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毛泽东思想概论结课论文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23-82098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2 19:07: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结课论文

序号:4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案例

内容提要: 案例一:

一、案例内容:宁夏举行2010年古尔邦节茶话会

二、案例分析:自由选择、有序发展——我国宗教事业在和谐稳定中前

三、理论总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案例二

一、案例内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必然四分五裂

二、案例分析: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党民一心,功绩卓越

三、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案例一:

一、案例内容:宁夏举行2010年古尔邦节茶话会

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张毅、王正伟、崔波、马金虎等与我区各族各界代表欢聚一堂,互致友情、共庆佳节。

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金虎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广大穆斯林群众致以亲切问候和节日的祝贺,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主持茶话会。

马金虎指出,今年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化解风险,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全力打造黄河金岸,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要自觉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统一认识,凝心聚力,秉承“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把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统一起来,全力支持发展、积极投身发展、热心服务发展,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马金虎在讲话中对社会各界人士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进一步发挥社会各界人士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他说,宁夏位于欧亚大陆和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只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大势,凸显优势,就一定能够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宁夏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天主教宁夏教区主教李晶在茶话会上畅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达加快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参加茶话会的还有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区直各部门、各大型企业、中央驻宁单位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银川市有关负责同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宗教界人士、散居少数民族代表。

我区文艺工作者在茶话会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记者 高鹏 实习生 魏玉静)

(2010-11-17 08:32:30)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二、案例分析:自由选择、有序发展——我国宗教事业在和谐稳定中前行

伊斯兰教是为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群众信仰。1997年,有穆斯林约1800万人,现达2100万人。1997年有清真寺3万余座,现有3.5万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名。其中,新疆穆斯林约1100万人,清真寺2.4万余座,伊玛目和阿訇2.8万余名。

1997年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现有2万余座,出家僧尼20余万人;1997年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现有3000余座。1997年有乾道、坤道2.5万余人,现有5万余人。

天主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教徒约300万人,1997年教徒人数约400万人,现有教徒530万人。1997年有教堂、会所4600余座,现有6000余座;有教区97个,主教60位,神父2200多位,修女3000多位。基督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基督教徒70余万人,1997年教徒人数约1000万人,目前中国基督教徒1600余万人。自1980年至今,中国基督教会累计印刷发行《圣经》达7000万册(含出口部分),共有22种版本,已成为世界上年印刷圣经最多的教会。

在中国宗教实现平稳发展的历程中,这是折射太阳光芒的滴水。

自1955年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开始组织穆斯林赴沙特朝觐。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有约10万人参加了朝觐活动。60年来,中国天主教先后自选自圣了170多位主教„„

对外交流是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方面。

组织佛牙舍利、佛指舍利赴泰国、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巡展供奉,中日韩定期召开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赴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演出,赴美国、德国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一系列大型宗教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宗教界的良好形象。

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伊斯兰教解经,佛教界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道法自然、修身致和,天主教推动民主办教,基督教开展神学思想建设,藏传佛教进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帮助和支持下,各宗教不断探索和开辟发挥积极作用的渠道和平台,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揪心,我宗教界发扬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迅速募集价值2亿多元人民币的资金和物资支援抗震救灾。

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我国唯一用维吾尔语授课的伊斯兰教经学院———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师生从如雨般袭来的砖块和石头中,先后救助15名各族群众。副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大毛拉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遵循了伊斯兰教义,而那些暴徒虽然打着宗教的旗号,他们的所作所为恰恰与《古兰经》的教义相违背,他们绝对不能代表维吾尔族人民!”

中国宗教界慈悲济世的善举,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理论总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较之旧中国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其他原因,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将作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需要,在一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在“只有当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对待宗教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要坚决纠正排斥和歧视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现象。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体,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必须依法予以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动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的必要举措。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是政府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过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协调宗教界与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方面是要限制不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党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工作的需要,也是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我们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不是要限制群众的信仰自由,而是要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的信仰自由。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更好地争取、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回首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政策实事求是,宗教工作开拓进取,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展望未来,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变迁的背景下,宗教工作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亿万信众的努力下,我国宗教工作将奋发有为,以新的发展、新的姿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案例二:

一、案例内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必然四分五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人大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这一论述,近日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引用的邓小平同志这段经典论述,引起了代表们的广泛共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这是被中国历史证明的真理。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是让代表们感受深切。

虞云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全体人民的主心骨,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的宗旨、政策、主张,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成国家的意志,为人民说话,为人民谋利益。

“近年来,人大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柏苏宁说,“就我们工作实践来说,包括立法和重大事项决定、决定国家机关人选以及监督、代表工作,都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深有感触地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我党的执政,让人民当家作主,彰显出了制度的优越性;人大代表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文献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版李柯勇执笔《代表:人大工作有成绩,全靠党领导》改写 材料来源:北京新华社3月11日电)

二、案例分析: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党民一心,功绩卓越

在中国建国以来,干部和群众中时有发出一种声音,认为为了体现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应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或三权分立。这种思想于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关于此说法进行了明确批评,他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多次讲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摘自 邓小平语录),同时江泽民,吴邦国等多位领导在人民在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对此观点加以论述与强调(十六届四中,六中等),说明了我党将坚持:“一党执政,多党共同参与”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我党从根本上使这个本来一贫二白的中国彻底摆脱了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无一不体现着我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作出的辛勤努力,这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无法做到的,因为资产阶级的原始材料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上的。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共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多党执政将会动摇我国的阶级性质,人民将无法当家作主,“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摘自 邓小平语录)。

特别是如材料所说2008年,在举行重大活动和应对紧急情况时,中国政府的辉煌成绩及我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撼。材料中关于我党近几年的工作将我党领导人民的重大事件的陈述,无一不体现出我党现今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当面对重大问题时,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顺利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对于多党执政或三权分立,将很难实现团结各族人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自然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正与江泽民同志所言,“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不可设想的”。

同时,材料中提出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无法统一的领导将导致无法及时的应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人民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而西方的多党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事业由于苏东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潮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正处在重新分化组合之中;敌对势力时刻企图对我过实施西化,分化政策,多党制恰恰是种最好的手段。因此,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摘自 邓小平语录)。

三、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取得革命的胜利,并选择了社会主义。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主义,但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所决定的。因此人民比起军阀混战时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中。中国共产党适应了人民需要,代表人民,忠诚的为他们办事,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因此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其次,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目焕然一新。自1949年执政以来,我党通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性质,标志着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而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理由如下: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正如我国历史证明的一样,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性质和帝国主义的打压造成的。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当面对重大事件时,中共领导鞠躬尽瘁;面对主权问题时,中国政府毫不妥协,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所做出的努力。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多党执政将不利于团结广大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

4.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防止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的分化政策,我们必须坚持拥护党的领导。

由以上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合作的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以下的优点:

1.它有利于更好的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它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它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

4.它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因此,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是一个带有重大政治原则的问题,必须真正做到,做好,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

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班级:机械12-2班 姓名:付振强

学号:8011208217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

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 1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课论文

聚焦三农,关注民生

【摘要】 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农业 农村 农民 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小康社会 发展 科教兴农 协调发展 小农经济 经济体制 减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及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凸显出来——民生、医保、政治体制法律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也相应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历程,使中国更快的迈向世界强国之路。一直以来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三、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于三农问题是最贴近国民政治根基的问题,所以它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要想发展国民经济,首要任务就是优先解决“三农”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所以,“三农问题’急需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1、曾江辉 《河北农业科学》 2002 第1期

2、高彬彬 马燕 《当代经济》 2007 第18期

3、赵晓晖 《经济研究参考》 2004 第70期

4、《农家致富顾问》 2010 第1期

5、李小平《古今农业》 2004 第2期

6、吴晓娟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第7期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材料学概论结课论文

材 料 科 学 概 论

论题:钛合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 课 论 文

班级:材料学院13级1班

姓名:范孝卫 学号:139024178

钛合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范孝卫

139024178 料131班

摘要:本文综述了钛合金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着重介绍了钛合金的主要性能及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并对钛合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 钛合金,性能,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金属元素钛在地壳中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据估计和推算,其含量是地壳质量的0.4%还要多一点,世界储量约34亿吨,在所有元素中含量居第10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1]。其丰富的储量,为金属钛及钛合金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主要的原料来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钛及钛合金的发展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钛合金的种类已从1954年的Ti-6Al-4V合金[2]发展到数百种。因为具有比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钛合金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药卫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等都认识到钛合金材料的重要性,并相继对其进行了研究开发,得到了实际应用[2,3]。钛合金的性能

