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律所发展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3-92164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3 12:43: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律所发展

小议律所的生存与发展

最近几年律师事务所的数量迅速增长,在法律服务者数量增涨的同时也出现了法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律所规模小,服务领域窄,管理方式落后,部分律所律师职业水平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法律市场的需求。笔者作为一个涉足法律工作的学生,对于律师事务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有一下看法:

一、律所要有优秀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律师事务所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律所是苍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终将走向死亡。律所,作为法律文化传扬基地,要将法律的精髓传播与社会,这要求律师要浩然正气、厚德载物、关爱社会、匡扶正义,恪守职业道德。有了文化,律所即有了生命力,不管律所的律师换了一批又一批,新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终究会被律所文化所感染,成为律所有机的一部分,将律所文化传承下去。而如何才能拥有如此优良的文化底蕴?我认为,律所的主任作为律所的领头羊,就应该成为律所文化的引领者,做一个有信仰、有道德、有威信的儒士。合伙人应该用此文化感染每一个执业律师及工作人员。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自然会给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留得住客户的心,这个律所就会成为一个品牌,其他客户也会对此所慕名而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以人为本,人才是律所的筋骨。

律所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工作人员组成,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执业律师尤为重要,执业律师的好坏多寡直接决定了律所的存亡。

1.主任律师。主任律师是律所的大脑,作为整个律所的大哥级人物,注定是律所的定海神针。在很多情况下,客户会把对主任律师的评价作为对整个律师事务所的评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律所的形象,一般情况下主任律师案源充足甚至过多,但他并不能因为案件过多而草草了案,每一个案件都应尽可能完美收场。主任律师的草率有可能被看做律所的草率,所以主任律师箭头的责任重如泰山。当然,主任律师付出如此心血,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收入也会远高于普通执业律师。

2.合伙人。合伙人是律所的脊梁,合伙人是否能密切合作是律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合伙人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律所对于合伙人要制定合适的资源、红利分配制度,优先满足合伙人的需求,这样,合伙人才更加稳定,团结一致,有利于律所的稳定与发展。

3.执业律师。执业律师是律所的细胞,律所能够留住执业律师一般需要合理的收益制度,执业律师对律所的要求一般就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能够获得律所的尊重,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律所可以提供较好的办公环境等。我认为,一个律所要留住执业律师,就必须提供比周边所更加优越的条件。另外,合伙人应该对执业律师表示尊重,在现实中,合伙人欺压执业律师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执业律师在此律所长期工作,只有尊重执业律师的合伙人才会受到尊重。这样,在留住律师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加多的优秀法律人才,使律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提高律所效益。

4.实习律师。实习律师是律所的将来,源源不断地由实习律师加盟,给律所注入新的血液,当然,实习律师一般经验匮乏,能力较弱,甚至于理论与时间相脱节,无法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担当的角色,也就无法给律所带来太多效益。我认为实习律师应该从最基础的阶段学起,咨询、文书代写、整理材料等,一方面减少执业律师工作量,提高办案效率;另一方面实习律师加强熟悉案件办理流程,增加自己实践经验。实习律师由于没有案源,无法独立执业,几乎没与收入来源。很多实习律师,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积蓄,无法熬过实习期的寒冬而转投他方,流失大量年轻法律人才,所以律所应该为实习律师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从执业能力角度讲,律所应给其分配合格的指导老师,为其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其拿到执业证时可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至少不要成为律所的累赘,这样的律所就对将来有了保证。

三、规模化还是专业路线?

笔者见过无数关于走专业化律所的呼声,我对此表示同意,特别在大城市,专业化更优利于小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影响力,某些领域有着极高的收益,专业化路线有利于资本急速增加,扩大律所影响力,吸引人才。但在中小城市里,专业所举步维艰,暂时并不适合当地法律市场,所以我更主张规模化,人多力量大,在律所内部进行业务部门整合,细分专业,案件由律所统一调配,给办案律师及案源律师提成,一有利于办案效率提高,二可以提高执业律师搜集案源积极性。

当然,单打独斗式的律所会在中小城市长期存在,万金油式的职业方式更加有利于律师在中小城市这种熟人社会生存,这种现状暂时无法改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多说无益,就此打住。

结语:利益才是一个律所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合理的制度才能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律所、合伙人、执业律师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了,蛋糕就会越做越大。笔者初出茅庐,请多指教。

