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99299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2 14:44: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的方向与方法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咱们这次教育家大会,大家都是教育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教育的探索者。所以我们只能是始于迷盲,征于更高水平的迷盲,我今天的报告是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所谓教育方向就是我们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学生,说得极端一点,用民主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还是为一个军制社会培养人才,至于教育的方法有方方面面的,我们怎样创造学校文化,怎样打造学习型的团队,怎样学习全面困难的学生,怎样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欣赏一些图片。有趣的计算,如果我们ABCD26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1%-26%,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趣的结论,努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有多大呢?98%。知识的重要性是96%,爱情也很重要,但是只占54%,好运占47%,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不是最完满的,虽然它们非常重要,究竟什么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圆满呢?

是金钱吗?金钱当然也很重要,它占到72%,是领导力吗?我想领导力特别是对于我们校长来说,尤为重要,领导力就包括我们的判断力、鉴赏力、洞察力,包括我们的亲和力,我们人格的魅力、个性的魅力,它也很重要,它只占到89%,性,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只是占到48%。

什么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圆满呢?是心态。正是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圆满,无论教师专业成长还是校长职业化水平,最重要还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我们怎样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人生,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什么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唯有心态。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另外一组图片。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我们可以套用一下这句话,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其实就是母亲的关怀,幸福是温馨的礼物,幸福是婴儿的笑脸,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幸福是平津的馨香,幸福是收到的康乃馨,幸福是神秘的巧克力,幸福是绿色的生活,幸福是林间的小路,幸福是远离尘嚣的净土,幸福是自由的跳跃,幸福是轻柔的抚摸,轻柔是置身事外的安闲,幸福是不经意之间的感动,幸福是重温听潮的时刻,幸福是手中的希望,幸福是开满鲜花的原野,幸福是知识的启航,幸福是一生的信仰。幸福是更多的时间,幸福是婴儿美妙的梦,所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要有梦想,幸福是充足的食物,幸福是丰富的宴飨,幸福是腰里的银钱响当当,幸福是寄托在纸上的希望,幸福是用心的倾听,幸福也是真诚的分享,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幸福是搏击藓苔,幸福是勇于攀登,幸福是独立的梦想,幸福是下一步的欲望,幸福是朋友的关怀,幸福是远远拿不到的一手好牌。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在我看来,幸福是什么呢?就是充实又闲适,幸福就是没有空虚感,物质和精神上都很富有,精神上的富有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成就感。教育课程改革老师教给学生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能够促使我们所有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个探索者,使我们所有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所谓闲适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紧张,没有恐惧、忐忑不安等,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紧张,能够从容面对生活,能够自主支配生活,闲适。中小学劳动压力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样解放教师的问题。

原来人民教育准备搞这样一个话题,在今年第二第三话题就是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后来准备搞一个话题,教师的解放,在我看来教师的解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惬意,感觉到心灵的舒展,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们就很难提高我们的教育的质量,所以解放教师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我写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与无,幸福人生的四个有,幸福人生需要有心中有盼头,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期待、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我想就是能够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我们的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因为社会需要你,你有实现自己的岗位。第三个就是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需要有情感的归属,我们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怎样能走进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校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更多的关爱。第四,家中有积蓄。物质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要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幸福人生需要有什么?我讲了四个有,希望我们都能够培养四有新人。祝您永远幸福,希望我们在幸福心情下开始我们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图片。人生要有目标和追求!我们倡导自主学习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在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学这个主题?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样一个重要的生活品质,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目标的追求,而不是浑浑噩噩的。经常保持微笑,希望大家向狗学习。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分享是民主性格的重要特征,分享的对立面是什么呢?是独占、独享、独有、独裁,共产党在49年以前,对于民主的呼声是非常高德,办了一个报纸叫新华日报,对国民党的独裁政策有很多的抨击,其中有一片社论就是《一党独裁,遍地是灾》,不过共产党执政以后,我们有必要不断地提醒这一点。分享是一个民族重要特征。乐于助人。我记得在文革的时候,到处有一个标语,写的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毛泽东在几年白求恩里面的一句话,讲一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话他一定是神经病,健康人都不会,自立是人的本性,我们过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是我们的教育重油很多的伪崇高,这种伪崇高的危害在于会造成普遍的社会虚伪,会禁锢人们的精神,甚至会禁锢人性。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国民性有很多的批判,其中对中国人的这种批判虚伪有过深刻的批判,他曾经对他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庙里边有一个老方丈,要死的时候,老是不闭眼,他的弟子们想尽了办法,他该是不闭眼,后来弟子们商量,师傅一生德行清苦,什么都见过,唯独没见过女人,就花了一点钱,到妓院买一个妓女开开眼,当妓女脱得一丝不挂事后,老方丈看了一眼说了一句话就闭了眼了,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原来跟尼姑一个样,可见他从来没有老实过。有一本书有很多的故事都是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在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伪崇高和伪君子。原来我们有一个全国叫得很响德育教授到处演讲,有一次我想跟他探讨一点教育的问题,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他回了一封信,是打印,上面推荐全是他写的一些书,其实那些书都是文字垃圾,德育教授就是这样的道德水准,我估计大家对他也不陌生。

