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解码曾光明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3-46048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1 10:06: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解码曾光明

解码曾光明

对许多人来说,曾光明是个“谜”。他的“谜”不只是说他的事业,他是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是863国家高技术计划环境领域(首届)主题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国际环境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除了国内任职之外还有不少国外相关机构的任职;还有他做事的风格,学生说他只要下决心想做就一定能成,比如他主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人虽少却是湖南大学乃至全中国“环工系”发展最快的院系;更多的“谜”也许还是他的性格在许多人眼中的近乎偏执怪异却又平易随和,„„„或许也还可能多少有些许争议。

搞饭吃

从“七张嘴”到“泛黄日历”

43年前,曾光明生长在湖南华容县城一个并不富足的普通人家。用他今天的话说,母亲没有文化,斗大字认不了一箩筐,然而一个与他形影相随的镜头让他至今铭心不忘:

傍晚时分,母亲默默地拿块抹布走到桌前,扶着煤油灯,对着灯罩,一点点地擦着,擦着,直到亮到她认为不用擦了为止。尔后,当夜幕拉下,母亲又悄没声地开始在油灯旁用针线嵌着鞋垫子抑或其它衣物,每每此时,童年的他都在一旁看书学习。

曾光明就是在这样一个并非书香的书香环境里,一步步刻苦攻读,直到博士毕业,陪伴他一路走来的始终是父母亲殷殷期待的目光。

“一个男人至少要负担七张嘴:老婆、小孩、父母、岳父母。”他骑下几乎每个人都熟谙他的“七张嘴”之说。

是责任,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骨血嫡亲都不尽责,岂非枉来人世?

完成了学业,意味着一段路程的结束,另一段路程的开始。因为妻子在长沙,曾光明毕业后就到了湖南大学。1988年7月13号,是他人生里程碑上的一个日子,因为这一天他来湖南大学报到。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事业上孤单,生活上拮据,是他开始独立人生后遭遇的第一个挑战。他的办公室门背面挂着的一张不足16开的泛黄的日历卡:

时间:1991年——2001年。上边用红色笔标了一个个记号,1、2、3、4、5„„足足16个红点。“那是我人生低谷时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当时我总在自问,哪一天咸鱼可以翻身,才能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才不会这样困难?我就用这个来激励我。这上边每一个红点都是我的一次小的成功,就象一招招棋。第一个点是2000元的一个小合同,这个点就是签30万元的比较大的合同,没有6月份第一个小合同就不会有9月份这个大合同,这是转折点„„”

看着那一片密密麻麻,我的脑海里仿佛映现出一个文理交织的密码图,一个激情四射的学者正在用他特有的智慧破译那上面的一个个难题。

从朴素得那么透彻的的“七张嘴”之说,到为了一个系的饭碗,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的饭碗,这是曾光明的胸怀。他让我记起一句伟人名言,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联想曾光明的“搞饭吃”其实是俗得无比深刻。

找缺口

从两个突破到立系立足

翻开有关曾光明的简历介绍,会看到他的一大堆头衔和一连串“领先”的成就。而他作为系主任,也因此奠定了湖南大学环工系在全国同行的位置,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我要在省内,在国内,在全世界立系,就对自己的背景反复研究,找出缺口,确立了两个突破点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一个是基于不确定理论的环境系统分析,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其基本观点是:确定性的东西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东西是绝对的。

曾光明称这是一个系列的方法,有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同行公认最好,水平最高。“国外用我们教材,引用频次很高,很多老外写信向我们索要论文、软件资料。”

他一再讲到他的挚友——加拿大REGINA大学教授、湖南大学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和博士,这实际上是他们在最初没有经费、没人指导的艰难的状态下坚持了20年的一个研究方向,他说还可能做30年。

再一个突破点是搞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也是“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资助项目。固体废物中有两类: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无机就是石头、铁,等等。铁分捡出来回炼钢厂溶解;石头分解出来填埋,曾光明认为那里边缺少科学,不如做有机的,里边有细菌有化学问题微生物问题。“过去做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全世界都在做,但大家都觉得这问题简单——不就是找个坑放进去变成肥吗?实际上这里边有时间长短问题——我们研究细菌,把有机物变成肥料的科学方法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时间一短就是科研成果,而且这里边的研究怎么做都做不完,比如开始56天,变成55天,50天,都是很了不起的成果。”

曾光明就这样慢慢往前做。首先是细菌作用、表面活性剂作用,等等。这样作用,那样作用,慢慢研究,最后确定了这样一种方向,就开始自己做,带学生做。他说起初自己也不太有信心,但很快发明专利出来了,在国际刊物文章出来了。

“我自己做得不错,就‘鼓吹’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一起做,就这样做起来了。国内给钱,国际上很多人也来做,越炒越热。到现在,这个方向论文发表了近200篇,在国际大会上报告约七八次,发明专利申请了22项。实际应用和示范工程做得也很不错。”

“怪”思维

从《水浒》情结到关注细节

不知为什么,年少时的曾光明就喜欢上了《水浒传》。他至今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大气侯正在批“水浒”,可他偏偏就是喜欢得如醉如痴,以至于有时挑灯夜战读水浒,母亲却蒙在鼓里欣赏儿子在刻苦读书。“常会跟学生讲水浒吗?”

曾光明不正面回答,却自我鉴定讲义气讲感情。他说大的方面——人要有中国心,小的方面是‘七张嘴’。他理解“水浒”的“义”就体现在这些,是责任。

他的责任体现俯拾皆是,只是方式不同。他的实验室在做废水炼油课题研究,成果出来以后要把它推广到社会上,就有企业要与其合作。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只要对方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征地、买设备;只要对方认同亏赢责任要企业自我承担,而他曾光明,只用两三句话,无需合同,无需协议,对方企业就会卖劲地往前做,就把事情做成了。

“他成了,我的成果得到实现了,我高兴,他也高兴——双赢。”

当然,这要有两个基于自己实力和人品的前提:一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二是做事诚信的口碑。“我觉得很多事都很简单,关键要有自己的正直,有自己的判断。”

象聊家常一样,我和曾光明的交谈进入《成功决定细节》,他向我推荐这本书。“所有的学生给我发邮件我必回复,只是字多少的问题,这也是我的细节。”

“每年全系的新生开学典礼及老生毕业典礼,我一定参加,一定是西装领带,讲话稿一定事先背熟。” 不仅如此,有学生结婚,曾光明一定会送红包,婚礼上的讲话也一定要事先准备好并背熟。

“身教重于言教”,他是随时随地在给学生现身说法,“不讲话则已,要讲话一定讲好;不露面就不露面,一露面一定要体体面面。”学生有升迁一类喜事,他也必送红包却躲开送行的应酬,“你走时我不请,等你走了以后我再请。”

其实,学生们不知他们的导师这些年一直在隐姓埋名地资助了很多校外媒体报道的贫困生,“我是通过媒体一次性给他们钱,因此他们只知道是湖大教授。”

