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三)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3-92300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4 13:18: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三)

灵硕展览 www.teniu.cc

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

(三)博物馆特点

博物馆展主要类型

③艺术类博物馆展

艺术博物馆主要展示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作品,也可包括戏剧、电影、音乐、建筑等艺术品。前者如故宫博物院、南京艺术博物馆,后者如中国电影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杭州的中国音乐博物馆等。艺术博物院馆是艺术工作者相互切磋交流技艺、观摩欣赏作品的重要场所,对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展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主要是陈列、展示科学技术成果,揭示科学技术的奥秘,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以提高观众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科技馆等,前者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台湾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伦敦科学馆等,后者如中国科技博物馆、上海科技博物馆、南京科枝馆等。利技馆与科技博物馆的功能是相同的,区别只是藏品数量的不同。

⑤行业类博物馆展

行业类博物馆也称专题类博物馆,是指除人文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博物馆,其特点:一是展示比较专业,针对性较强;二是展示规校相对较小,费用也较省;三是展示往往体现当地及行业的特点。这类博物馆有中国农业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吉林陨石博物馆等。据有关资料,仅上海就有40多家专题类博物馆展。

行业类博物馆展所呈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传统文化的接力与彰显”。行业博物馆所给子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且可以“透过这些具象的物质载体,发掘其客观

灵硕展览 www.teniu.cc

本质及精神养料,为塑造今天的城市精神和行业文化提供动力之源,更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黄沂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

第二篇:励展展览

上海励展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励展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励展)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大型展览展示项目的策划设计、项目管理、工程实施、技术研发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具有优秀创意理念及先进技术手段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背景,励展不断发展进步,业务范围已涉及多个横向相关领域。励展服务过诸多政府项目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也是众多大型展会及著名企业的指定服务供应商,迄今已成为业界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十几年来的持续发展,励展集聚了大量专业人才和不同领域的专家顾问团队,整合了许多不同专业的优秀合作伙伴及战略联盟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专业项目管理体系,提升了自身专业的高端品牌形象。202_年,在上海科委、科协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励展出资成立了上海励展商业展示技术研究所,并同相关科研院所、会展院校展开积极合作。这也是国内首家基于展览产业微观技术层面进行研究的科研单位。励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及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有完整的培训体制,使得员工能够在职业生涯上取得较快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推动企业价值观体系建设,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倡导态度和责任、公平和尊重。

作为业界领先企业,励展通过了上海世博局向全球的严格征选,成为202_年的上海世博会“展览策划设计”、“展示工程”、“援助项目”等三个主要展览类别的服务供应商。为服务好世博项目,励展公司整合了业内外、海内外优秀资源,组建了“励展世博联合团队”。联合团队成员企业共同和分别完成了近60个世博会项目,业绩优异。联合团队的工作表现,获得了各参展方及世博局相关单位的高度评价。自202_年开始,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励展陆续承接了上海市会展职业资格标准项目及上海市会展实训中心项目,开始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行业人才培训工作。

励展将在发展理念和服务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帮助客户提升品牌及项目影响力,并为推动中国展示设计工程业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第三篇:博物馆临时展览宣传项目年终总结

博物馆临时展览宣传项目年终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和精神需要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观众不能满足于基本不变的展览形式和内容,而是要有所创新,来适应观众的需求。媒体的宣传力已经成为湖南省博物馆和 XX 市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人们获取的出游信息无疑源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络。有效的宣传手段和强劲的宣传力度也间接或直接提高游客的参观数量。报道内容主要以引进的临时展览和基本陈列为主涉及到优质服务、馆藏珍品等多个方面,传播的覆盖面从省内也逐步波及到亚洲的各华人地区。20xx 年我馆引进的引进了和筹办了临时展览一共 13 档,5 档收费展览,8 档免票展览。博物馆公益性体现得一览无余。展览普遍呈现出游客数量多、社会反响强烈、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一致好评。(见附表)每一档展览从宣传策划到市场推广营销,无一不凝结了我馆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智慧和辛劳。

现将 200X 年临时展览宣传总结如下:

一、组委会制度应运而生 临时展览组委会制度集中全馆某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由组委会领导统一从招商、票务推广、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对组委会人员进行了详细的统筹安排。这一制度起源于《秦始皇兵马俑巡展》,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20xx 年延续展览票房奇迹,展出期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一致好评,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票房

并且社会反响强烈。这次展览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及其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外来展览公司新型展览运行操作方式对我馆触动很大,以至之后一段时间临时展览项目负责人都臆想延续这个模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临时展览的组委会制度。策划了兵马俑消息发布、团购送票上门、高校门票代售、户外宣传促销等活动。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将工作项目和工作进度细致规划,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组委会制度在这次展览秦始皇兵马俑中最为成功,很长一段时间深受推崇,但不是任何展览都能套用。组委会制度是有其弊端的,之后的展览都一味想沿用此风格,但是都不能如愿以偿,在美国地理杂志中矛盾凸显突出。尤其我部门借调三人,一方面要负责组委会对外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在部门还承担了一定的工作量。这样一来,组委会和部门之间就难以协调。组委会制度走过 20xx 年将是历史的产物,以后的展览在效仿之前兵马俑展览的组委会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须探讨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二、媒体宣传因展而宜 1、大型商业展览,需要与媒体合作双赢互利 鉴于商业展览的耗资引进,力求最好新闻效果和社会效应,保证展览的系列报道持续升温,吸引更多观众。采取与省内强势媒体合作,其他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以及网络进行配合宣传的方式,从而达到全方位、覆盖性影响。《秦始皇兵马俑巡展》

与湖南经济电视台和三湘都市报签定合作协议,从兵马俑还未运抵 XX 宣传报道就接连不断。在合作媒体的带动下,市内各大小媒体从各个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兵马俑的展览情况,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宣传形式,真正使兵马俑的宣传覆盖到各个层面,做到大环境宣传与小范围专门宣传相结合。

《美国地理杂志》湖南经视意外退出,始料未及。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与湖南影视频道、XX 经贸频道、XX 晚报达成合作协议。展览开始 之前 XX 晚报就开始预热,打响宣传展览的第一枪。影视频道、XX 经贸频道也紧随其后就开始频繁播放宣传片。在展览期间,宣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有 90 多次,省内外跟踪媒体25 家之多。