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童心是什么?就是未经污染的、自然的、率真的、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我想通信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学会和个中人愉快地相处。要关爱别人,要学会宽恕他人,有几个知心朋友,我特别强调有朋友,在我看来朋友是我们走进另一个身边世界最可能的途径。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取乐趣,保持高度的自信心。这是一只猫,但是他在镜子里面看到是一个狮子。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就是,每个人头脑里面都有一个关于自我的形象,关于自我的形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就会表现出自信还是自卑,关于自我的形象是哪来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产物,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包括在课堂交往中,我们更多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胆识和勇气,要经常运动,不要睡懒觉,经常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能陶冶情操,每年度假几次,不要许久,凡事要量力而行,我给大家看这些图片有多重价值,用图片表达思想是值得学习的一个领域。这是非常形象告诉我们,不量力而行的后果是什么?要学会劳逸结合,要有挑战精神,找到知心爱人,找到就不要再找了,过去我们按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婚姻自由,这不是问题了,但是我们现在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希望天下俊淑皆是有情人,要懂得浪漫,浪漫是什么,浪漫就是真心地爱,浪漫情怀都是诗,要相信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男人背后可能有两个以上的女性,所以我们男校长需要警觉这一点。

无论条件如何都不要忘记学习,这个会议能吸引这么多人参加可见大家学习的热情是多么地高,我希望学习对我们所有人都有重要的价值,学习至少可以延年益寿,学习可以滋养人生,可以使我们的心志变得精明,非常有头脑,使我们的情性变得非常通达,学习也能够延年益寿,能够滋养人生。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更重要了,首先学习能够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疼痛使我们更好地驾驭教材、解读教材。更好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学习对我们教师更重要的意义在哪里呢?那就是让我们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年轻的心,敏感的事,使我们不断有增长语言分享的需要,帮助我们克服教学的倦怠感。中小学生老师容易产生教学倦怠感的,因为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只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最核心的价值,我们面临中小学生知识背景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实质上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会使得我们容易产生教学的倦怠感,怎样克服教学倦怠感,非常重要就是不断地学习。我在这里讲了学习的三层意义,学习至少可以延年益寿,可以滋养人生,学习能够丰厚文化底蕴,使我们更具有文化的眼光,学习使我们保持开放、年轻的、敏感的内心。这是我们分享的一些图片,祝大家永远快乐。

下面我就开始今天主题报告,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我的教育主张。

第一,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特别需要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呢?这是一个国际概念,我现在正在主编一套生命教育的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首先会在湖北省作为湖北省地方教材使用。我给这个教材的中学版写的前言,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在这个前言里面我就介绍了究竟什么是生命教育。这个标题就叫做幸福从此溢满心房,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生命教育这门课程将伴随你渡过充实快乐的每一天。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你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你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为此本套教材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贯穿于整套教材学习主题之中。这六个核心概念这是生命教育最好的解释,一学年上学期主要是前三个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下学期是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螺旋式上升。这些学习主题都是关注生命健康与幸福的。在学习主题的设计上我们力图落实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一课程的目标追求。学习内容不仅有了解我们成长中的喜悦与烦恼,也有生命伦理与生命情怀的高扬,诸如提醒我们怎样做一个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还有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教育,如“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法制教育”、“地方病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我们的目的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能够激发同学们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和美好,更用心呵护生命的尊严,以便最大程度实现生命的价值。