“我当老师肯定是称职老师,当父亲肯定是称职父亲。” 这样的细节里蕴涵着这样的责任,而这样的责任铸就了这样的个性。

对许多人来说,曾光明是个“谜”。他的“谜”不只是说他的事业,他是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是如今“863”国家高技术计划环境领域(首届)主题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国际环境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除了国内任职之外还有不少国外相关机构的任职;还有他做事的风格,学生说他只要下决心想做就一定能成,比如他主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人虽少却是湖南大学乃至全中国“环工系”发展最快的院系;他既做系主任,把所在院系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多产高产;他既操心系里的网页设计乃至每日信息的上传、处理,也“干涉”自己学生的穿衣带帽、言谈举止,事无巨细。更多的“谜”也许还是他的性格在许多人眼中的近乎偏执怪异却又平易随和,傲骨与谦和相融,“贵族”与“平民”合一………或许也还可能多少有些许争议。

解码曾光明

面对媒体,曾光明并不乐观,他曾经固执地认为成功靠的是实干,无须宣传,也曾不无根据地误会媒体介入搞不好会惹祸上身,招来麻烦。还好,他相信亲历后的感觉——

那是一年前在环工系的会议室,第一次和曾光明谋面,我们一行五人去做调研,自然是他主讲,因为他不意识这之后会有什么文章发表,捎一落座,话匣子打开便一泻千里,激情澎湃的话语中透着南国男子少有的爽快、练达。

紧随其后是一段“神交”,一篇关于他谈人才的千余字文——《竞争拼的是实力》的送审过程,或电话,或Email,黑字上缜密圈红酝色,直至无懈可击,方才应允放行,见诸报端。

相信这时他是轻松的,也才有了第二次。

两个月前一个有着和煦阳光的下午,只有我和他,从会议室谈到他的办公室,出于信任,他给了我令人叫“爽”的酣畅淋漓,没有掩饰,没有雕琢,甚如童叟至交般的没有距离。那刻,我以为,一个记者解码一个学者曾光明的任务有了彼此满意的结局。

解码一:搞饭吃——从“七张嘴”到“泛黄日历”

您有恪守的人生信条吗? 就是搞饭吃。

您做事的主要兴奋点在哪?

还是搞饭吃。

这个饭有不同等级的饭,有五星级的饭,也有大排挡的饭,您搞什么饭? 不光是自己,也是群体。

——曾光明采访实录

我的笔落在“曾光明”这个名字上时感觉很不寻常,一如他的个性偏执且颇多磁场。想来和他交谈,送进你耳畔的实在是太生活也太不合流的语言,比如问及他的研究动力源,他没有通常科学家惯用的兴趣、好奇心这样的字眼,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俗语“搞饭吃”,——“开始‘搞饭吃’,后来‘搞饭吃’,现在还是‘搞饭吃’”。

这种看似戏言的大白话出自一位卓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乍一听着实叫人无从下笔,而一旦徜徉在他的世界里去体会,去品嚼,心得则大有不同。43年前,曾光明生长在湖南华容县城一个并不富足的普通人家。用他今天的话说,母亲没有文化,斗大字认不了一箩筐,然而一个与他形影相随的镜头让他至今铭心不忘:

傍晚时分,母亲默默地拿块抹布走到桌前,扶着煤油灯,对着灯罩,一点点地擦着,擦着,直到亮到她认为不用擦了为止。尔后,当夜幕拉下,母亲又悄没声地开始在油灯旁用针线嵌着鞋垫子抑或其它衣物,每每此时,童年的他都在一旁看书学习。

“只要我在读书,甚至只要感觉我在读书,母亲脸上就会流露出兴奋和希望。”他沉醉在回忆当中,继续跟我说,父亲话不多,只是说父母再苦再累也一定会供他读书,要他不停地往上读。

曾光明就是在这样一个并非书香的书香环境里,一步步刻苦攻读,直到博士毕业,陪伴他一路走来的始终是父母亲殷殷期待的目光。

“一个男人至少要负担七张嘴:老婆、小孩、父母、岳父母。”他骑下几乎每个人都熟谙他的“七张嘴”之说。

是责任,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骨血嫡亲都不尽责,岂非枉来人世?

完成了学业,意味着一段路程的结束,另一段路程的开始。因为妻子在长沙,曾光明毕业后就到了湖南大学。1988年7月13号,是他人生里程碑上的一个日子,因为这一天他来湖南大学报到。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事业上孤单,生活上拮据,是他开始独立人生后遭遇的第一个挑战。

一日回老家探亲,看到母亲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干那么重的体力活,他心疼不已,原本就是“大孝子”的他,感觉到自己慢慢大了,成了家,有了儿子,可父母却老了,看着母亲已经有些佝偻的背影,顿时一股强烈的自责涌上心头。

他想做些科研,但博士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不到现在这样重视。博士毕业五六年了,口袋里还经常是只有5块钱,窘得连买复印纸的钱都付不起。他要改变现状,在他就是“开始搞饭吃。”

他的办公室门背面挂着的一张不足16开的泛黄的日历卡告诉我们:

时间:1991年——2001年。上边用红色笔标了一个个记号,1、2、3、4、5„..足足16个红点。“那是我人生低谷时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当时我总在自问,哪一天咸鱼可以翻身,才能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才不会这样困难?我就用这个来激励我。这上边每一个红点都是我的一次小的成功,就象一招招棋。第一个点是2000元的一个小合同,这个点就是签30万元的比较大的合同,没有6月份第一个小合同就不会有9月份这个大合同,这是转折点„„..”

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在高校研究领域,合同就是课题就是项目就意味着经费,曾光明可以用它来支撑自身的课题研究,也可贴补学生参与研究的所需经费,同时还可以借此拓宽学术研究领域。“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万万不能。”

“人生是一盘棋子,盘盘有招数,到现在您已经下了几招?”曾光明并不正面作答先前记者的提问,而是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记录让人意会。

看着那一片密密麻麻,我的脑海里仿佛映现出一个文理交织的密码图,一个激情四射的学者正在用他特有的智慧破译那上面的一个个难题。

从朴素得那么透彻的的“七张嘴”之说,到为了一个系的饭碗,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的饭碗,这是曾光明的胸怀。他让我记起一句伟人名言,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联想曾光明的“搞饭吃”其实是俗得无比深刻。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能够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谁能说不是能力?一个人不仅可以为自己而且能够为他人为更多人解决生计问题,所谓施恩于民,救民于火,又有谁能说不是功绩?

解码二:读眼神——从三个眼神到绝不丢人。

出国后感情升华,觉得中华民族不够强大的原因主要是人的素质跟不上,我们需要很多‚厉害‛的人。作为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国际舞台上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教授,中国的硕士、博士,要完善自己,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们。有什么事情触动您产生这样的想法?

—— 曾光明采访实录

1992年,时值而立之年的曾光明如愿公派赴法国。走出国门让他看到了另一片天空,也找到了需要强大需要提高的理由。至今他已多次出国,分别在法国、加拿大、德国留学、访问、做博士后研究、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等。

接着记者的问话,曾光明提起至今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三个环境下的三个眼神:

——我在法国时的实验室老板看有的中国学者抽烟那种鄙视的眼神,就象看地痞流氓。自此我绝对不再抽烟。

——一次接待“老外”来访,我用过去同样的话自我介绍:我们系有十几个教授,有四十几个教职工员工。说着说着,我突然从这个“老外”看我的眼神中发现问题了:一个系一个院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绝不是你有多少教授就怎么样,而是要问你有这么多教职员工一年出多少SCI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培养了多少学生?

