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基础和声教案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24-77773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1 19:03: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础和声教案

第二十章

重属和弦

(一)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

教学重点:重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在乐曲中,为了展开乐思,丰富表现手段,增加新的音乐语汇及和声材料,常常会越出调式自然音的范围,引进变化音和包含变化音的和弦,其中首先使用的就是包含升高调式Ⅳ级音的“重属和弦”。

一、重属和弦的构成:

所谓“重属和弦”,就是属和弦的属功能组和弦,即在属和弦的下方四度(或上方五度)音上,构成的“临时属和弦”。或在属和弦的下方小二度音上,构成的“临时导和弦”。对主音中心来说则是间接的、两重关系的属和弦。

二、其功能标记为:DD、DD7、DDⅦ、DDⅦ7„„

三、重属功能组和弦:

C:

D

DD DD7

DD9 DⅦ

DⅦ7

DⅦ7

DD713

四、重属和弦的结构:

DD:大三

DD7:大小七

DDⅦ:减三

DDⅦ7:减小七或减减七

重属和弦不论在大调或小调,均以大调属和弦——大三和弦结构为基础,其三音是富于倾向性的临时导音,常常有临时的变音记号。

重属和弦在调式的Ⅱ级和弦上构成。在大调中把Ⅱ7和弦的三音升高即可,在小调中,除升高和弦的三音外,还须升高它的五音。

重导和弦不论在大调或小调,均以大调导和弦——减三和弦结构为基础,其根音是富于倾向性的临时导音,常常有临时的变音记号。

重导和弦在调式的#Ⅳ级音上构成。

小调DD组的和弦与同名大凋中相应的和弦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只有一些例外,在大调中,九和弦可能是大九和弦也可能是小九和弦,而在小调中则只有小九和弦。导七和弦在大调中可以是减七和弦也可以是半减七和弦,而在小调中则只有减七和弦。

五、重属和弦的作用:

由于习惯于一定的终止型的进行,因此在下属和弦之后,听

觉总是期待着象一般情况那样出现属和弦,T—S—D—T。

如果在下属和弦之后用重属和弦,由于新的倾向性出现,使得属和弦由可能出现变成了必须出现,因为DD和弦要求解决到属和弦(当作自己的主和弦),T—S—DD—D—T。

六、重属和弦的预备:

1、放在下属和声(S,Sll,Sll 7)之后:

下属和声(S,Sll,Sll 7)之后的任何DD和弦都用S的根音(或Sll,Sll 7的三音)作半音进行到DD的导音(升Ⅳ级),从而引入各种DD和弦。

由于终止的下属和弦典型的做法是将S的根音放在低音部,因此这种半音的进行也主要出现在低音部,在高音部和中音部的比较少。

如果在下属和声中重复了根音(或SⅡ的三音,这实际上是相同的),为了避免出现对斜关系,应采用以下方法:Ⅳ级在一个声部中作半音上行的同时,另一个重复该音的声部作全音下行(形成减和弦DDⅦ7)或半音下行(形成半减DDⅦ7)。

2、放在T或TSⅥ之后: 用同音保持及平稳的和声连接法。

七、重属和弦的解决:

1、DD——D: 重属和弦的自然倾向是进行到属和弦。和弦连接以及不协和音解决的声部进行,仿照属和弦—主和弦的原则处理。即:重属中升高的Ⅳ级音进行到属和弦的根音,重属和弦的七音解决到属和弦的三音。

2、DD—K46—D 终止的四六和弦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外国音乐的古典终止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种DD经过K2到D的进行无论是在结束的终止还是在半终止中都是最常见的。

这时在DD和弦的低音部虚该用围绕K46低音的两个音中的一个,也就是音阶的#Ⅳ级或Ⅵ级。DD的导音(#Ⅳ)按自己的倾向性解决,也就是作小二度上行,共同音保持不动。

注意:大调中的重导(减七)进行到K46时为了顺应声部的倾向,常用等音的写法:用#六音代替b七音。

作业:P259 1、2

第二十一章

重属和弦

(二)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

教学重点:重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用于终止处的重属和弦:

