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语用预设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3-112310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0 19:23: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

1.引言

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语用预设的概念

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说话者通过强调不同的焦点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4)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

(5)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它在话语交际中能起到怎样具体的作用呢,下文将作详细探讨。

3.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

3.1 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

语言使用者往往会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所以常常会利用预设。说话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信息都以语音形式编入话语中 ,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信息。凡是被发话人认为是对方熟悉的 ,已知的或可理解的信息 ,都可以用预设的形式表达 ,而无须直接说出。人们根据语境、常识及语言直觉将这些已知内容作为预设 ,可以避免话语的冗赘 ,减轻了言语交际负担。如果将所有信息都逐一详细明说 ,那么谈话就会显得冗长罗嗦。3.2 增强话语的说服力

预设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 ,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 ,而是附加的信息。这种信息作为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 ,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 ,而隐含在言外。广告的说服性质使得广告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成功的广告商会使用各种手段把握大众的消费心理 ,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但是广告又要避免自吹自擂。因此 ,利用预设的隐蔽性让自我赞美变得客观 ,是广告增强其可信度的有效手段。例如外国某品牌汽油的广告语是: “多跑的那几公里是免费的。” 它的预设是:在汽油品牌众多 ,花钱相同的前提下 ,该品牌的汽油可以比其它品牌的汽油多跑几公里。这个预设的意义没有明说出来 ,让广告受众自己体会出来 ,说服力更强。

3.3 可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及言外之意

利用语用预设的隐蔽性的特点,说话人可以含蓄地把不愿意或不方便明说的内容用预设的方式暗含在话语中。如 《西厢记》 里有一出戏,说的是张生帮崔夫人退了敌兵,她本该履行诺言,将莺莺嫁给张生,但当她摆酒席答谢张生时却说: “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句话看似随意,却预设了张生与莺莺的兄妹关系,兄妹自然不能结成夫妻。因此在场的人都听出了言外之意,感觉到了崔夫人赖婚的意图。

3.4 使交际朝着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

预设是谈话的起点 ,其恰当与否往往决定着谈话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利用语用预设主观性的特点 ,说话者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预设 ,使谈话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 ,客人已就餐完毕 ,服务员走过来问: 的方向发展。如 ,客人已就餐完毕 ,服务员走过来问:

1、请问您还要鸡蛋吗 ?

2、请问您还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 如果服务员采用前一种问法 ,以 “您已经用过餐了” 为预设 ,不利于鸡蛋的销售。而第二种问法以 “您还要鸡蛋” 为谈话的起点 ,让一些顾客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预设。

3.5 有利于实现原本难于达到的交际目的

发话人可以利用预设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符合自己交际目的地的预设 ,还可以设置虚假预设将对方误入圈套 ,从而达到利于自己的交际目的。如:寓言家拉封登有一个习惯 ,每天早晨要吃一个烤苹果。一天 ,他的一个朋友进了屋 ,随后拉封登发现苹果没有了 ,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于是 , 他惊叫起来:“啊!我的老天 ,谁把我放在壁炉上的苹果给吃了 ?” “我没吃。” 朋友答到。“幸亏如此。” “为什么幸亏如此 ?”

“因为 ,” 拉封登回答他 , “我在苹果里放了些砒霜 ,好毒死耗子。”

“砒霜 ,” 他的朋友叫道 ,“我中毒了!” 拉封登笑着说 , “我亲爱的 ,请安静下来 ,这是个玩笑 ,我只不过想知道谁吃了苹果。”寓言家拉封登在不能确知苹果被谁吃了的情况下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 ,故意误置虚假预设:苹果里加了砒霜 ,从而诱使朋友说出实情 ,由于朋友不知拉封登的本意 ,因此上当受骗。3.6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必须具备共有知识 ,才能达成共知 ,从而正确理解预设 ,使交际顺利进行。如:一家美国银行在中国开业,董事长在开业致辞中这样说到: “我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摧。” 当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时 ,就会想到万里长城的确很坚固 ,他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 ,资金一定很雄厚 ,可以放心地把钱存在他们的银行里。

4.结语

总之 ,预设是人们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话语理解和会话交流中都有重要的交际价值。用语用预设形成的交际策略 ,对提高语言质量 ,增强交际效果大有裨益。但说话者在把语用预设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时 ,必须考虑到语境和预设的对象,这样才能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 ,以及与不同的人交际时,要合理调整语用预设的量 ,使其随各种因素形成的预设合力而动态变化 ,使谈话更富技巧。而对于听话人而言 ,也应当准确分析出预设 ,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样才能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话语交际受众多因素制约,从语用预设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语用预设对话语交际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是话语理解的先决条件和推导会话含义的基本依据,巧妙运用语用预设能起到幽默等特殊的效果。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我认为预设研究应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全面综合研究。

第二篇: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

一、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何兆熊,202_:281):(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它在话语交际中能起到怎样具体的作用呢,下文将作详细探讨。

三、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1.改变、否定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不仅比语义预设更灵活,而且能进一步改变甚至否定语义预设。如:

(1)Policeman:Wheredidyouputthemotorbike?

