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大全)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3-96976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1 01:51: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大全)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202_年09月29日10:04

楼文龙

来源:金融

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202_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

大资管“大”在何处?

从金融改革的视角看,大资管之“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在放宽牌照管制、扩大投资范围、减少相关限制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不再被限制在特定的业务边界内,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交叉,开始在相同的领域展开竞争。许多基金公司一改以往单一依赖“发行产品募资+二级市场投资”的传统路径,纷纷成立专户子公司开展“类信托”业务。一些大型券商突破了经纪、投行、研究“三驾马车”的传统格局,将未来战略指向财富管理,把依托客户保证金的支付、通道、投融资等业务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也从不同方面涉足了银行理财和信托的传统领域。

二是扩大了监管的外部性。资产管理方面的混业经营趋势,对现行的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讲,机构监管对宏观审慎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在这方面,机构监管比功能监管更为有效。但是,随着金融机构间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任何一个针对单一机构或行业的监管政策都可能对其他机构或行业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加大了监管协调的难度,增加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三是发展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自上而下的放松管制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突破相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以至于掀起了全民理财的浪潮。为此,甚至有媒体把大资管解释为“大众资产自主管理”,大资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估算,截至202_年末,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30万亿元左右,约为同期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的三分之二,比202_年增长了70%左右。

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科技浪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多重冲击下,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环境的剧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看,资产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据统计,全球最大的2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大部分为银行或银行子公司,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汇丰银行等均位列其中。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表内资产规模,例如纽约梅隆银行,其名下管理的客户资产近1.4万亿美元,而表内资产规模却不足4000亿美元。大资管蕴含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却更加显而易见:

一是负债业务竞争加剧。在大资管背景下,金融产品愈发丰富,与此同时,存款资源却显得越来越稀缺。出于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普遍对存款执行利率上浮政策,负债成本随之上升。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仍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6.9%,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7%的水平,其中理财产品分流了约1.6万亿元存款。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在低成本资金来源上遭受的冲击还将持续。

二是资产负债表稳定性下降。一方面,存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打破了资产负债表的原有平衡。近三年来,银行业各项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却近17%,二者相差4个百分点左右。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依赖同业存款等短期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大了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截至202_年6月末,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余额已超过21万亿,比202_年增加了7.5万亿。另一方面,负债端竞争加剧了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猛增了3.79万亿元,但7月又大幅减少了1.98万亿元,波动性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的治理措施,各商业银行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要求,严防“冲时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此外,在经济转型期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表外业务还会分流一部分优质的融资项目或投资标的,使表内资产配置的效率下降。

三是流动性与利率风险管理加大。在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不同期限、不同回报要求的表内外资金,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资产,以确保负债端的竞争力以及适当的盈利水平。这一过程可能会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集中体现在同业业务上),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平台还不成熟,表外业务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大资管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造成了市场利率基准的多样化与波动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

为了应对大资管背景下的这些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将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的范畴,建立统筹表内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一是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表内外负债统筹管理。在大资管背景下,客户资金进入银行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引入并不断完善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由以存款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覆盖存款、理财及同业存款等表内外负债的统筹管理,建立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负债结构优化机制。

1、继续突出存款的核心地位,巩固低成本资金来源,充分挖掘渠道、产品和服务的潜力,提高客户粘性与资金稳定性,主动改善被动负债的可控性。

2、充分发挥主动负债的作用,量价统筹,建立以资产收益为约束的定价机制,权衡收益空间与规模增长的平衡。重点是吸收稳定性好、成本低的结算性资金满足流动性需要,并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创新产品吸收稳定资金以弥补中长期资金缺口。

3、加快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使其逐步摆脱调剂存款、腾挪资产的功能,回归代客理财本质。

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资产统筹管理。面对大资管的挑战,资产端应树立表内外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构建资本与资产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

1、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坚持业务发展必须服从于资本约束,规模扩张必须服从于资本支撑能力的经营原则,量入为出,确保全行的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充足水平、市场环境、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实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全面转变。

2、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依据,并建立基于内部资本充足率(可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占用)的信贷配置机制,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协调统一。

3、实现表内外统筹,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外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增强“盘活存量”的主动性,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的表内外定价统筹管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促进单一业务定价向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1、表内业务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为基础,依照统一定价方法、差异化回报要求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价,从行业、地区、客户等维度细化贷款定价标准与模型,提高定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表外业务定价参考表内同质业务的定价水平,并根据承担风险的不同,合理确定定价点差。

3、加强网上、网下负债定价管理的集中度,提高主动负债产品间定价的协调性。

四是强化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的统筹管理。从缩小风险敞口出发,在坚持风险自担的前提下,统一开展表内外业务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加强对表外业务期限错配的控制,建立风险限额约束机制,提高风险自行平衡的能力。将可计量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从经营机构充分剥离,体现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效率,使经营机构能够在统一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内,专注开展业务经营。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银行转型发展

访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202_年04月25日08:56

记者 刘红 见习记者 王好强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和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当前存款增长放缓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货币政策又不可能明显放松,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的状态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通过探索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规避经营风险,有效推进银行转型发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记者:您认为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国外同业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有哪些可以借鉴?

彭纯:我认为,当前不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明显的“三高三低”现象。负债结构是“两低一高”,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低,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低,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高。资产结构则是“两高一低”,即信贷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高,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高,同业资产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低。除资产负债本身的结构问题外,不少银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其中同业负债和非信贷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两方面的错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则是内核。这些因素也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不合理、非信贷资产管理不足和定价能力薄弱的根源所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演进,国外先进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在经营理念上,注重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型理念;在管理职能安排上,拥有管理范围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通过完善的内部FTP机制,精确计量和分摊流动性成本;在管理成果的运用上,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培养良好的外部定价能力。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经营和监管环境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要完全借鉴这些经验困难较多,挑战也较大,但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彭纯:我国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低效益、较高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出去,将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状况,分清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推进。从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发展非存款负债,进行结构调整。未来要继续突出存款的基础性地位,其中储蓄存款应作为核心存款业务加以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发展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从资产端来看,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存定贷、存贷期限匹配和统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贷款结构;二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占比,做强做优非信贷业务;三是表内表外业务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提升资产负债整体收益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记者: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套工作?

