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读到博士有什么用?
读书读到博士有什么用?
来源:微信公号“职场女超人”作者:伟萍
看过一篇文章,专门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赚多少钱,结论是他们的收入与芝士蛋糕工厂饭店的服务生Penny基本相当。这些学霸和天才们与服务生做邻居,而且服务生自住、他们合租(虽然谢耳朵确实需要呆子的陪伴)。你看,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只是中国的博士面临这种情况,美帝国主义也有诶!但是他们视科学如生命,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娱乐了大家这么多年,你能说他们苦吗?
为什么读?一种情怀。
读博士是一种情怀,这是最好的理由。
其实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你想用高智商碾压大家,你想赚大钱,你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你想完成家人的期望,你找不到工作或者懒得找工作,你想在工作之前生个孩子,等等等等。我不会告诉你,读博士是因为博士生可以有单人间公寓的。
但很多相对功利的理由,到最后都无法支持你坚持下去直到拿学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普遍匮乏,知识分子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种稀缺性重要资源,迅速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恢复高考后的“鲤鱼跃龙门”,成为60后、70后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看到他们的成功,80后、90后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越多就会拥有越多社会资源,就会越有出息。
而到如今,一切都变了:跨层次流动可以依赖于很多途径,读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便捷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信仰坍塌和价值观变化的过程中,本世纪初所谓“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说法可以分分钟秒杀读得吐血的博士们。
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欲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情怀,你更有可能获得成功。PH.D是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的简称,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只有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们才能成为城市的公民,才能够拥有选举权,才能思考和谈论哲学,而奴隶并没有这些权力。同为博士的朋友在毕业后感慨,要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成就,最好能有几代人的物质和知识积累,这样你才能够从容而执着地追求真理,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这并不是说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读博士,而是说读博士的人大都对物质需求并不强烈,在马斯洛需求曲线中,他们能够很容易满足温饱需求,而上升到对自我实现价值的追求。当然,这也导致部分博士在后续的求职中“not hungry”,不会对薪酬有很高要求。
读出什么?一种思维。
有人说,如果博士还要靠“读”,趁早退学回家。确实,评价一位博士是否出色,不以其课业成绩为标准(其实也就头一两年有课,后面都是在做研究),而是以学术贡献为标准的;但“读”这种工作对博士而言必不可少,读文献,读报告,读遍这一领域的各种理论,然后挑出一个“点”来作为研究方向。
除了少数天才(确实存在),读博士是一个很费力的过程。有人戏称PHD是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简称,尤其现在的博士入学标准低,毕业标准高,俗称“请神容易送神难”。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有中途退学的、有推迟三年才通过答辩的,也有在国外只是通过了资格考试但未能拿到学位的,还有听说某同学的同学直到自己的导师去世都没有顺利拿到学位,默哀。。
博士能收获什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直接获得的能力,与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做工程实验,你练就的是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你做实证分析,经验研究中的沟通调研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做计量模型或者纯理论分析,建模能力会得到深入锻炼。你的发展还与参与的课题项目有密切关系,如果遇上一个好导师让你有机会参与项目工作,那么除了研究能力和报告协作能力之外,项目管理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除却这些只是表象的所谓“能力”,最重要的收获其实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哈佛大学202_年毕业生典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致辞中提到:“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但对自己而言,这种思维方式的锻炼在我理工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并没有深入体现,反而是在读博士期间对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一说才深有感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针对“如何思考”的思维训练,应至少包括质疑、创新和深入三种。
质疑的精神:做研究的起点,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结论。很多想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本着“证伪”的科学精神,你需要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前提假设或者制约条件,并找到分歧,通过客观严谨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观点。你质疑的越是公认的权威观点,你的研究就越有创新性和爆炸性(不过,你发现自己的质疑被驳回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的精神: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这种创新,是指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与应用性的发明不同,是在理论上对某个领域做出一点贡献。现在很多泛泛的博士论文都走向了广阔,但真正的论文应该更追求走向深刻。在博士论文审核与最终答辩的过程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研究的学术贡献在哪里,创新点在哪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问题被定义为一个伪命题,那么你辛辛苦苦的研究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匠人的精神:要孜孜不倦地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可能一辈子都要跟一个研究方向死磕。越是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自己的所知甚少,越到写作的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研究满目疮痍,需要通过限制条件打n个补丁之后才能言之有据。到了论文写作的最后,每个人都有点神经兮兮的,经历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获得肯定的答案。说实话,真正的博士研究选题,只有自己更知道价值和意义所在,别说评审老师,就是导师可能都没有你自己心里清楚研究的不足。这种对于极致的追求,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我们说的匠人更多强调技术的商业应用和细节更新,而博士追求的是更理论化的知识,这些如想真正实现商业价值还需要或长或短的时间。