让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是本课程的教学追求。我想这也应该是所有的教学的追求,因此在主题阅读中,同学们要仔细琢磨,再三玩味,读数字里行间的一味来。在思考与讨论这一环节,我们试图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学习,用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接下来的内容是对本课学习主题在逻辑上的展开,也就是对于上面提到问题的回答的可能的角度。在这些内容中穿插着一些小资料,作为我们思想的资源。我们鼓励并欣赏你对于问题独到的理解,和对于教科书上内容的质疑、修正、丰富和深化。活动设计是为了使同学获得生命体验,从而自然地、自主地生成生命感悟。名言锦句帮助同学们深和进一步丰富对于本课学习主题的认识。课文最后的链接为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索引,以便同学们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我们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我想在这里面有很多关于教学的思想,鼓励学生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课堂的消费者。

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在生命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

没有人能阻止你更多的爱自己,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相信同学们会喜欢这门课程,因为它就是为了你的幸福和健康成长而精心创制的,并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

我们更坚信通过生命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无比灿烂、无比辉煌的美丽人生。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愉快,生活充满芬芳,笑容生动而灿烂。

这是我给生命教育这个教材中学版写得前言,这个教材大概就能够真实出版,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如果大家得生命教育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跟张文质联系,***,他有关于生命教材的网站、刊物和一些资料。

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要一个价值追求就是我们要为幸福人生努力,使我们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在场,意识到生命情怀,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起到点化生命,润泽生命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的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有多少。

第二点,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谋生与自立的能力,教育也需要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强调公民教育。第一点我们强调的是生命教育,第二点强调公民教育。教育、个人、社会这三者可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三者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们的教育需要服务于个人,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强调为幸福人生奠基,我们的教育需要服务于社会,我们强调公民教育,我们为自由民主的社会培养人,学校应该成为社会民主的雏形。公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公民区别于臣民,公民基本的特征是自由平等和充分介入社会合作,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公民教育这样一个理念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是比较稀缺的,我们的公民教育做得不好,公民教育就是提升公民的素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在宪法里面,赋予了公民很多的权利,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兑现。所以说,宪法基本上是一纸空文。比如说宪法里面赋予我们的权利太多了,比如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罢工自由、游行自由、婚姻自由等等,我们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等等,我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我没有选举过,更没有被选举过。这次李敖来大陆,他在三所大学做得演讲,大家可以看一看,他非常侧面强调了一点,他希望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真正能够兑现,他宁可放弃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价值的追求,也就是说他退了一步,你先兑现宪法的承诺。我建设一个法制的社会,如果宪法不能够真正被落实的话,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这方面不仅政府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及我们的学校,我们未来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要有公民意识。我们要能够挺直腰杆,对那些漠视我们权利的人说不,我们要努力削减社会生活中霸王条款,我们要向强权说出真理,就是要培养公民意识。我们能够非常有尊严地生活在我们的国度中,我特别强调民主,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民主它不仅仅是重要的生产力,民主也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生命的尊严。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强国,现代世界上的强国基本上都是民主国家,因为民主是重要的生产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是法治社会的四条基本原则。什么时候我们把这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我们就真正离法治社会不太远了,并且能够落实在社会生活中。这是法治社会四项基本原则,我希望我们的校长能够把这四项基本原则写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少一点空洞的口号,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要有更多的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要了解现代国家是怎么运行的,要更多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漫长封建军制观念的国家,我们的人们,我们的公民对于民主的观念是非常稀缺的。这是第二点,我们要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要强调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里面强调得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的一些机构,极左的思想还是很有势力的。