Suspect:Ididnotstealanymotorbikeatall.警察的问话里有一个语义预设“Yougotthemotorbike.”(你手头有这辆车),在审讯语境下,这无疑意味着嫌疑人“偷”了这辆车,这是警察故意设置的语用预设,目的是诱使嫌疑人承认并说出其所在,只是对方察觉到了这一用心,直截了当地推翻了这一语用预设——“我根本就没偷过车”。既然没偷,当然不知其所在了。因此,语用预设在特定的场合中可改变语义预设所含的意思。

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何自然,1998),说话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预设不利于对方的事态,再加上预设的隐蔽性,听话人不易识别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设好的圈套。听话人要识破对方的意图,则要透过其语义层面的普通预设来把握其真正的语用预设。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都可导致语义预设的改变或否定。预设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其语用性质(何兆熊,202_:297),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语义关系来研究,必然要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

2.消除语句歧义。

许多语句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看往往不止一种解释,存在语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相关背景知识,往往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就能使意思唯一确定,说话人对共享的语境知识的预设简化了交际言语,而交际对方完全能理解说话人的“不言而喻”。如:

(2)Thetallmanandthewomanleft.从语义角度看,这是一个歧义句,tall只修饰man呢还是修饰两者man和woman?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当时在场的只有man是高个子,因此不可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也就不需要刻意的解释和说明了。可见,正因为说话人预设了这一相关背景知识,他才如此“模糊”、“简略”地说且确信对方不会产生歧义理解。因此,语用预设可解释语句歧义是如何消失的。

3.提供话语连贯的纽带。

许多语句从语义角度来看是互不关联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频频出现,且交际双方都能顺利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双方都拥有对此话语合适性条件的语用预设,正是这些预设为看似互不相干的语句提供了联系纽带。如:

(3)John:What’sthetime?

Mary:Thepostmanjustarrived.表面看,Mary的回答与John的发问风马牛不相及,但John却得到了答案:邮递员每天10点来学校取邮件,因此大概是10钟左右。此例中,Mary预设了相关背景知识,并认为John也拥有此知识并能据此作出相应的推理而得到答案。因此对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的预设保证了话语“意义”上的连贯,使交际顺利完成。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认识环境,包括语境知识、背景知识和常规关系等,在交流时会寻找最佳关联点。为了寻找这个最佳关联点,说话人会对听话人的认识状态作一番充分的估计,并根据所做估计对可以进入话语信息流的事实或事态作恰当判断和选择,断定哪些是对方熟悉的、已知的背景信息,哪些是有待对方了解的断言信息。对已知背景信息作为预设,大大精简了话语,又保证了最佳关联性,确保了交流顺利进行。因此恰当预设不仅可以解释话语表面的语义歧义为何在实际交流中不会引起歧义,还解释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话语为何是内在连贯的。

4.产生幽默等特殊效果。

如上所述,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说话人会根据不同交际语境进行合理预设,并认为对方能理解、顺应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合作效果。可有时候,交际对方明明懂得说话人的预设,却故意曲解或置之不理,由此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如幽默。

(4)Girl:Ifwebecomeengaged,willyougivemearing?

Boy:Sure.What’syourphonenumber?

上例中,女孩钟情于男孩,希望男孩送她一枚订婚戒指(ring)。女孩的这点预设任何人都能懂,男孩自然明白女孩的心思。可是他却对其故意曲解,把ring当作电话,把女孩的预设扔在了一边,言外之意他根本就不想谈论此话题或者甚至对对方不感兴趣。

也有的时候,说话人对对方的共享知识作了错误的估计,致使听话人作出错误的预设推理,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如:

(5)Mother:pleasegotothestoreandbuymesometomatopaste.Son:Why,arethetomatoesbroken?