彭纯:首先,银行应积极优化考核机制,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例如,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效益类指标考核权重。还要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分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其次,银行有必要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对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二是建立高效的同业业务投资决策机制,统筹管理同业业务的资产和负债;三是积极探索集团资产负债全表管理,将表内表外、境内境外、银行和子公司纳入全表管理;四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避免二者的脱节。

再次,银行应完善资产负债价格形成机制。依据使用资金的业务领域的类型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政策,进一步提高存贷款FTP市场化程度,合理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管理机制,尽快健全并完善基于风险溢价产品定价模式。

记者:交行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

彭纯:交行是在国内同业中第一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未来要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一是突出表内表外“全表”管理的方向。要以“两化一行”战略和“效益优先”、“转型发展”要求,引领资产负债表重置,合理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建立本外币、表内外、信贷与非信贷、境内外、集团与子公司“全表”管理的集团资产负债配置政策,实现增资产效益、增非利息收入、增资产质量,降存贷比、降负债成本、降资本消耗的“三增三降”目标,以资产负债配置政策驱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和各项业务转型发展。

二是坚持“流动性为首、资本约束、存贷款匹配、效益为先”的基本原则,以构建“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战略入表、体现特色”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目标,重置资产负债表,以此引领和推动交通银行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中短期则以“控增速、稳存款、减错配”为基本要求优化资产负债表,通过控制贷款和资产增速,缓解存款和流动性压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腾出空间;努力提升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例,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理控制非存款负债占比;着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以减少期限错配。

总之,当前银行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一系列深度挑战,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唯有尽快更新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积极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才能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保持盈利平稳增长,实现“三性原则”的动态有机平衡,引领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合理调整,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光大银行转型发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业务调

整转型

202_年04月01日09:04

本报记者 杜冰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针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趋势,光大银行首先是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在3月31日光大银行于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该行主要领导层围绕202_年业绩就市场和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顺势见业绩,逆势见骨力。”正如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所言,在经济下行与市场化大潮交织之际,光大银行的转型发力路径正日渐清晰。

主动利率调整将成新常态

在202_年多家银行出现息差下降的情况下,光大银行净息差逆势增长了0.14个百分点至2.30%。

“息差改善主要得益于主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光大银行主管财务的副行长卢鸿表示,自去年以来,光大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作了很大努力:“息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但通过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放缓下降速度,使息差保持相对稳定,是我们的目标。”

事实上,此前光大银行已明确提出并实施以稳定核心存款占比为重点的“存款立行”策略,大力发展核心负债。截至去年末,在行业大部分核心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行核心存款占比实现了0.4个百分点的增长。

同时,今年2月份,该行曾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成为该行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直接体现。

“下调存款利率,一方面是基于存量负债成本相对偏高,适当降低成本有必要;另一方面是今年以来各项业务增长平稳,外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有适度降低存款利率的条件。此外,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可以通过我行丰富的理财产品满足其需求,不必担心客户流失问题。”卢鸿说。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主动进行利率调整将会成为一个新常态,这是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他认为。

除此之外,中间业务正成为该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年报数据显示,202_年该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57亿元,同比增长28.12%,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4.39%,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

理财分拆迈出第一步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光大银行备受关注的理财业务分拆计划在此次发布会上得以明确。

此前,该行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其《关于设立理财业务独立法人机构的议案》已经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董事会同意本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该事项需报请监管机构审批”。

谈及分拆初衷,赵欢行长表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转型,扩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功能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

事实上,202_年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已明确表达了监管部门对分拆的鼓励态度:要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条件成熟的银行可以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

“光大银行理财业务早已实现集中管理,有条件进行公司化改革。”赵欢说。

从光大银行最新披露的年报看,理财业务的表现可谓强劲。截至202_年年末,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8546.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3.32亿元,增长70.14%;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增长42.00%;理财手续费净收入比上年增加47.06%。

“分拆改革后,子公司还会继续发挥作为一家银行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同时也会为子公司带来作为独立法人在开发其他渠道、产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新机遇。”赵欢进一步表示,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有五大好处,即有利于丰富理财业务的功能,有利于推动理财业务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风险的隔离和理财业务市场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此外,他在会上还透露,下一步不排除未来引入资本合作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上市的计划。“第一步是设立全资子公司,未来希望能够引进合作伙伴,在资产管理领域里寻找经验丰富、能够进行渠道合作的合作伙伴,使资本实现多元化,有利于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符合监管政策导向。”

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不减

自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普遍加大,光大银行也不例外。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5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

主管风险管理的副行长姚仲友在会上透露,该行不良仍然主要集中于钢铁、钢贸、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至于资产质量的未来走势,他表示不容乐观,对管控带来压力。他对此提出,要通过加强管理契合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首先是业务结构调整,我行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他表示。

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小微信贷,赵欢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部分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确实要多一些,有一些不良的爆发也是正常的,但光大银行真正小额的小微信贷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针对额度较小的小微业务,光大银行有一套特殊的管控流程。

事实上,近日银监会将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由以往单纯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考查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

“作为股份制银行,小微业务仍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这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银行内生的动力。”赵欢表示。

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及

启示

202_年03月31日09:34

寻心乐 李东旭 李静 李芬萍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始于202_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仅通过常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反弹,各央行纷纷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紧张,稳定了金融体系,避免了更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危机爆发;另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流动性大多以超额准备金形式积压在央行,不可避免地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长期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给其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为例,通过资产负债表视角透视非常规货币政策本质,以期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管理有所启示。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从202_年9月18日起连续11次调低联邦基准利率,使其接近零,但美国银行体系依旧是严重“惜贷”。为此,美联储调整政策思路,陆续推出承诺低利率、大量购买国债、创新金融工具、增大长期国债比重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相较于危机前大幅度变动。

(一)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1.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为平台、改常规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为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美国财政部也公布了补充性融资计划,美联储专门为此项收入创设了一个新报表项目“美国财政部在联储的补充性金融账户余额”(Treasury,supplementary financing account),以区别于“传统的美国财政部一般性账户”(Treasury,general account)。

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扩大,由202_年底9150亿美元增加至202_年4月28日的23340亿美元,增幅155.08%。表现在资产方主要是新增加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债券(MBS)10960亿美元和政府支持企业贷款债券(GSE)1690亿美元,同时贷款(救助特定机构)增加830亿美元;表现在负债方主要是机构存款(超额准备金)增加10280亿美元、流通中货币增加1030亿美元,同时新增加财政部补充存款账户202_亿美元。

2.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维持低利率的同时,采取了包括购买以国债为主的总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资产、宣布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到期本金再次购买该类资产等主要措施,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进一步扩张。

202_年6月末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达到28690亿美元,较202_年10月末增加5700亿美元,增幅24.79%。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国债增加7790亿美元,增幅92.96%;负债方主要表现为机构存款(可理解为超额准备金)增加6110亿美元,增幅60.14%。

3.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决定调整货币政策重点,由扩规模转为调结构,在此基础上,出台了第三轮宽松货币政策,一是“扭转操作”政策,即202_年9月宣布将通过售出到期时间低于3年或更少的国债以购买4000亿美元的6-30年期国债,202_年6月宣布继续实施“扭转操作”,购买267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延长持有国债期限直到202_年底;二是推出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极低利率水平,目标区间为0-0.25%,且至少至202_年中期。

202_年8月至202_年12月,资产负债总规模增加590亿美元,增幅仅2.06%;国债和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幅都未超过10%;持有国债项目期限结构则发生较大变动:202_年底5年及以上期国债所占比重为77.28%,202_年底比重则为52.93%。

