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2_-202_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5篇范例]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23-106941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8 03:44: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202_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

郑州一中网校202_—202_ 学年(上)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人: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涂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60 分。

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C、族权与王权的结合 D、王权的自我神化

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

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 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 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4、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 个行省级单位,江南各省多逆地理形势呈南北狭长状。此举主要是为了 A、用中央权力控制地方权力 B、“强干弱枝”抑制地方力量 C、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5、“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 变为正式法定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①秦朝的御史大夫②汉朝的尚书令 ③明朝的殿阁大学士④清朝的军机大臣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 页)

6、“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察举制D、刺史制度

7、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中

符合这一评述的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 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 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

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A、法律完备B、公民参政素质高

C、经济最繁荣D、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9、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 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 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在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都享有民主权利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全体国民的民主 D、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10、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之说不啻梦呓”的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义和团运动

11、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12、西方学者评价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工人和贫农赢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与选举权 D、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13、1888 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 年辞职。他曾说: “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威 廉二世这样做的宪法依据是

A、皇帝有创立法律之权B、首相由皇帝任命,并只对皇帝负责 C、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大权D、首相在内阁具有绝对的权力

14、你在某个电影中看到如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正对着大门搭了一个大讲

高一历史试题第3页(共6 页)

台„„讲台前面旌旗招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着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人 山人海的广场上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响亮„„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胜利

15、《法国政治制度史》写到:“1871 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 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 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诸多因素”是指: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中国无产 阶级的壮大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7、有位学者把17 世纪40 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 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 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18、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 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19、有人说,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 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这种现象反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应包括①定都天京,建立 农民政权②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社会③洪仁玕提出空想的《资政新 篇》④抗击洋枪队的进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 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的称赞:“现在中国的 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 的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运高潮D、国民大革命

2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 命进行到底”。对于上述口号你认为合适的研究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B、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光辉业绩

高一历史试题第4页(共6 页)

C、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D、中共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历程

22、下表为“1943 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品种

A、东北钢、铁等资源丰富

B、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征日渐显露 C、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D、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呈现良好态势 23、1950 年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24、学习了《历史必修1》后,请你指出下列历史命题中,不是历史规律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人治到法制、专制到民主的过程

C、二十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正说明中国的古代谚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价值观多样化也是不可遏制的 25、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 战”“狡诈”“危险”,到了70 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 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 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6、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 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 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 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27、1872 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 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 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 是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 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高一历史试题第5页(共6 页)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8、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 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 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对香港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

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

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依法治国的方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0、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 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Ⅱ卷非选择题(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31 题20 分,第32 题20 分,共计40 分)

31、(20 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 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 世纪末,克里斯提民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 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 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美国总统与议员均由选举产生。美国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二年。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宣战权等。材料三: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 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 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以入帐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 章”。

高一历史试题第6页(共6 页)

(1)依据对材料二的理解,概括说明材料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哪些 宝贵经验?(4 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两种民主制度在表现形式和性质上有何不同之处?(8 分)(3)材料三中“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4 分)

(4)从以上材料中,你对人类社会民主发展历程有何认识?(4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 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 代。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 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

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 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1979 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

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 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 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 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一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 现?(2 分)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4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的重要原因。(2 分)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4 分)(3)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利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6 分)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 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__

郑州一中网校202_—202_ 学年(上)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20 分)

(1)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任答两点即可,共4 分)(2)材料一表现形式是直接民主,性质是奴隶制民主;材料二表现形式是间接民主(代 议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8 分)

(3)体现创新性;将公章一分为五;暗含分权制衡原则;尊重民意,体现公平。(任 答两点即可,共4 分)

(4)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民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表现民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任答两点即可,共4 分)

32、(20 分)

(1)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 分)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时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计4 分)(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6 分)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 分)

原因: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分)

第二篇: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定稿)

1、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 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 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 ④ 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5、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你会选择哪些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1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8.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D.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9.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五年 B.民国三十七年 C.民国三十八年 D.民国四十年 10.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11、202_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度节”。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1949年,这串“东海捧出的珍珠”再次与“母亲”分离。为了让她早日“回来”,邓小平提出