当然,这种思维训练也意味着刻板,意味着缺乏社会经验。《生活大爆炸》第一季中,谢耳朵陪好友去情敌家叫板,怎么都叫不开门,来个外卖小朋友,把所有房间呼叫按键从上到下按一遍,门被打开。还有一位组织部的老领导,在讲座时提到部门新来的博士不知道帮拿着一摞文件的领导拿东西,也不会主动帮同事们开门、打水。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也可以说与学术无关,但陷入思考不可自拔却是学霸们的真性情流露。博士期间的一位大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突然陷入沉默状态: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中,无暇顾及其它,这也算一种境界吧。
做什么工作?一种尴尬。
凡是不纯粹出于情怀而做研究的博士在就业初期都会遇到一种尴尬。我身边的博士同学、朋友们毕业后去向主要有以下两种:继续做研究(高校、研究所或者企业的研发机构),或者转行进入体制内加入官僚队伍(这可能与我所在的专业和整个学校的政治氛围浓厚有关)。海外的博士同学的去向比较广泛,创业、企业,也有女同学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作全职妈妈,等孩子大了再重回职场。
博士也是人,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力。之前跟一位做完博士后进入研究机构,近期辞职进入企业工作的师姐聊天,她认为很多人一辈子就被“博士”这个头衔给锁定了,有了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冠,他们不得不从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但社会认为他们应该去做的高大上工作。自己抹不开这个面子,而且整个家庭都会代表社会向你施加压力。一位朋友,七年读完工科博士学位后进入设计院从事研究工作,因老公工作太忙赚钱太多一度考虑全职,她爸爸义正言辞地说,如果你辞职,我就跟你绝交。本就不是因为情怀而读的博士,凭什么在毕业后就没有了重新选择的权利,丧失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呢?
没有社会经验的博士们,在重新选择职业方向的初次就业时面临着overqualify的窘境。陈丹青说,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同理,很多entry level的岗位,或者说绝大部分初级岗位不需要博士的批判性思维,也不需要逻辑思维和学术创新精神,更不需要你恪守独立的学术精神,他们只需要一个人踏踏实实地把事情给做好,无论用什么方式把项目推动起来。如果不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根据很多entry level的岗位需求,大专毕业生来完成都绰绰有余。一个大专生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请一个书呆子来给我指手画脚?
而对于中高级岗位而言,行业经验有时重过专业背景。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博士生,在社会经验方面几乎等同于刚刚踏出校门的本科生,存在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如一个大学毕业工作5-10年的熟练工。当你像一尊佛一样被这个社会供起来但又没有人肯为你烧香时,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的。
继续做研究的国内博士们面临着不被认可的窘境。由于培养方式和把关标准不同,也由于学校不愿意土著们“近亲繁殖”,土著们留下来担任教职的机会寥寥可数,而有限的教学岗位更青睐海归博士们带来国外浓郁的学术气息。其实无论中国美国,初级教职岗位薪酬并不高,所有的副教授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前都百爪挠心,不信你看看项目管理鼻祖写的管理小说《关键链》就知道了。
最后,早期相当一批土著博士们走上了从政道路,踩出一条捷径走向亨通官场,博士学位曾是一块好的敲门砖,如今已经慢慢趋于狭窄。官场漫漫,现在小有成就的博士朋友们更多的是靠着先天禀赋、校友网络和后期努力,与博士论文真正的方向关系不大。
这种初就业的尴尬,是商业环境下机会成本的集中表现。尤其当社会浮躁的时候,你会觉得失去了很多机会。当你毕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本科就业的同学已经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了。而现在毕业后,经济不景气、房价高企、就业岗位有限,从经济受益的角度来看,怎么都觉得不划算。
未来的发展:仍存希望 如果不抱着社会亏待了你或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犬儒主义想法自怨自艾,而是纯粹地出于兴趣和爱好,追求在某一领域走向极致,绝对大有可为。哈佛大学的一位高级研究员Overholt先生曾在聊天时说起,他毕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做研究只能去高校和研究所,而他的想法是只要是做研究性质的工作,哪个岗位都可以。他在投行、私募、政府智库、非盈利机构都有过工作经验,辗转于亚洲、欧洲和美国,实现了研究成果与丰厚回报的双重丰收。
知识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虽然在进入职业生涯早期有各种尴尬,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经验积累之后的后发优势。此时最重要的,不是你沉甸甸的头衔,而是始终保持好奇心,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以及终身的学习能力。
赚钱所依靠的商业嗅觉,与博士期间训练的学术能力是两码事。有人在校期间就通过在全国各地做讲座、做咨询、做教育培训机构等等方式大赚一笔,有非经济金融专业人士通过孜孜不倦地投资证券市场达到财务自由,也有博士毕业后不走寻常路投奔影视圈(是不是赚大钱就另说)。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不但企业(如万科)允许员工内部创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已经推出鼓励员工创业的细则条款。如果你真的有所造诣,可以在这一波浪潮中做个弄潮儿。
不要孤注一掷地认为通过学位学习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博士在读只是你生命中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一个过程,博士只是你在社会上的一个身份,你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不能仅仅取决于这段时间对你产生的影响,之前及之后你的家庭、你的性格、你的朋友圈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影响。
最后,你会建议自己的孩子读博士吗?在我们论文答辩前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位同学说,将来一定不让女儿读博士,让她读完本科就赶快工作嫁人去,太摧残了。而在毕业几年后回首眺望,这是人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也是很美好、很有成就感的体验。未来,我会告诉孩子,这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通往科研类工作的前期思维训练,而不再会像我的长辈一样对博士学位如此看重。希望他能够真正地出于一种情怀、一份信仰而选择或者不选择这份学业。其实,不只是学术研究需要情怀,哪种工作不需要一腔热忱和对事业的信仰呢?