4.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是将按每月450亿美元的额度购买长期国债来取代扭转操作;二是继续维持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四是首次为加息时机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指引,即在失业率高于6.5%以及未来1到2年内预期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5%的情况下,维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202_年底至202_年6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上升5700亿美元,增幅19.54%。资产方主要表现在国债增加2880亿美元,增幅15.92%,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加2960亿美元,增幅31.16%;负债方主要表现在机构存款增加5220亿美元,增幅35.01%,财政一般账户增加420亿美元,增幅45.16%。

(二)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特征。1.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快速、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危机前,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从7309.77亿美元增长到9147.76亿美元,增幅25.14%,年均增幅5.03%;危机后,202_年至202_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从9147.76亿美元增长到29171.34亿美元,增幅218.89%,年均增幅43.78%;资产负债规模占GDP比重由202_年至202_年的平均6.73%上升至202_年至202_年的平均17.21%,增幅155.72%。

2.资产负债表构成项目数量快速增加、内容复杂,各构成项目金额占比波动幅度大,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明显,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一是危机前,美联储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基本上分别固定为11项和9项;危机后,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最多达到19项,负债项目最多达到15项。二是危机前资产负债表中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危机后各增加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复杂,即使通过报表附注,也难于理解。三是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主要项目为持有的国债和存款机构贷款,且国债在危机前5年(含202_年)占总资产平均比重87.36%;负债方则主要是流通中货币,在危机前5年(含202_年)占总规模平均比重87.20%。危机后资产项目中虽然国债仍为主要项目,但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4.69%,其中202_年最低,占比21.44%,202_年最高,占比62.02%,比重比危机前明显下滑,且波动幅度大;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则由202_年末无发生额增加至202_年末9503.1亿美元,占比32.58%,成为比较重要的一项资产;其他如存款机构贷款、中央银行流动性掉期、合并可变动权益工具等项目占比波动幅度大,均由202_年的20%左右降至202_年末的0.5%以下。负债项目则变为机构存款项目快速增加,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5.97%,流通中货币危机后五年内仅增加3349.7亿美元,每年平均增幅8.46%,平均占比下滑至38%。

3.资产质量下降。一是资产方中持有国债项目如前所述,短期国债比重越来越低,五年期以上国债占比越来越高,且利率低;二是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占比高居不下,相较于CMO和CDO,MBS可以说是一种有抵押物的证券,安全度相对较高,但其抵押物大多是购房者购买的房屋,如果美国未来经济仍然低迷,房屋市场价格下跌,则美联储持有的MBS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借鉴与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前两轮政策突出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大,为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贷款,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联储的调控重点发生变化,从以扩规模为主转为以调结构为主。通过“扭转操作”、用回笼资金再投资MBS、购买长期债券等方式,调控长期利率走势,稳定金融市场,从以流动性刺激过渡到以市场利率引导实体经济发展。这说明,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表规模管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挥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积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当然,危机期间美联储成功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以其危机前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要借鉴危机期间美联储进行的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有以下三个前提:

(一)要保持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与健康。危机前五年(202_-202_),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占GDP比重平均仅为6.73%;资产以占总资产比重5年平均87.36%的国债为主,负债则以占总规模比重五年平均87.20%的流通中货币为主。危机后,即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大,但至202_年末也仅达到GDP的20%左右,且各项资产负债的结构基本合理,即资产负债表规模仍有可调整空间。反观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首先是资产负债规模,202_-202_年占GDP比重5年平均62.69%;其次是资产负债表结构,资产项目中外汇资产占比从202_年末的48.13%一直上涨到202_年末的80.35%。当然,这是由于我国现行汇率机制、吸引外资和结售汇制度等原因形成,因此应加快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减少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短期套利资金流入、放松对私人部门海外投资的限制,多元化外汇储备投资和藏汇于民,以达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适度增长和对外资产结构优化的目标,获得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央行会计信息充分及时披露。央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对社会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引导公众正确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从美联储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美联储对其会计信息进行了充分详尽和及时的披露,让公众全面了解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正确引导了公众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央行仅按月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从未公布自身执行货币政策带来的损益状况,且未详尽披露报表附注类信息,致使外界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正确预期,宏观调控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联储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大趋势,权衡透明度和公众信心的取舍,确定恰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以增进各方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理解,引导正确的公众预期,确保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形式扩大其资产负债规模是以其美元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我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形式的外汇储备资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人民币不具有国际交易和结算职能,这也使得我国央行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对于美联储而言是一种被动派生机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是被动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由此导致大量铸币税的流失,资产负债管理主动性不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增强、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与世界各国贸易的增加,我们应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

“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02_年02月15日 10:38 中国银行业 收藏本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组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

本期嘉宾:工商银行(4.82,-0.28,-5.49%)金融研究所高级专家 刘 彪

农业银行(3.41,-0.24,-6.58%)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张新英

中国银行(4.63,-0.38,-7.58%)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 良

交通银行(6.87,-0.76,-9.96%)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周昆平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高级经理 鄂永健

渤海银行战略发展部团队主管 徐 亮

南京银行(16.59,-1.84,-9.98%)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 朱晓洁

苏州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蒋卫平

大连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徐明圣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经理 沈洪溥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战略部副总经理 姜宝军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_年第1期

话题一:如何理解“新常态”

刘彪: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括起来为“四高一低”,其中“四高”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一低”是低效率,突出特点就是贴牌生产,中国制造。这种生产方式或者经济增长模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已有大约35年的时间,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转”。“转”实际上就是转成“四低一高”,“四低”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一高”为高效率。从中国制造、贴牌生产成为中国创造。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国有经济和民营、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共同主导经济,而“新常态”下或者说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则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宗良:我认为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一,从未来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今后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款会越来越少,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使我们资产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未来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甚至包括资本金的累积、中间业务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应该说意义重大。第二,就题目本身而言,“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实际上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深刻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常态”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二是转型升级,中国未来把服务业或者消费逐步扩大;三是从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三个核心要素给商业银行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未来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第一点就要转变银行的发展模式,由重规模发展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转变。第二点是合理进行结构调整,确保商业银行有序地退、积极稳妥地进,支持形成中国有国际竞争力的少量大型公司以及大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的结构,这才是商业银行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沈洪溥:首先,“新常态”讲的是“新”,而要点是“常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实际的经济总量和实际经济增量仍然非常大,这个意味着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风险非常大,这是支持整个行业包括银行业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金融行业做好业务很重要的时代背景。第二,经过结构调整之后,经济增长更平稳、动力多元化。从现在来看无论是政策储备,以及推出的新的改革措施,能够让经营机构有信心、有能力去服务更多客户,当然也要适应更多风险。在此过程中,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会出现更多市场化、多元化的主体。第三,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前景稳定之后需要转变整个行业发展方式。从202_年前三个季度情况来看,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48.5%,已经超过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为46.7%,也超过了第二产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来看也高于工业的平均增速,这些都显示在结构调整过程当中,服务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消费等方面都存在新的增长点,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常态下,政府大力放权,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以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来看,202_年前三个季度,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就有920个,新增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60%以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在新常态中取得新一轮高速发展,还是取决于自身改革的力度、自身业务转型的力度。

