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3-90143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6 18:42: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文体局和老协举办的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于202_年5月1日正式开幕青县原县长张主席致辞学员表演吴式太极拳24式李晖老师率香港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黑龙江浙江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河北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刘伟精通各式太极拳,尤其擅长吴式拳,曾蝉联九届全国武术比赛吴式太极拳冠军,在国际、国内太极拳赛荣获三十余枚金牌。1988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编制《四式太极拳》规定套路,刘伟是吴式太极拳技术标准示范者。由于运动成绩出色,刘伟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学习,而四年大学生活,造就了他理性缜密的思考和感性通畅的表达。但是刘伟说,'我在民间习练武术的经历是我的源泉。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根,没有根一切都不存在。'于是他婉拒了学院让他留校任教的决定。六运会和七运会,刘伟两次被李连杰的师傅、时任北京武术队主教练的吴彬招致麾下,负责太极拳的教练工作。对太极拳有着无比热爱、工作认真的刘伟带出了世界冠军孔祥东、全国冠军范雪萍。他任教时,后成为武打明星的吴京也在他的队中。招待晚宴周飞龙师兄给刘伟老师敬酒黑龙江妹子好酒量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李晖老师和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虞志荣师傅青县领导与刘伟老师合影晚上刘伟老师继续讲座师傅带着我们师兄弟五点半起来,到盘古广场晨练师傅虞志荣今年85岁,师从杨炳诚大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已有60余年,义务教学吴式太极拳42年,被评为十位最美嘉兴人之一师傅出生在上海,其父亲开铸造厂,算得上是上海小开,兄弟俩人皆从小习武,先练少林武术,后练吴式太极拳基本功扎实,虽85岁高龄,仍能健步如飞,劈一字马师傅表演吴式太极拳30式曲春艳表演竞赛套路刘伟老师虞志荣师傅合影刘伟老师周剑师弟合影刘伟老师崔允年师姐合影刘伟老师曲春艳师妹合影陈静惠周剑合影虞志荣师傅陈静惠合影黑龙江代表团崔允年吕荣华与师傅虞志荣合影黑龙江代表团崔允年吕荣华曲春艳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刘杰秘书长合影刘杰许春英夫妻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许春英合影刘伟老师吕荣华合影刘伟老师陈静惠合影李晖老师吕荣华合影张主席虎哥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指导张主席刘伟老师这两天的课程,所有学员都一一指导过,大家都受益良多!言传身教一丝不苟香港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香港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黑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虞志荣师傅杜向阳师弟合影盘古寺左钟楼右鼓楼盘古神像这对联认识吗?可以查字典五百年出土文物梨园太极绿色大棚蔬菜水果猜猜这是什么?现代农业大开眼界什么水果?农业产业化今天吃草香港美女喜欢吃素所以很年轻来张合影向阳一向向美女周剑可不是吃素的,与美女合影也要争先恐后!盘古开天地,圣地学太极,传承先人志,强身又健体不忘初心,念念不忘,心念还要手练,常练常新招熟渐悟,道法自然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武不吃苦,肯定不靠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打虎上山虞志荣师傅还是苏州评谈副高职称,习主席当浙江省委书记时还接见过香港代表团斜飞式香港代表团撸小步八卦掌八封掌,香港代表团会各种武术,全能马兰花公园合影大合照感谢刘伟老师悉心教导,感谢李晖老师精心策划,感谢许春英刘杰夫妻细心安排,谢谢各地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苦练吴式太极拳!欢迎各位明年五一到海宁!