本期编辑:胡洪江
第二篇:读书有用
“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202_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提到,据调查中国人读书的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2_年为52%。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引发的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我们不禁在问,5000年泱泱文明古国的书店为何越来越冷清,为什么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书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
陈词
正方一辩陈词
我方的观点是读书有用。从小的方面讲,读书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做高尚的人。从古至今,上学读书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阶段。
从大的方面讲,读书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人生,创造未来。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因勤奋读书而具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周恩来总理发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今天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势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努力读书,这些都是为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期毕业后能有一份好工作,进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报效祖国。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读书有用。
反方一辩陈词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一直都认为读书是成就事业、人生乃至民族、国家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此产生了怀疑。《中国青年报》近来完成了一项关于“读书是否有用”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2323名受访者中有35.2%的人们认为“读再多书找不到工作也体现不了自我价值”,有2.8%的受访者认为“光有学历和文凭没用”。基于此,我方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读书无用。
第一,很多人认为把书读到一种极致便能够获得成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上存在着许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没有接受完高等教育却获得成功的人士。大发明家爱迪生小学就辍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仅为大学肄业,成龙拳脚起家最后当了北大客座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这些均是读书无用的有力论证。第二,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学来,但究竟学习的知识有多少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得着的。一位德国人看带中国的高考时这样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读书有用,为何古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训条?
如果读书有用,为何今有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社会现象?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读书无用!
二、攻辩
正方攻辩:
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放眼每一场招聘会、每一次公务员招考、每一个高薪岗位,你看到的最多的是读过书的人,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人?
反:读过书的人。
正:“文革”时期,那些“愚民政策”的野心家们制造出来的“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的读书无用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
反:倒退了!
正:谢谢对方辩友的回答,从对方辩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现阶段大家在不断的批判读书无用,但国家、企业需要的精英人才还是读过书的人。而我们新“读书无用论”,又是不同于那个鼓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这里所说的新“读书无用论”,是读书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读书不能带来眼前困境的好转,在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时,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暂时的否定与怀疑。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
反方攻辩:
反:我先让对方辩友看一组数据:在202_年,大学生毕业后期望自己获得工作的每月薪水为4000-5000元,202_年为3000元-4000元,„„202_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请问对方辩友这就是你读书所要获得的报酬吗?请回答是或不是?
正:不是。
反:好,那我再问对方辩友你认为普通的农民和大学生谁读的书最多?
正:大学生。
反:谢谢对方辩友的回答,从对方辩友的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读书与不读书区别:读过书的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并没有没有读过书的人创造的劳动价值多。这正好印证了我方观点——读书无用!
攻辩小结:
正:通过刚才的攻辩阶段,我方首先要指出反方的一个错误:以偏概全,对方辩友的一组数据只能代表当前大学生的情况,不能代表日后大学生的工作收入情况,随着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技术的娴熟等,很快他们也就会晋升为高收入阶层。大学的教育是为他们日后晋升打基础的。在同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大学生已经赢在了起点,只不过最终的胜利是需要一个过程去验证而已。因此仅仅从大学生暂时的收入下结论,说读书无用,显然是不科学的。反:对方辩友仅仅从招聘会、公务员招考、高薪岗位说是读书的人多就说读书有用才恰恰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请对方辩友明白,今天不正有许多的读书人正在为像盖茨、张瑞敏这些没有读书的企业家们打工吗?难道对方辩友所谓的读书目的就是为了给不读书的人打工吗?
三、自由辩论阶段
反:读书有用,那为什么读过很多书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呢?让我告诉你吧!就是因为大学生读了太多的书才找不到好工作的。孰不见,各招聘单位都打出了要几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吗?
正:请问对方辩友既然坚持读书是无用的,为什么至今还在读书呢?
反: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是如何解释“百无一用是书生”的?