话题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张新英:银行业务增速下降和盈利增长放缓也将成为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货币扩张和大企业、地方政府投资以及房地产等行业扩充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从数据看,202_年到202_年,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从18.2%下降到9.3%,净利润增速从33.3%下降到12.8%。银行需要尽快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银行业资产业务过于偏重传统信贷业务、信贷业务偏重于传统行业的问题较为突出。

周昆平:一是目前中资银行大多数设有财务部和资产负债部,财务部是管资本的,但是它可能缺乏战略导向,经常会发现我们在利润与资产负债两方面非常为难,而外资银行基本上没有资产负债管理部,而是在财务部下面设有一个资产负债委员会,这样就比较好协调。未来的商业银行是资本约束战略导向,如果将两个部门分开设立的话,两个部门的目标都不一样,实际管理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二是目前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比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所以说中资银行在细节上的分析非常少。而外资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追求动态策略的转变,而且资产和负债是匹配的。不仅如此,外资银行还要将负债的机会成本加到业务部门去,从而导致其不可能像中资银行这样投资。因此我认为未来中资银行要向这方面去转变,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及动态财务管理模型等工具,使这些工具成为管理中的主要工具。

徐亮: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对风险的科学定价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很多中小银行对风险计量结果的应用水平和认识水平与大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甚至是跨时代的差距。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实现对每个客户各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就不能够找到对该客户定价的谈判底线,就无法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化科学定价,这是未来中小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瓶颈。

徐明圣:第一,资产负债的外延在新常态下将会有所扩展和创新。实际上从央行[微博]货币政策调控趋势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过去央行主要是侧重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而现在更加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和工具的多元化,我们的资产负债业务、外延客户、表内表外科目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内容,引发很多创新,这跟央行的总体调控思路是一致的。第二,在“新常态”背景下,“存款是立行之本”的经营理念依然适用,但银行追求存款规模更为看重存款背后所对应的核心客户,有了稳定核心客户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深度的挖掘,进而拓展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第三,在“新常态”下,同业竞争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原因在于银行在新业务资质获取上的差别会影响不同银行在业务创新、多元化经营方面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客观性的现象,个体银行无法规避。第四,渠道的线上线下互动会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在中小银行群体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民生银行(8.75,-0.69,-7.31%)、平安银行(12.44,-0.94,-7.03%)等202_年开始利用直销银行、社区支行的服务弥补物理网点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朱晓洁:虽然国外银行已经从负债管理模式走向资产或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但对我们来讲,负债管理仍然至关重要。作为中小银行,我们始终认为负债多元化、存款的稳定以及存款规模稳步增长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之一,也是“新常态”下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任务。同时,随着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会面临更复杂的经营环境,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将加大,能否有效的管理流动性风险将是银行生存的关键。第三,作为企业,银行始终面临着利润问题,当前一般性存款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垄断利差,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款定价将逐步市场化,利差收窄将难免,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话题三:资产负债业务如何适应“新常态”

刘彪:商业银行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自身工作方式呢?第一,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自身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纯创新一些眼花缭乱的产品,而是要将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创新型企业。第二,应该依靠哪些主要力量呢?“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家小微企业发展得好坏,除了它自身的努力外,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选择、培育、支持作用。因此,今天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国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宗良:面对“新常态”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创新?一是利率市场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方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多数以外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基本上都是失败的。鉴于此,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以人民币为主导,走以本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路线,最后才能取得成功。三是全球化的创新。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以中美关系为主轴,形成新型大国关系;一区——建立亚太自贸区,将亚洲与太平洋区域合为一体;“一带一路”的国家整体布局,整个对外开放格局就显现出来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在国际大背景不利的情况下,使我们未来能够以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标准为抓手,在国际金融市场享有更多话语权。

鄂永健:推动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实现五个转变:第一,资产配置从贷款为主转为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要将资产配置的视角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以“大资产管理”的思路,通过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积极拓展跨境金融、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业务。第二,从狠抓低成本核心负债转为低成本核心负债和主动负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等主动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应市场变化,适度提升主动负债占比,充分发挥主动负债作为除存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的作用。第三,从“以存定贷”转为信贷业务“以存定贷”和类非信贷业务“以资产定负债”并行。短期内,结合存款偏离度和存贷比要求,坚持“以存定贷”,保持合理适度的贷款增速,确保存贷比不超标。第四,贷款定价从目标论转为注重过程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贷款定价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有明确目标,但更要认识到,息差更多的是业务经营的结果,是战略和策略的产物。第五,低成本核心负债策略从重考核转为注重商业银行模式创新。在信贷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应对大、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实行“主办银行”制,大力发展结算、清算、托管等低成本负债。

朱晓洁:资产端方面,一是逐步转变目前资源拉动的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业务创新,降低业务对资本的依赖和消耗,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零资本消耗业务;二是进一步提高资产的周转效率和资产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加资产端的收益。负债端方面,进一步丰富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稳步增加存款的规模、合理控制负债的成本。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向央行借款、发行债券多种方式不断拓宽负债渠道,持续改善全行的负债结构;采取措施积极开拓存款等稳定负债来源,提高全行稳定负债的占比;通过控规模和控价格底线等方法加强对高成本负债(包括部分主动负债以及和市场利率挂钩密切的结构性存款等)的管控,合理控制资金的成本。

蒋卫平:关于负债端成本的上升,面对负债的比例被限制这样的现实情况,也确实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因此解决负债成本上升是中小银行的一大课题。商业银行未来应该从以负债为核心的战略和策略逐步转变到以资产端为核心,将主要的关注点转移到资产端。我们走访了台湾地区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通常就是将关注点从负债管理转移到资产管理上,这或许是我们未来可以探索或者发展的一个方向。

姜宝军:应对“新常态”挑战的策略将体现为以下七大方面:一是适应低增长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想要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基本不可能,利润翻番难度也比较大,同时还要面对不良率上升的压力。虽然在调整结构后投向新兴行业,但低增长率的总趋势不会变。二是负债波动性加大,受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冲击,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增强,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使利差收窄,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四是资产负债之间的错配加剧,包括期限错配、久期错配以及资产风险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难度。五是表内业务表外化发展,这也是西方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六是为了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需要证券化,商业银行应主动负债,主动走向金融市场,因此资产负债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新的趋势。七是全球化发展,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负债。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_年第1期。

第二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章、资产管理

1.1.资产管理理论

(一)真实票据理论

一、理论背景:真实票据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观点:

