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最终版)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23-98232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1 01:41: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最终版)

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容易传播。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生物特性在春季气候变暖适宜条件下繁殖活跃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人员集中工作、学习环境活动频繁容易造成疾病的人与人相互传染。个人不良卫生习惯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使用纸巾等,易于实现传播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腮腺炎、人禽流感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

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克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传染期出疹前后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易感感人人群群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麻疹潜伏期一般在-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周症状也较轻。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麻疹的皮肤表征麻疹引致的口腔表征—柯氏白斑麻疹风疹潜伏期814天1421天前驱期3-4天12天临床表现高热、畏光、轻微的发热、头痛中-重度呼吸道症状咽痛、倦怠等口腔可见到科氏斑发疹期35天平均12天皮疹分布均为全身性出疹顺序相似为面部、颈部、躯干、四肢依次出疹。密集成片较稀疏分散皮疹形态紫红-棕红色斑疹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胸部为散在面部则明显融合胸部可少许融合发疹后脱屑麻疹常见呈糠状风疹可有轻度脱屑。实验室检查麻疹IgM 阳性病人或新生儿血/脐带血中风疹IgM阳性。特异性IgG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由阴转阳。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的标本分离到麻疹或风疹野病毒。发现麻疹疑似病例高热、斑丘疹即无水泡、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流感病毒由于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的变异而著称。正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率使得它能够逃脱宿主的防御并导致每年的流感流行同时还能够使同一个人重复感染多次。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的原因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繁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B型流感病毒较少发生变异C型则未发现有变异。流感普通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等流行爆发流行或大流行多为散发症状全身局部鼻腔、咽喉发病早期急骤渐进发热高热38℃常为低热临床表现头痛、肌肉酸痛喷嚏、鼻腔充血、鼻塞咽喉痛和咳嗽咽喉痛严重程度全身虚弱轻度病程全身不适12周康复快并发症严重如肺炎轻流感样病例ILI定义发热≥38℃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之一。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因直接接触被污染流感病毒的物品如食具、茶杯或玩具等然后又接触自己的嘴或鼻子感染病毒。患者一声咳嗽可散播约有1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约含有10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可使飞沫以167公里的时速,在一秒钟内喷射到6米以外的地方。由此可见流感病毒散播的迅度惊人。为免受感染在流感高峰期间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因为流感病毒亚型经常会发生小幅度变异即“抗原漂移”人对变异后的病毒仍然易感。所以感染过流感的人,仍有可能再次感染。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发季节前2-4个月接种效果最佳。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和牙刷等物品。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将手擦净。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空气流通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开窗通风换气的次数教室开窗时要注意保暖。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和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诊采取措施如带口罩、不要与其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他人。疫情现场消毒: 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发病时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污染物、排泄物等。一般物体表面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空气消毒: 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毫升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水痘是由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数病例为轻型仅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伴有流涕、咳嗽等不适感。在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以冬、春季多见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或吸入急性水痘-带状疱疹感染者水疱内液体被感染。一般为14-16天。水疱后期可能并发细菌感染时继而化脓破溃以后干燥形成痂皮患儿少则出现数十处皮损多则200-500处皮损。临床症状初始发热从头面部、颈部和胸背部散在、多处出现丘疹和水疱疹表现出特有的水痘样皮疹和瘙痒水疱形态直径在1-4mm水疱表面细薄可见清亮液体早期透明水疱↘↙手足口病皮疹的特点水痘的特点疱疹较小且表皮较厚疱疹较大且皮较薄、早期透亮离心性分布手足为多全身分布头颈、躯干部为多皮疹数目少疱疹数目多可达数百个皮疹形态单一。疱疹形态大小多样。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易感人群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或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传播。患者可在唾腺明显肿胀之前6至7日及之后9日这段期间传染未有免疫力的人。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流行性腮腺炎引致的腮腺肿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预防接种麻腮二联苗、麻腮风三联苗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流流脑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说话、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经呼吸道传播。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观察期疾病名称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过病人的人员应洗手,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包括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口罩接种疫苗等。

3、病例报告与信息及时传递。

第二篇: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培训讲义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

