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姓来源
余姓起源有三:
1、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余氏郡望堂号
1、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今属广东省)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此外,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下邳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四谏堂”、“风采堂”、“绍贤堂”、“永言堂”、“丰乐堂”、“端本堂”、“维新堂”、“锦乐堂”、“致和堂”、“明德堂”、“雍肃堂”、“笃亲堂”、“宝善堂”等。
2、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河南商城余氏族谱 :大学之道 在明德辛 梁善开科第 敦本世则长
光山泼河雀村 :晋锦宗意荣绍廷 崇学全良克自新 民盛稀先昭祖德 世传忠厚阵家升 河南省固始县余姓族谱:正道希云明
绍广开科成 登本世源长 湖北枣阳余氏字辈:“德世天志胜槐先”。湖北英山余氏字辈:“贤良永夕芳毓英”。
湖北荆门余氏字辈:“正大光明德尚志永维青”。
湖北新洲余氏字辈:“性有克秉允其楚守时正”。湖北汉川余氏字辈:“宪章景国常青昭熙世叶”。
湖北武穴余氏字辈:“徽宁一派祖青阳华胄传来锦泽香”。湖北随州余氏字辈:
一支:“文而启世贞公”;
二支:“德国楚文智太大发长富永传家高贵”。
湖北孝感余氏字辈:“天开科甲仕辅国忠良选……光辉维德柱”。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浙江温州苍南
派字:家 甫 孝 清(友)传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浙江兰溪穆澄源
派字:华富贵宗 文行忠信 敦厚隆礼 宽裕敏惠 纯祀恒启 韶常勋宰 守善循理 圣贤达孝 兴昌经纬 谟猷缵绪 恢承典备 崇功济美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安徽安庆龙门口
派字:德峻传家永 谋深兆世昌 兴贤从正学 尊道守正章 廉孝慕圣哲 宗法庆延长 逊让忠敬仰 积善生昆光
提供:余霞客
来源:余氏宗亲论坛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赣州客家余氏
派字:凤沼恩波广太生 武溪光泽毓俊英 奇勋超卓高三谏 燕贻鸿基益显荣
起用:由余公81世以后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赣洲市信丰县
派字1 :昌隆国运泰 福泽日维新 大重传家远
宗支:桃江始迁祖世贤公子孙 派字2:道永选经邦 玟昭嘉瑞长 谟猷宏德泽 继述益荣昌
宗支:赣洲文兴公子孙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江西武宁
派字:仲伯永立 易文世德 大成先开 宗圣作式 儒从正道 学可传家 经济自植 才能华国
备注:从福建迁入江西武宁,根现保存宗麒公的墓碑记载宗麒公生于1801年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北孝感
光宗旭祖 敬德尊仁 治国安邦 大有才能 中正立志 永保太平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北大冶良公裔孙珍公七子程公支下派语
没有统一合派以前用派
大冶牌子山用语(根据同治庚戌谱整理)
派字:元国百千万季崇八荣谷贵宗绍彦本忠丹文守良启佑继(名)先(延)贤(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二世
大冶德六公后裔用派语(根据同治庚戌谱整理)
派字:元国百宗德高胜应文思志(此代名字无派,用单名)庭盛世忠孟正立洪衍大名延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二世
大冶宫台山伯良后裔用派
派字:元国百宗德高胜辛秀志伯(此代名字无派,用单名)应兴文希孔道世守(作)启(师)隆正延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二世
良公后十六世:召荣华政友兴宗比玉明国光世作师华胄名延锦策
明甫公之子秀一公后裔用派 徽宁一派本青阳 令绪传来锦策香 修水静涵唐著作 艾云辉映宋冠裳 当年廷献昭忠烈 奕世嘉谟在义方 从卜我宗诸俊彦 联赓蔼吉绍前光”的派行 明甫公之子秀三后裔用派
派字:隆孟(此代名字无派,用单名)子显玉以廷天天(原谱如此)有盈应阳华胄传来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明甫公之子新四后裔用派
派字:兴伯仕世潮(此代名字无派,用单名)添仕永芳宗道祖青阳华胄名延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明甫公之子新五长子仲恭后裔用派
