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天水赵姓溯源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23-99581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4 12:53: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天水赵姓溯源

天水赵姓溯源

赵昌荣

位列百家姓之首的赵姓,现在为十大姓氏之一。“据最新统计资料,‘赵’在中国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多万人”(《中华姓氏通书·赵姓》),天水则是海内外赵姓族人的郡王之地。

赵姓溯源

上古时,组成中华民族主体族系的是东夷族和西羌族,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少皞氏以燕(玄鸟)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故少皞氏为嬴氏始祖,在长期发展壮大迁徙过程中,东夷部分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就是籯姓、赵姓的先祖氏族。伯益是鸟夷部落中著名首领之一。其血缘关系是:少皞—女修—大业—皋陶—伯益。

舜帝时,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皋陶任大理之职。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翳(即伯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名籯姓。”即舜帝命他继承了少皞氏担任籯姓部落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益,伯翳也,秦、赵之祖”伯益被舜帝赐籯姓之后,娶舜帝女儿为妻,生二子,长子名大廉,为鸟俗氏。其后裔费昌曾仕职夏桀,因力阻夏桀勿施暴政,反被夏桀下入大狱,后逃向商国,费昌后裔中衍曾任商帝大戊御,孙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孙中潏有子名蜚廉,其善飞行之术,蜚廉有二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力大如牛,与父蜚廉同仕商纣。蜚廉见纣王无德,施行虐政,料无好结果,于是找借口走脱隐居于霍太山。恶来身为纣王贴身护卫未能走脱,终在周伐纣时而殉身。据《氏族典·赵姓部考》云:“恶来有一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室封邑秦地,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远祖伯益之姓——嬴。”蜚廉隐居于霍太山后生一子名季胜,(恶来之弟)季胜有子名孟增,其人自幼聪明,仕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周成王并以居住地名皋狼(今山西陕西交界之河套地区)赐孟增名为“皋狼”。皋狼生子取名衡父,衡父生子取名造父。造父因曾祖孟增之功,为周缪王(穆王)的亲信随臣,被封为御马官。周缪王十分信赖造父,经常与造父同车出游。造父后助缪王平息徐偃王之乱,因功赐赵(今山西洪洞县),此为赵姓之始。

始建赵国

造父得周穆王赐赵城而为赵氏,下传六世赵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曾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兴兵伐羌戎不料失利,宣王车驾被羌戎掀翻,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奄父之子叔带救宣王冲出重围,宣王因此任叔带为执政。《史记·赵世家》云:“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周幽王时,叔带遭陷害,被迫离开周逃往晋国。晋文侯敬慕叔带才华,任叔带为国卿。至此,叔带始建赵氏于晋国。叔带下传四世至公明,公明生二子,长子共孟,次子赵夙,赵夙生赵衰。赵衰曾助晋文公创立霸业,其子赵盾后任晋国公卿,主宰朝政。这时赵姓已繁衍成一个人口众多的显贵大族。晋灵公即位后,赵盾家族遭受灭族大灾,发生了“赵氏孤儿”的悲剧。后由其孙赵武重振家族,赵武生子赵成,赵成生子赵鞅,即赵简子,任晋国执政。公元前457年,赵简子去世,其子赵襄子继嗣。公元前403年,周烈王加封赵襄子孙籍为赵烈侯。赵烈侯定都中牟(今河南汤阴地区)正式建立了赵国。

辅助西戎世居天水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下邯郸,赵姓大宗由此而衰,赵姓人散居各地,以国为姓。公元前222年,秦军攻下赵国代郡,赵国彻底灭亡,代王赵嘉投向。亲王对赵嘉以特别礼遇,并派赵嘉之后赵公辅出主西戎,世居天水。赵公辅助西戎期间,推行怀柔政策,深得民心,并把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使农牧业得到发展。西戎各族人民世代