1.短期商业周转贷款: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就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以贷款应该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2.3.自偿性: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这些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因此也叫做自偿性贷款理论。

不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等,即使发放也必须限定在银行的自由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的范围内。

三、优点:

1.2.3.1.2.3.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强调了银行应该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确保经营安全。

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配置太多的资金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商业贷款上,降低了盈利性。

资金运用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银行发展、分散风险。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自偿性是相对的,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违约风险。

四、缺点:

(二)资产转换性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提出,一战以后,西方迅速恢复经济,国家大量发行公债,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债券上去了。

二、基本观点:

1.2.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的长短,而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

在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基础上,可以拓宽资产运用的范围,商业银行的资产不一定局限于自偿性贷款,可以讲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以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

三、优点:突破了商业贷款管理理论对银行资产运用的狭窄局限,使得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资产范围显著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四、缺点:没有考虑到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

1.2.一旦出现萧条,证券行市大跌,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会受到损失。片面的强调证券转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证券的真实资产质量。

(三)预期收入理论

一、理论背景:1940s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股利消费的经济政策对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出要求,中长期贷款需求增长很快,而且贷款回收前景好。

二、基本理论:

1.2.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不再与贷款的自偿性和资产的可转换性,而在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贷款期限并非一个绝对的控制因素,只要贷款的偿还有未来的现金流保障,银行按照贷款的期限进行组合,使得资金的回流呈现可以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以保证流动性。

三、优点:

1.2.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运用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根据资产的期限、自偿性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

为银行拓宽了盈利性的新的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银行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四、缺点:

1.2.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基础上,缺乏可靠性。

尤其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不确定性增加,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小于预期。

1.2.资产管理方法

一、资金集中法:不论银行的资金来源如何,将各种资金集中,按照资产流动性的不同配置到不同资产上去,同时尽量考虑盈利性的需要,尽可能降低高流动性资产。

二、资金分配法:

1.2.原理:按照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强弱来确定资金的分配顺序和数量,使得各种资金来源的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做到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负债流动性的划分标准: 1)2)资金来源的周转率

对其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周转速度快,法定准备金率高,资金稳定性就较弱,那么这类资金就分配给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项目。

三、线性规划法

1.2.定义:直接利用运筹学方法解决资产分配问题的管理科学方法,解决在一些变量受到约束时,现行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四个步骤: 1)2)3)4)建立模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中的变量建立函数式。确立约束条件。

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求该目标函数的最佳资产组合解。

第二章、负债管理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资金来源紧缺和流动性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二、基本理论:

1.2.负债管理的核心: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主动扩张的,资金的来源是可以控制的,而不是像资产管理理论中认为资金来源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外生变量。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主动借款来保持流动性。

三、负债管理方法:

1.2.储备头寸负债管理:以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的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式。贷款头寸的负债管理: 1)2)

四、优点:

1.2.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和范围。

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理念变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重,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五、缺点:

1.2.3.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自由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不同利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扩大银行贷款。

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以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3.1.总论

一、理论背景:

1.2.3.负债管理思想被商业银行普遍接受之后,出现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利率限制实际上被突破。西方各国纷纷取消利率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市场利率波动大,风险扩大。

利率风险是使银行开始把目标转向如何通过协调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来保持净利息正差额和控制正的自由资本净额。

二、基本思想:

1.2.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1)2)缺口管理是指根据期限或者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督和

管理。

3.2.融资缺口管理

一、资金缺口管理指商业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的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

二、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自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三、资金缺口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分为两种: 1.2.保守性的,即努力是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0,从而把利率风险降到最低线,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

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四、资金缺口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他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各种利率类型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资金缺口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五、资金缺口管理方法的缺陷主要有:

1.2.3.4.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是,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难以确定。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和范围。

银行能否灵活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银行不一定能够及时调整差额。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很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

六、综上所述,资金缺口管理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地经营措施,使资金缺口管理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也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二、可变利率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等,从广义上看还应该包括其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市场利率而改变的各项资金项目。

三、利率敏感性资产用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加上风险、期限等溢价。对确定为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项目,重新定价的频度由各银行自行掌握,如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四、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融资缺口。敏感性比率是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他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例关系。1.融资性缺口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1)2)3)2.当融资性缺口为0时,敏感性比率为1 当融资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比率大于1 当融资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比率小于1 当正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

率下降时受损,在利率上升时获利。3.4.当银行资金处于零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 当负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在利率下降时获利。

五、如果银行有能力预测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并且预测是准确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完全可以主动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配置组合技术,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若果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得更为安全,因为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配平的状态下,无论利率上升或者下降,银行的收益都是稳定的。

3.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利率自由化,市场利率波动频繁,风险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已不再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二、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2.前者是指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后者是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

第三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1、流动性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能准确、全面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能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压力测试,能根据客户行为、业务发展变化及战略规划实现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并制定应急计划及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据此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期限结构。

实现功能:

(1)能随时准确计算所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覆盖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最大十户存款比例、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等)。能实现基于不同情况的任意时点指标的动态预测与分析,即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对现有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实现单体和合并两种口径。

(2)设置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等,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

(3)实现多层级压力测试情景和多因素压力测试因素分析,综合外部环境及自身因素灵活进行整体或专项压力测试。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增加;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平均期限下降;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增加;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信用评级下调;股票价格下跌;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等。

(4)梳理流动性资产,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并实时监控剩余可用流动性资产和已质押流动性资产的到期情况。

(5)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有效计量、监测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风险缓释后现金流缺口及表外理财业务流动性期限缺口等,监测交易对手风险台账。

(6)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6)对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各种应急情景,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7)对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8)进行结构流动性管理,对投融资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减少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造成的影响。

(9)对客户行为进行合理分析、预测与假设。客户行为模型包括但不限于活期存款沉淀率、智能存款沉淀率、沉淀周期、提前还款、提前支取、续贷、展期、定期滚存等,需基于数据现状分析建模型,并提出具体的模型构架、设置及验证等方案及根据客户行为对相关统计分析的修正方案。

(10)对资产和负债所有业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11)计算流动性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2、利率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通过数据梳理,加强对重定价缺口、净利息收入、市值和久期的分析,分别从会计和经济价值的视角真实反映当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现功能:

(1)能随时自动计算各种利率风险监管指标,包括单体和合并口径。

(2)建立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和分析方法。(3)能准确分析、预测利率走势。

(4)设置利率风险限额,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5)根据既有或预期业务状况、业务发展战略、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特征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压力测试、静态/动态情景模拟及净利息收入/净现值模拟等的框架、逻辑、方法和影响评估;压力测试需覆盖所有实质性风险源,并在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时将压力测试结果纳入考虑。

(6)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建立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7)收入模拟的分析维度涵盖机构、币种、产品、条线等多种维度,同时可对维度进行自由组合,根据不同利率情景和不同业务假设情景,准确计量指定时期内的净利息收入,可每天自动生成,也可按需生成。