2.1 钛合金的高温性能

在高温下,钛合金仍能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其耐热性远高于铝合金,且工作温度范围较宽。高温钛合金不仅具有良好的室温性能和高温强度,并且在蠕变性能、热稳定性、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匹配。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的高温钛合金使用温度仅为 300~350℃,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目前新型耐热钛合金的工作温度可达550~600℃,而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崛起,打破了600℃的使用温度界限,将使用温度升至700℃以上。

[4]2.2 钛合金的腐蚀性能

钛的抗腐蚀性强,在550℃以下的空气中,表面会迅速氧化形成薄而致密的TiO2钝化膜,故在大气、海水、硝酸和硫酸等氧化性介质及碱性溶液中,其耐蚀性优于大多数不锈钢。由于合金可以调整成分、改变组织,因而钛合金在多数情况下具有比纯钛更好的耐蚀性和其他性能,更能在某些苛刻的腐蚀环境中工作。

2.3 钛合金的加工性能

2.3.1 切削加工性能

钛合金强度高、硬度大,所以要求加工设备功率大,模具、刀具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切削加工时,切屑与前刀面接触面积小,刀尖应力大,所以刀具切削刃承受的应力更大,刀尖或切削刃容易磨损。钛合金摩擦因数大,而热导率低,切削热积聚于切削刃附近的小面积内而不易散发,这些因素使得钛合金的切削温度很高,造成刀具磨损加快并影响加工质量。钛合金在切削加工中,工件材料极易与刀具表面粘结,加上很高的切削温度,所以刀具易产生扩散磨损和粘结磨损。2.3.2 磨削加工性能

钛合金化学性质活泼,在高温下易与磨料亲和并粘附,堵塞砂轮,导致砂轮磨损加剧,磨削性能降低,磨削精度不易保证。砂轮磨损的同时也增大了砂轮与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致使散热条件恶化,磨削区温度急剧升高,在磨削表面层形成较大的热应力,造成工件的局部烧伤,产生磨削裂纹。钛合金强度高、韧性大,使磨削时磨屑不易分离、磨削力增大、磨削功耗相应增加。另外,钛合金热导率低、比热小,磨削时热传导慢,致使热量积聚在磨削弧区,造成磨削区温度急剧升高。

2.3.3 挤压加工性能

对钛及钛合金进行挤压加工时,要求挤压温度高,挤压速度快,以防温降过快,同时应尽量缩短高温坯锭与模具的接触时间[4,5]。因此挤压模具应选用新型耐热模具材料,坯锭由加热炉到挤压筒的输送速度也要快。鉴于在加热和挤压过程中金属易被气体污染,故还应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挤压时应选择合适的润滑剂,以防粘结模具,如采用包套挤压和玻璃润滑挤压。因钛及钛合金的变形热效应较大,导热性较差,故在挤压变形时还要特别注意防止过热现象。钛合金的挤压过程比铝合金、铜合金、甚至钢的挤压过程更为复杂,这是由钛合金特殊物理化学性能所决定的。钛合金的应用

3.1 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应用主要是利用了钛合金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低密度已及良好的耐蚀性,比如航空构架要求高抗拉强度并结合有良好的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而钛合金的优异的高温抗拉强度、蠕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也使之被应用于喷气式发动机上。钛合金是当代飞机和发动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 应用它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提高结构效率[6~8]。

太空飞行器的有效载荷相对飞机较小,因此其结构的减重就显得更为重要。钛合金已在最早的阿波罗和水星计划中得到了应用,燃料箱和卫星舱体等都是钛合金的典型应用。钛合金质量轻、强度高、与燃料的长期化学稳定性好,因而比高强度钢更有优势。如Ti-3Al-2.5V合金[9]是作为低温应用而研制的,在太空的深冷条件下仍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3.2 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汽车工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钛制品市场,多年来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钛合金产品价格太高。近年来钛合金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很多钛制品的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上,豪华轿车、跑车和赛车需求逐年增加,可望促进钛用量的增长[10,11]。

