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2_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3-109123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4 22:23: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202_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缥缈 B、弹劾 C、酝酿 D、悲怆 漂白 核心 踉跄 呛人

瓢泼大雨 骇人听闻 琳琅满目 沧海桑田

膘肥体壮 言简意赅 锒铛入狱 苍白无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彩 B、委屈 C、端倪 D、编纂 没精打采 委曲求全 合盘托出 冠冕堂皇

雀跃 努力 噩耗 租赁

声名鹊起 戮力同心 毛骨悚然 愤世嫉俗

3、下列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认真的探讨。

B、老教授对古籍书店的负责人说:“这些古书陪伴了我50年,倒不是为了缺钱用,而是想给它们找到更年轻的读者。” C、我愿意跟你们谈谈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免你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D、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城市,甚至在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死灰复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朱鎔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给我留一口棺材”,这说明他在反腐败问题上已经是破釜沉舟的了。

B、《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

C、美英联军狂轰乱炸,十万大军直逼巴格达,使得伊拉克穷兵黩武,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D、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震惊了我们,也惊醒了我们:我们的金融体系真的就是那么固若金汤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今明两年迁进盐城纺织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齐聚于此,不仅增添其文化氛围,而且还带来几万时尚消费者。

B、为了追回不归国留学生的贷款,该国政府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设立了许多追款机构和人员。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无论中国队输赢与否,当地华侨组织都将在比赛结束之后,为中国队举办盛大的庆功宴会。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B、在谈到旅游开发时,德高望重的老局长很动感情地说:“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C、东沟中学常年坚持教学管理的周统计、月考核、年评比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做到教学工作常抓不懈、井井有条。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老张对刚刚上班的小王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恐怖”尚未解除,与其同属一个家庭、名字却好听得多的保鲜膜又开始源源不断地从超市流入一个个家庭。保鲜膜的一个“鲜”字给人一种易于接受的安全感,而一个“膜”字所暗示的微弱程度又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

前不久,韩国“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针对消费中的环境安全问题组织了一次调查,两个多月以来,他们收集了汉城市内主要食品商场内使用的20种保鲜膜,并对其所含的重金属及环境激素状况进行了检测,在3种保鲜膜中检测出210000-260000PPM的乙基胺(DEHA)。1998年,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对奶酪包装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也作过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其DEHA含量为5500-21700PPM,韩国的检测结果是这一数字的10-40倍。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早在6年前就已将DEHA定为环境激素物质,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其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

“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强调指出,DEHA不同于铅、镉,但目前在《食品卫生法》上尚无任何限制规定,在直接用来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内检出DEHA,可以说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种潜在威胁。聚氯乙烯保鲜膜如果被用来包装外卖的食品,DEHA有可能会传给食品。协议会呼吁政府应进行细致地调查,采取限制措施,流通领域和食品店也应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

7、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保鲜膜和塑料袋一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B、保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塑料袋要微弱得多,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C、聚氯乙烯(DEHA)保鲜膜,会造成环境污染。D、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8、对第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美、日三国生产的保鲜膜都含有DEHA。B、保鲜膜中DEHA的含量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C、韩国生产的保鲜膜最不安全,而美国生产的保鲜膜则较为安全。D、韩、美、日三国的有关部门,都认为保鲜膜中含有安全隐患。

9、有关DEH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氯乙烯保鲜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DEHA,是不安全的。B、DEHA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含有重金属和环境激素。C、DEHA中虽然不含有铅、镉,但仍有是不安全的。

D、DEHA有可能通过保鲜膜传给食品,所以保鲜膜是不安全的。

10、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也属于需要解决的垃圾问题。B、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最终也应该被绿色生活淘汰。C、必须立即停止聚氯乙烯保鲜膜的生产和流通。D、今后,奶酪包装有可能使用PE保鲜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注:①纪纲:仆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辟议曹从事 B、盗者始伏其辜 C、据法直绳 D、文度深衔之 辟:征召 辜:罪状 绳;捆绑

衔:怨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裹以苇席

掭以尖草,不出 B、为陈生死之别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顾宪之强力为政的一组是()①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②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③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 ⑤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⑥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就开始出任官职,他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判案方法,深受人们信赖。B、顾宪之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又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拥护。C、顾宪之任职衡阳时,不仅救助遭受瘟疫的百姓,而且教化民众,使该郡民俗改善。D、顾宪之刚正不阿,抑制受宠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后遭受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四、(20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宪之下车,分告属县。(2分)

译文:

(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3分)

译文:

(3)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3分)译文: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本句出自《

》。(2)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本句出自《

》。(3)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本句出自《

五、(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2题。雨

伞 俞贤富

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溅起了无数水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如花团锦簇,鲜艳夺目。在这浮动着的黄绿相间的雨伞丛里,画面近处一个中年妇女撑着一柄红色的雨伞,遮着一个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有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辘的衣服裹着的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你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下来。我的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带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木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她把家里仅有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住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笔,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才。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低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了我的画,指着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18、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