(8)久期分析,分析利率波动对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用于评估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

(9)基于利率平移、利率非对称变化、历史利率等多种利率情景和新增业务假设情景、业务预算情景、业务到期策略情景等不同情景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测。

(10)计算利率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11)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即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或采取表外衍生工具时对现有利率风险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

3、汇率风险管理。

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分析外汇敞口及潜在损失,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日常监测和限额管理,提供多种管理策略与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情景模拟分析。

4、日间头寸管理。实现目标:通过合理安排、调配、运用资金,在保证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实现功能:

(1)资金头寸统计分析,包括大额到期情况,资金流入流出分析情况、资金头寸占用情况等。

(2)资金计划申报,T-1日分支机构录入资金计划,头寸管理部门对T日的资金流入流出进行控制管理。

(3)能实时资金头寸匡算及资金头寸执行对比分析。(4)头寸限额管理。

(5)能进行资金头寸监控与预警。

5、资产负债业务分析及业务计划管理。

(1)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对表内外各产品、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2)支持按表内外科目、产品,对全行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3)支持对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单个或多个产品与科目按期限对业务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4)能实现对业务盈利的归因性分析,由于业务规模、外部定价、内部定价、资产质量、客户行为、市场环境等因素对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及其他盈利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与对比。

(5)支持根据存量业务明细,指定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分析预测各产品或科目在未来指定时点或指定时间段内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支、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等情况。

(6)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各产品、各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益、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净息差、净利差、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等要素的影响。并能进行多种场景下的结果对比分析。

(7)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根据存量业务及收益水平,预测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同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8)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9)按产品性质、业务属性和特点,区分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建立主动负债统计标准,建立被动负债利率敏感程度划分标准,对不同利率敏感性的产品分类。

(10)能实时计算MPA监管指标,并实现动态试算功能,通过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对MPA监管指标的影响进行随时测算。

第四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雷红波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既定盈利目标,通过前瞻性地选择业务发展方向与策略,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规模、期限、结构进行主动管理的过程。下文从发展历程、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

198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管理资产负债。1988年,我国采取了收紧银根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各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难,少数银行甚至出现现金支付困难。经历此次**,资产负债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项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9项指标为内容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资产流动性比例、单项贷款比例等指标被纳入,成为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将监管指标分为监控指标与监测指标,其中监控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监测指标作为指导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比例指标体系。

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各商业银行可在财政部和央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自主放款,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向主动资产负债管理迈出关键的一步。

202_年,为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监管当局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引入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模式。

202_年3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202_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方法、技术和监管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置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比例等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202_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1 / 6

明确了将实施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四大监管工具。

202_年6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我行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同时废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2_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指标分为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同时废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其中,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监测工具包括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相关指标。

202_年9月,为抑制商业银行月末尤其是季末存款冲时点现象,缓解季末市场流动性压力,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存款偏离度指标纳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202_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余额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控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变革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一套以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二、资产负债管理内容

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较广,站在不同角度,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为满足监管要求,并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实现盈利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尽管信用风险管理广义上也属于资产负债管理范畴,但其更倾向于信贷管理。

(一)资本管理

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用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维持正常经营,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吸入存款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因此,银行资本的基本含义与一般企业无异,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称为账面资本。但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必须接受严格监管。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等监管角度考虑,监管者提出监管资本概念,由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满足资本计入标准的构成要素所组成。对于银行而言,资本是有成本的,银行经营者为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指导业务发展,又从内部管理角度提出的经济资本概念。

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与其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借鉴了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等国际监管标准,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建立了分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

/ 6

以及针对特殊资产组合的特别资本要求和针对单家银行的特定资本要求,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监管资本要求是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的,但资本是稀缺资源,其最低成本是出资者最低要求收益率,即资本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风险收益率,反映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完善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建立健全以资本和资本回报指导业务发展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经营中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通过差异化的资本配置策略,优化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经济价值增加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涵盖资本预算、分配、计量、监控、报告、评价等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可从机构、业务条线、客户、产品等多维度开展,涉及经济资本占用(Economic Capital,简称EC)、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Risk Adjusted Profit)、经济资本成本(Economic Capital Cost)、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或经济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和经济价值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等量化指标。

在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资产配置将受到影响。因此,资本管理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资本配置和管理促进资产负债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为商业银行及股东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增加值。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可以想象,当银行因暂时的流行性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转账或提现需求,不得不暂时关闭自动提款机,或告知客户改日提款,客户会做出何种反应。如果银行信用受到怀疑,就可能出现挤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银行没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就会危及其生存,并进一步将风险传染至其他银行,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因此,银行作为负债率最高的、经营信用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对其至关重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并提出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比例)不低于100%以及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的要求;同时将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超额备付金率、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共九项指标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

流动性缺口是指资产和负债在其期限结构的每一时点的差值。缺口存在于期限结构的每个时点,这就产生了流动性风险缺口暴露,该风险由银行不能及时筹集资金或融资成本过高所导致的。各个时点的流动性缺口规模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新项目进入资产和负债持续

/ 6

变化。站在当前时点看,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流动性缺口也各不相同,可能一个月期呈现负缺口(流动性不足),而三个月期却呈现正缺口(流动性充裕)。因此,除了资产和负债需要在数量和期限上相匹配,商业银行还必须以循环滚动方式筹措资金。同时,筹措到多余资金也必须以循环持续的方式进行投资。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便成为动态、持续协调好流动性供求关系,避免当流动性不足时银行不能立即取得所需的流动资金而造成支付危机,或因过多的流动性供给而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除了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流动性需求外,还必须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做出权衡。

(三)利率风险管理

用于计算金融产品现值的贴现因子是其期限结构中每一时间点的现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即利率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利率变动导致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风险;另一类是期权性风险,这类风险存在于像赋有可提前还款条款的贷款等产品中。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细分为四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前三类均直接由利率变动导致。其中: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重新定价周期(对浮动利率而言)/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缺口风险或错配风险。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银行则会面临利率风险。

基差风险(Basis Risk)在国内也称基准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不同幅度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此类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由于收益曲线形态发生变化(曲率或斜率发生改变)而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免疫模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仅能对冲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带来的风险,且无法对抗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带来的风险。

期权性风险也称为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客户在利息下降时以“借新还旧”方式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并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

尽管并非所有的利率变化都会对银行造成负面影响,但这种不确定性却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的配置,使净利息收入保持稳定。

(四)汇率风险管理

/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均或主动或被动持有外币资产与负债,形成外汇暴露。由于存在未抵补的净头寸,汇率的变动将使之“暴露”在可能好的或坏的结果之前,从而面临着不利或有利结果的可能性,产生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外币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以及借助金融衍生工具,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由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汇率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总行统一管理,以实现规模效益。

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致力于实现资产与负债规模、期限、结构上匹配与均衡,按照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根本基础、盈利性是保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最终目的的基本思路,以资本为约束合理配置资产负债,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最终目标。

