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裘国根:大资管时代PE须练四项内功
裘国根:大资管时代PE须练四项内功
202_-12-02 点击右侧关注→ 金融城
本文作者裘国根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创始理事、重阳投资董事长及首席投资官
壁垒破除,全民资管
随着证券、期货、基金、银行、保险、信托之间的业务牌照壁垒被打破,资产管理行业成为金融领域进入壁垒最低的行业之一。大资管可以说是“全民资管”,资产管理行业由垄断竞争进入完全市场竞争。
市场准入放开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数量上升,理性资金在市场中占比的提升将提高A股市场整体效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投资人取得优秀业绩的难度将加大,战胜指数将变得更加困难,获取阿尔法也将更具挑战性。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战胜市场本身就是艰难的任务。
优秀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团队是取得持续良好业绩的最核心保障。但我国基金业从业人员平均经验年限偏低,人员流动率偏高。由此,建立良好的培养、考核与激励、挽留人才内部机制是基金公司面临的又一挑战。
处理好三大关系
处理好公募业务与私募业务的关系。新基金法给予合格私募基金发行公募产品的资格,但私募业务收费结构与公募差别较大,这种差别体现了业务间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
建立业务隔离机制,实现投资、研究和交易等职能在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间相互独立,是避免利益冲突的制度保障,也是处理好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关系的关键。
处理好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关系。境外业务是私募基金另一重要发展方向,但在QDII和QFII领域,私募基金尚未真正实现零的突破。这其中有制度的掣肘,但更多是能力的局限。私募基金需要学习海外市场规则和规律,在不断摸索中提升投研和市场开拓能力。
因此,多数私募基金目前适合以境内业务为主,境外业务为辅;在拓展境外业务中,以服务海外机构投资者的QFII为先,以代理国内机构和个人投资海外的QDII为次。在境内业务壮大、海外投研能力和经验充分积累提升后,再积极拓展境外业务。
处理好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的关系。私募基金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在公司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间的平衡,处理好中短期财务损益与长期公司价值间的平衡,处理好中短期股东利益与长期人力资本间的平衡。而处理好这些平衡,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员工激励机制和公平透明、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
练好四项内功
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私募基金尽管在股权安排和激励约束上有一定优势,但与国际领先公司相比,任重而道远。私募基金公司核心团队要牢固树立持续经营理念,树立客户利益第一、员工利益第二、股东(合伙人)利益第三的理念,并辅以制度保证,才能真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健全风控合规体系:私募基金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公司风控合规体系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足。具体到当前,私募基金迫切需要建立的风控合规制度之一就是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间的隔离机制。
目前多数私募机构的规模较小,资源较有限,人才储备也欠充足,因此不具备建立公募私募两套团队的能力。为避免开展公募业务带来的与现有私募业务的潜在利益冲突,私募机构至少在产品设计上应与旗下私募产品保持明显的差异。
开拓销售渠道:阳光私募基金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风格、经营策略确定合理目标客户结构,并以此建设与策略匹配的销售能力。
同时,在国内以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下,要改变当前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私募基金只有苦练内功,通过长期优秀稳定的投资业绩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改变渠道单一的现状。
提升投研实力:投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是私募基金的生存之本,更是长期发展之道。随着私募基金业务发展壮大,或早或晚都将遭遇到规模与业绩的瓶颈,而只有不断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投研实力,才能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私募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理性思考】大资管时代私募基金要练好四项内功
编者语:在大资管时代私募基金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应处理好公募业务与私募业务、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的关系,并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新的发展环境。
文/裘国根(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事务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
自202_年中以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密集的行业监管及准入放松,我国监管部门通过“去监管”和“准入放松”来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政策力度超过市场预期。