我的教育主张。家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学生的家长,我们需要在他们心中唤起生命尊严的意识,当他们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切实地负起责任。这一点我想强调家长素质极端重要性,所以我们富有远见的校长一定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我在全国的一些城市给家长们做过报告,我报告的名字就是为了孩子幸福的人生,主要是要帮助家长们对于教育合理、健康的期待,更好了解儿童,能够走进童心,保卫童年,能够掌握一些好的教育的策略。我们除了提高家长素质以外,我们作为教育家、作为教育者要有这样一种眼光,怎样的眼光,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学生的家长。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准备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和母亲,这在我的生命教育的教材里面,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的家长素质都比较高了,我们学校教育的效率才会比较高。我跟大家说,我对中国教育是比较了解的,我走进过成百上千所学校,我觉得像北京和上海,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总体上并不高,没有南京、武汉、长沙这样一些省会城市高,为什么呢?因为北京和上海就业机会太多了,在教师还缺乏足够吸引力职业中,我们很难留下有高度天赋的,比较优秀的人来从事这样一项职业。但是北京和上海会有一些个别的老师很优秀,那是个别的,好多还是从外地挖来的,我经常批评他们,这是不道义的行为。

北京和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相对来说又是不错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社区文化背景比较好,家长素质比较高。美国中小学教师没有我们中小学教师这么基础,大家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是很不错的,不像人们觉得那样是很差的,是很不错的,由于整个社会文明水准比较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他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我们既然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欠了这个孩子一些东西,首要的就是良好的教育。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拿什么面对孩子呢?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父亲、母亲非常有智慧,非常有眼光,非常有教养,我们一定感到很自豪和庆幸,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亲爱的孩子成为一个自豪的人和庆幸的人呢?父母在事业、生活中的成功,是孩子成长最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我想我们就能够深化和丰富他学习内在动机,使我们的孩子从小有准备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和母亲。

第四,学校教育要为基本国策的落实贡献力量--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要让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据国外学者的推算,我们中国大陆的人口有17亿,当然有没有这么多,我们可以打一个问号,但是即使是13亿也是足够地多,13亿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是世界上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总和,这个国家大概有40多个,人口的包袱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非常大的阻碍。控制人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去影响我们所能影响一切人,我们一定要从小在学生心中播撒生命尊严的意识。大家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消费者,也就是都是一个污染源,人口会影响到环境,我们今天的生命质量非常重要的是环境怎么样,生态环境的质量怎么样,环保意识是让我们每一个生活者有牢固的意识。我在卫生间看见好多矿泉水看到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放在那里,这个水不要觉得这是会议主办者,这是全人类的财富,我觉得要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是环保意识,环保一是要从点滴做起。不管在多么隆重的场合,矿泉水打开了,我都会带走。我在这个杯里总会把水喝到最后一滴,完全可以把水储存在你的体内,这个东西要从点滴做起,要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大家知道,如果点点滴滴的东西汇集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学校文化建设里面,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很多老师都反映,我们的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为什么不会写作文,非常重要的原因,他没有思想,为什么没有思想?他没有对社会人生深切的关注。所以我们要找到那些值得关注的点,在学生心中播撒这样一些种子,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学校中的文化,这个文化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口音,口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很难解释清楚,但是就是有口音,这足以说明文化塑造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在学校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承者,我们体现学校的文化,我们参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我们把学校的文化传承下去。我走进过很多的学校,这个学校好不好?我不需要看什么资料或者听什么汇报,我觉得只要看教师的精神面貌大体上就能了解这个学校是不是一所好的学校,好学校老师总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相反不好的学校里面总是显得死气沉沉、灰头土脸、垂头丧气,显得很疲惫和倦怠。我们在学校里面,我们都体现着学校的文化,我们都参与学校文化的创造,学校文化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这12个字是非常好地象征性地表达,那就是笑声琅琅,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我们要着力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学校应该成为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地方,没有那种疲惫感、压抑感、焦虑感,能够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笑声琅琅,对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我们评价一节课好不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准那就是看学生快不快乐,这是笑声琅琅。学校不同于军营和医院,更不同于监狱,学校应该是闪光点最大的地方。书声琅琅我们要创造书香校园,我们的教师要有书卷气,我们要走进学习型的团队,我们要培养学生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学校怎样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团队呢,他一定要有分享的时刻。有一个非常经济有效的策略就是共同读一本书,为什么共同读一本书就很有效呢,因为这本书大家都读了,有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有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他在这个交流中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就会促使教师提高阅读质量,读出其中的滋味里边。书不一定读得很多,一定要读得很透。

