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元帅的故事5篇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4-27785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13:38: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元帅的故事

《元帅的故事》导学案

学段:小学 年级:三年级 学科:语文 单元: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课题:《 元帅的故事》 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内官中心小学 主备人:凌巧红 初审人:白彦斌 冯玉红

终审人:王玲 合作团队:语文备课三组

【导学目标】

1.会写“朱、粮”等9个一类生字,会认“帅、扁”等10个二类生字。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导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朱德的扁担》。【导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积累本课的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军长与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

学 案

【预习案】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圈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制作朱德元帅的资料小卡片。【探究案】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军长的扁担藏起来?表现出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感?

2、面对战士们的“妙计”,朱德是怎样做的?

3、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训练案】

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2)题。

导学案

【导学流程】

一、问题直接引入(约3分钟)

1、你知道我们共和国的哪些元帅?指名回答。

2、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朱德元帅的故事,教师板书:朱德的扁担。

二、检查预习(7分钟)

1、交流资料卡。

(1)、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卡。(2)、教师补充。

2、每组的四号读下面词语

扁担 井冈山 朱德 艰苦奋斗

(注意:对学生读不准的词语教师要重点强调。)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讲述了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 一起挑粮的故事。

(学生读完后,指名完成上面的思考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约2分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军长的扁担藏起来?表现出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感?

(2)、面对战士们的“妙计”,朱德是怎样做的?

(3)、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2、学生先在小组内学习,最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教师完成板书。

五、课堂达标(约10分钟)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2)题。

1、学生自主做题。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存在问题的题教师重点指导。

七、作业设计(约3分钟)

1、感情读文。

2、预习《这个规矩不能有》,完成以下问题并写在预习本上。

1、找出文中生字新词,抄写在预习本中。

2、、制作彭德怀元帅的资料卡。

板书设计 :

朱德的扁担

军长坚持和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

学 案

【预习案】

1、找出文中生字新词,抄写在预习本中。

2、、制作彭德怀的资料卡。【探究案】

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

2、读了课文你觉得彭总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训练案】

1、完成“语文天地”读一读中的仿写课文。

2、完成本课练习册六(1)、七题。

导学案

【导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约3分钟)

1、教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朱德元帅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了解另一位元帅的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2、教师板书:“这个规矩不能有”,思考: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引导。)

二、检查预习(约7分钟)

1、交流资料卡。

(1)、学生展示直自己的资料卡。(2)、教师补充。

2、每组的四号读下面词语

规矩 将领 职务 模样 搞鬼 纳闷 辩解 逛公园(注意:对学生读不准的词语教师要重点强调。)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约2分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2)、读了课文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你想对彭总说什么?

2、学生先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懂的在组内交流讨论。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总结全文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达标(约10分钟)

1、完成“语文天地”读一读的仿写课文。

2、完成本课练习册六(1)、七题。(1)、学生自主做题。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存在问题的题教师重点指导。

七、布置预习作业(约3分钟)在预习本上工整书写“语文天地”之“日积月累”。

1、选字填空。

2、读一读,写一写加点的词语。

3、填一填,组成词语。

4、读一读,填一填,表达尊重与平等。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搞特殊化→以身作则

【课后反思】

第二篇:元帅的故事教案

《元帅的故事》教案

《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一、介绍十大元帅,简介朱德,导入新课。

1、出示ppt,师介绍十大元帅。板书“元帅的故事”。

2、简介朱德。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3、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挑东西、抬东西„„

4:以前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一些物品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拍摄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图片中的这根扁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元帅的故事》的第一篇《朱德的扁担》。再读课题 了解课文背景:

1928年4月,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和毛泽东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就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想拔掉它。他们在两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对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这时,从山下秘密挑粮上山就成了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整体感知,词语学习;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自读课文,思考: 战士们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几次?朱德同志又重新削了几次?

