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芳华》观影后读书有感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3-87893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9 18:4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芳华》观影后读书有感

《芳华》观影后读书有感

作者: [美] 严歌苓

原作名: 你触摸了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_-4-1

导演:冯小刚

编剧:严歌苓 制片人:胡晓峰

主演: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天辰,王可如,隋源

上映时间:202_年12月15日

最先看的是电影《芳华》,洋洋洒洒写了一堆观后感,还未整理就看到线上有小说原著,便读了。读完后将原来的观后感几乎改得面目全飞,写着写着就不想再写下去了。隔了些时日重新整理时,又生一种情结。严歌苓的书并不是每个人都一一拜读,但她的作品被无数次搬上荧屏,被大家所熟知。李安的《少女小渔》捧红了刘若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捧红了倪妮;陈凯歌的《梅兰芳》捧红了余少群,这些如数家珍的大制作都有不菲的票房佳绩;赵薇主演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收视率居高不下„„背后的编剧都是严歌苓,除了《梅兰芳》外,这些大制作电影也都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一次她又助阵冯小刚完成了电影《芳华》。有影评说这是严歌苓和冯小刚的一次还愿,向40、50后青春岁月的致礼。在我看来更向是在治伤,那个年代的可悲——“忠诚”是最高使命,“背叛”不再是耻辱所留下的伤痛。何小萍舍己为人的战地护士、刘峰活雷峰的榜样形象,在这“忠诚”与“背叛”中变得毫无价值,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落差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小说和影片都有隐寓的表达,只是小说更残酷,更现实,时代变迁和人性命运更真切,而影片多少做了些理想化的修饰,或许是想用这种方式弥补那时的错误和遗憾,在时间中治愈撕裂的人性。读完小说,看完电影,隐隐地感觉小说中的何小嫚很象少年时的严歌苓,离异的家庭、无助孤独、缺乏关爱;电影里的何小萍又象是成名后的严歌苓,倔强、执着,只做自己,忠于内心。如果你没有来得及看原著,那就不要看了,留下电影的记忆会比翻开陈年的旧伤要好太多。

水舞青风

202_.3.11整理终稿

第二篇:观电影后认识论有感

观电影后认识论有感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认真地欣赏这部电影,但是看了一部分后我开始被它吸引,这部电影通过对阿曼达这个主角她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以及思想的转变,中间穿插了生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思想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对阿曼达的行为所代表的人类行为进行各个方面的深刻剖析与解释,直到最后阿曼达思想的转变,整部影片涉及思想、心理、哲学、物理、化学、医学等方面,故事情节紧凑,人物诙谐幽默。加入动画等元素,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优秀影片!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影片中处处透露着许多哲理,世界是物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等等,在这里我就影片中的感受,谈谈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认识论的哲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会成为什么人?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在影片中的开头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众多问题,观看影片的同时引出了大家的思考,从认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部分的回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伟目的,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伟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宇宙的认识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正是由于我们对改造世界的需要才产生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宇宙的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们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知识已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片中对我们眼睛的描述,说我们的眼睛好像是一部高速移动和运作的照相机,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不间断的拍摄下来,然后反映到我们的大脑当中。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均有实践中而来,就像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先通过对眼睛里看到,然后反映给我们的大脑,然后经过不断地分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俩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再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影片中有关阿曼达与黑人小孩打篮球的那段,阿曼达看到黑人小孩打篮球的瞬间移动以及投球等的动作是由阿曼达的视觉、听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而阿曼达对黑人小孩运球和带球的瞬间移动正是事物的表象,而黑人小孩关于自己的带球移动以及投球动作的解释以及阿曼达自己的分析思考正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影片的最后,阿曼达又回到篮球场中,完美的投球,是阿曼达把自己的理性认识发展成为投球的理论之后,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结果。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阿曼达对于男人以及自己生活最初的认识,然后,她的丈夫背叛她以后对男人以及生活的认识,最后阿曼达思想转变后,对于男人和生活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阿曼达关于自己生活、男人、工作的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直到最后阿曼达思想转变之后,形成对事物、生活、男人、工作的正确认识,而这个认识转变的过程体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注重事实,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阿曼达关于男人的看法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对自己丈夫的看法看做是全部男人的看法,以偏概全,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在实际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阿曼达在刚开始对生活没有信心,由于自己丈夫的背叛而讨厌男人,从来不愿意放松自己,而在转变思想之后,阿曼达学会与男人交流,加入狂欢的派对,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自信!