西方社会有很多忠诚的信徒,他不是教徒,信徒有着极其强大人格的力量,他们是怎么成为信徒的呢?他们是用一生读圣经,他们一生可能读烂好几本圣经,每天早上一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经,睡觉前要查经,周末、星期天到教堂,读一段圣经,然后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他们成了真诚的信徒。怎样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变成教师教育素养,重要的是要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光知道是不够的,一定要信服,坚信不疑,确信不疑,我们所听到或者听到的话语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真正强烈影响你的行为的东西是信念,光知道是不够的,要变成信念,如何形成信念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就是我一生用心写三本书,第一本书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理念,第二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第三本教育的艺术与趣味,这三本书,前两本都出版了,这六个东西,理想、信念、智慧、真情、艺术、趣味,这是教育的六大精神元素,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精神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真正的教育不可获缺的。我们看得见水,我们看不见氢和氧,我们看得见漂亮的房子,那个房子没有漂亮的爱,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家,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看得见的东西,教育中有很多有形的东西,教育的场所、教育的仪器设备,教育的硬件设施,这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什么?学校的文化,教育的精神。我那本教育理念与信念在全国有将近两千所学校人手一册,大家点击肖川有很多自发的书评。

歌声琅琅,培养学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品质,一个人可能不会拉小提琴,不会弹钢琴,不识五线谱甚至简谱,这些在我看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热爱歌唱的品质,一个爱唱歌的人再坏一定会有限,我有一篇文章就是歌唱是心灵的阳光。当我们内心有阳光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友善,一首好歌一定是我们人生中芳香四溢的,当我们心中流淌美妙旋律的时候,我们会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阻碍、失意与困顿,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品质。

让学生赏析歌词,我觉得是我们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非常好的一个选题,歌词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词的语言,是比较美的。歌词一方面是比较平实、舒展,另外比较凝练、雅致,很多的歌词具备这样的特点。比如说美丽的目光不属于流泪的双眼,人治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对着蓝天许个心愿阳光就会着进来,因为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幸福着你的幸福,我们对着太阳说,信念不会改变,我们对着大地说,生活总会改变,我们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贫穷总会改变。遥远的路途卓越的梦已经远去的笑声,再次的见面我们历经多少的路程。如果我们大量积累这样的语言,帮助孩子积累这样一些语言,他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内心形成语言美的节奏感,他会表现出更醇美的人性和更美好的情怀。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

《受过教育的人》这篇文章谈得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用心感受。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

倘若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依不饶的品格。

或许他没有机会干大事,他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又而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又从容,刚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他们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就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他们的粗俗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

我们的生活终身制也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就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更为令人新忧的是,我们生活中更多没有过教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预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

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过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

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齐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桃李不言,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天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万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弱点,有这样那样的眼泪和局限,但是他能正视自我,不文饰非,他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愿我们眺望理想的高低,我们不屈服现实,我们也会暂时的休憩和沮丧。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的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这篇文章我从不同的角度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不指上过学的人,得了学位的人,一些大学搞博士课程班,其实原来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级有关一点骗人的性质,那是大学老师联合起来向中小学老师敛财无耻的行为,现在博士课程班文凭就更水,更没有含金量,更是一种欺骗,希望大家警觉。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我再教育理想与信念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周全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一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探求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废寝忘食的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和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于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它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

我想这段话里面谈到良好教育八个方面,我们作为教育家,我希望大家能够用实践去实践我的这些教育的理想。

最后献给大家一个礼物,就是祝福,我首先告诉大家,我的联系方式,我们会有更多的联系。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分享我们对教育的探索。亲爱的朋友,无论您是否需要,我用真心祝福您,天天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光芒四射,个性飞扬,合家幸福,福气多多,好运连连,万事圆圆,生活甜甜,爱意绵绵,蒸蒸日上,美好向往,心想事成,还有那份日久迷信的友谊,仿佛像花香,淡淡的,无论距离、无论天气、无论时间、永远熟悉,永远芬芳,在我心深处,永远祝福,祝福永远。

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第二篇: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有感

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感悟

杨曦

假期翻阅了学校给老师准备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编著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章节不少,只能挑选着读了几段,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吧。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读这样一本书,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探寻的态度去开始我的阅读。因为体育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有讲究的。但是当我翻阅目录,我会发现这样一本书介绍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看到的,方向与方法这么简单。而是从一个全面的,囊括的角度在阐述教育这个大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是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在如今的中国,教育始终是一个最重要,但是却没有透彻清楚方向的大问题。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但是培养的人却不一定就比改革以前培养的好。应试教育,学生负担,快乐教学,当这些名词出现并对教育产生批判与质疑的时候,作为老师,一个最基层的从业者。我们该怎么理解教育,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引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不忘初心”。