2、专业性极强的展览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宣传 专业性很强的展览有固定的群体,虽然观众普及面较小,但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其兴趣点,一样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走进钱币的世界——中国历代钱币展览》的参观人数不多,在预想效果之中。但是其中的活动还是可圈可点,与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家有收藏》栏目合作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本次展出的稀有珍贵的古钱币,并向社会征募相同币种收藏者。如果经鉴定为真品,我馆将赠送给收藏者本次展览门票 3 张与电视节目互动。还在展期的周末邀请湖南钱币学会的专家,开设古钱币鉴定交流专场。为收藏爱好者和玩家们提供一个专业的、高档的、正规的交流空间和渠道。

作为叫好不叫座的展览例如《滇王国文物特展》,展览在业界的口碑非常不错,但是展览前期前来购票的市民则少之又少。为进一步加强我馆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湖南电台卫星频道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针对 XX 市民为主的历史和文物爱好者以及家庭,开展了相应的“家庭日”等各项活动。在五一黄金周前后为期 10 天的滚动新闻报导,每条每天播出 4 次,虽然合作限仅于互惠互利,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收效。为今后与媒体的多元化合作铺垫了基石。

3、政府主办展览利用政府资源免费宣传 由政府牵头承办的一系列展览,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展览》《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等带有公益型的免费展览,一方面学会从“免费”上为自己作为文章,一方面强调展览的政府行为,作为党政喉舌的新闻单位自然会主动上门。这类展览不愁没有新闻,但需要和媒体朋友策划一些炒作点,将展览真正意义上做活作大。湖南经济报与我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展览》开设了整版的为和平留言(专版签名活动)活动,虽然是弱势媒体,活动还是做得有声有色。

三、不足之处尚需改进:

1、媒体要分主次,不能讲究大而全。根据展览的不同有选择性的与不同的媒体的合作。不光只注重与电视、报纸上作宣传,还要和与电台、网络联系,覆盖不同人群。

2、缺乏主动性和全面性。报道内容不应该局限引进的临时展览和基本陈列,还应该结合我馆的志愿者、高级会员、等情况进行报道。主动联系记者与其沟通、形式不限于新闻报道,可以多角度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渗透到各个层面。

3、媒体的覆盖面不够细密。媒体的宣传向全国乃至华人地区扩大的同时还要注意与本土的地方媒体多多加强联系。比方XX、岳阳等地方的媒体需接上线,毕竟地域上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4、时时制造新闻,保证博物馆相关新闻频繁出现率,帮助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文化宣传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是开放管理部门职责之一。要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社会宣传、旅游企业、活动策划、广告设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巩固宣传工作平台,整合资源,加强策划,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宣传机制。要围绕博物馆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增加宣传工作的投入,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宣传广告、网络宣传、旅游推介、印制宣传品等方式,广泛宣传我馆发展的新情况、新举措、新成果,实现最大的社会效应。

第四篇:谈博物馆展览研究

谈博物馆陈列设计

中文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是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结晶。陈列并非简单随意的摆放,它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并遵照一定的原则来施行。一个新的展览从酝酿、构思到操作实施,都要进行整体考虑、整体策划,一切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才能取得较好的展出效果。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谈谈展览的陈列设计。关键字 博物馆 陈列 设计 一.陈列设计的概念

陈列设计(也称展示设计或展览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展示艺术,是接触面较为广泛和复杂的工作过程,它包含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雕塑、书法等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要求设计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展品、版面、图片、图表、展具、模型、场景和展出场地以及环境氛围按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科学而有效地组织结合起来,对观众进行直观的教育和信息传播。

陈列设计一词在博物馆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陈列设计概括了陈列的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狭义的陈列设计只是指陈列的形式设计。在习惯上,人们把陈列的内容设计看作是陈列的研究工作,归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把陈列的形式设计看作是陈列的技术工作,划入博物馆技术的范畴。但陈列的技术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博物馆特点的艺术创作活动,二.陈列设计的要素

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形式构成要素。所谓形式要素,即构成艺术形式所必需的最基本因素。通过这些“要素”的运用,才能构成它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它的形式美。在现代陈列设计中,时空艺术的表现,声、光、电等科技应用的形式特色等形式构成因素很多,但在这些形式构成因素中,空间、造型、材质、色彩是构成陈列形式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也是进行陈列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

(一)空 间

空间是陈列形式设计的首位要素。没有空间,就不可能有陈列、展览。所谓空间是指展厅的四维空间,即展厅的长、宽、高三维以及人的行动与不同的视点、视角需要的空间。也就是说,只有人的行动,才赋予了第四空间以内容。因此,对于陈列的空间设计,应根据观众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行走参观、视线移动、审美注意等这些现象特征,按观众从外环境进入室内环境这一系列不同的空间变化来进行。它通过屏风、隔断、展板、展台、展柜、场景等展具与有关设备的组织排列,从而对空间进行了再划分,形成了新的界定空间。另外,现代博物馆的设计甚至提倡围绕陈列主题,确定室内陈列设计方案后,再进行建筑的外观设计,使陈列的形式设计与陈列的内容设计更完美更统一。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就是先有陈列,后有建筑的成功范例。例如它的第二展厅《众神之国》,陈列的主题是《神秘的原始宗教》,它由四组场景组成,复现了古蜀先民精神生活的神秘境界。天花利用大倾斜度制成多达七层的仿岩石崩裂状板块,喷涂深褐色彩釉砂毛面,顶隙隐隐露出红光,展柜展台铺红毯,喻示开天辟地、天崩地裂之雄伟景观;四个大型组合场景以坑、架、坛、台的形式层层递进,步步升腾。充分利用空间营造神秘氛围,观众沿着逐级上升的参观路线前进,随着内容的深入,最终到达代表仙界的最高境界,把神秘威凛的古蜀氛围渲染到了极致,取得了极好的视觉效果,陈列的内容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此,空间的艺术设计,重在体现空间的陈列氛围与该陈列主题的统一。而通常情况下,展厅一般是四方形的,高度一般也不过五、六米,要创造这样的空间造型根本不可能。因此,只有先确定陈列方案,再进行建筑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展览空间的审美设计,不在求过多的变化,而在求多样的统一;不在求刺激,而在求淡化;不在求繁杂,而在求简练,“空间消失”即展览空间设计的最高审美标准。在我国现有的陈列中,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陶瓷馆》等陈列堪称“空间消失”的典范。