母亲的意思是让儿子买番茄酱,儿子却把“paste”理解成了浆糊。母亲高估了儿子的理解能力,使得儿子错误地认为是番茄破了需要浆糊,儿子推理的预设与母亲的预设完全对不上,幽默效果因此产生。因此,有时候说话人自认为作出了合理的语用预设,偏偏听话人不理解或故意曲解,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说话人的预设,与说话人的预设“牛头不对马嘴”,语言就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就产生了。

四、结语

话语交际受众多因素制约,从语用预设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总的说来,语用预设对话语交际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是话语理解的先决条件和推导会话含义的基本依据,巧妙运用语用预设能起到幽默等特殊的效果。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预设研究应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全面综合研究,期待与广大同仁一起努力。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

论文摘要: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够的,而语用学则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因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双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流。本文从语用学里的语用预设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其特点探讨了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_.[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三篇: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预设也称“前提”、“先设”。这是最早由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在1892 年发表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被斯特劳森(Strawson),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发展这一概念。并且将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通常被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

语用预设,也被称为语用前提,这一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提出。他认为,语用前提是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隐含共识,也是说话人在组织语言信息时所设定的前提关系。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通常来说,语用预设被解释为是交流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者是至少能通过交流上下文可以得出的信息。在交流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已知的不需要单独陈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语用预设。这种方式可以使交流更简洁而且高效。

何自然教授(1997)曾定义语用预设是指“有关的前提关系”。“前提”暗示预设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言语结构上,根据逻辑,场景,交际目的,社会关系等推断出话语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特征

合适性和共知性是Levinson和何自然(1998)为语用预设总结的两个基本概念和特征。语用预设必须依赖于语境,其合适性就是指预设要与语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合适性是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老师对学生说:

(1)课代表收一下作业。

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些了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班上确实有一位课代表,老师之前确实布置了作业,等等。

共知性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说者先设定的某些特定信息若是想要被理解,接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共知性其实交流双方能互相理解,达到共鸣的先决条件。广告语的预设达到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观众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任何一个语用预设,都应该,且必须,能让交流双方相互理解且产生共识。如:

(2)A:“美剧冬歇要结束啦”

B:“太好啦我又可以继续看破产姐妹了”

这里的共知性是,美剧冬歇导致美剧破产姐妹不能播放。这是双方理解彼此的基础。

此外,语用预设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

单向性这里是指语用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来说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语用预设只对与说话人而言存在。语用预设并不是共享的,也不是设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对语用预设进行建立,修改和订正。如:

(3)A:“你知道李荣浩这周要踢馆么?”

B:“踢馆?什么意思?李荣浩是谁?”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说话者A假想的预设,即说话者B知道他所指的节目,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所以导致对话不能继续下去。这正是说明了语用预设的单向性。

其次,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想象和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一定的真实性或者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也同说话人有关。Leech把语用预设解释为“在说X的事说话人理所应当的认为Y是真的”。

最后,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预设的部分是隐藏的而非暴露的。

很明显,利用语用预设这些特点,可以衍生出交际所需要的策略性。而广告用语的设计对语用预设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策略性。

三、广告用语预设

广告语言是功利而且商业化的语言,特点是精悍,煽动力强,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人们去购买其所传播的产品和服务。语用预设就可以尽量完善广告相对简短的,它能够帮助广告好的达到其交际目的。

(一)事实预设

Tanaka曾指出观众对于广告的内容普遍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其焦点主要在于广告是否含有夸大的成分。考虑到存在这样的心理,广告商应该尽量避免在广告中过度吹嘘他们的产品,以免引起观众的反感。广告的可信度与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决定息息相关。但是,倘若消费者接受的讯息包含着难以反驳的事实,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受到微妙的影响甚至改变。就如同俗话所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能够让广告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如: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e Bierres)

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所以这句广告词通过对钻石的事实描写,加入钻石本身附带的情感价值,能更大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5)全心全速全球。(EMS)

EMS是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该业务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由以上的产品介绍可知,广告词中的“全心“对应的是”“ 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资料和物品”;“全速”对应的是”优先处理权”;而“全球”则是对应“国际快递邮件服务”。这样与事实联系紧密的广告,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

(二)信念预设

广告对消费者施加影响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受到世界观、人生信念、对具体事物的看法等的支配。因此,广告用语经常采取的一个较为深层次的做法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信念或看法。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就体现了广告制作者的这种策略。

(6)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联通)

第四篇:语用学分析预设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分析预设理论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陈某某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广告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形式,是信息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广告语言属于劝导性说服性的语言,是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向潜在的顾客群体传递产品或服务信息并最终劝说人们实施购买行为。广告作者为了宣传或促销某种商品和服务,尽可能地采用一切语言及非语言的技巧来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预设”就是广告策略中的一个。预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常被广告撰写人用来增强广告语言的说服效果,从而彰显广告语言的魅力。本文通过回顾预设的理论背景,分析总结了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分类以及预设在广告中的功能。通过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帮助广告设计者更加有效地运用语用预设这一策略,设计出更加科学,更具有吸引力的广告。同时也希望对消费者辨别广告信息的真伪和选择适合的产品提供一定的启发。关键词:语用预设;广告;功能;广告语言;Analyze advertising language in the phrase of

Presupposition

CHEN

(HEU,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Heilongjiang Harbin150001)