1、经常是用下属和弦作准备。

2、几乎只采用那些能保证通过平稳进行、使D的根音保持在低音部的和弦形式。

二、用于结构的内部的重属和弦:

1.主要用在主和声(T或TSⅥ)之后,也可用下属和弦作准备,用在D或D 6之后的较少。

2.DD解决到D和T 46(经过的)在结构内部则可以用DD的任何一种转位形式,因为解决到D时,D可用转位。就象各种DD和弦解决到终止的K46和弦一样,它也可以在同样的声部进行条件下,解决到经过的四六和弦(T46)。在四六和弦之后可以用另一种转位形式的DD或其他和声。

3、DD到D组不协和弦的进行

任何一个DD和弦都可以进行到属和声组的某一个不协和弦,如:D7、DⅦ

7、有时还有D9。

作这种进行时,DD的导音(#Ⅳ)下行半音到D7的七音或DⅦ7的五音,也就是与其倾向性作相反的进行。

和弦的七音作正常的级进下行,共同音保持不动(和声连接法)。这种进行也用在终止中。

当由DD56和DDⅦ7(注意,这两个和弦的低音都是DD中的导音)进行到原位的属七和弦(D 7)时,有时会出现对斜关系。在这种进行中,由于到D 7的倾向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这种对斜关系不大显著。这种进行是由于想使终止结求得更为完满有力,因而在终止中使用了原位的D 7所造成的。

4、DD到S组不协和弦的进行:

DD有时通过使三音与五音(DDⅦ的根音与三音)作半音下行的办法进入相应的小调或和声大调的sⅡ7。

在大调中,这时一般是进入和声大调的下属组(经常是SⅡ7,有时是S),这比进入自然大调时会有更多的半音进行。在下属之后接各种形式的D或在有变格性质的进行中进入主和弦(参见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后几小节和巴拉基列夫的浪漫曲《梦》的结尾)。

三、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1、变音:用半音来加强在调式中已经存在的全音的旋律的倾向性,叫做变音。变音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改变和弦的功能属性(象半音变化所做的那样),也不超越原调范围。

2、标记:变音的标记是用一个数字表示和弦中哪一个音(五音、三音还是根音)要进行变化,并在这个数字前面加上升号或降号。这个标记写在原来的和弦标记的左边。如:#D7即升高五音的属七和弦,bDⅦ34即降低三音的导三四和弦。

3、变DD组和弦:

在变音重属和弦组中有一些和弦含有增六度,因此,整个变DD组和弦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

这个增六度是在小调或和声大调的Ⅵ级与升高了的Ⅳ级(DD的导音)之间形成的:

C小调

C大调

在创作实践中,这些和弦主要只用上面列出的这些转位,也就是增六度的低音总要放在低音部。

4、DD变音和弦的准备:

变音重属和弦以上三和弦、丰三和弦的转位或S组和弦作预备。一般来说,下属组和弦应将Ⅵ级或降Ⅵ级放在低音部,这样含增六度的DD和弦才能形成它应有的典型形式:

自然的下属和弦把Ⅳ级放在低音部比较少见。因为这样变音DD和弦必然要形成这个Ⅳ级的半音上行(为了避免对斜关系),并形成不习惯的音响与形式(用减三度代替增六度):

有时在DD和弦的前面或后面使用属三和弦,这时DD起着辅助和弦的作用。DD的一般形式(即没有变音的形式)放在变音DD之前,同时让低音作半音进行,这也是完全正常的:

5、含增六度的DD解决到K46和经过的T46: 这组和弦的基本解决方法是,根据和弦位置的不同,增六度解决到八度,它的转位减三度则解决到八度或同度。其他声部作平稳进行,共同音必须保持不动:

所有这些DD和弦最常见的是解决到K46,倍增三四和弦与倍增五六和弦只有这一种解决办法。K46也可以用含六度的属和弦来代替。增六和弦、增三四和弦和增五六和弦还可以解决到属三和弦:

从例中可以看出,在DD增五六和弦解决到D时,形成了一个平行纯五度(这是由莫扎特开始使用的,因此也叫做莫扎特平行五度)。当它是出现在低音部与某一个内声部之间时,是允许的。要想避免这个五度,可以先把DD的增五六和弦变为增三四和弦或把变音DD和弦解决到含六度的属和弦(到变音D的较少见):

作业:P267

第二十二章

离调

副属和弦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副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副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副属和弦。

教学重点:副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副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副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1.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一个调性内,除主和弦以外的其他各级大、小三和弦,都可以得到它们各自的属和弦(包括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七一十三和弦与Ⅶ级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结构)、各自的下属和弦(包括Ⅳ级三和弦,II级三和弦、七和弦等结构)、或两者共同的支持,使这个和弦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时主和弦的作用。而它们各自的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具有类似副调的属功能与下属功能意义,故称为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2.离调。

应用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的和声进行后,得到加强的不是调内的主和弦而是其他各级和弦,形成一种暂时进入另一个调的现象,因而这种和声进行称之为“离调”。但实际上,所谓离调并没有真正离开原有的调,只是加强了调内其他各级和弦的作用。

在离调进行中,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直接从属于它的临时主和弦,具有副属或副下的功能,但它又是原调某一级上含有变音的和弦;临时主和弦既是原调某一功能组的和弦,属于原调的功能体系,但它又为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所支持而具有暂时的主和弦的作用,这种情况构成了离调的和声进行在调性功能上的双重性。但它们的功能意义还是有主、次之分,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主要是临时主和弦的副属或副下属的功能,而临时主和弦主要是原调的功能。

3、副属和弦的三个来源:

副属和弦的应用由于下列三种情况而产生。

(1)由于声部的半音进行而产生。

当和声作四度上行的进行时,声部中引用变音作半音进行,并且这个变音具有类似导音的作用时,即形成了副属和弦。如:

(2)由于强调和声的调性功能,属和弦到主和弦成为一种确定调性的典型和声进行,在和声处理中将这种和声进行扩展到调内其他各级和弦上去而形成了副属和弦。

(3)由于作品中调性发展的处理,应用到段落的内部,使段落的内部也具有某种调性发展的意义,丰富和声的效果,因而产生了离调与副属和弦。

以上三个方面是产生副属和弦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理解作品中副属和弦所起的作用与应用的情况。

4.变音体系。

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一般都含有变音,这就在原有的自然音调式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变音体系。由于这些变音是在离调的运用中产生的,所以称之为离调性变音体系,以区别于在其他情况下形成的变音体系。

以自然音大三和弦或小三和弦为临时主和弦的副属和弦,有以下各级:

由于这些副属和弦的应用,为大调内引入了I级、Ⅱ级、Ⅳ级、V级升高半音与Ⅶ级降低半音的变音。小调内引入了Ⅲ级、Ⅳ级、Ⅵ级升高半音与Ⅱ级降低半音的变音,同时也引入了Ⅶ级自然音。下例是C大调和a小调内的变音体系(黑符头音):

这些变音的引入,扩充了一个调性范围内的调式音列。在这一变音体系内,升号音具有导音性质,降号音具有下属音(包括Ⅱ级音)性质。

5.大小调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副属和弦的结构类型与标记。

副属和弦中包括了V级、Ⅶ级与Ⅲ级和弦。

这些副属和弦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其音响色彩、紧张度也不相同,因此在应用副属和弦时选择哪一种结构类型,需根据音响色彩的要求、声部进行的要求等方面加以考虑。常用的副属和弦有属七和弦与Ⅶ级七和弦的形式。在半终止处的副属和弦亦用三和弦的形式。

下例是C大调与a小调各级副属和弦的各种结构类型与标记方法图表:

6.副属和弦的处理方法。

1)和声进行

副属和弦直接支持它的临时主和弦,因此副属和弦最常用的和声进行是进入它的临时主和弦,构成属一主或属Ⅶ一主的进行。这是正格进行。

副属和弦的另一种进行是阻碍进行,如同属和弦进入Ⅵ级的和声进行一样,进入临时主和弦的Ⅵ级,而这个和弦则像临时主和弦一样,仍属于本调的功能与级数。

和声组合停顿在副属和弦,则构成半成进行,其后出现临时主和弦或者不出现临时主和弦都有可能。

以上三种进行:正格进行、阻碍进行与半成进行是副属和弦常用的和声进行方法。

2)声部进行

在应用副属和弦时,同样需要注意声部的平顺、流畅,避免对斜关系。变音的引入要自然,进入变音可以采取:(1)变化半音的级进;(2)自然音的级进;(3)跳进,须注意音程关系的自然、通顺,变音可发生在旋律声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声部。

副属和弦解决时,具有导音作用的音半音上行级进,七度音下行级进。

作业:P302 1、3

第二十三章

转调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转调的分类、方法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转调,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转调。

教学重点:转调的分类、方法、步骤等知识。教学难点:在四部和声写作中掌握转调的方法、步骤。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转调的概念:

从一个调性转入到另一个调性的和声进行称转调。它是音乐作品中调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曲式的一种手段。

音乐作品中调性发展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1、离调——这是在一个调性内部的局部的调性发展方式,它主要通过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的应用而造成和弦功能暂时的转换而构成,它处于结构内部,具有调性发展上的临时性、经过性与未完成性的特点。

2、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主音的音高不变,只改变调式结构,扩充调式音列,成为同一调性中心的不同调式色彩的对比变化。

以上两种是调性内部调式音列与和声的扩充,也是调性范围的扩充,而未转换调性。

3、转调——改变调性中心,转换和声的功能意义,含有新调的变音为特征的调性变化方式,并过结构的条件使新调性中心得到肯定。这是作品中调性发展的主要形式。

它与离调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处的结构地位而带来的新调性稳定程度上的差别。转凋发生于段落的结束部分或新段落的呈示部分,有完满的终止或明确的和声进行来确立或呈示新调性。而离调则如上所述,发生在结构内部,临时主和弦缺乏肯定的新调性中心的作用。

下例中既包含有离调,最后也有转调。在段落内部的都属于离调性质,最后转向A大调。处于段落的结束部位。除了结构部位的差别外,和声进行上完满与不完满的处理也是相互区别的因素之一,当然,这种区别并非是绝对的,但在应用时需要加以注意。

二、构成转调的条件:

转调是一种乐思发展上的艺术手段。因此,转调的构成、新调的建立要与乐思的发展相结合,是乐思发展自然地引出的结果,它常用于一个乐思的结束处或一个新的乐思的呈示处。

转调,不仪是一种和声上的手法,它的构成还要与节奏、曲式结构与旋律进行等条件相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完满的转调作用。

现将构成转调的条件归纳如下:

(1)在结构方面,新调的和声出现在重要的结构位置,例如段落的结束部分或新的段落的开始部分。

(2)在旋律方面表现出新调的旋律进行特性,或趋向停顿于新调的结束进行。旋律的落音与和声内含的变化对于转调有重要的意义。

(3)在和声方面要在削弱原调性的和声功能意义的过程中加强新调的和声功能作用,采用新凋的明确、肯定的终止式,或者直接以新调的、明确肯定的和声加以呈示。和声方面的作用是构成转调的重要条件。

上例从F大调转向C大调,新调处于段落的结束位置。自第二乐句开始处即转向新调,在段落结束处以完满的正格终止结束在新调。旋律也表现出鲜明的新调的特性。

以上三项条件的结合构成了转调,但新凋性的肯定程度与稳定程度还需要根据新调的时值长短与和声处理上的明确程度与新调出现时主题材料的重要性和结构位置的价值而有所区别。

三、转调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转调是音乐创作中和声处理上的一种重要手法,它在作品中可以具有下列作用:

1、通过转调,通过调性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2、通过转调,通过调性的发展避免和声的单调与静止作用,推动音乐的发展,构成乐曲发展的起伏与层次,形成乐曲各部分之问的对比与平衡。它是构成曲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曲式结构的不同部分要求在调性发展上的统一、变化与对比。

3、通过转调,通过调性的色彩变化与功能作用,可以使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具有丰富的色彩对比与动力作用。

四、调性的关系:

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如果有转调,就会包含有两个以上调性,而其中主要主题呈示的调性一般是支配整个作品的主要调性,其他的调性属于副调,从属于主要调性。主要调性与副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副调之间的关系都属于调性的关系。调性的关系可以分远近关系、功能关系、音程关系等方面,而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是调性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1、调性的远近关系

一个调性犹如一个家族,它包含有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和弦,还包含有变音体系的各级和弦。而严格的自然音体系是一个调性的基本范围,变音体系是一个调性的扩展范围。一个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因此确定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首先是看新调的主和弦在原调中属于哪一种调式体系范围,凡新调的主和弦足原调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近关系(然音体系关系)调。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变音体系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远关系(变音体系关系)调。

以C大调为原调的近关系调有:G大调、F大调、a小调、e小调、d小调。

以C大调为原调的远关系调有:

I

A大调、#f小调、E大调、#c小调;bA大调、f小调;bE大调、c小调;bB大调、g小调;D大调、b小调;bD大调、bb小调;B大调、#g小调;bG大调、be小调;#F大调、#d小调。

2、调性的功能关系

以主要调性为中心的各个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之间,如同一个调性内以主和弦为中心的各级三和弦一样,具有各自的功能属性,构成调性的功能关系。

主要调性是主调,具有主功能,属于稳定的调性。

它的上方五度的调性,是属调,与属和弦具有相同的功能。

它的下方五度的调性,是下属调,与下属和弦具有相同的功能。

其他有中音调、下中音调、上主音调等。为了简化调性的功能属性的分类,可以将调性的功能属性总的分为三类:主功能调、属功能系统调与下属功能系统调。调性的功能属性是和弦属性的扩大,但是又有不同。和弦的功能属性是个别和弦本身的作用,而调性的功能属性则是以主和弦为代表,包括了整个调式和声体系的范围。并且,副调的主和弦由于它的卫星和弦的支持而具有相对稳定的功能,因此副调性的功能具有双重性,它既属于某一不稳定的功能,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功能。

了解调性的功能关系是有助于在作品中设计好调性布局与掌握调性之间对比作用的一个方面。

五、转调的方法。

从一个调性进入到另一个调性有各种方式与步骤,有时平顺地、逐渐地转入新的调性,有时则突然的改变调性,这些都属于不同的转调方法。

转调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利用调性之间音的、旋律的与和声的各种联系的因素来作为调性转换中的媒介。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转调方法。

1、共同和弦转调:

这是利用两调之间共同的和弦作为媒介进行转调的方法。通过这些共同和弦向新调转化。

转化的方法有下述四种:

(1)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

(2)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

(3)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

(4)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

2、经过转调:

一个调性在转入新调的过程中经过其他调性,逐步转入新调。中间经过的调性常采用离调的方法处理。经过转调的作用,可以:(1)消除原调的印象;(2)调性的逐步转换;(3)增加调性的色彩变化;(4)适用于音乐发展过程较长的情况。

上例自C大调转向a小调的过程中经过了F大调、d小调,增加了调性色彩的变化。

3、等音转调:

这是通过和弦的等音写法与等音程的变化作为一种共同的因素而转入新调的方法,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共同和弦的转调法,只是需要有等音程的变化,因此单独作为一种转调的方法。下例第一小节第二个和弦:属七和弦通过等音变换为增六度和弦而由a小调转人B大调。

4、调性对置:

两个调性采取直接并置的方法,无转调的过渡部分,这种调性变化的方法常应用于两个不同段落之间,即一个段落结束在某调,而另一个段落直接在新调上出现,而无任何过渡的处理。

