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下德明吴氏宗祠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3-92342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4 19:12: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下德明吴氏宗祠

下德明吴氏宗祠

章秀元

邛水河源从枫木溪出发,浅唱低吟,一路款款而来,带着塘冲水车的古韵,到了下德明,即缠绵回环,浇灌着下德明两岸淳朴的民俗风情,地以物名,吴氏宗祠就坐落在下德明大寨的路口里。

吴氏宗祠应该是三穗县宗祠文化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宗祠四面围墙,祠身全部漆成朱红,从面朝马路的小门进去,宗祠中堂大门上方,“延陵堂”三字赫然入目,散发肃穆静谧的氛围。小门顶为翘檐,上饰红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更显得宗祠的古朴悠远。宗祠正房前修一五尺见方圆形花台,一遒劲盆景长于其中,似乎在诉说宗祠的变迁。靠近花台的中堂前,竖立一四尺高石碑,记录宗祠集资修建内容。宗祠系全木结构,均为上等杉木,柱子直径约一尺左右,枋子后约三寸。全祠呈“品”字型结构,进深四五丈,中堂高约两丈,通面宽约六丈有余,整个建筑体现传统出正房与厢房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在中堂前仰望,可清晰看见让人想到历史与沧桑的文字。正梁左边,书写的是“宗支百世奕祀荣昌”,中间为黑白太极图,右边书写的是“根培枝茂源远流长”。落款为“前清云南补用知府署大定府知府光绪丁酉科拔贡周开中题”。从这些文字可知,吴氏建宗祠的美好愿望和宗族期待,在题写落款的内容里,还可以感受到德明村厚重的文化渊源。进入吴氏宗祠中堂里面,地上杂然相陈一大堆年代久远的砖头,每一块砖头都镌印“吴氏宗祠”四字,这些砖头有的完整或有的不完整,但这四个字却十分清晰,字体潇洒俊美。根据宗祠的功能,中堂即为担当祭祀祖先或训诫警示的功能,民以食为天,宗族传千年,而厢房即是担当仪式或活动之后歇息的功能了。

在上古时代,一般人是不能立宗庙的,宗庙为天子所有。“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居室为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只有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平民百姓是不能立宗庙的。而民间营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宋代朱熹曾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但不曾普及,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夏言奏准平民百姓兴建家庙或祠堂,始有以宗庙为祭祀祖先的记载。《礼记》记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因此,今天所见宗祠之古迹,以明代修建的宗祠历史最为悠久。发展到清代,宗庙兴建已成遍及城乡甚至海外之势。宗祠是宗法制度的象征,一般兴建于宗族聚居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宗族、族谱、祭祀是构成维系家族制度的三大核心支柱。以宗亲氏族为基础,多为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主要以宗祠来维系其血脉的传承。在战乱时代,乡民聚族而居,旺族则修建宗祠,凝聚其血脉。家有家规,族有族规,多由先祖制定,后人共同遵守,载于家谱或立碑示训。族内推举德高望重者为族长,总理族内事务。宗祠里所展示的内容,除了祭祀、惩处、训诫、纷争外,还有升迁奖励之类。俗话说,人大分家,树大分枝。随着生命的繁衍,血脉的传递,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外在其它因素而迁至异地,形成新的分支和宗族时,新的宗祠又兴建起来,形成民俗文化中独特的景观。