Abstract:Advertising language is a common form of language in daily life and is an improtant an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in information age.Advertising language is a language of persuasion persuasive,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otential customer groups, product or service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ultimately to persuade people to implement purchasing behavior.Advertising or promotion of the authors of some kind in order to promote goods and services,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all 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skil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vertising.Presupposition is one of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tools.Presupposition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which and help enhance the persuasive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show the charm of advertising language.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presupposition and analyze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esupposition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functions of presupposition,and the use of presupposition in advertising language.The author hope to help advertisers more effective use of the designer presupposition of this strategy, design a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attractive advertising.Also hope to distinguish advertising messages to consumers to choose products authenticity and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Keywords: presupposition;advertising;function;advertising language;

 陈(1989-),女,山东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09级本科生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引言

广告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产物,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它通过一定的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的知识或情报有计划地传递给人们。广告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发话者通常是广告主,信息的接受者是消费者,广告主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费尽心思在语言上大做文章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使广告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广告文体。研究广告用语可以揭示广告制作者的语用策略,洞察广告宣传背后的诱导机制。(陈新仁,1999)许多专家学者对广告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对广告用语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广告主的语用心理。

1.1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又叫前提或先设,是在哲学以及近年来语言学界范围内比较广泛触及的一个概念最早讨论预设问题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中首次谈到了预设的问题(Frege 1952)。弗雷格认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明显的前提,如果某个东西为人们提到,通常情况下一个预设就产生了,即所使用的那个简单名词或复合名词都有所指。弗雷格所用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如果有人断言 Kepler died in misery.,就预设了命题 Kepler existed.否则这句话毫无意义。但弗雷格对预设的研究毕竟不是专门的,因此也不够精细,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B.Russell),斯特劳森(P.F.Strawson)以及其他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继续探讨了这一话题,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出现了更多关于预设的解释和阐述。总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对预设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远远不够。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 144)但人们基本上一致认为预设涉及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的研究,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1.1.1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是两个句子或命题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它“依附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句子意义得以形成的基础,其根本特征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中,句子本身及其预设应是恒定的。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础之上,和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用下列真值条件来描述:A预设B,当且仅当A真则B真,A假则B仍真;B真则A或真或假,B假则A非真非假 例如下面的例子中A预设B:(表示预设)A.He has stopped beating his dog.B.He has beaten his dog.(何自然 1997:61)

再如一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矿泉水广告)

有农夫山泉这么一种矿泉水的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句子预设的真实性是保证句子本身真实性的前提,如果预设是假的,那么句子本身就毫无真实性可言或者说就毫无意义。1.1.2语用预设

预设关系不能只靠逻辑语义分析,因为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推理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由此,预设进入语用学的研究视野,语用预设是以句子意义和结构为基础,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语用预设概念是斯塔奈克提出来的。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二,语用预设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满足的恰当条件(felicity or appropriateness);第三,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mutual knowledge or commonground),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在话语的发出和理解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语用预设的特征

Levinson将语用预设总结为两个基本概念:合适性(appropriatenessor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or commonground)。何自然(1998)概括了语用预设的两个特征,即合适性和共知性。另外,语用预设还具有单向性和潜藏性。

合适性:语用预设是施行言语行为应当满足的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或是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必须满足的条件。Austin4X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他称这些条件为“合适条件”。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何兆熊,202_)。

共知性: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说者先设的某种特定信息如果要被听者理解.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共知性其实就是话语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互相理解,达到共鸣的先决条件。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之所以可以收到效果.就是建立在观众能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家都不能理解或者没有相关的语境,那就不存在预设。任何语用预设都应该是可理解的,并且是交流的双方得到共识的。

单向性:指语用预设是由说话人一方面作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听话人是没什么关系的。这是话语发出者在输出言语时自行设定的潜在因素.无需解释.因为听话的人可以理解,并且已经把预设作为理解的先决条件。

主观性:指预设由说话者主观决定,与此预设的真实与否不相关。何自然(1997)认为预设的主观性就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语用预设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或在句内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会被取消。这种特性“取决于说话人的态度和信念”。

潜藏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点,也是“圈套”所在。因为对于说话人的预设,听话人往往没法察觉

2.1预设在广告语言应用中的分类

著名语言学家佩斯(Peccei)指出,预设在广告用语中被广泛使用,聪明的广告商们通常不会直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诋毁他人的产品,而是将要传递的信息隐藏在广告语的预设中 下面我们来分析各类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实际应用预设可以根据它在话语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分类。本文参考了近几年研究成果,并结合一些广告实例把预设分为以下几类: 2.1.1事实预设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广告主利用人们购物怕上当受骗的心理,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时尽量地摆事实,以事实让人信服 并且还经常请到某行业或领域内的知名人士为其产品代言,然后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些响当当的广告词