走入课文,分析内容:

战士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在挑粮时遇到了那些困难?山高路险

(从文中找对应句子: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想象情景: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_____________;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______________;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普通战士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你从文中的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年龄大(已经四十多岁了)

工作繁忙(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

战士纷纷劝他不要挑粮,但他是怎说的?怎么做?

(“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啊!”第二天又出现在队伍中)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朱德认为自己和战士是平等的,就应该这样做,不因为自己是军长,也不因为自己比别人负的责任大,就可以享有特权。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看朱德准备挑粮了,看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朱德在扁担上写字,为什么?原因是战士们藏他的扁担。

不听劝告,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这个“妙计”是什么? 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这个个“藏”字,让你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怎么样的感情?(板书:关心朱德的身体)

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不藏”体现了对他的敬爱。)

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

尊重战士,与战士平等相处。(板书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你认为朱德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五、总结:

通过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有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作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注的的故事,请回去之后看《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老前辈朱德同志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一位革命前辈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读题目。

相信很多同学都预习了这篇文章,你们说说这篇文章是关于那位革命前辈的故事。学生:彭德怀。

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那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介绍彭德怀?

引导学生观察本课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 学生:这是彭德怀说的一句话。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

他对谁说了这句话? “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相信同学们学习完课文后就会明白的。

二、初步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试一试。3.出示生字,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读。细读感悟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彭德怀是个什么人呢?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彭总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怎么突然想去逛公园呢?(听说北海公园很热闹,游人很多。)彭总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图的就是-----人多,图的就是------热闹。

彭总要去北海公园玩,警卫人员是怎么做的?彭总又是怎么做的?

警卫员在怎么做的?(按有关规定首长出行的规定报告有关部门部门)

彭总又是怎样做的(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

他为什么要这样?(不愿意让别人认出来,不愿意打扰群众。)如果他穿着军装,坐着汽车到公园门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过渡:警卫员赶紧通知有关部门,让他们知道安排接待首长,彭总生怕惊动了任何人,早早下车,走路到公园,但结果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公园写着休息,彭总离开了公园。)

彭总高高兴兴地来到公园,结果却是愤怒地离开了公园,从哪儿看出他的愤怒,找出相应句子。

1、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人员:“你们搞的什么鬼?”

搞鬼是什么意思?(暗中做手脚。))边读边想象一下彭总的动作,再来读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看得出彭总他„„(不高兴了。)

2、“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彭总的愤怒?

(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看看这句话用了几个问号?他是要工作人员回答他的问题吗?(不是,是在批评人。)这种说话方式叫“质问”,也叫责问,板书“质问。”看似在问,其实是在批评。

(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想想,当时彭总的声音大不大,可以把这个“说”换成什么?(叫、喊、吼„„)相机让学生冲着所有人叫喊叫喊,冲着所有人吼一吼。再来看原句:我们知道彭总非常生气,但课文却没有用“吼”,“喊”等词语,而是用“说”,为什么?为了注意影响,彭总没有大喊大叫,但并不代表他不生气,他的声音不大,但平静中透着威严,读„„;彭总的声音不大,但平静中透着愤怒,再读„„

3、“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除了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彭总的愤怒,彭总的哪个行为也让你感受到了他的愤怒?(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所以,我们把这句话加上。

阅读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能更好地体会,加深理解,现在,你就是彭总,自己试试怎么读这段话。

你生怕就打扰了群众游园,现在却发现他们赶跑了群众,只接待你一个人,你生气-----(生读。)

你多么希望能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和人民群众一起游园啊,他们却赶跑了群众,闭园接待你,你愤怒------(生读。)

那么这个规矩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那些工作人员把群众赶跑了接待彭总。)文中有一句更简单的话说了这个意思,你能找到吗?(板书:闭园接待首长。)

把这个意思加到题目中读,生读:闭园接待首长这个规矩不能有。

那工作人员为什么要闭园接待首长?