——一位与我交往密切的英国教授在法国访问期间与我共进午餐时问我:香港要回归中国了,你作为中国人现在什么感受啊?我说,很高兴啊。这时我注意到他的眼神一直在盯着我。我非常敏感地意识到问题来了,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是在嘲笑我们中国。就象自己的母亲、女儿被人霸占了很久,还到你手上能有什么感觉?这是否是他的本意直到现在我不得而知,只看到他也很尴尬,对我连说“对不起”就走了。

“过去我唱国歌唱不全,后来出国了,唱得非常熟。”

“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冒着敌人的炮火„„.”曾光明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他说国歌很动人,在国外时,凡大使馆寄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他都要仔细研究。

这三个环境中的三件事留下的三个眼神早已烙在了曾光明的心上,进入了他的血脉骨髓,他知道所有这些敏感都源于他对自己祖国的民族自尊。他从中读到的是中国需要强大,中国人的素质要跟上去,要多培养“厉害”的人,优秀的人。而作为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恰在于此。

民族自尊从身边体现。1996

解码三: 找缺口——从两个突破到立系立足

您作为系主任、知名学者,一年要做几件事?

主要是当老师,完成自己的事,系里的事努力做,学校定的目标,自己能完成可以接受,完不成,只要大家努力了,也不责怪。

我不太相信权威,而相信自己的判断,别人说什么我只当作参考,很多事情,包括有时申请大项目,都象打仗一样走独木桥。

把攻克一个项目当成一个战役一个堡垒,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曾光明采访实录

翻开有关曾光明的简历介绍,会看到他的一大堆头衔和一连串“领先”的成就。而他作为系主任,也因此奠定了湖南大学环工系在全国同行的位置,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我要在省内,在国内,在全世界立系,就对自己的背景反复研究,找出缺口,确立了两个突破点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一个是基于不确定理论的环境系统分析,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其基本观点是:确定性的东西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东西是绝对的。一个事物,比如规划结果里边,比如人考虑问题的一些因素,看一个问题,表述一个问题的语言,都有不确定性在里边,比如,热的冷的,好的坏的,治理污染和环境问题是要多花些钱还是少花钱?这些不确定性都可以反映到这个系统理论和方法里边来。

曾光明称这是一个系列的方法,有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同行公认最好,水平最高。“国外用我们教材,引用频次很高,很多老外写信向我们索要论文、软件资料。”

他一再讲到他的挚友——加拿大REGINA大学教授、湖南大学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和博士,这实际上是他们在最初没有经费、没人指导的艰难的状态下坚持了20年的一个研究方向,他说还可能做30年。

再一个突破点是搞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也是“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主战场不是环境系统不确定性,而是水治理(把污水变成清水)、大气治理(把污染空气变成干净空气)及固体废物资源化。曾光明说湖南大学在他来之前,水和气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只是进入国家层面竞争,得不到高层认可。而他本人对这一领域过去涉猎不多,因此他决定扬长避短——做城市生活垃圾里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市场有限,竞争相当厉害。

怎么找缺口?

曾光明分析:固体废物这个研究方向,全中国全世界都没有特别“优秀”的人,但固体废物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城市生活垃圾里边有分选设备、焚烧技术、填埋技术、有机物堆肥技术等等。

“我觉得科学性不强,就出不来高水平成果,学生就不愿跟你来做。搞填埋焚烧比较难招学生,日子不好受。然后我就分析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中有两类: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无机就是石头、铁,等等。铁分捡出来回炼钢厂溶解;石头分解出来填埋,曾光明认为那里边缺少科学,不如做有机的,里边有细菌有化学问题微生物问题。

“过去做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全世界都在做,但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简单——不就是找个坑放进去变成肥吗?实际上这里边有时间长短问题——我们研究细菌,把有机物变成肥料的科学方法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时间一短就是科研成果,而且这里边的研究怎么做都做不完,比如开始56天,变成55天,50天,都是很了不起的成果。”

曾光明就这样慢慢往前做。首先是细菌作用、表面活性剂作用,等等。这样作用,那样作用,慢慢研究,最后确定了这样一种方向,就开始自己做,带学生做。他说起初自己也不太有信心,但很快发明专利出来了,在国际刊物文章出来了。

“我自己做得不错,就‘鼓吹’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一起做,就这样做起来了。国内给钱,国际上很多人也来做,越炒越热。到现在,这个方向论文发表了近200篇,在国际大会上报告约七八次,发明专利申请了22项。实际应用和示范工程做得也很不错。”

解码四:动物“癖”——从儿时收养流浪狗到照顾环境馆大院里的猫们

环境馆大院内的大猫生下三只可爱的小猫,请各位老师同学关心和保护。(1)不要追赶恐吓大猫;

(2)不要在院中放老鼠药伤害大猫小猫;(3)在外就餐记着剩下食物带些给大猫小猫。

保护爱护环境是我们的专业、事业,鼓励各位老师同学从小事做起。(此文被阅读过623次——2005年1月4日)

——湖南大学环工网实录

虽然曾光明不谈兴趣,只谈“搞饭”,但是凭借一位资深记者的敏感,我完全可以把握那其中不仅有故事,而且很精彩。

“一个以环境研究为自己终身职业的学者想必对环境问题有着某种渊源?”果然,听我以这样的“好奇”向他发问,他很认可。

“我喜欢做这事与我自己生活相关。” 他带我进入他儿时的另一个世界——

“我对自然、对动物、对环境的喜欢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我记得自己六、七岁时还没上学,家里穷得饭不够吃,当时我就养狗,是收养流浪狗。说来也怪,我在外面,狗就喜欢我,跟着我走,我就把狗带回家住。小时侯是偷偷的——母亲给一碗饭很快没有了,其实是喂了狗。”

“现在流浪狗也跟我走,也收留过。”他说,分析起来,一辈子研究环境跟这个有关系。

“现在环工系院里收养了很多流浪猫,过去就有,觉得怪可怜的,我放食物,也要求大家带食物来。” “我家120平米,楼顶有个屋顶花园,家里有80来只鸽子,就在上边养着;有鱼,是很珍贵的龙鱼;有狗,一只非常好看的德国狗,是八年前我在宠物市场一眼相中的。”

说着他顺手打开电脑中他的家庭文档,搜索“图片”,一只大狗呼之而出:膘悍,威武,一副军犬的模样。

“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给鱼喂食,第二是把鸽子放出来,喂些食,同时我养的狗跟我上楼,拉掉大小便,锻炼一会身体。然后我开始吃早餐,狗陪着我,我吃上一口,它吃一点.....我很高兴,然后和狗bye-bye——上班去了。

“它是我的贴身狗,贴身保膘。它喜欢我,我也喜欢它。我一回家,每一步它都围着我。我喜欢它的力量,它的温暖,它的气味,它的眼睛,象时装模特。我上班它守家,所有房间门都给它开着。没有小偷,很安全。”

听曾光明这些,想到“文革”,倘若退回到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年代会是怎样?光阴荏苒。幸运的是,如今,有事业会生活懂感情,才是人们心中的那类情调,那份完美。

