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一.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eirui)汤化裁
二.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壅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五.心悸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氺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化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六.胸痹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舒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七.不寐
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八.癫狂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铂养心丹
九.痫病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病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一.呕吐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二.腹痛
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蕴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十三.泄泻
寒湿內停—--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加减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十四.痢疾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
十五.便秘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流丸 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 十六.胁痛
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十七.黄疸
1.阳黄……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俯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十八.积聚
1.聚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加减
2.积证……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十九.鼓胀
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 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郁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阳虚氺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二十.头痛
1.外感……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
3.内伤…….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精亏虚----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一.眩晕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二.中风
1.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加减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2..中脏腑…..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二十三.水肿
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脾加术汤加减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湿热蕴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二十四.淋证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二十五.郁证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六.血证
1.咳血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2.吐血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虚---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便血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4.尿血
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充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5.血衄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七.消渴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贵肾气丸加减
二十八.痹证 1.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第二篇:中医内科
何谓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简述黄疸的治疗大法? 化湿邪,利小便 胃痛的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胸痹应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
胸痹与悬饮,胸痹与胃脘痛,胸痹与真心痛。胁痛如何辩在气在血? 大多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热痹的症状及代表方药?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脉滑数或浮数。代表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如何理解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者在病机演变上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中风闭证、脱证应如何鉴别?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直接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试述泄泻脾胃虚弱型症状治法及方药?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试述风水泛滥型水肿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扶紧。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试述虚劳的治疗原则?
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试述血症的病机要点?
火热熏灼、破血忘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简述治疗咳嗽的注意事项? 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来说,咳嗽的轻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简述呕吐总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则:和胃降逆 鼓胀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指?标实指?
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互为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瘀滞隧道壅塞,淤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至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部,阴虚水停,顾后期以虚为主。肺痨的两大治则是? 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哮病的发作期寒哮的症状、治法代表方药?
喉中啸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行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试述噎膈、梅核气的鉴别?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淤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消渴日久可发生哪些病机演变?产生哪些并发症?
消渴病日久,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升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治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络,血脉淤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淤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就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乘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淤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淤滞,痰淤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第三篇:2018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速记(一句话口诀)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四、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平肺六君肾生金。1.发作期
1)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华盖散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1)肺睥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五、喘证:
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五气郁,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黑锡。1.实喘
1)风寒蕴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泄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生脉散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悸怯定志归心血,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二、胸痹:
胸痹淤血浊栝夏,寒枳滞柴气生脉,阴虚天甘阳右参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2)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3)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4)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不寐肝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实证
1)肝火扰心: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病:
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淤、熄风通络 – 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胃阴亏虚: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胃:化瘀通络、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和中-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 5)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
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
十一、呃逆
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
十二、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三、痢疾:
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
十六、胁痛:
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
十七、黄疸:
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
十八、积聚
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
十九、鼓胀
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
十、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一、眩晕:
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
十二、中风:
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
十三、痉证 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
十四、疟疾
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
十五、水肿: 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
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蓟柏膏清淋。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
十七、癃闭:
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
十八、腰痛:
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
十九、消渴:
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
十、痹证: 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
十一、痿证
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
十二、内伤发热: 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
十三、虚劳
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第四篇:中医内科总结
中医内科近期工作总结及12月份工作计划
展望已将到来的2014年,我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呼图壁县中医医院今年经过大量前期建设准备工作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运营,通过这一个月以来工作的开展,我们既感到了压力和困难,但更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现将中医内科、一月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以期鞭策自己!
一、内科工作开展情况:
1、内科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门诊就诊235人次。内科收住院病人7人,内科出院人数2人。
2、科室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制度,落实科室三级查房制度,完善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各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学习,将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逐渐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中医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
3、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尽量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病人提供一次性杯子,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下楼,为失眠的病人提供荞麦皮低枕,严格执行国家节本医药政策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让病人感受到“公开透明、诚信服务”。
4、积极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宣传单,进行健康教育,既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医院的就诊人次。
二、内科开展工作需要协调的问题:
1、我科的特点是涉及学科较广,疑难病人较多,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也医院制造经济增长点,希望院领导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给予我科大力的支持,如微量泵、输液泵,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及尿微量蛋白测定仪、配备足浴盆治疗头晕、失眠病人。
2、检验科便常规、凝血五项现仍不能开展,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3、望尽快推行医生工作站,简化工作流程,方便病人就诊。提高收费透明度,提供快捷费用结算服务,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4、望院领导酌情考虑聘请名老中医实现业务技术上“传、帮、带”,积极
发扬中医药传统。形势在发展,医院在前进,我科涉及多学科、多病种、技术上需要我们去攻克、去掌握、去提高,希望能有选择性组织科内人员的参加省内外各种新技术短期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全科诊疗服务水平。
三.12月工作计划:
1、加强环节病历和终末病历质控 , 组织全科认真学习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做好医患沟通及随访工作
2、加强三基训练,打好基本功,加强政治和法律法规学习并作好记录,资料归档完整;努力学习十四项核心制度,切实作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经营意识,具体措施是要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比例,拓展服务范围,向服务要效益,向医疗挖潜要效益。
4、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医疗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积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医生护士少坐办公室,多深入病房,多问病人及家属询问意见和要求,将可能发生的摩擦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贯彻始终,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法规条例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5、继续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义诊活动,提高我院的知晓率,为医院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呼图壁县中医医院还处于发展期,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勤奋、正直、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院领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医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将以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呼图壁县中医医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五篇:中医内科宣传材料
一、中医药简介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优势:
1.“治病求本” 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 2.简、便、廉、验,绿色环保; 3.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4.中医治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许多外用治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食疗等自然疗法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5.中医治病不仅防病于未然,更注重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
二、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中的优势病种
1.呼吸系统: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
2.循环系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疾病。3.消化系统: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炎、黄疸、便秘、腹泻、呕吐、呃逆、腹胀等疾病。
4.泌尿生殖系统: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衰竭、水肿、遗精、阳痿等疾病。
5.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等疾病。
6.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肥胖症、口干等疾病。
7.神经精神科疾病: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抑郁、面瘫、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肢麻、耳鸣等疾病。
8.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腰痛、关节痛等疾病。
9.功能性疾病:如心脏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官能症、肠道激惹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10.大病初愈:对大病初愈后的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失眠、厌食、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不适的调理。
三、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最早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古人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很多疾病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在治未病方面充分体现中医优势。通过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诊病手段,来进行体质辨识,及时发现体内存在潜在发病信息,确定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从而矫正体质偏差,使其朝健康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