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镇西讲学提纲
李镇西提纲(请勿挂到网上)
做一个富有智慧的班主任
情感:水乳交融
心心相印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都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 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智慧:所谓“情感”,必须化为每一天的教育行为。
班主任最好具备的技能——
说话要有感染力:真情实感,激情澎湃,抓住人心。善于从生活找谈话的切入口: 要会讲故事:
要幽默,并善于自嘲:一种从容的心态。要会和学生谈心:善于倾听,尊重理解。善于利用过去的学生作为教育资源:
今天谈谈:
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 班会的艺术 优秀学生的人格引领 转化后进生
雷梦佳不是死于民主,而是死于“伪民主”。
第一,未成年人是否具备理性判断的能力?
在并不具备成熟理性判断力的儿童中进行所谓的投票,结果往往是很荒唐的。投票方式将学校与当事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责任,不恰当地转移给了未成年学生。
第二,民主是否成为“多数人的暴政”? 因为利益关系或感情因素,尊重多数往往会损害少数人的权利和尊严。202_年11月发生的农民工返乡途中患感冒乘客表决将其撵下车……
一向被我们标榜为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标志的民主扮演着多数人侵犯少数人利益的“暴力工具”……
民主本身就有着自己的缺陷,它的缺陷就在于多数人所赞同的意见未必是对社会而言最好的意见,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社会中的多数可能受到错误的诱导,并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哪些东西适宜“民主表决”?
生活中运用民主方式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区分问题的性质属于制定规则还是执行规则。
属于制定规则性质的事项(包括制定规则和选举制定规则的人)应该尽量搞直接民主,范围过大则可以间接一次,也就是代议制民主。属于执行规则性质的事项则不适合直接民主,也不适合表决人数众多的间接民主;相反适合由少数几个人甚至一个人根据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做出裁决,但有利害关系者需要回避。
第四,教师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何在? 班风建设,价值引导,民主启蒙……
案例:关于“三好生”评选和学生干部的选举…… 我班上的几次投票……
一个令我感动的故事――
学校一年一度的广播操比赛,我带的班级总能得第一名。今年是一年级,经过艰苦的训练后,有两名学生始终不能与全班协调。我知道,其中一人是先天性尾骨脱节,另一人性格极其内向,动作协调性很差。前者忙得满头是汗也无济于事,后者一紧张动作便颠三倒四。根据规则,每班可有5%的学生因特殊原因不参加比赛,换句话说,他俩可以不参加比赛……
我非常钦佩张彦老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爱心;更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这颗爱心唤醒了全班学生的爱心,那两位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来自老师的尊重,更有来自全班同学的尊重,来自集体的尊重。通过这件事,全班学生都受了一次生动的平等意识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往深处思考,这件事中这两位学生所受到的尊重,不应该仅仅是来自教师主观的“爱心”,而首先应该是他们所享受的权利使然――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集体生活和集体荣誉,而且这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班干部的确定 班规的制定 关于教育惩罚
班规的权威就是集体的权威,也是教师的权威!小故事: 第一次受罚
面对制度的监督……
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
班主任要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注视: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措误,他会感到全级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责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位学生。
几个小故事
开学第一天给学生发信 欢迎张迪 保温桶的故事 不露痕迹的教育
充分发现并发挥每一笔教育资源
开学第一天,我看到班上一个女孩的脸很可怕,估计被曾经毁容。我很担心,她这三年怎么在班上过?更担心同学们怎么对待她……
那一刻,我真是非常感动。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一起在营造一种非常美好的氛围,不但温暖着王倩之,也温暖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在这里,王倩之成了一个不自觉的教育者,以她的行动告诉其他同学什么叫做自尊自信自强!其他同学也成了不自觉的教育者,鼓励着鼓舞着王倩之继续她虽然曾经不幸但依然美好的人生!只有我是一个自觉的教育者,默默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幕。不,我也是受教育者,被我的学生教育着,感染着……
班会的艺术
现在的班会有“表演化”甚至“小品化”的倾向 我不认为,老师主持班会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会的主题从何而来? 应该来自学生心灵的需要!我的两节班会课: 失窃之后
让我们再一次唱响--
象征我们童年光荣和骄傲的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问:说说你认为最重要的歌词?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准备”,包括哪些?
除了知识,还有更重要的“童心”!问:什么是童心?童心包括那些品质? 纯真,善良,正直,激情,好奇,诚实………
童年的乐趣(抢答)
童年的害怕(抢答)
童年的智慧(折纸)
童年的歌谣(儿歌比赛)
童年的形象(看照片,猜照片)
转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能够成就一个老师
这里的所谓“成就一个老师”有两个含义:一是让老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二是让老师获得教育智慧。
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把课题当难题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而在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转化后进生了。通过对后进生的观察、研究,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我们的教育智慧会更加丰富,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情感也会更加充沛。
转化“后进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学生”们几乎时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
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集体。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
每当我自己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个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当然,教师唤起后进生上进信心的前提,是对孩子无限的相信,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有着上向的愿望。
“你有什么优点?”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便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允许不断反复:反复是后进生的特点,允许其反复,不是纵容,而是宽容,更是一种期待。
第五,鼓励表扬为主。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暂时降低要求: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如果要求后进生一步登天,那他肯定会丧失信心的,因为他不可能一步登天。相反,适当降低要求,他则可能会跃跃欲试,逐步进步。
第七,营造教育氛围(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教师的人文追求 想起于漪老师的话--
“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这里的“学做”就是一种人文追求
理想与责任
风骨与良知
视野与思考
学识与胸襟
理想与责任
教师应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老师,我们会想你的!”