第二篇:如何做好律所管理和规划发展

互联网看律所管理(被百度屏蔽的无奈加的滥竽充数的字)

马云的律师经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 毕国庆

师傅老毕是杭州一家小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和马云是老同学了。嗯,对,就是阿里巴巴的那个马云。最近,老马刚从朝廷台领奖回来,邀请师傅去闲聊。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师傅终于答应带我见见这个传说级的人物,让我开开眼长长见识。

在断桥附近一家偏僻的小茶馆,师傅先打开了话匣子:“我说老马,这次表彰的人,十个有九个胖子,就你老马,瘦驴一匹。人家都穿西装,就你老马,休闲裤、蓝毛衣、弄条半黑半黄的围巾脖子里一圈,你是看不起朝廷台咋的?”

“老毕,咱哪敢蔑视朝廷啊。这年头,连海尔这样的企业都知道不穿工装了,我为啥就不能不穿西服啊?日本为什么造不出苹果,编不出window?他们严谨有余灵活不足,产品精细,质量优良,但是他们的创造总是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只善模仿改进,缺乏突破的大智慧。而美国的企业,有些计划你看着都觉得疯狂,这要在日本,研发资金根本就别想,但是美国人敢玩儿,一旦出成果,就是大家伙。这就是企业文化,制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的文化差别。什么样的地里长什么样的庄稼,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首先需要企业文化的深层变革,我这个互联网企业,靠什么活下去,靠的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不敢做啊。所以,你说,老毕,我天天整个西装干啥?” “老马,真有你的,这么个事儿你都能扯上企业文化,那你是准备向美国佬学习了?”

“学习!既向美国佬学习,也向小日本学习,更向自己学习!不知道咋回事,我就是觉得一个战略决策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突破既有的规则,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至少,我觉得我的高层和研发部门必须学会胡思乱想,至于下面的具体工作人员,可以有突破的思维,但是最好还是别乱实施突破的行动吧。不过,老美有些公司就这样的,还是活的很自在,企业文化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成文的法则。”

师傅端起茶杯,吱溜了一点,下巴朝我扬了扬,说:“这个事儿就不说了。这个是我的徒弟,你的粉丝,就是这个一声不吭,只知道倒水,喝水的小子。入行没几天,却爱琢磨律所发展的大事,嘿嘿,你给他批讲一下,教教他咋干好律师。”

“老毕,这是你的工作吧?”

师傅说:“天下万物,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这大神,随便给他点点,就够受用的了。我这面子,你还是要给的吧?”

“小伙子,你可找个好师傅,让我谈律师,他偷懒,我还不好驳他这个同学的那张老脸。我就说一点点,对与不对,你回头问你这个领导,出了问题,由他负责。”马云转头看看我,指着师傅说。

我是个十分不善言辞的人,赶忙给他和师傅都加上茶,并十分拘谨地说,“马老师,您喝茶,您能给指点一下,一定会终生受用的,我谢还来不及,哪能让您负责啊。”

马云说:“我看了老毕空间那篇日志《马云和我》,真能掰扯,写得啥乱七八糟的。老毕啊,你这个日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涉猎太多,又谈得太肤浅。论点集中点行不?你这律师咋干的啊?”

师傅:“@_@,老马,随笔,纯属瞎扯……,别太损,给长点脸啊。”

马云:“呵呵,长脸可以,茶钱你付。”

师傅说:“你一个光棍节就挣那么多,还这么抠啊。”

马云没再理师傅,对我说,“今天是我们老同学说话,我的事儿他都清楚,你这么年轻,应该算个网民吧,我的事儿,你知道多少?”