第二篇:吴式太极拳十三要

吴式太极拳十三要

1、不要用无谓的力 :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防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什么是无谓得用力?即这种力的现象,都是无谓得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意识使它松弛,这样,时间长久了便不会再有无谓得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得分界。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其的就是这个作用。

2、不要犯双重的弊病:

在太极拳最忌犯双重的毛病。两足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平均作用于两足叫做双重。反之两足同时用力,但身体的重心却完全支持于一足,是另一足的用力和躯干的用力相平衡符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原则,便不是双重。这是普通对于双重的解释。

不过,在太极拳中虚足并非无力,只是用于空处,所谓虚足有力,只是意念而已。王宗岳所谓偏沉则随,既指虚足无力而言,与双重同属一种毛病,所以它又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学者对于此点如不能认清,则虽无双重之病,边又会犯偏沉之病,其实这两者都是犯不得的。

以上是对双重简单说法,其实双重是一种现象并不是形式,是指全身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间只要发生呆滞现象,就是犯了双重之病,极易被人打出。

如果使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变换,使实的部分在一时间用意识使它变虚,便不会被对方拿住或打出。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就是指这中变化倏忽,虚实变幻不已而言。

至于练习去除双重之病,可由大而小的去练,当练到精微时可使每一方寸的地方都能不犯双重之病,甚至于一指之微 不犯双重之病,这样精密的练法,初学者不宜操之过急。起初还是从形式上捉末,由浅入深,慢慢锻炼﹑领会,逐步达到不犯双重之病。

3、头:

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以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作法是要时刻注意尾骶骨与鼻尖上下成一直线。同时,两眼平视前方。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要求了。

4、肩:

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的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假如肩的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引长。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就行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只要注意两肩松弛。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比如一举起你的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在练时有意识使两肩降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不过,这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验。

耸肩是不良姿势,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同时,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把肩部松开,耸肩的姿势便会自然消失了。

5、肘:

集中的体力通过肩部,还需要通过关节,才能达到手上,假如两手发生阻滞,则其情形正同肩部的不能同利一样。一般人的两肘,又如两肩一样常犯阻塞的毛病,因此,非加以训练则不能通利不能完全达到随意把体力运用于两手的目的。训练的方法就是注意沉肘。

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得一个活动关节。沉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但忌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式,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这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过在缺少它时,发劲就会感到不通利。

6、手:

太极拳用掌时多,握拳时少(只有五拳)。

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在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 的中节上就行了。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7、胸: 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犹如猫在捕捉老鼠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胯、膝、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一般初学的人,对于这一点没有认识清楚。认为含胸的含字,有含容的意思,便极力使胸腔明显地向内吞缩,结果练成胸腔内凹的状态。于是有人以为含胸足使心肺受到压迫,是一种违背生理卫生的姿势,因此,对太极拳的功用表示怀疑,这是一个误解。

顺便在这里指出,有一部分初学的人,以为含胸的作用在使气沉于气海,重心下移,身体得以稳定,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含胸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此。而且根据生理常识即下腹部不起呼吸作用,那么气怎么沉向气海呢?其实这不过是因含胸而使胸部松弛以后的一种现象。

还有一部分初学的人,则认为含胸的作用,纯为使胸部松弛,这也是不够的。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含胸的练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象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走至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腹内畅快!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所以说含胸这个规则,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学者应加以注意。

8、背:

拔背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锥(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背部 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这是拔背的姿势。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所以,拔背本是一种自然的姿势,不是勉强造成的,是躯体本来造成的,不是违背生理的。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势,至成人则因平日行动的姿势不正,已失去脊柱正常状态态,以致不能保持本来面目,非经一番锻炼,才能恢复原状(即拔背的姿势).。拔背与含胸的姿态,矛盾而又统一,是符合辩证规律的。

9、腰:

太极拳对于腰部是特别注意的。

太极拳第一步功夫,即求身体完整,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进退一致,避免两橛的现象。而松腰的作用,即在于此,因为人体上下肢的分界,以腰部为枢纽,全身之不能完整,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

第三篇: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诀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诀: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平