正: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千百年前的说辞了,放在今天还有用吗?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书生,谁去搞科研?没有书生,谁去设计三峡大坝?没有书生,社会如何进步?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如何理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反:古人说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就想我前面所说的,当今这一重视应用能力的时代,大学生们在光读几本死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吗?不去实践,不去创新,能“行万里路”吗?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立足吗? 正:我想纠正对方辩友的一个错误的认识!“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用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啊!既然对方辩友一直在说读书无用,那对方辩友的知识是如何学到的?不会是天生具备的吧?
反:我的知识是学到的,可不是读书读来的啊!
正:难道读书不是学习吗?
反:可学习的途径并不仅仅只有读书啊!请对方辩友不要把读书过于神圣化了,认为读书是万能的!
正:读书不是万能的,可没有读书却是万万不能啊!
反:那我还想问对方辩友,如果台球少年丁俊晖当初没有跟他的爸爸说:“我要打台球”,而是说:“我要读书”。那么中国还有丁俊晖这一神话吗?
正:丁俊晖自然有他的成功之处,可是中国甚至世界能有几个丁俊晖式的人物?请对方辩友不要以偏概全。
四、总结陈辞
正方:首先,一个国家的富强必须靠知识来武装。尤其在当今和平年代,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虽然工作岗位不能以大学生增长的速度来增长,致使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可是,如果仅凭此就否定读书的有用性,那我想问,若大家都不念书,社会何以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如何得以提高?落后就要挨打!难道我们还想再被别人叫成“东亚病夫”吗?
无论什么年代,读书都是有用的。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没有知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富兰克林说过:“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今日,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其自身就业能力和观念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读书有用!
反方:我们不妨把读书有用的命题当成真命题放到现实中检验。在求职越来越难、求职门槛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大学生自从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为毕业后的出路忙乎开了。一切非实用、非技术性、不能量化、与求职无直接关系的学科逐渐被冷落,人们热衷于追逐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以及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去迎合招聘市场的需要,按招聘单位的需要打扮自己、塑造自己。当莘莘学子整天为就业而奔忙,当“求知”让位于“求职”,我们的“读书有用”还能说的坦然?
点评:到底读书有抑或无用?这不是个简单肯定与否的问题,双方辩手的出发点也只是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当前,“读书无用”的说法主要发端于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我想我们可以相信知识是有用的,虽然书绝不等量于知识。“读书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表象。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换言之,也只有社会的良性发展才能为大学生提高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
第三篇:评估读到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xx市六中全体师生员工,热烈欢迎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专家和各级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校成功申创省级示范性高中三年以来的工作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市六中坐落在xx古城区涌泉街五福宫。1914年立校,初名“五福小学”,1943年更名为“湖南私立五福中学”,1956年改名为“湖南省xx市第五初级中学”,1972年升格为“湖南省xx市第五中学”,1997年xx市六中迁址至此,两校合并,1999年定名为“湖南省xx市第六中学”。
目前,学校占地157.6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绿化率58.5%以上。现有教职工197人,其中专任教师175人,中高级职称教师166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17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3人,市级以上专业协会理事7人。拥有全日制高中教学班51个,在校学生2881人。
202_年底,xx市六中通过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检查认定,202_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为我校“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挂牌。三年来,学校以“创现代化示范性名校”为办学目标,走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赢得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学校先后荣膺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校园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科学发展百强品牌”等荣誉称号。《湖南日报》、《xx日报》、湖南卫视、xx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以《承载发展使命 实现跨越发展》、《三年拼搏 走向辉煌》、《名校是怎样练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市六中厚积薄发,育桃李芬芳满园》、《破茧成蝶舞翩跹》等为题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二、三年办学回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六中人深深懂得教育是培育人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省级示范学校”的牌子并不意味着就是“名校”,它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务实的师资队伍、过硬的教学质量、引领同行的教育品牌来支撑。
(一)领导重视,改善办学条件。
资阳区作为xx老城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六中的发展,将六中申创期间产生的基建债务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建设债务,并制定了偿还计划;优先拨付教育经费,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分管领导每期来校进行调研,指导学校发展规划,帮助解决学校困难;每年组织教师节表彰活动,202_年奖励我校优秀教师30000元,202_年奖励优秀教师100000元;组织公安、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二)求真务实,优化领导班子
区教育局党委优化了学校校级领导班子,目前六位校级班子成员均为高级教师,校长xxx同志是湖南省名校长,全国优秀校长。常务副校长xxx同志于202_年作为中青年后备干部被区委政府选派到广东挂职锻炼。其余校级领导均参加了市级中学校长培训;中层骨干得到了调整充实,11名处室领导能力出众,年富力强。行政班子专业结构合理,中青结合,平均年龄42岁。勤政廉洁、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口皆碑。
(三)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发展
一流的师资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通过三大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1、立师德、树师魂
学校出台了人民教师誓词,激励全体教职工立足本职,献身教育。每年举办一期师德学习培训班,邀请我市师德标兵来校现身授德。每年评选一批“师德标兵”或“优秀教师”并给予大力表彰。近年来,先后涌现了xxx、xxx等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和“师德标兵”。学校党支部抓住创先争优活动契机,在校内设共产党员先锋岗,积极挖掘师德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校本培训强基础