新一轮的政策放松突破了原有通过行政规则限定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业务牌照壁垒,使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成为金融领域进入壁垒最低的行业之一,实现全面的自由竞争。大资管可以说是“全民资管”,其本质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由垄断竞争进入完全市场竞争。美国基金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在传统投资基金中,美国市场规模超过3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46%,为全球最大市场。根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的数据,全球对冲基金规模在202_年末达到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冲基金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60%。全球对冲基金公司约9000家,其中超过半数设立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冲基金基本全部来自美国。美国法律和税收制度促进基金业成长。由于Q法令禁止向银行活期存款人支付利息,货币市场基金由此在1980年迅速成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1981年货币市场基金达到1900亿美元,占共同基金总规模的77%;202_年货币市场基金为2.7万亿美元,占共同基金的21%。
推动美国共同基金成长的另一法律制度是1978年的“The Revenue Act of 1978”及1981年的“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这两个法案确定了美国退休金账户税前抵扣制度,推动了美国以市场化方式充实管理退休金资产,也揭开美国共同基金跨越式增长、为美国资本市场提供持续稳定长期资金的序幕。
美国资产管理行业是完全竞争市场,行业内竞争激烈,行业充分竞争推动优胜劣汰。202_年到202_年期间,美国共有7488只新的共同基金成立,共有7104只共同基金被清盘或被合并。在同一期间,美国累计有545家新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但也有540家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关闭。按照管理资产规模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处于第一梯队的基金管理公司迭代更换,面目全非。
创新精神贯穿美国社会的发展史,是美国卓越经济背后的持续推动力。不仅在理论方面,美国资本市场也是金融创新的勇敢尝试者。金融理论的突破推动了资本市场金融实践的创新,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策略的日益丰富,进而打开了基金业的创新空间。从指数基金、ETF到FOF、对冲基金和风投基金,从电话交易、互联网销售到T+0基金申赎、第三方销售,美国基金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激发并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地位,从而推动了行业整体发展。
私募基金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资本市场发展,民间财富增长,居民资产结构理性化,都将提升对专业投资理财的市场需求。比较中美两国共同基金在GDP中的比重不难发现,我国基金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我国证券化率还不高;我国在资本管制下基金业海外投资比重仅为2%,国民海外投资的需求受到一定压制;我国股民机构理财意识不强,股市机构化程度还不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未来国民资产配置将趋于理性化,对高质量的专业金融投资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上升。对于阳光私募基金而言,新基金法放开了行业准入,使为广大市场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成为可能。首先,新的基金法赋予阳光私募基金合法地位,这将拓宽优秀阳光私募基金的客户范围。另外,新基金法赋予合格阳光私募基金公司发行公募基金产品的资格,这为阳光私募基金打开了新的业务空间。
对于私募基金来讲,随着交易品类和金融工具的丰富,可以尝试运作真正的对冲基金。以往通过深度研究获取阿尔法的私募基金,可以更好地发挥研究能力,并基于扎实的研究和紧密的跟踪,既做多行业最佳风险收益比的上市公司,也卖空风险收益比最差的公司进行对冲。总之,有了更多的金融和交易工具,基金经理可以结合自身投研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加强产品差异化、管理风险并提高业绩。
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中国有望诞生一批世界级的优秀公司,而中国投资人将从中受益。私募基金应该继续发扬独立思考、深度研究的长期优势,在未来变幻起伏的市场跌宕中,前瞻性地发现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护城河不断加深加宽的优势企业,规避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输家,不为市场短期潮流所动,成为未来中国新一代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中最早最坚定的投资者。
市场准入放开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数量上升,理性资金在市场中占比的提升将提高A股市场整体效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投资人取得优秀业绩的难度将加大,战胜指数将变得更加困难,获取阿尔法也将更具挑战性。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战胜市场本身就是艰难的任务。优秀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团队是取得持续良好业绩的最核心保障。但我国基金业从业人员平均经验年限偏低,人员流动率偏高。由此,建立良好的培养、考核与激励、挽留人才内部机制是基金公司面临的又一挑战。
基金行业准入的放开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而更加激烈的竞争势必冲击行业统一费率水平,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只有真正可以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优良的投资业绩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基金公司才能够巩固并扩大客户范围,实现管理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
目前,国内基金的费率总体高于国际水平,随着资产管理行业准入的放开,竞争将会升级,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以往投资者抽签才能买到基金的年代已经远去,而过去15年行业中旱涝保收的固定费率模式也将难以为继。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以客户利益为核心取得投资业绩、客户服务和规模之间的合理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国内基金业共同面对的策略性挑战。