5、两臂前伸

6、旋腕上棚

7、蹲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

7、翻掌前伸

8、坐身回捋

9、转腰翻掌

10、右弓步前棚掌

11、坐身摆臂

12、回身扣脚前按掌

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

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

2、转腰翻掌

3、左弓步平抹

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左弓步分掌

5、上步坐身捋掌

6、胸前合掌

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

2、左弓步棚掌

3、坐身旋掌

4、回身托掌

5、左弓步架按掌

6、转身扣脚抱掌

7、转身上步抱臂

8、右弓步棚掌

9、坐身旋掌

10、回身托掌

11、右弓步架按掌

12、坐身抱掌(右抱七星)

13、收脚插掌

14、右脚横移

15、胸前合掌

16、右弓步分掌

17、上步坐身翻掌

18、左弓步棚掌

19、坐身旋掌 20、回身托掌

21、左弓步架按掌

22、转身扣脚抱掌

23、转身上步抱臂

24、右弓步棚掌

25、坐身旋掌

26、回身托掌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

2、左弓步按掌

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

2、左弓步穿

3、独立挑掌

4、坐身劈掌

5、弓步穿掌

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

2、撤步搂按掌

3、坐身提按掌

4、撤步搂按掌

5、坐身提按掌

6、撤步搂按掌

7、坐身提按掌

8、撤步搂按掌

9、坐身提按掌

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弓步分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

2、坐步抱掌

3、右弓步打挤

4、起身提钩

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1、俯身按掌

2、转腰摆掌

3、起身举掌

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

2、左脚横移

3、左弓步搂按掌

4、坐身右掌前指

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

2、上步合掌

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

2、转腰上步坐身

3、左弓步上运掌

4、转腰右掌下劈

5、回转腰两掌交叉

6、起身独立举掌

7、分脚平劈掌

8、落步坐身合掌

9、右弓步上运掌

10、转腰左掌下劈

11、回转腰两掌相架

12、起身独立举掌

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

2、摆膝转身

3、两拳上举

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

2、左弓步搂按掌

3、上步坐身提按掌

4、右弓步搂按掌

5、上步坐身提按掌

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

2、转身出肘

3、上步坐身采肘

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

2、左弓步右运掌

3、转腰右掌下劈

4、回身两掌相架

5、起身独立举掌

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

2、转腰扣脚捋掌

3、右弓步贯拳

4、转身撤步合掌

5、转腰扣脚捋掌

6、左弓步贯拳 二

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

2、蹬脚两掌平劈

3、转身提膝合臂

4、落脚坐身采掌

5、右弓步两手后钩

6、两拳相贯 二

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

2、歇步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

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

2、扣脚转身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

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

2、独立抬腿

3、摆腿落步提掌 二

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

2、上步坐身提按掌

3、左弓步下打拳 二

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

2、右弓步棚掌

3、坐身摆臂

4、转身扣脚按掌

5、转腰摆掌

6、旋掌提钩撤步

7、转身马步按掌 二

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

2、起身运掌

3、转身翻掌

4、并步运掌

5、撤步翻掌

6、起身运掌

7、转身翻掌

8、并步运掌

9、撤步翻掌

10、起身运掌

11、提钩撤步

12、转身马步按掌 二

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

2、回身提手

3、转腰仆步按掌 三

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

2、上步坐身架掌 三

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

2、坐身回捋掌

3、转身提按掌

4、虚步钩手按掌 三

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三

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

2、虚步摆掌

3、独立抬腿

4、摆脚落步合掌 三

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

2、转身下摆掌

3、扭身提拳

4、回身贯拳

5、上步摆掌

6、转身下捋

7、弓步摆掌

8、扭身提拳

9、回身贯拳 三

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

2、撤步措掌

3、坐身右搬

4、撤步措掌

5、坐身左搬

6、立身拦掌

7、弓步冲拳 三

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

2、坐身分掌

3、翻掌弓步前按 三

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

2、转身弓步平分掌

3、起身并步上棚掌

4、两掌交叉

5、蹲身采肘

6、两肘平分

7、起身按掌

8、太极还原

第四篇: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式 太 级 拳 简 介

太极拳被誉为是中华之瑰宝,几百年来,这项古老而优秀的武术运动,不仅在中国城乡形成了群众性 的锻炼热潮,而且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太极拳以它那柔、缓、圆、匀的运动特色,以及能使练者获得

