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我国运动员退役教育的研究(精选五篇)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3-71634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6 16:12: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国运动员退役教育的研究

我国运动员退役教育的研究

作者:王进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20 字体:【大】 【中】 【小】

解决好运动员的退役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体育部门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随着市场调节功能的扩大,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退役运动员在寻求再就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成为社会竞争的弱势群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退役安置的难度。这种退役安置困难直接影响了我国后备运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国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政府包分配到自主选择的过程,观念转变留下的真空地带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意识上的空缺,造成心理准备不足,引起诸如“事业失落感”“再就业焦虑症”等社会综合症,严重的还会影响到退役运动员主动择业和退役后的生活质量。

课题着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我国运动员退役意识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旨在了解与运动员退役意识有关的运动员认同、退役准备认知和退役自主性等因素是怎样影响心理状态的。并进一步揭示运动员退役过程中生活迁移的社会特征,以及退役意识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员退役干预性教育服务的可能性进行探索。1 影响我国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因素分析

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意识主要是受社会变革的大环境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才的使用与流动变得更加市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政府安置退役运动员办法的一种摒弃。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运动员寄希望于这种安置办法是运动员应享受的一种“社会待遇”。这样的认知在运动员退役意识上主要会产生两个负面的影响:首先,这种认知会使运动员偏向于依赖这种方式退役,在很大程度上作用运动员退役的自主性;其次,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革打破了这种认知上的“社会待遇”,继而运动员的心理认同标准与现实认知标准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例如,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运动员在退役问题上的反应是:“我长期从事运动训练与竞赛,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了我的青春。退役后,国家就应该考虑我的工作问题。”然而,实际中,用人单位对运动员的要求提高,使运动员感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下降,在心理上产生了落差,以至于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1.1 运动员认同性

从内部的因素分析,一般国内的媒体和学术界认为我国运动员退役后的一个显著弱势是教育的程度,文化水平低是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运动员的认同性应该是影响退役过程更直接的因素。在我国举国体制的条件下,成功的运动员可以享受到很高的政治和社会荣誉。这样,成功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其结果是运动员愿意付出艰苦的投入来获得这种成功,使得这种漫长的付出和成功强化了运动员的自我社会角色。退役后,现实与理想之间落差使运动员难以接受,从而会产生失败感,对生活感到失望和焦虑增加等。对于处在退役过程中的运动员来说,这种心理的落差也可能会使其回避退役的问题,延缓退役意识的形成和滞后进入退役的准备状态。1.2 心理状态

另一个影响运动员退役意识的内部因素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主要反映在人际交往、现实生活的认知、生活焦虑的认知和孤独感四个方面。在我国,运动员一般是通过“三级体训制”培养出来的,训练的生活与环境比较单一,运动员很少与社会有接触,而训练体制本身一般不会发展运动员的社会生存能力。这样,退役后的社会生活会使运动员感到一种认知上的缺陷、人际交流方面受阻,以至于难以应付变化了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使运动员增加生活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降低退役生活的质量。1.3 自我评价

失败的退役生活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影响个体的体育价值观,这也反映了运动员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这种心理状态通常影响运动员处理退役过程中的问题。例如,运动竞技训练通常会给运动员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病,这或多或少地会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处理得不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自我评价高的运动员在退役过渡期通常会表现为积极地对待伤病带来的困难,但自我评价低的运动员则多表现为失意感增强,在应对策略上显得无能为力。

1.4 退役应对策略

运动员的退役意识通常表现在退役准备状态方面。处于退役准备状态的运动员会积极计划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在退役过程中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有的运动员对有关退役问题则表现为不愿意想,在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多采用回避的方式。1.5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运动员获得成功退役的重要原因。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行为事件的方面,更表现在及时的心理援助方面。心理的援助会增加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提升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机会。2 理论基本框架

研究建立在退役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把运动员的退役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来处理。所以,在考察运动员的退役问题时,是基于运动生涯的概念把现役阶段和退役阶段联起来考虑,分成几个不同的时段,观察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心理状态、以及应对策略之间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构思,研究具体地把退役过程放到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分成四个阶段,标记为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

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对这些阶段分别定义为:

运动员阶段——指运动员处在现役期,包括进入专业训练的初、中级运动员和高级(或优秀)运动员,主要特征是这些运动员不打算退役;

打算退役阶段——指运动员处在现役期,但打算退役;