曾光明对于动物的热爱以狗为甚,一次见“红网”上讨论打狗,他一气呵成30分钟写了一篇“檄文”,呼吁全人类要保护狗,保护生命。

如此之“癖”,缘何?答案还是在他。他说所有研究表明,惟有狗的基因里有爱人的基因,狗生来就是人的朋友,动物就是人,人就是动物,从这个角度看,人与狗是完全平等的。

难怪,他的电脑里积累了关于狗一大堆资料,有文字,也有照片;有爱狗的——73岁老妇救爱犬》,也有伤狗的——《女主人杀恋家犬》„„ “一打包就是一本书”,是为自己的机敏,还是为积攒了这么多自己喜欢的资料:反正他是一脸的怡然,可转脸又来了“情绪”:

“We are all decent human beings.你看,现在人都是体体面面的人,可是看见猫啊小动物恨不得一脚踹死。对生命没有爱护,亲情也是——母子之间,父子之间,一不高兴就把人打伤、致残、甚至要了人命,都是‘文革’带来的后果。”

这时,我很想知道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环境在曾光明这位卓有成就的环境专家眼里怎样?我以为,那里边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乃至责任感。

“狗啊,猫啊,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象清华大学马加爵用硫酸泼熊那种事情,是社会问题、人文教育问题。”

“我觉得现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政府投入也很大,不只中国,而且是全世界。发展过程中环境遭到破坏,这方面我们中国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前景是乐观的。”

他又说,一味地保护自然环境,让大家永远地生活在自然森林、原始状态也不对。他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希望我们这样,他们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让我们维护自然、原始的、不被破坏的动物、生灵,是很不公平的。“您认为您在系里营造一种环保意识是否比别的学院做得好些?”

“肯定做得好。例如:我们系很多老师学生受我影响有几种动物就绝对不吃:蛇、狗、青蛙。我请你吃饭,这三种东西肯定没有;你请我,倘若你要上这三个菜,我会婉转讲是否可以不吃这个。当然有些场合上来了只能入乡随俗,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礼宾’上的一种需要。” 解码五:履历表——从“概率二项分布公式“到”挫折等于成功”

我不是那种可以天上掉馅饼的命;天上掉馅饼,我也绝对不接受,一定要通过自己努力才踏实些,否则一定没有好结果,我做很多事情都在自我否定,做成一件事否定一件事,开始另一件事。

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去做,慢慢做,慢慢做,不知不觉就进步了。不要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做。

——曾光明采访实录

曾光明接受我采访本是在会议室,初识他就是在这儿,恍若昨日:两张普通的桌子一拼,四周几把简易的椅子一围,还有一溜儿椅子“待命”,这种简洁的风格如同他做人做事的风格,所谓文如其人、屋也如其人。

讲到兴头上,他要我去他办公室,说时迟,那时快,话音未落,却不见了踪影,我紧随其后,连喊几声没有应答,迷惑之中,碰巧走廊有人走来,带我找到他,这时的他绕过所有的寒暄直奔主题——

“你看看我自己在做什么?”他冲着面前已经打开的电脑,兴致勃勃地晃动着手下的鼠标一次次地点击着他的文档:

“我每天喜欢做的事情——论文、专利、著作、获奖„„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是我的论文,都有据可查,年年都有。”我顺势看去:1987年以来国际会议论文156篇,其中2004年33篇、2003年34篇„„研究杂志论文1987年以来380篇„„教学研究论文2002年以来28篇。

“这是教学论文,是我这些年教学实践的一些积累。”

“看着这些东西我就踏实,我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他似乎有些激动,我能体会那里边装载着的是他的心血,沉甸甸的,无以计量,也有一位“完美主义者”的欣慰。

“我的档案很齐。我从博士毕业四年之后开始,到现在已经独立和合作指导了很多研究生。”他的“学生文档”里填写着一排排名单,总共硕士128名、博士45名,色彩黑中有蓝,他告诉我蓝色表明已经毕业了。

“有人‘攻击’我带学生多是浮躁,是为要奖金?那就算算工作量:我培养一个硕士一年只有20-30个‘工分’,一个‘工分’只有10块钱,培养一个硕士生,我的个人收入没有300元,可一个学生参与课题的实际开销包括版面费、差旅费、实习费等„„一年至少花我两万元.但是我很有乐趣。趁着年轻身体好赶紧多带些学生,当老师就应该多带学生,我喜欢他们。我对学生好,学生对我也好。带学生多,论文也就多,成果多,对国家的贡献就大。”

曾光明就是这样不无孩童般地坦荡直率,他甚至开玩笑地说,就象‘本拉登’,到处是我学生,搞什么事都容易成功些。他不排除自己有‘私心杂念’,但他非常严肃地坦言自己对每个学生都十分负责。

“我有一句话,原本是‘一句顶一万句’,后来改为‘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反过来,他也毫不客气地质疑:“老师‘笨蛋’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

现在我手里有一篇曾光明为第一作者的署名文章《概率二项分布公式与学生不怕挫折的创新精神培养》,不妨一录:

关键词是:挫折;创新精神;成功;培养学生。

文中说: “如何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还要用数学概率统计n重贝努理试验方法中的二项分布公式和教师中的实例鼓励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挫折’即是‘成功’的观念。在递进式分析出一个个概率公式最终得出成功率计算公式之后,举例说明:

‚如果每次‘追求成功’的成功概率均为0.2(P=0.2),那么在两次‘追求成功’中(N=2)的成功率是P=1-(1-0.2)2=0.36,,在五次‘追求成功’中(N=5)的成功率就是P=(1-0.2)5=0.67232.随着‘追求成功’次数由一次、两次增至五次,我们目标的成功率就由0.2、0.36增加到了0.67,意味着原本‘不太可能成功’的事件‘很有可能成功’。如果‘追求成功’次数增至十次,依照上面的公式则算出,成功率将高达0.9,那就意味着‘几乎一定可以成功’了。‛

作者意在从以上从概率统计的角度印证一个道理:‚在创新求索的道路上,成功总是属于那些精益求精、不辞辛苦、坚忍不拔的人。‛

解码六:“怪”思维——从《水浒》情结到关注细节

知识经济时代,教授博士硕士就是《水浒传》里的英雄,就是武松打虎时的武松。

我要求学生第一要孝敬父母,不孝不是人;第二要孝顺导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三要忠诚祖国,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母亲。

有人身体好,为什么事情没做好,是责任心不够。我们做事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

——曾光明采访实录

不知为什么,年少时的曾光明就喜欢上了《水浒传》。他至今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大气侯正在批“水浒”,可他偏偏就是喜欢得如醉如痴,以至于有时挑灯夜战读水浒,母亲却蒙在鼓里欣赏儿子在刻苦读书。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梁山好汉他都喜欢,而最最喜欢的还是公孙胜,他喜欢公孙胜在关键问题上能呼风唤雨,喜欢他会变巫术会破阵。

循着一个人的成长足迹,大体上都可以触摸到这个人的脉搏跳动及其魂灵深处。

水浒情结其实是英雄情结,这在曾光明身上已然是那么鲜明,只是那里边多了许多人世间最普通不过的血肉亲情和炎黄子孙的至尊的民族情怀。

“常会跟学生讲水浒吗?”