(一)以经济资本为约束优化资产业务结构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资本的约束。而资本占用取决于各项业务和产品本身的风险,不同的业务、产品所对应的风险权重是不同的,即便资产规模总量、期限结构相同,不同业务结构的资产对应的资本占用却不尽相同,从而带来收益上的差异。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只注重账面利润而忽视经济资本占用的经营理念,将经济资本占用、EVA、RAROC纳入绩效考核、以及应用到贷款定价与授信审批管理中,通过资本配置促使分支机构优化资产结构,确保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

(二)以主动负债为补充保障流动性安全

多数银行分支机构都存在重资产轻负债现象,尤其在存贷比限制取消后,这种潜在理念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负债业务的主动管理。一方面优先发展一般性客户存款,努力吸收逐利性较低、业务粘性较强的存款,通过结算、现金管理、代发工资等业务增加活期存款沉淀,保持客户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从目标规模、定价水平、期限结构、叙做时机等方面加强对大额存单、协议存款、表内理财、同业负债、央行借款和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的管理,保障流动性安全,以合理成本实现业务发展。

(三)以FTP定价为工具集中管理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市场利率波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若银行分支机构都以外部市场为交易对手,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对冲利率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还可能因为业务规模小导致无法找到交易对手或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只有将利率风险集中起来才便于对冲管理,将内部资金集中起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就需要借助内部资金转移(FTP)模式,由商业银行总行根据业务性质对分行每笔资产和负

/ 6

债业务分别厘定FTP价格,总行归集全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如通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FTP衡量的是资金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于市场是统一、一致和有效的,因此FTP定价必须保持统一性,不因地区、机构、条线不同而存在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通过FTP可将分行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但这并意味着分行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分行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即便资产与负债总量相等,仍面临巨大利率风险。例如,负债久期仅为6个月,而资产久期为2年,即便存贷款收益率曲线均平行上升25BP,银行也会遭受损失。

(四)以综合计划为手段均衡发展资产负债

存贷比限制取消后,商业银行为避免分支机构资产增长过快导致资本不足或流动性风险,可通过下达业务计划的方式促进资产负债综合平衡发展,包括资本限额、存贷款新增计划等。为指标分支机构调整存贷款业务结构,还可下达分条线存贷款计划。

/ 6

第五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参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把XXXX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人民银行有关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含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广州、长春、南京、成都、新疆兵团分行,济南、杭州分行,珠海、汕头、苏州分行);上海、深圳、西藏分行和总行营业部、海外分行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各分行根据实际情况,对下自主决定可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按人民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的制定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根据人民银行的要求,现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的规模管理,是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

1.系统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仅是资金计划的单项管理,而且也是对资产负债所涉及的主要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

2.自律性。促进XXXX逐步建立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使XXXX资产负债结构符合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

3.效益性。完善XXXX内部各项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XXXX整体经济效益。

第五条 XXXX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接受监管,各分行接受人民银行当地分行的监管。

第六条 遇到重大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银行重大政策调整,总行将调整本办法。

第二章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第七条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两类。考核指标包括存贷款增量比例、信贷资产质量比例、利息收回率、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监测指标包括存贷款余额比例、存款市场占有率、中长期贷款比例、专项贷款完成率、资产利润率(以上比例计算公式见附表)。考核指标的执行结果与存货比例挂钩。监测指标用以分析和评价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

第八条 总行根据XXXX三年发展规划,结合各分行的实际情况,对各行分别下达考核指标的规定比例。

考核指标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监测指标按月上报。各分行应于每月10日前上报上月的人民币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并按季上报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

第三章 负债管理

第九条 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对存款、向总行和人民银行借款、拆入资金等债务的管理。

第十条 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资金组织措施,积极消化农村信用社转存款,清理不合理同业负责占用,按计划完成总行资金调度和人民银行调控任务,逐步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自身存款总量,争取系统信贷资金的自求平衡。

第十一条 各分行根据人民银行要求,结合当地农村金融改革等实际情况,逐步降低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占XXXX存款的比重,妥善处理行、社资金关系。

第十二条 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和总行规定,严格控制拆借资金的总量和占存款的比重。总行根据各分行的情况,对同业拆借业务授予不同的权限。各分行拆借资金要执行人民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办法和总行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资金调度计划,搞好资金的合理配置。有向总行借款的分行要积极归还借款,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还款计划。新增借款要与存贷比例、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挂钩。

第四章 资产管理

第十四条 资产管理以信贷资产管理为主,同时包括对债券投资、拆出资金、应收利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库存现金等资产的管理。

第十五条 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保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控制资产风险,提高资产收益率,促进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第十六条 各分行要根据已有的不良信贷资产比例,提出分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总行对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且无改进的分行,要从紧核定其存贷比例。

第十七条 加强重点客户的贷款管理,各分行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要报总行有关信贷部门备案:

1.单一客户贷款余额1亿元(含1亿元)以上;

2.单一客户贷款催收余额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

3.单一客户未核销贷款呆帐余额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

第十八条 根据人民银行的要求和总行的有关规定,各分行要加强辖内行在人民银行开户管理,保持适当备付金,减少无息和低息资金占用。超额备付金要及时调整。

各分行要按时足额上缴二级准备金。

第十九条 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根据总行授权,依法参与债券市场。按季分类上报债券投资余额和交易量。

第二十条 未经总行授权,不得办理同业拆借业务。

第二十一条 在清理资金来源和运用和基础上,严格控制新增非盈利资产的占用量和比重。对存货轧差后剩余资金用途不明的,总行有权要求及时报告,并增加收回借款或上存计划。对非信贷资产占用结构要按季分析说明。

第二十二条 各分行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和亏损视同存款减少,计算和考核存贷款增量比例时按50%相应扣除。

第五章 存贷款比例管理

第二十三条 存货比例管理与贷款限额管理并存,相互关联。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指存款包括企业存款、农业存款、储蓄存款,不包括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和准备金;所指贷款包括各项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其他贷款、基建技改贷款和政策性住房贷款等。其口径与信贷项目电报统计口径一致。

第二十五条 总行确定各分行存贷款增量比例的基本原则是:兼顾历史,效益倾斜,逐步降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超负荷经营的分行的存贷款余额比例。

第二十六条 总行确定基础贷款规模和增量存贷比例力求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各分行上年正常贷款占全国的正常贷款比重和支农贷款投放量,并考虑存贷款余额比例、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三项因素,确定各分行本基础贷款规模。该规模与本存款增量计划之比形成本增量基本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5%。基础贷款规模原则上不予调减。

第二十七条 在完成总行核定存款计划的前提下,总行根据以下因素,对各分行超计划存款核定存贷款比例。

1.存款增加额;

2.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3.各项贷款结构执行情况;

4.资金调度计划完成情况;