A.“九二共识” B.“九条方针” C.“一国两制”构想 D.八项主张)2

13.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14.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15.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准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A.10岁雅典男童 B.雅典贵妇 C.40岁雅典男性公民 D.来自波斯的商人

16.《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 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D.罗马法蔑视人权

17.202_年4月,英国民众2万多人在网上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布朗下台。布朗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了右图资料。对其解读最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B.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C.体现了三权的分立)3

D.反映了联邦政府权力结构

1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20.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21.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22.《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23.“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 D.德国分裂

24.202_年11月23日,朝鲜韩国在延坪岛海域相互炮击。此后美国韩国日本举行多次军演,头)4

半岛局势持续紧张。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朝鲜半岛便处于60多年的分裂状态。在这60多年中

①南北朝鲜由美苏占领区发展而来

②在“冷战”阴影下朝鲜分裂 ③朝鲜战争是两极格局下的局部热战 ④中国迫使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签订停战协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26、1994年上映的《被告山杠爷》主要情节是:某偏僻小山村堆堆坪的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深受村民拥戴。强英不孝敬婆婆,甚至动手打老人,山杠爷得知此事后当着全村人的面斥责强英。想不到强英回家后反把怒气撒在婆婆身上,激起了公愤。山杠爷于是命人将她绑走游街„„当天晚上,倔强的强英就上吊自杀了。检察院收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山杠爷被押上了警车。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文革期间,全国范围内出现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十五大以后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决心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薄弱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7、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因为这次会议 A、是在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的情况下召开的 B、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D、决定在国有企业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8、右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29、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2_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2_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2_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主要是因为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都有争霸的要求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能够保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30、下列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有 ①自然地理环境

②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④平等互利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

第三篇: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2_-202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诸侯间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残杀

B.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趋向崩溃

D.诸侯争霸,诸侯国数量减少

3.下列对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由母系氏族的母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C.在宗法制下,各贵族子弟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D.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4.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根据宗法

制,你认为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女儿

D.四儿子

6.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7.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边疆地区的得到不断开发

④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三司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9.“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10.下列制度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11.右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12.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 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

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1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14.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18.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19.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

.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20.下列为四位同学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你认为最确切的是()。A.甲: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乙: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丙: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2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联中的“国敌”是指()。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22.毛泽东曾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20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新”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A.青年学生第一次充当了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B.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无产阶级充当了革命主力,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革命的领导

2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4.遵义会议以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其理由是遵义会议()。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曾经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病,共产党才是心脏病”。体现蒋介石这种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重庆谈判

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26.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7.“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

A.中共“一大”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

28.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29.“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A.星火燎原

B.力挽狂澜

C.灯塔指引

D.进京赶考

30. 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31题11分,32题24分)

3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问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4分)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材料二 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和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分析这两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8分)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1-5 CCDAB 6-10BACDB 11-15 BBDAD 16-20 DDCCD 21-25 DCABD 26-30ACABB

31.答案:(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4分)(2)①以血缘关系为政治关系的纽带(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使家与国结合为一体。②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分)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4分)

32.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4分)

(2)图二:1927年,毛泽东领导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开始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图四:1949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4分)

33.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的社会,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留下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四篇: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

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学期

B、泰然违犯摘要执教 C、安然违反择要就教 D、泰然违反摘要执教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人文学途径的不是寥寥,而是几乎没有。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十月初,某家报纸披露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湖北发现世界首例活体“杂交野人”。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___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6.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迎接新世纪的晚会上,师生们济济一堂,心中升腾起振兴民族的使命感。

B.各民主党派代表畅所欲言,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表达了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信念。

C.米卢蒂诺维奇竟然把数十年一再受挫的中国队带进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圈,真令人刮目相看。

D.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或折冲尊俎,或纵横捭阖,在艰难中为新中国最初的外交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巴格达当地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巴格达上空顿时炮声大作,火光四射,地面不断___烟柱。

②由于他多次___劳动纪律,最近受到公司的警告处分。③随着欧元的启动,欧元将成为一种与美元___的主要货币。A.升起违犯对峙

B.翻起违犯对抗 C.腾起违反抗衡

D.滚起违反竞争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

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 D.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9.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___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回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A.迟疑逐渐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犹豫逐步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10.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劳动锻练 B.励行节约一枕黄梁妄费心机通宵达旦 C.堰苗助长结局园满不可思议一劳永逸