按照“因校制宜、整体优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突出抓好教师的四种能力培养。一是教学设计能力。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实施“三型九个一”工程,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形成了和谐竞争的教学局面。二是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推行学校独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和谐,生成探究’”的课堂教学总模式,每学期分学科组织一次全校性赛课活动,教师参与率达100%,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教学反思能力。学校规定,教学设计中要有教学反思,教案中要有教学后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各备课组定期召开反思总结会议,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四是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要求教师既能对自身教学作出科学中肯的自我评价,又能对学生学习作出独特切实的分析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3、继续教育长素质
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是利用新课改的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学科新课程培训;二是抓好教师基本功培训,专任教师普通话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达100﹪;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学校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近年来,学校选送了xxx、xxx老师等8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广东以及省内各地学习和培训。与此同时,学校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先后邀请了李阳、周录恒、范柏槐、冯明德、卓列兵等省内外专家学者10多人次来校讲学。扎实过硬的工作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202_年以来,有120多人次获得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荣誉称号。有280多篇教师业务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30多篇。有xxx等老师的10佘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青年教师xxx参加省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由他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课题成果获省级一等奖。由xxx等外语老师主持的国家级“十一五”课题《实现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课题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四)创新方式,强化德育功能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落实德育首位,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德育实效。
1、坚持先进理念,构建德育网络
学校在充分挖掘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教育文化的积淀,逐步确立了“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蕴的公民”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其应该得到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励学自强,崇德明理”的校训,形成了“诚信、宽容、博爱、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勤学、乐学、会学、活学”的学风,这一系列先进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培育校园主流文化,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校本着“弱化灌输、突出养成、注重渗透、强调内化”的原则,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养成为目的,坚持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为主线的“爱家、爱校、爱国”的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全体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密切协作,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全天候、动态化发展。
2、进行扶贫助学,实施爱心工程。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学校成立了学生支助管理中心,专门负责扶贫助学工作。三年来,我校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民政部门、上级团委组织以及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专项助学项目、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多种渠道,筹措助学金共计446000元。此外,学校行政、部分党员教师也自发与特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对口扶助。还有一些班级在班主任倡导下,对本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发动学生课间在校内实行弯腰工程,拾捡垃圾,变废为宝,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样,学生卫生意识得到增强,思想品质得到提高,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与社会效应。
3、利用活动载体,德育润物无声。
近年来,学校侧重通过活动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题班会、学雷锋、弯腰行动、升旗仪式等是我校的传统德育项目。此外,学校先后举办了中学生法制一分钟演讲比赛、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我身边的文明故事演讲比赛、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活动、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征物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叶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青少年法制漫画大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以xx市创建设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在校内外大力开展创卫宣传与志愿行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省、市、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称号。学生犯罪率一直保持零记录,违纪处分比例在1%以下。
(五)民主管理,落实科学发展。
1、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制度建设。
在坚持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学校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进程。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健全了xx市六中各项规章制度,编印了《xx市六中教师手册》。同时,合理划分制度结构,层层落实制度责任人,切实保障制度有序运行。更为主要的是,对照制度,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切实维护制度权威和保障制度落到实处。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格局,学校连年被区教育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积极推行校务公开。
学校坚持诚信治校,力行校务公开,切实抓好“规范程序,落实职能,强化监督”三项工作。“规范程序”是指切实规范了议事程序和办事程序,实行阳光办事,切实保证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发展建设规划都在全校师生的监督之下进行。“落实职能”是指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教代会的职能,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监督”是指发挥学校教代会及经费内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分别就学校工作和财务工作向大会报告,教代会同时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民主讨论、修改、审议;学校经费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学校经费预决算及经费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审查。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今年九月,资阳区两个单位被推荐参加全市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评审,我校作为参评单位之一成效显著,顺利通过评审。
