评岗的方式对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党员的年龄、特长等,设置村务监督岗、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产品销售岗等岗位,目前80%以上的农村无职党员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激发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三是着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三带”意识。全县农村流动党员占农村党员的1/4,其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800余人,我县在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发挥致富信息来源广、脱贫能力相对强、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带动贫困户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第三篇:协会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忙
协会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忙
盐都区楼王镇渔网窗纱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支部一班人围绕做大做强渔网窗纱优势产业,带领全镇农民放手大胆发展渔网窗纱产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专业支部引领富民、以党员干部带动富民、以特色产业支撑富民的新路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
楼王镇渔网窗纱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3家,拥有织机720台,拉丝机48台,固定资产4500万元。协会在培植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利用现有住房、闲臵队房校舍作车间机房,大力发展渔网窗纱产业,扩大企业规模,培植产业特色。目前,全镇17个村居家家有渔网窗纱企业,特别是在跃马公路沿线,渔网窗纱企业更是一家挨一家,厂房相邻,机声相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渔网窗纱协会以党支部为核心,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通过“双培双带”培养成为企业协会的后备人才,增强企业活力;仁和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彬、汉张村党总支书记俞文京带头新办渔网窗纱企业,为外来农民发展撑腰,为全村渔网窗纱产业发展掌舵;同时发挥支部组织作用,带领全镇人民走上了一条特色致富的道路,为楼王镇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渔网窗纱总量急剧扩张,专业组织能力增强。全镇渔网窗纱企业已由1个村扩张到17个村居,挡车能手发展到近千名,蟹袋加工队伍扩大到千余人。外来妇女在集镇一边带小孩读书,一边加工蟹袋的就有近百人。与此同时,协会配齐了主席、会计、保管、监督员等,支部配齐了支委、小组长,支部领导专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渔网窗纱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壮了专业队伍,提高了专业技能。近两年,群众除直接投资700多万元购臵织机等设备外,相关厂房、辅助设备、运输及流动资金投入达900万元,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专业技术人员从无到有,目前有大专生12名,高中生128名。
三是渔网窗纱产业链条变粗拉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全镇年产窗纱约6000万米,发放工人工资115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加工蟹袋1.2亿只,约占全国蟹袋总量的80%,每只加工费5-6分钱,仅此两项,全镇农民人均净增收入达406元。
四是渔网窗纱产业的兴起,促进了财政增收。我镇渔网窗纱企业,小户每台织机纳税400元,大户每台纳税千余元。1-6月份,全镇渔网窗纱行业已入库税收64万元,同比增长34 %,今年可净增加财政收入100多万元。
目前,协会党支部正积极创树“蟹袋之乡”品牌,着力把渔网窗纱协会支部建设成为全区先进党支部。相信,该镇协会定会沿着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通过两至三年努力,力争实现“1234”目标,即渔网窗纱织机超1千台,财政增收2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农民增收4000万元,尽快把渔网窗纱协会支部建设成为全市首批“四强”党支部,把仁和建设成为全省渔网窗纱第一村,把楼王建设成为全国蟹袋加工第一镇。
盐都区楼王镇党委
202_年7月15日
第四篇:党课讲稿:支部引领合作社 群众致富奔小康
党课讲稿
支部引领合作社
群众致富奔小康
——乡村振兴**村农业合作社模式
赵德胜
按照主题教育工作的统一安排,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乡村振兴工作,如何破解“支部引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这一难题,借鉴我们仲山镇的整体形势和仲山东村(简称仲东村)的发展状况,希望能给镇村今后的发展建设一些有益启发。
仲山镇是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做了一些探索,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后,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规划,积极争取政策,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有序推进抓好落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仲东模式。
一、捋清思路,培植新型集体农业,破解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
镇情:仲山镇位于嘉祥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80.2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3万亩。辖36个行政村,23187户,686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4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9户1430人。下辖58个党支部,党员1633人,群众经收入单一,基本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202_年全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2元,比202_年增加1070元。
仲山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农业改革,发展特色农业。金青农业“猕猴桃”产品被评定为绿色食品;完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面积1.1万亩。各村分别成立了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并选举出理事会、监事会等首届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共流转土地1.6万余亩;对16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扩大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新模式,整合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市场优势,探索出一条基层党组织发挥致富堡垒作用的新模式,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新培植仲山东村现代农业合作社,北李楼村管葡萄园托管等模式,实现党支部引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仲东村村情:仲东村位于仲山镇政府驻地,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56户,2163人,贫困户22户52人,低保户17户24人。总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7亩,基本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该村村班子健全,支部委员会3人,村民委员会3人,全村共有党员55人。202_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
二、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推进“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少整体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开篇、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目前,仲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牵头部门不明确、责任分工不具体的问题。
2、农业产业业态不高。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农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结构不合理,谷物等传统作物面积占比较大,高效农业面积占比不到10%,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主要形式仍停留在餐饮、观光、采摘等传统项目上,缺乏高端引领,没有形成区域化、品牌效益。
