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除夕西园寺闻钟祈福
除夕西园寺闻钟祈福
刘天钢
早就听说公司里有一群义工,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到西园寺做义工,维持善男信女祈福烧头香时的安全秩序及配合西园寺僧众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由于自己不喜欢凑热闹,所以也一直没有机会参与盛会。除夕到西园寺敬头香,是苏州及周边地区信众沿袭多年的传统,也是西园寺最忙碌的时候,从除夕到初五,烧香礼佛,祈祷祝愿的人们往来不绝,为了能够切实保障好信众和游客的安全,做好疏导、防火等各项工作,西园寺向社会招募义工,在周小平居士的推荐下,我们一行六人有幸成为春节义工的一员。
吃完年夜饭,冒着凛冽的寒风,我就打车来到西园寺,由于很久没有到西园寺礼佛,从原来的正门(现东侧门)进去时被拦住,告知从西园路进寺,辗转进得寺来,只见人流如潮,前花园东西两侧围墙,是上百平米的弘法宣传栏;各主要殿堂及通道,悬挂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灯笼,一片喜气洋洋,庄严肃穆。
来到弘法部,已有不少义工在登记,领取了义工证、马甲后,在组长的指导下,我们被安排在钟鼓楼前的草坪上维持秩序,组长邬锡申是一位憨厚敦实的中年人,不大说话,却颇有威仪,听说他每年都会来做义工,已坚持了十几年了,钟鼓楼前的草坪去年除夕时信众将香烛随意插在草地及鼓楼前的台阶那儿,差点引起火灾,所以寺里非常重视,今年不允许信众燃烛,公司里有一些义工被安排在大雄宝殿,无风无雨,还可以聆听早课,着实让我们羡慕了一把。
晚上十一点多,大雄宝殿内举行了诵经法会,于辞旧迎新之际祈祷世界和平,众生安乐。随后,西园寺住持普仁法师在幢幡、华盖的簇拥下前往钟楼,敲响了新年钟声,以一百零八响的悠长钟声,衷心祈愿苏州民众及法界一切有情“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每一次钟声响起之际,钟楼下的数千信众皆自发向钟楼或天王殿合十鞠躬问讯,虔诚感人。
新年钟声结束后,普仁法师又来到天王殿前,向前来敬香的信众及来宾发表新春致辞,祝福大家六时吉祥,福慧增长。这个时候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信众簇拥向前,焚香祷告,简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不顾我们的劝阻,在草地上行走、在钟鼓楼后面的通道焚香,秩序一度混乱,时激兄忽而在草地拦阻,忽而在窄巷监督焚香,忙得不亦乐乎,袅袅的香火已不是缕缕清烟,而是在空中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烟雾,从焚香处传来,熏得眼睛都睁不开。
凌晨二点多,人潮逐渐稀少,一位师兄说要在早晨五六点的时候才会重新喧闹起来,趁着这短暂的空闲,我请了一炷香,来到天王殿前进香礼佛,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天王殿正前大肚开颜的弥勒菩萨两侧有一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这是不是我们现如今经常提到的放下执着、阳光心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呢。信仰的本质是敬仰和畏惧,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福慧具足,心想事成,有些不是你烧香的结果,而是你去染成净,觉悟而奉献人生的结果。
怀着礼佛后的法喜和宁静,早晨八点,我坐上了回家的公交。明年的除夕,我还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承慕法雨,聆听智慧。诸佛菩萨悉欣悦,福德智慧皆增长。愿生极乐国,愿救众生苦,愿识我自性,愿弘无量佛!