陈列设计包括展览的室内空间设计和展厅的外环境设计。而展览的室内空间设计主要指序厅的设计和整个展览空间的走向布局设计。

序厅是陈列、展览的开端部分,是给予观众第一印象的地方,它应显示出陈列空间的主体风格和陈列特性,赋予每一位进入序厅的观众深刻的空间感受,而这种感染力要通过简练的陈列语言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序厅的设计必须根据陈列主题,抓住典型的事例特征,用简洁概括、不落俗套、具有震撼观众心灵的表现形式,努力营造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的、具有高度感染力的过渡空间来引导观众。如南京市博物馆的《六朝风采》陈列序厅,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仿六朝墓室凤凰砖刻图案的屏风,上有集东晋“书圣”王羲之字体而成的“六朝风采”展标;转过屏风,迎面是一座气势雄浑生动的复制麒麟石像,两旁竖立着复制的神道石柱,背景为大幅的红色晨曦中的六朝古都建康(南京)的城市风景画。设计者抓住了凤凰砖刻图案、麒麟石像、神道石柱这几件最具六朝风采的文物形象,反映该陈列的主题,在灯光、背景的烘托下,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一下进入了到那苍凉、遥远而富于神秘色彩的时代氛围中,极好地起到了“序”的作用。

在空间的总体布局上,要求空间结构合理,展示内容排列有序、层次清晰、重点鲜明、主题突出,并在空间显示出平衡但又具重点的层次感。在视觉上给人秩序化的产生、理想化的联想,节奏感与韵律美的感受。如前面提到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就达到了这些要求。

(二)造 型 展览是通过展品来表现陈列内容的,它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形式的特定造型来完成。因此,造型是展览形式设计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可以说,没有造型设计就没有陈列形式设计。不同的展览造型设计,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展品纷繁各自具有自己的形象造型;第二、展品的陈列必须由特定的空间、展具、装饰等通过艺术排列组织来造型;第三、陈列主题的内容传达,多是陈列科学与艺术门类的综合进行展品组合的造型。这三个方面结合所显示出的陈列艺术造型,就是展示空间陈列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当这些造型按展览总体设计的布展结构在展厅空间进行布局组织、艺术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所显示出来的就是这一展览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外表形式,即展览的形式。展览形式的各种造型,按应用性质分,可分为三大类:总体设计造型、展品展示设计造型、设备设计造型。

1.总体设计造型

总体设计造型是设计师在熟悉展览陈列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展厅的实际空间,经过艺术思维的形象构思与多次在电脑上修改效果图而最终确定的。这一造型设计必须把握的要领是:

第一、要体现出该展览个性的基本形象特征; 第二、要提炼出该展览内容本质的深刻内涵;

第三、要创造出该展览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这三者统一的目标,是以美的形式突出主题。要达到这些目标,在内、外形式的造型设计上都离不开对自身以及空间、色彩、材料等形式要素的创造性发挥。这样才有可能在陈列特性的造型上,表现出或庄重大方,或活泼生动,或精巧秀美,或朴实厚重等风韵。例如:陈列主题如果是成就展览,总体设计就一定要气氛热烈,催人奋进;如果是反映事件的主题,那就要求相对严肃,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如果是历史题材的陈列,那就要体现庄重、典雅,以表示对先人的崇敬;如果是反映民族风情的主题,那就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个好的总体设计造型方案,必须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两者的统一。做总体设计造型时,要突出表现陈列内容中的几个重点,它们既能体现出陈列的最精华部分,又是整个形式空间的重心支柱。处理好一般表现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既有利于反映陈列内容,又能产生形式美的节奏与韵律,也有益于调节观众审美心理情感的起伏,以保持视觉兴奋。

2.展品展示设计造型

展品展示设计造型又分为主题内容表现性展示造型设计与欣赏性展品展示造型设计。

⑴ 主题内容表现性展示造型设计

这类陈列多采取文字标题、说明为结构,实物展品为中心,与其他辅助展品相综合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内容,即主题综合陈列,简称主题陈列。它是我国博物馆陈列最主要的陈列形式。如通史展、图片展等都属于这类陈列。在形式设计上,它主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这一综合,既可将文字符号的各展品(文献、资料、书刊、报纸、信件、诗文、著述、语录等)相联系,又可将艺术符号的各展品(照片、绘画、雕刻、图表、沙盘、模型、场景等)相结合。因此,编写陈列提纲的研究人员应基本懂得陈列的科学内容与艺术的综合规律,以及这一组合展品的方法反映在陈列提纲上的格式,设计师则根据陈列提纲的结构,对这些展品进行陈列空间的造型设计,通过艺术的升华再创造表现出来。这类设计通常按照提纲,以表现事物现象的内在联系顺序组合,即在室内该具体环境的三维空间中,按人体工程学视觉的最佳角度,确定展板、展柜、展品的摆放,以重点醒目与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设计师还运用联想、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用新颖的形式进行展品的结构组合,以取得较好的陈列效果。现在,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几乎都属于这类陈列。⑵ 欣赏性展品展示造型设计

这类陈列多是个体展品集成序列展出形式的造型设计,一般属物质文化或艺术类的展品陈列。例如传统文物的陶、瓷、铜、玉、漆器等展品的专题陈列;民俗文化的各种物质产品的陈列;绘画、雕刻、工艺品等艺术类展品的陈列。这些多属于审美欣赏性的陈列,内容的连续性不太强,主要着重形式美的创造设计。这类陈列的设计主要考虑展柜与展台的运用、采光或照明的运用、色彩与装饰材料的衬托运用、特殊展品采取特殊手法展示这几个方面的结合。这类陈列的设计一般遵循现代美学的形式美法则,或按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来进行。现代美学的形式美法则注重变化与统一,均齐与对称,平衡与呼应,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律的运用;中国传统美学观则考虑立象尽意,章法要变而贯,体势要奇而稳,摆布要重虚实疏密,以宾揖主,前呼后应,高低交错等。至于光、色、装饰材料、特殊手法的运用,要结合实际设计,着重创造整体统一、重点突出、视觉良好、审美愉悦的四维空间。3.设备设计造型