“上午在一薄弱中学考评,有个青年教师谈得很客观,为人也大度,她说:„别人当特级我为他们高兴,我自己只想好好教书,不想那些。我喜欢这个工作。‟她走时,我从桌上招待我们的果盘里拿了一个很好看的红果子给她,她问:„王老师,你能不能在我的书上签个名?‟我答应了,一会儿她从办公室拿了我的书又赶过来,并送我一个小袋子,说:„这是我自己烤的蛋糕,送给王老师吃,希望你保重身体!‟这一天我都很愉快。”(王栋生)专业信仰:以所教学科而由衷地自豪!
理想: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
202_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的未来——
“儿童的未来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你们承担着教育、引导和保护这些尚未完全成形并仍然脆弱的精神与感觉的责任。你们的责任是伴随他们从幼儿到少年,促进其心智、道德、身体、能力的蓬勃发展。这一责任是最重的,同时又是最美好、最值得褒奖的”。
写信者谈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说:“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他说:“教育者的作用不是让儿童享受童年,也不是使他们成长为更大的儿童,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成人,成为公民。”
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
“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 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 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理想和责任不是抽象的,它应该体现于对每个学生的爱,和每一天的教育智慧。
对孩子来说,老师有什么荣誉称号、学术地位,他根本不懂,因此没有意义。在孩子看来,只要老师爱他,而且上课上得很好,这个老师就是好老师。
对普通教师来说,理想与责任更多体现于课堂,体现于教育教学智慧。我在学校征集课堂教学智慧…… 案例之一: 当课堂出现怪叫……
教育写作与科研
记录教育,享受人生
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我看来,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我经常给老师们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且通过精彩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更精彩地去做!” 给老师们提供发表的平台
网络--202_年11月至今,我校老师在网上共发表教育随笔近13000篇!报刊:《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开辟专栏……
著作:《给新教师的建议》《把心灵献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故事》……
平凡不普通
――《李镇西团队丛书•把心灵献给孩子》总序
李镇西 我们是一群平凡却不普通的教育者。
我们平凡,因为我们都是学校一线的老师。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承受着学生人身安全、教学质量要求、升学率任务以及家长过高的期待值等巨大的压力。因此,和中国所有教师一样,我们每天早晨迎着太阳或冒着风霜雨雪匆匆赶到学校,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学生家长;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在灯下备课、阅读或写教育随笔,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我们有着来自教育的困惑,或来自生活烦恼,也因此而叹息乃至流泪……
但我们毕竟不普通。这里的“不普通”当然不是指我们外在的什么“耀眼光环”或“显赫地位”,而是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内心还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熊熊火炬――
坦率地说,我们对中国教育并不乐观,但我们不愿意只是埋怨(有时候当然也忍不住发些牢骚),而想通过我们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努力,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从带好每一个班开始,从和每一个学生谈心开始,从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开始……改善进而(或许能够)改变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当然不敢奢望改造中国教育,但是我们坚信,如果中国每一个教师都这样做,中国教育一定会得到改造的!
我很多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茫茫人海,如蚁人生,我们个人的确太渺小,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接近高尚,使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飞扬。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我以前都把这只当作“名人名言”,但今天,我愿意和所有教育界的有志者一起,实践这句话――让我们也成为中国的脊梁!
现在看这段话,我依然激情澎湃。
不过,悲观地一点说,哪怕我们最终也没能改造中国教育,可我们至少能够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过一种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我们当中许多人,并不是主动选择的教育,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当了教师。只是,既然成了教育者,我们就不愿苟且地混日子,或者唉声叹气地怨天尤人,而希望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享受职业和人生的快乐。
我们知道,教育的艰巨有时候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教育对象无法选择;面对我们不甚满意却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能够改变的只有两点:职业,或职业心态。我们选择了后者。于是,在有的教师盲目而麻木地重复每一天单调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却通过思考,通过创造,通过阅读,通过写作,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尽可能有滋有味。于是,课堂成了我们挥洒生命的舞台,学生成了我们心心相印的伙伴。甚至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包括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悬念”的后进生,都成了我们的课题,我们从中获得了科研的愉悦,教育的乐趣,人生的幸福。
无数个普通日子里无数普通的思考、普通的情感、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智慧……便凝结成我们不普通的记忆。这套《李镇西团队丛书》,便是这些温馨记忆的结晶。
作为一群平凡的教育者,我们没有想过青史留名。我们知道,我们这些朴素的文字,很难成为什么什么的“里程碑”或“开创”了什么什么的“经典之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文字连如彗星扫过夜空都谈不上,最多昙花一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心满意足,毕竟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学生的生命一起芬芳过,璀璨过。
我们并不自卑。我们坚信,无数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者忠实记录自己心灵的文字,汇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气势磅礴的教育交响曲。能够成为这伟大壮美乐章中的一个美丽音符,我们很自豪。
谢谢你打开这套丛书,谢谢你倾听我们的心音!