第二篇: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原文翻译及赏析1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宋代〕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
注释身世:平生。酒杯:借酒浇愁。汉殿:汉代宫阙,代指刘邦。秦宫:秦朝宫阙,代指秦始皇。梦入:梦境。少年丛,当谓英雄年少种种。歌舞:身世。误:错误。西窗:思念,代指抱负。卷地:谓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多指风。代指身世悲凉。
鉴赏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心态,但又不趋炎附势的低姿态。此词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这首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上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缺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沉郁。“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下阙:"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后阙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宋代: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译文: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
注释: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diàn)秦宫。
身世:平生。酒杯:借酒浇愁。汉殿:汉代宫阙,代指刘邦。秦宫:秦朝宫阙,代指秦始皇。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sēng)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mián)不得,卷地西风。
梦入:梦境。少年丛,当谓英雄年少种种。歌舞:身世。误:错误。西窗:思念,代指抱负。卷地:谓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多指风。代指身世悲凉。
赏析: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心态,但又不趋炎附势的低姿态。此词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这首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上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缺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沉郁。“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下阙:"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后阙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第三篇:台湾祥莲寺观音菩萨圣诞祈福法会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也是佛门一大盛事,为报菩萨慈恩,台湾祥莲寺将举行为期七天的供心灯,祈万福,万人放生等一系列观音诞祈福活动。
届时,祥莲寺主持释慧良法师将率领寺庙僧众,持咒诵经,齐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祈祷广大游客信众幸福安康。在春回大地,美景满园的时节里,广大游客信众带着一颗喜乐的心,来祥莲寺祈福放生活动,登高踏青,赏花游园,在观音诞辰日的喜庆气氛里,将祈得福慧双增,吉祥安康。
祈福法会结束后,当天下午还将在观音圣像下的许愿池旁,举行大型放生法会。释慧良法师将带领居士僧团,齐念佛经,为游客信众诠释放生的善因福报、得慈悲心的神圣意义。在观音菩萨的祝福下,将鱼、龟、鸟、兔子、鸽子等许多美丽的小生灵放归自然,使其获得自由,离苦得乐。
祥莲寺位于台中市,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由释文云法师一手创建,现任主持释慧良法师。祥莲寺历史悠久,加以神威显赫,灵验无比,信徒众多,香火鼎盛。
祥莲寺正殿内所供俸的是释迦牟尼佛、消灾药师佛及阿弥陀佛,而两侧的报德堂及承恩堂则分别供俸文殊菩萨及地藏王菩萨,佛殿之基座、基身、屋顶之比例十分协调,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古朴中带有一股清朗的朝气,并设有莲花池、放生池、苦行寮等。寺内花木扶疏,环境优美,禅声诵音呼应着山林虫鸣鸟叫,自然优美。
祥莲寺以悲智行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宣化佛教,净化人生,宏扬佛法,护持佛、法、僧三宝,共创佛教光明里程为目的;也举办佛学讲座、研讨会、共修会、禅修会、佛法班以介绍佛法,推广佛法理论。
第四篇:苏州除夕的寒山寺半夜钟
苏州除夕的寒山寺半夜钟
苏州有一个古老的民间风俗,每年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着从枫桥寒山寺中传出来的宏亮钟声。当“嘡!嘡!嘡……”的洪钟之声,带着“嗡……嗡……”的余音,透过沉沉的夜色,传到千家万户的时候,就标志着新春来临了。
寒山寺,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因为诗僧寒山子来此主持,才改名叫“寒山寺”,而半夜敲钟的习俗也起源于唐代。据《寒山寺志载:“唐钟治炼超精,去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凌。”无论春雾秋朋,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时辰无差地传出这口巨钟的“嗡……嗡……”之声,飞向城郭樵楼,市廛荒村,朱门蓬户,斗室深巷,报导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民间称之为“分夜钟”,而成为苏州城乡数十里方圆中,人们生活节律的时间信息。
寒山钟声还在历代诗人的诗篇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流传最广的首推唐代张继的《枫桥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清代诗人王渔洋诗中,更把寒山寺钟声,作为江南游子怀念故乡,牵动归思,十年相约的夙愿。
第五篇:精神分析与佛学--几个相关的概念--西园寺戒幢佛学论坛202_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
张天布
一、《精神分析与佛学》的翻译
各位法师、各位同道,下午好。非常感谢西园寺的戒幢论坛给我安排这个交流机会。
我想先谈谈手头正在翻译(英译汉)的一本书:《精神分析与佛学》。