影片中体现出来了众多的哲理,不管管是认识论的道理,还有哲学中的众多哲理,还有众多的物理、化学、心理、医学等相关知识和道理希望同学们在看电影的同时,能认真思考影片中的道理与社会现实!

从本论文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学习哲学的作用与用途。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地学习哲学,把哲学的相关哲理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好哲学,改造好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哲理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篇:影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吴仁宝》学习心得

大家上午好,经安排,我有幸站在台上,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电影之——《吴仁宝》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给各位做一个汇报。

众所周知,吴仁宝老支书作为一个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的生涯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倾其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率领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华西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影片虽不催人泪下,却也有大义送子的情节,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敬佩。看过影片之后,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内心充满了信心和斗志。一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一帮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影片中的每一个场面、每一次举措、每一句话语,无不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芒!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个人认为应该潜心地向吴书记学习。学习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气魄。华西村的工业发展,是从“捐粮食、买磨盘、背石块、盖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吴仁宝,他想的是如何节约生产力,搞农副业生产、搞多种经营。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厂。80年代,他想建学校、盖医院,让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里外去看病。没有这种超前的思维,没有这种共产党员模范带头的动力,没有这种想干事的气魄,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产销售总额超过500亿元目标的。

学习他致富百姓、着眼未来的胸怀。当初的华西村,总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却被土堆和小河沟 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发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时间,开辟出800多亩的田地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那么一个信念: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家家米缸都是满满的,人人兜里都是鼓鼓的。他常说:“当干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着,老百姓才有盼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我们”。正是有了他这种致富百姓的想法和着眼未来的胸怀,全村的社员同志们都挥手高呼:“你们共产党员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一步都不落下”。

学习吴仁宝,还应该学习他运筹帷幄、创新发展的胆略;学习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风范;学习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情操;学习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的崇高境界„„

在报告会上,已是85岁高龄的吴仁宝,也给了自己一个评价:骂我不生气,夸讲不足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要为党为国争一口气。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逐步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服务企业与群众,无怨无悔的挥洒青春汗水,为开发区奉献一己之力,争取做一名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赵芳读书心得

《小王子》读后感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

赵芳

童话,其实不管年纪多大,都需要它。童话,会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像孩子般的纯真。这一点,读了《小王子》就能感觉到。《小王子》是我上学时期读的书,读了这么久,如今才来写读后感,我却不觉得迟,甚至我觉得这读后感还是写得太早。在我看来,有些书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有些书,要你用人生的一段时期去读。而《小王子》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的。这样一本重要的书,第一次是因为大学要四级考试,我买来了一本英文版,却只为了把单词背好,向做阅读理解似得看了大概,前几天在书店时发现了汉译版,封皮设计的很可爱,索性买来认认真真的再读一遍,写份读后感作为遗憾的弥补罢。

《小王子》这部童话,最有印象的是“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在他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的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童话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就格外的美。我不知道这部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童话,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于是,我的手中有了这本书。

说实话,我开始读的时候,并没觉得它怎么的吸引人。但是,有一天我清晨醒来,突然脑海里有一个小小的金黄色头发的小人,用他细小的声音说:“劳驾——请给我画一只绵羊吧!”我在努力地回想这种声音,在一霎那间,明白了,小王子,已经在记忆中存在。这让我再一次读圣艾修伯里的那些文字,这次的阅读,我才渐渐地感受到了这部“唯一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的奇迹。