处理好三个关系 练好四项内功 私募基金业应从自身入手,处理好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关系,练好四项内功,才能把握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公募业务与私募业务的关系。新基金法给予合格私募基金发行公募产品的资格,但私募业务收费结构与公募差别较大,这种差别体现了业务间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建立业务隔离机制,实现投资、研究和交易等职能在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间相互独立,是避免利益冲突的制度保障,也是处理好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关系的关键。处理好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关系。境外业务是私募基金另一重要发展方向,但在QDII和QFII领域,私募基金尚未真正实现零的突破。这其中有制度的掣肘,但更多是能力的局限。私募基金需要学习海外市场规则和规律,在不断摸索中提升投研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多数私募基金目前适合以境内业务为主,境外业务为辅;在拓展境外业务中,以服务海外机构投资者的QFII为先,以代理国内机构和个人投资海外的QDII为次。在境内业务壮大、海外投研能力和经验充分积累提升后,再积极拓展境外业务。处理好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的关系。私募基金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在公司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间的平衡,处理好中短期财务损益与长期公司价值间的平衡,处理好中短期股东利益与长期人力资本间的平衡。而处理好这些平衡,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员工激励机制和公平透明、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私募基金尽管在股权安排和激励约束上有一定优势,但与国际领先公司相比,任重而道远。私募基金公司核心团队要牢固树立持续经营理念,树立客户利益第一、员工利益第二、股东(合伙人)利益第三的理念,并辅以制度保证,才能真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健全风控合规体系。私募基金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公司风控合规体系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足。具体到当前,私募基金迫切需要建立的风控合规制度之一就是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间的隔离机制。目前多数私募机构的规模较小,资源较有限,人才储备也欠充足,因此不具备建立公募私募两套团队的能力。为避免开展公募业务带来的与现有私募业务的潜在利益冲突,私募机构至少在产品设计上应与旗下私募产品保持明显的差异。开拓销售渠道。阳光私募基金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风格、经营策略确定合理目标客户结构,并以此建设与策略匹配的销售能力。同时,在国内以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下,要改变当前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私募基金只有苦练内功,通过长期优秀稳定的投资业绩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改变渠道单一的现状。
提升投研实力。投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是私募基金的生存之本,更是长期发展之道。随着私募基金业务发展壮大,或早或晚都将遭遇到规模与业绩的瓶颈,而只有不断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投研实力,才能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私募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完)
文章来源:《新金融评论》202_年第5期(节选有删减,未经作者审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郑子龙;岳淑媛
第三篇:大资管时代
随着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急需更丰富、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渠道,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自202_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方面,均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第四篇:MOM大资管时代
MOM大资管时代
MOM:“让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的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可是,基金种类繁多该如何选?买了基金后也需要主动管理该怎么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基金中分散投资做出资产配置,同时还要能降低投资门槛?
常识告诉我们:对投资品种来说,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但如果一个投资组合内部的各个投资品种相关性很高,或就是单一产品,那么很有可能整体表现为高风险、低收益。因此,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金融投资行业的公认。
是不是第一时间想起了FOF(fund of funds)?没错!FOF母基金可以实现分散投资,还能降低投资门槛。但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FOF,而是与其差不多的MOM(manager of managers)基金。
MOM,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从名字可知,MOM重点是选对基金管理人,也可简单理解成明星基金经理的“选秀”。MOM的基金管理人会通过长期跟踪研究,挑选投资风格稳定、并取得超额回报的基金经理来管理资产。而自身则通过动态的跟踪、监督来管理他们,及时调整资产配置方案。MOM的收益特点是收益曲线平滑,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水平的相对收益。
目前从全球来看,MOM不如FOF普及,因为MOM对发行人的要求严格,也从而体现了安全性。MOM发行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调研国内以顶级基金经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格与业绩表现。除了基金经理的个人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连不同工作履历(至少工作经验要经过一个股市的高低的转化周期)带来的投资风格变化、投资研究团队稳定性,基金经理个人性格和职业操守,过往持仓数据和投资过程分析都被列入相关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范畴。