派字:仲永伯兴大万文明士孔道祖青阳华胄传来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明甫公之子新五次子仲全后裔用派 派字:仲子月兴福仁九来士孔道祖青阳华胄传来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明甫公之子新八长子仲德后裔用派
派字:仲永伯兴文万文明士孔道祖青阳华胄传来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四十八公之后用派
派字:元国百千万季崇显应谷廷源添仕玉学大显文允良启佑我后策
起用:良公后十二世
程公次子仲才次子后裔寿五公支派用派
派字:正学传家大有应(此代名字无派,用单名)启仕世祖清阳华胄名延锦策
起用:良公后十八世
程公长子仲举五世孙百二之子蕘聪子福一公支派用派
派字:元必万堂兴友大辰建(此代名字无派,均为单字)士成邦青阳华胄名延锦策昌
备注:福一公乃良公十六世孙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北竹山县吉阳关
派字:世启良国献 性有克秉允 其楚守时正 帮自尚嘉本 仁爱家和睦
备注:与重庆开县竹溪、武汉新洲余氏相同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北宜昌宜都枝江
派字:世守先德 万池永昌 作善之家 长法启祥
备注:据说200多年前从江西搬迁过来了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北咸宁
派字:开学必德 其永龙昌 正大为兴 定国安邦
备注:老籍孝感,祖籍江西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南平江
奕世魁元定 荣华耀国光 多文崇美富 积善兆嘉祥 道学宗传广 谦恭益受长 克生忠孝士 景运庆明良
由兰花斋主人提供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南桂东县清泉镇铜锣村玲珑组
派字:毕文传自汉 家学有源渊 志尚朝中立
宗支:毕朽公
备注:经过求问长者得知,余氏宗庙应在广东兴宁,玲珑原为广东迁去江西(黄坑?)时的租地,(最早为汉字辈余汉材?)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南醴陵市 浏阳市
派字:堉镇鸿材炳堪钟汝树煌 增衔滋植耀垂鉴浚模[火光] 至钰湘彬熠奎鑫浩楷炘 城钊淮楚灿坚锭润棠焜
起用:从始组由余公位下九十九世起
备注:江西萍乡市.上栗县.卢溪县.莲花县,湖南醴陵市.浏阳市余氏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合族联谱后,从始组由余公位下九十九世起,都是统一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偏傍之二十字派,由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生生不息顺序排列。“从“至钰湘彬熠”起,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三年浏阳余氏修谱续上的。”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湖南湘西
派字:南开增赣济 云从高万来
备注:自清朝由江西丰城迁过来的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东鹤山
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瑞)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
起用:以余靖公为一世祖,24世开始
宗支:广东鹤山靖村
备注:据靖村族谱记载:“中和礼乐”原为“中和毓庆”,因避先人讳,故改为“中和礼乐”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东郁南县东坝区粗石乡玉兰村、洲仔村、田心村,长洲,坎头等地(广西桂林市恭城、平乐、荔浦)
派字1:芳崑省士符元泮 昌奏祥图必建年 永振家声崇祖训 文章华国庆传宗
宗支:三世祖一椿公支系
派字2:芳安一士符 章先德敦正 材本大中和 永绍同源庆
宗支:三世祖一桧公支系
备注:吾祖自芳祐公开支,生子崑安公,崑安公有二子,长子省怀公字一椿号英哲,次子拔衷公字一桧号俊哲,吾族自此分支,其行辈派语各不相同,现将两支派语谨录如下,以序昭穆。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东普宁洪阳岐岗
均宗孟克文 延良忠之学 启子铽泽树 美堭曾伟构 世德庆绵长 组绶荣朱紫 培养正与成 善推经纶溥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东梅州大埔 青溪
派字:一元朝章 斯文其昌 賢材華國 奕世榮芳
起用:(以余靖为一世)26世到41世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西恭城
广西恭城余承海家藏明朝嘉靖本《余氏族谱》载由余公后裔80字辈
1、百里奚(秦穆公左相)赞语:(24字)
由来晋邦 贤声播扬 抱负经纶 委任蛮方 秦谋用之 权势遂强
2、蹇 叔(秦穆公右相)赞语:(28字)
名儒初出仕西戎 因聘归迟相穆公 佐治才犹能伯国 蕃衍奕世永兴隆
3、自53世戭公 起用字辈:(28字)
渊源深厚自流芳 远近悠分尽炽昌 礼乐诗书相济美 文章华彩立纲常