防病、治病、防身、健身和推迟衰老的显著效益,为各国人民所风靡。

37式太极拳是丹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社的创始人,太极大师王辉璞老先生与北京吴式太极拳撑门人王培生

密切合作,把原来老架式83式删定为37式,招式的顺序按运动量的大小作了适当的调整,先将运动量较小 的招式和四肢活动发展平衡的动作放在前面,次将运动量较大的和运动强度大一些的动作放在中间,最后

将招式较轻的动作放在后面作收式,使运动量逐渐下降,以利记忆和学习。37式太极拳只需15分钟左右即

可将全套打完。经过多年验证,37式太极拳完全继承吴式太极拳的全部优点,效果极佳。

历来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练到高深处可达到坚如钢、软如棉,不但能增

强体魂,而且在技击方面也能作到难以匹敌。37式太极拳着重体现这一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每一招式或

在每一动作当中加入“意念”和“感觉”的说明,并要求每式符合拳理,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

运身”,三者合一。若能仔细揣磨,认真实践,循序渐进,自能做到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久

而久之便能达到较高境界。同时,由于有了“意念”和“感觉”,也可以帮助记忆招式的次序,自己检查 每一招式的准确性。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平;

5、两臂前伸;

6、旋腕上棚;

7、蹲 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

7、翻掌前伸;

8、坐身回捋;

9、转腰翻掌;

10、右弓步前棚掌;

11、坐身摆臂;12、回身扣脚前按掌;

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

2、转腰翻掌;

3、左弓步平抹;

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左弓步分掌;

5、上步坐身捋掌;

6、胸前

掌;

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

2、左弓步棚掌;

3、坐身旋掌;

4、回身托掌;

5、左弓步架按掌;

6、转身扣脚抱

掌;

7、转身上步抱臂;

8、右弓步棚掌;

9、坐身旋掌;

10、回身托掌;

11、右弓步架按掌;

12、坐身抱 掌(右抱七星);

13、收脚插掌;

14、右脚横移;

15、胸前合掌;

16、右弓步分掌;

17、上步坐身翻掌;

18、左弓步棚掌;

19、坐身旋掌;20、回身托掌;

21、左弓步架按掌;

22、转身扣脚抱掌;

23、转身上步

抱臂;

24、右弓步棚掌;

25、坐身旋掌;

26、回身托掌;

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

2、左弓步按掌;

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劈;

2、左弓步穿掌;

3、独立挑掌;

4、坐身劈掌;

5、弓步穿掌;

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

2、撤步搂按掌;

3、坐身提按掌;

4、撤步搂按掌;

5、坐身提按掌;

6、撤步搂按掌;

7、坐身提按掌;

8、撤步搂按掌;

9、坐身提按掌;

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

2、坐步抱掌;

3、右弓步打挤;提钩;

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4、弓步分

4、起身

1、俯身按掌;

2、转腰摆掌;

3、起身举掌;

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

2、左脚横移;

3、左弓步搂按掌;

4、坐身右掌前指;

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

2、上步合掌;

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

2、转腰上步坐身;

3、左弓步上运掌;

4、转腰右掌下劈;

5、回转腰两掌交叉;6、起身独立举掌;

7、分脚平劈掌;

8、落步坐身合掌;

9、右弓步上运掌;

10、转腰左掌下劈;

11、回转 腰两掌相架;

12、起身独立举掌;

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

2、摆膝转身;

3、两拳上举;

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

2、左弓步搂按掌;

3、上步坐身提按掌;

4、右弓步搂按掌;

5、上步坐身提按 掌;

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

2、转身出肘;

3、上步坐身采肘;

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

2、左弓步右运掌;

3、转腰右掌下劈;