设备设计造型主要指展柜、展板、展台、屏风、实物托板等展具的造型。其中展柜又分单柜结构,通柜结构,框架、展柜、展板合成结构等,而实物托板又可按不同的需要设计各种不同材料的几何造型。这些设计,都应符合陈列设备造型设计总的原则,即实用、美观、经济、安全。设备造型的设计规格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习惯及对色彩的情感需要等,不同类型的陈列展览,设备的造型也应具有不同风格的设计。如《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的陈列设计,设计师为突出表现古文物,设备造型大都采用出土场景复原形式,让观众参观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展出效果生动自然。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的设计风格就截然不同,设计师为深化主题,展览使用了大量的声、光、电组合成的动画、全景模型、时空列车、幻彩涂绘、宽银幕音乐电视等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表现现代的深圳,设备的造型和使用的材料都极具现代感,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也取得了极好的展示效果。

(三)材 质 陈列设备的制作需要各种物质材料来完成。材料在形式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要满足陈列需要的实用功能,另一方面它要满足装饰陈列的审美功能。因而,陈列设备材质选择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陈列设计的成功与否。现在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种类繁多,性质、功能各异,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产生轻重感、软硬感、冷暖感、光滑或粗糙感、华丽或质朴感、柔美或刚强感等联想。作为设计师就必须对各种材料固有的质感、肌理特征及其审美作用有所认识,有所感悟,以便在设计中结合空间设计、造型设计艺术地运用,使陈列形式趋于和谐、完美。

陈列设计中的用材,切忌过多过杂,在整体上应力求材料品种及表现格调的简练。造型用材应把握实用与审美的原则,服从总体设计风格,遵照人的视觉习惯精心选择,于差异中求协调,对比中求和谐。如墙面、地面、展具系列、顶部天花的色调应达到协调、统一。而反映内容的文字、标题及重点装饰的用材,就应有所不同,即在协调中寻求对比,突出重点,产生层次感。

(四)色 彩

对于形式的构成,色彩和造型同样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形式的各种因素中,色调和色彩的配合最能触动人们的情绪,激发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它能够从感觉上影响物体的大小、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自身还具备一种烘托陈列环境气氛、创造意境、感染观众情绪的动人的吸引力,激起人们的感情变化。因此,色彩也是展览形式设计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色彩的运用创造了陈列、展览的艺术风格和情调气氛,色彩是陈列造型的手段。陈列色彩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原理,遵照色彩美的构成原则,不能单纯凭个人的好恶随心所欲地乱用。不同性质的陈列、展览,其内容对形式的要求、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也不同。如社会历史性的陈列用色,一般是沉静和兴奋的色调兼而有之;反映自然科学类的陈列用色,一般使用接近自然的青蓝色;反映民族、民俗的陈列用色,必须尊重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当地的传统用色;反映工业产品类的陈列用色,一般用大面积的灰色衬以鲜艳明快的亮色。

生活中,人们的每一个活动都与节奏有关。美的节奏,会激发人们的感情,引起视觉的快感,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精神享受。在陈列展览的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节奏,是在展览环境氛围上有秩序的重复、交替和渐变的明度、色相、纯度、冷暖、形状、位置、面积和材料等要素所产生的空间性节奏。它使人们的视觉在本身静止的环境感受上活动起来。

一个陈列、展览的色彩往往表现为整体色彩和局部色彩。整体色彩的好坏,是局部色彩的表现所致,而整体色彩统率全局,直接影响陈列、展览的艺术设计效果。陈列展览中的色彩设计,要善于掌握陈列主题的深化,依据展品固有色为母体,以烘托展品、突出特色、突出主题为原则来确立整体效果总的感受,探求陈列空间环境、辅助展品设计、展品背景与陈列装饰等的色彩。

一个陈列首先给人的是整体感,而色彩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最深。陈列整体色彩的形成,就是该陈列色彩的基调、节奏、韵律给观众的感受印象。基调的准确与否是表现陈列主题内容的关键,基调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陈列主题,历史性的、文化性的陈列,宜选用稳定、沉着、雅致的基调;自然科学、工业技术以及成就展览就要选择比较强烈、鲜明的基调。展览的基调一般应相对沉着、稳定,使观众的视觉不易疲劳;而为了照顾人的生理特征,又要用鲜明的色彩引起观众的兴趣,设计师就要巧妙的围绕基调处理好局部色彩的对比调和、协调统一的关系,充分运用色彩的魅力来提高陈列设计的艺术效果。三.陈列设计的原则

除了具备上述四大要素,陈列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国家文物局1997年编写的《博物馆陈列艺术》指出:陈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

(一)把握陈列主题

不同的陈列展览有着不同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形式设计能不能紧扣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观众往往把参观博物馆陈列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为每一个陈列都是研究人员将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等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变进化加以探讨,将人类文化的成就展示于世人面前,它既向人们传播知识,又使人们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新的创造力,其思想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形式设计对陈列内容来说是再创作,更应突出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

陈列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也是准确表达主题重要的一点。对于艺术理论上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无论从哲学或美学的范畴都已有了定论。本质上说,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离开了陈列主题的陈列设计,形式再美也无意义;而没有优美的艺术设计,无论陈列内容多么精彩,也不能体现出来。因此,陈列设计主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即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内容,达到浑然一体。陈列艺术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有偏重装饰美、偏重外在形式的特点,在设计中处理好内在形式与外部形式的关系,就能比较全面地体现陈列设计——这一综合艺术的特性了。

(二)创造完美形式

陈列、展览的目的就是供人们观看,它在给观众提供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只有寓教于美,将主题思想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展览,才会对观众有吸引力,才算是成功的展览。因此,参观陈列、展览的过程既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也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观是陈列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师能否把握好美观这一原则也是展览陈列设计成败的核心问题。有目的地针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设计展览,又通过陈列展览去激发观众的一系列审美意识,甚至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其中一些特性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从而使陈列展览真正“深入人心”,富有活力。要做好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一个有个性特征的展览,不仅含有民族的、地域的因素,也要有时代的风尚,同时也反映出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和追求。②.一个好的展览要有独特的个性、有活力,同时还要适应观众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在造型的塑造、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等方面鲜明、新颖。③.设计注重多样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平衡中有动感,从而使陈列具有生命和活力。