3、掌握政策,明确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重点做好三“严格”,一是根据省颁《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和课时,不随意增减,没有在节假日成建制补课、办班。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促教育均衡发展,严格均衡编班,配置教师,使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没有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同时不歧视学生,既注重优生培养,又力求潜能生的转化,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和生活,不下达升学指标,考试成绩不排队。三是严格按上级物价部门制定的政策标准收费,并且面向社会实行收费公示,不超标准或擅自立项目收费,不多收,乱收一分钱,招收的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受到家长群众的广泛好评。
4、更新理念,服务育人,后勤管理得到加强。
后勤部门坚持“服务为本、育人为先”的工作理念,对学生寝室进行了全面改造,完善了卫生设施,安装了空调。对校园电网进行了扩容,新增变压器一台。加强了对后勤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素质,从精神上筑起预防事故的防线。把好安全的大门,切实加强饮食安全管理,坚决将不合格食品拒之门外。202_年下学期,组织专人用时二个月对校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学校财务制度健全,收支合理,得到全校教职工的拥护与支持。
5、预防为主,制度为辅,安全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落实安全工作各项措施,安全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学生寝室大门全部改装成玻璃门,设置了安全锤。五福楼楼梯安装了防滑钢条。政教处于202_年上期组织学生进行了全校性的防地震和消防安全逃生演习。随着学校安全环境明显优化,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六)质量立校,突出教学中心
教学是一门艺术,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精心走好“常规固本、教研增效、课堂提质”三步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常规固本。学校制定了《xx市六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xx市六中名优教师评选方案》、《xx市六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教务处、教科室全面负责,狠抓落实,着力体现在“五四三二一”的要求上。“五”是五有,即有计划,有进度安排,有集体备课记录,有考核登记表,有总结反思和教学后记;“四”即四抓,抓大纲,抓课本、抓基础、抓落实,“三”即三检查,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听课记录;“二”即二结合,教学检查实现了自查与互查,抽查与普查的结合。“一”是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总结成绩,布置工作,指明方向。扎实有效的常规工作,使教师们在检查中找到问题,在总结中提高能力,在学习中增强本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研增效。学校着力强化教育科研,努力提升教学效益。初步形成和完善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四级教研体系。三年来,学校用于教育科研的投入多达100多万。学校承担的国家和省、市级教研课题共有5项,教师参与率达100%。其中《实现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校园文学与文学鉴赏》已进入结题阶段。202_年,地理教研组被评为省级优秀教研组。蓬勃发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效益的提高。
3、课堂提质。学校着力突出“四定一改”。“四定”即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督查和检查,定期开展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总结,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比武赛课。“一改”即下大力气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大力推广现代化教学。目前,全校专任教师100%能熟练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过硬的课堂教学,直接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立足基础、自主选择、全面发展、艺体见长”,办学业绩稳步提升,202_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评定为“湖南省科学发展百强品牌”。
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2_年高考一本上线35人,二本上线 235人,本科上线率为64%,卜亚玲同学以638分获202_届高考xx市文科第二名;202_年高考一本上线56人,二本上线255人,本科上线率为67%,李睿明同学以682分获202_届高考xx市理科第二名。202_年学业水平考试正考合格率96.86%,202_年学业水平考试正考合格率99.41%。特色教育硕果累累:202_——202_年我校体育健儿参加省级田径、篮球等竞赛共获金牌5枚,银牌12枚,铜牌16枚。何庆园同学在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获中学组歌唱二等奖;蒋晨曦同学在202_年全省“三独”比赛中获独唱一等奖,202_届高考中以优异成绩录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徐思瑶,谢雨芙同学在202_年xx市三独比赛中荣获高中组舞蹈二等奖。学校歌咏队参加xx市青少年“颂党恩、跟党走”红歌大赛会获特等奖。202_年9月,学校舞蹈队节目《芦花》在湖南省市(区)人大财经工作联席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文艺演出中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女子足球队202_年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足球赛,获女子组第三名,男子篮球队202_、202_和202_年参加xx市中学生运动会获三连冠。近三年来被认定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达30余名,每年向高校输送艺体人才50名以上。202_年,我校获全省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最佳组织奖,202_年,我校春晖文学社获“叶圣陶杯”全国十佳文学社,xxx校长获全国十佳文学社优秀校长的称号。
三、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资阳区高中教育的龙头,全区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我校在引领全区教育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资源共享
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装备有60间多媒体教室,四间高标准电脑室,一间多媒体报告厅。202_年,学校为全体专任教师每人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四年来,我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件制作、电子备课、试题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各学科丰富的资料。教科室按分科目将这些凝聚教师心血的教学资源统一打包上传到了学校校园网站,兄弟单位的同仁通过用户注册,既可登陆六中网站下载相关资料,也可将本人在教学中积累的典型经验、优秀课件上传,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扩大了校园网站在区内外的影响辐射作用。
(二)教学展示
在市教科所、区教研室指导下,我校从202_年下学期开始实行教学开放日,在教学开放日当天,各学科至少有一堂以上优质课面向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开放(教科室也向市内高中学校发出了邀请),吸引了区内外上百名教师来校观摩学习。202_年,xx市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2_年资阳区教学大比武、大展示活动也选择xx市六中为现场。我校xxx老师获高中语文教学市一等奖;在全区教师教学大比武、大展示活动中,我校教师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3人。
(三)管理互动
为了发挥示范作用,扶助薄弱学校,促进共同提高,xx市六中与xx市第十四中学组成了结对关系。我校每学期选派各科骨干教师到十四中上示范课和指导课,同时也热情吸纳十四中教师来校观摩学习。两校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的领导多次互访交流管理经验,传递管理信息,两校工会、团委也多次组织教职工开展篮球赛、文艺演出等联谊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这两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我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要围绕新课标,敦促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取得新的突破;要继续加大投入,完善设备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各位专家、领导:成绩属于过去,希望在于未来。我们将不遗余力,继续前行。六中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倾注着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关爱,始终倾注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心,也始终牵动着全区上下每一颗渴望优质教育的拳拳之心,全体师生将以此为动力,为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名校而不懈努力!