怀念赵公辅,号曰“赵王”,至此,天水成为赵氏唯一王族。

汉代时,被封侯的赵氏后裔达30余人,其中近一半出自赵公辅的天水宗族中,以营平侯赵充国最为著名。赵充国是赵公辅六世后裔,西汉时人,勤奋好学,能骑闪射。38岁时曾率百余人冲破匈奴重重围困救出汉武帝,后又与霍光一起迎立了汉宣帝,因功被封为莹平侯。垂暮之年又屯田西北,有利于西北的开发防御,去世后“功德列画未央宫”。赵充国之子赵卯为汗中郎将,其后赵融为东汉大鸿胪,赵昂为益州刺使,一直代代相传。唐代时,在四位赵姓宰相中,三位是天水赵世家族中人,他们是赵彦昭、赵仁本、赵璟。从《天水堂·赵氏族谱》“汉传至宋世系图”看,自一世赵充国至赵璟雍传六十七世,其中出了众多的显赫名人、达官贵族。其血脉族人由天水先后迁往长安、襄阳、樊城、洪州,宋时已迁往江南一带。由此可见天水赵氏一脉繁衍传播地域之广,无愧于“赵之望也”。公元960年,居涿郡的赵氏后裔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宋朝,揭开了赵姓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涿郡赵姓也是天水大族的分支。

天水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四柱三开间牌楼一座,入内东西两侧有勤慎堂,中轴线为上甬道。一院有大殿三间,殿前东西各有朝房前后各有两座,大殿东侧并列偏殿四间,沿大殿两侧北进到二殿,再沿殿侧北进到三院。三元北有后殿小三间,院内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侧有殿偏三间并小四合院,称站房院。整个宗祠现存大殿、东西前排朝房和三院、偏院。

现存大殿(即今劳保商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两泼水,脊式宝相,两端哺龙吻。抬梁式五架椽前出廊,祠内前后排列四金柱,方砖望板,平栿下有雕花柁墩。前后檐下置斗拱、补间一铺做,平板枋上置坐斗与单步梁麻叶头相交,形成斗口条,从整个结构、构件看,属明代建筑,清代曾小修过。大殿内原祀奉“辅助西戎世居天水”的“赵王”赵公辅并营平侯赵充国像。

赵氏宗祠周围历来为赵氏族人的宅院,宗祠北与清末武进士赵子倍宅院相连,西与清末武魁赵文子宅院相连。西北有演武场和赵震宅院。现存宅院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有主庭、倒座、厢房、演武场、围房、书楼、仓房院、站房院、仓库马棚等。与宗祠配套形成一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

既有宗祠,必有祠规。赵氏宗祠制定了十六条祠规,其中有:合族公立正族一名,三大支各立副族一名,立总领一名,立祠差八名。规定任期三年,到期一更换。并定于每年十月初十举行祭祀,祭祀细则十分详尽。并就酒席费用,出入账项、房屋、处罚等都有规定。

祠堂立有专祀祖文,祀文包括“请神词、预告文、正祭文、冬至正祭文”等。并在祭祀仪注中详细列举了诸多执事的安排以及鼓鸣钟、排列、叩首、行预告行牲礼、祀祖礼、初献礼、侑食礼、饮福受胙礼、辞神礼及各礼乐章等。

赵姓宗族文化

赵姓宗族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十分丰富。有“戒条”“家约”“律法”“祠堂祀祖文”“ 祭祀仪注”“服制辨”以及合修族谱等。其“戒条”“家训”则是告诫子孙要慎行(行为),要团结,不要自己残杀,勤操事业,正己修身,遵法度莫胡为。在此仅录“戒条四则”并家训十条标题如下:

一、戒子孙不可随众结盟;

二、戒子孙毋得擅卖祖山;

三、戒子孙不可自相残害;

四、戒子孙毋得窃葬祖坟。

“家训十条”:敦孝弟;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

遵法律;禁非为。在赵姓宗族文化中,“厚生”“光宗”是其主要内涵。

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重修版《天水堂赵姓族谱》里的老牌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其续派二十字为:

添心常佑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前后对比,不难看出,老牌字号主要在于祈求子孙家族繁衍兴旺,较为单纯。而续派字号则是走出了这个圈子,强调了要光宗耀祖的思想。

差不多各大姓氏中均有修族谱的情况,而赵姓修谱有其不同于其他姓氏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对族谱管理的严格性和条理性,既规定了领谱人数和册数,以清同治年修谱为例,共印刷五十册,编取了五十字为次序,每册一个字号,某人领受注于谱,以便凭谱据对。自造父得赐赵城而有了赵姓,到秦灭赵国后,赵姓分为天水、涿郡两大支。天水赵姓自汉至宋时出于兴盛时期,一直向外发展繁衍。涿郡赵姓得天下建立了宋朝,赵姓成为国姓,居于“百家姓”之首。今天,赵姓是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第七位大姓,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成员。“天水,赵之望也”。(3229)