这本书的书名原文是《The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翻译书名时,我们斟酌再三,把它译成了《精神分析与佛学》,而没有把Buddhism这个词译成“佛教”或者“佛法”。因为以我个人的浅见,如果说是“精神分析与佛教”或“精神分析与佛法”,这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译成“精神分析与佛学”则代表一种态度,也就是我对佛家的思想、对精神分析领域都抱着学习的态度。佛教是讲证悟的,我不是出家人,也不曾有过多年的认真修行,我不敢说自己有证悟。对于这本书的翻译包含着我的一种理解,我把相关内容当作学问来看待,也愿意听听在座诸位的观点。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已经长达四年,真不好意思,拖了这么久,让发起人和出版社为难了。起初徐钧老师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时候,我简单翻看了一下英语原文,顿时心生狂喜——这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东西,却蓦然发现就在手中啊!徐钧问:“你要不要把它翻译出来?”我的“二百五”劲儿就上来了,我回答:“那好,我来翻。”
把书拿到手上开始翻译,我才发现这是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自己掉进了坑里。翻译这本书真的非常难。读起来好像都能读懂,但是想要把它转译出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翻译,首先要对别人的著作有所理解,然后把它转成另一种语言系统进行复述,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来说,复述出来很困难。精神分析是外国的学问,我们中国人通过阅读外语著作去学习它,本身就有难度。我们学习佛教的理论也不轻松,即使直接在中文语境下学习,想把佛家思想弄懂也费劲,更别说是看外语了。
翻译过程中,曾经有过很多参与者,简直是“前仆后继”,好几个人翻译到半路,没有坚持下来。我自己也有好几次想放弃,但我又一想:“不行,我不能没种!”好歹我也得咬着牙撑下来!可喜的是现在基本上快要翻译完了,就剩下最后一点点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翔实,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个章节的题目。首先是题为“精神分析与佛学”的绪论。第一章是“有我和无我”,这一章的篇幅相当大。第二章是“藏传佛教和神秘主义的精神分析”。第三章是“自我消融的消融”。第四章是“一个分析师的皈依”。第五章是“真实的瞬间和瞬间的真实”。第六章是“平常心”。第七章是“佛学和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和转化”。第八章是“以指示月,禅修和拉康派精神分析实践”。第九章是“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一种整合的态度。从这些题目中,可以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结构非常好:先由第一个人讲述,然后第二个人对第一个人讲的内容进行评述,评述之后原作者再出来给出一个答复。所有的章节都是这样编排的。
在这本书翻译过程中以及这几年的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我对佛学对精神分析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心”连接不同的话语体系
这次戒幢论坛的主题和上次的第三届戒幢论坛内容一脉相承,都是进行佛学与心理治疗的对话。
佛学与心理学都有自己的渊源。佛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两个体系分别有各自的语言。在两个体系之间发生对话的话,其实就是使用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对话,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表达的时候需要澄清一下——你是在一个怎样的情景下,或从哪一个角度,或站在什么位置上说话的。
不同的系统在对话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同形不同义。使用同样的一个词讲述一件事情,但是这个词的内涵、外延其实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中医和西医都讲心、肝、脾、肺、肾。然而,中医讲的“心”跟西医讲的“心”含义不同。西医讲的“心”相当于人体循环系统当中的一个泵,它是一个具有核心地位的动力系统。中医讲的“心”是主神明的,其实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中医讲的“肾”跟西医讲的“肾”也不完全一样。说起“肾虚”,中国人一听都明白。可是你跟西方人说“肾虚”,他就不明白,除非碰巧他也学过中医。因为他了解的只是西医的语言,他会说:“肾怎么会虚呢?莫非肾成了空泡?那叫肾囊肿。”
二是同义不同形。大家说的是一样的事情,但是用了不同的话语来表述。
比如说,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去做精神分析的自我体验。我的分析师是德国人。我的德语水平有限,所以当我躺在治疗室的卧榻上时,大多数时候跟我的分析师讲英语。可是说着说着,我就不会说了,我想要说的那个意思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我就忽然冒出一点德语,觉得某些德语词汇比较适合我的想法或感受。说了一会儿德语,我又不会说了,干脆就说汉语。我说的这些,我的分析师都能听懂。当然,他懂汉语,他的汉语水平比我的德语水平要高得多。
有时候,甚至语言不通,但意思仍然能传达出去。当时我住在法兰克福医院的宿舍里,每天有一位服务员来打扫房间。她非常热情,总是“哇啦哇啦”跟我说一通德语,我回答:“嗯、嗯,好、好。” 她就很高兴。其实她说了那么多,我只听懂了一个词组,意思是“张先生”,但是每次我看着她那种真诚的表情,猜测她肯定是说要帮我收拾屋子,征求我的同意,我就表示同意。
过了两个星期,一个中国留学生来访,服务员又进来了。服务员说了一句话,我估计她的意思是表示寒暄,问我今天好不好,我就说:“好!”她出去以后,我问那个同学她说的是什么,经过翻译,她说的就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
在上一届和这一届的戒幢论坛中,我们是在两种不同的学问之间进行对话。在讨论的时候,我们经常出现上述两种现象。有时候,我们没说一样的话,说的是一样的意思;有时候说的好像是一样的话,用了一样的词,实际上说的却不是一个意思。这是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
这两个不同话语系统在对话的时候,介于两者中间的连接点是什么?就是“心”。精神分析和佛学都关注“心”,但是各自的概念不尽相同。
三、精神分析与佛学的结合
现在我来谈一谈,我个人在精神分析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理解。我觉得,精神分析必然要走上与佛学相结合的道路。
为什么说这是必然的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精神分析学科发展的历史。
最早的时候,古典的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在对人的理解过程中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这个假设叫做结构理论。结构理论把人当成机器一样的机能系统,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维度,然后又分出自我、本我、超我的维度。弗洛伊德还画了一个具体的结构图,用来解读人。这样把人进行结构化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人产生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人的内心结构出了问题,而且涉及与这个人相关的结构链。每个人都跟他周围的人有关系。在神经症患者的内心结构和关系上,弗洛伊德发现了其中孩子、爸爸、妈妈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三角关系非常重要。