(2)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9、“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4分)。

20、(4分)“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这句话中,“构思真巧”指的是

;“您的心”应理解为。

21、对散文理解不当的两项是()(4分)

A、第1段中的“竟”指的是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第4段中“竟”指没想到天会下雨,引出了母亲带病冒雨送伞的故事。

B、本文以《雨伞》为题,介绍一幅《雨伞》的国画,牵出一段雨伞下的故事,其主题都是歌颂雨伞一样的母爱。

C、母爱是全面辐照而无微不至的,文中主要通过带病冒雨送伞,鼓励孩子学画、期望孩子成才等具体内容来表现母亲的爱。

D、文中前面说“画的主题是母爱”,后面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两者互相矛盾。

E、两处都从动作、肖像、心理、语言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也表现了孩子的感激敬爱之情。

六、(12分)

22、以“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愿意(可以适当加字或减字)。(4分)在《彷徨》和《幻灭》一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答: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23、日本的研究人员潼泽武夫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表所示:(4分,写出两条即可)测验结果统计表 学年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立性 24.80 18.90 4.04 3 4 5 6 28.65 21.38 40.37 35.66 22.15 16.57 30.95 25.00 9.15 6.69 13.25 12.18 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几个特点: ①

2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句子呼应的排比句。(4分)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够了,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化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请以“执著坚持还是顺其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写成记叙文;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A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piāo piǎo piáo biāo;B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hé hé hài gāi;C项中的读音分别为niàng liàng láng láng;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chuàng qiàng cāng cāng)

2、C(“合盘托出”应是“和盘托出”。)

3、A(B项中“为了”应改为“因为”;C项中“以免”应改为“使得”;D项中“甚至”应改为“尤其”。)

4、C(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指美国可以,指伊拉克则不恰当。)

5、C(A句式杂糅。B“设立”与“人员”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与否”前面的词语必须是正面的,不能是正反两方面。另外,“庆功”与上文“输”冲突。)

6、第三个“、”改为“,”

7、A(B保鲜膜与塑料袋同属一个家庭,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鲜膜也存在。保鲜膜给人感觉污染微弱的是“鲜”和“膜”这两个字。C“DEHA”不是聚氯乙烯。D没有根据。)

8、D(A韩国在20种保鲜膜中查出了3种含有DEHA,不能说“都含有”。B文章没有涉及。C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DEHA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虽然含量低于韩国,但只要含有DEHA,就不能说较为安全。)

9、C(“不同于”不等于“不含有”。)

10、C(目前并没有停止生产,而是呼吁在流通领域和食品店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H)”保鲜膜。)

11、C(绳:依法处理)

12、D(前一个“乃”相当于“于是”,后一个“乃”相当于“才”。A两个“以”都作介词,相当于“用”;B两个“为”都作介词,相当于“对”;C两个“于”都作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13、B(①⑤⑥都表现顾宪之刚正不阿)

14、D(只是遭到吕文度的怨恨,而并未受到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15、(1)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2)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的不相因,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3)顾宪之虽在地方任职多年,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周土墙,别无长物,不免陷于饥寒。

16、(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解析] 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均是写秋天思乡之情的,都与大雁南飞有关联,只不过前者是秋夜雨中闻雁声而思,后者是秋晨见雁翔而思,切入点稍有不同罢了。古人提及大雁,往往会引发两种情感:一是因鸿雁传书之说而渴望获得某种信息,且多是喜讯;二是因雁是候鸟,一年两次迁徒,回归故巢,常会牵动漂泊异乡的游子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该题选取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后者。

17、(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或《劝学》)(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或《屈原列传》)(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或《论语·述而》)

18、①大雨倾盆,天气恶劣;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②略(①摘取第2或第4段中写雨的短语,联系主题作答;②扣住画面和记叙中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①别将第2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全部照搬。②别埋没了自己的想像力哟!因为画面是静止的。)

19、母爱一直留在我心中,我一直酝酿着用画来表现它,以表达对母爱的礼赞和感激之情。(扣住第5段的前3句话作答。别谋略照搬文中的原句来解释哟!)