阿里的事情,我当然清楚。师傅经常说,律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商业,懂财务,关注政治等等。所以,我私下还是经常看一些财经金融之类的新闻的。何况马云跟师傅又是同学,自然关注更多一些。我的了解,阿里到现在走过了三步:第一步就是淘宝,最初是B2B,给某些厂家提供一些展示产品的机会,后来发现有人虚假宣传,就逐步建立诚信通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淘宝信用评价体系。阿里的第二步是C2C,就是淘宝集市,它给众多的小卖家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付款和交货的纠纷问题,我说的这个交货是个过程,包括验货。做律师的都知道,买卖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付款和交货,由于淘宝上卖家和买家是陌生的,信任度非常低,于是阿里创造了支付宝,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阿里的第三步是贷款,也就是现在正在走的这一步。当年阿里承担违约责任将支付宝剥离,收购雅虎,然后是私有化退市,闹得沸沸扬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云也受了不少指责,诸如不够诚信,破坏了VIE结构的稳定性,对国内公司赴美上市、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估值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我也认为这些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商言商,当一个违约的成本(包括隐形的商誉成本等)小于收益时,一个商人选择违约也无可厚非。当时阿里要涉足金融,甚至成立银行,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就必须让阿里巴巴摆脱VIE的控制。现在阿里的贷款业务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的。阿里也申请了银行牌照,但是没有得到批准,阿里会通过再次申请或收购等方式得到银行牌照。阿里的这三步,第一步的关键是信用评价体系,第二步的关键是支付宝,第三步的关键是获得贷款资格最好是银行资格。当然,还有新闻说,阿里的第四步将是把阿里拆分成30多个公司,十几个业务单元,这也是依据马云对阿里“平台、金融、数据”的定位而猜测的。

我简单说了一些自己的了解和看法,马云说:“这些东西是你琢磨的?”我答,“有一些”。

马云说:“嗯,这脑子像老毕,还有点小聪明。其实阿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不断拆分组合,不断增强独立性和竞争力的过程。比如,阿里的信用评价体系,最初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收获了淘宝的商誉。但是,这个信用评价体系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这个信用评价是银行业的一项功能,曾经有不少银行让我们做信用评价,现在我做贷款,也是依赖这个信用评价。所以,这个现在就已经拆分作为独立的部门,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还有支付宝,也是如此,被拆分成了独立的公司,现在仍然占第三方支付市场大约85%的市场份额。”

马云喝口茶,我赶紧给倒上。他继续若有所思地说,“这几年我一直在想,阿里凭什么能够不断成长,壮大?阿里到底怎样保持良性的增长?现在我感觉,阿里这个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我调节和良性成长,有效地进行信息流通交换的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领地,不断地产生新物种,进而不断地整合资源扶持新物种的成长。这些新物种的生长,使这个生态系统不断地充实,扩大。”

师傅插话道:“老马,老马,打住,讲生物学呢,怎么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搞出来了,讲点人话。”

马云摇摇头,“对你这个智商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困难,好吧。”他接着说“也就是说,阿里就是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土堆出来的。这个台子最初只有一小块儿,堆到一定厚度的时候,边上就要培一点土,要不然就没法儿继续堆了。但是,中间这一小块土堆到一定高度,继续堆就很难了。这边上的土呢,好堆,堆得快,就集中精力来堆着个边上的土,又是一小块儿起来,慢慢的,这个台子,厚度有了,宽度也有了”。

师傅又插话到:“……,老马,咱多大了,还玩泥巴,忒土了吧。”

马云把围棋子倒在桌面,顺手把盒子扔给师傅,说:“一遍玩去,别捣乱”。他一边随手把棋子一个个摞起来,一边说“我说的每一个小的土块儿,就是阿里的一个垂直业务单元。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速度就会放慢而且需要周边的业务来支撑。这个周边业务最初是个配角,需要扶持,直接独立会死掉的,但到一定地步后就要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它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不断发现和培养阿里这个平台的新业务单元,才能使阿里这个平台保持增长速度,并且不断蓬勃生长,一旦不生长了,阿里就会出现问题,至少是增长的问题。当然了,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我想只有用生态系统做比喻,才能说明它的复杂程度、信息流动方式、持续增长和扩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实际上,阿里一直在边做事,边完善,边思考,边发现,边扶持,边整合”。

师傅又忍不住了:“老马,你这脑袋咋长的?不过,老马,你这个业务单元成长到一定阶段增速变慢可以理解,但是你这个业务还是要细分的嘛。”

“老毕,你总算说了点人话。根据市场增长的曲线规律,每个业务单元增长到一定阶段增速就会变缓,这个时候,往往是细分市场快速成长的好时机。因此,为了保证各个业务单元能够适应细分市场的发展,增加各个业务单元的竞争力和灵活性,这个时候整合资源也是势在必行的。不过这个除了在平台层面上整合资源,也要在业务单元内部整合资源,也就是说要细细打磨各个业务单元。”