曾光明不正面回答,却自我鉴定讲义气讲感情。他说大的方面——人要有中国心,小的方面是‘七张嘴’。他理解“水浒”的“义”就体现在这些,是责任。

“李逵救母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救母要有钱,有房子住,还要宽敞。如果不努力,钱从哪来?其实,我们有这么多事要做,感情上有这么多牵挂,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是责任。”

他的责任体现俯拾皆是,只是方式不同,有他在常人眼里“怪”的个性,然无论怎样,殊途同归。

个性并不是某一类人、一群人独有的。在文明程度尚不发达的社会里,也许只要不合大众,不,很多时侯是不合所在环境“习俗”口味的所谓“超群”便是“个性”,便是“怪”甚曰“怪异”。比如不媚俗,不迎合;比如心直口快,敢于谏言;比如多数人说东,你偏说西;事实上,许多真理就在“个性”、“怪”者手里。不是么?

有一种人很“简单”,他们能把在大多数人看来很复杂的事情变得很简单。曾光明就是这一类人。有例为证:他的实验室在做废水炼油课题研究,成果出来以后要把它推广到社会上,就有企业要与其合作。一般教授和企业打交道可能会较多考虑知识产权转让及其利益,曾光明不同,他只要对方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征地、买设备;只要对方认同亏赢责任要企业自我承担,而他曾光明,只用两三句话,无需合同,无需协议,对方企业就会卖劲地往前做,就把事情做成了。

“他成了,我的成果得到实现了,我高兴,他也高兴——双赢。”

当然,这要有两个基于自己实力和人品的前提:一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二是做事诚信的口 碑。“我觉得很多事都很简单,关键要有自己的正直,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自己看重的是成果本身的应用,“一来作为教授,我花的本来就是纳税人的钱,我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区别只是要看贡献到什么地方;二来对方愿意跟我合作时我就尽量做好,比如他能把树栽起来,花开起来,我就会让它结出果实。”

这里,记者无心评判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方式方法,只是单就曾光明本人的做事方式客观报道。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意就好。

象聊家常一样,我和曾光明的交谈进入《成功决定细节》,他向我推荐这本书。“我非常赞成从小事做起,也这样要求自己,要求我的学生。”

“您在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已是晚饭时分,也许他体察到我这样问已自觉有些突兀,便如一卷旋风随机叫来几位学生供我采访。

杨馥说:“他特别注意细节,追求完美。去年他给我们开会讲他刚来环工系时拖地,为了不让水滴到走廊上,他用桶来存水涮拖把。”

汤琳说:“他从来不用大教条告诉你什么,而是用行动,用他的思想,潜移默化。”

李明说:“他是我们心目中成功的典型,做什么事都很有把握;他只要全力以赴去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同学们都很钦佩。”

总之,他是老师。

诚如学生所感受的,他们的导师的细近乎“极端”——

儿子的班务会除非他不在长沙,一定要去,而且每次都会坐在他儿子坐的位子上,夫人坐旁边,他要让儿子有自豪感和被重视感,激发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在他看来,倘若将来儿子不成功将会是他最大的不成功。

“所有的学生给我发邮件我必回复,只是字多少的问题,这也是我的细节。我作为老师对学生一定是这个态度,做系主任再忙也不会不尽责。”

“每年全系的新生开学典礼及老生毕业典礼,我一定参加,一定是西装领带,讲话稿一定事先背熟。” 不仅如此,有学生结婚,曾光明一定会送红包,婚礼上的讲话也一定要事先准备好并背

熟。“身教重于言教”,他是随时随地在给学生现身说法,“不讲话则已,要讲话一定要讲好;不露面就不露面,一露面一定要体体面面。”学生有升迁一类喜事,他也必送红包却躲开送行的应酬,“你走时我不请,等你走了以后我再请。”

其实,学生们不知他们的导师这些年一直在隐姓埋名地还资助了很多校外媒体报道的贫困生,“我是通过媒体一次性给他们钱,因此他们只知道是湖大教授。” “我当老师肯定是称职老师,当父亲肯定是称职父亲。”

这样的细节里蕴涵着这样的责任,而这样的责任铸就了这样的个性。

坦白地说,面对曾光明,我曾经揣度过他的内心世界的纯真,因为这世间有着太多的诱惑,但是当我走进了他,我更加体会到,真正了解一个人一定要以事及人进而解读他的心灵。

本文将封笔之际,我愿意引用一本号称“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的畅销书”——《把信送给加西亚》里的一段话,送给接受我采访的曾光明教授,也送给点击并阅读本文的每位读者,当然还有我自己: ‚世界会给你以回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

第二篇:解码工具

I里面去搜一下这篇文章,原文我没有留,译文留了 里面的图表自己补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fatty acids from white 和 interior spruce(云杉种子脂肪酸的GC-MS分析)译文出处:D.-J.Carrier et al./J.Chromatogr.A715(1995)317-324

外文译文正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测定云杉种子中脂肪酸的成分。一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种子油中获得的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云杉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的洗脱时间不受有效标样类别的影响。二是将提取物二乙氨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由所得图谱分析确定样品中含有cis-ll-18: l,cis-5,cis-9-18:2和 和 cis-5,cis-9,cis-12-18:3等脂肪酸。引言 内陆云杉(Picea glauca engelmannii Complex)是白云杉(Picea glauca)和(Picea engelrnannii)在它们重叠地带的自然杂交品种。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英国的哥伦比亚每年有8千万株的种植量。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胚离体培养的克隆繁殖系统来改进优化云杉的生产。人工种子的生产是研究目的之一,涉及到人工胚乳(幼苗发芽储存物质)的形成。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发展人工胚乳,更好的了解云杉幼苗发育的营养需要提供有用的基础数据。云杉种子中含有约30%的脂类物质[1]。和其它裸子植物一样,高脂质含量表明脂类代谢是幼苗获得自养能力前的重要营养供给 [2]。本文测定内陆云杉种子的脂类及其组成。据调查,目前还没有关于云杉种子脂肪酸研究的报道。在前期研究中,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内陆云杉种子脂肪酸的甲酯化产物,但是其中丰度第二的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很难由现有的标准图谱进行确定。这些洗脱峰存在于cis-9,cis-12-18:2和cis-9,cis-12,cis-15-18:3的脂肪酸甲酯衍生物之间。初始GC-MS测定显示分子离子峰与18:3甲酯衍生物相匹配。前人有关白云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中,丰度第二的成分是5,9-18:2。为明确和完善云杉种子脂肪酸成分研究,本文对内陆白云杉种子大量脂肪酸进行测定。通过GC-MS测定不饱和脂肪族的许多方法是可行的。与丙酮、硼酸反应后,接着与临位二元醇作用是确定不饱和双键的常用方法,硅烷基化及甲酯化也是惯常方法[3]。质谱数据结果能提供丰富的资料,但是锇的四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潜在危险。研究发现,氢化作用后进行环氧化也能 确定不饱和双键的位置[3],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两步衍化十分耗时。另一种确定双键位置的方法是在羧基端加入一稳定基团,例如掺入形成酰胺基[4],双键数可能会在形成质谱图谱时减少。吡咯烷一般作为质谱洗脱脂肪酸识别酰胺的物质[3]。然而,对于未知脂肪酸成分是否含有羟基、环氧基及其他保守基团,二乙胺化是有效的方法[4]。该方法优点是较其他方法容易获得衍生物及进行质谱分析,现已成功应用于对欧洲云杉脂肪酸双键位置的确定