4、回身两掌相架;

5、起身独立举掌 ;

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

2、转腰扣脚捋掌;

3、右弓步贯拳;

4、转身撤步合掌;

5、转腰扣脚捋掌;

6、左 弓步贯拳。

二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

2、蹬脚两掌平劈;

3、转身提膝合臂;

4、落脚坐身采掌;

5、右弓步两手后钩;6、两拳相贯。

二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

2、歇步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

2、扣脚转身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

2、独立抬腿;

3、摆腿落步提掌。

二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

2、上步坐身提按掌;

3、左弓步下打拳。

二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

2、右弓步棚掌;

3、坐身摆臂;

4、转身扣脚按掌;

5、转腰摆掌;

6、旋掌提钩撤 步;

7、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

2、起身运掌;

3、转身翻掌;

4、并步运掌;

5、撤步翻掌;

6、起身运掌;

7、转身翻

掌;

8、并步运掌;

9、撤步翻掌;

10、起身运掌;

11、提钩撤步;

12、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

2、回身提手;

3、转腰仆步按掌。

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

2、上步坐身架掌。

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

2、坐身回捋掌;

3、转身提按掌;

4、虚步钩手按掌。

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

2、虚步摆掌;

3、独立抬腿;

4、摆脚落步合掌。

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

2、转身下摆掌;

3、扭身提拳;

4、回身贯拳;

5、上步摆掌;

6、转身下捋;

7、弓步 摆掌;

8、扭身提拳;

9、回身贯拳。

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

2、撤步措掌;

3、坐身右搬;

4、撤步措掌;

5、坐身左搬;

6、立身拦掌;

7、弓步冲 拳。

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

2、坐身分掌;

3、翻掌弓步前按。

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

2、转身弓步平分掌;

3、起身并步上棚掌;

4、两掌交叉;

5、蹲身采肘;

6、两肘平分 ;

7、起身按掌;

8、太极还原。文章录入:丹东吴式太极拳

责任编辑:丹东吴式太极拳

第五篇:太极拳名家蒋家骏

蒋家骏-太极拳名家蒋家骏

简介

武术家蒋家俊

蒋家骏,江苏省徐州市人。自幼师从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习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太极门中各种长短器械有6年光景。蒋家骏学拳认真、执著、刻苦,除了得到陈照丕先生的认真指点,还得到陈家其他长辈的指教。后期,他学到了现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认为是失传了的陈氏传统功夫,其中有“金刚十八拿”和“沾衣十八跌”太极大枪用法。这期间,蒋家骏得到了陈发科之爱女陈豫侠先生及陈金鳌先生的经常指点。

学艺经历

陈豫侠先生对蒋家骏特别器重,称赞他为“后起之秀”。在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蒋家骏,已开始将所学拳艺的心得体会用文字整理出来,其中有《陈氏太极拳拳械式名练法要义说》等文,这些记载他心得的有关陈氏太极拳拳械功夫理法技法方面的内容,是他带着研究精神学拳的表现。

蒋家骏在年轻学拳的同时,就收集不少古拳谱、拳著、其中有《陈氏拳械谱》、《两仪堂拳谱》、《陈氏文修堂拳谱》、《陈氏家乘图要》、《三三六拳谱》、《陈氏太极拳汇宗》等,这给蒋家骏全面学习研究拳学带来极有利的条件。他还做了大量笔记、考证和研究收心得,有30万字之多。

1964年,蒋家骏又拜在太极拳技击家洪均生先生门下,此后40处相随不离。在洪师那里,他既系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精深的“理”,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缜密的“法”。从洪师处他深深领悟到太极拳的精巧功夫,以巧胜人的本质,深入太极技击的正道。通过40余年的刻苦用功,专一精练,在实践中感受到什么才是太极拳的精髓——技击功夫。