例如:乐百氏:27 层净化(乐百氏纯净水广告)该广告的预设是:乐百氏纯净水是值得大家信赖的品牌,因为它经过多层净化后,饮用更健康 虽然 27 层净化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但乐百氏却是第一个提出来的,并把这个概念发挥到极致,形成品牌概念独享 2.1.2信念预设

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受到他的世界观,人生信念等因素的支配 因此,广告语言通常的一个做法就是从深层次唤起人们的某种信念,这种策略明显地体现在广告语的预设当中

例如: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广告)雀巢咖啡刚进入中国大陆时,人们对咖啡类产品缺乏了解,可能会想到苦涩难喝,所以该广告语预设了,雀巢咖啡味道很好,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从而打消了人们的误解一句味道好极了,大刀阔斧地打开了雀巢在中国的市场 2.1.3状态预设

这类预设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预设人们对过去的状态不满意;二是预设在使用了该广告产品后会达到让人非常满意的状态 广告语言通过预设往往将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例如,To me, the past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 轩尼诗酒)这里预设了消费者很想摆脱过去枯燥乏味的生活,憧憬未来五彩缤纷的生活 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去买这种酒,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增添亮色 2.1.4行为预设

促使消费者有所行动是广告的最终目的,所以行为预设是广告语言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这类预设就像状态预设一样,可以预设消费者过去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消费者不愿做得;也可以是预设消费者为了一定的需要现在进行的行为,这种行为需要接受广告的产品才能有效地实施

例如: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您瞅准喽,蓝天六必治。该广告通过预设牙齿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从而将护齿与健康联系起来,令消费者心悦诚服的购买六必治牙膏!2.1.5结构预设

这种预设往往与语言的语法结构形式相联系,或者直接体现在某个词汇上,即预设的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因此,广告语言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这一特点来引出预设

例如:让我们做得更好 Let us make things better.(飞利浦电器广告)该广告通过词语 更 来预设我们过去已经做得很好了,将来我们会做得更好 这样就能增加消费者对他 4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们品牌的信任 2.1.6文化预设

文化预设表现为文化现实与语句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生活于同一文化环境中的成员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因此,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广告语言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来获得大众的认同

例如:Our wheels are always turning.(五十菱汽车广告)此广告词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典故,希腊神话中讲幸运视为永远转动的轮子(The wheels of fortune is always turning)五十菱广告巧妙地借用此典故来预设他的汽车车轮和方向盘永转不停,含有幸运和坚固的言外之意 只有明白了这一文化预设,才能更好地理解该广告的言外之意因此,无论是哪一种预设在广告中的应用,都进一步论证了广告用语的策略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预设在一些优秀经典的广告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广告语不仅仅是加深了人们对广告产品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2.1.7特征预设

广告厂商为了突出商品使用后的效果,将某些预期特征先设进了广告语中.使受众心理产生对预期效果的憧憬,由此加强购买欲望。

例如:美来自内心,美来自美宝莲!(美宝莲化妆品的广告)这句广告语就将“美”这个预期特征预设到了其中,使受众有“用了美宝莲就变美”的共识,最终达到宣传的效果。

又如:飘柔,就是这样自信!(飘柔洗发水的广告)这义将“自信”这个与其特征预设到了广告语中,使受众觉得用飘柔洗发水洗头,会变得更加自信,因为头发会变得很好。虽然语句很简洁,也没有明显的劝导语,但是宣传效果一点也不弱.符合广告简洁上口、特征鲜明、说服力强但又含蓄的要求。2.1.8反向预设

这类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就是利用受众的心理,将反面的情况预设进了广告语中,也就是消费者不希望或不愿意或不承认的事情。从一个反面来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

例如:你值得拥有!(欧莱雅化妆品的广告语)就这么五个字,但是却很有商业效果,它预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存在一个有着高雅气质与品位的你,值得去拥有欧莱雅,它是提升你的美貌与气质的产品。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这是谁也不会想的,既然值得拥有,那就赶紧买吧。所以这就是广告语的“陷阱”所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档次,而且有一种激将法的味道。

又如:自然堂的广告语:你本来就很美!也是很简单的六个字,预设了你的“美”.没有人会希望自己丑,这旬广告语预设存在了一个本来就很美的 “你”。让消费者为了激发自己先天的美而蠢蠢欲动。

2.2基于触发语的广告中的预设种类

预设触发语(trigger),又叫前提触发语,它是产生预设的关键词,在语句中使用预设触发语可以造成预设。广告作者可以根据广告商品的特点利用预设触发语创造出各种不同的 5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预设。根据所使用预设触发语的不同,运用预设策略的广告语可以被分成以下常见的四种。2.2.1.触发语为否定词