20、由伞组成“中国地图”;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不仅思念自己的妈妈,也思念祖国——母亲!(扣住第6段中“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作答。别忽略了“母亲”的比喻义,它可使画面的主题得到升华。)

21、D、(从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思考。别只看到字面上的意思,这可也是以小见大呀!)E(无心理描写,肖像应为神态)

22、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是鲁迅和茅盾小说的共同特点,因而他们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不约而同的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就并非偶然。

23、①整个创造性思维呈发展趋势;②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低,五年级最高;③流畅性最高,独立性最低。

24、举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

25、略

第二篇:语文试卷模拟

202_——202_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注音/看拼音写汉字

1、机

2、可

3、粲

4、chou chang

()

()

()

()

5、羸

6、毋

7、gao qing

8、凛

冽()()

()

()

9、tun shi

10、犁

11、虫

12、shai kang()()

()

()

13、硌 着

14、pin cu

15、乙

16、剽

()()

()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

(地方)作家

(名字),代表作品有、。

2、《伤仲永》的作者

,(朝代)

家,家,家。

3、《木兰诗》又名《

》《

》,选自《

》。

4、《孙权劝学》选自 《

》,这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5、《社戏》是一篇,作者

,原名,浙江绍兴人。

家。其父亲名叫。

6、《安塞腰鼓》作者,人。

7、《观舞记》作者

,现代

家,家。原名

,福建人。

8、《伟大的悲剧》一文的作者是,(国)作家。

9、《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10、《猫》的作者是,是现代

11、《斑羚飞渡》一文选自《

》,作者是,原名。

他的作品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被誉为“

”。

12、《狼》的作者

,字

,号,世称,代杰出的家。

三、各类解词

1、投以骨的“以”

2、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

3、恐前后受其敌的“敌”

4、盖以诱敌的“盖”

5、宾客意少舒的“舒”

6、其父呓语的“呓”

7、道渴而死的“渴”

8、关山度若飞的“度”

9、万里赴戎机的“戎”

10、出门看火伴的“火”

四、背诵默写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

3、未几,夫齁声起。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4、饮于河,;河、渭不足。未至。

5、独怜幽草涧边生。

6、,崔九堂前几度闻。

7、有约不来过夜半。

8、,弹琴复长啸。

9、此夜曲中闻折柳。

10、,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课内现代文/文言文阅读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 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 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 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嗑,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 只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 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铺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 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 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选文第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从文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

3、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为什么说山“踊跃”

4、第②段加线的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 ”比喻“连山”以“ ” 形容“淡黑”,以“ ”形容“起伏”,绘形烩色,以动写,把静态的山作 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的前进。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氺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怒而触不周之山

<3>天柱折,地维绝

2、翻译句子

<1>故故日月星辰移焉

3、从全文看,本文从神话角度解说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4、从文中看,造成日月星辰移动,江河奔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5、试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本文所揭示的自然现象。

六、作文

提示:爱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的品质。同样的感情,不同的表达,但都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以《祖国,让我轻轻的告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感情真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第三篇:高考编导模拟试卷

艺考之家高考编导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

1.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是“____诗”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是“____诗”的代表人物,李

清照是宋词风格流派“____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宋词风格流派“____派”的代表人物。

2.夏衍的代表剧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两部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剧本,这两部文学名

著是____、____。

3.____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

4.《青春之歌》的作者是____。

5.电视剧《后官·甄嬛传》改编自 6.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____的理论。

7.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8.壮志饥餐胡虏肉。

二、选择题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

A .《三国演义》 B .《三国志》 C .《后出师表》 D .《前出师表》

2.下列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雨梨花寒食日,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

B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一冬至

第四篇:202_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怎么考?考生临考前复习历年真题,有利于温故知新,练练做题的手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_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202_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彰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享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是因其影响更深远。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需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

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二:

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三

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侍》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

(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

B.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

C.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D.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

B.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

C.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

D.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

6.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到苏州

范宇

(1)苏州是一个梦,前世今生,似乎做了两三千年,在时光的轮回中,不知烙下多少的思念与企盼。初到苏州,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杨垂柳,古井深巷,都像恋了几世的情人,此生不曾相见,却早已在心中影影绰绰。因此,与其说我与苏州是一场邂逅,不如说我是在出走多少年后,回到苏州。

(2)我是清晨回到苏州的。

(3)薄凉的阳光从河对岸的屋檐之上,慢慢地洒过来,洒在碧绿的河水里,也投向斑驳的粉墙上。此时的阳光像一支毛笔,在苏州的宣纸上,写下一个飘逸如行云的字——静。平江路上,还没有几个行人,大多数铺子木门紧闭,只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河边的柳树枝头歌唱。静是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一眨眼的功夫,整个人就好像回到了古时的城池,周围的一切都古色生香。

(4)是什么样的磁场和力量,会让一个人不顾一切地从喧哗走向静谧?