[5]。本文报道内陆白云杉种子的总脂类中脂肪酸的含量及种类。脂类提取然后一部分甲酯化,再进行GC分析;另一部分则二乙胺化,并进一步进行GC-MS测定。2

第三篇:军情解码2011

军情解码2011 2011-01-20期 韩国客机被炸之谜 2011-03-07期 影响战争的女人 2011-03-08期 主宰战争的女人

2011-03-09期 解密美军入侵巴拿马之谜

2011-03-10期 解密俄军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 2011-03-11期 解密2008年俄格“五日战争”之谜 2011-03-12期 解密不明飞行物绝密档案 2011-03-13期 揭秘今日俄罗斯军力 2011-03-14期 希特勒死亡之谜

2011-03-15期 “沙漠之狐”隆美尔 死亡之谜 2011-03-16期 纳粹魔王海德里希毙命之谜 2011-03-17期 山本五十六死亡之谜

2011-03-18期 核辐射阴云笼罩日本列岛 2011-03-19期 直击日本地震海啸

2011-03-20期 大地震牵动日本军力总动员 2011-03-21期 多国部队突袭利比亚

2011-03-22期 多国部队继续打击利比亚 2011-03-23期 利比亚战局谜中谜 2011-03-24期 谜一样的卡扎菲

2011-03-25期 卡扎菲和他的女保镖们 2011-03-26期 美利结怨洛克比

2011-03-27期 199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秘闻 2011-03-28期 战火纷飞的利比亚

2011-03-29期 战火中的军火商与武器广告 2011-03-30期 聚焦日本核危机最新进展

2011-03-31期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遭暗杀之谜 2011-04-01期 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幕后秘闻 2011-04-02期 “斩首”行动幕后的玄机 2011-04-03期 解剖外星人谜局幕后秘闻

2011-04-04期 “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谎言 2011-04-05期 谁炮制了“拯救女兵林奇” 2011-04-06期 谁杀了美国总统肯尼迪 2011-04-07期 暗杀希特勒的未解之谜 2011-04-08期 解密利比亚高管“叛逃”疑云 2011-04-09期 反对派对决卡扎菲 鹿死谁手? 2011-04-10期 非洲,法军在行动 2011-04-11期 扑朔迷离的误炸疑云 2011-04-12期 卡扎菲遭儿子“逼宫”疑云 2011-04-13期 消失的美国航母 2011-04-14期 三巨头的“赌局”

2011-04-15期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遭地铁爆炸 2011-04-16期 国外地铁遇袭为哪般 2011-04-17期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 2011-04-18期 战地归来 我离死亡只有四米 2011-04-20期 解密莫斯科文化宫恐怖劫持事件 2011-04-21期 解密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 2011-04-22期 “魔火行动”决战摩加迪沙 2011-04-23期 解密营救法航客机人质之谜 2011-04-24期 苏·27战斗机的前世今生 2011-04-25期 战地生死一线门

2011-04-26期 利比亚战局陷入泥潭?

2011-04-27期 波兰总统专机坠毁幕后真相 2011-04-28期 美军击落伊朗客机幕后谜团

2011-04-29期 93号航班之谜——坠毁还是被击落? 2011-04-30期 威廉王子大婚

2011-05-01期 威廉兄弟战地成长记 2011-05-02期 解密荷兰火车人质事件 2011-05-03期 美国宣布拉登被击毙 2011-05-04期 本·拉登的亡命人生 2011-05-05期 拉登十年藏身记

2011-05-06期 卡扎菲手中还有多少底牌 2011-05-07期 揭秘“9·11”硝烟背后的拉登 2011-05-08期 从拉登之死到利比亚

2011-05-09期 解码英国王室成员从军生涯 2011-05-10期 一窥今日俄罗斯军力

2011-05-11期 拉登之死与利比亚战事“2.0版” 2011-05-12期 拉登之死未解谜团

2011-05-13期 1983年贝鲁特美军兵营遇袭幕后谜团 2011-05-14期 美国驻东非使馆爆炸幕后秘闻

2011-05-15期 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政府大楼遇袭事件 2011-05-16期 他们和他们的儿子们

2011-05-17期 从拉登之死看美军“定点清除”行动 2011-05-18期 解密日本驻秘鲁使馆人质危机 2011-05-19期 慕尼黑奥运五环下的惨剧

2011-05-20期 解密香港游客菲律宾遭劫持事件 2011-05-21期 乌克兰导弹“误击”俄罗斯客机谜团 2011-05-22期 法航客机大西洋坠毁之谜 2011-05-23期 卡扎菲命运未知谜团

2011-05-24期 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被传遭击毙之谜 2011-05-25期 卡斯特罗如何躲过634次暗杀 2011-05-26期 萨达姆未解之谜

2011-05-27期 米洛舍维奇命运未解谜团 2011-05-28期 本·拉登逃脱美军围剿幕后秘闻 2011-05-29期 装甲兵是如何炼成的 2011-05-30期 追踪“死亡之船”卡尔·文森号航母 2011-05-31期 “消失的”F-22 2011-06-01期 利比亚战争到底还有打多久 2011-06-02期 愿孩子远离战火

2011-06-03期 揭开基地组织“建国”幕后谜团 2011-06-04期 刺杀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 2011-06-05期 阿部规秀命丧太行山

2011-06-06期 日本战犯南云忠一自杀真相

2011-06-07期 从利比亚战事看“空中坦克”武装直升机 2011-06-08期 印尼巴厘岛连环爆炸案

2011-06-09期 2005年伦敦连环恐怖爆炸案 2011-06-10期 也门总统遭炮击受伤幕后疑云

2011-06-11期 聚焦西方国家面临的“非典型”恐怖袭击威胁 2011-06-12期 北约直升机轰炸利比亚 地面战将近? 2011-06-13期 本·拉登接班人遭美军“定点清除”疑云 2011-06-14期 揭开本·拉登“接班人”疑云

2011-06-15期 解密2008年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 2011-06-16期 1999年莫斯科居民区爆炸案 2011-06-17期 1996年埃塞俄比亚航空坠机事件 2011-06-18期 揭开本·拉登“接班人”扎瓦赫里的神秘面纱 2011-06-19期 消失的“陆战之王”——坦克 2011-06-20期 卡扎菲“露面”记

2011-06-21期 如何破解“制空权”魔咒 2011-06-22期 解密“海上堡垒”两栖攻击舰 2011-06-23期 利比亚战局将何去何从 2011-06-24期 破解美军航母的“软肋” 2011-06-25期 俄罗斯航母今何在

2011-06-26期 俄罗斯图-134客机坠毁未解谜团 2011-06-27期 夜袭阳明堡机场 2011-06-28期 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

2011-06-29期 中国歼六击落美军无人机秘闻 2011-06-30期 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幕后秘闻 2011-07-01期 改变历史的那一刻(一)2011-07-02期 改变历史的那一刻(二)2011-07-03期 改变历史的那一刻(三)2011-07-04期 卡扎菲命运未解之谜

2011-07-05期 击沉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大和”号 2011-07-06期 日本航母“信浓”号遭击沉之谜 2011-07-07期 “俾斯麦”号沉没之谜

2011-07-08期 以军“埃拉特”号遭击沉之谜 2011-07-09期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2011-07-10期 聚焦韩军士兵枪击战友事件 2011-07-11期 揭秘亚洲国家航母 2011-07-12期 揭秘航母舰载机 2011-07-25期 揭秘挪威爆炸枪击案