202_年5月22日晚写于从成都至杭州的班机上
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风骨与良知
教师,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尊严!不跪着教书!(不人云亦云,不惟教参是从)
在权贵面前,在家长面前,在“优生”面前,挺起我们的脊梁!
何以面对先生?
和陶行知时代相比,今天的教育除了学校越来越漂亮,规模越来越宏大,在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等方面,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后退!当年陶行知所痛斥的旧教育弊端,正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而且这些弊端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中国教育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有些地方这不过是口号而已,是写在墙上美化校园的,或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而实际上,是“以分为本”,是“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一切升学率,为了升学率的一切”!为了这个升学率,生源大战血肉横飞;为了这个升学率,逼着成绩差的学生“自愿转学”;为了这个升学率,不惜重金挖外校的优生……
学校不择手段,教师尊严扫地,教育丧失良知!可怜的只是孩子。如果陶行知先生活到今天,他会怎样想怎样说?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现在教育体制,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守你的教育良知吗?
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我不敢说我自己能够坚守多久,但我会坚守到我能够坚守的最后一刻。
《我鄙视这样的“名校”!》
和青年老师的谈话…… 两个普通的青年语文教师
卢军:《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 王开东:拒绝社会污染
“当许多人迷失了自己(过于自负,自我恶性膨胀,唯我独尊)的时候,开东的真诚、善良、谦逊、沉静、安详、内敛,淡泊……成了许多人的一面镜子。”
“本书展示了开东的精神世界和实践空间。无论是文学评论还是社会观察,无论是教育心得还是成长感悟,开东视野开阔,思考敏锐;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抑扬顿挫,浅唱低吟。于细节处揭示真知,在从容中表达灼见。善良中透着正义的激情,温和中不乏批判的锋芒。” 不上公开课
红兵:
最近几年和一些老知识分子交流比较多,谈的都不是语文,而是中国的时政和未来。说真话,和他们比,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苟活者。我真的想早点退休,做一个自由人,让灵魂飞翔。
今天早晨给于漪老师打电话,想问她生日哪一天,因为我只知道她生于1929年。结果,她说她生日刚过。我们聊了几句,真诚祝她健康。放下电话,我甚至悲哀地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被某些年轻人看不起的“那一代”的离去,一种风范一种境界将成为绝唱。
下午和你说吴非,我之所以现在到处推荐吴非,是因为他从许多司空见惯的“常态”中揭露除了病态,他说得不过是常识,但在一个互相欺骗的社会,说出常识便是深刻,更是勇气!读他的文章,我好多时候感到惭愧,因为从中读到了我的庸俗和苟且。
写到这里,我把你作为最好的朋友,想给你提个建议:我们一起来抵制“公开课”,怎样?这里说的“抵制”,不是说我们要去“做”什么,而是我们可以“不做”什么――这里的“什么”,就是指到处借班上课。十年前,我们讨论过公开课的弊端,可是你我一样到处“献课”。相信你和我一样,有着许多无奈。但是,凭着一堂上得极为熟练课走遍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我越来越觉得不好意思了。而且,这种做法,也不符合语文教学常态。于漪就是不上公开课的。所以,现在别人请我讲学,我说作报告可以,但课坚决不上,我不想演戏。
前年在一次讲学的时候,谈到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我说:“在我有限的视野中,我最敬佩的两位语文老师是上海的程红兵和南京的王栋生。”我觉得我俩之间已经不需要互相表扬了(平时开玩笑的调侃除外),但我对你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
好了,不写了。下次到上海,如果你也在,我们聚聚。
镇西
202_年2月24日
卢梭在《爱弥尔》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祝你生日快乐……”
视野与思考
专业视野:
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
关注语文教学理论最新最前沿的动态。
举两个例子:
第一,什么叫读“懂了课文”?
我的观点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赵丽宏:情感、智慧、文采
李海林从“文学四要素”出发,提出:“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有三次转换--
第一次:从“世界”向“作者”的转换 第二次:从“作者”向“文本”的转换 第三次:从“文本”向“读者”的转换
让学生“经历”了这三个转换,让学生明白了这三个转换的必然性和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读懂了课文”。
第二,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
研究起因--
对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体例不清,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文章的“读误”——本为欣赏的文章,被处理成了写作例文;本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片断,却被用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语文课程内容的含糊,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企图面面俱到,而从来不关心隐藏在课文原生价值之后的教学价值。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王荣生博士独具慧眼地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他认为,这四种选文作为学生在语文课里的“学件”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
定篇——
是为了传承文化,学生学习的是经典的丰厚蕴涵,掌握选文本身。定篇的经典性,使它本身便成为了课程目标之一。在进入教材时,“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
《诗经》《红楼梦》《阿Q正传》《荷塘月色》…… 例文——
“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要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单元知识短文…… 样本——
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
是提供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文章。
王荣生对选文的分类,是他对语文教学的一大贡献,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以一个角度的定位。人文视野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
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
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
哈维尔、龙应台、邵燕祥、李辉、谢泳……
《炎黄春秋》、《随笔》、《老照片》、“五柳村网站”……
《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大地主刘文彩》、《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山楂树之恋》……
你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吗?