其中,余靖公为“自”字辈。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广西桂平江口平石大龄
派字:九笔绍昌绳祖武 诗书意杰子孙谋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琛下木瓜以仲派
派字:仁义礼智信 公卿士大夫 文章崇孔孟 光启述先谟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琛下虹桥派
派字:得胜回朝日 功成可远扬 新安存志大 善庆自天长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权下让公木公派
世大兴发祥 永远启文明 才华光上国 福禄自天申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木瓜余氏宗谱派语
今九江市修水县庠公枝下仍用此派。“昌”字乃良公三十四代孙
派字:庚参改甲子原派:有德自扬 奕世光昌 盈于南国 祥兆临邦 崇儒守道 孝友文章 绍承先代 允宜灵长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谏草堂|徵信堂
派字1:徽宁一派祖青阳 华胄传来锦策香 修水静涵唐著作 艾云辉映宋冠裳 当年谏草成金粉 何日簪花满玉堂 为语同宗诸俊彦 大家济楚振纲常
起用:乾隆辛酉谏草堂订派定良以下廿五世起“徽”字。徵信堂同
派字2:忠丹文守良 启佑继先贤 德茂昌隆盛 俊美佐万年
起用:乾隆辛丑谏草堂订派定良下廿七世起“忠”字
派字3:德高胜应文思志(此派为单字)庭盛世忠孟正立洪衍(四川作:“演”字,误)大
备注:(后面字派据四川巴中平昌县余昌伟说是:名福寿昌,由于其时他们已经迁四川,大冶各支派合修字派他们不知道)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起用:良公十**孙,余程支下,百三后裔德六公支派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崇本堂
派字:名彦锦策 昌盛显荣 敦原济美 万纪咸亨
起用:道光癸卯崇本堂订派定良下三十四世起“名”字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谏草堂新编派行
派字:尊祖同怀远 合修义广深 致知明圣治 博爱著贤声 建树辉光绪 嘉猷裕后昆 溢杨贻厚望 奕叶谱新春
起用:从良公以下三十六世锦字派开始用尊字
湖北英山、江西婺源余氏字辈:“启廷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运兆方兴”。
湖南益阳余氏字辈:“龙文泉国宝”。
湖南澧县余氏字辈:“作求世泽长以志强西示辅云君恩尔佑”。
湖南湘阴、江苏苏州余氏字辈:“开来世宏猷隆文传国宝教第振佳升”。
湖南碧潭余氏字辈:
琛下志仲派:“修齐启平治立志效忠良积善天加庆登庸永显扬”;
琛下以仲派:“仁义礼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启述先谟”;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资辅翊荣贵永钦傅”;
琛下虹桥派:“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
权下让木派:“世大兴发祥永远啟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祿自天申”;
伦下上源派:“嘉士兆起维国祯良丕显必成发育攸光弘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广大永誉斯芳”。
湖南平江余氏字辈:“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
湖南宁乡余氏字辈:“宗祖文明远泽归光绪长珍傅家必达利用国之光自冀基承训当星耀发祥尊荣洵久大蔚起允隆昌”。
四川成都余氏字辈:“元福绍文……”
四川余氏一支字辈:“余世安帮座朝廷”。
四川巴中余氏字辈:“文明世道尔稀贤九大宗英永齐天”。
四川仪陇余氏字辈:“上启文明星人中昌世代华依远尺林”。
四川遂宁余氏字辈:“猷洪汉君鼎水木日正长人文金玉胜龙凤启联芳祖德培忠厚诗道乃大光承先永载福世代庆荣昌”。
安徽萧县余氏字辈:“龙怀然绍继”。
安徽寿县余氏字辈:“毅茂成先少祖”。
安徽长丰余氏字辈:“在长世(传)家(宗)远”。
安徽六合余氏字辈:“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云南沾益余氏字辈:“绍德宗先……”
云南余氏一支字辈:“司世兆长春杨显光明得”。
云南文山余氏字辈:“雙汗有映鸿子详朝昌坤文学秀仲举万世福禄荣”。
福建将乐余氏字辈:“发祥有光其祖德”。
福建汀州、重庆市区余氏字辈:“照天发光成明正万邦英才学超俊士文章耀上卿”。
福建建阳余氏字辈:“廷贤士兆庆世德裕敦纯孝友承家本诗礼啓鸿文奕世魁元定荣华耀国光文崇美富积善兆嘉祥道学宗傅广谦恭益受长克生忠孝士景运庆明良”。
重庆南川余氏字辈:“国朝应文仕礼义吉清明光先泽裕后休道得复兴”。
重庆垫江余氏字辈:“少继承先哲福西早流芳今朝永远烈相传世代昌”。
重庆市区一支字辈:“齐良忠可永龙元金仕光德正清明远世代福天长”。
广西余氏一支字辈:“廷维章宗尚锦仕乃崇昌丕修积品文德”。
广西平乐余氏字辈:“耀长凤尚世登正文元才应泽明方远荣华裕吉昌”。