师傅听到这里,再也不多一句嘴,只是静静的听。马云接着说:“其实我想说的也说的差不多了。律所就好比阿里这个生态系统,律所的业务单元就好比阿里的各个业务单元。先有第一个,做到一定厚度,就开始扶持周边的业务,然后整合资源,创造新的增长点,最终,这些业务不断成长,互相扶持,就形成了一个律所生态系统。律师业务单元呢,就好比我们这个业务单元,也可以按照同样的道理向下细分,切割成更小的业务单元。但是,业务单元和生态系统不同,由于服务的对象在市场定位上最初没那么细,业务单元也不可能进行多大的细分,需要随着市场的进步慢慢细分。也就是说,先竖起了一个业务单元,然后进行细细地打磨,这个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扩张正好相反。比如说,合同领域——买卖合同领域——网络买卖合同领域,就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老毕你对网络买卖领域的规则还是一抹黑吧?你想想,就阿里而言,河南有多少网店?这些网店每年有多少业务?你不能光研究法律,从合同的角度看,我们阿里的各项规则就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我们阿里的法律,这个你了解多少?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机制是什么?这些机制合理么?如果你很精通这些,那么你不仅可以代理客户和网店跟对方交涉,跟阿里交涉,你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阿里制定规则,你甚至都可以帮助别人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建立一个新的阿里。你想想是不?”

说到这里,马云已经把棋子摆成一摞摞,互相挤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不规则的平台。我不失时机地殷勤倒茶,然后指着其中的一摞问道,“我们建立了一个业务单元,但是,北京上海也有这个业务单元。您知道,杭州这个二线城市,律所怎么和北京上海竞争呢?”我看见师傅对我使个赞许的眼色。

马云说,“为什么杭州有阿里,而北京上海没有阿里呢?所谓的竞争,就是你的可替代性问题。这个可替代性,取决于成本和质量。北京的律师跑到杭州做业务,成本肯定比你们高。但是为什么他们有竞争力呢?因为他们的质量比你们好。这个质量取决于什么?作为靠知识吃饭的行业,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有些业务,监管机关在北京,北京律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肯定比杭州强,但是对于有些业务,获取信息主要是在当地,你只要看得准,拥有了先天优势,就会有足够的竞争力。比如,你们做的债券业务、上市业务和并购业务,你觉得哪个更难?”

我说,“目前看是上市业务难。”

马云说,“依我看,并购业务要更难。上市是什么?是按照标准来做,就是做一个样板,让别人来投资。并购是什么?并购就是给别人钱,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这围棋和象棋,围棋的规则比象棋少,其变化就比象棋多,而且更难一些。从逻辑学角度来讲,就是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既然并购的业务远比上市业务要难,那为什么现在看着并购业务比上市业务简单呢?第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真正的法治经济,权力对市场影响巨大,这导致有些并购业务并不是完全依法办事,也不能依法办事,所以,这些并购很多是政府主导下的并购,并不是市场主导的并购。第二,我们目前的并购,多是并购一些快死的企业,而不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就相当于你买一条死牛,你要的是他的躯体,你只要查一下他的皮肉是不是有问题就可以了。如果你要买一头用来耕地的牛,甚至是一头小耕牛,那么你可能要检查一下这头牛几岁了?有没有遗传病或其他的疾病?他平时吃点什么?牛爸牛妈耕地能力怎么样?进而估计他长大了能不能耕地,要吃多少东西,可以耕多少地?这个问题就复杂的多了。说白了,上市就相当于向别人伸手要钱,你按照乞丐的标准化妆一下,在大街上伸手要钱即可,虽然有难度,但终究有人给。而并购就是向别人投钱,没有统一的标准,你在大街上找一个人,给他点钱,然后希望得到回报。你想想,你需要调查多少东西?怎么调查?难度有多大?”