对中国,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从林昭到王申酉……
对教育,你有没有自己的解剖?
吴非:《前方是什么》
对教材,你有没有自己的理解?
(离开了教参,你还能备课吗?)我最近对课堂的思考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这四个字应该体现在我们每一天的课堂上。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会,等于零!课堂新模式:导学稿+小组合作 两个案例——
《春之怀古》导学稿
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我能够和你们一起来阅读欣赏一篇散文《春之怀古》。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不是至少应该分四个步骤:首先,要把文章读一遍,或者朗读,或者默读,总之至少要读一遍,能够多读几遍当然更好。
其次,要扫除字词障碍,在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太熟悉的字或词,那就要动手翻工具书查一查把字音、意思弄懂。前面两个环节做好之后,再仔细读,目的是感受文章的妙处,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或者说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将这些部分勾画出来,想想:好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联想?如果可能,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从文章中提出问题:不懂得地方,迷惑的地方,甚至怀疑是作者写错了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自己思考,或与同学讨论碰撞。这四个步骤,简称为“朗读”“除障”“欣赏”“质疑”。还可以俗称为“读一读”“查一查”“划一划”“问一问”。
我们学《春之怀古》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好吗? 【预习
导学】
一、朗读(读一读)
有表情地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读的时候,拿着笔,在不认识的字词上做记号。
二、除障(查一查)
1.听说过这篇文章的作者吗?如果知道,请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如果不了解也不要紧,请你通过工具书、参考书或网络查一查好吗?并把作者的有关情况简要写在下面:
2.在你刚才朗读文章的时候,一定有不少生字难词吧?请查辞书字典把这些字词弄懂。你都查了哪些字词呢?请把它们的写在下面,并写出其读音和意思。
三、欣赏(划一划):
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有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是某个字,或者是某个词,或者是某句话,或者是某个段落……请你把它勾画出来,并写上批注(直接写在课文上,不用写在这里),谈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
四、质疑(问一问):
1.动脑筋推敲文章的内容和语句,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考考周围的同学,但你要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请把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写在下面。
2.写出一个你不能解答的疑问:
【交流
分享】
一、互相考一考:
各小组内交流各自查的生难字词。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考考。请小组同学交流对作者的了解,然后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说说。教师补充作者的其他作品。
二、一起读一读: 全班同学齐读。分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朗读。
三、大家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被文章打动的语句。请小组派代表轮流起来对全班说说他们的感动。教师说自己的感动。
四、彼此问一问: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疑问。
请小组派代表用问题去考其他小组的同学。全班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仅仅是对春天的赞美吗?
五、总结收获:
1.你新学了哪些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 3.你在写法上有哪些新的收获?
4.试试能否仿写一段话 学识与胸襟
你是学者型教师吗?
你平常有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吗?
“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流沙河、钱梦龙、万鲁君……)
心态决定幸福--
豁达宽广,宁静致远
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
如果你对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埋怨一万句,第二天还的面对,何苦呢?
彻底想透:我能够改变职业吗?我能够换一个更好的学校吗? 如果不能,请与我一起坚守!
悲痛欲绝是过一天,积极乐观也是过一天。(最大的不幸,是认为自己最不幸)既然注定了只能继续在此生存,那我们只有改变自己。学校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改变。
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的幸福!我允许你默默无闻,但你自己不能纵容自己碌碌无为。我可以理解你的平凡,但你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平庸。
关于岳父的絮语--
岳父万鲁君,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解放后一直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中仅仅因为大学毕业后曾在旧法院工作过几天,便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饱受苦难,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和工作。1980年退休。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是我身边的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唯一不同的是,岳父不是名人。他首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在我老家这个地方,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对他的人品钦佩不已,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已经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岳父博学。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他天资聪颖,年轻时考大学,四十年代同时考五所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等),居然都名列第一!后来他选择了四川大学。他学的是法律,精于文史哲,诸子百家烂熟于心,但数理化、生物、英语、医学等都有所涉猎。在大学里,他还自读了《资本论》。而且,到现在他还在不停地阅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刚分到乐山一中时,他还没有退休,和我是同事。听过他的课,他的课上得非常好,厚重的学问功底,使他对教材的驾驭游刃有余,课堂上妙趣横生。但他的藏书却很少,远远不及我的多。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的学问全部装在他的肚子里,他的学问我一辈子都赶不上。以前我在乐山一中任教时,他就是我的“教参”。就是现在,有时遇到难题,我也还是打电话到乐山向他请教。
早在1988年,岳父就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功过以实为凭,万事坦然活已够;
荣辱让人说去,一生清白死何求?
他还对这副挽联写了一个说明——
未居高官显位,应是无功;曾被打倒批臭,或云有过。但燃薪传火,问心无愧,两手无血,怎不坦然?
