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11月10日精华: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的游戏联想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3-97763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7 12:45: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11月10日精华: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的游戏联想

11月10日精华: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的游戏联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的游戏联想(发表于202_年《大众软件》10月下)

生铁

必须事先指出,本文并不是一篇历史论文,而只是借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交融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话题,对个别历史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进行的一种联想和对照。读者觉得有那么点意思,能引起更多的想法和对于那段历史的回溯,能增加对游戏的新一层兴趣,那么本

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正如标题所示,本文会涉及到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代的一些历史史书的记载。但如何界定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具体年限,并不是这篇文章的要点,但我们还是要在文章开头提一下。众所周知,三国时代的开端是由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代汉称帝为开始的。但也有人认为,直到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后,才可算是三国时期的的“法定”开端。但通常意义上来说,根据陈寿史书《三国志》的记载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人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的开端定位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动荡时期。因为正是由这一动荡时起,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们才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并一步步完成了自己成立帝国的霸业。而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国,隋朝统一全国,则是南北

朝时期的结束。

光荣的《三国志》系列玩家们都不陌生。而从《三国志5》开始,游戏的战斗层面中出现了争议很大的妖术、幻术和仙术这三种法术指令。其中“仙术”可以恢复战场上全部我方部队受伤的士兵,有时还可使已行动部人再行动。“妖术”则可以耗损敌方兵力并使其士气及训练度下降。“幻术”耗损敌方兵力并使其混乱成无阵状态。玩家们对《三国志5》最大的批评就是这三种法术对战斗的破坏。

而这三种法术又如何拥有呢?第一种方式是你选择张角或孟获的阵营开始游戏,其中张角是整个游戏中唯一初始就拥有“幻术”和“妖术”的角色,而孟获阵营的木鹿大王则是拥有“幻术”的第二人。第二种方式,就是从特殊人物手中获得《太平清领道》、《太平要术》和《盾甲天书》这三本奇书,你才可以使你的角色分别获得仙术、妖术和幻术。这一设计遭到了玩家们的长期诟病,一是认为它破坏平衡性,二是认为它的怪力乱神与游戏整体格调不符。大概是由于玩家们的批评,更加强调真实性的6代将这三种法术取消了。不过到了《三国志7》的时候,这三者又以“鬼谋”的策略出现,配合其他特技就可使出“幻术”和“仙术”(7代更有甚者,还出现了黄龙、麒麟、大鹏和凤凰等4种“圣兽”系统)。在其后的几代作品中,也都保留了“幻术”和“妖术”的设计。

最近读到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他在讲义中提到,晋朝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赵王司马伦及其同党、晋代在东莱地区起兵的刘伯根、王弥以及西晋末年发动变乱的张昌,其均为天师教(五斗米道)中人,并提到琅邪(琅琊)这个地区自后汉顺帝以来的浓厚的巫教环境。根据《三国志·吴书》转载的《志林》记载:“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水上,白素硃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于吉本人就是琅邪人,他的徒弟宫崇也是琅邪人。《太平清领道》不是他们独创,他们仅是参与了其编撰和传颂的工作。后来宫崇还亲自到皇宫里(诣阙)把这本书献给了汉顺帝政府。但是政府有关部门(有司)认为这本书“妖妄不经”,所以被封藏起来。但是汉朝政府虽然不认可这本书,民间却早已广为流传。直接给予东汉王朝最后一击的黄巾军领袖、太平道教教主张角就受到《太平

清领道》的直接影响。

虽然黄巾剿灭、于吉被杀、张鲁投降,但五斗米道教的影响在民间仍不可谓不根深蒂固,竟传播到晋代。其历史证据就是根据《晋书》中对于这些变乱分子的地域、习俗和活动特征的记述,与《三国志》《江表传》等书中的描写是吻合的。