他显然是来了兴致,接着说,“依照我的看法,十八大之后的改革就是在跳一个坎,一旦跳上去了,市场经济就会迅速发展,至少是在一个新的台阶上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促使大量的并购业务出现,从政府获取信息将变得更加公平,也就更加次要,而本地的律师由于对本地市场和政策的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甚至比外地律师要高。这种情况下,就看你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比别人强了。老毕,如果我判断的不错,这可能是个大好机遇,你好好擦擦眼睛,决定要不要好好把握啊。”

师傅思考了一下说:“老马,关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我有这么点看法,你给提点意见。”师傅不等马云回答,接着说:“信息处理能力,我想首先是团队,其次是经验。团队的问题,我们现在基本是划分了四个层次,技术律师、管理律师、决策律师、战略律师。四个层次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通过备忘录等进行信息传递。技术律师驻点,负责阅读材料和处理简单工作等;管理律师负责带项目,起草尽调报告和律师工作报告,就是他这种。”师傅指指我接着说,“决策律师负责解决各个项目上报的疑难问题,最后还要对各个上报的文件进行审核,批准签字。战略律师暂时由我顶着,不过我看你更合适。”

马云说:“我做战略律师?老毕,你没搞错吧?”

师傅说,“是啊,战略律师一定要跳开具体的业务,站在你说的生态系统这个顶端,瞭望整个生态系统和周边的形势,评估生态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像决定一艘船的航向,要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啊。”

马云笑了笑说,“你说的这个战略律师,倒是跟我说的阿里的战略决策者有点像啊,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挺合适的。你这个分工跟我们有点像啊,其实组织架构这个问题,各个行业都差不多,可以相互借鉴的。我看你们这个团队,合作时间长了,协同作战能力一定很强,绝非临时拼凑可以比拟的。另外,你这个团队的梯级结构,给了年轻律师一个职业规划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留住人才。一个团队,就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分层级的,这样才可以自由指挥,也便于控制各种风险。我觉的挺好。接着说说你说的经验问题。”

师傅说,“我们现在做的债券业务,相比较上市业务而言,其尽职调查的要求是简单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按照这个简单的要求来做。我们是尽可能地按照上市的标准来做债券业务,同时,要了解财务和券商的工作,仔细琢磨财务和券商对行业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并购业务和上市业务我们也是轻车熟路的。就是说,不要怕做无用功,通过现有业务淬炼将来的业务能力。另外,我看证监会的改革方向,极有可能是向美国现有的体制靠拢,即实行重视信息披露的律师保荐制度,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这个机遇不可错过啊。”

马云笑了笑,对我说,“你这个师傅还是很有思想的吧?如果我能把阿里这个生态系统建好,你能把律所这个生态系统建好,我们一定会有个超级团队。不过,老毕,我给你个建议,你也先脱了西装围个围脖吧,和你们的所徽一致,黄蓝相间如何?哈哈。”他抓了一把棋子扔到棋盘上,说,“内涵越小,外延越大。自由的思想需要自由的大脑呼吸,自由的身体需要自由的服装伸展。”

师傅也笑了,指指外面又指指我,说,“快看,下雪了,断桥残雪,一抹斜阳,走,徒儿,踏雪寻梅去!哈哈,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郑重提示:本文并非马云先生的真实言论,只是在写作方法上借用了马云先生的口吻。本文仅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言论和观点,作者本人与马云先生并不熟悉,本文不作为马云先生对任何事实发表观点或看法的依据。若有引用,应当同时全文引用本提示。

第三篇:律所业务发展(小编推荐)

中国律所非诉业务出现迅猛发展势头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律师事务所在全国分布不平衡现象,表面上来看,两者似乎遵循着相同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数量越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分布稀少

本报记者 杜福海

近日,北京市律师协会完成了第二次“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管理现状调研活动”分析。这次调研活动是于202_年7月至10月进行的。

分析报告显示,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仍不大,业务收入水平也不高;近半数事务所每年收入都分配完毕,基本没有积累,在长远发展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提成制为主的事务所仍占据主要地位,对于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重视程度依然偏低;多数律师事务所已经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尚未找到有效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较高,教育背景良好,约94%的律师拥有大本以上学历;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律师事务所达到五分之一,说明非诉业务出现迅猛发展势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部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风险防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无记名调查: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202_年7月至10月,就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现状问题,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拉开了科学分析、总结律师事务所发展规律的序幕。

在第一次调研活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数据的基础上,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于202_年7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第二次调研。

第二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同时配合以“首都律师网”网上问卷调查。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现状,总结北京市不同类型律师事务所的不同管理经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律师事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隽说:“比较两年来律师事务所管理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发展前景居多。”

扎堆朝阳区:地域分布不平衡

通过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数量最多的前几个区域为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截至202_年9月30日,北京市有相当数量的律师事务所座落于朝阳区(43.04%),其次为海