活着时惯听流言蜚语,死了后不少挽联颂歌;何如自知自乐,先给自己定案,死后一烧便了。
过了11年,他的身体依然健康,他开始写自传,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写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所折射的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在自传里,他又为自己写了一个讣告——
讣告
万鲁君死了。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立功立德立言都谈不上,按他的遗嘱送去一烧便了,不举行任何仪式。特此敬告亲朋故旧,他和你们永别了。
死者万鲁君生前自拟
1999年1月26日
岳父在其自传的最后写到《遗愿》。他说他有五个遗愿——
第一,我非常希望我能够猝死,自己不痛苦,家属也不痛苦。
第二,我死后,不设灵堂,不收任何奠仪,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
第三,希望我的子女后代,首先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无愧于“人”这个称号的大写的“人”!
第四,我希望我们的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裕。希望为政者真的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要汲汲于政权,浸没在僵化的意识形态里,如是,则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第五,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园丁,我希望同学们青年们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里成长,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自由地飞翔!
七五抒怀(五首)
行年七五又书怀,万事坦然气宇开。回首来时风雨路,言何幸福言何灾。
人生能有几知己,白发碰杯庆古稀。乐共儿孙话往昔,笑看天际谱余辉。
兴来铺纸便挥毫,泼洒夹宣三二刀。不是文人偏浓墨,倾消块垒学离骚。
茶馆有闲买一坐,随翻报纸意飞翔。漫评欧美亚非拉,乱扯工农兵学商。
何必羡人多有钱,何人似我能多闲?撇开生死便成佛,人到无求即是仙。八五 生日打油诗
减去古稀方十五,再加十五便百年。笑看岁岁花开落,一日无愁一日仙。
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成为湖泊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
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大师问:「味道如何?」
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苦!」。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
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老者说:「再尝尝湖水」。
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弟子答道:「很新鲜。」
大师问:「你尝到咸味了吗?。」
年轻人答道:「没有。」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我们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 当你处于痛苦时,你只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成为一个湖泊。
第二篇:李镇西
李镇西报告提纲 用爱心谱写教育诗篇
我对教育之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依恋 爱,是一种尊重 爱,是一种理解 爱,是一种责任 爱,是一种依恋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
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
——阿莫纳什维利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苏霍姆林斯基
爱,是一种尊重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之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核心是尊重与平等。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是对人的尊重。爱因斯坦:“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阿克顿: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尊重体现于细节 我的教训
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
爱,是一种理解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只有当教师在共同生活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
童心:师爱之源
儿童般的情感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儿童般的兴趣
“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保持共同的爱好 读书中的心灵交流 成为学生的网友
儿童般的纯真
用童心理解童心(女儿的故事)善良之心(给门卫写贺卡)正直之心(万炮齐轰假教育)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爱,是一种责任
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爱——懂得爱,并传递爱!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感受爱
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源于细节的温馨
我们的社会首先要倡导每一个人首先爱自己的家人亲人。不能超越自己对身边人的爱,而去爱集体爱国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爱祖国要从爱妈妈开始。有人问特蕾莎修女:“我要行善,应该怎么去做?”特蕾莎说:“回家去,爱你的家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也应该如此。与其在一些纪念日才把孩子组织起来去敬老院给老人们洗脚,不如让孩子们每天在家都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
要培养学生一颗敏锐、细腻、柔软的心。
我总是认为,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教儿童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去了解别人——不仅是亲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任何同胞——的处境,把小孩教得会感觉出他所遇到的人内心沉重,有某种悲痛,这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
用智慧缔造幸福班级
何谓“幸福班级”?
有快乐, 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
用智慧缔造幸福班级
创造良好第一印象 善于组织主题班会 营造浪漫班级生活 编织故事创作传奇
创造良好第一印象 开学前的一封信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一本音乐教材发挥的教育启蒙作用
捕捉偶然的教育机会 善于组织主题班会
班会主题要来自学生心灵的需要
班会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儿童情趣(故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我的学生致卡娅的信
敬爱的苏霍姆林斯卡娅女士: 您好!
我们是中国四川成都市中学生,我们从班主任李镇西老师的口中知道了您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他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给您写的那封关于爱情的信,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将那封信改编成了话剧,表演获得了成功。
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因为有了您父亲的教育,我们仿佛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接受着同样的爱心教育。我们很感谢您的父亲,是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人性美。我们因能得到您父亲的教育而感到荣幸。我们相信您不仅是个幸福的女儿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您曾受到了这世上最好的教育。今天我们因能结识您而感到荣幸。
李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您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担任校长的时候,他的身旁总是围绕着一大群孩子,孩子们之所以喜爱他,是因为他是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们交流,这点从他给您写的信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在中国,由于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很多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心,而您的父亲,他一直都倡导要保持一颗童心,这是我们最敬佩他的地方。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好!
十分感谢你们给我的来信,你们在信中言辞关切,充满温情,并谈及了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
我想在复信中给你们写几句话,谈谈我对生活、学习、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谈到生活,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用过的词“需要――困难――美好”。
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那就不会那么容易,就会遇到困难,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那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
当然,上述胜利和成就对于他人来说也许会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对于你们每个人自己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和学校就能帮助人们正确地生活。在我看来,应当在学习中找到愉快,应当有一门喜爱的学科,即学习这门学科使你会因取得成功而欢乐。其实,没有什么比求得新知再幸福的了!苏霍姆林斯基正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我相信取得新知的欢乐。当一个人开动脑筋,善于思维,积极探求时,他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上述生活道路上,老师会对你们提供帮助。任何人也不会像老师那样信任你们,任何人也不会像老师那样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心灵贡献给你们!