下德明吴氏宗祠的也是在这样历史变迁中兴建起来的,也体现着这样的宗祠文化内涵。民国三十八年,下德明吴氏各房族推举吴鸿恩为族长,协同各房长,筹划编修族谱和兴建宗祠。吴鸿恩耕读传家,商贾为业,良田五千余担,家资百万银元,可谓德高望重,组织领导各个房族捐资建祠。建祠者为下德明吴族,但集资范围还涉及到洞脚,白崇,美敏,岩寨,镇远革崇等各个房族,由此可见宗祠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及渗透力。吴氏宗祠兴建后,经历了“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多次运动,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仍保存完整。尤其是在“剿匪”时期,吴氏宗祠闪烁着民俗功能之外不可忽视的光芒。宗祠建成后,受伤的人民解放军在宗祠里休养,受到下德明吴氏房族的精心照料而痊愈,继续参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某土匪二百余人即将袭击新生的滚马乡人民政府,获得消息的吴世禄立即召集参加北伐战争的吴世熙吴锡武等商议,为免遭途中土匪劫持,决定派草医吴世英以行医为名,去给滚马乡镇府报信,乡镇府立即率全体人员转移,一场危难就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帮助下转危为安。在吴氏宗祠的内涵里,这些叙述是平淡的,但言说的神情依然可以触摸到历史进程中鲜活的生命和滚烫的血脉,执着的依恋还在演义原汁原味的民俗往事,淳朴的情感依然在赋予新的文化符号而激荡后人。虽然宗祠在今天已经消失了宗法制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新农村,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宗祠文化对于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团结协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往事不会苍老,民俗依然鲜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下德明吴氏宗祠就在这样的背景中怡然居住;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竹韵松风,下德明吴氏宗祠就在这样的图画中走向和谐。

(编校:万文才)

第二篇: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重修简介

大墘五世祖屋始建于清朝年代,祖先从蕉坑迁徙而来,以土农为生,百业俱兴,土地平旷,良田千斗,勤耕苦种,正逢小康盛世,礼让开拓,此乃祖宗世泽。二零一二年春,在吴文日村长大力倡导下,成立宗祠筹建理事会成员,宗亲协力,乃重修五世宗祠,增其旧制,刻捐资芳名录于其上,彰显其能。盛世华章,感慨万千。人文景观,屋舍俨然,人杰地灵。位居丰富村中央。主依外流工商行业,及弟科甲,留居异乡,枝叶并茂,木本同根。

祖屋座落;狮棕山美主峰,香山分脉来龙,坤龙入首坐螃蟹,艮向峰山文笔架,癸水聚堂续富贵,乙流石桥积万金,前堂朝湖翰墨池,后山古松万年青,利路畅通业广昌,梓里锦绣水山明,四象分明无障碍,子孙兴旺耀门庭。

壬辰年冬月

第三篇:罗胜吴氏宗祠

罗胜吴氏宗祠

罗胜吴氏宗祠,位于连城县曲溪乡罗胜行政村中心。建于明朝。宗祠由祖祠和正大门两部分组成。

祖祠坐南朝北。内有大厅,大厅两边是正间,厢房与下厅连为一体,中间有一长方形天井。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大,但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庄严肃穆,颇具明代建筑风格。堂号“惇敬堂”。据了解老联文有“惇孝悌于一堂序昭序穆,敬祖灵于百世若见若闻。”大柱上还挂着:“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的金字大联(现还有“存忠孝心”的半块木联),还有独具特色的雕着各种美丽图案的神龛„„这一切是我们祖先勤劳能干的象征,是值得保护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祖祠大门上方雕花的排楼式建筑和神龛被毁,部分浮雕遗失。

另一部分为正大门,座西向东,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大门左右有门厅间各一间。文革前有“吴氏宗祠”的小匾一块。

祖祠和正大门因年久失修,即将倒塌。在202_年由祖祠守祖地裔孙吴运隆、吴桂洋、吴炳麟等人组织,发动守祖地和另外十一个村的吴氏裔孙,不分男女老少,共筹集资金11万余元,捐工700余工,捐物数千元进行修复。

祖祠的部分进行油漆,配上八块牌匾。匾文是:“惇敬堂”(老匾文)、“荣耀千秋”(知名人士捐赠)、“渤海世家”(老匾文,民国十六年连城县县长赠)、“忠孝廉节”、“光宗耀祖”、“和谐世家”、“源远流长”、“吴氏祖祠”。木制雕刻的金字黑底对联17副,其中有12副是外村裔孙敬献的。有“存忠孝心,行仁义事”仿宋朝书法家朱熹字的一副格外威武。神龛用红色大理石制造,神龛两边的一副联文是以前的。