淀区(21.25%)、东城区(9.46%)、西城区(8.21%),再下来为丰台区(5.71%)、崇文区(2.68%)、宣武区(2.68%)、房山区(1.43%)等。

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整体分布很不均衡,朝阳、海淀、东城、西城四个区已经囊括80%以上的事务所,其中朝阳一区就几乎占据全市律师事务所的半壁江山,地区分布不均衡趋势较202_年调研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律师事务所在全国分布不平衡现象,表面上来看,两者似乎遵循着相同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数量越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律师事务所分布稀少。

原因不言自明:在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7公里的北京市朝阳区辖区内,聚集了114家世界500强企业,法人金融机构151家,金融机构代表处146家,成为首都金融机构最多、门类最全的区域。区域内汇集了北京70%的涉外资源、60%以上的外国商社和90%的外国驻京新闻机构。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奥运、电子城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202_年,朝阳区财政收入在北京市各区县中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了106.4亿元。规模小:近一半律所10人以下

近两年,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增长速度较快,截止到调研活动结束时,北京律师事务所总数超过1000家。

调查结果显示:从成立时间看,近三分之一的北京律师事务所成立时间在5年(含)-10年之间,占30.12%。老所和新所占的比例基本持平,成立10年以上(含)22.00%,1年(含)-3年占21.83%。

“当然,单纯的事务所数量的高速增长不能作为行业繁荣的风向标。”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隽说:“必须对事务所的质量进行综合深入的考察,包括管理的规范性、业务增长的前景、人员的素质构成、存续时间等。”

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仍不大,业务收入水平也不高。目前,北京仍有85.64%的事务所没有分所,97.07%的事务所没有境外分所,较202_年没有明显变化。

对于“贵所的律师数量?”这一问题,回答100人以上的有1.35%,50人—100人的有

4.55%,30人—50人的有5.72%,10人—30人的有39.06%,10人以下的达到49.33%。此次调查中,选择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不求大规模,但要形成非常显著的专业特色,成为某领域的专家的律师事务所依然占大多数,而且,较202_年比例有所增长。并且,多数律所认可不同业务类型的律师事务所应当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说明很多合伙人对于国外的公司化管理已经有所探索和相当程度的观念接受。”王隽主任说。

学历高:94.33%本科以上学历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较高,教育背景良好,约94%的律师拥有大本以上学历,年龄段最为集中的在31至40岁之间。

年龄结构方面,中青年律师绝对为主力阵容,31至40岁的比例最高,为47.34%,其次为41至50岁,22.39%,再下来为20至30岁,19.65%,51岁以上的占10.61%;教育背景方面,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不断攀升,达到94.33%,其中本科60.85%,研究生28.92%,博士生4.56%。

在律师类型上,提成制为主的事务所仍占据多数,律师辅助人员(包括律师助理、行政人员等)的数量增长不多,近3/4律师事务所的行政人员仅为1至3人,人数较202_年还有所减少,体现出事务所对于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重视程度依然偏低。

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在人员规模上以小型所为主流,合伙人大多数在三至十人之间,“提成制律师仍然为各律师事务所的主流构成”。

在人员结构方面,非律师人员人数相对较少,百分之八十多的所都在十人以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事务所仅有一至三名行政人员或者根本没有行政人员,“这与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小型化、年轻化以及提成制为主流的律师构成有直接关系”。

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的数量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表明很多律师事务所不太愿意在培养实习律师方面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对于律师这种需要经验传授的行业,无疑将极大地限制新生力量的成长速度和质量。

律师事务所在业务培训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近一半的律所尚没有成形的培训制度,仅有41.71%的律所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固定的所内培训制度,不足2%的律所能够每年向律师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培训支出占全年支出5%以上的律所尚不足一半,而占全年支出10%以上的所仅占16%。总体看来,律师培训工作与202_年相近,仍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

“如何建立有效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成为律师事务所的重要课题。”业务转型:非诉业务迅猛发展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薪资结构仍不尽如人意。”王隽主任说:“在业务类型上,目前大部分事务所仍以诉讼业务为主,而且多数为传统的民事刑事案件,非诉业务比例增长不大,高端业务仍比较少。”