④.在设计中还要考虑面对不同的观众进行不同的设计,如面对学生层次的展览,就要突出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而面对学术界观众层次的展览,形式设计就要侧重明快简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三)满足实用功能

展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同于纯学术研究,也不同于纯造型艺术创造。它必须依据大纲内容作出形式设计,既要体现与思想内容完美和谐的内在形式,也要通过设计解决大量的外在形式,解决为数不少的符合布展要求、参观活动中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造型与结构问题。总之,设计应适于陈列形式构成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满足陈列物质功能要求。

从现代艺术构成原理来讲,陈列形式构成是涉及平面、立体、空间和色彩各个部分的。而且这些构成形态又都交融在一起。如版面设计一般是平面构成,设备设计一般是立体构成,而空间设计是空间构成各种原理的汇合。陈列设计要熟练地运用各种构成原理解决形式结构问题,但不能脱离具体陈列对象进行设计,设计时要围绕展品的布置和观众的参观来解决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仅展厅内就有空间布局、展品布置、色彩光照、展柜展具设备、版面文字、参观路线等设计。布局是整体问题,是指在限定空间内及空间范围内进行安排,其任务是把一切陈列物件分门别类进行组合配置,分别安排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上,该连贯的连贯,该分散的分散。布局又同观众参观路线相联系,陈列内容要求连续性展出或非连续性展出,这就决定了布局安排的功能性特征。可想而知,通联式展柜展壁可满足连续展出,散点布陈的中间立柜、展台则适合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陈列,这足以说明展具设备也具有特殊的功能要求。

陈列形式构成和物质功能需要有着自然的联系,因此又应注意处理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有变化但要合理;参观路线讲曲折但要通畅便捷;陈列设备展具要结实稳固并便于调整;展品布陈错落有致系统有序;色彩光照应和谐宜人;版面排列高度应合适。总的来说应当是整体性强而不零乱。

陈列艺术设计想要做到科学合理,还应当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将科学性渗透到各个方面:版面设计范围、文字大小、字形字体以及配色应当以人的视距、视环境多种因素来确定;色彩的冷暖、光照的强度都应以测定的科学数据为准。科学重在严谨,不得丝毫疏忽,施工图一定要一丝不苟,计算中的数据有时要精确到毫米,否则部件之间无法吻合,例如展柜玻璃的推拉轨道设置就要相当精确。展具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展具结构应符合力学要求。设计中遇到不少结构上的问题,如结构的方式,结构点的部位选择等,都与力学相关。展品的布陈涉及重力、应力和静摩擦力作用,如瓷器放在玻璃台上总有滑落的感觉,但放在呢绒面上就比较稳当。一些特殊的展品、超重的展品的承受关系要经过科学计算,合理安排。另外,展具设备、楼层结构与楼板的荷载力也是设计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二是展具选材应适合加工条件。陈列设计应用的材料纷繁复杂,加工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审美着眼于材料个性特征和肌理效果,科学着眼于材料的性能和加工适应程度,材料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此设计师手边应有材料学依据。

陈列设计既要用到硬质材料,也要用到软质材料。以合金、木料、石材、玻璃等为主的硬质材料一般用在展具和展架等空间环境构筑上,取其性能坚固耐用;软质材料为纺织品、有机玻璃、涂料等,取其有粘附性,一般用在装饰和饰面工艺上。设计师应当熟知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空间场地是陈列、展览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陈列的规模和场地空间大小成正比例,选定场地应当以适用为宜。小不足以容纳展出内容,大则浪费面积,而且过大的空间致使展线过长,造成结构松散,无形中延长了观众参观路线,这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陈列结构的合理性。片面强调陈列空间的高大气势是不足取的。

(四)保障展出安全

安全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这主要着眼于展品的安全和观众的人身安全。博物馆的藏品大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的是稀世珍品,安全防盗设计是陈列设计中的头等大事。设计师应从陈列环境、陈列设备、陈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处理,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损害。在设计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藏与露”的矛盾,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藏是最重要的举措,而且越严越安全;但从陈列艺术表现看,文物在展出中恰到好处的露,更能呈现其艺术魅力。藏与露是陈列设计中的一对突出矛盾,这个问题大到展厅建筑空间的防盗措施,小到一个陈列柜,甚至一个积木的设计,矛盾的焦点是要解决一切防盗设施的隐蔽性与美观性的问题。因此,设计师在陈列设计时,对于安全防盗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陈列设计中创造对文物展品的科学保护条件

展览的陈列设计必须考虑到展品的保护,一方面要考虑博物馆小气候环境下对文物的科学保养;另一方面要考虑博物馆环境内对文物安全的保护。博物馆气候是一定人控条件下的小气候,常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示,这是立足于对展品的防与治,避免温湿度剧变,减少空气污染,防止灰尘、光照、昆虫、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损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安装空调设备,全自动化调节;使用温湿度调节机械设备;采用全封闭展柜;局部(展柜内)加空调或温湿度调节器;调节门窗设施,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干扰等。

2、防盗、防火、防震等技术预防是设计中另一重要安全因素

陈列厅是法规中列出的博物馆重点要害部门之一,它既是文物的存放点,又是观众集散的场所,同时也是筹备陈列、展览的制作场地。水、火、电都在此范围内运作,防盗与防火是不能忽视的。除了行政规章制度的约束,重要的是加强技术预防。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各种不同的防盗报警设备和消防设备,形成点线面空间综合报警系统控制网。设计师应在设计阶段就会同安全保卫部门制定防范措施。3、其他安全因素

陈列设计中的安全方面除了考虑排除展厅内外环境的非安全因素,还要考虑陈列设备的安全系数和陈列布展方式的选择。对环境应考虑门窗护栏、水源、电源的合理调整以及其他污染源的排除。总体布局上应考虑防盗和消防通道、观众疏散通道的畅通,合理布局。

陈列设备应尽量选用安全系数高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在布展方法上,应选用艺术而又安全的方式。比如摆在方台上的器物是安全平稳的,但吊挂起来也许更活泼一些,然而吊挂的绳索如果不足以承受长期的重力,就会危及展品和观众的安全。此外,实物展品陈列的高度,地面台座能否护卫裸置的展品,台面的质地会不会造成展品的滑动等细节问题,都应在设计中加以科学处理。