正(外)大门属重建,以砖木结构为主,改变了老的木料结构,盖琉

璃瓦。大门正上方石刻横联是“吴氏宗祠”四字,左右联是“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另一副石刻联是:“登斯门长思梅里,谒宗堂永念吴山。”大门两边是有关吴姓祖先的石刻中楷文。门厅虾蜈梁上方挂“饮水思源”一匾。

这次的修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修复。其特色与美观,目睹者都赞不绝口。

我们修复祖祠的宗旨,其一是做到依法尽量保护好历史文物为原则,老的有历史价值的做到能保尽保。其二是遵循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在“团结”二字上做文章。虽然此祖祠原属吴氏渤海十七世先祖仟伍郎公祖祠,只有仟伍郎公遗下的一脉裔孙才具备所有权。但从202_年3月4日举行宗祠庆典的那一刻起,不仅是仟伍郎公遗下的一脉先祖先宗稳坐神龛,我们其他吴氏宗亲的神灵都同登宗祠的神龛,甚至连延陵的先祖也入座,共享馨香。这次的修复有着全新的内涵和使命,祖祠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此祖祠不仅是我吴氏家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还成为团结吴氏宗亲的桥梁。今后,吴氏宗亲每年祭祀时就象修复庆典时一样,欢聚在此宗祠里。这次的修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非常有意义的修复,含义深刻。

本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就守祖地而言,人口800左右。现有大学生62人,中小学教师17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人。在职正科级干部3人,企业家2人。在别人眼里为文墨之村。

吴桂洋撰写 202_年3月22日

第四篇: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

口播一:享受旅行.玩转福州..大家好我是赵畅..说到螺洲.想必电视机前的您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螺洲走出来的名人可是不计其数..我在这里跟大家数数看哈..有清道光时刑部尚书陈若霖..有清代帝师陈宝琛..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诶..大家有没发现都是姓陈的哦..那今天呢..我们就带你去螺洲陈氏宗祠去看看..配音一: 螺洲镇位于福州市南端,其形如青螺,古称“百花仙洲”。隔江面对着闽侯县的五虎山,洲内水网密布,自古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有人说,走进螺洲便走进了历史。砖墙水泥路的尽头,连接的是高墙深巷、轩窗雕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交接得这样突兀,交接得没有铺垫,令我们恍然走入时空的隧道。

口播二:现在在我身后的就是陈氏宗祠了..螺江陈氏出过许多的进士和举人..仅从明朝至清末..陈氏家族就出了二十一名进士..一百零八名举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难怪我站在这里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配音二:宗祠的大门上许多“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螺江陈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亲题匾额,更由李鸿章亲自撰门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螺洲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为家庙。清康熙十六年改建宗祠,雍正五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陈若霖捐资重建。祠坐东朝西,木结构,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陈氏宗祠一共有两进..一进由门楼、披榭、天井组成。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口播三:一走进陈氏宗祠啊..就可以感觉到陈氏不愧是一大名门望族..无论是大殿内牌匾的数量以及名人的题词都是体现出陈氏的威望及其社会地位..百年之后贵气依然回荡在此.真是让人感叹.当时的陈氏是何等的声名远播.是何等的气派..配音三: 螺江陈氏宗祠的大殿是悬山单檐,穿斗式木构架,宽19.2米,深17.5米,高8.3米,面积336平方米,宏伟敞亮。陈家自清道光年间任刑部尚书的陈若霖始,世代簪缨,有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之荣华,清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兄弟6人,三进士,三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殿前的横楣上挂着嘉庆、道光二帝御赐陈若霖的“五福匾”,是二帝为表彰陈若霖政绩御赐的,称赞陈若霖享有“五福”..口播四:现在赵畅我啊就来到了厅堂..厅堂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牌匾约1000面。供桌上方则挂着道光皇帝在陈若霖七十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牌匾,两侧是宣统皇帝溥仪赠于太保、太傅陈宝琛的寿联..福寿匾前还有“三部尚书”指的是“帝师”两匾,分别指的是陈若霖及陈宝琛真可谓是皇恩浩荡,隆宠有加..配音四: 正厅的左右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为客厅,门额上挂着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曹锟题写于民国十二年十月的“今德长年”牌匾,厅里还悬有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陈立夫先生写的“陈氏宗祠”;西厢房辟为“文典之家”,内有名家潘主兰所书的“文典之家”匾及当代书法家陈丁仃所题的“宗亲同庆”。里面陈列着现当代陈氏族人著述等科研成果、有关事迹。两侧墙壁挂螺洲陈氏第一位进士陈淮等名人画像,还有许多当代陈氏著名人物的巨照,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经济学