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

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专家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第三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风 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一般间隔3-5年,呈周期性流行。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潜伏期10-23天, 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典型的风疹,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本病的特点为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先面部而后颈部,再躯干后四肢,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疹退,不留色素。出疹严重者热度一般为38℃左右,也有39℃以上的风疹流行报告,疹退后热退,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聪 202_年9月27日 学 校 常见传 染 病 三 二 一 流行特点 病种介绍 采取措施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流行特点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流行特点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流行特点

(四)季节性

???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流行特点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传染病常见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传染病常见症状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 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 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 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 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 4.虫媒传播 -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 -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风疹 水痘 手足口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肺结核 二 病种 介绍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麻 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水 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 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肺结核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细菌传染病,通常影响肺部。此病通过活动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咽喉和肺部产生的飞沫在人际传播。在健康人身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常不引发症状,因为其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阻挡细菌。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是咳嗽,有时有痰或血,胸痛,虚弱、体重减轻,发烧和盗汗。结核可以通过六个月抗生素疗程得到治疗。发现病例 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机构 登记密切接触者 做好医学观察 对物体表面、食具、空气等进行消毒 经过一个潜伏期,无续发 病例可解除医学观察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解除管理、个别病 种需返校证明,符 合返校条件者凭 返校证明返校 保健老师督促及时复检 病例报告及管理流程 病人离校 就诊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者 培训 采取措施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中小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后需严格开展晨检,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离校隔离治疗。减少集聚性活动,加强房间通风和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用健康教育课、告知书以及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与防制知识,同时坚持正面宣传,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壮年群体已成为结核病高发人群。而导致他们患结核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不少青少年生理发育较快但营养缺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各种营养需求大量增加,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结核病菌提供侵入机会;二是自身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入侵。学生因学习、考试等因素造成思想压力过重,课外活动减少,自身抵抗力减退,此时也极易感染结核病;三是由于频繁活动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不少学生经常沉溺于网吧、迪厅、舞厅等封闭场所,或者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小饭店吃喝,这也很容易造成结核菌的感染。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高发年龄。结核菌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染源是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潜伏期为4~8周,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解放军254医院传染病控制科主任郑伟介绍,当低烧、慢性咳嗽、咳痰超过2周以上时应警惕患肺结核的可能性,应及时就诊。

防治肺结核注意六大要素:

一、人应选择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也可单独睡一床,经常开窗通风,有排菌者应住院治疗。

二、病人用的被服要经常用日光暴晒消毒,痊愈后房间要彻底消毒。

三、病人应减少与他人(经常咳嗽等)接触,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去。

四、病人的用品食具、痰液、呕吐物都要消毒,最简单的杀菌方法是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烧掉,或吐在痰盂里,进行消毒后才能倒掉。

五、治疗务遵医嘱,药物必须每天服用,肺结核要早期治疗,要足量、足疗程、规律、全程用药,不能间断,争取一次治愈。

六、结核病人隔离最好方法是去肺结核专科医院住院隔离,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

第四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形态分4种

① 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② 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③ 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④ 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 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传播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等。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疟疾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如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猩红热 水痘 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水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

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冬春季节高发。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通、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

猩红热

一、传染淅: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三、潜伏期:通常2-3天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

2.咽喉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可以皮疹出现之前发生。

3.皮疹:发热后第2日,由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发疹,分布均匀,针尖大小的丘疹,按压会裉色,伴有发痒的感觉。4.“草莓舌”、“杨梅舌”:舌乳头肿胀形成“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乳头凸起,被为“杨梅舌”。

麻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

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前:2-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第五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媒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为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传播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等。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疟疾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如寄生虫病。

防控措施

1.管理传染源,即隔离治疗,不到公共场所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隔离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锻炼身体)、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注射疫苗或抗体)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形态分4种

① 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② 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③ 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④ 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猩红热 水痘 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水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冬春季节高发。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通、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

猩红热

一、传染淅: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三、潜伏期:通常2-3天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

2.咽喉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可以皮疹出现之前发生。3.皮疹:发热后第2日,由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发疹,分布均匀,针尖大小的丘疹,按压会裉色,伴有发痒的感觉。4.“草莓舌”、“杨梅舌”:舌乳头肿胀形成“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乳头凸起,被为“杨梅舌”。

麻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

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前:2-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 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最终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