(为了彭总的安全,为了彭总游园游得高兴,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等。)

由此看来,闭园接待彭总也是应该的,是符合规定的,但彭总却说---------生读:“这个规矩不能有”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公园是大家的,不是彭总来了,别人就不能来等。)相机板书:不搞特殊化。

是啊,在彭总看来,虽然他是个大官,但他和人民群众是平等的,不能搞特殊化,所以,他说------生读:这个规矩不能有。

3.工作人员奉上级通知,闭园接待首长,却遭到了彭总严厉的批评。从中我们感受到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集体反馈:公私分明,关心群众,不搞特殊,待人平等)

多么朴实的彭总,把自己放在和百姓平等的位置上,不搞特殊化,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难怪那么多人都亲切称呼他为彭总 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规矩——闭园接待首长 不能有——不搞特殊化

“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的事,赞扬了朱德()的高尚品质。“这个规矩不能有”的故事颂扬了彭德怀()的品质。

第三篇:陈毅元帅三则小故事

陈毅元帅的几则小故事

(一)1928年冬,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到二十八团传达红四军军委会议精神。他赶了一夜路,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二十八团党代表何长工笑着说:“陈毅同志,今天我请客。”这话被侦察班的战士听到了,其中有几个从旧军队改编过来的战士议论开了:“听见没有,陈主任来了,就特别招待”。“当官的总比当兵的吃的好一点嘛!”“不会吧,”另一个战士严肃地说:“前不久,我们不是听说人家讲过陈主任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故事吗?”

大家想起了那个故事:陈毅带着队伍来到一座高山上,正值下大雪,陈毅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喝不上一口粥。这时炊事班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点米,大家高兴地围过去,七嘴八舌,都说应该给陈毅同志做一碗白米饭吃。陈毅却坚持要炊事员把这点米和野菜拌在一起煮,大家一样,都吃野菜拌饭。

“百闻不如一见,这回我们要亲眼看看”。大家把脚步放得很轻,赶至团部窗外,透过薄薄的窗户纸往里看,只见何长工拿出一个小纸包,笑着说:“吃吧,这东西你一定爱吃。”陈毅问:“什么呀?” “这是冬天最好的“补品。”我是湖南人,你是四川人,我晓得,都是爱吃这种“补品”的。”陈毅看了看小包里的东西,笑道:“我们一起补吧。”

他们究竟吃的是什么?有的战士急不可耐地用手指戳破窗户纸,一看全愣了,原来,陈毅、何长工和大家一样,吃的是南瓜汤、红米饭,小纸包里的是一些辣椒面„„

(二)谈起陈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满腔热血的好男儿。他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人。

与社会作斗争时期,陈毅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外国人恨铁如钢。有一次与几个好友搭火车去上海,当他们走上码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突然发现在这“风景画”中居然有外国列强的旗帜,这是陈毅十分恼火,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容得外国列强的铁蹄任意践踏呢?他们回到客栈,这时联系船票的人回来了,他说:“有三家,一家是日本人办的,为旅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为旅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亏了本,什么都不送。”

有的人说:“坐外国人的吧,还能捞点东西.”

这时陈毅开口了,做中国人的火车!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出卖自己的国家。

是啊!世界上能有几个像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得“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呢?所以,朋友振作起来吧,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奋斗吧!(三)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亲自发布命令,免去周恩来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任命陈毅兼外交部部长。

陈毅的外交智慧令人惊叹、折服。据《陈毅年谱》,1959年10月2日,陈毅智驳苏共中央总书记辩赫鲁晓夫曾是当年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当时,时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活动。苏联老大哥的老大来了,自然要好好接待。毛泽东、周恩来专门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谈。作为外交部长,陈毅自然少不了。

在会谈中,赫鲁晓夫不时指责中国大陆1 958年炮击金门是“冒险”的行,是“好战”的表现,是对“对亚洲和平不负责任”。陪在一边的陈毅坐不住了,忍不住进行了反驳。赫鲁晓夫招架不住,急不择言地说:“好,我知道你是个元帅,我是个中将,军事上我得听你元帅的,但现在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你只是政治局委员,你应当听我的。”

陈毅依然不饶,不客气地回答赫鲁晓夫,“什么第一书记,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嘛?”