MOM基金还有一个很好的特性是风控灵活、透明,这就使得投资安全性更高。都说交易性产品最核心的优势是做好风险管理。所以,风险控制是MOM的核心,动态管理是MOM的精髓。精选MOM基金的风控模式有点像最注重安全的社保基金委托公募基金投资时的风险管理模式。而这,也是华尔街投行使用的最严格的风控模式之一。
诚然,“单一团队、单一策略、单一品种”的传统基金业模式如今已不再能满足大资管时代的发展需求。而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MOM基金,自然称得上应时而生。
第五篇:PE转型大资管挑战重重
股权投资 www.teniu.cc/guquan/
PE转型大资管挑战重重
向大资管转型,已经成为深陷行业寒冬PE的方向,而资金紧缺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是PE转型最直接的切入点。
记者了解到,深圳多家PE有开展房地产基金业务的计划。此前PE龙头九鼎投资亦计划成立大规模的债权基金。
“只要是有这个能力,大家都在谋求新的增长点。”深圳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昨日对本报记者如是称。亦有业内人士分析,PE资金、团队、品牌都较薄弱,真正有能力发展大资管业务的,只是其中极少数。而转型的效果,需要在两三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转型大资管
近日,北京国民信和投资基金(下称“国民信和”)通过券商资管发行了一款名为“聚信汇富一号”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通过民生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定向投资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项目。
这并非是PE“改行”的唯一案例。廖梓君对本报记者称,公司也正在尝试开展传统股权投资之外的业务,并从今年初就开始筹建业务团队。
而这只是PE行业转型大资管的一个缩影。“IPO暂停已经一年多了,股权投资的节奏被打乱之后,只要是有实力的,都会往大资管方面转型。” 廖梓君说。
今年以来,PE行业募、投、退仍极为艰难。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PE行业募资额为78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57.6%。投资案例为516例,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2%,仅相当于202_年的30%左右。退出方面,今年上半年通过IPO退出的案例为13例,而去年同期是174例。
基石资本亦称,拟尝试做一款固定收益的房地产基金。而此前股权投资一路高歌猛进的九鼎投资,也计划成立一只首期10亿元、总规模100亿元的债权基金。
而部分PE则将目光瞄准了公募基金。去年6月,红塔红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证监会的公募基金管理牌照,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以26%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成为国内首家参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创投机构。此外,新沃资本全资子公司新沃投资等多家机构,已在中国基金行业协会完成备案,并有公募基金公司的计划。
青睐固定收益
除了应对行业低谷的不利影响,一些PE也努力挖掘新的业务潜力。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称,固定收益市场规模庞大,且公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已经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开发固定收益产品是以往产业链的延伸,能够和股权投搜钱网 www.teniu.cc/
股权投资 www.teniu.cc/guquan/ 资产生协同效应。
并购基金之外,急需资金的房地产业和地方融资平台,便成为PE转型的最好切入点。
国民信和官网信息显示,其已完成的7个投资项目中,有5个即为房地产投资。廖梓君也称,其新业务团队,主要是从事房地产基金业务。而PE开展的此类业务,多为固定收益投资。国民信和上述牙克石项目即为委托贷款+券商资管模式,通过齐鲁证券资管发行资管计划,最后由民生银行发放委托贷款,收益为6.5%~9%。
上述基石资本房地产基金则为夹层基金。其董事长张维此前称,该基金部分资金做股权投资,另一部分则名股实债,约定一定期限后退出;另一部分则纯粹是债务融资。
廖梓君称,相对于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等固定收益投资风险低,投资期限相对也比较短,但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没有专业的团队,二是有没有募集低成本资金的能力。
目前地产基金的收益在10%~15%,给LP的回报一般在9%~10%。而另一种则进行委托贷款,收益略高,今年5月,南京一家PE就以15%的年化利率,向上市公司大元股份(600146.SH)发放了1.1亿元一年期委托贷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值管理是PE转型大资管的另一方向。茂信投资合伙人张颖就认为,证监会正着手新股发行改革,未来新股锁定期可能被延长。在此情况下,将会有市值管理的业务出现。“市值管理不是短期行为,所以应多关注二级市场,做到一二级的联动,这是我们在大资管方向下可以考虑的情况。”张颖说。
但PE开展市值管理业务并非易事。在深圳某PE高层看来,市值管理主要是在二级市场,无论是业务模式,还是专业团队,与PE过去的业务有很大不同,与公募基金的业务比较接近,PE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
挑战重重
随着越来越多的PE试图向大资管转型。在业内人士看来,迎来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并非所有PE都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在英菲尼迪董事总经理赵丽梅看来,单就PE本身而言,真正能进入大资管阶段的,在国内最多不会超过10家机构,而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数量上来讲,我估计这个比例不会超过百分之个位数。”她说。
“在现有的PE中,可能最多只有20%能浮出来,能走到最后的就更少。”廖梓君亦持同样看法,目前行业仍未走出寒冬,很多PE可能会在这一轮行业低谷中消失,有能力往大资管方向发展的,只有部分前期形成了品牌影响和实力的机构。
搜钱网 www.teniu.cc/
股权投资 www.teniu.cc/guquan/
前述深圳PE高层认为,即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PE,往大资管方向转型,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大资管市场群雄逐鹿,PE而且面临着券商、基金、信托等传统机构的夹击,而PE资本金、团队、品牌都比较薄弱。“细究起来,面临着很多挑战,看起来很热闹,都没涉及深层次的问题。”他说。
廖梓君则认为,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PE也有自身优势,其采用合伙制,机制比较灵活,容易吸引人才。“各领风骚三五年,至少要两三年后才能看得出来效果。”她说。
搜钱网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