退役过渡阶段——指运动员处在退役后的1~2年内;

退役后阶段——指运动员退役在3年以上。

基于这个理论框架和个案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运动员退役意识应该反映在运动员角色的认知和退役准备的认知方面。与国外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意识对运动员角色的评定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国家中,运动员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英雄”,是社会崇拜的对象。所以,一般情况下,退役运动员都会以自己曾有运动员的经历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中国社会的传统意识中,运动员的形象被描述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种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的社会认知。因此,我国运动员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不会像国外运动员那样,在精神上影响很大,而是更直接地受运动生涯期的影响,也就是说,运动员角色的认知更具有动态性。

另外,这个理论框架把退役应对策略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应对策略指运动员在退役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一般理论认为,应对策略有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两种方式。所谓积极应对方式指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积极想办法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减少退役带来的焦虑感,而回避的方式主要反映在通过对注意的转移来达到减少退役引起的焦虑。

我们认为,运动员退役的社会支持对于退役过程尤为重要。从我们的个案分析中不难得出,成功的个案往往与及时的社会支持分不开,而失败的个案通常是缺乏社会支持的。最后,退役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在性别上应该有所差异。但是,目前没有研究指出,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性别上反映了怎样的不同。所以,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3 实证调查

通过对全国789名运动员(其中退役运动员249名,现役运动员540名)的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加对自己的运动员角色认知会下降,退役准备的认知会增加;产生退役的想法主要与生活的心理状态有关。当心理状态下降时,如自我评价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生活焦虑和孤独感增加等,都可能使运动员感到自己的运动员角色受到威胁,产生退役的想法。

调查还发现,运动员退役的应对策略对于调整心理状态尤为重要。通过对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回避的应对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积极的应对方式更能增加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降低生活焦虑和孤独感。而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能改善心理状态,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同时,调查发现运动员中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多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女性运动员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更为突出。这种回避的应对方式通常表现为运动员不愿意去想退役的问题,所以,也反映出女性运动员的生活焦虑普遍高于男性运动员。由此暴露出,运动员在对待退役问题上还缺乏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进一步比较了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的生活心理状态,结果显示现役运动员的生活心理状态并不乐观。总体上讲,现役运动员在心理状态的调节方面不如退役运动员,特别是在生活焦虑方面普遍高于退役运动员。但是,退役运动员反映的孤独感高于现役运动员。调查分析认为,现役运动员的生活焦虑可能是来自竞技训练和比赛的压力。通过走访一些运动员,了解到我国运动员通常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训练与比赛,生活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内容是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所以,生活的压力多来自比赛和训练,对孤独的敏感不是很大。而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生活中社会交流的内容增加了,但由于长期的集中训练生活使自己的社会圈子变得很小,这样,在心理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就会感到孤独。

通过对退役过渡阶段和退役后阶段的分析,发现运动员退役后的1~2年内通常处在一个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普遍较其他时期差,退役运动员主要感到缺乏社会支持。到第3年后情况有所好转,一般5年以后情况有明显转好。在走访退役运动员的调查中,了解到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焦虑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一般地讲,运动员刚退役时,不再需要考虑比赛和训练的内容,这样,一个长期的压力消失了,运动员会感到这方面的压力减轻,生活焦虑下降。但是,随着逐渐进入社会,必须要面临新的生活问题,诸如文化程度低的障碍使退役运动员在很多时候难以应对生活,以至生活的焦虑又会增加。所以,做好运动员退役过渡阶段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他(她)们规划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对于提高运动员在退役后阶段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根据理论框架,调查还对运动员阶段和打算退役阶段的退役意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打算退役的运动员主要反映在运动员角色的认知下降,退役准备的认知增加。对打算退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运动员在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认知方面,都差于没有打算退役的运动员,而且生活焦虑和孤独感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多数运动员一般都是采用回避退役问题的应对方法,导致运动员无法处理自己实际生活的变化,引起心理状态急剧下降。这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打算退役的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使运动员缺乏有关的退役知识。