广东海丰余氏字辈:“智远经伦……”
贵州贵阳余氏字辈:“文而启世贞公”。
陕西西安余氏字辈:“天地长明炳通顺”。
浙江江山余氏字辈:“思养汝佳贤良成正道”。
江西婺源余氏字辈:“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运兆方兴”。
余氏一支字辈:“德树海(龙)金振”。
余氏一支字辈:“立世光昌仁于南国”。
余氏一支字辈:“长记祖德世守七则文中华国”。
余氏一支字辈:“大继曰承志存心自广长固名常思义万代大山江”。
余氏一支字辈:“大继日承志存心自广长光绍怀祖德世显庆家昌毓士咸名贵培才作善良鸿猷恒炳耀永远瑞书香”。
第二篇:余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历史来源
「余」源出
1、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
迁徙分布
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姓氏分布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姓氏家谱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家族名人
余靖:(1000~1064)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象斗:(生卒年不详),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第三篇:刘姓的来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
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
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起名软件,分析出许多很不错的名字,供大家参考:
刘睛川刘文宁刘紫翠刘忠恕刘于芝刘梅香刘知学刘飞珠刘柳娇
第四篇:李姓的来源
李姓的来源、李姓起源
填写起名改名申请表 时间: 202_-06 来源: http://
第五篇:陈姓的来源
陈姓的来源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也是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沟,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到了陈闵公时,陈国被楚国灭,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有了陈的姓氏。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姓氏改名而来,其中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姓。
另外台湾在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后,将原住民姓氏改为汉姓,也有许多人被改为陈姓。
陈姓数量在全球有8000万以上.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全国人口的4.53%数量在5707万人左右。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本省总人口的10.52%;其次为四川(含重庆)、福建,二省陈姓人口合计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8.3%。计算机计算得出大陆陈姓人口不含少数民族和港台及海外宗亲的保守估计是6000万,各省所占比例绝对是保守统计,因为那是很早的数据现在没有更新比例,故只能采用原来的比例计算!总的加上估计陈姓数量在全球有8000万以上.华人歌手中陈姓
陈柏辰 陈百强 陈百祥 陈柏宇 陈彼得 陈超 陈楚生 陈川晖 陈港生(成龙)陈德志陈迪陈飞彤陈冠蒲陈冠希陈冠宇陈国华陈罕陈浩峰陈浩民陈骅陈奂仁陈辉陈辉权陈辉阳陈纪匡陈家凯陈建宏陈见明陈建年陈建骐陈雨祥陈骄龙陈劲陈克华陈坤陈雷陈雷陈林陈通陈龙陈茂丰陈蒙陈明章陈乃荣陈宁陈鹏陈启泰陈仁丰陈容陈汝佳陈尚实陈少华陈少云陈绍楠陈升陈势安陈世维陈双全陈爽陈烁轩陈司翰陈威陈威全陈伟联陈玮儒陈伟霆沈文程陈文浩陈文龙陈晨陈熙陈熙陈小春陈晓东陈兴陈星陈星安陈旭陈炫陈雅森陈扬杰陈一凡陈依然陈奕陈逸男陈艺鹏陈奕迅陈咏陈永龙陈玉建陈玉双陈昱熙陈玉莲陈占美沈正哲陈志明陈志朋陈子嘟陈宝欣陈宝珠陈自瑶陈兰陈嘉欣(泳儿)陈德容沈芳如陈妃陈飞陈菲陈妃平陈芬兰陈凤陈冠茜陈果陈海铃陈好陈红陈慧琳陈慧珊陈慧恬陈慧娴陈洁丽陈洁灵陈洁仪陈嘉璐陈嘉琦陈嘉唯陈嘉瑛陈见飞陈娇陈静陈菊芬陈娟儿陈俊华陈乐洋陈琳陈玲玉陈丽陈美陈美凤陈美惠陈美琪陈美廷陈明陈明韶陈明真陈沐涵陈诺陈绮贞陈千艺陈倩倩陈晴陈秋霞陈蓉蓉陈瑞陈珊妮陈辰诗陈诗慧陈诗莉陈美龄陈诗雨陈淑桦陈淑萍陈淑杏陈双陈思安陈思慧陈思祺陈思思陈思彤陈松伶陈崴陈维嘉陈维琳陈文媛陈曦陈晓娟陈筱涓陈晓琪陈小霞陈兴瑜陈秀雯陈雪君陈雪梅陈依依陈艺祯陈盈洁陈影陈宥臻陈予新陈宇陈瑀涵陈苑淇陈悦陈悦陈韵若陈姿陈紫函陈子阳陈洁灵陈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