书一开始,就讽刺了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跟他们再三作解释……”“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森林或是星星了。我只会谈他们能够理解的事,譬如谈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等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会非常高兴,一位遇到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而孩子们跟大人说:“我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它是用玫瑰花砖砌起来的,窗口有天竺葵,屋顶上有白鸽。”他们一定没办法想象那间房子的样子,你得说:“我看到一栋价值两万美金的房子。”他们一定会说:“那栋房子铁定是美呆了。” 圣艾修伯里也许就是在成年人里感到了孤独,于是就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发现成年人的无事空忙,为了占有财富,为了金钱权力学问等忘掉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真正需要,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童真和无邪,失去了宝贵的想象力和美感。

小王子是一个忧郁的小人儿,他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他很容易忧伤,多愁善感。一次和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相遇,于是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朴实无华,没有离奇的情节,但是里面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对简单、干净的故事有种天生的爱好,比如对几米手绘画的喜爱。在诗歌阅读上,我喜欢简短,也许是懒惰的缘故,也许也不尽是。简单、留白会少去很多压迫感,会给人静谧如幽谷的感觉。《小王子》的故事简单,文字素淡。我很轻松地就读了两遍,没有丝毫的倦意。童话也许就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恩赐,他让你轻松地阅读,同时在轻松间也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生活的纯真与美好,比如简单与清澈。

故事中的小王子对生活抱着认真的态度,他勤勉地疏通火山口,拔着猴面包树的幼苗。然而小王子是孤独的,在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会提着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他曾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有幸的是一朵玫瑰进入了她的生活,玫瑰有着沉静的柔情,她在谎言被揭穿后会反复咳嗽,她是一朵美丽而且非常骄傲的花。她恋着忧伤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诚地爱着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终却使他们分开,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对爱生起怀疑,他离开了自己的星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行。

不知道怎样开启对《小王子》的理解,过多理性的分析不是我的期望。

小王子在旅行中接触着新的人和物,比如追逐权威但不失明智的国王,比如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比如拒绝旅行的地理学家和忙碌的点灯人。但是小王子厌恶着他们的生活,他一路上只是感觉到大人的怪异和不可理喻。而直到他来到地球,他碰到了小狐狸,并且在小狐狸的要求下驯养了她。她认为,如果小王子驯养了她,她的生活一定会是欢快的。她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她躲到地下去,而小王子的脚步声就会象音乐一样让她从洞里走出来。她知道小王子终究是要离开的,但是她是知足的,她为拥有麦子的颜色而欢欣,因为看到麦子,她会想到小王子金黄的头发,因为她孤独的心有了张望的方向。小王子在与小狐狸一起的日子,小王子懂得了玫瑰的独一无二,并且他开始认为玫瑰驯服了他,他必须对玫瑰承担起责任。小王子在狐狸那里学会了爱,认识到了他所要追求的东西,他要离开小狐狸去承担他的责任,然而小王子却不知道他驯养了小狐狸,同样他对小狐狸也有必须担负的责任。但是小狐狸还是送走了小王子,并且告诉他,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小王子最后发现自己无法回去,他在降临地球的地方反复徘徊,并且深深想念着他的花儿。在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会望着自己的星星,他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忧伤脆弱的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要急切地回去,最后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害怕痛苦,但是他认为这样就能抛下自己笨重的身体回去。最后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小王子》是一本清澈心灵的书,是一本成年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小王子是否回到了自己的家,是否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会在心底祝福,正如小狐狸说的,眼睛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应该用心去寻找。在心中,我们能找到小王子和玫瑰的幸福。

第五篇:陆芳读书心得

一本书给我的启迪

新民路小学

陆芳

阅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说:“阅读天生重要。”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纳博科夫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国也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美国的布什政府更是在202_年要求国会拨款10亿美圆以加强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比之下,我国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均购书量目前还在日趋下降,鉴于此,提倡读书,鼓励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时实践中,让我也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时常遇到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常常无法解释教学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甚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迫切需要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迪。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尤其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品味。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其次,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第三,教师要思维敏捷,不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充电,才能胜任素质教育的课堂才能跟上高效课堂的步伐。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沐浴在书香中,和书结成永远的朋友吧,让我们尽情享受读书的崇高与快乐吧!

《芳华》观影后读书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