研究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了退役意识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如在国际比赛上获得过名次的运动员),越有退役意识,主要反映在运动员角色的认知下降,退役准备的认知增加。对这些运动员退役意识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他(她)们的生活心理状态并不比其他运动员差。分析结果建议,这些运动员退役意识增加并不是因为生活心理状态下降的原因,进一步通过对生理成分的分析,显示这些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年限要比一般运动员都偏大偏长,这一结果似乎建议高级运动员的退役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自然发展阶段有关。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分析,这些运动员似乎对自己运动生涯的付出和回报的认知基本上是平衡的,多年的运动训练使他(她)们看到了收获。所以,与其他没有获得成绩认可的运动员相比,他(她)们在自我的价值方面似乎得到了强化。这样,即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意识到运动生涯应该结束时,他(她)们仍可以保持良好的退役心理状态。一般意义上讲,优秀运动员在对待退役问题上通常具有主动性特征。如果我们掌握住这一规律,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退役心理教育,能使运动员在打算退役阶段把握好退役的主动性。

为了解社会支持对运动员退役的促进作用,调查研究对运动员的社会支持认知进行了预测心理状态的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的认知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加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同时,还可以降低生活焦虑和孤独感。通过对我国运动员在退役过渡阶段所接受的社会支持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最常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家庭、朋友和亲戚的帮助,而教练员、队友和同乡的帮助次之,单位领导和企业的帮助较少,地方政府的直接帮助最少。这反映了有关部门在对待运动员退役的问题上还只是停留在政策的倾斜上,缺乏更直接的帮助。

通过对我国运动员退役的性别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女性运动员的退役心理状态要比男性运动员差,主要反映在女性运动员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生活焦虑增加等。特别是现役女性运动员的生活焦虑最高。进一步对女性运动员的运动生涯进行比较,发现一般要比男性运动员短,这可能是引起生活焦虑的原因之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女性运动员的家庭归宿感要强于男性运动员,同时,女性运动员在职业的选择方面受社会认可度的限制,这些生理的和社会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女性运动员的认知压力源,从而增加生活的焦虑感。通过对男女运动员的应对策略分析,发现女性运动员主要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退役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运动员的消极成分。这些发现建议退役教育应该要有区别地对待,特别应关注女运动员的退役过程。4 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性教育要关注的问题

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退役方面反映的问题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决定的:首先,国外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多以自我管理模式为主,行为决策比较个人化,而我国运动员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体行为的模式,行为决策相对集体化。这就决定了国外运动员的退役控制更具有主动性,而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控制更倾向于被动性。其次,国外运动员的运动参与大多是业余性质的,虽然国家会对运动员进行部分的投资,但运动员自己投资是主要的形式,国家只是以资助的形式帮助个体发展运动事业。所以,运动员多具备两种以上的生存技能。而我国的运动员主要是由国家来培养的,带有很强的职业性质。因此,运动员通常体现了技能单一和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特征。这使得我国运动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最后,由于社会环境对运动员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例如,长期以来社会上的观点认为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运动员的自我评价,特别对那些没有取得过优秀成绩的运动员更是这样。

所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特征使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体现三个主要问题:

(1)退役的被动性较大;

(2)再就业选择范围缩小;

(3)退役过程中情绪反应增加。第一个问题的负作用主要是使运动员缺乏退役意识,表现为不愿意主动地面对和接受退役的事实,对待退役问题通常是以回避的应对方式,在心理上无退役准备。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不仅运动员有这种倾向,很多教练员也不愿意运动员去想退役问题,使运动员强化了这种被动性。第二个问题的作用是运动员在退役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3%的运动员提到了这个问题。有的运动员同时也意识到退役后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很难接受上大学继续教育的选择。有的运动员甚至认为,即使上大学,拿到文凭,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对再就业毫无帮助。第三个问题反映了心理上的负面反应,主要影响退役后的生活质量。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运动员在退役前和退役中心理状态通常表现欠佳,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下降、焦虑和孤独感增加等等。而运动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了缺乏适当的知识和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我国女性运动员在退役问题表现了相对较差的心理状态。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的退役干预性教育中需要关注这些问题,以提高运动员退役过程的质量。5 关于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的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和问题的描述,本研究认为我国运动员在退役问题上需要引导,特别是在心理方面的辅导。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

5.1 观念的转变——作为管理者(如教练员、训练单位等)应了解和认识运动员退役的自然规律,本着对运动员负责的态度,改变过去回避退役问题的做法,积极支持运动员学习了解退役的基本知识。

5.2 纳入工作内容——有关的主管部门应把运动员退役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工作内容来考虑。在现阶段,虽然没有必要成立运动员退役指导机构,但此项工作可由各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结合心理专业工作者来进行。