(5)有几个讲着吴侬软语的妇女,不知从哪条巷子里钻出来,手里端着木盆,木盆里随意装着一些衣物。河道两岸留有一些埠头,有些埠头在路边,有些埠头干脆就在民居的楼板下面,埠头皆用古老的石头砌成。那些妇女,就在这些埠头上,捣着衣物,偶尔闲聊几句,偶尔也嬉笑几声。河道里掀起一层层水波,碧绿绿的,渐次迭宕开来,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光。

(6)河里开始有船驶来。不,应该是划来的。

(7)船是旧时的乌篷船,没有发动机,也就没有了轰鸣。最初划船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他一边划船,一边往河面上打量着什么。偶尔有一些飘着的塑料瓶子或垃圾袋,他便用绑着网兜的竹竿将之打捞上来,然后装进放在船上的箩筐里。长长的河道里,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或许,苏州的清雅与灵韵能够得以保存,与这样的呵护是密不可分的。在苏州,好像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深怕惊扰了历史,也怕打破了原本拥有的烟火之气。

(8)再过一会儿,划来的船上,便载着一些游客。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苏州行走,最好是坐船。苏州在水上,水的滋润生成了苏州的主要性格。穿行于水上,就好像穿行于画卷之中,两岸的老房子,以及前方的石拱桥,都是水墨点缀。

(9)一个人在平江路上的街道或小巷中慢慢行走,又是另外一番味道。一切都慢下来了,刚来时,甚至会感觉慢得有点让人着急。有些院落的门虚掩着,偷偷从门缝中往里瞄一眼,却看到偌大的一个庭院里,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椅上小憩,旁边放着一壶茶。也有一些老人围坐在河边,泡着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苏州的昆曲。我听出来了,是著名的《牡丹亭》——“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不时,老人们也会跟着哼唱几句,好像人世间的纷繁与杂乱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将苏州活成了典型而地道的江南,也让世人见证了最古老的中国。走在他们中间,无论再远而来,都会沾染上一些慵懒的气息。

(10)很奇怪的是,平江路的街道和无数条巷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都觉得不够,也不觉得疲累。苏州是一座永远不会让人厌倦的城市,也是一座长着故乡模样的城市。回到苏州,心情是放松的,是欢愉的,整颗心都是属于苏州的。

(11)这样的时光过得很慢,慢得像是从石缝间一点点浸润出来的水;这样的时光也过得很快,快得让人来不及防备,已悄然从画卷之中溜走。

(12)当夜幕悄无声息地降临苏州时,在平江路上的苏式茶餐厅鱼米纪吃饭。鱼米纪在阁楼上,老式的布局,吊着一些明清的灯笼,配上暗红的桌椅。我们在临窗的一桌坐下,窗是雕花镂空的木窗,散发着一种中草药的清香,窗外便是平江河。此时,平江河上已没有了船,河的两岸升起了红彤彤的灯笼,在暮色中格外抢眼,有古典,有柔情,有诗意,也给人温暖。苏州的夜,像一个温暖的家,或是一张母亲的脸,让人感到熟悉与亲切。

(13)就两人,朋友却点了五六个菜,全是苏式莱,还有一份汤,一份糕点,口味皆偏向于清淡。我是四川人,吃辣是一种嗜好,可谓无辣不欢,奇怪的是,吃起苏式菜来,却没有半点的不喜欢,反而很享受那份细腻与精致。尤其是一条来自于太湖的白鱼,肉质鲜嫩,口感爽滑,夹一点鱼肉在嘴里,就像含着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除此之外,还有一瓶酿造于苏州的黄酒,散发出一股醉人的清香,一口口喝下去,一点也不辛辣,淡淡的米香像儿时的记忆一般回味绵长。渐渐有点醉意了,醉在苏州的远古柔情与寻常日子里……

(14)苏州,还未离开,已满是思念。

(摘编自范宇《回到苏州》)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眼中,苏州既能让人感受古色古香的韵味,又能让人体验熟悉亲切的寻常生活。

B.第(4)段运用设问,表达对苏州的喜爱,同时引出下文对景物和百姓生活状态的描写。

C.第(11)段画线的句子一快一慢,不仅不矛盾,还写出了苏州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留恋。

D.苏州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让作者深深沉醉,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胜过对家乡的爱。

8.第(5)段作者说“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光”,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苏州的安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本文作者初到苏州,为什么要以“回到苏州”为题?这个标题有何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闵仲叔之节。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日宜为贞节先生。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墓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既二十五家为阊。文中指“里巷的大门”。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范冉爱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范冉洁身自好,安贫自若。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范冉生于乱世,不喜欢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他临终前,叮嘱儿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台,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终南山一带属井宿分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终南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与天相接、与海相连。

B.颔联写烟云变灭,诗人入山回望,白云弥漫,青霭蒙蒙。移步换形,意境朦胧。

C.颈联中诗人立足“中峰”,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姿百态。

D.本诗思路清晰,先“遥看全景”,再写入山所见与“中峰观变”;最后展望远景。

15.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与通体不配”;也有人认为此联“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你同意哪种认识?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2)《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面对短暂而飞逝的时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表达出了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之钙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要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达到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局面。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话题。

B.人们最关注的话艇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C.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D.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18.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渐式微潜移默化喜闻乐见推陈出新

B.荡然无存耳濡目染脍炙人口革故鼎新

C.日渐式微耳濡目染喜闻乐见革故鼎新

D.荡然无存潜移默化脍炙人口推陈出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他们或许是年轻的剪纸传承者,或许是油纸伞制作的继承人,或许是街头修钢笔的手艺人……如果你看见过这些匠人的风姿,请用你的相机为他们发声,让匠心精神不仅留在镜头里,也闪烁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长廊中,我报“时代匠心·手机摄影大赛”热烈期待您投稿!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筑梦九天、叩问太空、弃高薪从我心,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坚定初心。