赵卓骏

卓: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骏:姓名学含义:官或财旺,天生聪颖,出外大吉荣贵,隆昌出国之字。

第二篇: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202_年工作总体规划及进展情况汇报

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尊敬的赵会长: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于202_年3月4日批准正式成立,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202_年工作总体规划及进展情况汇报。围绕研究会成立,按照工作计划,对本主要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成立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的意义、目的及社会作用中华民族以姓氏血缘(家族)为凝结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化,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稳定的民族。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国姓氏文化,超越了时空,对整个东方文明乃至世界的变革、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姓氏文化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天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赵姓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点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女娲氏就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天水也就是中华民族最早诞生姓氏的地方。而且,天水当地原发姓氏变化繁多,复杂程度为全国尤。史考,中国《百家姓》第一姓赵姓郡望出于天水,赵姓文化在华夏姓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人文内涵极为丰富,在姓氏文化研究中有独特的意义和非凡的学术地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窗口。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研究、挖掘、整理天水赵姓文化,对打造天水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天水文化品位,丰富天水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天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增强天水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天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团结海内外赵姓华人同胞,为把天水建设地更加美好做出贡献。基于此种目的,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

二、202_年总体规划、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虽然起步晚、时间短,但由于大家团结一心,工作热情高,按照今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经过筹备,拟定正式成立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赵姓文化,历代都有学者进行研究。近年来,天水一些学者致力于赵姓文化的挖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王耀先生,在202_年编印了《华夏赵氏》一书,雍际春、岳维宗、赵昌荣等先生,撰写了一些研究赵氏人物的文章,另外,一些专家在姓氏文化的应用研究上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开发姓氏文化资源的建议和设想,工作汇报《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202_年工作总体规划及进展情况汇报》。在建设文化大市的形势下,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筹备组成立,旨在有计划地深入进行天水赵姓文化的研究。筹备组由王耀、赵应周、赵昌荣、赵振涛、赵彦琰等人组成。202_年2月份,筹备组向市文物出版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上报了成立研究会的文件,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于202_年3月4日正式批复,颁发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及副本,刻制了研究会公章和财务章。拟定正式通过研究会章程(草案)(另附)。发展了会员:截至目前,已发展会员86人,会员主要由大专院校学者、教授、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地方文史研究工作者,新闻界记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组成,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建立了组织机构,拟定了副秘书长以上候选人名单(待通过会员大会选举后正式任命)。

(二)筹备会创办会刊《赵姓文化》在名誉会长赵满堂、赵逵夫的支持指导下和研究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会会刊《赵姓文化》创刊号于202_年8月1日正式出版。本刊特邀顾问:赵满堂、丹青、赵沛霖、赵以武、赵世超、赵海瀛、陈勤建、赵春、赵卫东、赵英、雍际春、胡承祖、赵建强、赵耀雄、焦新德、李万泰。名誉主编:赵逵夫;主编:赵振涛,副主编:赵昌荣、赵宝贤、赵根明。本刊为内部学术交流刊物,交流范围:国内外各姓氏研究会及相关部门。《赵姓文化》定为每年出版2-3期。

(三)学术研讨以《赵姓文化》为舞台,在研究会组织机构中专设了学术委员会,专门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决定从明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活动,将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在《赵姓文化》上发表或结集出版。

(四)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本会最重要的工作,每年一次,时间定为农历十月初十,地点:赵氏天水堂。祭祀活动总指挥:赵昌荣(祭祀方案另附)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从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筹备到成立,取得了令大家欣喜的成绩,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也反映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目前,制约研究会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问题。因缺少经费,组织工作和正常活动不能按计划开展,研究会前期各项工作和创办刊物的费用均由理事会成员捐款支付,今年的祭祀活动更面临着经费的困惑。初步预算,研究会正常运转及目前各项工作所需经费为8万元:

1、今年首届祭祀活动经费:包括器具、服装、音乐、人员、请外地专家学者、市上各部门领导,会餐等预计3万元;

