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009(5篇材料)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23-42347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1 15:21: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009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

37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375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6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37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78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379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38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81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382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383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84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85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386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

387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88 方向 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89 图例和注记 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39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391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392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393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394 大陆海岸线 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395 隔海相望的国家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96 领海和内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397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398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399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400 中国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401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402中华民族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403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04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405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406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407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08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409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410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41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412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41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414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41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16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417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41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419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420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421 主要咸水湖 青海湖(青)、纳木错(藏)422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423 长江的源流概况 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424 长江主要支流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第二篇: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总结

地理学习中的方法总结

一、地理学习中的方法

1.手脑结合,速见成效: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兴趣+天赋+地图+记忆+总结=成功。

2.研究生活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五点要求:紧扣教材,总结方法;文理交融,学法兼用;联系生活,轻松学习;图文结合,易学好记;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4.用联系的方法:纵向联系法,即沿一定的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法即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多项联系法即对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

5.明确目标,讲究策略:有盲点不要绕开,有难点不要走开,是重点一定要层层剥开,让知识变得清晰明了,不在鞋子里留沙子。

6.熟读教材,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学习中要跳出教材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要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7.重视巩固课堂成果:下课后,不要急于放松,回顾思考学习过的内容。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真正地归自己所有。

8.认真听讲很关键: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很重要,所以上课不可以不听,即使对老师不满意也要认真听课。有选择性地做适当的笔记。

9.定期整理笔记:要定期整理笔记,进行删剔与补充。在阶段考试前将笔记拿出来看,将不扎实的知识夯实,而且要将新旧知识穿线,不要让知识结构发生断层。

10.巧用计划出高效:学习计划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保障。学习计划应该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学习计划要灵活机动,要能够与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的太死会使学习计划缺乏实际操作性。

11.坚持,直至成为自然:把学习变成兴趣和习惯的窍门之一就是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坚持一天、一月、半年,坚持中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况。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是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再加上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考试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是我们要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1.“在哪里”,即是准确的区域定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培养读图、识图能力的措施: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国家、大洲、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和铁路的走向等。(3)掌握海陆位置:了解海陆位置,更好地定位。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特别的重视。

2.“有什么”,即通过地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做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2)人文地理: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3.“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为什么”也是学习区域地理中较难的一关。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4.“怎么办”,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5.针对多数同学反映的知识点太多,记了就忘,上课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时半会找不到等问题,建议: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图,做到脑中有图,脑中有网。这样不仅可以将纸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记忆。

6.学习单独的地理区域时,可以按照记忆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世界地理学完后,也可以把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综合在一起,画一张完整的地图来帮助复习巩固。在自己画图的过程中,势必要高清该区域的轮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达到掌握区域特征的目的。

三、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使用

1.善用地图,事半功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善于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把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形成空间观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图文结合,高效学习: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3.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4.学会读图,注意顺序:(1)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2)看清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和方向;(3)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内容、范围;

(4)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个信息;(5)联系实际,学2

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等。

5.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县等的空间分布及相对位置。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政区图。6.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来学好地理这门课。在复习中要记忆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为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示意图,寓文于图就能在一张十分简单的示意图中,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

第三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008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

322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323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324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25 城市化的作用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326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27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328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29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330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331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332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333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334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335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336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337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338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339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340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341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342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343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344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345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346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347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348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349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350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35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352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353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354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35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356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35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5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359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360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361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36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63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364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65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36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67 生态破坏的影响 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368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36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370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371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60年代放慢

372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37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第四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005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176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9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188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19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1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197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202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203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05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第五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和学习方法总结009(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