调性对置亦称“换调”。

例403第一乐句自降B大调转入D大调结束,而第二乐句开始直接在降B大调上再出现主题,构成两者之间的调性对置。

五、转调的方法与步骤:

近关系调的转调方法,目前采取在两调都是自然音和弦的共同和弦过渡的方法。

1、这种转调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1)确立原调;(2)应用共同和弦;(3)引出转调和弦;(4)确立新调。

2、声部进行。

在转调过程中,声部进行特别是高音部与低音部的进行是保证转调过程平顺、流畅的重要因素。总的要求是旋律声部要自然地引出新凋。实际上,在旋律进行中也包含有上述和声上的转调步骤,它在进行中要逐步消除原来调中心音的作用,引出新调的特征音或引出对新调中心胡音支持作用较大的音,向新的调中心音运动。有时在旋律中并未出现新调的变音,仍为自然音,但中心音须有改变并结束在新的中心音上。

有时旋律声部采取共同音保持的方法进入新调,使转调过程中声部的旋律表层平静地过渡向新调。

作业:P319、1、3、4

第二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 绪论

绪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掌握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弦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和弦的构成音;初步

了解旋律的概念,复调及主调两种音乐织体结构,以及和弦外音。教学重点:和弦的构成原则,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 构成音。

教学难点:和声的概念,和弦外音,旋律,复调及主调两种织体结构。

教学内容:

1、和声的概念

现在较通行的传统和声学概念,通常是指研究特定的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结构及和弦之间连接的学说。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音的结合方式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形式,有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以及它们的转位;每个和弦有各自的调式调性功能属性,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是功能性的连接或进行;各声部的进行及声部之间的关系继续延续复调音乐的传统,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除了遵循和弦构成的规则外,各声部还要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古典和声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传统和声学的主要内容。

2、和声的构成基础——调式

和声的基本构成元素——音程、和弦,以及和弦的连续进行即和声进行等,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调式调性中的,也就是依赖于特定的调式调性的逻辑关系的。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在我们的和声学习中,如果没有作特别的说明,则均指这两种调式,其余调式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和声及声部进行的需要而局部使用。

另外,调性的标记只需用大、小写的英语字母标记即可,如“G:”即表示为G大调,d则表示d小调。

3、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

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由该调式的构成音组成,它通常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音构成。和弦通常以三度叠置而构成。

大、小调中出现的和弦,是和声中常用的基本和弦,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4、和弦的构成音:

和弦按三度排列时,和弦构成音从低往高依次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十一音、十三音。

5、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实际应用中,和弦可以任意排列。不管怎样排列,在三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即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为位,称为四六和弦。在七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就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低音为七音时为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九和弦及其它高叠和弦一般只用原位。

6、和弦外音的概念及分类:

和弦以外的音即为和弦外音,可笼统地用“+”标记。

和弦外音根据所处的节拍节奏位置可分为强外音和弱外音两类。强外音有延留音(标记为“留”,见下例之a)和倚音(也可认为是无预备的延留音,标记为“倚”,见下例之b)。弱外音有经过音(标记为“过”,见下例之c)、辅助音(标记为“助”,见下例之d)、换音(也可认为是跳进的辅助音,标记为“换”,见下例之e)、先现音(标记为“先”,见下例之f)。

7、旋律的概念:

特定的调式、调性的中的各音,按照特定的节拍、节奏组合而成的线条,即为旋律。在多声音乐中,旋律通常又是与声部相对应的。

8、主调音乐结构与复调音乐结构

多声音乐通常分为主调和复调两种基本的结构形式。

(1)主调音乐结构的基本特征通常是: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主要而突出的,通常是高音声部,其它声部则主要起音响填充或伴奏的作用,见例0—

17、0—

18、0—19等。

(2)复调音乐结构的特征则为:每个声部都具有基本同等的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每个声部都相对地具备旋律的特征。例12—163就基本具备这样的特征。

在多声音乐中,主调与复调通常有交融的关系。通常地,主调音乐中有复调的因素,或复调中有主调的因素。有时,则是主调与复调两种结构的综合。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标记出下列和弦结构的名称,如“大三6 4”。