最后,祝各位专家、领导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第四篇:“读书有用”主题班会(范文)
“读书有用”主题班会
七(9)班蔡辉城
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读书事例,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
2、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书也会给你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看书。教学过程
一、班会导入
书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知识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读书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加丰富我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我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爱看书的好习惯,从书中寻找快乐。
2、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读书有用”。
二、交流读书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9、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0、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21、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22、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2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24、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25、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26、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27、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2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30、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34、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35、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6、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7、“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三、举些名人读书的例子:
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四、交流下读书学习的方法和表扬鼓励同学。
1、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指导下,同学读了大量的童话书、历史书、科学书、故事书。名人名作、作文书也读了不少。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一些自选的书。我们的收获可大啦!下面请我班的几位读书小明星汇报一下读书情况和读书收获。
2、小明星交流读书经验。
3、教师小结。
五、小结
读书犹如蜜蜂采百花,方能酿出香甜的蜜。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还能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同学们,让我们展开自由的翅膀,翱翔在书的海洋中,和好书一起健康成长吧!
第五篇:怎样读书才会有用?
提个功利的问题:怎样读书才会有用?
常有人跟我说,你看了那么多书,好有空啊,最后闲闲地问一句——看这么多书,有用吗?
好吧,我暂且没力气讨论读书是不是真的要有用,且说我们假定,读书是为了答疑解惑,大到解决我们对生命的、对宇宙的疑惑,小到知道我们怎么烧水煮饭,怎么走路说话,假设看书真的是能做到这些的,那应该怎么样读书才能“有用”呢?
1、知VS行
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说法,书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的两类作品,也就是我所说的,是指导“知”的,还是指导“行”的书。
指导“知”的,是比较理论性的书,开拓你的眼界,就像你久居魔都,突然跑到了海南,看到麦兜所说的“蓝天白云,椰林树影”,不免惊奇加惊叹,感受的生命的丰富。指导“行”的,则是实用技巧类的书籍,就像你第一次做鸡蛋炒饭,看了书,就知道不能把生米放进锅里。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更重“行”的,但只行而不知,舍本逐末,一叶障目。就像现在这么多流行的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强调要高效利用时间。重“行”的人日夜研读技巧,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管理时间呢?单位时间做的事情真的越多越好吗?人生目标在哪里?如果方向错误了,岂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跑步”吗?
而只知不行,真的是空谈误国。除非是专业学者,否则一个从来只能在沙漠生活的人,拼命看热带雨林树木种类的书有什么意义吗?为了炫耀还差不多,但是真能在生活上解决什么疑惑,就只有天晓得了。
2、怎么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书,永远都是只看第一遍的,尤其是从学校出来扔掉教科书之后。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是从来不做笔记的,大概也不在少数。
最后一点是,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看到什么特别有道理或“有用”的地方,是有过实践的。我想大概也不多。
从我自己来说,除掉打发时间的休闲书,对于我认真要看看的书,我都是做笔记的。我的笔记是在纸上做的(电脑上做也无不可),类似思维导图的结构,黑笔是摘抄,重点的用一支艳紫色的比划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会用大红色的笔,写一点结合我当时感受的点,或者是我以后会用的地方。
例如,有一本书叫《口渴之前先挖井》是讲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我用黑色笔写的当中有一条“为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建档”,然后在红笔写了我的行动计划“建档啦!本周先初步建档,每年为朋友的礼物留预算”。根据这个行动计划,我现在有一个电子版的通讯录,记录了各种信息,偶尔,我会在他女儿或老婆的生日时候送个小礼物。
那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最有用地读书?