我感到,如果五斗米道教对于三国魏晋时期的整体影响真如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所证实的,那么《三国志5》中对妖术的定位还是准确的——唯一的不同是将它在那个时代政治、政局上的影响,转移到了游戏的战术领域。这也是游戏不得已的一种权衡。再联想到《三国志7》当中,巡查城市的选项中经常会随机遇到的是否“砸毁祭坛”的设定,这个设计本来也使人感到可有可无。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深感到自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情况,很有深意。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晋书》中提到的地区变乱与天师教(五斗米道)的关系。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了一场混战,前后历时16年,史称八王之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并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其中最线发难废掉晋惠帝的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在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他先是被封为琅邪郡王,后才改封为赵王。他与他的谋主孙秀、大将张林,都可能是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的信徒。孙秀是琅邪人,最开始是司马伦的“近职小吏”,也就是办公室秘书一类的角色,司马伦好几次让他写“文疏”——也即祭天、礼拜、求雨等道教法会活动里的祈福书、超度书,孙秀每次把文疏都写得很符合司马伦心意,司马伦就喜欢他了,后来当上赵王后,升他官为侍郎,是他的“亲信”。《晋书·赵王伦》传里也写得很清楚,说孙秀与司马伦“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并说孙秀“家日为瘾祀,作厌胜之文”,也就是说,孙秀经常在家里作很不好的法术祈祷,以诅咒司马伦的政敌。听起来很恐怖,而司马伦身为皇族,却格外亲近这个人,可见司马伦对五斗米道教迷信的程度和他本人的品性。而且《晋书·孙恩传》里也提到,孙秀的的本族人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孙秀的家族信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伦命他的手下人诈称他的父亲司马懿以道教神仙的身份托语给他,令他早日入主洛阳,又说他爸爸会在洛阳北芒山上显灵给他辅佐助阵。为此他还在北芒山上给他爸爸立了个宣帝庙。在这个庙里,他把道士胡沃封为太平将军,整日祈请、招福佑,又让孙秀整天扎小人诅咒别人,又让手底下人跑到嵩山上穿上羽衣,说是仙人王乔下凡了,还作了神仙书,说司马伦必定皇运长久。为了篡权当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叔公就干了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南朝时梁国人、道教上清派的承传者陶弘景在他的道教洞玄部经书《真诰》里提到,“晋宣帝为西明公友”。也就是说司马懿都排进道教的等级体系里了。“西明公”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得鬼官道人”一个层次中的一种得道高人的称号,也许就类似于佛教中的阿罗汉层次中的不同称谓的罗汉。如果皇族的高层都与天师道教有着这么不一般的关系,那么整个民间的信仰情况也就可以知道。

再提一下西晋末年的刘伯根、王弥起兵。刘伯根是东莱人,东莱就是今天莱州市,也属于东方滨海地区天师道传播之地,在《晋书》里被称为“妖贼”,和对于吉的“妖邪”“妖妄”的评价差不多。刘伯根曾任一县令,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利用宗教作号召组织万余人起兵反晋,自称一公,王弥和刘灵都是他的从党。

非常有意思的是,陈寅恪从东晋大诗人谢灵运的身世反过来印证刘灵等人是信奉天师教的。说是钱塘地区的杜明师夜里做梦有人从东南方来进到他家里。正好这天谢灵运出生。谢灵运的爷爷谢玄没几天就死了,家里人就把谢灵运送到杜家养育护佑,到15岁才回家。而杜家世代都是天师道信徒,谢灵运寄养在这样的人家以求护佑,自然会以其信仰命名(这或许又有点类似佛教的法名吧),所以他名字的“灵”字也就从侧面证明,刘伯根的从党刘

灵所信的“妖道”,就是天师道无疑。

最后再说一下荆楚地区的张昌起义。张昌出身于蛮族,但是从小已被汉化。他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受李特起兵的影响、借政局的动荡,他开始起兵作乱。大量的流民和躲避徭役者都去投靠他。他还和山都县吏丘沈一起称帝、称相,又封他哥哥为车骑将军,他弟弟为广武将军,在山岩洞穴里作宫殿,当起了“山大王”。史载他的部队“旬月之间,众至三万,皆以绛科头,撍之以毛。江夏、义阳士庶莫不从之。”新野王歆上报朝廷说:“妖贼张昌、刘尼妄称神圣,犬羊万计,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

当。请台敕诸军,三道救助。”

而反过来看《三国志·吴传·孙策传·引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决定杀于吉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意思是说当初任交州刺史的南阳人张津就和于吉一个样,头上缠个绛红头巾,不干正事,没什么好下场,有前车之鉴,所以我必须要杀了于吉。“由这段话可以知道南阳地区早在汉末已有天师教徒活动。而头戴绛帕可能就是其教徒的标示,在南阳起事的张昌的妖贼们也头戴绛帕,可能也并非一种巧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在小说和传说里被塑造为能呼风唤雨做法术的修真道士的形象?这和他曾“躬耕于南阳”的经历又有什么关系?又反映了世代民间百姓、说书人心目中对道家信仰有着怎样的印象呢?这样想想,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此外巴蜀地区的賨人李特在西晋的起兵,也与五斗米道教有着直接的关系。《晋书·李特载记》直接提到“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杨车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为杨车巴。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氐。特父慕,为东羌猎将。”也就是说,作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賨人曾被迁到汉中,全部信奉张鲁的天师道教,这其中就包括了李特祖父李虎所率领的五百多家賨人。曹操攻克汉中后,这五百余家人就归附曹操,又被迁到略阳。而信仰天师道教却成为他们几代人持续的信仰。晋惠帝年间,关西扰乱,李特随流民又回到蜀地,在益州掀起了暴动。

写到这里,又突然想到鲁迅先生所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观点。虽然他所指的是民族性中的问题,而不是讲“道教在我国的发展之深广”,但是读过这些历史记载,确实对三国两晋时以道教为名义的教宗和民间结社组织的根基之深,这样的事实在历朝历代都不断重演。如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也是一例(虽然他们所“信奉”的不是道教)。而这些道教支流又缘何在民间甚至皇室上层中传播甚广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对于于