(五)力求经济合理

众所周知,我国博物馆陈列的经费一直较低,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办出真正高品位的展览,就不能不考虑经济的投入和最后的效果。从实质上看,陈列、展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实用性和艺术特征本来就和经济有直接的联系。搞设计,不考虑经济就必然脱离实际。把经济作为一个设计原则提出来,不仅不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路发挥,而且能使设计思维更趋于全面、更合理。因此设计初期就要做好预算,避免奢华,杜绝浪费。设计师要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使陈列设施达到实用、美观、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调整好下面几个主要关系的过程中筛选出最佳方案。1.选用材料多作对比

充分发挥材料的特点,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的纹理、色泽、质感等特征,放弃一切虚浮多余的装饰,这是选材的着眼点。在材料设计中围绕着实用、美观、安全作大范围的全面的经济核算,它涉及同种材料不同价格的对比,涉及不同种类材料的综合对比,必须货比三家。2.慎重选择制作技术方案

现在科技发达,制作工艺日新月异,如照片的制作就有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加色照片、电脑写真照片、灯光照片、油画效果照片、水晶照片等等;而版面中的文字制作也是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但是哪一种更实用美观、更经济合理,就必须认真的加以选择。

另外,在做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到制作加工的过程及技术环节。比如设计展具的尺寸,除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还要考虑现在市场上各种装饰材料的规格,采用标准尺码,就能省工省料,否则就要裁切或拼接,既费工又费料。所以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施工制作中的各个技术环节,避免一些复杂化的工序,选择切实可行的加工技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费投入。3.紧凑安排工期

施工周期的长短直接与经济发生联系,因而紧凑安排工期也是陈列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通常,质量和工期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对一定的项目应保证有必要的制作时间,但对于整体的展览工程项目绝不能用松弛的施工安排,一定要把各个环节紧密地联接起来,做到同步正常运行,避免一些工序不能很好衔接,延误时间,拖拉工期。四.陈列设计的具体实施

掌握陈列设计的要素和基本原则是陈列设计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行陈列设计。一般情况下,陈列设计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当接到新的展览陈列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主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①. 展览的展出要求和目的; ②. 展览的主要观众对象; ③. 观众流量、流速;

④. 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展品、文字、图片的数量;

只有充分了解上述这几方面的情况,才能按照陈列大纲开始进行陈列设计工作。

(二)设计阶段

陈列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陈列设计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认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只有在充分了解上述情况后,才能按照陈列的基本原则确立总体设计方案,开始陈列设计工作。

陈列设计首先要明确陈列主题,深刻理解陈列大纲的精神,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设计构思,不能雷同。一般情况下,一套设计方案应包括有:方案说明、展出场地平面布置图、序厅效果图、展厅整体环境效果图、主要场景效果图、展览工程计划与经费预算等。

初步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应详细地进行解析,让大家能直观地检验这一设计,并提出更好的想法,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只有把一个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或再设计的,效果好、省时、省力、省钱的最佳方案制订出来,才能算较好地完成了设计这一程序。一旦设计方案确定,就应开始画施工图,然后按设计要求采购材料,以便材料短缺时能及早进行替换,避免耽误工期。

(三)施工阶段

当设计图和施工图确定后,就进入了施工阶段。施工的质量是陈列设计成败的关键。评价一个展览的好坏,一方面需要从整体来看,看它的构思是否精巧,选题是否独特,展品的组合是否恰当,看它的形式表现内容是否完美,空间、虚实的搭配是否富于想象,节奏变化是否合理等等。另一方面,它还有更为直观的,就是组成这个陈列、展览的设备、展具等的制作工艺质量也不能忽略。因为这些工艺质量除直接影响陈列的传播效果外,它还会直接影响陈列的整体美。它可因其精致和严谨把展品映衬得更为珍贵,也可因它的粗陋使本来珍贵的展品黯然失色。可以说工艺质量对于陈列设计的完美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从施工开始就予以重视,最后无论多么大的投资、多么理想的设计和多么贵重的材料,一切都会枉费。因此,在施工阶段我们必须注意:

第一,施工单位的选定。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第一因素,因为施工单位的工艺水平和技术力量,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

第二,设专职人员负责质量验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有熟悉材料、工艺,做事严谨的专职业务人员深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制作,如有变更,需有主管人签署的正式文字通知。无人管理或检查验收不严也会影响施工质量。

第三,材料的使用要适合工艺要求。在制订施工方案时,选定恰当的材料也特别重要。一定的设计需要适合的材料,一定的材料适合一定的工艺,尽量避免必要性不大,工艺难以保证的一些表现手法。

第四,合理安排工期。在设计阶段就要制订施工进度表,科学合理地安排工序,施工中各类工程顺序的复合、衔接安排要周密,杜绝工程交叉发生反复。在施工期间,应保证工程跟上施工进度表,在宏观上控制,防止违反科学的赶进度或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确保展览按质、按量、按时完工。

第五、安全施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安全施工。因为许多制作都是在现场施工的,各种材料——包括某些易燃材料都进入现场,人员也较杂乱,用电的设备较多,有时还会有电、气焊的明火式操作。这一切对于博物馆建筑及整个博物馆的安全都构成威胁。所以在进入现场施工时一定要首先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安全制度的制订和监督检查,一刻也不能放松。除此之外,设备制作使用的木材类的易燃物,一定要预先涂刷防火涂料,必要时还要做防霉、防虫处理;织物地毯类则应选用阻燃类的。

(四)布展阶段

陈列布置是陈列设计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保证陈列设计完成的关键。一切的构想都在这一步来实施完成。

空间改造完成后,第一步是应当彻底全面地对现场和设备作一次清理及清洁工作。展厅清洁完毕后,就可开始布展。从文物进场到布展完毕,都要在展厅门口设立临时门卫,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以免造成展品、文物的碰磕损坏及丢失。

第二步是要熟悉展品。具体进入布展阶段,还要再次对展品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质量、体积、材质、结构特点、组合状况、牢固程度及其他各种情况都应了如指掌。准备工作完成后,在开始布展前要有一个工作顺序的安排,例如需要等待悬挂上墙、上壁的板面,部分说明、单元说明等应先行处理;较重、较大的实物应当先期到位,过重的展品还应作特别的处理,把这些都安排妥当后,即可开始具体的陈列布置。