第七章可能是我会比较感兴趣的章节了。毕竟比起那些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我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教师。但是8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作为体育老师,我觉得理应有一项能够让学生信服的技能。即便现如今总在说体育老师要任何项目都能胜任。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这点上却不看重。在运动领域没有出色的成绩的人,可能会教出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你有相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辅助那一定是加倍提升你的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句话放在体育教学中一定是贴切且生动的。每一个新技能的掌握,每一种自己对自己身体运动规律的探索必然是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给学生的是要真切的,实效的,这才是我认为体育要给小学生带来的重中之重。

有这样的想法,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肖先生在书中就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给了“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样“六个学会”在我看来,可能我做到最好的就是学会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分享的过程。我时常在教授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与孩子分享我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有的时候学生表示诧异,有的时候学生会表示出感同身受。而分享我自己的目的,我觉得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一种方法。“六个学会”当中,可能做的最不好的就是学会选择。社会的告诉发展,多样化,不定性,种种诱惑使得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选择,选择又可以说就是取舍。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谈到积累,第七章第五节就是名为“积小成以成大成”这样的标题。在书中,肖先生只“小成”可能为成就。“大成”可能为成功。一个人取得些小的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能够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记得在学校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的座谈会上,曾经有老师提到,自己就喜欢写一写教学随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可惜我并没有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没有实现,没有坚持不懈下去。这可以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吧。

教育专著每年学校都会在假期下发给教师。手头也积攒了好几本名师大家的书籍。但是自己真正从中获取了多少可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可能我也算我将不忘初心做好的一种偏激的解释吧。因为我始终怀着刚踏入学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时,心中所对于好的体育老师应该怎样的一种态度吧。

第三篇: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心得(共)

黄艳

假期读了肖川读《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让我深深的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群体就是这个师德的具体体现。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做到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人聪明,但就太放任自流,无心放在学习上,这样一个孩子如果不进行教育,及时救起,是对人才的浪费.想到这里,我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教他如何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我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认识,刻苦用功,在中考中考取了重点中学,现在就读研究生.

最近几年,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们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他们有的上课也很不听话了,你怎样打比方给他,他都不理解一样,真是有点伤气的感觉.我想到了高尔基曾说过的一句话:“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让我深深的教育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吧!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行动实践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以良好的师德,共同创造美好的校园精神!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而努力!

第四篇:改革动力方向方法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方法

“上”与“下”的呼应—— 202_年11月11日 04:07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日报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述评。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要“上下呼应”,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点面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变稳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相关文章指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些都是“硬骨头”。

文章说,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统筹协调,上下呼应闯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篇)

本报记者 龚雯 许志峰 王珂

改革无坦途,路该怎么走?

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

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

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从发

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有科学的顶层

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

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今年9月,3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超越条块利益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

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点”与“面”的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

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

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矛盾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决“大问题”。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牵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满盘活”。

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

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变”与“稳”的平衡—— 2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

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市场取向,效率公平为百姓(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本报记者 龚雯 田俊荣 吴秋余

《 人民日报》(202_年11月10日01 版)改革用什么改变了中国?

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跃,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改革的不变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市场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来路,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已走出多远。

35年改革历程,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快速满足千姿百态的需求,实现效率3

提高和财富增进。

改革从市场起步,中国需要市场经济。

35年前,改革起步,国门打开,“市场经济”第一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进入我们党的视野。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取向轮廓逐渐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上社会主义旗帜,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我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_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市场的作用,增强了我们锐意推进改革的自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坚定步伐。

35年来,市场化改革披荆斩棘,一路开枝散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彻底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活力之源、变化之源、发展之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基因组合,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看不见的手”要充分施展——

经历了多年争论,人们终于明白,任何计划与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

“看得见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场一旦失灵,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让千家万户头疼。今年,“奶粉进药店”,最严监管重塑国产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罚款6.7亿”,最大反垄断罚单逼出奶粉降价潮。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人们的追求。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并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坚持市场化改时间紧迫,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有短短7年:任务繁重,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消除不完善因素,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避免“权难制衡,利难共享,人难出头”。