吉的记载。

《三国志·吴传·孙策传·引江表传》云:“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张角是太平道教,《三国志·魏书·第八》中记载“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孙策提到的那个交州刺史张津,平时也就是“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至于张鲁治理下的汉中,大家都知道,那更不用说了(毛泽东曾批注《张鲁传》说其教派“另一方面,则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在互助关系上。”)。可见起平时这些教派也是以济世救人或修身养性为表面纲领的(张角的“喝符水病没好,那就是你不信道”的说法更是绝妙)。对于广大社会下层、未受过教育的穷苦百姓而言,这些表面纲领迎和了他们在痛苦无望的生活中“寄希望于能有一种神奇力量立刻改变人生”的渴望,而对于上层势力而言,支持他们全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张鲁的母亲充当了与益州地区实权者、益州牧刘焉发展良好关系的外交官角色,而孙秀则为司马伦的夺权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而一旦此种教派自身力量威胁到他们的上层统治时,统治阶层又必须将他们剿灭。张角、于吉、刘伯根等无不是如此。《孙策传》说“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这直接导致了孙策必须杀掉于吉,因为能参与孙策集会的“诸将宾客”们,可不是平常之辈,他们都拦都拦不住地要去迎拜于吉,可见于吉的影响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了解了这些历史,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当今社会上的李一道长等人,确实已是不足为怪了。这样再看光荣《三国志》系列游戏中,自三代起陆续设定的那些特殊角色,如于吉、华佗、司马徽、左慈、祢衡、管格、许子将、7代的阮籍、8代的蔡琰等,都是有它的特定的代表性的,不是随便加进游戏的。于吉代表的是道教信仰的势力,左慈是通晓采补、导引甚至房内之术的方士,虽和道家有直接的关系但又有别,是受到统治阶层欢迎的(想想现在的养生会馆、养气保肾按摩)。华佗其实在那个时代也是被归为左慈、管格一流,都是方技。所谓方技最早就是指有关医疗养生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把它分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后来泛指医术、天文、占卜、相命、遁甲、堪舆等术。管格就是术筮之术,也即占卜大师,知道天文和周易的一些规律。但华佗的不同在于他是三国时期医诊水平的代表人物。至于蔡琰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她是名臣之后、文学家的女性代表者之一,或者还因为她是那个时代动荡与民族交融的象征人物。

至于司马徽、许子将(许劭)则更值得特别一提。此两人与阮籍,恐怕正是魏晋两代政坛由“清议”到“清谈”风潮变化的一种代表和反映。

“清议”就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政治人物的一种议论。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指人物的品题。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即为“清议”。许子将就是典型的“清议”者。他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对当时的人物作出许多评论。据说他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作了官,没有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为今天所妇孺皆知的,是青年曹操请求他为自己品评时的那段故事。曹操好几次拍许劭的马屁,作出特别尊敬他的样子,就为听他对自己的点评,可耿直的许劭瞧不起曹操的那种无赖奸诈的为人,曹操后来找个机会胁迫了这个耿直人,非要逼他评价自己。耿直人无可奈何,只好开口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特别高兴。这段故事记载在《后汉书·许劭传》当中。而在晋代孙盛的《异同杂语》中的版本是这样的:“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许子将太有个性,和身边的很多人最后都闹翻脸。但是他的传记中确实证实了他作为士大夫阶层对宦官当政的不满。许劭的“从祖”(即伯公、爷爷的兄弟)一家三代都是朝廷太尉、司徒、司空这一级别的高官,可第三代也就是他的堂兄弟许相靠着巴结宦官得到了朝廷的封侯,所以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他几次请许劭过去,但许邵根本不理他。许邵另一个堂兄是先后为刘璋、刘备效力的许靖。当时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地方士人,每个月总是更换品评的对象和话题,所以汝南地区民

间有“月旦评”的说法。

再来看司马徽。《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说他“清雅有知人鉴”,这点和许子将一样。可他的生存环境和许子将相比又大有不同。三国时期社会组织进一步崩坏,他已经无法再像许子将那样作个每月都品评士人、不为权势拉拢所动摇的人物了。他需要自己躬耕以自足,不熟的人请他评论人物,他永远都说“好、好。”清代顾炎武曾在《日知录·清议》中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司马徽被人叫“好好先生”听起来是个佚事,但背后体现出的确是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

恶化。

等到了光荣《三国志7》里面诗歌大赛里才出现的特殊人物阮籍,则已经成为了清谈的代表。所谓清谈,说白了就是以《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为基础,对其中的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按陈寅恪的说法,“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论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

“清谈”曾一度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风流、高雅之事。这种风流高雅还为我们留下了书法领域里的最高财富——《兰亭序》。然而,正如司马徽“好好先生”的佚事一样,这风流