布展时还必须注意的是文物的运输、持拿、放置等工作。展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挤、压、磕、碰;持拿时必须用双手抄底捧托,轻拿轻放;走动时要先看清地面情况,文物的临时放置点应是比较僻静的地方,切忌放在通道上。展品定位时,要做到平稳、牢固,古旧书画的陈列还应做出支架承托画轴,以免拉损画幅等等。

布展完毕,还要经过审查、开幕和修整、维护,展览的陈列设计工作才算完成了。

总之,陈列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宏观上控制好整个系统的运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出成功的展览

第五篇: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把脉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 蒋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步走向社会化,也丰富了博物馆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

主要问题及专家学者的对策

综观近年来的陈列展览,在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施工制作相互脱节;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抛开了学术支撑和传播目的;艺术形式雷同,缺少个性和特点;资金浪费,滥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一些与陈列展览主题关联不大的造型;忽视文物安全。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陈列展览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审查、论证。二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资质提出要求,以鼓励和培育陈列展览设计和施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等标准规范,从技术层面科学规范陈列展览工程的实施。四是采用陈列展览设计与制作施工一体化,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五是博物馆要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六是设置专家组、艺术总监,以保证形式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保证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和施工造价的合理。七是博物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的专业化。以上这些意见,对于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探索新途径

笔者认为,陈列展览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些企业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匮乏。博物馆学与造型艺术原理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对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足。陈列艺术是以博物馆藏品为物质基础,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以造型艺术法则原理为组织手段,通过对展厅建筑环境的空间处理,展品组合的艺术构思,用工艺施工的技术,创造展示的空间艺术。三是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理解不深。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四是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一些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致一些陈列展览在形式表现上缺少科学依据,在设计风格上没有独特个性,在传播目的和功能上缺乏准确把握,在文物展品保护上缺少安全保障。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设计的水平,而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行业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着力培养、整合陈列展览设计人才。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与企业更有效地结合,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各项设计方案。但是,博物馆仍然需要自己的设计人才。首先,与社会力量相比,博物馆的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博物馆要“以我为主”,要有精炼的、有主见和想法的形式设计人员,以指导社会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摆布。

目前,我国博物馆形式设计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设计人员被边缘化。由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以及办展数量不多等原因,许多形式设计人员多年无事可做,缺少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博物馆没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有的馆十几年没有引进形式设计人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更替的良性循环。三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一些设计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工作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老化。人才管得过死,不能合理流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最后只能被动地在社会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队伍,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还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土壤。一个合格的陈列展览设计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磨练的结果,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砺,造就一批博物馆专业设计人才。

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给个体造成压抑。博物馆可以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允许设计人才有双重身份,在做好本馆工作的同时,可以走向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陈列展览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博物馆为数不多的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其工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本馆和本地区。为了提高陈列展览质量,许多博物馆聘请资深专家担纲设计或参与把关。这种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如何将人才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问题。比如,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库,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发布,等等。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鉴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适应陈列展览发展的需要,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例如,南京博物院几年前成立的陈列艺术研究所,以自己的广告艺术公司为平台对外承接展览,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普遍而言,博物馆自己的队伍并未形成规模。

设立招投标门槛,推动设计和制作公司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专家。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要求。现在,大多数公司、专业化企业发展到了“战略合作”阶段,在自己的薄弱处利用少数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把行业价值链上的一些主要功能交由外部专家完成,以保证企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根本是人才。

虽然国内有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素养,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技术,但他们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大多存在欠缺。这些企业如果能引进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彼此就可以取长补短,使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供求不仅是博物馆,那些欲将触角伸向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企业,亦需聘用对博物馆专业训练有素的人才。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鉴于自身的缺陷和市场需求,开始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担任顾问,以应对自身人力与专业的不足。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很睿智的。博物馆设计专家加入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企业事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陈列展览工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降低陈列展览工程中人员、时间和资金成本,确保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达到博物馆的预期目标,使博物馆与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如果能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整合与协作。在这方面,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拍卖企业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这是出于保护文物和提高文物拍卖从业人员素质的考虑。

笔者以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可参照此办法,对参加陈列展览工程竞标的企业设立门槛。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出相应的过渡期。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 李文儒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些学科的范围是需要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有些学科的范围则是需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的。博物馆学属于后者,这是由博物馆的性质、特色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法国大革命与罗浮宫博物馆,俄国十月革命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世界上三座著名的博物馆与世界上更为著名的三大革命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博物馆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最清晰的证明。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看,走过了并指示着一条同样清晰的路——从重视和研究收藏、征集、展览到重视和研究收藏、展示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公立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推进博物馆彻底转型、转向的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202_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原因。此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将这一主题与这些年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联通起来看,博物馆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发展的趋向表达得非常鲜明。202_年以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依次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朋友;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博物馆与旅游。

202_年“博物馆与旅游”的主题更将博物馆推进到更大范围的公众活动之中了,推进到更大范围并且极大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之中了。这是我思考和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的背景。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在博物馆地位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发展、改变、调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博物馆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发展自我的实践之中。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的转型、创新,要求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要求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创新,要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对待和研究面临的实践活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这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固然缘于我们的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大,但这个大,自然不是某座博物馆的体量之大,是博物馆整体的成长。大博物馆学的大,当然也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大小之大,而是观念形态上的大小之大,学术视野的大小之大。大在何处?大在博物馆学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扩展。

要不要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处于指导地位的是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主题为标志,第一次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紧接着第10届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新定义,但公众性,尤其是公益性的指向还不够十分清晰。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强化、细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提醒我们必须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明确定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从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民终生教育的博物馆,其必须与必要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最为突出。作为博物馆人,要真正认识到、自觉意识到并要把此种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内心深处——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博物馆事业发展到现在,国有博物馆自不必说,任何想创办也有能力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与团体,必须以认同此种理念为前提。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大博物馆学的基础理念,基本理念,是大博物馆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与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是大博物馆学的灵魂;建立以适应、满足、引导社会需求、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是大博物馆学的任务。