武术理论

中为武术家蒋家俊

应该说,拜在洪均生先生门下后而追随40年,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检验、再实践,继而提高、飞跃,对于能有今天在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与实践方面有较深刻理解的蒋家骏,是非常重要和极其关键的。全面地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学,脱离实践,或没有足够的实践体会,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武学的真谛。蒋家骏非常清楚这点。他认为,光靠文字上的研究和自己活动身体四肢,只能说是学习武术的一个过程,不经过实践,就等于在研习继承中国传统武术武学路上的中途徘徊,永远无法走到终点,就不可能探知武学的真谛。因此,蒋家骏一直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不停地往前走,尽管跋涉探求武学真谛的征程是崎岖艰辛的。蒋家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练拳二三十遍,即使外出,忙于他事,他也抽空甚至在天未亮的时候在住一空间、在办事的路上、在等待的空余时间,打上几趟拳,做各种的功法练习,运动身体。若在家里,每天早上,除了练拳,他都跟十来个弟子们分别动动手脚,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抗实践,从不间断。

蒋家骏是一位不多见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武术研究者。他不畏艰辛,不惜流汗,长年累月地实践,潜心研究前人留下的拳谱、拳谚、著作,不断总结经验体会,使他对武学的理论、技理技法、战术战法等内容有较深的认识。

“手眼身法步”是我们在武术界常看到、听到的一名言,它是武术界前辈练武要求的总结,不管什么拳种门派的老师,常以此来强调学武基础要求的多个方面。然而,蒋家骏却提出,应该是“眼手身法步”。他认为,在武术的对抗搏杀中,一位功夫好手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随时注视着对方,眼睛是全身一切行动的总指挥。一个人的反应是根据眼睛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而指挥四肢躯干作相应反应的。因此,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之应放在首位,放在手动之前。“眼手”与“手眼”一字位置之差,反映了武术家对武术实践应用的理解正确与否,也反映了武术家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水平。这是武学理论概念问题。

蒋家骏认为,螺旋劲与缠丝劲,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特征,螺旋劲、缠丝劲的习练和应用,表现在拳套的一招一式动作与进攻防守自然反应中。在太极拳招式动作和各种运行转动里,包涵了各种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螺旋转动。这些转动动作,可分为自转与公转两种。在太极拳习练过程,要求动作的螺旋转动并非现在常见到许多习练太极拳者所做的身体随意转动或目的性不明的身体转动,这类型的身体转动是锻练身体的健身活动,非武学研究范畴的内容。因此,太极拳攻防招式动作的螺旋转动,就好比螺丝钉钻进木头、自攻螺丝钻透铝板的作用,也好比一根快速转动的木柱子,能将飞打过来的利器弹走而不致受到击打一样。这种攻防动作的运动形式与运动轨迹,完全符合力学科学的原理,也是武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掌握螺旋圈的大小、方向、力度,又如何配合身体四肢、躯干、颈项各部位与整体的多方向运动,此乃各位太极拳家的实践经验与临场发挥。所有这些理论概论,在蒋家骏的拳械演练与实践中,是可以非常明显看得出来和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拳家一动手,便知有没有之道理。

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功夫的太极拳,蒋家骏以辨证的态度,从武学概念的角度来分析太极拳的刚柔关系。他认为,太极拳的柔是“松”、“是“圆”、是“静”;而同时,太极拳与其他的优秀拳种如少林拳、形意拳等,同样有“刚”的一面。太极拳的刚则是“紧”、是“猛”、是“迅”。太极拳的功夫与少林拳、形意拳的功夫一样,其目的是相同的,这就是属于武学范畴的太极拳的本质。

常言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但这里说的“柔”能克“刚”中的“柔”,不是“软”,不是全身没有劲力的“柔”和“软”,而是指“柔化”、“柔走”的方法、技巧,是以“松”、“圆”、“静”的方式积蓄、调整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蒋家骏认为,除了说“柔能克刚”、“刚柔相济”,还要增加“以刚克刚”、“以刚克柔”。这要看习练、掌握的功夫。而要做到“松”、“圆”,做得好可真不容易,蒋家骏先生对我说,就是练到现在,他比起老师洪均生,还差得远呢。洪师那种松、柔、圆的感觉,是他一生的追求。