3、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产品与农村贷款对象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基础设施欠账大,低产田土地不平整、路网不够畅通、灌溉渠系不完整、生产道路硬化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4、持续增收乏力。仲山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部分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的主动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存在返贫风险,农业经营收入难以快速增长。
5、村集体发展基础较弱。村干部队伍力量薄弱,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村干部待遇,但依然吸引力不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的问题,仲山镇50岁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占57.9%,村党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6人、占16.7%,大专以下学历的30人、占83.3%,知识水平急需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大量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和发展动力。
6、乡风文明程度不高。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婚丧嫁娶、索要高昂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问题还很突出,影响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虽然各村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但是发挥作用不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选准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推进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1、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紧抓特色小镇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建设标准、功能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形成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2、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突出特色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金青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抓好用活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机遇,加快建设仲山东村农业示范园、狼山沙窝西瓜、胡契山苹果、赵山岭粉条、西陶官屯地瓜等品牌。二是加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条件,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项目重点水利工程,深化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技术基础。
4、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提升工程,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亲敬老好儿女”等优秀典型评选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抓好农村群众身边体育组织和健身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5、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组织振兴为抓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推动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帮增收的作用,扩大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二是加快完善村民自治。做好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探索加强基层协商的方法路径,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强化村民监督权、决策权,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6、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是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以收入水平和“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建立扶贫台账,适时帮扶、即时清零。二是聚焦贫困集中发力。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金融扶贫政策效应,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政策保障,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及住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把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三、典型引领,发展仲山东村农业合作社模式。
(一)模式口号
支部引领合作社;群众致富奔小康。
(二)模式运行方式
党支部引领,筹建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进行企业化管理;集约土地,为合作社提供资源平台;推行“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经济作物”运行模式;三种方式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村集体基础设施入股;农户“最低保障租金+股份分红”受益。
(三)模式优势
便于大型机械耕作;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仲山镇仲山东村土地合作社项目。
2、项目背景: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项目立项必要性:仲东村土地70%已被地贩子租给外地农户,剩余30%的村民种粮积极性也受到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集体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等不良现象。
4、项目建设优势条件:项目位于仲山镇驻地,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地成方连片,适宜现代化农业发展。
5、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处于仲山镇仲山东村,村党支部拟依托村南约1000亩土地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地入股、村集体以原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扶持入股、投资方以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依照土地现状进行整合、改良,投资、管理,逐步达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面积,便于大型机械耕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可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及良种经营企业的良种繁育基地。
土地整合后可增加耕地约100余亩,所增加耕地权益归村集体所有,是长久性、保障性的村集体收入来源。
合作社的股份由土地股、基础设施股、投资股三部分组成。
土地股以实际种植面积核定总股份,每亩为一股,实际种植面积亩数减去村民的亩数剩余的为被整合出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合作社保证依据目前地类、地租价格,给土地股850元(自留地、腰路南地、腰路北地、马市路北地)、650元(马市路地、张家林地、豆河方地、集体土地)的最低保障收益。
基础设施股为现有的路、沟、渠、站、井、电等基础设施以50股的股份加入合作社。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提升、产权归村集体,确保为合作社提供基础性服务保障。
投资股为生产成本投资、经济作物项目投资,以投资1000元为一股。为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投资股尽可能由村两委成员、合作社成员、村民股东出资,支部书记、理事长兜底。
所争取上级基础建设项目产权归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或有偿使用的形式服务于合作社。
6、项目计划投资: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县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自筹资金150万元,其它资金200万元。