因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研究目标一旦准确锁定,必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也都会因此而转移。以博物馆管理学为例,由内向外转型,重点由内部管理研究转向对外关系的研究,研究与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国际交流、馆际交流,尤其要开拓研究公众、研究观众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做好特色服务,满足和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内部管理研究重点相应变化,由传统的以“物”为主的藏品管理转向以“人”为主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由与“物”关系密切的专业人员优先,转向与策划、公关、宣教人员并重甚至后者优先,并从机制机构上加强、保证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职能与专业人员配置。再如对藏品、对展览的研究,是为自己,为同行,为专业人员,还是为公众?目标对象不一样,研究内容、重点、方法,包括表述、展示、传播、推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样。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由内向外,由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丰富,由相对狭小到开阔博大,由比较熟悉到进入和开拓新的领域,决不等于大而无当,不等于不专不深,不等于不强调、不注重、不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不等于不重视学术研究或降低学术研究水平;相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具特色,更专业,更深入,更能把很专业很学术很特色的内容社会化、公众化、普及化,从而达到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博物馆学的研究分量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淡化了专业特色而是强化了专业特色,不是远离了实际而是贴近了实际。并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研究范围会更加扩展,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研究任务会更加繁重,研究难度会更加增大。

从大博物馆学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应该说,前两个层面是以往重视不够,或只是归于一般的工作程序而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以学术的心态、科学的方法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造成在重要环节上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缺乏对部门工作、行业工作在总体社会结构中定位及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的的理论研究、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必然影响执行政策、决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大博物馆学首要重视和扩展、开拓的研究领域。第三、第四层面虽然是一直关注一直研究的内容,但仍然需要深化更需要扩展。在博物馆管理研究方面,与第一、二层面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往往只作为日常工作对待而没有自觉地纳入管理研究的层面。作为博物馆业务主体的收藏展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内部视角,就藏论藏,就藏论展,忽视从社会、时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甚至存在与这些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至于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推广,既有主观上的滞后,又有客观上种种困难的困扰。更有一些本应纳入而还未纳入研究视野的问题,一些正在发生的并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没有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如文化、自然遗产,包括远古的、考古的遗产遗址和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收藏热与博物馆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等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研究方法也要求扩展更新,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多元多样化研究,宏观微观结合,个案实证剖析梳理,等等。凡此种种,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之必要与困难并存。

博物馆收藏文物,但博物馆不是文物;博物馆收藏历史,但博物馆更要创造历史。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到以社会、公众为主,从以收藏为主到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为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主,对于博物馆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博物馆与旅游

——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探索说起 陈建明 刘宇驰

国际博协(ICOM)与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WFFM)把202_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国际博协主席Cummins阐述道:“博物馆与旅游”这一主题,鼓励博物馆专家、义工与参观者、旅游者一起,以一种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内外的自然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在博物馆参观者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博物馆,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因此,秉持着“服务公众”之宗旨,博物馆必须更好地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以及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不是旅游学方面的专家,更没有从事过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专题研究自然有待来者。但笔者近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和留意到了旅游及旅游者与博物馆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忝附报端,就教于业内专家与同仁。发展中的博物馆与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在还未完成自身嬗变之时就被卷入旅游洪潮之中。一时间,有言机遇者,有谈冲击者,莫衷一是。纷纭十几载,当年争论的声音已渐渐微小,而博物馆应当注重为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已成共识。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自1956年正式开放起,就一直是受外地来湖南旅游者青睐的参观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省博物馆又发掘了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举办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湖南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02_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在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我们邀请了一批旅行社负责人、导游、旅游专家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座谈,听取他们对陈列与服务的意见,并随之改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对旅游者这一参观群体的重视,向外界传达出良好的信息。

正式开馆后,湖南省博物馆又不断地跟踪调查旅游者的参观意愿与感受,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来改进服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团队旅游者来说,导游对参观的质量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博物馆为导游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博物馆陈列,帮助观众看懂看好展览。同时,又积极向旅游主管部门争取,把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讲解列入导游资格考核的必考项,使每一名导游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保证参观者得到良好的导览服务。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馆更是把服务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每一个导游进入博物馆,都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水和纸巾,甚至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如家人般热情地直呼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负责开放接待的员工,都应该认识导游。因此,在通往工作人员休息室的过道上,曾张贴着导游的照片与名字,上面写着“你认识他们吗?”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导游来到博物馆便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更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和愉悦,而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和愉悦是可以传递的,它将最终让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感受到同样的愉悦。诚然,博物馆有义务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身处旅游热潮中的博物馆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一味迎合旅游者而可能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

旅游促进交流与发展

在博物馆为旅游赋予更多意义的同时,旅游也为博物馆及其社区、城市带来互动式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重塑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彼此认同。

湖南省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馆以后,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观众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0%,202_年观众数达到了159万人次。这其中,仅团队旅游者就占到了60%以上,旅游者是湖南博物馆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全馆每年仅接待韩国游客就超过10万人以上。

一方面,湖南省博物馆通过不断推介马王堆汉墓品牌和提供高品质的历史艺术展览,为促进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文化标志,成为海内外游客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的主要窗口。

另一方面,旅游为博物馆和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前,202_年湖南省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按照门票收入与旅游消费1:10的比例计算,拉动湖南旅游消费2.8亿元。免费开放后,旅游虽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门票收入,但是依然可为博物馆其他销售、经营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旅游:内在的联系

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大规模的旅游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摆脱匮乏后,逐渐转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建构。因此,人类社会愈是发达,对旅游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我国自古即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传统,从穆天子到徐霞客,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到“悄然频动壮游念”的陆放翁,无不钟情于山河大地的自然、文化遗产,留下数不尽的诗赋名篇。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通信的迅速发展,旅游也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获取的一种生存体验,像康德那样终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1989年国际博协16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将此前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区服务”修订为“为社会服务”,这一修订无疑表明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旅游者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者为何如此青睐博物馆,博物馆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呢?窃以为,博物馆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通过它所展示的人类及环境的物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追溯以往的思维路径,营造了脱离日常生活与当下语境的时空环境,从而使旅游者能够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完成其对自身和世界本原的叩问。也许,这就是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旅游是人类一次次远离被世俗之光笼罩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垠的苍茫大海中追寻存在本原的寻根之旅,那么,博物馆就是旅程中的一座座灯塔,永远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守候着回家的

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