在广告语中可以使用否定词“不再、不如、没有”等预设触发语形成预设。

例如某婴儿洗发水的广告语:“宝宝不再泪汪汪”。给婴幼儿洗头发时,洗发水很容易流入眼中,婴儿自然会啼哭不止.泪眼汪汪.这样弄得家长不但烦心而且不知所措。此产品正好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再”两字作为触发语预设了过去用其他产品会让宝宝泪汪汪,而用他们的产品不会,2.2.2.触发语为表示反复的词语

在谓语前面使用-些表示反复的词语也能触发预设,如”更、更加、越、越发、都、还、再、又、也”等。

例如 “润妍倍黑新配方,让秀发更黑更有生命”(宝洁公司的润妍润发素广告)。这句广告语里出现了两个”更”,预设了“头发本来就很黑很有生命力”。要知道人都是喜欢被别人表扬的.这无疑抓住了用户的爱美爱俏的心理。如果把这则广告改为:“润妍倍黑新配方.使您枯黄的头发变黑变得有生命力”,那么似乎这则广告预设了用户为老年人.年轻人自然无人问津。所以有的时候预设是可以和用户心理结合起来的.只要广告商抓住了这个特点.广告语自然会受人欢迎。

类似的例子还有飞利浦的广告语:“让我们做得更好!“用 “更”宇预设“我们以前就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得更好.精益求精;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孝敬咱爸妈.礼品还送脑白金”.用“还”字预设“前几年就送脑白金孝敬爸妈”,今年还要坚持送脑白金.因为脑白金是好产品。2.2.3触发语为疑问句

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疑问句来形成预设。例如“今天你喝了没有?”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乐百氏”奶的一句广告语。它通过一种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公开质询,用疑问句预设了”别的人都喝了,你今天也要喝”,给消费者施加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它利用普遍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攀比心理进行诉求,既然别人都喝了.那你也应该喝。”今天你喝了没有?”这一声询问是亲切的.却有一种强硬的语调.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建议的语气.在这种公开的强烈压力环境下你必须作出选择。2.2.4.触发语为确定性的描述

确定性的描述指的是句子中的一些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些都可以触发预设。例如喜立滋啤酒的广告语“喜立滋啤酒是经过蒸汽消毒的”中的”喜立滋啤酒”和”蒸汽消毒”分别预设了”喜立滋啤酒的存在”和“蒸汽消毒过的啤酒有益身体健康”.从而可推断出另一个预设:其他品牌的啤酒没有经过蒸汽消毒,对健康不利。看过啤酒生产的人都知道,其实所有品牌的啤酒都是经过蒸汽消毒的.但是其他的厂家都没有这样说过.现在喜立滋抢先说出来了.便在消费者中造成了不同凡响的效果。为此,喜立滋啤酒的销量从第五跃居第一。文章开头的七喜汽水的广告语就是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取得成功的。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类似的例子还有”黑牛”牌豆奶广告语:”豆奶,还是’黑牛’好”,预设了广大用户喝过其他牌子的豆奶.还是觉得黑牛豆奶是最好的;创维彩电广告语:“不闪的才是健康的”,预设了其他品牌的彩电的屏幕会闪烁,只有创维彩电的屏幕才是不闪的。3.预设在广告中的功能

根据广告语言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心理.在广告中使用预设策略能够帮助广告商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促销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预设在广告中的具体功能。1.增强概括力,用语简练,富于感情。

对于电视上连珠炮般急涌而出的一大堆形容词和术语的广告.我们往往一訇也记不住.而对言简意赅的广告却历久不忘。因此,只有精炼有力的广告才能使消费者维持印象,保持对广告商品的记忆。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被当作已知的或业已存在的知识而无需说出,由此相应的语言就可以省略掉,所以使用预设可以使广告语言简洁,增强概括力。

例如潘婷洗发水的广告语“拥有健康.当然亮泽“.广告受众能够很容易推断出其中的预设:“潘婷洗发水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促进头发健康生长,从而使您拥有亮泽的头发”,简短的八个字,就概括了要表达的广告信息.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2.提高吸引力,回味无穷,产生美感。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面对众多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者不可能停留欣赏每个广告.因此要成功地达到广告的目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利用疑问句触发预设的广告语很容易抓住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电冰箱广告语:“为什么很多消费者选择绿色、节能电冰箱Gesere广用疑问句预设了“有很多消费者选择了绿色、节能电冰箱Gesere”。事实上不一定有非常多的消费者选择该品牌的冰箱.但是广告商这样提出了,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诱导.信以为真。既然那么多人都买了Gesere冰箱,那么他们也要买.该广告正是抓住了跟风这一大众心理,利用疑问句制造预设,从而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3.增加趣味性

生动活泼、具有美感的语言形式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相反.呆板的语言不仅不具备这种功能.反而会令人反感。预设形式能够使广告中同样的信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取代一成不变的断言方式。