2、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各级三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3、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常用七和弦及九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第三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16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熟练掌握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及其由它们混合形成的双跳,掌握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

教学重点: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双跳进,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教学难点:双跳进。教学内容:

1、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类型:

(1)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的跳进: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可以根音对根音跳,也可以五音对五音跳,这样的跳进通常都是在高音部使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高音部根音对根音,内声部五音对五音的平行四度或反向四度的双跳。

(2)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可以使用根音对根音的跳进,通常也在高音部使用,在内声部则较少使用。在高音部跳进时,要与低音部反向进行,不然会形成外声部的隐伏八度。

(3)属五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虽然可能形成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甚至双跳进,但极为少见。

2、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在全终止式中,当不完全的原位属七为根音旋律位置时,为了形成完满终止,此时旋律声部的原位属七的根音就势必要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由此形成的两个外声部的反向八度或平行八度都是允许的。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作品片断。

第四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8

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乐段、乐句的概念并能进行划分,掌握全终止、半终止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划分,掌握和声终止式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完满终止和不完满终止特征并能区别和应用,基本掌握扩充和补充的概念并能基本进行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半终止与全终止,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

教学难点: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教学内容:

1、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能独立或相对独立,并能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意的音乐段落,即为乐段。乐段常为8小节,通常由两个等长的4小节的乐句构成。超过8小节的乐段,通常有两种情况,或者是乐段结构内部的扩充,或者是乐段结构外部的补充。

2、全终止与半终止:乐段结束的终止称为全终止,乐段中间通常为乐句的终止则称为半终止。

3、和声终止式:终止处的和声进行即为和声终止式,在和声学中习惯简称为终止式。和声终止式还可细分如下:

(1)收拢性终止与开放性终止:以主和弦收束的终止为收拢性终止;以非主和弦收束的终止即为开放性终止。

(2)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完全终止:正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正格终止,变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变格终止,完全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完全终止。(3)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以主和弦收束的收拢性终止还可分为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两种。当收束的主和弦为原位,为根音旋律位置,处于强拍或强节奏位置,且与前面的和弦形成低音的四、五度进行时,即可构成完满终止;不具备四个条件中的任一条,即为不完满终止。(4)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补充;不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扩充。乐段结构外部补充而形成的终止即为补充终止,常采用变格的补充终止;乐段结构内部扩充而形成的终止则可称为扩充终止。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分别含扩充和补充的旋律、低音乐段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10小节左右。

2、分析包含扩充、补充的乐段。

第五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2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理解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声的三种功能分组,正三和弦的功能标记,以及由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的和声进行。

教学重点: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进行。教学难点:调式的功能性,功能和声的概念。教学内容:

1、和声的功能分组:大小调调式各级音上构成的和弦,可以分为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

2、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主和弦为主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和弦,标记为T,小调中为小三和弦,标记为t;属和弦为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小调中均为大三和弦,均标记为D;下属和弦为下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标记为S,小调中为小三,标记为s。

3、和声进行:几个和弦的连续进行就构成了和声进行。它就像文字语言中的词汇一样,通常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和声意义。

和声进行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1)正格进行,由主功能和弦与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D、D—T、T—D—T、D—T—D等;(2)变格进行,有主功能和弦与下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S、S—T、T—S—T等;(3)完全进行:全称为完全功能进行,它是由三个功能组和弦都参与而构成的和声进行,如T—S—D、S—D—T、T—S—D—T等。

另外,D—S的进行称为反功能进行或阻碍进行,在我们所学的传统的功能和声中要注意避免。习题及习题说明:

1、构写出四个及四个调号调性的正三和弦的四部和声排列。

要求及提示:重复根音;用功能标记法进行标记;每个和弦各6个排列。

2、用功能标记法标记出下列作品片断的和弦: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第一乐章第1——4小节(2)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终乐章第1——8小节(3)李斯特《旅行家的画册》第二册第4首第1——4小节

基础和声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