高雅的背后,是一种恐怖的社会环境。

以上谈的很多内容,与游戏进行联想确实有些牵强。但笔者确实感到,日本光荣公司相较其他游戏公司,对历史的态度是更胜一筹的。起码他们的设计师心中对当时三国社会的情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和把握的,我以前也曾撰文谈过,例如《三国志11》中夏侯渊的独有特技是“搬运”,这个特技使武将在率领运输部队时可以增加移动力。实际上为什么夏侯渊拥有这个特技,是有其出处的,史书《三国志》中记载,在曹操击败袁绍,自身也元气大伤后,夏侯渊“督兖、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又如针对异民族的阎柔的“亲乌”特技、成公英的“亲羌”特技或臧霸的“威压”特技等,均与史实有所契合。史载广阳人阎柔“少没乌丸、鲜卑中,为其种所归信”,曹操平定河北后,阎柔确实为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三国志》系列对于如何处理羌、山越、匈奴等等少数民族的出现,也一直在不断尝试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上面提到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耳熟能详,但如何把这些人物放进游戏里,又如何放置恰当,纵观中日两国的游戏开发公司,恐怕也只有光荣公司做到了吧。而反观其他三国题材游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都只是借了一个三国的名字、一个“壳”,而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其中,体现出它的更多侧面。

当然光荣的作品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例如隐藏在三国社会和那些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背后的地方门阀世族的那只隐形的大手,例如复杂社会条件下魏、蜀、吴的各自不同的兵制,都没能很好地在游戏里体现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如此苛求一款历史策略游戏了。游戏

毕竟只是游戏。

最后一章,我们要联想的游戏,并不是光荣的历史策略游戏,而是《辐射3》。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战乱动荡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根据历史学家的推算,后汉时期全国人口在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时达到了最高值为5600万人。而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184年),中国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真可谓天下分崩,兵连祸结,灾疫继踵,人口锐减。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18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近年来有很多人对三国时的人口数有不同看法,认为实际人口要比这个数字更多。但无论人口到底是1600万还是800万还是700万,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三国时期的残酷程度

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曹操《蒿里行》说痛诉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王桀《七哀诗》中所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仲长统《昌言·理乱》所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

写照。

虽然晋代时全国统一,人口数有所恢复(晋武帝太康三年户口调查全国人口约为2380万人),但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时期。

在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基层彻底被摧毁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叫作“坞”的建筑形式。坞最早见于《后汉纪》和《后汉书》中“筑坞侯”“起坞侯”等说法。陈寅恪认为,“坞”起名于西北地区。三国时董卓的郿坞是最著名的例子。它有点类似欧洲的城堡(Castle)的概念。但郿坞并没有建在险要的地方,经济自给的方法又是储备谷物而非耕种,它高厚各七丈,内藏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积谷三十年储,董卓之所以建立它,目的很单纯,“成则雄居天下,不成则(以此坞)足以备老”。但到了西晋末年和南北朝时期,坞的概念又有所变化。

南北朝时期,自匈奴的汉国到氐人的前秦,由于胡族统治者的徙民政策,北方各族各阶级的人民都曾迁动。氐、羌、鲜卑各族也反复迁出回徙,这些与战乱一同对各族人民都构成了一种灾难。汉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的,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实际上这种据险自守的情况自三国时起就已经很普遍了,只是并不以坞的形式存在。太史慈向孙策汇报徐州情况时就说,“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华歆)所遣长吏„„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而已。”而在晋代整个北方到处都出现了坞。《水经注·洛水篇》记洛水所经之处,就有檀山坞、金门坞、一合坞、云中坞、合水坞、零星坞、百谷坞、袁公坞、盘谷坞、范坞、杨志坞。这仅是洛水流域的堡坞而己。

陈寅恪说:“凡屯聚堡坞而欲久支岁月的,最理想的地方,是既险阻而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能具备这二个条件的,必为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因此,当时迁到山势险峻的地方去避难的人,亦复不少。盖非此不足以阻胡马的陵轶,盗贼的寇抄。”他讲到两个典型的例子——庚衮的禹山坞和郗鉴的峄山坞。

庚衮的禹山坞是张汉肆掠阳翟时,庚衮带领同族以及当地老百姓,在禹山上依山而建的坞。当时人数不少,他提出“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的观点,被推举为坞主。他们沿山壁险要处修坞墙,树立藩障,又设置了工作分配、物资分配、器具收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遇到贼兵来犯时,他带领武装起来的乡民,很整齐地守住入口,但决不出击,贼兵反复来过几次,觉得没有便宜可占,就撤退了。因为他管理得当,坞中“百姓安宁,未知战守之事”。这个依山而建的坞,甚至不符合城堡的概念。

郗鉴的峄山坞也是依山而建的。峄山是石山,中间有山洞,里面孔穴相通,敌人来了时想打没法打,人都躲进山洞里,易守难攻,而敌人走了之后,百姓又都从洞穴里出来进行耕种等活动。据说此坞也有千余家人都在其中避难。

庾衮后来离开禹山坞去了河内林虑山,这说明坞并非坞主所有,坞主对于坞中成员,只起督护作用,对耕种,打战,只负指挥之责——这恐怕也是当时坞中物资匮乏到仅够生存、倒退为很原始的生存形态有关。