2011-07-26期 狼牙山五壮士 舍身铸英魂 2011-07-27期 八路军扬威雁门关

2011-07-28期 解密俄罗斯现役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 2011-07-29期 揭秘俄罗斯航空母舰舰载机 2011-07-30期 解密前苏联航空母舰 2011-07-31期 破解美军航母的“软助” 2011-08-01期 装甲兵是如何炼成的

2011-08-02期 抗美援朝转折之战——第二次战役 2011-08-03期 解密真实的上甘岭战役

2011-08-04期 抗美援朝空战“米格走廊”秘闻 2011-08-05期 解放军1965年“八六海战”秘闻 2011-08-06期 人民军队击落美军战机秘闻

2011-08-07期 利比亚反对派武装领导人尤尼斯遇刺之谜 2011-08-08期 “兴于铁拳 终于铁笼”的人生 2011-08-09期 美军“支奴干”坠落阿富汗之谜 2011-08-10期 解密前苏联时期的“瓦良格”号航母 2011-08-11期 揭秘俄罗斯航空母舰舰载机 2011-08-12期 解密前苏联航空母舰

2011-08-13期 什么样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2011-08-14期 英国多座城市骚乱实录

2011-08-15期 中国空军越洋奔袭日本本土秘闻

2011-08-17期 攻克硫磺岛 打开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 2011-08-18期 血战冲绳秘闻

2011-08-19期 原子弹轰炸日本幕后秘闻 2011-08-20期 “神风特攻队”的覆灭

2011-08-21期 揭开美军“全球快速打击计划”的面纱

2011-08-22期 利比亚反对派攻入首都的黎波里 卡扎菲未来命运——是走?是留?

2011-08-23期 “曾经的传奇”卡扎菲

2011-08-24期 反对派武装如何攻入首都的黎波里 2011-08-25期 的黎波里战局谜中谜

2011-08-26期 解密利比亚反对派的崛起 2011-08-27期 卡扎菲家族命运未知数

2011-08-28期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将何去何从

2011-08-29期 利比亚烽烟——盘点利比亚战场上的“明星”武器 2011-08-30期 瞒天过海——以色列神偷导弹艇的“诺亚方舟”行动 2011-08-31期 瞒天过海——伊拉克战机“神秘”转场伊朗秘闻 2011-09-01期 瞒天过海——德国青年驾机突降莫斯科红场秘闻 2011-09-02期 利比亚烽烟——探究卡扎菲部队战场失利原因 2011-09-03期 中国远征军——同古保卫战 2011-09-04期 中国远征军——解围仁安羌 2011-09-05期 中国远征军——败走野人山 2011-09-06期 中国远征军——奇袭瓦鲁班 2011-09-07期 中国远征军——强攻密支那 2011-09-08期 中国远征军——十战克松山

2011-09-09期 毛泽东军事思想光辉永存——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1-09-10期 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5周年——毛泽东军事思想光辉永存 2011-09-11期 “9·11”十周年未解之谜

2011-09-12期 利比亚烽烟——寻找销声匿迹的卡扎菲 2011-09-13期 卡扎菲会步萨达姆与本·拉登的后尘吗?

2011-09-14期 航母密档——解密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2011-09-16期 航母密档——解密独树一帜的法国航母

2011-09-17期 航母密档——意大利 巴西 西班牙的小型航母之路 2011-09-18期 :航母密档——日本欲建“真航母” 2011-09-19期 航母密档——解密美军航母战斗群 2011-09-20期 俄罗斯向日本“展示肌肉”为哪般

2011-09-21期 猎杀名机——南联盟击落美军F-16秘闻 2011-09-22期 猎杀名机——伊拉克击落美制F-14秘闻 2011-09-23期 猎杀名机——利比亚击落美军F-111秘闻

2011-09-24期 坠机惨案——美国24小时之内连发两起飞行表演灾难 2011-09-25期 阿富汗前总统遇刺

2011-09-26期 利比亚烽烟——哈米斯旅消失之谜 2011-09-27期 利比亚烽烟——卡扎菲子女下落之谜

2011-09-28期 从停飞到复飞 揭开F-22命运背后的惊天阴谋

2011-09-29期 带着梦想飞行——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纪实 2011-10-01期 十一特别节目——北平和平解放秘闻 2011-10-02期 十一特别节目——解放军北平入城式秘闻 2011-10-03期 十一特别节目——开国大典内卫秘闻 2011-10-04期 航母探秘——解密美军航空母舰

2011-10-05期 航母探秘——解密前苏联及俄罗斯航空母舰 2011-10-06期 航母探秘——解密航空母舰舰载机

2011-10-07期 航母探秘——破解航空母舰战斗力之谜 2011-10-08期 辛亥百年——黄花岗起义幕后秘闻

2011-10-09期 辛亥百年——中国巡洋舰首访欧美秘闻 2011-10-10期 辛亥百年——武昌首义秘闻

2011-10-11期 利比亚烽烟 围攻苏尔特 利比亚上演“最后一线” 2011-10-12期 猎杀名机——击落F-117A幕后秘闻 2011-10-13期 猎杀名机——如何击落“隐身之王”F—22 2011-10-14期 利比亚烽烟——破解卡扎菲藏身路线图 2011-10-15期 辛亥秘档——清帝退位秘闻

2011-10-16期 辛亥秘档——生死之战“阳夏保卫战”幕后秘闻 2011-10-17期 聚集美国指挥伊朗策划暗杀沙特大使 2011-10-18期 人民空军击落美军无人机秘闻

2011-10-19期 利比亚烽烟——利比亚战场上的狙击手 2011-10-20期 美军猎杀“网络本·拉登”秘闻 2011-10-21期 利比亚当局宣布卡扎菲被俘身亡 2011-10-22期 卡扎菲落网记

2011-10-23期 卡扎菲藏身地点大曝光

2011-10-24期 卡扎菲与西方国家恩怨全纪录 2011-10-25期 卡扎菲家族命运去向何方 2011-10-26期 利比亚最后一战——决战苏尔特全纪录 2011-10-27期 美国全部撤出伊拉克的六大悬疑 2011-10-28期 卡扎菲身后的利比亚将向何处去 2011-10-30期 日本航空自卫队路向何方

2011-10-31期 利比亚战争启示录——轻武器争夺天下? 2011-11-01期 天行漫记——神州八号踏征程

2011-11-02期 利比亚战争启示录——得制空权者得天下? 2011-11-03期 俄罗斯重振海上雄风之路

2011-11-15期 枭雄之死——萨达姆之子乌代 库赛丧命之谜 2011-11-16期 枭雄之死——揭秘本·拉登死后谜团 2011-11-17期 枭雄之死——卡扎菲身后未解之谜

2011-11-22期 刺杀真相——印度前总理甘地母子遇刺谜团 2011-11-23期 刺杀真相——车臣前总统卡德罗夫遇刺幕后秘闻 2011-11-24期 卡扎菲之子赛义夫被俘记 2011-11-26期 解密卡扎菲最后的日子 2011-11-27期 大陈岛解放幕后秘闻

2011-11-29期 美伊恩仇录——1988年美国伊朗鏖战波斯湾

2011-11-30期 叙利亚风云——美俄航母对峙地中海,战争一触即发? 2011-12-01期 北约轰炸巴基斯坦哨所,又是“误炸”?