2、举行研究会成立大会和学术研讨会2万元;

3、组织宣传,刊物(每年2-3期),发展外地会员活动经费,预计2万元;

4、开办经费、研究会正常运转经费预计1万元;经理事会研究,解决研究会长期工作经费问题有两条思路:一是努力求得政府支持和社会赞助;一是寻找一条姓氏研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路子,如创办经济实体,使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得以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请赵会长指示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秘书处202_年9月28日

第三篇:赵姓名人有哪些

赵姓名人有哪些

1.赵姓与刘姓、李姓、朱姓为中国古代四大“国姓”。2.赵姓是用封城名命得的姓氏,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排列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3.第三次全国人口普造时,按人口多少,在全国排名在第七位,为全国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十大姓氏之一

赵姓名人如下:?赵振开:诗人赵文卓:演员赵文瑄:演员赵承嘏:化学家赵士寿:药学家赵纪彬:哲学家赵 丹:艺术家赵丽宏:当代作家赵超构:新闻名家赵宝刚:著名导演沈傲君:原名赵燕赵学煌:台湾演员赵虹乔:台湾演员赵鸿飞:大陆演员赵志凌:香港演员赵家骧:国民党将领赵景深:戏曲理论家赵九章:著名物理学家赵敏光: 著名物理学家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赵克石:南京军区司令员闻 捷:原名赵文节,诗人赵忠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本山:大陆著名小品演员金 山:著名演员,原名赵默赵紫宸:基督教神学家、学者赵萝蕤:翻译家、比较文学家赵 薇:大陆著名女演员,歌手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赵忠尧: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赵洪娉: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赵紫阳:曾任国务院总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柔 石: 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赵朴初: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赵 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赵美心: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赵 云: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赵 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曾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与蒋纬国同时进修赵 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赵宣子: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赵 普: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赵政:即秦始皇,杰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赵佶:即宋徽宗,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赵启民(1910-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赵杰(1913-)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赵俊(1915-1994)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市人。1929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参加了当地的打土豪劣绅活动和六霍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9岁。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 岁。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202_年7月17日),中国著名评剧、小品演员。天津宝坻人。她最初登上春节晚会舞台表演小品是在1988年(60岁)。她是歌舞小品的创始人。也是赴赵本山之前与其齐名的第一代小品王。有“小品太后”之美誉。1991年,她凭《过年》中的“母亲”一角获该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以及中国电影政府奖。1992年,她又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后殊荣和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大奖。202_年7月17日清晨7时30分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第四篇: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白坡村陈姓溯源

白坡陈姓(即洛阳新安陈姓)溯源

根据白坡陈氏老谱和新安窨头陈氏宗谱所载,白坡陈姓由新安窨头所迁,新安窨头陈氏由何方而来,窨头陈氏宗谱不详,此次白坡陈氏修谱,到窨头祭祖,据窨头陈氏十八世孙陈广贤介绍,新安窨头陈氏为新安王陈伯固之后裔,陈伯固是何方人氏,宗谱中不详,根据窨头宗祠二门扁额“颍川世嫡”考证和查阅有关资料,我族应为颍川陈氏,陈伯固为颍川陈姓开基始祖陈轸之后裔,祖籍应为颍川。查阅有关历史资料,追宗溯源,颍川陈氏起源如下:

根据《姓纂》,陈姓起源于周时的陈国,我族陈氏也同样为陈国国君宗室之后。周朝时,周武王封虞舜(即三皇五帝中的舜帝)的第33代孙妫满为陈国的国君,陈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陈国历时588年,共传20世,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灭国后,陈国宗室为躲避屠杀,四散逃居,躲避它乡的陈国宗室,为纪念自己的国家,取姓陈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我国主流陈姓的起源。

春秋时,陈国的第16位国君陈宣公杵臼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陈宣公的宠姬又生了个儿子叫款,深得宣公喜爱,于是宣公杀了御寇立款为太子,御寇被杀后,与御寇十分亲近的陈厉公之子陈完(妫满的第12代孙)唯恐祸及到自己,便于公元672年携家人逃到齐国,史称“完公奔齐”,完公逃到齐国后,改陈姓为田姓,名田完。

