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读后感(合集)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24-82319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12:39: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读后感

一:总体观点

1、语言的获得靠的是建立条件反射而不是记忆

1.1不要记忆

1.1.1不用考虑语法 语法矫正没有太大作用

语法是专家用来分析与总结语言的工具,而不是使用语言的工具 1.1.2不用考虑俚语 1.1.3不用考虑连读 1.1.4不要背诵课文

语言可以故事逻辑、图像声音、肢体动作来记忆从而建立条件反射。因为儿童在掌握语言时,是不需要背诵任何句子的。1.2如何建立条件反射

1.2.1可理解输入i+1&narrowinput 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

就是听能听得懂的听力。1.2.2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Top-down Processing):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 Bottom-up Processing: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

总结: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节的识别,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1.3听力与发音

学习单词的时候,发音一定要发准,发音准了,听力才能听懂。

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词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词的拼写,也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2、语言的运用靠的是建立外语思维而不是翻译

2.1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习惯性在头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如果再在头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常说话速度四倍速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母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翻译,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难。2.2理想的建立外语思维过程:

2.2.1基本的单词可以建立在图片、肢体动作上记忆; 2.2.2抽象的单词可以建立在英译英词典上记忆。

2.2.1方便执行,但是2.2.2方式效率过低,可以适当用母语记忆外语 2.3靠母语记忆外语(词根记忆法)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个单词应该在100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60小时。”我们大多数考过GRE的同学都作到了,他们是在大约200小时的时间里背下了20000个新单词。不考G的同学根本用不着这么多,再有10000个单词就是高手了。简单重复一下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以上)。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this, that, big ,bag.2,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250个左右就可以了。而且这250个中,有大约100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就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个月一到,10000个拿下,才花了60小时。

(大家可以参考蒋争老师那本258个词根9000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32000单词)

3、学习语言的顺序是先掌握语言交流,其次学习文字。

先成“英语文盲”实在比喻恰当,其实无非就是符合了语言学习的正确次序:听,说,再读,再写。大家中文都这么学的。

在学外语时大家总是急于接触文字,其实也不是最终学不会外语,就是速度比正确顺序慢。

二:具体方法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1.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4.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一、早期(Early Stage)

方法:

“看图识音”和“TPR”(全身肢体反应)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二、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目标:

1.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方法:

“续列法”(Series Method)和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要求: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可理解输入 narrowinput)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其实回到根本上就是一个原则: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输入i+1”的条件。

三、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增长。重点还是听力 Narrow Input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边接触到的材料,集中听一个或几个人声音的,同一题材和话题的讨论等。另外这样做对听力障碍之一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也先容易避免,同一话题对此要求低和容易逐步建立与就这一话题相关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具体来说:比如有人喜欢听新闻,就应该在这一段时间集中依靠不断听新闻来提高听力水平。喜欢看原版电影或连续剧,就集中看一套剧或同一风格的电影。如果有一套适合的听力教材,也是就集中学一个而不要同时接触太多的。

理想的学习体系跟我们描述的第二阶段的理想体系的特点很类似,大家可以参考第二阶段的内容。但现在增加了一些难度,并从多个人描述的语言转为多对话的语言。故事还是要有连续性,图像辅助也还是必要,但语言的内容应该是不仅能靠图像才能明了,而是根据故事的发展,上下文的联系,前后逻辑关系和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实现能够“预测”含义,并且能经常在后面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一阶段与前阶段最大的区别是表现在学习形式上,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听说读的循环配合。

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关键技巧是“猜测”。

3,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6,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8,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对于Visual Learner来说,看字幕一定要谨慎。如果在循环初期读字幕是为了增加理解度,还可以这样做,但后面几步要控制自己不看字幕专心听。

三:我的感受

1、听力

放弃背语法,每天听一个小时VOA或者没事就听VOA,目的是代替语法,建立语言的条件反射(所谓的语感)

2、背单词

由于自己已过了第一第二阶段,所以可以结合俞敏洪老师的视频课采用词根法背单词,每天背一到两小时。

3、阅读(不一定用,听力阅读二选一就行)

阅读英文书籍:英文小说、大西洋月刊、科学美国人

4、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记单词,闲暇时可以结合一些App背单词(复习单词)

5、单词背诵注重少停留,多重复

6、整理单词、词组

第二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关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关羽

关云长义释曹操(资料图)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1〕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2〕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二

