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大商模式:中国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五篇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23-99582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4 12:54: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商模式:中国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大商模式:中国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引言

必须重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

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诸多方面,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批民族企业借助后发优势,打造出了一大批民族优秀品牌,发展成为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体现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正是在这些民族企业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面向“十二五”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客观上要求民族企业主动承担责任,加快自身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民族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而发展、振兴民族企业,形成民族企业的中国特色,只能通过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民族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促进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中华民族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增强了中华民族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基业常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中华民族企业通过改革创新,正逐步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本土逐步走向世界的伟大跨越。

大商集团作为中国本土百货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进,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年销售额从1992年的5亿元发展到202_年的1100亿元,步入中国千亿大公司的行列,成为中国百货商业第一家千亿级企业,也成为中国百货第一集团,走在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实践的前沿。大商集团在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商模式。大商模式体现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包容着极为丰富的改革创新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大企业、促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商模式凸显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新气象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企业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并继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大连商场发展起来的大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之一,是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称。1992年以来,大商集团从一家公有制企业起步,通过内部股份制改造、上市、组建集团、合资合作、异地扩张等不断的改革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中国百强企业、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大型商业流通集团之一。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使得大商模式初步形成,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新气象。

(一)大商集团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

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多元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1992年,大连商场抓住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发行公众股和法人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份制改造与成功上市,使大商在企业体制上走在了中国商业企业的前列。1995年,在大连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第二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商业储运总公司等6家企业组建成立大商集团。1996年,大商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体制改革、经营改组”,使大商集团实现公司实体化。202_年10月起,大商集团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202_年,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整体改制,将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资产向社会三家企业100%转让,同时组建大连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增资改制公司,改制后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大商股份有限公司一定份额股票。这样,就形成了包括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大商投资管理公司的大商集团,大商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改制后的大商集团就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多元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从单体经营的商业企业发展成为集团化企业。作为大商集团前身的大连商场,是一个独立实体形态的商业企业。1993年,大连商场利用大连成为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首批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东北首家大型合资零售企业——大连国际商贸大厦,从此走上了合资合作之路。在大商集团组建之后,所属企业先后与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外资企业、境外企业合资兴办了麦凯乐大连商场、百盛购物中心、大连先施秋林大厦、瑞诗酒店等合资企业。与此同时,秋林公司、大连衬衫厂等先后加入大商集团,集团还通过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在旗下先后成立了大庆地区集团、抚顺地区集团、沈阳地区集团、佳木斯地区集团、阜新地区集团、哈尔滨地区集团、郑州地区集团、北京地区集团等。在集团化道路的发展中,大商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业流通集团名列前茅的成员,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翘楚。

从区域性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型企业。1998年起,大商集团走出大连,开启跨区域空间拓展之路。1998年一举收购抚顺、锦州、营口三市百货大楼,202_年收购了本溪商业大厦和牡丹江百货大楼,202_年整体收购了大庆百货大楼集团,开启了面向辽宁、面向东北、面向全国跨地区发展之路。202_年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大商集团抓住机遇继续北上,相继并购鸡西、佳木斯、吉林三城五店,进而在东北先后成立了抚顺、大庆、沈阳、牡丹江、佳木斯、阜新、盘海营、哈尔滨等多个地区集团,为走向全国形成了坚实的“东北店网”。202_年,大商集团受让中国商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72%的股权,进入北京;202_年,收购北京天客隆超市集团92%的股权。202_年,兴建麦凯乐青岛总店,进入山东。202_年大商集团取得河南郑州“金博大”3年经营权,以此为契机,5年时间在郑州、开封、新乡、漯河、信阳等10个城市开设31家店,华北店网开始向纵深发展。202_年,大商集团加快向西部延伸,成都千盛、自贡千盛等四店相继开业,拉开“西部店网”建设序幕。202_年1月,西安新玛特开业,进入西北战略要地;同年3月,并购桂林微笑堂商厦,进入广西。大商集团店铺现已遍布半个中国,东北店网、华北店网、西部店网形成鼎足之势。

(二)大商集团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效

改革创新带来了大商集团超常规的跨越发展,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商业版图中的耀眼明星,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引领者。