例如,婴儿洗发水的广告语 “宝宝不再泪汪汪”,远比直接说“用其他产品会让宝宝的眼睛受到伤害,我们的产品具有温和的配方,不会刺激您宝宝的眼睛”要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直接大篇幅地叙述宣传产品的功能容易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某防盗保险柜的广告语”有了它您还用担心受怕吗7”与这则广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4.结论

广告语的预设只是广告的一个部分,属于广告的语词层面。其实影响广告预设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广告的广义语境,包括广告画面、音乐效果、明星效应和观众的认知程度、知识背景等。这些因素都与广告语预设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制约。广告语的预设也只是预设的一 7

语用学概论学期论文,陈某某,2009121215 小部分。本文通过对预设研究和预设在广告中使用的分类的简要论述,运用大量的广告实例,分析论证了广告语言当中的预设现象,广告语当中的预设可以分为事实,状态,行为,结构,信念,特征,文化,反向预设等几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并从触发语出发,对广告中的预设进行了分类,从而了解了预设对广告的功能。所以对于广告的设计者来说,应该意识到语言中的预设这一现象,从而用之设计出更优秀的,更吸引人的广告作品;另外消费者也要增强对广告语言的辨别能力,以免被商家的言语技巧和虚假广告所欺骗

参考文献:

[1]Leech.Semantics[M].CUP,1981. [2]Levinson.Pragmatics[M].CUP,1983. [3]Leech.PrinciplesofPragmatics[M].CUP,1983. [4]Brown&Yule.Discourse Analysis[M].CUP,1983.

[5]Halliday.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Arnold,1994. [6]Yule.Pragmatics[M].OUP,1997.

[7]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Oxford: Blackwell.1952 [8] 陈新仁. 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 修辞学习. 1999(1): 38-39. [9]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_. [11]刘杰.论中英文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J].科技信患,202_,(9). [12]李锡胤.再论预设与推涵[J].外语研究,202_,(6). [13]索振羽.语用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赵春苗.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商业研究,202_,(5).

[15]魏在江.设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v0124 n05 [16]熊晓华.广告用语中的预设理论及其效应[J].安徽文学,202_,(3).、

第五篇: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明说explicature

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性fuzziness

内嵌施为句embedded performatives 恰当性appropriateness 前提presupposition

前提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 前指用法anaphoric use 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

人类文化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 弱陈meiosis

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

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 社交语用学social pragmatics 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 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

施为假设performative hypothesis 施为句performatives

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 时间指示time deixis 实用主义pragmatism

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 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

随意言谈loose talk

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同义反复句tautology 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 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

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委婉语understatement

未知信息unknown information 衔接机制cohesive device

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新格赖斯语用学neo-Gricean pragmatics 新信息new information

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 信息照应information bridging 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 修辞学rhetoric 宣告类declarations

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 言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 言语行为speech act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一般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已知信息known information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illocutionary goal 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

意思 sense 意图intention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 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

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隐喻metaphor

语法性grammaticality 语际语interlanguage

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 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

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 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 语句sentence

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 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 语义前提semantic presupposition 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代码pragmatic code

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 语用含意pragmatic force 语用类属pragmatic category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 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 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 语用学pragmatics

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 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 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 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

元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 behaviour元指用法meta-phoric use 原意或刻意言谈literal talk 原则principle 远指distal terms

约略性approximation 蕴涵entailment

哲学语用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 正面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 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 指称 reference 指令类directives

指示词语deictic expressions 指示语deixis, indexicals 质准则quality maxim

中介语/语际语 interlanguage 主题topic

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 自我修正self-repair

adaptability顺应性(1.2.2)

affective mutuality情感共享(4.5.3)

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2.2.1)anaphora前照应(6.1.1)

anaphoric use前照应用法(6.1.1)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3.2.4)appropriate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4)assertives断言类(以言行事)(3.2.3)

behabitives表态类以言行事(3.2.1)

calculability(含意的)可推导性(4.4.2)calendric time units历法时间单位(6.1.3)cancellability(含意的)可取消性(4.4.2)change-of-state verbs状态变化动词(6.2.4)code model代码(交际)模式(2.1.1)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环境(5.2)cognitive mutuality认知共享(4.5.3)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1.5)

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协作性施为句(3.2.1)commissives承诺类(以言行事)(3.2.1)common knowledge共知(5.2)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7.1)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图(1.3.2)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语言交际能力(7.1)constatives表述句(3.2.1)context语境(1.1)

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5)

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假设(1.5.4)contextual correlates语境相关因素(5.1.1)contextual effects语境效果(1.5.4)contextual features语境特征(5.1.1)