如果你认真玩过《辐射3》的话,我敢肯定你一定会有一次或多次,会这个游戏黑暗的世界观有过感慨。你还记得经过核战浩劫后,在荒芜的大陆上的那些人类聚居点嘛?对,你知道我指的不只是人工设计出来的地下避难所(Vault),还有流民围绕一颗未爆炸核弹而建立起来的兆吨镇(Megatown),还有变种人盘踞的博物馆、孤独耸立在荒野深处的十便士大厦(Tenpenny)、一艘巨型航空母舰改造成的铆钉城(Rivet City)、人口贩子的据点失落天堂(Paradise Falls)、仿佛世外桃源的绿洲(Oasis)„„我无须再列举其他名字,因为我发现,其实《辐射3》中的每一个有人生存的据点,其实就是“坞”。所有的入口处都有人把守,都设置了或简陋、或精密的防护壁垒,里面的人都依靠最原始和简单的交易或自给自足的系统勉强生存,而他们却朝不保夕、各有忧患。我再重复一遍,如果你真的熟悉《辐射3》,你会发现,坞堡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已经崩坏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了。反过来进行这样的联想,历史上的那些最动荡的年代确实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当然,坞也有其强大者。《晋书·李流载记》中说,李流的军队是靠“率千余家依青城山”结坞的范长征资给军粮,才得以复振。确实,这正如《辐射3》中钢铁兄弟会的总部也很强

大一样。

最后,刚才提到了《辐射3》里的那个叫“绿洲”的世外桃源。陈寅恪考证说,陶潜所记撰《桃花源记》为纪实之文,是他直接或间接听到《西征记》作者戴延之随宋武帝刘裕入关途中的见闻。而桃花源不过是一个与其他据险而守的坞堡相类似的坞罢了。就好像《辐射3》

里的“绿洲”,其实并不是真的绿洲。

第二篇: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板书)

1.大数学家刘徽: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是被各国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苏联科学家为纪念他,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出示画像]

祖冲之(429—500),生于南朝刘宋初,卒于萧齐末,祖籍河北涿鹿。西晋末年,祖家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祖冲之祖孙几代人都热心于科学技术。祖父名祖昌,曾任刘宋大匠卿,负责建筑营造。其子祖暅,也是有名的算学家。祖冲之自幼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天文和数学,尤喜科学技术。他注意学习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实践,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也检验自己的某些设想是否正确。由于他的刻苦学习,终于成就为一代大科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曾仿制过指南车,发明了水碓磨和千里船。他编制的《大明历》,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准确的数据仅差46秒。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

3.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板书)

三国以前,我国在数学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呢?(教师对学生回答小结、补充)从周秦到两汉,为了计算田亩、粮仓、开河、筑城、制定历法,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两部重要的算学著作。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研究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主要表现在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推算上。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在数学发展史上,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做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请同学们看课160页的列表。西汉科学家刘歆计算的圆周率的数值,在小数点以后第几位就不准确啦?(学生:第2位)三国科学家刘徽计算出圆周率为3.14,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第2位。可见,在探索圆周率的精确值方面,每前进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

祖冲之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刘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他记起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古代算书,说圆的直径假如是1尺,圆的周长就是3尺,即圆周率是3。为亲自验证是否正确,他用绳子绕车轮转一周,量出长短,又量了车轮的直径,结果发现周长并不正好是直径的三倍,而是比三倍多一点。他读了三国时数学家刘徽的文章,认为用刘的“割圆术”再往下割,一定能算出比刘徽更准确的数来。于是他和儿子动手干起来。他们把地磨平,画了一个直径一丈长的大圆,开始割圆,从六边到九十六边,算的结果与刘徽一样。继续割下去,192边、384边、一直到12288边形。他用“割圆术”这一巧妙方法,求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周的长度。祖冲之从而得出了3.1415926—3.1414927之间这个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应该指出,当时的计算手段还是相当原始的。那时没有计算机,就连算盘也没有发明呢!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这样长足的进步,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

祖冲之不仅研究圆周率的精确值,还在他儿子祖暅的协助下,写成一部数学著作,即《缀术》。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唐朝国立太学把这部书列为必读的算经十书之一,规定学习期限为四年。《缀术》后来东传到日本和朝鲜,在那里也成了学校的教科书。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祖冲之的大理石雕像已镶嵌在今天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六世纪时,我国北朝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生活于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和地理学家郦道元。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板书)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出示画像)

贾思勰,山东益都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是北魏晚期和东魏初期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没有传下来,我们只知道他曾做过东魏的高阳(今山东临淄一带)太守。他是一位极为博学的人,他精心研究前人的成果,把自己的科学思想与实践的结晶,倾注到他编写的著作中。《齐民要术》就是经他汇总的一部伟大的农学著作。“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他在书的自序中说,为写此书,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他曾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通过自己生产实践的检验。正因为如此,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农学专著。

2.优秀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板书)