进军千亿级俱乐部。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大商集团成为在全国12省60余个城市拥有170家大中型店铺、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22万人、供应商近10万家、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中国百货商业第一个千亿级大公司,东北三省首个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本土企业,稳居中国企业百强。

空间版图不断拓展。大商集团已经形成了以东北店网、华北店网、西部店网为主体的空间店网分布格局,商业版图不断向纵深扩展,店铺网络扩展至大半个中国。

品牌集聚能力显著提升。202_年,大商集团已有400多个国际一流品牌、时尚品牌入驻,LV、DIOR、HERMES、SalvatoreFerragamo、ErmenegildoZegna等世界顶级品牌汇聚。国内优秀品牌比重大幅上升,商品经营显现旺盛活力和持久动力。

赢得业内一致好评。大商集团在经营中屡创中国百货商业新纪录,蝉联中国百货第一集团,成为中国百货商业发展的里程碑,被多家媒体和分析报告称为“中国零售业最具发展实力的无敌军团”。

(三)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大商模式

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商模式。对于大商模式,可以初步概括为:以振兴和发展民族企业为奋斗目标,以不懈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以中国特色为特征体现,以多商号和多业态等为经营体系的中华民族大企业发展模式。

以振兴和发展民族企业为奋斗目标。大商集团将振兴与发展民族企业作为己任,在企业发展之初,便提出了以“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商集团又提出了“五步走”战略:要分步骤地实现大连第一、东北第一、中国一流、世界轻量级、世界中量级的目标,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企业战略视野和远大抱负。

以不懈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大商集团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懈改革创新的历程。通过体制创新,大商集团成为多元持股的、具有活力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大商集团建立了科学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创新,大商集团普及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手段;通过经营创新,大商集团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多种经营方式。正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商集团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走在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前沿,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之一。

以中国特色为特征体现。大商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蕴涵着日益丰富的中国特色。在发展和经营的方向上,大商集团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发展和经营的取向上,大商集团面向中国的市场需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上,大商集团确保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在企业的确立;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大商集团注重坚定政治信念;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大商集团自觉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民生责任。作为中国的民族大企业,大商集团在发展和经营中体现着不断丰富、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多商号和多业态为经营体系。大商集团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百货作为主业,注重主业的做强做大,不断推进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在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中,大商集团构建了多商号、多业态的经营体系,拓展了企业存量发展与增量发展相结合的混合扩张路径,完成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

大商模式彰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大商模式首先表明,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成效,大商集团成长为我国一个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从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分析,大商模式彰显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大商模式表明了中华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走出了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发展道路

民族企业的振兴与发展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形象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需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固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企业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积极与其合作,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发展经验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国民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民族企业来把握国家的重要经济社会命脉,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怀抱着振兴民族商业的理想与信念,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企业发展基本宗旨,确立了为中国商业争取世界席位而奋斗的信念,把企业的命运融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大商集团在经营发展中,提升了中华民族商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社会就业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税收。不仅如此,大商集团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服务理念、消费环境等,对于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稳定流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高站位、大气魄赋予了大商集团跨越发展的坚实根基,使大商集团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发展道路。大商集团的发展实践说明,我国的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民族企业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企业。

(二)大商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中华民族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符合民族企业实际的管理方法、模式和路径,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大商模式的形成,就是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仅以扩张发展战略为例。一些跨国企业在扩张发展中,或者选择绩效较好企业合作、或者直接投资进入。而大商集团在扩张发展中的一个做法,是把兼并各个城市的百货大楼、商业大厦等地方老店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地方老店作为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切入点,同时将大商集团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并根据所在城市的市场消费特点和现代百货以及现代商品的组合规律和特点为其重新定位,来实现老店面貌的焕然一新。这种战略选择为大商集团低成本进入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创造了平台和条件,也易于被所进入的地区接受。在扩张发展中,跨国企业往往是“空降”管理人员,甚至大量解聘原有企业职员。而大商集团则是异地并购本土化聘任,在跨区域并购中实行“收店先收人”的做法,所用各级管理人员均出自原企业,这种做法保证了所扩张企业的稳定,也有利于所进入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当地人才对当地政治、经济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以及在人脉、渠道、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迅速在当地城市立稳脚跟、拓展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商集团的实践表明,中华民族企业振兴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中国发展的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大企业的重要内容,是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三)大商模式展现了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提供了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典范