材料:创新牺牲奋斗

打造大国重器功成不必在我专利领跑世界

咬牙攻关奋力攀登砥砺前行甘做备份打破垄断默默付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两三年来,快600岁的故宫成为新一代网红;

202_年初,它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瞬间拉近了文物同观众的距离;

202_年底,它跨界推出口红等彩妆产品,引得年轻人争相抢购,刷爆网络,成为时尚:

202_年元宵节,它首次举办“灯光秀”,首次在夜间向百姓开放,一票难求;

202_年2月,它开火锅店,慈禧同款锅底、圣旨菜单等,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喜获北京美食热门榜第一;

截至202_丰12月,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共计1万余件,包括故宫娃娃、折扇团扇、文具用品等,产品主打年轻化的品牌形象,萌趣而不失雅致,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故宫现象”引发了人们许多热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2.D3.A4.C5.B

6.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1分);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1分);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2分);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2分)。

7.D

8.清晨宁静美好(1分);夜晚景色温暖熟悉亲切(1分);苏州人小心翼翼呵护着苏州的清雅灵韵(2分);苏州百姓生活得闲适慵懒(1分);苏州的酒菜细腻精致清淡回味绵长(1分)。

9.作者初到苏州,却以回到苏州为题,写出了作者对苏州有着故乡般的感觉(1分),表现了对苏州长久的企盼和亲切之感(1分),表达了对苏州的喜爱和眷恋(1分)。突出主旨(1分);看似无理中却有理,饶有兴味(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11.C12.A

13.(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评分标准】

(1)共5分。“仓卒”,“陈契阔之所”,“可(与我)共到”句式,“以叙分隔”,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2)共5分。“自劾退”“不理罪”“辟”“以疾不行”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

14.C

15.(示例)认同后一种认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2分)。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2分),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2分)。(若从诗人心理、情趣等主观方面分析且能自圆其说亦可。)

【评分标准】全诗整体意境,2分;尾联含意,2分;景物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认同“与通体不配”且能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6.(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C18.A19.B

20.“看见”改为“目睹”;“风姿”改为“风采”;“留在”改为“定格”“闪烁”改为“闪耀”;“热烈”改为“热忱”[评分标准:5处错误,每处1分,其它答案如果贴切合理,符合书面语体要求亦可。]

21.(示例:奋力攀登、砥砺前行、打造大国重器,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咬牙攻关、打破垄断、专利领跑世界,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创新。默默付出、甘做备份、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无悔牺牲。[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句子2分,内容合理,表达顺畅,可得2分]

22.作文【评阅说明】

本题评阅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评阅精神。

1.本题以“故宫现象”为材料,其本质是“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就故宫说故宫,可以;以故宫为例类比谈同类问题或现象,也可以。

2.对故宫成为网红的认识,可以是多方面的:故宫在有所作为;故宫在展现才华;故宫在求变求新;故宫在学着赚钱;故宫在放下身段……只要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皆可成立。若有学生认为故宫的一些变化并不值得推崇,且言之成理,也要视为合理(若写得深切精彩,一样可给高分)。在评阅时,要努力揣摩学生的认识是否有道理,而不得以教师的个人认识来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3.如果仅仅从材料中得出“创新”“工匠精神”“时尚”“开放”“品牌”等泛概念,并以此为话题升发开去,脱离了“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这一背景“语境”,视为偏离题意。评阅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讲道理,而不是玩弄空洞的概念。

4.表达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苍白,说理不明,单纯地堆砌材料和玩弄修辞,不可取。

5.对于有创见、有个性、有特色的文章,要能够在发展等级中给予鼓励。

6.以上说明只是参考意见,具体操作可根据高考评阅实际情况和考生具体表现来加以区分,以下赋分建议。

87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第五篇:202_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仿真模拟(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一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D.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大川笑了笑说:“当然!我挂着招牌做生意,你以为我是开玩笑逗你玩呀?”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米饭。”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说:“要不行,就算了。”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几顿没吃饭的样子。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

碗里。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决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大川本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大川转身进了后厨,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个一次性餐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饭馆。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光吃米饭哪行呀。”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一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第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大川说:“别那么说,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十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不这样了。”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大川也有点恼火了,心想,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让人瞧不起了,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资?”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校?”大川问。“××理工大学。”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大川面露喜色。“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也得十块八块的。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校的那条路。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一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躲闪着。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紧去上课。”然后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也知道了原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的猜测,感到有点脸红。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摘自202_年12期《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这也说明了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不高。