5.3 开展知识传播——通过知识讲座和运动员手册的形式,向运动员宣传有关运动员退役的基本知识,使运动员能够正确对待退役问题,采用积极的方法调节退役过程中的情绪反应。5.4 建立心理咨询——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应及时求助心理咨询。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信息站的方法,使运动员知道应该上哪里去寻求帮助。

5.5 建立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运动员顺利渡过退役期尤为重要。虽然有关管理部门很关心运动员的退役问题,但直接的、让运动员能感受到的帮助还不够。通过教练员和领队的关心,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运动员的退役压力。

5.6 关注个体差异——在运动员问题上不同群体的差异会表现在心理反应方面。例如,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的情绪是不同的。优秀运动员可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的反差增大而引起心理失衡,但一般运动员则可能会在退役过程中增加失败感。另外,女性运动员的退役心理状态应该加以关注。

5.7 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对于处在退役阶段的运动员应开展有关再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通过短期培训班,让运动员学习找工作的简历准备技能、工作面试技能、寻找工作的策略等等。

5.8 提供就业和教育信息——通过建立信息站的形式(如网络的形式),为运动员提供就业和招工指南的信息。对于希望上大学的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信息站了解各学校招生信息和录取标准等。

5.9 关注退役运动员的生活——运动员退役后通常需要1~2年的磨合期,在这段时期,心理情绪的波动最大。所以,应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以减小退役对未来生活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进(浙江大学)

丛湖平、钟璞、周雪亚、范佳英、郑方、郭怡

第二篇: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讨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讨

□ 作者:曾捷英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

制度建设 2010年 第8期字号:【大 中 小】

▲ 本文得到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和人才强教项目的资助

◆ 中图分类号:G813.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难度日趋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本文从调查了解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分析阻碍他们成功再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同时查阅外国运动员就业的资料,进行中外情况文献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渡过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后,都面临着一个退役再就业问题。在当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再就业,政府促进再就业”方针的指导下,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于竞技系统来说,运动员的再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人事、劳动部门妥善安置。但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明显扩大,人才招聘要求不断提高,使运动员安置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由于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就业渠道主要为组织分配、上大学及自谋职业。组织分配从1998-2002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组织分配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25.67%下降到2002年的7.63%,上大学人数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7.93%下降到2002年的2.11%,(二)运动员再就业的意义

1.实现人生价值。运动员再就业的途径对运动员来说,包括再上岗或再就学,均意味着他们要接受新的挑战,要发掘自己身上许多有待开发的潜能。只要能够按照社会需求,端正择业观念,从自身客观出发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岗位,就能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再就业的成功与辉煌。

2.服务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作用逐渐消退。整个社会、社会单元和个人参加体育的目标越来越复杂,经济、文化、健身休闲、社交等多种目的为人们广泛接受,体育的社会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职业体育的引进是我国体育从先赋性整合和行政性社会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过渡的一个标志。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呈现了就业方向的多元化,退役运动员已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国产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困难现状

文化程度低、缺乏体育以外的专门技能、身体上的伤与病、晚婚等,都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严重障碍。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8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在湖南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的比例高达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还多,其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

(二)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压力增大造成相对就业弱势使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我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二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退役运动员在自身不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就业现状就可想而知。

2.政府安置职能的减弱导致再就业途径的不畅。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逐渐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运用行政指令性计划来发挥它在体委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间的协调作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政府指导在企业用人制度上已不具有约束力,尤其是《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的废止,使运动员再就业体制已由国家的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3.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目前体育行业可提供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一是退役当教练,但这毕竟是属于极少数优秀运动员;二是做体育教师,但有学历的门槛限制;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由于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的限制,就职人数很少;四是进入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与本科学历的体育院校(系)毕业生竞争激烈;五是自主创业,但因受到资金、专业知识和市场等的严重制约。

国外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俄罗斯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俄罗斯是体育大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而绝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都会面临自谋出路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时遇到的尴尬境遇,运动员是俄罗斯人最不希望从事的职业之一。针对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再就业”尴尬,什亚诺夫在2008年7月向议会下院提交了对《俄联邦体育运动法》等多部现有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出经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且具备“俄罗斯运动健将”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一旦获得奥运会奖牌,便能获得免试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权利。另外最近几年,不少知名运动员退役后都进入俄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学习,如4枚奥运金牌得主、体操名将涅莫夫。而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二流运动员而言,退役就意味着开始了另一场没有优势的竞赛。好在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宽松,因此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基本上还不成问题。