关于“桃园三结义”,李文一方面承认它不见诸正史,另一方面又说,经考证,这一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其一,《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李文根据这一句话,断定说:“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我们只要稍微认真琢磨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并不足以表明李文断定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张飞什么事,因为提都没提他;其次,这只是表明关羽受过刘备厚恩,他立下誓言以共死报答,而与结拜并无关系。

其二,李文认为更能印证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李文说,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伐吴,这是因“桃园结义”要为关羽报仇的缘故。诸葛亮劝谏刘备放弃伐吴,无论在《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均无记载,不知李文所说有何根据?恐怕依据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不足为凭。

李文还说,刘备伐吴时已即皇帝位,御驾亲征而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他与关羽没有结拜兄弟之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这一理由实际上预先假定刘备御驾亲征是为关羽报仇,这种假定有何根据?刘备伐吴主要是因为失去荆州战略要地,他想将它夺回来。无论关羽是否被杀,这一仗恐怕都是要打的。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文的证据:据《先主传》,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孙权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如李文所说,是铁了心为关羽报仇而宁可抛弃江山社稷、身家性命于不顾,他就不会同意和解,而势必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可见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政治利益,而非意气用事。

李文说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未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得出的,而非史书所载。《张飞传》关于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部下所杀,仅此一个事实,其余均为小说家的杜撰或想像,由此也扯不到为“二哥”报仇的事情上去。

总之,被李文称为“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之桃园三结义,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说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李文还花较多篇幅为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进行辩护。本来投降的问题是不须辩解的: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战争胜负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并非坏事,也不应该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尤其是指挥官,他的这一决定可以避免许多人无谓的牺牲。但李文似乎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举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俘为例,认为即使社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宽容他们,他们一旦被俘而不是拼命战死,在人格上就有了生死关头的污点,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清白。

因此,李文极力为关羽降曹辩护,想还他一个“清白”,说以他的刚烈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由于要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才不战死而降曹。此说没有史实根据。《关羽传》记载此事只有“曹公擒羽以归”六字,《先主传》也只有两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根本没有说关羽是为了保护刘备夫人而降曹。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只有六个字:“关羽亡归先主。”《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根本没有提及他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的事(实际上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当初投降是为了保护两位夫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刘奔曹。“但他没有将这些史料开列出来。我想,这些史料恐怕是不存在的。我所见到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是被活捉的,“曹操擒关羽以归”。这里哪容关羽谈什么条件?李文说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关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文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对于关羽的各种赏赐并无史实根据,另一方面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和美女,“恐不为失真”。接着就将这当作已有的事实,说“曹氏赐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以此来体现关羽不好色,是个“英雄能过美人关”的超级“人杰”。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说:“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扬。(关)羽启公(指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三国志〉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至少有三部史籍(《华阳国志》、《蜀记》和《魏氏春秋》)都谈到这一情况,且说法相同,看来关羽确有战前索要他人妻子之事。

这三处说的是刘备归属曹操,与曹操合力生擒吕布时期的事情。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关羽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开始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向曹操提出这一要求前,是见过秦宜禄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晓对方的情况的。而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女子。关羽以自己的妻子没有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是真心话。他怎能断定秦妻一定能生儿子呢?难道别的女子就不能生儿子吗?这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他是看中了对方的美色。

由于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这个女子是不是“有异色”(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先派人将她带来看,看的结果是将她留下自用。这也说明该女子确实特别出众,不然曹操也犯不着为她横刀夺爱。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李文所说的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我无缘看到。李文因为一个情节(有三个女子与关羽有情感纠葛,且有私生女),而指斥该剧是“圣头着粪”,认为阻止该剧的拍摄和播放,是维护了正义。此说我颇不以为然。关羽在有妻室的情况下,又觊觎敌人的妻子,原因是对方为一绝色女子。由此看来,假设他有妻有妾,有不止一个女人,并非不符合他的性格,算不上给他泼了一瓢粪。而且我想,该剧大约不会说自己是“纪实”电视剧,恐怕也是“戏说”之类的。现在戏说的东西多了,为何独独到关羽的头上就不行?