B.男孩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能吃一元钱的米饭,却能够热心地帮助流浪汉,表现了他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C.男孩连续几天都吃着、带着,这让大川的媳妇感到非常不高兴,她和大川抱怨,说明了作为妇道人家,她内心深处的小气和吝啬,不愿意帮助别人。D.小说突转式的结尾让人感到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男孩每次都等店里顾客走完了才来吃饭,然后要赶着上学,这样他就没有时间看流浪汉的米饭下面有肉和菜。

5.请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在刻画大川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骥才:从千年望族走来

陈祖芬

我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太多人才人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当地人带我去寻访慈城冯氏的老宅。冯氏是当地望族。我当然要看冯骥才的祖居。当地人带我走进一个院,推开一个门,说:冯骥才的父亲就诞生在这张床上。

我明白,冯父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身高近两米的大冯,虽然不是生在慈城,但是这个拥有519名进士的2.17平方公里的空间,那因子,那基因,编织起冯氏后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我的朋友们都叫他大冯,他明摆着的“高人一等”,谁还能比他大呢?9月9日我走进北京画院,去看展览:冯骥才的四驾马车。这是他人生70岁的一个绽放。然后呢,然后用他的话说:今天开始进入“70后”的行列。

大冯喜欢平行做事,这四驾马车是一次平行绽放: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我才看到大冯之大。

因为文学,所以才有对光和影如此敏感的文人画,卖画筹款,才建立起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他曾经说202_年到202_年,10年间消失了一百多万个村落。现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1万个左右。从文化遗产保护又激发起教育的担当。“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我看大冯越往前走,竟是越像他的先祖。慈城人早就说大冯长得和明代绘画的冯氏先祖很像,而现在,更可感觉到他身上那2 000举人和519进士和慈城的书院、石雕、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等的因子。那种木质台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明代建筑,是皇帝敕封给一个慈城官员的,也是冯氏家族,叫冯岳,是刑部尚书。

大冯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

9月的北京画院一楼,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所在。来宾太多,人挨人坐着站着,把本来的天凉好个秋,变成了笼里蒸个透。这天,前辈和后生,大家和小记,排排坐吃果果般地挤坐。大冯请两个朋友讲话。他说一个是文坛上口才最好的,当然是王蒙;一个是画坛上口才最差的,当然是美林。王蒙说大冯拉的岂止是四驾马车,是七八驾马车,今天这个展览应该叫:八骏图。美林说对于大冯,文学是终身伴侣,绘画是心灵窗口。美林自己多少年以来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他走过的地方,常常大冯已经去过了。现在这样很多人浮躁的时代,这两位跨进七十岁门槛的人,美林和大冯,都有这样的坚持!这两位“70后”就能这样在田野里坚持!

便想起刚在二楼展厅看到的大冯的诗句:“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

不过,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我在二楼展厅里看到大冯过去的两幅画。一幅是1972年的,25×200cm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是1973年的,22×38cm的宋人小品摹本。明白了一个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大冯说留住时间留住岁月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变成画卷。“我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大冯是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走来。

相关链接: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选自202_年9月20日《北京日报》)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学创作是冯骥才取得所有成就的基础,并由文学生发了绘画兴趣,进而产生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念,又激发教育的担当。

B.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冯骥才先生做到了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从画家美林的话中可以看出冯骥才走过很多路。C.冯骥才的绘画基本功很扎实,从他一幅1972年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和一幅1973年的宋人小品摹本中,便可窥见一斑。

D.“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冯骥才所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巨大。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作者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人杰地灵,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B.本文作者的朋友们都叫冯骥才“大冯”,是因为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方面“高人一等”。

C.画家美林说绘画是大冯的心灵窗口,多少年来自己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走过的地方,大冯全都已经去过。

D.看到二楼展厅里冯骥才“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的诗句,本文作者认为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

E.本文主要记述了冯骥才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位杰出作家的不凡之处。9.文中冯骥才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原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卢从愿,相州临漳人,后魏度支尚书昶六代孙也。自范阳徙家焉,世为山东著姓。冠明经举,授绛州夏县尉,又应制举,拜右拾遗。俄迁右肃政监察御史,充山南道黜陟巡抚使,奉使称旨,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睿宗践祚,拜吏部侍郎。中宗之后,选司颇失纲纪,从愿精心条理,大称平允。其有冒名伪选及虚增功状之类,皆能擿发其事。典选六年,前后无及之者。上嘉之,特与一子太子通事舍人。从愿上疏乞回恩赠父,乃赠其父吉阳丞敬一为郑州长史。初,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为吏部,最为称职。及是,从愿与李朝隐同时典选,亦有美誉。时人称曰: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开元四年,上尽召新授县令,一时于殿庭策试,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十一年,拜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获田户之功,本司校考为上下,从愿抑不与之。融颇以为恨,密奏从愿广占良田,至有百余顷。其后,上尝择堪为宰相者,或荐从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遂止不用。从愿又因早朝,途中为人所射,中其从者,捕贼竟不获。时议从愿久在选司,为被抑者所仇。十六年,东都留守。时坐子起居郎论粜米入官有剩利,为宪司所纠,出为绛州刺史,再迁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谷贵,敕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以救饥馁。使回,以年老抗表乞骸骨,乃拜吏部尚书,听致仕,给全禄。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余,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文。(选自《旧唐书·卢从愿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B.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C.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D.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从愿出身名门,才干出众。卢从愿是范阳卢姓名门望族的裔孙,任山南道黜陟巡抚使时,处理政务符合皇上心意,屡受皇上提拔。