《齐民要术》成书于533年到544年之间,该书是对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的总结。该书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10卷,约11万多字,内容包括谷物、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酿酒、制酱、制醋、腌腊的方法以及主副食品的制作等等,被誉为我国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二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贾思勰指出,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耕作应当不误农时。三是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在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植树方面,播种、扦插、埋枝、压条、泄根、嫁接等方法;畜牧方面,品种改良以及各种兽医方等等。总之,《齐民要术》是当时农业技术的集大成之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许多农业技术,在当时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堪称优秀的农学巨著。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很多。西汉已经有全国地图。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绘的长沙地区图,已经是高水平的地图。东汉班固《汉书》中已专门写有《地理志》。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地理学有了重大发展。

三、地理学家郦道元(板书)

郦道元是北魏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水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家乡在范阳涿县。郦道元的父亲,在北魏曾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年少时,爱好游览名山大川,跟随父亲到过青州,以后又游历各地,留心各地河流渠道的走向和分布,考察当地的名胜古迹,逐渐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著述,写出了长达30万字40卷的《水经注》。请看书上的插图。

《水经注》是一部以为前人所著《水经》作注的形式写成的综合性地理学巨著。它有两大特点:一为综合性。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了河流经过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水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作者为谁,颇有争议)书中记载137条水道。郦道元以此书为纲要,把记述的水道增加到1252条,并一一作注,使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二为文学性。书中一些精彩篇章,写得如诗如画,对后世文人作家影响深远。《水经注》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请大家看162页,教材节录了《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我再补充几名,读给大家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同学们听了这段文字,一定会联想起盛唐诗人李白的名篇(启发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不难想象,李白在写这首诗稿时,耳畔一定回响着约二百余年前郦道元对三峡风光的描述。可见,郦道元的不朽文笔曾哺育过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数学、农学、地理学有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医药学,也有新的发展和重要成就。

四、医学的新发展(板书)

我国的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我国自战国秦汉时期以来有过哪些医学成就?(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有二。一是西晋太医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早在扁鹊时代,脉学就已经反映出相当的水平,《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已详细论述了脉诊。

王叔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脉象分为24种,使切脉原则更规范化了。他的这部著作,隋唐时期已传到国外,14世纪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记述了《脉经》和作者王叔和的名字。17世纪时,被译成拉丁文出版。二是东晋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葛洪是道教金丹派创始人,主张炼制丹药,求长生不老。炼丹,就是把一些矿物放进密封的炼丹炉里用火烧炼,起化学变化,生出新的化合物。炼丹当然不会使人长生不老,但从炼丹的实践中,丰富了古人的化学知识。葛洪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肘后,指书小,可随时挂在肘后。备急方,即急症药方。书中提到“天花”、“结核病”都是传染病,并有详细记载,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本书药方中的药剂,都是民间容易找到的,而且疗效显著。这本书的特点是实用价值高。后经梁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增补,更加完备。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总结学生回答)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反佛斗争也随之尖锐起来。

五、佛教的盛行和范缜和《神灭论》(板书)

1.佛教的盛行

c印度传进中国是在西汉末,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发展起来了呢?(学生议论)其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痛苦。劳动群众被现实的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往往把摆脱苦难的理想寄托在未来;二是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宣传人死而灵魂不灭,从而导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教义。它要求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逆来顺受、安分守已。统治阶级利用佛教的宣传维护自己的统治。南朝宋文帝说过,如果天下百姓都信佛,他可以“坐致太平”。因此,东晋南朝历代皇帝,多数尊佛崇佛。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他多次到同泰寺(今南京市鸡鸣寺)舍身作“寺奴”,所以人们称他为“菩萨皇帝”。

南北朝时,各地广建寺院,寺中供养着众多僧尼。请同学们看书163页的附表。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一首诗里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指“南朝”,是都城建康,400多所庙宇,实际上是500多所。

当然,佛教不可能解脱人民的苦难。广建寺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僧尼多达数百万人,占用了大量劳动人手。这就必须加重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当时,寺庙的低级僧侣受寺院地主奴役,也都发生过起义反对斗争。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看到潜伏的社会危机,起来揭露统治者利用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梁间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2.范缜和《神灭论》(板书)

范缜,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父亲早亡,家道败落。但他勤奋好学,性格耿直,好发表独立见解。后来,他官致宜州太守,尚书左丞。他任太守时,就劝人们不要迷信,并下令封闭了寺庙。范缜不迷信鬼神,不相信因果报应。永明七年(489年),范缜遭到一次围攻,齐国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召集了不少名士名僧,相继写出三十几篇文章,与范缜辩论。这场论战中的一般重要对话,写在课本上。(请大家看课本164页,《神灭论》书影。)

这一段话的大意说:萧子良问范缜:“你不信因果,人世间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范缜答道:“人生就象树上的花。虽然同开在一条枝上,但随风吹落下来,有的落在堂前的座席上,有的落在墙外的茅厕边。落在座席上的,就是殿下大人,享受荣华富贵;落在茅厕边的,就是下官我们,终身贫贱。贵贱虽然不同,但因果何在?”