读书论之
(一)——读书要读旧书
根据金字塔原则,我的论点就是,读书要读旧书。首先要阐述论点,旧书并非指破破烂烂的书,并非指波尔多40年陈酿,并非指昨日搬家打了38个喷嚏从床底翻出来的书。这里指的旧书,只指读过的书,尤其是读过的好书。
其一:读旧书省事体现在省了甄别书好坏的精力。
在预备投入时间精力看一本书之前,经济人少不得要估摸一下投入产出比,今人面对的是信息爆炸,乃至信息污染的时代。开一卷的代价远非点击鼠标左键这么简单。如果面对一本新书,少不了要花精力先看看大家对它的评价如何。另外,也少不得粗粗看一下前序后言,看看目录,看看作者名气,综合评审下来,才能决定开卷或不开卷。
如此的麻烦,旧书就断然没有。读过的好书,完全省了这些麻烦,甚至连网上搜索的麻烦都省了,打开电脑,顺着路径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旧书,多省事。
其二:读旧书绝对省时。
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初读的时候,再快的快手也要用一周的业余时间,慢的是几个月都沉醉其中。而再读则少说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一本五六万字的《平凡的世界》,最近重读,只用了4个小时,平均每分钟二百多个字的阅读速度,但凡是首次读,怎么也是/ 2
不可能的。
读书论之
(二)——读书要读懒书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勤学苦读,并且有许多古人身体力行地做了例子,比如悬梁刺股,比如囊萤映雪。且不说前者是体罚儿童,后者是破坏自然环境并且容易造成近视,如果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不是呆子也是半个傻子了。
书之浩瀚,仿若星辰,你看得到的已经数不清,看不到的,更是千千万万,读书读旧书固然是一个办法,可是对于没有读过的书,又该如何是好。
此刻,就一定要偷懒啦。
其一是要借时间手,筛无用书。
去读久经考验的书,也就是所谓的经典名著。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等待时间把一切无趣无聊无用之书,淘汰而去。
菲利浦·科特勒的《市场营销》一书,英文已经做到第13版了,中文也做到11版了,与我最早接触的第5版相比,理论框架和思路并无大的变化,只是每一版的案例有所不同。想当年,他尚未名满天下的时候,谁能知道这就是好书?可是只要坐等若干年,时间便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奉劝各位买书,多看看背后印数几何,印刷第几次,第几版啦。管理学虽然新人新作辈出,但是大多数经典著作,仍然百读不厌,时读时新。管理类书热门的多,从偷吃奶酪到送给谁的信,如果篇幅不长,粗粗读过也就算了,省得跟众位热衷于管理畅销书的伙伴们没有谈话的基础。但是如果篇幅巨大,费时耗力,且劝各位偷把懒,时间东去,浪淘尽,千古绝妙好书,留与懒人。
其二,要借他人手,读自己书。
偷懒的第二妙绝,就是要借众人之力。当涉猎某一领域时,多看专家点评,名家推荐。众口固然会铄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评价的好书好文,是值得一读的。固然这里面易有不合自己胃口的,或者大家都是糊涂蛋的可能性。但危险系数毕竟少多了。
其次是机会找找书的简介和片断,书如人一般,也是有气质的。既然从一叶可以知秋,从片言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风骨,作为看与不看的依据。
另外就是,买书之前多看前言后序,从一篇序里,往往可以看见文章最精彩之处,并且言简意赅,省了多少时间气力。我有一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文译者的序就写了41页,看完之后,正本书的背景和脉络,已经了然于胸。有了这些方法,不亚于让天下人代我读书,然后我择优读之,岂不懒哉,岂不快哉。
其三,是遇见实在读不懂的书,就一定要偷懒。
看很多人读书,读得懂也读,读不懂也硬往下读,然后生吞活剥些原文,说与旁人,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其实不然。
我手头有一本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几年前买的,当时被一个才子迷昏了头脑,专挑大牌的哲学家狂买。看来看去,始终没看过前100页。每次是一拿书就睡觉啊,好在我天性懒散,等着迷才子的劲头一过去,这书也就束之高阁了。
后来,先是看了几遍樊树志为复旦文科基地班一年级新生所编写的课本《国史概要》(顺便推荐一下,真是一本好书啊,主要的突破在于对每个朝代的历史以专题形式评述,既有普及我等外行的浅度,又有学术的深入。此书我看了4遍,可与前文读书读旧书印证),对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了一定了解。
后来又看了红极一时的《万历十五年》以及黄仁宇的其它作品,有了一些所谓大历史的角度,看历史觉得立意高了一些,有结构了一些。又有看了一位朋友推荐的网络小说《新宋》,觉得自己开始反思一些历史事件,更将其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看待了。
最近又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更觉得自己对于历史,有一点辩证的思辨能力了。前几天又翻了《历史哲学》,觉得容易多了,一路就看下去了,像看小说一样津津有味。
读书读不懂,十之八九是自身资质还未到此。正如还没长牙的婴儿,一定要啃甘蔗。结果不仅是不能品尝本来有的甘甜,更把牙床也弄坏了。最糟糕的是,从此失去对此美味的兴趣。很多人之所以越来越少读书,大抵是因为小时候喂坏了。所谓此一懒,就是要不要读傻书,不要死读书,要循序渐进,坐享其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