B.卢从愿整顿朝纲,成绩斐然。中宗时朝中选拔官员的纲纪失常,乱象丛生,不一而足,卢从愿大刀阔斧地加以整顿,使之有条有理。

C.卢从愿不畏权贵,受人敌视。卢从愿长期在吏部任职,坚持原则,为此受人忌恨,宇文融就秘奏从愿广占良田,更有甚者冷箭暗算。

D.卢从愿治政有功,却不廉洁。卢从愿广占良田,被皇上否决了任职宰相;后私自给官府卖米获利被宪司揭发获罪,被贬为绛州刺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上尽召新授县令,一时于殿庭策试,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获田户之功,本司校考为上下,从愿抑不与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交代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外界客观要素的集合。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D.“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E.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15.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应该扩大圣明听闻,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激发有志之士的志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叙事和写景,含蓄表现了身为商人妇的琵琶女整日的落寞和悲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欢乐颂》抛开了国产都市剧家长里短的喋喋不休、不食烟火的豪门情仇等老套情节,地展现了五个女孩的成长历程。②在物质化的侵扰下,内涵非常丰富的端午节似乎也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今的端午俨然已,成为了粽子节。

③研究中国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大凡创业的领袖多是举重若轻的,而守业的王者则以者多。

④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在英雄曾经走过的土地上,倾听那些感人的往事,感受那些高尚的情怀,精神也会变得一片。⑤“以瘦为美”的观念根深蒂固,网上炫瘦技能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因瘦花眼,任你“瘦技”千奇百怪,我自。

⑥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缺一不可。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根据比利时媒体的消息,在与威尔士的比赛赛后几分钟之后,比利时主帅威尔莫茨便与门将库尔图瓦发生了直接冲突。

B.百度的国际化战略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在美国和欧洲这种谷歌主导的发达市场,百度想要分一杯羹恐怕会阻力巨大。

C.羊鸣一生的创作信条是“群众性”,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音乐来自人民,要想成为人民的音乐家,就必须到人民中去。

D.连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100~300毫米,其中,湖北和安徽中部局部地区超过400毫米,未来两天仍将有强降雨。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金是硬度较低的金属,__①__,否则纯金戒指很快就会刮坏。但只要加入百分之几的其他金属(例如银或铜)来形成合金,__②__,而且硬上许多。不仅如此,__③__:银会让金变白,铜会让金变红。金只要掺入少量其他物质就会改变性质,这是研究金的乐趣所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一本《新华字典》,在加入互联网元素包装成APP后,虽说查阅更为方便,却引发网络吐槽声此起彼伏,网友质疑其收费不厚道。《新华字典》APP是够权威的,由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权威就会带来大量的客户群。可是《新华字典》APP在象征性免费查询2个字后,便要求客户充值,而且起步价40元,相当于纸版的双倍。收费必然导致客户无法接受。如果免费,就一定不能为开发者带来回报。①权威并不一定能带来大量的客户群。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创新”的话题。小赵说,创新是一种能力,它可以使人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小钱说,创新有时候先需要模仿,可以说,模仿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小孙说,我们一直都说,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地传承下去,其实,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

对于他们三个人的观点,你是怎样思考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仿真模拟(一)1.C C.“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曲解文意,从原文的内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更多的是要“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2.D D.强加因果,“物质生活丰富了”和“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彩的人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B B.把或然当作必然,原文的表述是“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所以这只是“可能”,而选项的表述则是“就会”,表述太绝对了。

4.B A.“说明了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不高”的表述夸大其词,不当;C.曲解文意,大川媳妇并非是小气和吝啬,而是觉得男孩不懂事,连一声谢谢都没有;D.“情理之中”的表述有些牵强,因为文章前面并没有作这方面的铺垫。

5.①大川带着媳妇在城里开小吃店;②男孩进店只吃一元钱的饭;③大川和媳妇给男孩带的饭里添了荤菜;④男孩对大川夫妇的善举很冷漠;⑤大川跟踪男孩明白了真相。(5分)6.①勤劳: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到城里打工;②善良:帮助男孩,主动给男孩碗底添加荤菜;③宽容:当听到男孩说吃米饭时,心里有点不痛快却答应了;④尊重知识:当听说男孩是大学生,非常高兴。(6分)7.A 绘画兴趣是在他小时候就有的。