我坚信,你们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成为忠于祖国的爱国者,成为世界公民,成为很好的朋友,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双亲!
祝你们万事顺意!
奥莉佳•苏霍姆林斯卡娅
202_年11月于中国华西村
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三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
编织故事创作传奇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 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美国202_年教师托尼·马伦获奖感言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个比喻形象一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这条河,每天都在向前流淌。有时平缓舒展,有时急速湍急,有时汹涌浩荡,有时又曲折回旋……于是,孩子的一生便摇曳多姿或惊心动魄起来。
那么,面对这条河,每一个教师是什么呢?
有时候,教师是泳者,他在水中畅游,被水浸泡着,亲吻着,抚摸着,享受着水的清澈与清凉;有时候,教师是船夫,他被河水托着,悠然自得,欣赏着河面的浪花和两岸的风景;有时候,教师是漂流者,他驾驭着并征服着汹涌的河水,劈波斩浪,一泻千里;有时候,教师还可能是清污者,清除水面的污染物,或者排除河底障碍――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引导河水改道……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如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为孩子“编辑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在这里,孩子和教师已经通过教育融为一体――帮助孩子成长,也是帮助自己成长;成就孩子,也是成就自己。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依存又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并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追求”。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那也不要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媚,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孩子每一天的故事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读懂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愉悦而谨慎地编织故事,让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与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
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回忆20年前的李镇西老师
宋平
乐山一中初87届一班是李镇西执教生涯所带的第二个班级,作为他的一名普通学生,二十年后,想起他在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虽然他现在总是很谦虚地说那时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不足。
一、诚如他在很多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他常常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读小说,现在依然记得有《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 除了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外,犹记他还常常读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多,覆盖面广。
二、我们的班叫“未来班”。未来班除了有自己的班徽,班歌,班训外还有自己的班报。班报每天一期,由全班56位同学轮流主编。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给学生增加 5 了很多负担,能够办好吗?其实不然,所有的日程安排一般提前两个月就编排好,每个同学就在这五十多天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设计和准备素材,一年365期,连寒暑假都不例外。班报是手抄报,我还记得那时为了办好自己苦练钢笔素描的情景,现在想起,这对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是多大的帮助啊!
三、值日生是轮流的,除了每天的日常事务外,还必须在当天的语文课上给大家做三分钟左右的新闻报道。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们不得不留意新闻,关心时事。那时我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听说要给同学报新闻,父亲特许我那天看新闻联播。还记得给同学们报的一条新闻是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韩国,至于国务卿的工作性质当时却全然不知。
四、李老师经常出差(从初二开始),但是他出差从不找老师带课,出差前他会叫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备课,出差期间就由同学上课。我还记得小老师有程华,潘芳奕…… 同学给同学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感到很新鲜。上课的讲的投入,听课的更是踊跃发言,现在想来效果或许不逊于老李啊!这或许也算是老李的一个独创吧,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五、班干部是轮流做的,除班长任期为一年外,班委都是一学期,不得连任。三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当过班干部,甚至从初二开始,连每学期的家访都是由班委进行,两人一队,多方面锻炼了同学的能力。
六、期终考试,全校只有我们班实施无人监考。当时为了此事,还有不大不小的波澜,老李顶住压力,他说他相信他的学生,结果不言而喻…… 大家很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大家自觉学习,有次小测验发下试卷后,李老师没做讲评,三天后同样的试卷再考一次,一前一后两个试卷全交给家长签阅。此事对大家很有触动,从此考试后大家都很自觉地纠错。
单元考试有时是由同桌相互出题,全班56个同学就有56份试题,不管是出题的做题的收获都很大。
七、寒暑假,李老师总是和万老师一起出去旅游,那时我们在学校补课。每天都有同学收到李老师从旅游地点寄来的信,信里面讲述的是他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我还记得我的那封信讲的是他吃过桥米线…… 他去南京给每个同学都带回了雨花石,每人大小不等的几颗,沉甸甸的石头承载的是他对学生深深地爱。
八、未来班在外还结识了友谊班,我还记得我们的友谊班也是成都十二中初87届一班,我的好友叫郭峰,有一次春游我们就去的是成都,每个同学住的都是自己好友家,而那一年他们也来乐山玩,也是住在好友家。老李总是很谦虚,他总是说自己那时还很不成熟,其实现在看来他那时的好点子还真多!让人不服不行!
九、我们班的主题班会是丰富多彩的,有读书节,思想节…… 每一个主题班会都是由同学自己主持,气氛活跃,极大地锻炼了同学的口才,而且每一次都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联欢晚会更是丰富多彩,每个小组的节目都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我们二小组原创的话剧更是一大特色,我还记得我们创作的第一个话剧是《贪官审案》,沈建当的是县太爷,我当的是师爷。毕业篝火晚会是在大佛坝举行的,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过夜,大家从家里带来木材,点起熊熊篝火,大家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离别的苦与乐!