从调查结果看,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类型主要是诉讼为主,非诉为辅,选择此项的占43.66%。其他的为: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占20.65%,非诉为主,诉讼为辅的占16.30%,基本均为诉讼业务的占13.41%,基本均为非诉业务的占5.98%。整体来看,诉讼业务还是占主要地位。

如果按照法律部门来划分,则办理传统的民事业务、商事业务、刑事业务最多,82.86%的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民事业务,60.17%的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事业务,其次为刑事业务(58.50%)、知识产权业务(40.18%)、涉外业务(26.43%)、行政业务(24.29%)。

选择“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选项的占20.65%,“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律师事务所达到五分之一说明非诉业务的迅猛发展势头。”

运行机制:开始重视团队合作

从现有调查结果分析,北京大部分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方式比较简单,未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团队合作机制,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还不够强:有55.26%的事务所召开合伙人会议的频次为不定期,比202_年调研结果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在分配模式上,创收分担成本后全额分配的接近填写此项的总数的一半,有47.22%的事务所每年都分配完毕,基本没有积累,比202_年调研结果增长了近1倍,66.30%的所仍没有考虑为管理者发放薪酬,“说明律师事务所在长远发展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以往律师喜爱单兵作战,很少有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北京大多数律所把团队合作精神作为最重要的组织理念加以强调,并从各自的情况出发建立了相应制度,保障团队有效、高质的合作。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以个案合作为主(44.24%),以带薪律师制度为基础(23.23%),以项目为基础组建临时性合作团队(11.15%),以建立业务部门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方式(10.78%),以及靠几个重点合伙人拿出案源分享(7.62%)等等。部分事务所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23.23%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带薪律师制度为基础,形成统一管理和合作;有10.78%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建立业务部门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方式;另有11.15%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项目为基础组建临时性团队,制定个案分配方案。同时,大部分律师事务所在上述探索过程中能够注意坚持事务所统一管理的原则,60.49%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选择各业务部门与所内一并核算,接受所里统一管理,43.57%的事务所统一分担业务部分的成本费用。

但是必须看到,在团队合作方式上,多数被调查律师事务所以个案合作为主,比较灵活,但未形成机制;一定数量的的律所内大部分律师仍主要自行办理业务,相互游离程度很高。事务所缺乏高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合作理念,不仅导致了所内资源配置能力弱,工作效率低,也会导致执业律师忠诚度低,律师流动性高。目前,北京律所律师的流动率比较高,亦与团队合作松散有关。

“可见,多数律师事务所已经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尚未找到有效的运行机制。”

执业风险加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70.76%的律所合伙人每年的流动率在5%以下,9.00%的所年流动率在5%至10%之间,说明律所合伙人的流动率不很高;而合伙人之外的其他律师则有所不同,流动率5%以下的仅为58.60%,大大高于合伙人组。

以202_为例,调出律师与调入律师的比例有13.53%为1:1左右;律师调出原因中除“其他“以外,最多的是“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的支持”(58.54%),其次是“根据所里的任务考核制度,没有完成考核任务指标”,“无法融入事务所的文化”等。同202_年相比,专业化发展更加成为律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宣传途径选择一项中,同202_年调研情况相比,有更多律所对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予以认可,“间接说明律师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

在参加执业保险方面,律师个人自行购买执业责任保险的有92家,这一比例较202_年调研结果偏高,同时,更多的律所认为律协投保律师执业保险的投保额度偏低,说明法律执业风险日渐增大,律师对于执业保险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同样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态势。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部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风险防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202_为例,律师从律所调出原因多为“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同202_年相比,专业化发展更加成为律师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近两年,设立有分所的律师事务所总分所关系较202_年紧密,约三成律所形成紧密型合作,这对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分所的管理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大瓶颈:内部分配和管理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律师事务所在管理方面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或困难都与内部管理相关。”王隽主任说。