要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红包难放心、不走关系总担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同时,“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今年,一项项促公平、惠民生的举措接连亮相: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前三季新开工保障房620万套,600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负,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金融和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还需攻坚克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改革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行:

国务院多个机构调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市场化改革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

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目前,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亟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冲破利益固化藩篱,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驶入更辽阔的海域。

人们对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寄予热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题,促进新型城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市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强公共服务„„

改革无止境,方向不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市场化改革站上新起点。沿

着这个方向挺进,我们坚定不移,壮志满怀。

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变化篇)“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本报记者 江夏 赵永平陈仁泽 《 人民日报》(202_年11月09日02 版)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

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

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2_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2_—202_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6

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7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 人民日报》(202_年11月08日01 版)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篇)本报记者 皮树义 朱剑红 陆娅楠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天开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即

将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又是一次三中全会。

金秋北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引来无数金色畅想。

又是一座历史丰碑。

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勾画宏伟蓝图,推动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历史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

7个三中全会,7座历史航标。举世瞩目的第八个三中全会,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

改革的航标灯

三中全会总是在关键时刻,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重要抉择。

1978年的中国,就站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走出文革“十年**”,百废待兴。经济濒临崩溃,商品匮乏,百姓生活艰难,世界快速变化。面对此情此景,经济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社会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人民迫切需要公平正义。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改革正从面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向面对相互交织的经济社会矛盾,改革正从经济体制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觉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传统计划经济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压抑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的改革探索,使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年后的202_年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新航程。

又是十年过去,中国再次站在了一个历史新起点。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从“濒临崩溃”变为“世界引擎”。但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腐败严重等社会矛盾压力日增。中国能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10月的上海外高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一派热闹景象:20多个服务窗口前人头攒动,前来咨询和注册的长队一直排到楼外。挂牌刚一个月,自贸区就新增234家企业,外资新设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是去年同期的7倍。建立自贸区这项大胆的改革给上海经济带来了新活力。

明体制全面进发。

改革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勇气。正如总书记最近所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加油站

三中全会总是集中人民的意志,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坚强意志,一次全会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那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35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偷偷在一份契约上按下了手印,“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是每到秋收就被迫出门要饭的小岗村农民的悲壮之举,也是广大农民有粮吃、有钱花的朴素愿望。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是国有企业摆脱僵化体制束缚的大声呼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生产力的迫切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进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动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每一次三中全会都顺应民意,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小岗村农民的呼声得到了回应。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花结果,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9

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加快农村改革。202_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决定。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

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党中央在驾驭复杂局面中展示大智大勇。

历次三中全会在部署改革任务时,都要部署加强党对改福建厂长们的呼声得到了回应。1984年10月召开的十革的领导,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结合,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城市经济和企业改革的大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活力焕发,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带来成就也带来了更多的期盼。最近,人民网关于“改革心声”的大型调查,表明人们对新一轮改革最为关切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人们期待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公平。

人民的新期待就是改革的新目标。十八大以来,多项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汇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更多地回应人民的呼声。

改革的百宝箱

三中全会总是驾驭复杂局面,科学组织改革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

价格闯关是改革史上第一次遇到的重大挑战。1988年,为了革除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弊端,中央准备一举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消息传出,各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抢购风潮,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飙升到20%以上。这年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改善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改革的理念,这成为此后推进改革发展的两项基本方法。

重点突破与统筹协调结合,尊重群众创造与顶层设计结合„„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运用,保证了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进入深水区,渡过深水区,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

“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博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这样描述今天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无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又一次考验领导改革的能力和智慧。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要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稿已经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密集到基层调研,了解民情,问计于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总结改革经验,汇聚各方智慧,决定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5年风雨兼程,35年挑战接踵。一次次穿过风雨,一次次越过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超的智慧,续写改革新篇章。

第五篇: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

1.问题、课题和选题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论述

问题、课题和选题既有联系 2.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又有区别,没有问题就没有谈过程(程序)。