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暗含(1.5.4)contextual meaning语境意义(1.2.3)contrastive markers对比性标记语(6.4.1)contrastive pragmatics对比语用研究(1.5.2)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4.4.1)conventionalization规约化(1.3.2)

conversation analysis/CA会话分析(1.2.2)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意(4.4.1)conversation structure会话结构(1.2.2)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2.1.2)co-text上下文(5.1.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8.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1.2.2)culture-loaded words富含文化内涵词语(8.2.1)

declarations宣告类(以言行事)(3.2.3)decoding解码(2.1.1)

defeasibility(含意的)可废除性(6.2.5)deictic center指示中心(6.1.1)deictic expression指示语(1.1)deictic use指示用法(6.1.1)deictics指示语(1.1)deixis指示语(1.1)

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1.6)directives指令类(以言行事)(3.2.3)disambiguation消除歧义(5.4)discourse deixis话语指示(6.1.1)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1.2.4)discourse meaning语篇意义(1.2.4)discourse operator话语操作语(6.4)

discourse particles话语小品词(6.4)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 guiding culture主文化 dynamic pragmatics动态语用学(4.6)elabora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 face面子 hearing meaning听话人意义 emphathetic deixis移情指示 face theory面子理论 hedge模糊限制语 encoding编码 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威胁面子的行为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施为能力 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 factive verbs叙实性动词 illocutionary force施为用意 entailment蕴涵 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 implicated conclusion暗含结论 equivalent effect等值效果/等效 filler填充语 implicated premise暗含前提 essential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条件 implicative verbs含蓄性动词

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人类文gambits话语策略语 implicature暗含/含意 化学 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性施为句 general pragmatics exercitives行使类(以言行事)generalized implicature一般会话含意 indeterminacy(含意的)不确定性 explicature明说 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 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为 ex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 gestural use手势用法 inference推理 expositives阐述类(以言行事)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力 inferential markers推导性标记语 expressives表情类(以言行事)group performatives群体性施为句 if someone says “The President is a mouse”, something that is literally 语用学重要术语英汉对照解释 false, the hearer must assume the speaker means to convey more than is being

1、Adjacency pair: 相邻对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aid.speakers in conversation.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e.g.,6、Declaration: 宣告句A speech act that brings about a change by being question-answer.uttered, e.g.a judge pronouncing a sentence.-

2、Background entailment: 背景蕴涵Any logical consequence of an

7、Deixis: 指示 “Pointing” via language, using a deictic expression, utterance.e.g.“this”, “here”.3、Commissive: 承诺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commits himself

8、Directive: 指令句A speech act used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something, or herself to some future action, e.g.a promise.e.g.an order.4、Content conditions: 内容条件In order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type of

9、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with reference speech act, an utterance must contain certain features, e.g.a promise must 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munication.be about a future event.10、Dispreferred: 不期待The structurally unexpected next utterance as a

5、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response, e.g.an invitation is normally followed by an acceptance, so a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e.g.refusal is dispreferred.11、Entailment: 蕴涵 Something that logical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12、Expressive: 表达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feelings or attitudes, e.g.an apology.13、Face: 面子A person’s public self-image.14、Felicity conditions: 恰当条件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a speech act to be recognized as intended.15、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般性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16、Honorific: 敬语 Expression which marks that the addressee is of higher status.17、Illocutionary force: 言外之力 The communicative force of an utterance.18、Insertion sequence: 插入系列 A two part sequence that com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of another sequence in conversation.19、Manner Maxim: 方式准则 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is to be clear, brief, and orderly.20、Maxim: 准则One of the four sub-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1、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特殊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epends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22、Performative verb: 行事动词A verb that explicitly names the speech act, e.g.the verb “promise” in the utterance “I promise to be there”.23、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 The effect of an utterance used to perform a speech act.24、Person deixis: 人称指示 Forms used to point ot people, e.g.“me”, “you”.25、Pragmatics: 语用学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 as distinct from word or sentence meaning.26、Preferred: 期待的 The structurally expected next utterance used in a response.27、Preparatory conditions: 准备条件Specific requirements prior to an utterance in order for it to co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28、Presupposition: 前提Something the speaker assumes to be the case.29、Projection problem: 映射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tructure not surviving when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30、Quality maxim: 质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truthful.31、Quantity maxim: 数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neither more nor less informative than is necessary.32、Reference: 照应An act by which a speaker uses a word, or words, to enable a listener to identify someone or something.33、Relation maxim: 相关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relevant.34、Representative: 阐述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states what is believed or known, e.g.an assertion.35、Sincerity conditions: 诚意条件Requirements on the genuine intentions of a speaker in order for an utterance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36、Social deixis: 社会指示Forms used to indicate relative social status.37、Speech act: 言语行为An action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an utterance to communicate.38、Textual function: 篇章功能Th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creation of well-formed text.39、Turn-taking: 轮换The change of speaker during conversation

语用预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