钛及其合金可用做发动机阀门、轴承座、阀簧、连杆以及半轴、螺栓、紧固件、悬簧和排气系统元件等。在轿车中使用钛,可达到节油、降低发动机噪声及振动、提高寿命的作用。目前,新的低成本原料、合金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和先进的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结合可望使钛大量进入汽车制造业。

3.3 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钛合金具有高强度、低密度、无毒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蚀性等特性,已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中,成为人工关节、骨创伤、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牙种植体、人工心脏瓣膜、介入性心血管支架、手术器械等医用产品的首选材料[12~14]。在用于人体硬组织修复的金属材料中,钛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组织最接近,约为80~110GPa,这可以减轻金属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机械不适应性。

鉴于钛合金在医学领域优良的使用效果,人们对其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钛作为已知生物学性能最好的金属材料,其医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应用前景广阔。

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钛合金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运动器械上,如自行车、摩托艇、网球拍和马具上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高尔夫球头。钛合金密度小、强度高,与不锈钢相比,它可以制作打击面与容积更大的球头,因此它打得准、打得远。在日本第一杆球头90%为钛球头,其中铸钛的占70%以上。目前第二~第四杆也已推广使用精铸钛合金球头,精铸件的制造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日本市场1991年铸钛高尔夫球头销售量为6万件,1995年则猛增至150万件,年销售额已达7000万美元。钛合金在体育领域的使用量不容小视。

另外,由于钛易于阳极化成各种颜色,这使其应用于建筑物、手表和珠宝行业[15]。钛合金的发展趋势

目前 ,钛合金材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航空航天等军事工业部门 ,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特别是在汽车、火车、磁浮列车、钛自行车、高楼外墙装饰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国内外结构钛合金、高温钛合金、耐蚀钛合金、高强钛合金、低温钛合金等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合金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但是,总的来看,钛合金研究的多、应用的少的现象仍然严重,另外钛合金的高成本也限制了钛合金更加广泛的应用。根据国内外钛合金的研究和开发的现状,钛合金将来的发展趋势是:

(1)通过设备和工艺改进,改善现有钛合金的使用性能,扩大应用范围。(2)大力发展民用钛合金,如汽车用低成本钛合金,生物钛合金等。(3)采用先进的熔炼加工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开发更先进的钛合金制备技术和钛的新产品。(5)采用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净成型技术。结语

钛合金因其优良的性能在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其应用受到加工效率和生产成本的制约。因此,现在急需改进和开发新的钛合金冶炼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应用。

随着钛合金的开发研制,钛材品种的不断增多,其在民用工业中的应用将成倍增加。与此同时,市场的需求的增长也将促进钛工业与钛合金加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喜燕,赵永庆,白晨光.钛合金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2] 陈国琳,吴鹏炜,冷文军,等.钛合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舰船科学技术[J],2009,31(12):110.[3] 訾群.钛合金研究新进展及应用现状.钛工业进展[J],2008,25(2):23.[4] [德]C.莱茵斯,M.皮特尔斯 编,陈振华 等译.钛与钛合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5] 日本钛协会 编,周连生 译.钛材料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11.[6] 付艳艳, 宋月清, 惠松骁 等.航空用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稀有金属[J],2006,30(6):850.[7] 赵永庆,奚正平,曲恒磊.我国航空用材料研究现状.航空材料学报[J],2003,23:215.[8] 李重河,朱明,王宁 等.钛合金在飞机上的应用.稀有金属[J],2009,33(1):84.[9] 黄张洪,曲恒磊,邓超 等.航空用钛及钛合金的发展及应用.材料导报[J],2011,25(1):102.[10] [11] [12] [13] [14] [15] 肖永清.诠释现代车用钛合金的应用及前景.铝加工[J],2008,(1):41.王宝芝,李献民,李忠 等.钛及钛合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钛皇甫强,牛金龙.钛合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稀有金属快报[J],2005,24缪卫东,吕保国.生物医用钛合金应用研究进展与产业现状.新材料产业朱峰.医用钛合金材料研究与应用的进展.世界有色金属[J],2007,(8):张卫,解念锁.钛及钛合金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导报[J],2011,工业进展[J],2006,23(5):32.(1):33.[J],2008,(1):45.28.(7):71.

毛泽东思想概论结课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