范缜用偶然论反驳萧子良的因果论,虽然不可能对贫富贵贱作出科学解释,但是,其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教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

齐亡梁兴以后,萧衍又以皇帝的身份对范缜发起一次围攻。范缜写出《神灭论》一书,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无神论观点。于是,一场论战又爆发了。在这次论战中,范缜进一步宣传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他“辩榷众口,日服千人”,充分显示了真理的伟大力量。

《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在“神灭”二字上。佛教徒认为人死神不灭。范缜说,人的肉体即所谓形,人的精神即所谓神。神与形是互相结合着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还打了个生动比方,他说人的肉体好比刀刃,人的精神好比锋利。没有刀刃,还能谈什么锋利不锋利呢?

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份宝贵的遗产。齐竟陵王萧子良曾用高官厚禄为诱饵,劝他放弃无神论主张,遭到范缜的无情嘲笑。他敢于坚持真理,绝不随波逐流的战斗精神是值得赞颂的。请同学们读课本164页小字部分。

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在中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佛教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变成中国风格的佛教,从而使佛教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一课书将要学到的石窟艺术以及书法、绘画等,将会给同学们更多的启发。

4.布置作业

①制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突出成就表。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会兴盛起来?范缜《神灭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 1993年出版。)

第三篇: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曹)

课题: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 上课时间:202_.11.25主备人:曹彩山参备人:

课标:知道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一、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史实。

(2)认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三、自主学习

(一)导入: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

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阅读教材,完成预习题

1、教材P97“思考与讨论”; 教材P99“参与园地”

2、同步练习P1106导学·自学——自主整理

(三)自学检查:小组内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达成共识,在全班反馈矫正。

四、合作学习

(一)交流合作:把任务分到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搭成共识。

1、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艺术成就表格;

2、佛教和道教都能得到统治者扶持的原因是?

((1)都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2)有迎合统治者想长生不老的愿望;(3)都可以麻痹人民的思想;

(4)都宣扬长生不老。)

3、教材P97“思考与讨论”;

4、教材P699“参与园地”。

(二)展示提升: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进行展示,其他组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六、学习反馈

(一)达标测评

同步练习册:基础达标,巩固提升,(二)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四)学习反思:成长记录(记录成长的点点滴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四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课题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仪器设备 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

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

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

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 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魏国公元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成都

吴国公元222年孙权建业

4、介绍典故”乐不思蜀“,导入西晋短暂的统治,以图片配以文字介绍晋武帝和晋惠帝。

晋武帝司马炎,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号晋,建都洛阳。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在位17年。

5、以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引出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介绍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和十六国政权,导入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配以图片说明,介绍宋、齐、梁、陈和北魏的建立者。

公元479年,宋国将领萧道成篡宋位,建南齐。刘宋传位八主,历时60年。公元501年,南齐宗室萧衍篡齐位,建立梁朝。南齐传位七主,历时24年。公元557年,梁将陈霸先篡梁位,建立陈朝。梁朝传位四王,历时56年。

公元588年,隋军攻入南京,陈叔宝被俘,陈亡。陈传位五王,历时33年。至此南朝结束。

6、以图片”西晋内迁各民族分布图“和”少数民族内迁“引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介绍少数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和西南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奠定了基础。

7、以图片”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导入江南地区的开发。介绍开发的背景、有利因素、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结果和影响。通过分析材料中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和司马迁描述的江南的不同之处,强化理解和记忆。

8、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引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玄学,导入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艺术成就。逐一介绍这一时期的玄学和佛教、《齐民要术》和《水经注》、陶渊明和谢灵运、王羲之和顾恺之、祖冲之和圆周率、范缜等知识。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成就或代表作 王羲之 东晋 书圣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东晋 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石窟艺术 北魏

随佛教的传播而发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科技贡献 祖冲之 南朝 科学家

把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欧洲人早1000年 贾思勰 北朝 农学家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第五篇:诗句联谜三国两晋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1.“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三国·王粲《七哀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记》)你觉得曹操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试作评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这句诗的作者是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简评作者。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赤壁之战正值隆冬,很少东风。杜牧诗中这一看法正确吗?并分析赤壁之战胜负结果的产生原因。

5.阅读下面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材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非淡泊无取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连年动众,才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题诸葛亮联)“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题诸葛亮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川成都武侯祠名联)《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鲁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小论文。6.“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卷词)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进行评价。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此句反映的背景材料是什么?

8.“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益州”、“金陵”、“石头”各指哪里?西晋统一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9.“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该诗借用历史上什么典故?

1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该诗反映南朝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概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并举例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1.“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谚语)

此谚语讽刺哪一阶层?产生这一现象是由什么制度造成的?该制度的兴衰过程如何?如何评价该制度?