授业方法

武术家蒋家俊

蒋家骏与弟子们的对抗实践,可不是在玩游戏,是实实在在的实战对抗战,蒋家骏一位在江苏淮安的徒弟冯太富回忆十多年前到徐州拜访蒋家骏时,亲眼目睹蒋家骏与弟子刘洪利、鹿士斌等人在徐州云龙公园里试手的情形。他说,被试者不是被蒋师截劲前发腾空一丈余远,就是被其用採捋等手法,借劲使之双脚离地向后摔了一个大跟斗。蒋师化发同时,刚柔相济,时间、方向、角度、方法配合得丝毫不差。他说,那都不是师徒配合着玩,而是随便上,随便摔打,以各种手法腿法摔打。

就是在公开的表演会上,蒋家骏对弟子们的演示也是动真格的实战。1988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太极名家研讨会上,蒋家骏与弟子刘洪利分别在白云山与荔湾体育馆的两次内部与公开的太极名家演示会上,他们以太极拳特有的打手用法实验演示,其松柔圆活而又迅猛干脆的攻防化打,使与会者眼前一亮。蒋家骏对太极拳的理解与掌握可不是一般人以嘴巴说说、活动活动身体所能达到的境界,他们的精彩演示,使与会者了解到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面,这是艰辛与汗水的结果。演示后,刘洪利却在床上躺了3天,摔得可不轻。长年累月艰苦的研习训练,实践,使年逾60的蒋家骏先生随时可实战交手或遇敌制敌。同时,他也由此带出一班有实践体会的武学继承人。在热兵器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像蒋家骏先生及其弟子们这样不畏艰辛,甘于刻苦,孜孜不倦以实际行动研习继承似播中国传统截止学武术文化的武学“痴”,真是难能可贵。

在需要动手的时候就能动手,就敢动手,而且勇于战胜对手,这是一个真正的武术家必备的素质,这需要时间、精力、汗水的付出。蒋家骏常提起1995年他带着几位弟子到济南探访洪师,而洪均生先生已90岁高龄,还能在蒋家骏与他过手试验时两人接触的一瞬间,把蒋家骏打个翻跟头之过程,他说,他以为老师已90岁高龄,从力量上不可能与他比,而当老师叫他随便用时,他还不敢发多大劲,谁知双方一接触,他就被老师娴熟而又准确的巧与力的配合运用打翻了,可想而知洪师功夫之高,中国武学之深奥,这使我们看到武学真谛探求路之漫长、之艰苦、之不易。刻苦研拳结硕果

个人影响

蒋家骏不但是位孜孜不倦的武学真谛探求者,还是位充满献身精神的武学文化传播者。蒋家骏的弟子不算多,他对弟子的要求,却是非常严格,不但传拳传艺,更注重传德。蒋家骏说,武术文化的内容很广,除了肢体活动的拳艺,还有拳艺包含的各种文化。他早年跟着几位太极拳大师学艺,老师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灌输的是武术界一贯尊师重道的传统。他学拳艺几十年,对多位先后教导过他的老师,敬爱有加。在我与他的十多年接触中,每当提起陈照丕、陈豫侠、洪均生等老师时,怀念之情、敬爱之念油然而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如重现眼前,此情此景亦使我为之感动。他在写回忆洪均生先生的文章后,写到“每念恩师,永铭难忘”,“当我研练拳法有所得时,总感到先师露出慈祥的笑容,似欣慰、似鼓励„„”这些实是蒋家骏情感的真实反映。他常提到,在洪师晚年,他几次带着多名弟子前往山东拜见洪师,他也都是站候在洪师身边,聆听洪师的教导。也正因为蒋家骏自己受此教育,他在教导弟子、学生时,总将品德教育放在前。他认为,传播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将中国传统的良好道德风尚传给学生是第一重要的。