后来,精神分析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更进了一步。精神分析学家们看到,比上述三角关系更早、更重要的关系是二元关系,即母子关系,二元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理论属于二元关系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客体关系阶段。
再进一步发展下去,人们发现这还不能完全解释一些问题。比如,自尊心的问题,个人的自我满足感的问题,个人生活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关乎爸爸、妈妈,而是关乎自己。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一个人和自己的内心的关系,这是一元关系。到了这个时候,精神分析的一个主题就是研究与探讨一个人的自恋。这种自恋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有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个误解,人们谈到“自恋”这个词好像就要毛骨悚然,觉得“自恋”是贬义的,肯定是一种毛病。其实“自恋”是一个中性词。健康的自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才会出现障碍,障碍导致自恋的症状产生,于是别人才会说:“啊,这个家伙太自恋了!”
从三角关系,到二元客体关系,再到一元关系,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是不是终结了呢?不会终结。继续往前走,往哪里走才会有突破呢?那就开始向“没有关系”走吧!前面应该出现一个趋势——“无我”,这就是佛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所以,以我个人的感觉,精神分析走到这里必然与佛学结合。对于“无我”,我们刚刚开始探索,懵懵懂懂地看到了方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西方的精神分析学家走得比我们早,他们已经写出了相关著作。西方已经出现了关于主体间的学派,“无我心理学”、“无人心理学”的提出,实际上都是受到佛家空性见地的启示。
空不是没有,空实际上是含着有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这需要一个关系上面的梳理。《精神分析与佛学》一书中,杰克·恩格尔(Jack Engle)在“有我和无我”这一章的开篇就讲了他几十年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立论:“在证得无我之前,必须要有个自我”。这句话的原文是:Before you are nonbody, you have to be somebody。
根据恩格尔的论述,从心理意义上来讲,普通人也好,得道的高僧也好,都是有我的。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在那个很难用语言确切描述出来的层面,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的层面,得道者的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所谓无我不是“我”消失了,而是分别心不存在了。四、三个方面的共性
我们再来看看精神分析与佛学具有什么共性。
第一,我觉得在最初的阶段,两者都有一个决定论的思想。
精神分析学有一个原始的基本假设就是潜意识决定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论。因果论和潜意识理论都是方法论上的决定论思维。
佛教的理念不仅仅是因果论;精神分析也不一定执著于潜意识决定论。在一个决定论的指导下,还可以继续超越。《心经》说“无苦集灭道”。先是强调因果,宣说苦集灭道,但是后来,色也空了,苦集灭道也没了。精神分析同样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起初讲潜意识决定论,再讲客体关系,讲自体心理学,等等。到了讲主体间关系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决定论,这也是一个逐渐先从“有我”再到“无我”的发展规律。
第二,佛学与精神分析在实践中的目的也有相似之处。
佛学与精神分析都存在着一个使命。两者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但是运用到现实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照顾到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心理治疗当中,我们不是在修改别人,也不是把别人从苦海里捞出来,而是帮助一个人发生自发的改变。也许,这种自发的改变本身就遵从于他自己的生命轨迹。佛教的修行和心理的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接引,像一座桥一样让人度过。人家本来要绕很远的路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有了一座桥,就可以直达目标。但是我们不能替他们设定目标。他们需要自己决定方向,自己开步走。
第三,在佛教修行和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中都有这么一个问题:出现困难。
这种困难在精神分析学上面称为“阻抗”,它是治疗的一种阻力。佛教讲的“著相”也属于这样的困难,这包括执著于名相,也包括执著于空相。
五、正念和“心理化”
开始正念的话题吧,这是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我个人体会,它跟当代精神分析学当中的一个新概念“心理化”有些相似。
在这次论坛上,我们讨论正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正念是一种对当下了了分明的体验,在这个当下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自己的觉知所接受的,都是得到确认的,当下生起的念头非我亦非真。
心理化与正念的差异在哪里?正念的修习最终要证得“无我”。心理化是在心理层面工作,在现实的“我”存在的状态下工作,以“有我”为前提。毕竟心理学建立在主体存在的前提之下。
什么是“心理化”?在座诸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佛学和心理学都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我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除了外在的世界,还有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这是内在的世界。外在世界与我们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不完全一样,它们不完全重叠,每一个人都有内心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你说的世界和我说的世界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对我自己的认识与我本人其实也不完全一样,对不对?