(二)美国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美国的运动员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进入职业圈的运动员多数以俱乐部为依托,有较为可观的年薪,可以保证他们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衣食无忧。而业余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多数人有自己的职业或专长。

另外,美国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中小学的孩子都是以学习为本业,参与运动只能是课余时间的事。美国的很多大学会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鼓励他们边学习边训练。大学毕业之后,愿意转为职业运动员的,可以努力在职业运动队中谋得一席之地;愿意以业余运动员身份继续训练的,可

以边工作边训练。即使是那些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在相对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各类保险为依托,只要按时缴纳保费,在特定的时期内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

(三)日本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日本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具有典型的西方特点,这里没有政府背景的体校,一名运动员从小到大只能依托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完成冠军梦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成为优秀运动员之前,训练经费和各种杂费完全由家长个人承担,而在成为顶尖选手之后,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和奖励措施,收入完全要通过比赛获得。

在日本,很多人结束运动生涯后往往会选择自主经营来维持生计。由于多数人必须完成学校的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他们在放弃体育事业后仍拥有一技之长,并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日本奥委会更会劝说和建议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留在体育岗位从事教练等工作,日本政府也在研讨以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一般来说,日本运动员退役后还是基本上可以保证自食其力、生活无忧的。在60岁之后,他们还可以享受高额的养老金保险,维持生活基本无虞。

(四)评价

与俄罗斯和日本相比,美国在保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制度方面比较健全,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达到了体教结合一体化的水平,并且在大学期间给在校运动员提供高额奖学金,可以使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安心的进行训练,运动员退役后因为有学业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继续服务社会。总之我国在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对策上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核心

目标是指某一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取得的成果,它对国家和组织的活动具有引导作用。现阶段无论是政策性安置还是以经济补偿的办法鼓励运动员自谋职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运动员出口。但是就业的困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目标应该以根本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为中心,着眼于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竞争力,着眼于拓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渠道,着眼于健全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

(二)提高运动员成才率并控制运动队规模

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控制专业运动队规模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体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避免追求运动项目的大而全,杜绝不讲成本地盲目铺摊子,尽量控制运动队的规模,减少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材、科学训练,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运动训练方法,努力提高运动员成才率,走精兵之路。

(三)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体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争取媒体的支持,促进媒体加大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调动企事业单位接收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积极性,重塑退役运动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环境。

(四)鼓励退役运动员到高校进修

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既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建议改革现有政策,打破对运动成绩的要求,不把进入高校读书作为对运动成绩的奖励,鼓励所有退役运动员参加高考,在录取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加强退役运动员退役前和退役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以退役运动员自身发展水平为依据,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启发教育,通过心理辅导、行

为纠正等方法解除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估计自己,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努力塑造自己,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使他们认真地选择就业岗位,选择人生的新起点,在新的旅程上再创辉煌。

(六)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是保障运动员权益,解除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最基本手段。新时期,必须在保证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应保尽保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员社会保障是运动员的“安全网”、“减震器”。目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人员覆盖面窄、保障方式单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且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更没有专门针对退役运动员在就业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国家应当尽快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设立退役失业保险基金并建立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李斗魁.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情况及改进对策[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

2.郑婕.退役运动员二次职业生涯设计方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Barsukova, S.Iu.Formal and Informal Employment[J].Sociological Research,2005(4)

第三篇:退役运动员

“通过体育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我们的退役运动员就可以把自己在技能上的特长转化为职业上的优势,这为他们的再就业拓宽了道路。”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道。比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总的称呼,其中有指导打乒乓球的、打羽毛球的……我们需要制定细的标准来进行考核。”李建国认为,通过整个评价体系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

“我们的退役运动员,他们在运动技能上有专长,通过一定的培训、考核,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证书,那么他们在就业上就有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倪会忠说道,“这也是我们国家运动员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总共分为4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社会体育师。

不过,据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指导委员会的首批委员之一李建国介绍,由于目前的整个资格认定体系尚未完善及细化,所以在就业市场,业主聘用员工时的任意性仍旧较大。“国家出台的职业标准只是一个总体轮廓,现在我们专家委员会要充实它。比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总的称呼,其中有指导打乒乓球的、打羽毛球的……我们需要制定细的标准来进行考核。”李建国认为,通过整个评价体系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退役后路,要从娃娃抓起