例如,202_年,位于第一位的是“难以快速开拓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律师业分工越来越细,必须形成专业化特色,但是又要维持生存,形成难以解决的矛盾”(327票),而202_年显示,选择此项的律所大幅减少,而难以处理各部门与所里的关系,各部门业务过于独立专业,交叉较少,自成一体,容易形成帮派,难以管理,一旦牵头人离开,对所里影响甚大(239票)则成为新的困难所在。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管理机构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完整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的律所比例较202_年下降较多,而选择“主要靠个人觉悟和自觉”的选项比例提高;另外,认为处理管理合伙人与非管理合伙人关系应“加强沟通,加深理解”,而非“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管理合伙人职责范围和权力,给予有力的保障”的律所明显增多,说明大多数律所关于管理者/管理机构方面规章制度仍不健全,并且,律所对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并且,在业务管理方面,少部分律所不能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收案,8%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出现由接案律师自行携带合同、发票等方式收案的情况,较202_年有所增加,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以202_年为例:对于最容易导致律师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事务所分配体制存在明显问题,无法体现公平合理原则(223票);事务所管理松散混乱,互不合作(188票);事务所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远期目标(117票),“但是,两年来,律师事务所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并不多,这依然是今后律所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有情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王隽主任说:“很显然,目前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情况依然是,一方面是现实当中比较初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对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的强烈渴望和不断探索,合伙人们都希望尽快实现专业化优势、开拓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式,但是目前的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束缚住了合伙人自己的手脚。”

第四篇:律所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

时光如梭,一年时光又逝去,自202_年年初始,我就对这一年有了更大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认真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个人能力逐步提高。因为伴随着律师所的发展,我在工作中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律师所的形象。所以,我在实际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感慨颇多,在师傅及前辈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适应律师这份工作,同时在平时的实践中,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在各位指导律师及同仁的帮助下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将我这一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修正自己,得到更快的进步。

工作总结

首先,谈谈今年的工作状况。今年大大小小经办诉讼类的案子加起来四十多件了,类型也多种多样,给我充分的机会进行锻炼与能力提升。现在接到案子我知道首先需要对案情充分了解,然后还要穷尽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对案情进行分析,收集证据,做好开庭的充分准备,一切不急不躁按部就班。这一年基本上做到:在律师业务上,坚持律师职业道德,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坚持“做事如山、做人如水”的原则,能为当事人提供了高效的法律服务。在工作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格要求自己。

有收获当然也存在不足,在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律师除了具有镇定、自信的心理素质外还须具有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而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却是我现阶段所欠缺的。

例如:例如法律顾问单位XX公司,虽然我尽职尽责为其提供比较完善的法律服务,但很多情况彼此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分歧,他们对服务也颇有微词,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工作质量的问题,而是在于沟通方面不顺畅,致使客户不能很好的理解我们所提供的法律产品,导致双方误解。所以在下一年里沟通及协调能力是我着重提高的一个方面。

接下来说说明年的打算:

1、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经过12月底到深圳的法律培训,发现自己与内地的律师在思想及学识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有差距才有动力,经过这次培训,也给我自己一个较为明确的事业定位。所以这一年还要加大金融、房地产、税务等方面学习力度,努力做到精、做到专。

2、克服“急躁”情绪,有条不紊做好各项工作。

律师工作内容非常细致,尤其是“协调”和“服务”工

作突发事件较多,因此在工作中时有急躁情绪,这一点从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身上,我尤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今后我一定努力在工作实践中磨练自己,让自己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做到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

以上就是我一年以来的主要感受和心得,我想随着我不断的深入工作和学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当然这其中也非常感谢在我工作中给予无限帮助和关怀的XX律师事务所的所有同仁,再次感谢。

第五篇:律所介绍信

导语:律所介绍信是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工作人员到外单位联系办理案件或其他有关事宜的凭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律所介绍信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律所介绍信模板(一)

第 号

____________:

兹有我律师事务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志等________人前往你处联系____________事宜,请予以协助。

此致

敬礼

________律师事务所(章)

年 月 日

律所介绍信模板(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_______条之规定,特指派我所_____________律师赴你处,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依法予以协助。

此致

_____(单位名称)

_____律师事务所(章)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本介绍信有效期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律所介绍信模板(三)

致:

兹介绍我所 同志等 人,前往贵处办理 事宜,请予以接洽为荷。

此致

敬礼

律师事务所

年月日

扩展阅读:什么是律所介绍信模板

(一)文书制作基本知识

1.文书的含义及作用

律所介绍信模板是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工作人员到外单位联系办理案件或其他有关事宜的凭证。律所介绍信模板主要用于证明律师身份,并说明所办事务,以便于相关单位接待、协助。

2.文书制作要点

律所介绍信模板,一般都是事先印好的格式,需要时按要求填入即可。

律所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