8.A、D B.“高人一等”在原文是指冯骥才“身高近两米”;C.原文是“常常”,“全都”过于绝对,不合事实;E.“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不合文意。(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满分5分)9.①慈城那2.17平方公里却拥有519名进士的因子、基因编织起当地望族冯氏后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②慈城书院、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因子对冯骥才的潜默影响;③“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冯骥才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深厚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走来。(4分,酌情给分)10.A 原文标点: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11.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12.D 私自给官府卖米获利的不是卢从愿,而是他儿子。

13.(1)皇上将新任县令全部召回京,同时在殿庭策试,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回家学习。(得分点:“一时”“下第”“学问”各1分,句意2分)(2)御史中丞宇文融受宠当权,因搜求获得田户之功,本部门考核为上下等,卢从愿压制他没有给予。(得分点:“承恩用事”“上下”“抑不与之”的宾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2分)14.C、E A.“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和谐”一说不正确,而是“悲苦与无奈”;D.“灵魂出窍”错。(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满分)15.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6分)16.(1)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2)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17.B ①苦心孤诣:诣,学问等所达到的程度或境界;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一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二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此处用错对象,应改为“全心全意”。②改头换面:佛教语,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而已。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意义、实质不变。本句望文生义,可改为“变味”。③举轻若重:举轻的东西也像举重东西一样稳重,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或做简单的事也能体现出重要的意义。此处正确。④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本句使用对象错,可改为“澄澈”。⑤岿然不动: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像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此处正确。⑥唇齿相依: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18.C A.成分赘余,“赛后”与“几分钟之后”重复,可改为“在与威尔士比赛结束之后几分钟”。B.语序不当,把“虽然”调到句首。前后分句主语相同,那么主语放在关联词前;主语不同,主语就放在关联词后。D.表意不明,“湖北和安徽中部局部地区”有歧义;“未来两天”句也指代不明,前加“上述地区”。19.D 20.示例:①因此戒指很少用纯金制作; ②这种合金就会比纯金硬; ③加入的金属还会改变金的颜色(第①处,根据后句“否则纯金戒指很快就会刮坏”可推知。第②处根据前后句“形成合金”“而且硬上许多”可推知。第③处答题的关键是看清冒号后面的内容,所要填的句子是对冒号后面内容的总领句。6分)21.②收费不一定导致客户无法接受(3分)

③免费不一定不能为开发者带来回报(2分)22.[写作指导]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发出的号召,“双创”已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作为高中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关注,而且要有自己的态度。

材料中三个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创新这个话题,立意时,可以采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分别从三个学生的话出发,提炼出不同的立意点。如:(1)创新可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2)模仿是创新的必经之路;(3)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当然,也可以从总体来立意,谈创新的必要性或者谈怎样去创新。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

卢从愿,相州临漳人,是后魏度支尚书昶六代孙。从范阳迁到这里定居,世代为山东望族。卢从愿二十岁时考中明经科,授任绛州夏县尉,又考中制科,授任右拾遗。不久升任右肃政监察御史,充任山南道黜陟巡抚使,奉命出使符合旨意,授任殿中侍御史。经过几次升任至中书舍人。睿宗即位,授任吏部侍郎。中宗之后,选官没有法度,卢从愿精心整顿使之有条有理,人们称其公平。其中有冒名伪选及虚增功状之类的,他都能揭发其事。主持选拔官吏六年,前后无人比得上他。皇上称赞他,特别授予他一个儿子太子通事舍人的职位。卢从愿上疏请将此恩回赠给父亲,于是追赠他父亲吉阳丞卢敬一为郑州长史。起初,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任吏部长官,最为称职。至此,卢从愿与李朝隐同时主持选拔官吏,也有美誉。当时人称道: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开元四年,皇上将新任县令全部召回京,同时在殿庭策试,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回家学习。卢从愿因拟授官职不当,被贬为豫州刺史。他为政严肃简明,按察使上奏考核成绩为天下第一,皇上降玺书慰劳,赐绢百匹。十一年,任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宇文融受宠当权,因搜求获得田户之功,本部门考核为上下等,卢从愿压制他没有给予。宇文融因此十分怨恨他,秘奏卢从愿广占良田,达到一百多顷。此后,皇上曾经选择胜任宰相的人,有人推荐卢从愿,皇上说:“卢从愿广占田园,这是不廉洁的。”便不加任用。卢从愿有一次去早朝时,途中有人用箭射他,但射中了他的随从,贼人最终没有捕获。当时舆论认为卢从愿长期在吏部,受到被压抑者的仇恨。十六年,卢从愿任东都留守。此时他因儿子起居郎给官府卖米盈利而受牵连获罪,被宪司举发,出京任绛州刺史,再升任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谷贵,诏令卢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救济饥民。完成使命回京,他因年老上书请求退休,于是授任吏部尚书,允许他退休,给全部俸禄。二十五年去世,终年七十多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文。

202_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