7、项目投资概算:利用机械将土地整平、整合,将排水沟进行修复,计划投资约20万元;农业排灌站1个进行整修,新建水泥渠1500米,计划投资6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202_米,计划投资80万元:打深水井2眼,铺设供水管道3000米。计划投资60万元;合作购置农业机械计划投资50万元;合作建设大棚计划投资30万元;合作建设冷库计划投资200万元。
(五)预期成效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202_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0万元,以股份形式量化到经济组织成员,股东每亩可增加收益100元,集体收入年增收10万元。
2、社会效益:合作社项目可以使村里土地更高的体现价值、可创造农村剩余劳力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项目的开发和挖掘,也将带动、发展种植能手的合作经营机会。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别。
发展变化是一天一天干出来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模范带头,勤恳敬业,还要有“光阴迫”“从来急”的精进态度,同样是干事创业,抓紧和抓不紧大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在跑、有的人在走、有的人在睡,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人去无痕、雁过无声”。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每一名党员干部踏实干事的时间,它能够让我们为基层镇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能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大有作为。
东风浩荡征帆满,豪情满怀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第五篇:“支部+协会”材料
“支部+协会”带活一盘棋
近年来,共青团应县委员会在县委、上级团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围绕县委战略部署,以实施团建六大工程为抓手,积极投身创业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文化育人、成才建功、组织建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共有青年91649名,团员19886名,基层团委24个,团总支39个,团支部592个,基本形成了有青年的地方有团员,有团员的地方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有活动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应县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开创了共青团工作的崭新局面。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群众自发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合作规模小、经营能力弱、组织不严密、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经济结构迅速多元发展并对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愈益深刻影响的条件下,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共青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扩大团的工作在新经济组织中青年的覆盖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共青团提出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共青团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好地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县团委借鉴县委党建成功经验,在部分乡村探索性地试行了“支部+协会”团建新模式。202_年,团县委在客观评估、科学总结基层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这一模式。
一、“支部+协会”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运而生 应县是朔州市唯一的无煤县和典型的农业大县,辖12个乡镇、321个行政村、20万农业人口。共有12个乡镇团委,298个农村团支部,4630名农民团员。202_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专业协会468个,覆盖了76%的行政村,其中青年牵头建立的328个,协会会员达到1.3万人,其中青年7800人。应县的“支部+协会”模式是以支部为核心,以农户和基地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以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乡村为目标,适应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创新。
——“支部+协会”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两级团组织审时度势、科学定位,把“支部+协会”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团建工作的兴奋点,作为加强和改善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提高了共青团对农村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支部+协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近年来,全县通过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初步形成了粮食、蔬菜、奶牛、林果、牧草五大基地,成为全省的商品粮、肉牛育肥、奶牛养殖、畜禽生产、牧草种植基地县。特别是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建有晋北最大的南河种蔬菜交易市场,蔬菜远销全国26个省、市、区。尽管如此,在广大农村仍然凸现出组织化程度弱、生产盲目性大、市场占有率低、产品效益差等“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纳入市场体系,使一家一户的农副产品纳入产业链条,真正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格局。应县探索推行的 “支部+协会”基层团建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生产方式的弊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支部+协会”是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起步之初,自发性的农村专业协会往往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影响到农村稳定。基于此,部分农村基层团组织积极应对,主动介入,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引导和指导,为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逐步形成了“支部+协会”这一互利双赢的鲜活机制。“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顺应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团支部组织、宣传、发动青年群众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经济优势有机融合,实现了团管协会与群众“自办、自管、自受益”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二、“支部+协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应县的“支部+协会”模式,不仅是基层团建形式上的创新,而且赋予了基层团建新的内涵,实现了农村团的先进性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共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
——支部领办型,在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建立协会,培育主导产业。团组织瞄准群众愿望强烈、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强劲的产业建协会。团支部书记任协会会长,团支部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和引导青年群众摒弃传统思维定势,更新生产经营理念,万众一心培育主导产业。金城镇龙泉村共有720户,2800口人,7200亩耕地,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村。一直沿袭着“玉米、葵花、小杂粮”老三样的种植结构,202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元。202_年,村团支部着力培育萝卜这一主导产业,以团支部牵头,成立了胡萝卜产销协会,并挤出资金,全力支持协会大搞萝卜产业化开发,形成了规模经营。今年,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发展脱水萝卜加工企业9家,产业收入达到1500万元,户均2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胡萝卜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团支部又因势利导,细化行业分工,适时成立了农技试验推广分会、经纪人分会、水利水保分会、胡萝卜预处理分会,吸收会员418名。