5.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和当年增加亏损。

第二十八条 在未完成存款计划时,总行下达各分行的基础贷款规模,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因特殊原因要求调增的,要向总行提交详细的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调整。在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年存款计划时,要向总行书面报告,提出超计划存款预测数,由总行下达存贷比例后执行。

第二十九条 总行于12月上旬根据各分行的考核指标执行情况,对存贷款增量比例最终认定,并将其换算成贷款规模,下达贷款规模通知书。

第三十条 为了准确地按季核定分行季度存贷比例,各分行必须于季前15日内上报总行季度存贷款预测数。

第三十一条 加强资金调度,缩小地区性不平衡。总行根据各分行的存贷款增量比例编制资金调度计划。对专项支农等贷款大于资金来源造成的资金缺口,或全年存款异常下降的,总行通过资金调度计划解决,或调减基础贷款规模。

第三十二条 为保证专项等支农贷款的落实,在核定存贷比例基础上下达限额。总行对专项等支农贷款任务较重的分行,可适当调高存贷款比例。当存贷款增量比例已经到位,而专项贷款任务因自身工作原因尚未完成时,分行必须压缩相关项下的非专项贷款,以保证当年专项贷款的到位。因农副产品收购需增加贷款投放的,在农采贷款下降部分归位后,总行可考虑调整存贷款增量比例。

第六章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十三条 为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分行要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行长兼任,副主任和委员由行长指定。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总目标和指标体系,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关系,督促资产负债管理各项指标的落实,分析全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的状况,对各分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十四条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行及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工作;上报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整理管委会的例会记录,起草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文件。

第三十五条 资金计划部门负责比例指标体系的监测、分析、综合和考核,负责制定各分行的存贷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备付金比例、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并根据存贷款比例执行情况调度和调剂资金,分析和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六条 信贷部门负责贯彻落实管委会有关信贷管理和信贷投放的决议;监测考核信贷资产质量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利息收回率;对各分行信贷资产风险度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就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度管理向管委会提出建议和报告。督促各分行落实专项贷款计划。

第三十七条 财务部门负责监测和考核各分行的负债成本及资产利润率,协助信贷部门提高柜台收息率,并就全行的损益状况及原因,按季向管委会提供分析报告。

第三十八条 资金组织部门负责制定全行和各分行的存款计划;监测全行的存款成本和存款市场占有率,并定期分析报告;预测各分行的存款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存款大幅度波动的因素要及时向管委会报告。

第三十九条 稽核部门负责定期稽核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并定期向管委会提交稽核报告。

附表:

人民币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

分行

单位:万元、%

----------------------------------------

|月末|比年初增减|

考核比例和监测比例

|上期|本期比例

|余额|

|比例|

---------|--|-----|-------------|--|----

1.现金

|考核比例:

---------|--|-----|-------------|--|----

2.在人行存款

|1.存贷款增量比例

---------|--|-----|-------------|--|----

3.缴存人行准备金|

|2.逾期贷款比例

---------|--|-----|-------------|--|----

4.存、拆放同业 |

催收贷款比例

---------|--|-----|-------------|--|----

其中:同业拆出|

|3.利息收回率

---------|--|-----|-------------|--|----

5.存放系统内款项|

|4.拆入资金比例

---------|--|-----|-------------|--|----

其中:上存总行|

拆出资金比例

---------|--|-----|-------------|--|----

6.交人行财政存款|

|5.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

---------|--|-----|-------------|--|----

7.债券类投资

| 其中:上存资金计划完成率|

---------|--|-----|-------------|--|----

8.各项贷款

| 归还总行借款计划完成率 |

---------|--|-----|-------------|--|----

a.短期贷款

---------|--|-----|-------------|--|----

b.长期贷款

---------|--|-----|-------------|--|----

c.逾期贷款

---------|--|-----|-------------|--|----

d.催收贷款

---------|--|-----|-------------|--|----

9.应收利息

---------|--|-----|-------------|--|----

10.其他应收款 |

---------|--|-----|-------------|--|----

11.在建工程

---------|--|-----|-------------|--|----

12.固定资产净值|

---------|--|-----|-------------|--|----

13.其他资产

|监测比例

---------|--|-----|-------------|--|----

14.亏损挂帐

|1.存贷款余额比例

---------|--|-----|-------------|--|----

合计|

|2.存款市场占有率

---------|--|-----|-------------|--|----

15.各项存款

|3.中长期贷款比例

---------|--|-----|-------------|--|----

16.系统内存放 |

|4.备付金比例

---------|--|-----|-------------|--|----

其中:向总行借款|

|5.专项贷款计划完成率

---------|--|-----|-------------|--|----

17.向人行借款 |

|6.资产利润率

---------|--|-----|-------------|--|----

18.财政性存款 |

---------|--|-----|-------------|--|----

19.同业拆、存放|

---------|--|-----|-------------|--|----

其中:信用社存款|

---------|--|-----|-------------|--|----

同业拆入 |

---------|--|-----|-------------|--|----

20.应付利息

---------|--|-----|-------------|--|----

21.其他应付款 |

---------|--|-----|-------------|--|----

22.结益

---------|--|-----|-------------|--|----

23.联行往来

---------|--|-----|-------------|--|----

24.其他负债

---------|--|-----|-------------|--|----

计|

---------|--|-----|-------------|--|----

25.所有者权益 |

---------|--|-----|-------------|--|----

其中:实收资本|

---------|--|-----|-------------|--|----

合计|

----------------------------------------

注:上存总行存款包括上交二级准备金。

联行往来包括汇出汇款。

同业拆出、拆入包括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出和拆入。

第四十条 统计部门负责定期统计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报表,交管委会分析和评价。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1996年4月1日起实施。凡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四十三条 各分行要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细则和资产负债比例委员会工作条件,报总行备案。

附件:资产负债比例计划公式

考核指标包括:

1.存贷款增量比例=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额/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额×100%

2.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催收贷款比例=催收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3.利息收回率=(利息收入-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利息收入×100%

4.备付金比例=(在人民银行存款+库存现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5.拆入资金比例=同业拆入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拆出资金比例=同业拆出余额/各项存款余额扣除准备金、备付金×100%

拆借资金比例经总行授权并核定比例。

6.资产调度计划完成率包括:

上存资金计划完成率=本期实际上存资金增加数/上存资金计划×100%

归还总行借款计划完成率=本期向总行借款下降数/归还总行借款计划×100%

监测指标包括:

1.存贷款余额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2.存款市场占有率=本期各项存款增加额/本期各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额×100%

3.专项贷款计划完成率=专项贷款实际增加额/专项贷款计划×100%

专项贷款主要包括国务院核定的粮棉大县和两高一优贷款。

4.中长期贷款比例=(中长期+催收)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5.资产利润率=各项业务利润总和/本外币资产总额×100%

以上各项存款中均不包括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准备金。

各项指标按总行有关职能部门下达计划和任务执行,总行不统一核定各项指标。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