不到研究课题而选题则是将问答: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题转化成课题的中间环节。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多题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在、种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及规律无处不有。因为问题与问题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间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别,教育科研包括以下几个基所以研究什么问题必然要有选本程序:

择,这就是选题。而课题是经(1)选择课题:选择研究过筛选后要研究的问题,它是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知与不知的对立统一,是连接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价值大知与未知的纽带。任何科学研小的关键一步。它既不简单也究都必须从选题入手,选题时不难,研究者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个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是规律,使用科学方法,具备欣直接关系教育科研工作成败的赏力,创造力,还要有与课程关键。

相关的理论知识。

2.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应(2)研究设计与计划:教该怎样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育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提探索性工作,在研究课题研研出假设。可以运用归纳推理究课题确定后,不能盲目地取提出假设。假设还可以用类景性研究必须进行研究设计并比的方法提出。要充分发挥制定计划,提高其计划性,研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许多

提出假设既要大胆又要合理。问题。

6.选择课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哪(3)收集并整理材料:收些步骤?

集材料是科学研究的主题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调查段,只有先占有反映问题的全分析课题、论证评价课题 面具体的材料,才能为研究提7.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来供可靠和充分的依据,从而获源于哪些方面?

得科学认识。没有对材料充分1.来源于有关教育文献上占有,就无法确定研究的具体记载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问题。研究结果是否正确,是践活动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否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践问题。来源于学术争论中所依据的材料是否充分,真实,提出的问题。2.来源于已有理全面地反应研究对象的实际情

论学说和研究结论的质疑。况

来源于学科分化、交叉、渗透(4)分析研究材料:分析所产生的空白区。3.来源于研究材料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组织的一环,它对其质量起决定性

所制定的科研计划。4.来源作用。(5)建立科学理论 于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6)撰写论文发表科研成果

8.选择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有 哪些?

意义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答:14.封闭式问卷有哪6.试述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些显著优点?

告的一般结构和撰写过程。答案是标准的,可以进行比较;答:理论性论文的一般结构:

把答案转换成数据并进行统计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分析比较容易;被调查者对答内容摘要4引言5本论6结论案的意义易获得比较清晰的了7参考文献和注释 解,即使不太了解问题的意义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也可以从答案类型中知道怎样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内容回答,因而有助于问卷的回收摘要4引言5研究方法6研究率;不妥当的回答可以降到最结果7分析与讨论8结论9参低;较易回答因而回答者仅需考文献10附录

要选择答案即可。

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5. 试述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过程:

计原则和实施办法。1构思:构思时要注意(1)论答: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文或者报告的读者是什么人?

(1)问题内容的设计原则:这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他应具备一原则实质是问卷的效度和信哪些知识?怎样的表达形式有度。问卷中所有问题,都要符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2)合自己确定的调查目标和课题论文或报告的重点是什么?如研究的要求,千万不要任意加何论证说明论点?如何突出重上一些未经仔细考虑的问题,点?(3)构建论文或报告的框问题的表达上要清晰,并加以架,如考虑如何提出问题?主措辞,其次,所有项目意思必体部分的层次如何安排?如何须清楚加以限定,使它们对所结尾等。

有被调查者来说都有相同的含2草拟提纲:是构思的具体化,义,每个问题都是客观的,不进一步完善构思的过程。写提能带有研究者主观的愿望方向纲要注意以下问题:(1)精选的引导建议。第三,听取专家最有价值的论点和依据(2)按或同行的建议,是问题质量提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高,保证效度。

草拟提纲(3)在提纲的各个大(2)问题形式的设计原则:只小题目之下记下一些具体的材要包括问题排列顺序的设计和料,以备行文时采用。问卷外观的设计。

3撰写初稿

教育调查的实施:发放问卷4修改定稿:1初稿写好后,要与回收问卷,发放问卷可以是搁置一段时间再修改.2修改文团体方式,这样时间和花费上章时,从全局着眼,先从观点会比较经济,问卷回收率也高。内容和结构修改着手,然后进

用邮寄问卷的方式,难以保证行语句,文采,标点,等局部问卷的可靠性和回收率。问题加工和修改。3请他人修提高回收率的措施: 改(1。使问卷具有适当的长 度,版式要有吸引性。

(2。被调查者提供回寄指 导和方便。

(3。使用适当的引导手段。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