据《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所载,田完在齐国很受齐王齐桓公的赏识,被齐桓公封为管理“百工”的官正,制造器械,为齐桓公的霸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田完在齐国的突出表现,为田氏后人在齐从政打下根基,田完的后人,在齐的历代王朝中担任要职,并有4代担任齐国的宰相,垄断了齐国的政权,后齐国衰败,公元404年,田完的第10代孙田和废了齐康公,建立了田氏齐国(原齐国为姜姓创建)史称“田代齐姜”。我先祖陈完的后人建立的田氏齐国,历184年后,被秦国所灭。

田氏齐国最后一个国王田建有3个儿子,长子田升,次子田柏,三子田轸,后长子田升仍继承田姓,次子田柏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楚王封为济北王,其后世子孙为纪念家族辉煌,改田姓王,世代相承,河南大部分王姓由此而来。三子田轸,在齐国灭亡前便奔楚国,凭自己的才干当上了令尹(宰相),被封为颍川侯,并在举家迁居颍川后,又恢复了先祖陈姓,改称为陈轸,成为颍川陈氏的开基始祖,自恢复陈姓后,颍川陈氏成为名门望族,在西汉、东汉、三国、西晋等王朝中士大夫、卿、相爵位不断,陈霸先在南北朝时创立陈朝,成为一代君王,其颍川后裔瓜瓞连绵,繁衍极盛。陈氏后人承袭颍川侯位历522年,传18世。

根据诸多史料,我族陈氏虽一世一代没有详载,但主脉未断清晰,有资料可查,并非传说,下面是我族主脉演变发展的线路图:

虞舜(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妫满(也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的第一代国君,舜帝的第33世孙,陈氏立姓的始祖)→陈完(胡公满的第12世孙,逃齐国后改田完)→陈轸(齐国最后一个国王田建的三子,陈完的第18世孙,颍川陈氏的开基始祖)→陈寔(胡公满第43世孙,陈轸第10世孙,第11代颍川侯)→陈达(陈寔的第6世孙)→陈霸先(南北朝时创立陈朝,陈达的第10世孙)→陈蒨(即陈文帝,陈朝的第2代君王,陈霸先兄长陈淡先之长子)→陈伯固(文帝陈蒨之子,陈朝时封新安王,新安陈姓开基始祖)→陈本(白坡陈姓始祖、陈伯固之后裔,新安窨头迁居白坡)。

纠错:传说新安王陈伯固为宋时有误,应为南北朝时陈朝文帝所封新安王,公元559年-565年之间。

洛阳市吉利区白坡村陈氏二十世孙陈小六

根据有关史料整理

第五篇:中秋溯源

中秋溯源

宋瞳 《光明日报》(202_年09月06日

06 版)

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长期以来,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过,从一个日期成为一个节日,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条件,而在节日背后附加的种种礼俗,更是一种文化形成与演变的范例,那么中秋节到底是如何形成?为何又在此日有赏月之俗?这些就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依照中国所用农历历法习俗,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以古时排行称呼,在古籍中常以“孟秋”“仲秋”“季秋”称之。古时“仲”“中”互通,而八月十五日又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如《仲秋月》的记载:“仲秋之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其中绝无节庆记载。因此可以说,在《礼记》成书的战国至西汉时期,仲秋并无节日喜庆,也无拜月、赏月等有关月亮的礼俗。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甚至还细化为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确定,实则也缺乏文献依据。有学者研究指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1938年出版的尚秉和著作《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九。其中描述唐宋间皆有赏月习俗,然唐代此风不若宋代为盛。后有“《太宗纪》: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后世想当然认为此语为《宋史·太宗纪》之言。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语。此言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可见仅仅由于三日中月圆明亮,可堪赏玩而已。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这充分说明,中秋节其实是一个从民间习惯演化而来的节日。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以月相制作、以月命名的糕点——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如我国最早的《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一唱三叹,见月思人。唐人张若虚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也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语。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东汉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典瑞一职,称:“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而《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更为明确:“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冬至于都城南郊祭天,夏至于北郊祭地,春分于东郊祭日,秋分于西郊祭月的皇家祭祀典仪。

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谓“层累形成的古史观”一样,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民间产生的所有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都渐次与节日相融合,嫦娥、吴刚、月兔、桂树、赏月、月饼,都逐渐成为与中秋密不可分的因素,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天水赵姓溯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