你所认为的你,存在着的你自己,以及别人所认为的你,是不一样的。认知自己的过程需要有一种反映的能力。真实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之间的异同在哪里?存在的我与我所认识到的我之间的异同在哪里?这个心理上的反映能力就是称之为“心理化”的能力,这是个关节点,是个接口。
这种反映的接口能力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者间的一致性就高;接口的能力差,这种一致性也会降低。
关于心理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有些还涉及到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在大脑的多个部位都会有神经活动参与心理化的过程,其中主要是以大脑里的“前额叶”为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对情感、感觉、知觉等等这些内容的认识都需要有表达。表达的功能强,你就会把这个东西呈现得清晰明了。
呈现的方式、表达的能力是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的。
第一种方式就是用躯体表达,这被称为躯体化,即通过各种内在的生理感觉、功能感觉和躯体损伤来表达情感。
有的人经常出现头痛、失眠之类的症状,就是一个例子。他不舒服,因为有些人和事情把他气病了。为什么他会气病呢?因为他不能或者不善于用其它方式把愤怒表达出来。情绪闷在心里,于是他头痛、胸闷等等,实际上他是在用躯体表达内心世界。
这种习惯于用躯体化形式表达内心世界的人,在临床治疗中往往让治疗师感到非常费劲。我们治疗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借助于语言沟通,不善于使用语言沟通的人就很难被治愈。
第二种方式是行动化和情绪化。这样的人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情绪波动,他们表达心情的常见方式就是拍桌子、瞪眼睛,再不然就是打孩子、骂老婆,或者手舞足蹈,整天咋咋呼呼。
第三种表达方式是象征化。这是正常人用得最多的方式,也是很多人在感情升华的时候采取的一种方式。比如艺术家通过创作电影、绘画、音乐来表达,就是象征性的表达。他把内心的一种情感用某种替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让其他人也能领会到。当我们听到音乐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这段音乐很舒畅,那段音乐很压抑,另一段音乐很兴奋,这就是感受到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第四种表达方式是言语化。这是一种更强的心理化功能。当一个人特别善于使用言语描述的时候,他甚至能够把前面说的三种表达方式都融汇进去,这样的人就是文学艺术家了。比如说唐诗,意境非常悠远,辞藻非常优美,韵律非常和谐,读来有一种整体感受,它把几个层面的表达形式都整合在一起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名作《春望》。这首诗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感情,让我们眼前似乎历历如绘地呈现出诗里描绘的景象。但是一般人没这本事,做不出这么好的诗来,我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能做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者的心理化功能很好。
如果某个人的心理化功能不行,他在现实里就会表现成“粘乎蛋”、“二混子”这一类的人。我用的这种话有点俗,但俗话描述得很贴切。
善于言语化表达,不仅是能说会道的意思。能说会道,但是缺乏共情的能力,也是很麻烦的,这会变成强词夺理。有的人喋喋不休,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最后听他说话的人被气急了,拾起一块砖头就砸他。这就是心理频道不对,把对方的行动化功能给激发出来了。
所以,只在一个层面上表达,或者只通过一个渠道表达,把其他的层面都隔离了,那可不行。良好的心理化功能需要几种表达方式联合工作。揪住一个层面不放——可能有些落魄的艺术家就是如此。在别人眼里看来,他疯疯颠颠的。这是因为他与人交流的功能不够,他总是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当中,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以禅修来说,想必也不是只有一种禅修方法。佛教的禅修方法我不太懂,需要听一听各位法师、各位大德的讲解。我想说的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尝试,若是采用一种方式修不通,再找其它方式修。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就有希望得道。殊途同归,不必固执。
六、尾声
再简单谈一下我自己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体会。我的理解是,先观察自己,然后专注,这样修行下去就可能会悟。
我观察自己的时候,用的是佛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其它人生哲学的方法。而当我想要让自己专注的时候,我会采取一些方式,比如练太极,或者练习书法。前段时间我感到记忆力下降,练了几个月的书法后,个人的状态有所长进。
我想把我写的一幅字赠送给西园寺,表达对于西园寺的衷心感谢。我们这么多同道中人能够在这次论坛上结缘,皆因承办方和组织者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
这幅字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绿水青山自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