D.记忆犹新乔装打扮顷刻之间罄竹难书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兵慌马乱纷至沓来心有灵犀一点通 B.诨号融会贯通相辅相承无边落木萧萧下 C.宣泄大材小用促膝谈心自古逢秋悲寂寥 D.糜烂闲情逸志鞠躬尽瘁落霞与孤鹜齐飞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商品包装、广告等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得仅用汉语拼音。

B.GQ系列管道清理机能协助你疏通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C.发展副业后,村民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多元。D.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抢救粮食、棉花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6、下列四句话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A.景阳岗上的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B.我站经销的呼和浩特市机床附件厂生产的各种规格动力卡盘,是适用于各种车床和普通转角的内、外圆磨床及自动化机床上的高效自动化夹具。

C.广泛发动青少年高标准地开展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先进人物为内容的竞赛。

D.田华同志自我介绍说,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有何感想?

13.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匮乏振聋发聩溃不成军功亏一篑

B.憔悴鞠躬尽瘁出类拔萃猝不及防 C.蠕动相濡以沫生性懦弱孺子可教

D.寒暄喧宾夺主煊赫一时大肆渲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没 湮没不闻 是非 惹是生非

B.抱怨 以德报怨 坚韧 坚忍不拔 C.退化 蜕化变质 清秀 山青水秀

D.人世 不省人事 卓见 真知灼见

14.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

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姆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三、解答题共5小题,共20分。15.(本小题满分4分)

简述威震长坂桥的故事。

16.(本小题满分4分)

葛朗台太太死后,葛朗台在骗取女儿的财产继承权的过程中,有哪些“精彩的表演”?

17.(本小题满分4分)

金陵十二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她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体会作者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8.(本小题满分4分)

试分析哈姆雷特的个性特点。

19.(本小题满分4分)

简述《红楼梦》中王熙风协理宁国府的一个故事。

20.作文题共1小题,共60分。(本小题满分60分)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第五篇: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_-202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_—202_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202_届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卷(答题卡)中。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西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

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B.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D.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5分)(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官 舍 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①8.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5分)9.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2)《赤壁赋》中“。”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屈原在《离骚》中声明“,”。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我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忙不迭地找来五顶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你也一样。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知道。(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7小题,12-17小题每题3分,18小题2分,共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博考文献,________”——将“实”与“虚”按照合理的比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是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的价值所在。

②12月10日晚,国务院公布了202_年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至此,近期舆论对该方案的争论,终于________。

③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________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更根本的目标。

A.言必有据 尘埃落定 不足为训 B.言必有物 盖棺论定 不足为奇 C.言必有据 尘埃落定 不足为奇 D.言必有物 盖棺论定 不足为训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播出,使公众对其热议程度大有高过今年两会的势头;同时,这几天有关雾霾的话题以及对于视频内容是否客观的探讨,引发了多方热议。

B.“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C.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农业先导区建设,把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尤其要解决好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的配套问题。

D.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灾难、灾祸)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顺心满足)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用盒子)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15.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3分)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孰能讥之乎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吾其还也 ⑧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⑥ 1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7.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旅行,我们总处于行走之中。行走在山中,可以欣赏花木岩石;行走在海边,可以观看潮起潮落;行走在城市里,可以感受繁华喧嚣;行走在乡野间,可以体会幽静僻远;行走在书籍中,可以获取知识与快乐……

请以“行走在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_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文本第一句话“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而选项A却把青铜冶炼技术说成了冶铁技术,属于张冠李戴,故错。

2.B.文本倒数第三段结尾处,“汉人进而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中有“类似”二字,这说明“球墨铸铁的工艺”是现代工艺,而不是楚人的冶铁工艺。