唐全顺赌球案发后,再加上不久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之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关注。目前各省市几乎都积压了一批像唐全顺这样无法安置的退役运动员,也有的退役运动员像才力一样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

唐全顺在上海队时的教练王后军说:“唐全顺的经历,反映出我国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妥善安置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文化学习问题。”这位老体育工作者说,如果只顾运动成绩,而对运动员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化学习不闻不问,是对他们极端的不负责任,是没有以人为本。

王后军说:“做球星的毕竟只是少数,千万不能运动成绩没练出来,文化学习也耽误了。”他现在正尝试一种新的足球选手培养模式:足球苗子平时在学校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正常的文化学习,双休日接受他的足球训练,而不是像一些“足球学校”那样把孩子们与日常学校教育分离开来。这一做法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支持。

中国体育界目前正在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不少地方在探索新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方法,“体教结合”是其核心内容。在上海,从1999年起即开始进行“运动队办进学校”的尝试:一线队办进大学、二线队办进中学、三线队办进小学,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这既利用了充足的教育资源,改变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对立的矛盾,也为将来运动员退役免除了后顾之忧。“全社会在为运动员巅峰时期的辉煌欢呼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带着一身伤病走向社会时的失落。”王后军说,“关键是要建立更为科学、人性化的运动员培养机制。”

第四篇:运动员退役申请表

附件四

运动员退役申请表

姓名:

性别:

国籍:

出生日期(年/月/日):

街道地址(居住地,非邮政地址):

城市:

省/地区

邮政编码:

国家:

电话号码(包括国家编码):

移动电话(包括国家编码):

电子邮件:

大项及小项:

IPC注册号:

我在此宣布退出各类国际和国内比赛,并要求国际残疾人奥委会将我的名字从运动员行踪计划名单中删去。我完全了解以下特别提及的关于目前国际残疾人奥委会反兴奋剂条例(第7.8条款)有关退役和重返赛场规定。

退役和重返赛场:

“已经向国际残疾人奥委会(IPC)或相应的反兴奋剂组织的宣布退役的运动员,若想重返赛场,应至少提前三个月向国际残疾人奥委会或相应的反兴奋剂组织提交申请,并在此期间接受一次赛外检查。”——第7.8条款

运动员签字

日期(年/月/日)

注册单位盖章

第五篇:运动员退役安置

构建良好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制度

-------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困难应当做到防患未然

随着前世界冠军张尚武在街上卖艺乞讨的照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之后,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来说,我国运动员退役之后存在两大难题:一个是就业难,一个是疾病缠身没钱看病。

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退役运动员年龄大、没文化、不了解社会,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的专业化训练体制使运动员只精通自己的专业,文化方面却一无所知,体育体制存在弊端,另外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妥善安置,更没有提前考虑运动员的安置问题。之所以疾病缠身没钱看病,是因为我国的金牌战略使一些运动员无法顾及科学规律,为出成绩超强度训练,很多运动员为此落下终身疾病,根本原因是我国对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国家的保障和保险。这些问题导致了退役运动员生活的困难,更导致了部分体育项目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认为我国需要构建良好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制度,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困难应当做到防患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不能让大量的运动员面临退役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在运动员的事业高峰时期提前为他们铺好路,保障其退役后的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提高人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才能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构建良好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育界应当注重培养全面的运动员,尤其要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以便于其退役后尽快融入社会。这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国外的大部分运动员本身就是学生,即使体育上成就不高,完成学业后也能找到工作。我国应当从思想上转变对运动员的培养理念,不能只追求体育成绩,忽视文化教育。

二、政府为运动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建立好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使其退役后有起码的生活保证。有些运动员年轻时有了钱就挥霍,所以还是将奖金、金牌等荣誉转化为社保和医保更好,以便将来他们生活、看病有个保障。

三、国家应当完善保护运动员的专门政策和法规。运动员是一个十分辛苦的特殊行业,有些体育项目具有风险性,不仅容易累出一身病,失误时更具有人身危险性,应当维护退役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四、运动员应当为自身将来的转型铺路。我国体育界不乏退役后发展得很好的运动员,李宁、李小双、邓亚萍、大杨扬等都是成功转型的代表,姚明在其退役之前就参与各种投资,跻身商界,还有更多的运动员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应当成为一种趋势。

总之,构建良好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注重人权的执政理念,更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防患未然的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困难同时也体现了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持久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我国运动员退役教育的研究(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