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科学院院士陈彪等,都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

口播五:赵畅啊在这里发现了些比较有特别的地方..例如它整个祠字青漆白壁..正厅上高挂灯笼的灯樑..以及大厅地面的棋盤石…它们都蕴含着很深得寓意..那到底这些细节之处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配音五:据了解..赵畅发现的这些特别之处啊..也正是陈氏宗祠的特色..整个祠字青漆白壁,显示出一品士大夫府弟的显赫,意指陈氏家族的后代做人做官都要青青白白..正厅上高挂灯笼的灯樑放置于大梁”紫微銮驾”下之外方,这有别于其它屋宇的驾构,寓意子孙后代应该向外发展,才更有前途,并祈求在外子孙事业有成,因此陈氏子孙十有八九在外谋生..陈宝琛常把人生比作一盤棋..经他倡建的大厅地面棋盤石让子孙好走..寓意后代子孙各人应走好各自的人生路..要脚踏实地的做人..口播六:螺洲陈氏世家经过百年发展,人才辈出..成为福建望族..在福建近代史上作出了一个大家族应有的贡献..同时..螺洲陈氏的勤政.好学.忠节的家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销蚀着古老的文明,但在这平凡的小镇上,悠长的老巷中,还有一角飞檐,还有一曲回廊,还有一格木窗花,都在无言地叙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第五篇:巫氏宗祠

巫氏宗祠

目录

巫氏宗祠——巫罗俊怀念堂

地址及占地面积

建设年代

建筑结构和功能

巫罗俊怀念堂的历史源流

宗祠涵盖的巫氏人口数量 巫氏宗祠——巫罗俊怀念堂

巫氏宁化始祖宗祠—巫罗俊怀念堂

巫罗俊:(582-664年),字定生,号青州,黄连镇的开疆始祖,巫氏宁化始祖。

地址

巫罗俊怀念堂座入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翠江镇小河边88号。建设年代

于1992年农历8月1日动工将原“青州公祠”改扩建,1996年9月18日竣工。

建筑规模、结构和功能

巫罗俊怀念堂占地面积1637.66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仿古式建筑。设计雄伟壮观,肃穆古朴,仿古宫殿,飞檐斗拱、龙凤原画、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正厅可容纳 200 多人同时公祭,左右厢房设有:文物、书法、康乐、联谊、迎宾、期颐、名人、评话等八大阁,轩、室。可供游客查阅有关族谱和客家有关资料。堂前有500多平方米场地,四周种植柏树和花草。怀念堂开阔挺秀,风光俊丽,是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文化交流,经贸洽谈,励志图强, 携手向前的好场所。

巫罗俊怀念堂的历史源流

巫罗俊怀念堂由“青州公祠改扩建而成。“青州公祠”原建于宁化县城关小溪边,内塑巫罗俊的金身及柴、纪妇人塑像、先祖牌位。该祠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破烂不堪。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巫氏宗亲纷纷前来寻根祀祖,并提出了要重修“青州公祠”的建议,宁化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考虑到巫罗俊开发宁化,为之后大批中原汉民入迁宁化,使宁化成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有卓著功劳,为纪念这位宁化的开山老祖,批准在“青州公祠”原址重建“巫罗俊怀念堂”。于是,巫氏后裔尤其是台湾巫氏宗亲认祖归宗心切,慷慨解囊,掀起了建祠热潮。

宗祠涵盖的巫氏人口数量

讫今为止,海内外300余万巫姓人口中90%的人口均是巫罗俊公的后裔。

下德明吴氏宗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