蒋家骏总要将正确的武学概念与拳艺同时传授给弟子与学生,他们说,只教动作不讲道理,讲了道理不以实践而示之,是贻误后人。所以,他的弟子和学生也对蒋老师十分尊敬,师生关系相当密切。

弟子

说来也挺有趣,蒋家骏的不少弟子和学生,当初是不相信太极拳是武术,都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操,经过与之试验功夫,以各种手法实践切磋后,方相信真有太极拳功夫的存在,才拜他为师转而学习太极拳功夫的。如80年代,江苏淮阴的一批习练拳击、散打、其他拳种的小伙子,就是在一次江苏省武术观摩大会观看到蒋家骏演示陈式太极刀法后,分别以各种拳法与蒋家骏比试实验后,才信服太极拳功夫了得,拜蒋家骏为师学艺,而这批小伙子,现在都是当地的武林好手。如淮阴市的冯太富在回忆他们淮阴的师兄弟当年跟蒋家骏学艺这程的文章中,提到他们与蒋家骏试手经过时,这样写到:“„„我第一次徐州与蒋师会面试手„„。我问蒋师,如果对方是练少林拳或者练拳击的人和练太极者交起手来,练太极者应如何应付?蒋师答,应该有办法。„„蒋师说:’好,你随便出拳,不要客气,你可以用劲真打!不要有所顾虑,但我保证不伤害你,你尽管放心。‘有他这句话我心里轻松多了,也没有紧张感了,我摆出拳击架势,左拳不断虚晃以探虚实。但蒋师仍然沉着松静地看着我。我突然发力,一个左滑步上前,同时左直拳快如流星,直冲蒋师的面部。可我左拳还未到蒋师的面部,却见蒋师的右手在我眼前一闪,我的左面部被蒋师的手边化边打击中,我根本来不及反应。虽然蒋师的手只是轻轻地碰了我一下,但仍然使我心里一惊。他出手如此之快,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自认出拳速度够快的了„„”冯太富还谈到他继续以其他手法击打蒋家骏而被蒋家骏“后发先至”以採法使其跌地,以及其他的的小伙子使出身解数,甚至个别人以偷袭方式来试验蒋家骏的太极拳功夫。当年淮阴的名拳师许文龙,习拳20年,精于少林拳,后又攻太极推手,与蒋家骏切磋技艺后,被其精妙技艺折服。次日他又电邀盟友王树春前来与蒋家骏再切磋,接触后他们对蒋家骏的太极夫十分钦佩,乃力邀蒋去淮阴传拳。这批小伙子后来也成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当地悉心传授拳艺,教育盲动者。以此方式拜蒋家骏学艺有全国各地的不少武术学好者,广东、安徽、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地都有。

由于有明师指点传艺蒋家骏的弟子学生在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和演武大会上,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弟子鹿士斌、吴华强、刘洪利、谢建军、姚士玉、冯太富、陈广友、陈正平、田有云等分获取金牌、银牌、铜牌,这对人们重新认识太极拳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人们看到太极拳不但有套路、推手、散手等武功内容和完整的武学体系,而且太极散手的训练技击方法系统是相当完善的。

近些年来,蒋家骏在太极拳武学方面的造诣为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所认知,慕名来邀他去传拳和训练推手、散手者络绎不绝,蒋家骏总是热心指教,诲人不倦。

个人评价

人们赞誉蒋家骏为太极拳的一代名家,蒋家骏却说自己与洪均老师的武学底蕴与技击武艺相比,还相差很远,他总说自己是洪均老师不成材的老学生。这固然是他的谦词,但同时也反映出他不懈追求武学真谛,要把洪师及前辈优秀的武学武艺承袭下来,传播开去的决心。蒋家骏说虽然自己是60岁的人了,但还要不断地探究、实践,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而尽毕生之力。

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