改革创新能够赋予企业更大的活力,是中华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国民族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市场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予以提升。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是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其他领域改革创新的基础。大商集团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要领,在组织结构创新领域屡开先河,在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零售业合资合作、集团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这些改革创新清除了大商集团发展中的羁绊,为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超常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营效率也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任务。大商集团在管理模式方面积极改革创新,逐步确立了国际化、现代化大公司的总部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母子公司二级管理体制,在170多家店铺与公司总部之间实现了直接对接,并在一些重点区域设置总部的派出机构——地区集团公司,强化对重点区域所辖店铺的管理,这种模式实现了总部对每一个店铺的实际进销存、销售毛利、费用等所有指标情况的追踪考核,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实现了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市场渠道建设是民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保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大商集团注重市场渠道拓展,一方面凭借先进管理运作模式大力拓展实体店,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商品品种、品牌、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网上百货商城的建设,实现了虚实渠道的有机结合。

这种勇于改革创新、乐于改革创新、长于改革创新的大商模式,使得大商集团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之一,也保证了大商集团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提供了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典范,将对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产生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大商模式提供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启示

大商模式是中华民族企业经由改革创新、立足于中国本土不断实现发展的有益探索,大商模式所展现的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一)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是确立企业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内需的主体地位

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国内需求不断扩大,需要相关的经济主体发挥作用。大商集团把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带动生产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跨区扩张、业态创新等各种方法构建了全景式的现代商业模式,开启了消费扩大、转型、升级之路,在城市、县域各个层面成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充分体现了扩大内需的主体地位。显然,民族企业数量大、产业范围广,民族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需求,提升消费支付能力,民族企业是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主体。只有真正确立民族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民族企业经济主体的权益,才能促使民族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内需扩大的经济主体作用。

(二)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政府必须提供引导和支持

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培育世界级的民族企业,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意义重大。在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中,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商集团的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政府在集聚资源、排除阻力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大商集团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前提。由此可以看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必须注重对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引导和扶持,为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撑,为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注重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平衡,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注重为民族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服务,由此推动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

(三)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构建内在动力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内在动力机制则是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力量之源。大商集团以效益原则为其“四大家规”(讲效益、主产业、低负债、一体化)之首,坚持以效益定上下、以效益定收入,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确立远大的企业理想和共同发展愿景,从而构造了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系。这样的实践说明,民族企业要获得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注重改革创新,而坚持改革创新则必须构建并不断完善内在动力机制。只有在内在动力机制的推进下,民族企业才能通过改革创新保持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成长方向和稳定持续的成长过程,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四)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历程正是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从单一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公众持股的民营多元化股份制企业,从单商号、单业态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多商号、多业态的混合经营体系,从单体商业企业转变为跨地区集团化连锁经营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等等,大商集团不断推进着体制方式的转变、业态方式的转变、经营方式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服务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着整个企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大商集团的发展,实则是转型发展。这就说明,中华民族企业经由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转型发展,通过转变体制方式、业态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实现自身的振兴、发展并走向世界级大企业之巅。

(五)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是高端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

高端战略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大商集团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谋划全国的大局意识,始终把对接世界顶级商品、迈向国际化水平、引领中国百货新高度作为核心战略目标。通过企业制度、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用人机制、空间布局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实现了集团经营质量和销售业绩的显著提升,实现了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成长为中国百货业的领军企业。面向新发展时期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华民族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取一席之地,就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对改革创新进行谋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改革创新,进而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六)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角度是国际化视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和国际事务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华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要求我们国家产生更多的世界级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格局的构建和经济竞争的角逐。作为民族企业的典型代表,大商集团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国际标准,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在发展取向上以建设世界级民族商业大公司为奋斗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以世界零售业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为导向,注重对先进企业文化、各类商号、各种业态的资源整合和优势挖掘,注重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实现了各种先进、高端资源的为我所用。国际化的视野使大商集团在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实践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我国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要在国际的视野下进行,要积极推动民族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接轨,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七)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大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商集团党委坚持“三同时”原则,做到新店开业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单位(部门)的同时,调整党组织设置;配备业务行政管理干部的同时,配备党务干部,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大商集团还注重从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中汲取营养,承续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国际零售业的先进理念,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商集团企业文化,建立了包括理想、理念、司旗、司歌、司识、干部誓词、干部纪律、员工守则、公司三十五项制度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大商模式启示着人们,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对于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重要保障。