十、勤工俭学也是李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一个方式,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有卖冰棍的,有摆地摊的,我还记得我们拿着介绍信去新华书店赊书摆地摊的情景,也还记 6 得那时我们班凌云文学社的小册子是两毛钱一本,销路是非常的好。说起凌云文学社,又提上两句,之所以说我是李老师很普通的一个学生,凌云文学社二十几号人,其中并没有我。那二十个人文笔的确很好,获奖无数,很多文章现在看来写的也是非常的好。
十一、有很多人觉得老李的教育改革是不务正业,那么效果如何呢?我记得有一次全市统考,语文单科,除了第二名是在外校,一到十三名全在我们班,结果证明了一切……
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李老师,也许你自己觉得当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作为你的学生,你的敬业,你的创新,你的教诲已经足够他们受益一生!
学生今天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立足于社会,感谢你给与的一切!
202_年12月3日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金色的梦,然后再把这个梦变成现实。
——
居里夫人
永远的未来班
1、确定目标。
“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1982年2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乐山一中,接任当时初一(1)班班主任,为了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全班形成凝聚力,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约束力量,我启发学生们为自己所热爱的班集体提出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班应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学生们还提出了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两年,同时又决定为这一崭新集体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并设计一系列班级标志。
2、设计标志。
我把确定班名、提出班训、创作班歌、构思班徽、绘制班旗的过程,看作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统一的过程。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并通过“班名、班训讨论会”、“班徽、班旗图案展评”、“班歌歌词朗诵会”、“最佳班级标志评选”等主题班会充分调动每个人关心集体的热情和创造精神。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班名为“未来班”,同时还确定了班训、班歌、班徽、班旗。3、追求进步。
“未来班”应该名副其实,因此,学生们在确定目标、设计标志后,便把成立“未来班”作为一个集体的奋斗方向。大家为之还订了一些具体的条件,由于目标明确,因此一时间班内风貌明显优于过去,大家在各方面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整个集体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4、成立大会。
到了初三,“未来班”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在1984年1月1日这一天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班成立大会。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唱起了班歌,宣读家长的贺信,老师致辞,同学们互相祝贺勉励,大会还通过了将收到的一笔家长贺款捐赠给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处的决定。最后,同学们表演了自己编写的三幕话剧《相会在未来》。
5、激励奋进。
“未来班”的成立对整个集体是一次极大嘉奖;但班集体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离祖国对中学生的要求还有距离,所以,“未来班”的称号对全班同学又是一种有力的鞭策。“珍惜„未来班‟的荣誉,无愧„未来班‟的称号”,这成了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警诫。毕业前夕,由学生们自己撰文、自己刻写、自己油印、自己装帧的厚达两百多页的毕业纪念册《未来》,便是三年“未来班”事迹和精神的结晶。
“未来班”的基本模式
1、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
“未来班”的班委干部都是自愿报名,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到了毕业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担任过班干部。这种学生干部制度,体现了学生高度自觉的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各种创造能力和奉献精神。2、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
“未来班”的每一个学生小组都是由五、六位学生组成的有利于全面竞赛的综合性小组: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劳动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
我在编组时,尽量考虑考虑“人才”(学习、体育、文娱等方面)的和谐调配,使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条件尽可能公平统一。实践证明,这种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既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凝聚力的产生、上进心的培养、互助精神的发扬,更有助于整个班级集体主义向心力的形成和进取创造精神的激发,使班集体充满温暖和活力。3、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
除了统一组建的学生综合小组外,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未来班”还有不少课外兴趣社团:“凌云”文学社,小发明组,集邮小组,学生记者组,小剧团,“攀谈社”,小篮球队,小足球队等等。这些兴趣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者是午间、周末、星期日或节假日等课余时候。4、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
“未来班”先后与乐山市五通桥中学初87级(2)班、成都市第十二中初87级(3)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系84级(1)班结成友谊班,把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思想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增强班级教育;同时,让学生在与友谊班的交往中增长社会知识,扩展胸襟视野,培养社交能力。5、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
在班级内部有意识地创设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物,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使用,这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未来班”,服务性工作都是学生们自愿承担的。三年里,保温桶里的开水是早晨同学们抢着灌满的;小书柜里几百本书,同学们随看随取,看完完后放回书柜,直到毕业,250本书一本不少;讲桌上、窗台上的盆花,不时有同学松土浇水,一年四季,鲜艳芬芳。6、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
“未来班”的口琴乐团是颇具特色而全校闻名的。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演奏者。学生进校第一天,我便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必备一支口琴,口琴乐团便这样自然组成了。我常利用班会课或其他课余时间教学生吹奏口琴。到了初三,我班的口琴乐团已初具规模,除了大多数学生的口琴之外,还有两名小提琴手和十来名手风琴演奏者。
7、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
《未来日报》是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编而“出版”的手抄报。从“未来班”正式成立之日起出第一期,以后每天按时“出版”,星期日、节假日也不中断,直到毕业。《未来日报》的统一要求有:(1)一律四开大小。(2)报头必须有班名、班训、班徽图案、主编姓名、期数和“出版”日期。(3)报纸的所有内容均是主编一人撰写,不得有一点转抄。(4)排版、抄写、美工等也由主编一人独立完成。《未来日报》确实体现了学生集体观念与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8、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
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便由值日生写每天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有两具基本要求:(1)认真按时完成,不得有缺漏。(2)忠实记下班上的各项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班内当日发生的各种大事或变化等等。
“未来班”的标志
1、班名:“未来班”
这是在“方志敏班”、“海迪班”、“希望班”、“奋飞班”、“雄鹰班”等几十个班名中,同学们经过反复比较讨论后选定的。最初这个班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后来,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发表后,我们的班名又增添了新的含义: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2、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
我们把“正直”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做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格。“团结”是对整个班集体的基本要求而言,我们希望班集体充满真诚和睦、互相友爱的温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勤奋”昌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面向未来培养多种能力,于是,同学们在班襄中明确写上“创造”。3、班徽:
我们的班徽由红日(上半圆)、大海(下半圆)和中间的“V”形图案构成。
4、班旗:红日海燕旗
把班徽图案经过简化(保留红日和海燕的轮廓),用金黄色的丝绸织在鲜红的旗帜上,便成了“未来班”的班旗。5、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
歌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我修改定稿后,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谱曲。谷建芬同志收到歌词后再请她的老搭档、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修改,最后为“未来班”谱写了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
第三篇:平行线讲学稿
2.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条必5.2.1平行线 __________.【教学目标】 3.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_____个.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4.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_______条,而经过直线a外一点P,与已知直线a