3.C.根据第四段可知,铸铁柔化技术是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这一技术还不成熟,因而没有普及和推广。选项C中说“普遍提高了”农具的寿命,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属无中生有。4.D 5.B。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6.C。“没有因为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表述不正确,原文“然未曾以臧罪鞫人”。7.(1)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宽恕,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于戎狄”状语后置1分,“贷”1分,“诚”1分,大意2分。)(2)我们已经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既”1分,“咎”1分,“悔其”的“其”1分,“得”1分,大意1分。)8.①“拂”和“侵”分别是吹拂、入侵之意。在颈联中拂是“传过”,侵是“投映”之意。(1分)

②两字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官舍竹动态美,风吹瘦竹,萧萧作响,与主人的居室相伴,陡生出文人雅趣。竹影斑驳,投映在棋局之上,平添了几分清闲与欢乐。(2分)

③两字不仅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更微妙传达出诗人在无端遭受贬谪之后仍能淡然相处,坚守初心的情怀。(2分)

9.①整首诗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2分)②萧萧苦竹,生而有节,虽无“夭艳”之姿容,却有“孤贞”之美德,虽然独处却坚韧耐寒,声虽疏却“生雅趣”,影虽瘦却增“清欢”。“独守”二字既是对竹的褒扬,又是对自身的肯定。(2分)

③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或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2分)10.(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1)答C,3分,答B,2分,答E,1分。A项说成“告诫我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对小说主题理解有误,太浅了。D情节不曲折生动、起伏跌宕。E“虚伪、功利心极强”说得有些过了,不符合东沙老婆的形象。故给1分。

(2)①倔强固执: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戴帽子。(2分)②务实有责任感:台风肆虐,渔船遇险。他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到现场指挥工作。(2分)③真实坦率:当记者就“帽子”一事采访他时,他不愿被拔高,直接说出自己不愿戴帽子的事实。(2分)

(3)①“帽子”一语双关,既指可以御寒防暑的帽子,又指加在东沙头上无形的束缚和光环。(2分)②小说以帽子为线索,围绕帽子展开情节,集中紧凑。(2分)③小说以小见大,以戴不戴帽子这个小事件折射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拔高放大人物形象的不良社会现象。(2分)

(4)观点一:戴。(2分)

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东沙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被放大成亲民行为让他很反感,所以他会戴上帽子以正视听,同时也免得别人说他虚伪、做作。

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下属往往会迎合领导的好恶,领导因个人习惯不戴帽子会让需要戴帽子的下属很为难(比如副镇长就只好不戴帽子),所以不如戴上帽子。

③从个人习惯上分析: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真要是因不戴帽子影响工作,就不好了。小说中也提到海岛上有酷暑严寒,他淋雨后“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还有妻子的过分关心,办公室主任的内疚也让他觉得很麻烦。(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观点二:不戴。(2分)

① 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不戴帽子既让自己觉得舒服,又会产生亲民的轰动效应,那何乐而不为呢?

② 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不戴帽子已经成了他亲民的招牌,突然戴上帽子,人们不知又会做怎样的放大解读,又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③ 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东沙是一个固执、倔强的人,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他都很忌讳,从小的习惯绝不会为了他人的议论就改变。(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2.C “言必有据”,所言必有根据。“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真实。“尘埃落定”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已经有了结果,成为定局;“盖棺论定”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到死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不是人死亡之后的事情,排除B、D两项。“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和榜样;“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第(3)句说的是如何看待小错,与效仿无关。排除A、D两项。

13.B。A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或者“使”;C项“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种属不清;D项不合逻辑,否定混乱,应将“免遭”改为“ 遭到”。14.D(特意)

15.A ③表反问语气,⑤表推测语气,⑦表婉商语气。

16.C.(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17.D 把/用/凭/来

18.B 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孟喜著),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当时天降大雪,积雪很厚。洛阳令外出巡视,看到百姓都清扫积雪出来,还有讨饭的人。走到袁安的屋前,见没有(可以)行走的路,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便派人清扫积雪,进门却看见袁安冻僵躺在床上。洛阳令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呢?”他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少食缺吃,所以不应该去求别人。”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达,于是就推荐他作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一年以后,袁安被征为河南尹。政令非常严明,但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凡做官的人,高则望当宰相,下则希冀当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师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第二年(86),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87)他又代替桓虞做了司徒。

202_-202_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