12.“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李商隐《咏史》)“三百年”、“钟山”指什么?此句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1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是什么? 15.历史谜语:

⑴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⑵刘邦大笑,刘备大哭(猜一字)⑶爷爷打冲锋(猜一历史人物)⑷防守严密(猜一历史人物)⑸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⑹七擒孟获(猜一字)

⑺山东同志来取经(打一古书)⑻红墙(打古代地名一)⑼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⑽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⑾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⑿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⒀垓下之围(猜一历史人物)

⒁孔雀东南飞,枝头又相逢(猜一历史人物)⒂珲(猜一历史人物)

⒃花落知多少(打一历史人物)⒄壮(打一历史名词)

⒅三八线两边(打一历史名词)⒆鸟笼(打一三国人物)⒇谢安复职(打一成语)答案揭示及参考要点:

1.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带来的惨象。

2.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东汉后期军阀战乱不止,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曹操身为汉丞相、魏王,注重发展生产,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政治上“挟一天子以令诸侯”,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打败袁绍,兼并群雄,统一了北方。这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人民微波生活安定,是历史的进步。称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是不正确的。东汉后期群雄割据局面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在政治上“挟一天子以令诸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封建正统观念,是统一、安定的需要。罗贯中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以汉朝刘氏为正统,美化皇族后代,贬低曹氏是不正确的。

3.曹操。抒发老当益壮的胸怀。曹操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4.周郎,周瑜。二乔,大乔和小乔,东吴美女。“铜雀”指铜雀台,为曹操在邺所筑。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使他能火烧曹营,则吴国将灭于曹操之手。从反面假想赤壁之战东吴战败的后果。杜牧的看法是片面的,“东风”只是一种现象,具有偶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反映。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具有一些必要因素,如水军实力超过曹军、战术得当;曹操轻敌、军中疫病流行等。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

5.南阳武侯祠联构思巧妙,上联嵌一至十数目字,下联嵌五方五行。联语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但所述事迹不一定与史实相符。杜甫的对联重点突出了诸葛亮的主要业绩。成都武侯祠联为清人赵藩题,此联实质上是对诸葛亮提出了批评,诸葛亮虽能“攻心”,但“好战”仍是其一大失策,以蜀国地处孤绝,兵寡将少,诸葛亮未能以闭关守险、发展经济为重点,反而连年征战,伐魏讨吴,又“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终使统一事业功败垂成,根源在于诸葛亮未能审时度势。此联借鉴前事,警示后人,确实发人深省。赵藩作此联的真实用意是为讽谏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毛泽东亦极为推崇此联。

思路:要求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写出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6.此句反映 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国家几经分合,“久分必合”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主流,而“合久必分”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7.三国曹魏髦在位时,司马昭专车政,蓄意夺取政权,路人皆知。此句反映魏国后期,朝政已被司马氏所控制。

8.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领水军,顺江东下,讨伐东吴,金陵守军面对晋军的进攻,闻风丧胆,吴主孙皓出降,西晋统一全国。“铁锁沉江底”指吴军以铁锁横江阻拦晋船,晋军以火烧熔之。

“益州”指成都,“金陵”、“石头”指南京。西晋统一的历史条件有:三国时出现民局部统一,三足鼎立局面中孕育着统一因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超过南方;灭蜀后,原有的均势被打破,西晋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有利的地位;晋武帝为灭吴作了有效的军事准备,并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吴国统治的残暴和腐败等。

9.东山再起、淝水之战。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东山。人们把谢安出任东晋宰相称为“东山再起”。“谈笑”、“静”,回映了两军交锋时谢安弈棋自若的史实。“胡沙”指铺天盖地、卷土而来的百万前秦大军。

10.反映的是佛教的盛行。原因:佛教教义固有的迷惑性;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易于接受宗教信仰;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发展过程: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使者去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影响:寺院广占土地和劳动力,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统治阶级崇佛,政治黑暗;对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如石窟艺术、佛教流行,及引发范缜对神不灭谬论的批判。

11.意思是说坐在车上不掉下来的孩子也可任著作郎;能在官场里说几句应酬话,就能任秘书郎。此谚语讽刺土族制度造成的。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充分发展于东晋,衰落于南朝末年,摧垮于唐朝末年。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土族制度也是形成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12.三百年,指东晋立国至陈亡共270年,南方换过五个朝代。钟山,指南京,被誉为“王气之地”,说明国之存亡,不在于地之险要。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形态,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14.《归园田居》描述纯洁、幽美的田园生活。《饮酒二十首》写自己避开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获得自由、恬静的心境,自然真切。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量描写了如画的农村风光和质朴的劳动生活,恬淡自然,真实动人。

15.⑴诸葛亮(孔明)

⑵翠

⑶祖冲之

⑷范缜

⑸关羽

⑹惩

⑺《齐民要术》

⑻赤壁

⑼陈

⑽《父与子》

⑾隔岸观火

⑿逢人只说三分话

⒀关羽

⒁孙权

⒂王右军(王羲之)

⒃谢玄

⒄八王之乱

⒅南北朝

⒆关羽

⒇东山再起

11月10日精华: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的游戏联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