(八)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是优秀的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

优秀的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根本保障。优秀的领军人物不仅需要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还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团结大家形成向心力的领导气质,能够促进优秀人才团队的汇聚。大商集团正是在董事局主席牛钢和所汇聚的优秀人才团队的带领下,不断创造着改革创新的辉煌。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必须培育自己的领军人物,汇聚自己的人才团队,围绕着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才能形成强劲的外向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进而形成独具特色、极具激励的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感和企业价值观,支撑和促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推动民族企业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振兴与发展的高峰。

(调研组成员:杨秋宝 刘传岩 马利军刘学侠 张汉飞;执笔人:杨秋宝 刘传岩 马利军)

第二篇:《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创新》出版

《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创新》出版

近日,洪涛教授的《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创新》专著,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是在商务部课题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论述了我国流通企业改革28年的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了80多种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其涉及了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如政府对流通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期股激励、股份合作制、国有资本有序退出、″渝富模式″、生产资料企业、餐饮旅游企业、商业托管、粮食企业、中央企业、国有市场服务中心等;深入研究了国有流通企业竞争模式,如业态创新力、规模扩张力、渠道整合力、连锁经营力、电子商务力、价值链整合力、营销创新力、精细管理力等;涉及外资进入、并购重组模式,特别是对日本大荣重组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涉及了民营企业模式,如物美模式、北京华联″走出去″模式、家电连锁模式、新一佳模式、新世界模式、苏果模式、农工商模式、农业沃尔玛模式、宝供模式、双汇模式、苏宁模式、″数码火锅″模式等;提出了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体制创新和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为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的10条建议,提出了为国有流通企业创造良好运行机制的10条建议。

第三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班级:学号:

到202_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只相当于政府行政机关的一个附属机构,是一个“生产车间”,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根本谈不上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禁锢,提出要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使国有企业看到差距,激发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按照这些要求,改革的重点从搞好每个国有企业转变为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国有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格局开始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体制性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 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国有企业主动去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努力按照市场规律去经营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从国有独资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2_年的30.4%提高到64.2%。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A股市场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锅饭”、“铁交椅”已被打破,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

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承担的办学校、办医院、安排就业等许多社会职能已经剥离,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显示出很强的实力,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行业排头兵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力量。通过战略性调整重组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调整重组,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了有序退出,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减少,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2_年减少到11.51万户。但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1万亿元,到202_年增长到35.48万亿元。对4900多户历史遗留的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大降低,促进了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以中央企业为例,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企业户数仅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但资产总额占到75%,实现利润占到8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30年来,体制的不断变革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面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激烈竞争,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2_-202_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年均增长18.2%。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年均增长15.71%;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年均增长23.97%;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9968.5亿元,年均增长32.89%;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8303.2亿元,年均增长23.29%;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3%,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9%。这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202_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2_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在202_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央企业有16家,比202_年增加10家。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30年,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体制,转

变机制,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而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全盘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应该说,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国有经济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因此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第四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通过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课后对这门课程一些资料的查阅的过程,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企业管理这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企业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接下来,我将就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谈谈我们平常所说的国有企业的定义吧。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其实,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其次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建国初期国有经济只有少量的解放区军工企业和接管部分官僚垄断资本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资产量少。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亿元。经过建国后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凡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国有资产越来越雄厚,到1995年底,我国国有资产已经达到5.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万亿元,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递增12.4%,其中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17.9%.。“大而不强”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国有企业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很好地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另外,多数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方式,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此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整体上距离优秀企业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受众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上述问题的出现以及长久以来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扮演着复合交集的重要角色,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或重大或深刻的改革。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从管理者自身角度考虑,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采取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产生国有企业管理者。