——支部引导型,在优势产业上建立协会,做大做强品
牌产业。在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村,围绕业已形成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建立专业协会。南河种镇是闻名三晋的蔬菜专业镇。为了做大做强蔬菜这一优势产业,以镇团委牵头,跨村建设蔬菜专业协会、蔬菜经纪人协会,同步建立团支部;各村建立分会,设立团小组。通过支部引导,协会服务,形成基地、市场、农户产销一条龙,协会、外商、菜农利益一体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连年保持在4万亩以上,年销蔬菜2亿多斤,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青椒、土豆、架豆、胡萝卜四个菜种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的产品认证,远销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并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的地区。
——支部介入型,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协会,提高产业化水平。金城镇庆丰青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六里庄村青年农民阎存达牵头于202_年组建,按照“大户牵头,支部介入;以牛入股,以奶计息;随行就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年终分红;信息化管理,程序化服务”模式运行的高标准人畜分离奶牛养殖小区。小区建筑面积6320平方米,其中牛舍4680平方米,挤奶厅560平方米,办公、培训、医疗、配种等设施450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630平方米,入区奶牛600头,总投资420.52万元。庆丰青年奶牛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团县委适时聚集合作社团员青年、畜牧局配驻团员青年,采取“团支部介入、团员渗透”的形式组建团支部。团支部成立后,依据合作社的生产布局,在奶牛养殖、饲料配方、畜牧免疫、产品监察、鲜奶销售等关键环节上,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活力优势,努力做到产业延伸到哪里,团组织就活动哪里,取得了明显效果。做到了把团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让团员干部在协会中挑大梁。开展了“双向培养”,在推进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积极开展“双向培养”,即,把团员培养成为协会骨干,把符合入团条件的协会会员培养成团员。推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团员文化素质高、开拓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主动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截至目前,合作社团支部的每名团员都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有1名优秀团员被推荐加入了党组织,有2名符合入团条件的合作社成员被确定为发展对象,8名青年会员成为合作社关键岗位的业务能手。
——支部服务型,在青年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导致了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影响了农村产业化进程。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村团支部转移工作重心,站到服务群众的前沿,通过建立协会,为农民提供最需要、最及时、最有效的服务。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有着悠久的养殖传统,早在七、八十年代,该村作为试点,率先推广过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新优畜种。前些年,奶价看涨,行情见好,群众养殖奶牛积极性很高,但由于部分村民识别能力较差,购回一些“焗油牛”、劣种牛,给群众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202_年,村团支部抓住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园区的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养殖户成立了奶牛协会,并以协会的名义与平遥、忻州、太原等市县的良种基地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为群众统一引进优质种牛96头,同时与信用社协调,为奶农解决专项贷款80万元,使全村的奶牛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目前,全村奶牛养殖数量达到319头,户均3头,成为全县闻名的奶牛养殖专业村。
三、“支部+协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丰硕成果
实践证明,应县推行的“支部加协会”的团建工作模式,是深化农村团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农村团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对接共振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农村团建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已经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部+协会”这一创新模式,把单打独斗的农户组织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农副产品纳入产业链条,具备了一定的集团效应和相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临河乡罗庄村共青团员、科技推广协会会员杨泰,202_年利用3亩耕地进行覆膜马铃薯种植试验,取得提前半月上市、单产增加1000斤、每亩增收400元的好成绩。乡村科技推广协会、蔬菜种植协会聘请杨泰为技术指导员,常年义务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辐射带动全乡推广覆膜马铃薯1万亩,产品因“个大、体形圆、芽口浅”深受外地客商青睐,畅销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南河种镇门寨村团支部书记王强自202_年以来,带头引导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土豆种植,建设了交易市场。202_年,又联合4名支部成员,带头发起组建了土豆种植协会,实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预订销售运作模式,吸收会员212户,全村种植土豆202_多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2500多元。
各级农村专业协会成立以来,秉承农村团员“科教工程”的传统和优势,以乡镇团校为主阵地,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面对面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加强科技培训,交流致富信息,试验新优品种,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了农科技术的转化效率和质量。近两年来,全县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科技推广、市场营销4种类型的协会共举办各个层次的培训班1032期,受训人员近3.6万人(次),试验、示范、推广各种新品种、新技术89项,培养“科教工程”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09个,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965名,辐射带动90%以上的农户发家致富,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达到70%。
三是提高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团组织的指导和服务下,广大农村专业协会依据《章程》,为农民提供农资采购、品种选调、技术培训、资金扶持、信息咨询和流通销售等服务。金城镇龙泉村胡萝卜产销协会成立以来,分批组织会员远赴河北围场县实地参观学习胡萝卜覆膜种植技术,与北京宇治通公司建立长期诚信协作关系,并买断了“红映2号”和“日本新黑田”两个名优新品种在山西的推广权、经销权。202_年初,协会在县电视台播发广告,对会员全年所用农资公开招标,以全县最低的价格、最优的质量团购回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590吨,方便了群众,服务了农业生产。
四是提高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支部+协会”既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干部提供了服务群众的平台、发挥作用的舞台,使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团干部由出谋划策变为引导服务,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站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带领青年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握住了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