2.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______条.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二、判断题.【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学过程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二.预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13页上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2.①平行定义:,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表示法:“”,记作“a∥b”..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交点确定):
三、探究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课本中在转动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结论::过,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a
结论::如果与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称:几何语言描述c
b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4.思考: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 a?
请说明理由.四.小结:1.简单应用:
一、填空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
第四篇:讲学稿1
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寓言四则》 课型:讲读 主备: 审稿:
教学目标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重点难点:
1.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学习《智子疑邻》)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其邻人之父亦云(fǔ)不筑必将(jiāng)有盗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其子好(hào)骑,堕(duò)而折其髀(bì)丁壮者引弦(xián)而战。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2.解释加点的词。
天雨墙坏(下雨)其邻人之父亦云(老人)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
其家甚(很)智(以„„为聪明)其子
近(靠近)塞(边塞)上之人有善(精通)术者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此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不为福乎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其髀(大腿)丁壮者引弦(拉)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此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父子相保(保全)。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智子疑邻》的作者是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本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2)《塞翁失马》选自《淮南鸿烈集解》,《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又名《淮南子》,本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3)寓言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二、检查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能说出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吗?你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有什么特点?在世界文学宝库,寓言是一颗特别灿烂的明珠,它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韩非子》一书中就记录了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韩非子》一书中《智子疑邻》这个故事,你一定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⑵ 不筑,必将有盗。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第 二 课 时(学习《塞翁失马》)
一、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纠正字音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预习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ò)其髀(bì)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án)而战。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疏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2).理顺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
(3).分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看谁复述得又好又准确),让3-4位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2.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明确:因为塞翁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明确: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板书设计: 塞 翁 失 马
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智子疑邻》节选自《 韩非子• 说难 》,作者 韩非,战国 末期 法 家著名的思想家。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可以从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回答。2.《塞翁失马》节选自《 淮南鸿烈集解 》,是 西汉 时期 淮南王刘安
组织门客编写的。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的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比较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以„„为聪明)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塞翁失马
近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之人有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坠落,摔下)而折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大举)入塞,丁壮(壮年男子)者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此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将: 不筑,必将有盗。(会)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天雨墙坏。
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家那个老人干的。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5.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6.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第五篇:《黄河颂》讲学稿.
《黄河颂》讲学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诗歌情感,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teniu.cc 转载请注明出处。
2.揣摩关键词句,了解黄河的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
先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读准、读熟诗歌;再阅读“资料链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然后,细读诗歌,尝试品味诗句、用词的精妙。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预习·导学(先做后交流)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diān()狂lán()体pò()屏zhàng()筑()成 澎湃()()九曲()连环 哺()育 滋()长 2.查词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 屏zhàng: ② 澎湃: ③ 狂lán:
④ 九曲连环:
3.文学常识填空:
《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由著名音乐家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壮阔的 和 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诗歌结构,感知作者情感。
第一节: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 ”主题。
近镜头特写:
黄 “ ”黄河 俯瞰全景式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流向: 河 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
第二节:歌词。历史贡献 颂 “颂”黄河 哺育精神,学习誓言 第二课时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1.导入。2. 交流预习。
3. 初读诗歌,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4.品读诗歌,揣摩关键词句的作用。①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屏障”?
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④除上述外,你认为诗中用得精妙的词句还有哪些?试举一例作具体说明。5.小结诗歌语言上的特点。6.自由诵读体会。三.拓展·延伸
〈一〉回忆、摘抄学过或读过的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二—三首(句)。
,(《 》)(《 》)
,(《 》)
资料链接——背景简介:《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teniu.cc 转载请注明出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口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这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