在市场方面,国企必须要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要通过人才市场和人才库的作用和效能的发挥,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监督都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监督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使经营管理者中的共产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改变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经营人员的状况,通过会计委派、企业结算中心等形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身份界限和收入差别就严重制约着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和重用;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不能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业

绩和能力考核没有并重;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薪酬等制度仍在摸索、试行阶段。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 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

我国国有企业面对的是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形势日益复杂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对策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我从我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了自己的对改革方向的见解。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创新之路

创新文化论 作业考核

饮食文化走创新之路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硕果。饮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创新,但创新却始终离不开学习。

饮食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新”,即开启不同寻常的思考,琢磨别出心裁的点子,采取别开生面的方法,获得新奇独特的结果。创新的本质是“创”,既不坐等其成,也不坐享其成,而是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实践。把思维不断伸向未知、未来,把实践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创新的基础是“智”,即创新必须要有知识,知识是点燃创新的火种,知识的火种来源于学习。创新需要学习,学习点燃火把。创新需要想像,学习插上翅膀。创新需要实践,学习提升实践。关键词:饮食文化;徽菜文化;创新;学习;实践。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成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已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心态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素来就有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而且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现实中的典型案例

徽菜,中国八大名菜之一。她不仅是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灿烂的徽文化不可或缺的历史篇章。千百年来,她不仅丰富了中华大地的饮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魅力,铸就了徽州历史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徽菜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产业,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改良创新,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传统徽菜基本以徽州山区的土特产为原料,品种繁多。如马蹄鳖、火烤桂鱼、臭鳜鱼、黄山炖鸽、石耳炖鸡、问政山笋、方腊鱼、全家福、金银蹄鸡、三潭枇杷、杨梅元子、雪梨肉片、金丝琥珀蜜枣、一品锅、小煎毛豆腐、障笋老鸭煲、创新文化论 作业考核

所用的胸襟。那么,在世界大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徽菜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宽阔。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

创新文化论 作业考核 的专著与论文。东西方的烹饪方法正在不断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就象汉唐时期西域食品传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一样,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舶来,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如啤酒、汽水、奶茶、蛋糕以及各类西式快餐,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菜中做,中菜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如“铁扒牛肉”、“华洋里脊”、“西法大虾”、“西洋鸭肝”等菜,均是西菜中做、中菜西做的佳品,常出现在20世纪初中国的食单上。可以说,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中西饮食文化精华于一炉的过程中实现的。概而言之,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在经过了一段与中国文化相冲突的过程后,正逐渐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正如严昌洪先生《西俗东渐记》所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完全不同的风貌。”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中出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就象农作物的近亲繁殖,必然使其原有的优良本性逐渐退化,而远缘杂交,不仅可以保持双方原先所具有的优良本性,还可以提高它的品质。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如同这种农作物远缘杂交一样,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古代向近代的转型,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在这里,关键是既不盲目排外,又不一概西学,博采域外文化精华以兴我中华,这既是中国饮食文化创造的方法,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四、未来中国饮食文化创新之路

对于未来的饮食文化,不同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众多的研究视角中,笔者倾向于以“融合与变革”为框架来分析。其原因,一是从中国烹饪饮食,特别是中国的性质来讲,其本身所含学问就是融合的学问、变革的学问和创新的学问。二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处在与世界各国文化大交流和大融合之中。这里我不想就国内外政治 做任何只言片语的论及,只想从世界文明动脉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动向中,对未来饮食文化的发展作一粗浅的探讨和分析。尽管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同,但对于吃要朝天然、健康方向发展则颇为一致。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追求绿色、黑色食品和野生天然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现在,不少宴会上出现了鲜嫩可爱的小玉米棒子,手指般大小,大多人均一个,人们咀嚼它的时间并不短,似乎大有“品”的格调。其实它就是我们农村吃了数百年的包谷棒,只不过从外形上看纤细了点。包谷棒由农民极为普通的充饥粗粮,一跃而为城市宴会的珍品说明,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如今不少人是油腻的吃烦了,想出花样“归朴返真”地弄些土的、粗的来吃。虽然我们也知道中国许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可能还是朝思暮想地用多一些的肉味酒气来调解吃玉米的单一,可中国毕竟已形成了一个借用玉米的古朴来冲淡酒香肉肥浓重气息的食

大商模式:中国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