1960年7月16日,苏联片面地决定撤回苏联1390名专家,撕毁343项合同,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关系。陈毅更生气了——“赫公把文章做绝!”

第四篇:元帅的故事

《元帅的故事》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能认读生字和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重点: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

一、介绍十大元帅,简介朱德,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师介绍十大元帅。板书“元帅的故事”。

2、简介朱德。板书“朱德”。指导学习生字:朱(认读字音,识记字形。)

3、补全课题,板书:朱德的扁担

4、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扁担”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挑东西、抬东西„„

老师:以前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一些物品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

5、齐读课题。

6、简介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壮大革命力量。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获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上山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正音: 朱德 扁担 粮食 一百来斤 队伍(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一)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板书:关心朱德的身体)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学生看书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出示)(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二)体会“同甘共苦”

1、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路,就是空手下山上山都很吃力,肩上跳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1)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会有多远?(相当于从学校到市区要走一个来回)(2)山高路险:什么是山高路险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险”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_____________;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______________;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战士们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可每次挑粮他总是跟大家一起去。

2、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军长,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3、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4、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三)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战士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是怎样说的呢?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交流)课件出示:他摇了摇头,笑着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呀!”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军长和战士是平等的)

(四)体会“削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大家为什么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3、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一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指名回答,(齐读)没过几天„„

所以(引读):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4、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 尊重战士,与战士平等相处。(板书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

5、你认为朱德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五、总结:

通过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我们一样受到教育,和我们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第五篇:军神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军神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韬略凝国粹

青史记殊荣刘帅伯承,古名将风。精于兵法,兼擅词工。平生百战,伤残遍身。昔年寿诞,贺诗如丛。叶帅此律,可赞一生:

太行游击费纠缠,撑住平辽半壁山。

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

细柳营中寂不哗,枪垣炮堵即吾家。

将军五十人称健,斩得倭酋不自夸。

生平

■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从右眼飞出。德医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从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不得不表扬刘伯承智计过人;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背景

■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却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解放后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是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

刘伯承不愿别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这不仅是出于谦虚,而且更在于他深知革命与军人两者结合的意义。

回顾刘伯承走过的道路,与朱德、叶挺有近似之处,即同样出身于中国近代受压迫的农家,为改变自身、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走上投军之路,并接受清朝“新政”后开办的讲武堂的教育。然而,这些依照德国、日本模式建立的军校,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和腐败内乱的面貌,从这里毕业的军官大都成为军阀的工具。刘伯承与他川军中的同事最后分道扬镳,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并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奉献出来,才创造了战史上的辉煌。

在将星灿烂的近代战争史上,刘伯承是把国外先进军事科学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典范。他特别注重翻译外国军事书籍,同时也珍爱中国的优良传统。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

故事

■刘伯承打仗善于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泸定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在红军中,他虽是参谋长,却总在第一线指挥,并结合实地考察提出办法。抢渡大渡河时,他亲自站在河岸上组织炮火掩护并调配部队。在安顺场以一条小船抢渡成功后,他又计算以现有渡船全军需一个月才能过河,必须再夺北面的泸定桥。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此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说:“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

进入抗日前线后,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垴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

■为体现平等,他确定各级职务后均加一“员”———“司令员”、“警卫员”、“公务员”、“炊事员”,沿用至今

■邓小平曾说:“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

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勤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在革命军队中,刘伯承一直职务很高,却最看不惯别人搞特权。在江西根据地时,他看到共产国际顾问、德国人李德傲慢地在红小鬼面前耍威风,嫌他们做饭的锅挡路就一脚踢翻时,当面怒斥其为“帝国主义行为”。结果,李德到中央告状,说这是“不尊重国际顾问”,使刘伯承一度被免职。

刘伯承在南京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时,身为开国元勋却自命为普通“教书先生”,带头发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自己备课和登台讲课。在他迎来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元帅的故事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