2011-12-02期 美伊恩仇录——美军击落伊朗客机幕后谜团 2011-12-04期 解放海南岛幕后秘闻

2011-12-05期 叙利亚风云——解密美军第六舰队

2011-12-06期 珍珠港疑云——日军到底如何瞒天过海? 2011-12-07期 珍珠港风云——真假“苦肉计”之谜 2011-12-08期 珠港疑云——目标,东京!

2011-12-09期 伊朗宣布击落美国无人机幕后疑云 2011-12-10期 揭秘美军无人机

2011-12-11期 叙利亚风云——戈兰高地之争 叙以的血色心结 2011-12-13期 核武幽灵——揭秘俄罗斯核武器库 2011-12-14期 核武幽灵——朝鲜半岛上空的核阴云 2011-12-15期 核武幽灵——古巴 美苏核战一触即发 2011-12-16期 核武幽灵——北美上空的核警报

2011-12-17期 伊朗拒还无人机 美伊关系剑拔弩张? 2011-12-18期 美国“空海一体战”意欲何为

2011-12-19期 夺城之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幕后秘闻 2011-12-20期 夺城之战——攻克柏林幕后秘闻

2011-12-21期 夺城之战——俄军激战车臣首府格罗兹尼 2011-12-22期 夺城之战——摩加迪沙 美军永远的痛 2011-12-24期 如何才能击落美军无人机 2011-12-25期 如何突破美军战机隐形堡垒

2011-12-26期 空难疑云——协和式客机“绝唱之旅” 2011-12-27期 空难疑云——麦道客机机身破裂之谜

2011-12-28期 空难疑云——英航波音客机空中停车之谜 2011-12-29期 空难疑云——沙特763号航班 2011-12-30期 空难疑云——太阳神航班522号航班坠毁之谜

第四篇:《解码国家安全》读后感

《解码国家安全》读后感

《解码国家安全》及《思辨与创新》这2门课程令我受益匪浅。整个课程字字玑珠,毫无枯燥之感,感慨颇多。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一定要具备战略的眼光。什么是战略,就是“战略管方向,决定你到哪里去;而战术管怎么去。无论你是做飞机还是火车,只要方向确定,不管快慢,你终将到达。”医学专业出身的我,对战略、战术不乏了解,对战略与战术的界限不甚清晰。但运用思辨与创新的思想,我才觉得方有明悟,大道至简,战略与战术就是方向与手段。无论任何工作,必然有一个工作目的,那就是方向,就是战略所在;而完成工作必要用不同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手段,就是战术之实。

联想到日常的工作,有时会觉得手头工作千头万绪,不明方向,此时想来,定是没有正确的区分战略与战术的原因。今后工作,可以先做一个梳理,搞清工作之目的即战略方向,进而围绕方向制定工作方法即战术手段,想来工作必可事半功倍。

其次,我们要用大局面,大视野看问题。谈到此点,我想到了习总书记谋划我国海洋权益的例子,指出习总书记在蓝海战略上的选择就是一个大视野。虽然出身陆地大国,但仍着眼海洋,放眼未来,无愧于大国元首之气魄。

我们不是习总书记,尚未面对以上的大局面,但身边的工作对我等凡人来讲,亦是如习总书记所对之大局面。因此,我们对待工作不能拘泥于一点,只看眼前利益不放;要善于跳出眼前看整体,透过现在看未来。回想以往,局长对此也多次强调,局内每个人要有大局观,但个体利益最大化与全局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一个组织来说永远都是最难解决的一个命题。

其实个体和集体之间就是一个非零和博弈,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大局面、大视野看问题、解决问题,那这个博弈就是一个正和博弈,集体与个人都会受益。反之即为负和博弈,集体与个人均受损,俗话中的“损人不利己”想必就是如此,放眼现实,此类事件更是不一而足。因此,做为一名公务员,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觉悟与意识绝对应是我们必备的素质。

第三,孤案不是决策,孤政不立。我们有时解决问题时可提供的方法多只有一种,并没有想到多方案提供。但是运用思辨与创新的思想,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展,编程尚且知道“if……then……”的多重选择,工作更应如此。况且由于每个人所处层级与角度不同,往往自己认为的最优方案在领导眼中也许并不是最佳,而考虑了多种情况的多套方案恰能使决策者更加全面的了解问题,做出最优的决策。因此提供多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应是我们做为执行者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当今社会,我们很难去精读一些文物,但通过《解码国家安全》及《思辨与创新》这2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在数据时代,除了自身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得具有大世界观、大局观念及国家安全观念。

第五篇:解码古诗词1

“解码”古典诗歌——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为什么得分难?

是因为我们读不懂。为什么我们读不懂?是因为陌生与隔膜。我们不习惯诗歌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清楚作者的生平际遇,不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认同那个时代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在很多人眼里诗歌是拿来“背的”而不是“读的”,所以我们对诗歌很陌生,诗歌离我们很遥远。这种陌生与隔膜影响我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不懂含义又何谈鉴赏?

诗歌是什么? 为什么要“解码”古典诗歌?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人要“言何志”又该“如何言”,不但是我们读诗时最值得推敲玩味的地方,也是考试出题者的重要着眼点。

都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人总是穷尽心思地让自己的表达更艺术、更委婉,这就是“如何言”。诗人这么做的目的则是为了让自己的意图、情感、志趣更隐晦。经过诗人的刻意修饰,一首诗就像被诗人用某种密码加密了一样,不知道加密方法,就无法读懂诗歌,因此我把阅读鉴赏诗歌称为“解码”。

从今天起我们将从“诗中文”“诗中景”“诗中人”“诗中情”四个方面读懂古典诗歌。

第一讲 读懂“诗中文”

一、诗歌的语法特征

解答古典诗歌阅读鉴赏题的第一步是读懂原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置的题目答题。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当然要求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殊手法,以便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其它如: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镜”原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即“照镜子”。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与“惊”本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在此活用为使动词,变成了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诗句的意思是:因感伤国事,春花使我泪飞溅;因恨别离之苦,鸟声使我心惊。

2.留意“互文”“对仗”,参互理解。

所谓互文,是指古代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使上下文有关词语互相辉映、暗示,收到意思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碰到互文现象,应上下补充,参互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诗句意思。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般严格对仗,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上下句的相互参照来判断其中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

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第一句中“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意思是“秦汉时代的明月秦汉时代的关塞”,因受字数限制,不得不拆开来说,解释时必须把它们合起来讲才完整,此即所谓“互文见义”。不可把“秦”“汉”两字割裂,孤立地理解为“春朝时代的明月”和“汉朝时代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首句应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即“千万里冰封雪飘”的意思,④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3.识别“错位”,还原语序。

古典诗词由于格律的限制及表意修辞上的特殊要求,有时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在写作中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阅读时,我们必须把临时错位的句子成分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甚至会出现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其他如: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例: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主谓错位。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状语错位。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重错位。应还原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④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多重错位。应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阅读时,要善于将补节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例如: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猎”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理解时应补出。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风”、“雨”前省略了比喻词“像”,阅读中应补出。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应为: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诗词的省略与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及意象的组合有关。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所以要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实例练习

把下面的诗歌译成现代汉语。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晓至湖上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1、特殊词义及用典

2、梳理所有信息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示秬秸

张耒

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街绕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解码曾光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