李文在作了上述种种“历史考证”后,得出结论说:“纵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己、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是“至大至刚的人杰”,“至忠至义、至仁至勇”,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吗?根据我们知道的确切史实,关羽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溢美过誉之辞。

作为一个从政者和一方主帅,关羽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小缺陷。从《关羽传》看,至少有这样三条:首先,好与自家同事争谁第一,有窝里斗之嫌。马超归降蜀汉,关羽在荆州致书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一个高下;幸被诸葛亮巧言回函,极力称赞他“绝伦逸群”,充分满足其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内部争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国的关系,逼友为敌。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曹操派人约孙权合攻关羽。孙权未作决断,先派人为儿子求婚于关羽之女,以试探关羽的态度。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遂决定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可以说,蜀、吴交恶,荆州被夺,关羽作为一方主帅,他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导致内部生变。这是失荆州的关键。吴国大将陆逊总结关羽的性格是“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以勇气自负、欺凌他人。屯守战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关羽瞧不起,关羽出征时两人因军资供应有时不足,被关羽威胁说“还当治之(回来后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惧不安,最后接受了孙权的诱降。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的角度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无论怎么看,关羽都谈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么什么。能当得起上述溢美过誉之辞的,只能是神化后的关羽。

关羽神话能够长期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显扬,历代统治者的认可、赞赏甚至着意打造是一个主要因素。李文也承认,关羽由人到神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即以李文的举例看一看:首先同意关羽以伽蓝护法神走上神殿的,是“弑父杀兄、奸母淫嫂、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接连四次将关羽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的,是自封“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但却无德无能的宋徽宗赵佶,他“不惜民财,大兴土木,官逼民反”,最终为金国所掳,死于他乡。为维护关羽神圣形象,首次降旨禁演关戏的,是明代残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他的后人明神宗朱翊钧,“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导致“黎庶田园不保,庐社为墟,饿殍遍野”,“为消民冤”,三度大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禁演关戏以维护关圣形象的,也是最为残暴的雍正皇帝。而赋予关羽“登峰造极”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是在外忧内患中束手无策、其王朝濒临灭亡的光绪皇帝。

很有意味的是,这些帝王或是暴君,或是无能昏君,或是濒临亡国丧位之君。我想,这也许不是偶然的。暴君要求臣子绝对的忠、愚昧的忠,他们将关羽作为忠的化身,以此向臣下提出绝对服从的要求。昏君在朝政上昏庸无能,则希望国家大事由这个忠心耿耿的神灵替他们操持。而对于即将亡国丧位之君来说,关羽这样的守护神是救他们之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代顶礼膜拜关羽的帝王,主要取了他的忠义二字,且最后落实到忠,因为对朋友讲义气,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朋友同时也是主上。在君臣关系上是忠,另外加上一层带情感色彩的对兄长之情义,我想,君王要求于臣下的,不可能比这更多了。

如何解释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也拿关羽作保护神呢?如果说统治者主要取了关羽的忠,义也化归为忠,那么揭竿造反的被统治者则主要取了他的义,其忠也化归为造反哥们的义气。其实再深究一下,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如果造反成功,大哥坐了皇位,那种哥们义气又可转化为臣下对主上的忠心耿耿。

其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小说《三国演义》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罗贯中在小说中宣扬和强调的,仍然是“忠义”二字,但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让它们比皇帝的加封和褒扬更能为老百姓所接受。特别是,《三国演义》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它的描写是真实的。

李文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我看不确:顶多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李文自身就列举了罗贯中不少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描写,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三国演义》颠倒历史事实和虚构史实的地方就更多了,不胜枚举。

但这“三分真、七分假”的说法仍然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七分假和那三分真混在一起,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一般读者难以分辨孰真孰假,只得统统接受下来,以为《三国演义》叙述和描写的,是十分真实的历史(读者大多只知道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或者以为两者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给了我们一个十分虚假的历史,一个被完全美化和神化的关羽。

再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是社会各等级或阶层在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需要。除了上面所说最高统治者和造反的被统治者外,例如,当官的供奉关羽,是指望他保佑自己仕途得意,官运亨通;商人们将关羽供奉为财神,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旺盛;一般百姓崇拜关帝,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活平安,少受欺凌,等等。

我很同意李文这样一段话:“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我们不能随意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通观全篇作品,李文对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意义是持肯定态度的;至于这种肯定是否简单化,则有待分析。

李文说:“中国经过上千载、亿兆人美化神化的关公,既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亮铮铮、光闪闪的良心宝剑,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的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在历数日下的世风后,李文说:“面对这一片片陌生、冷漠、麻木、残忍及戕害他人的灵魂废墟,善良的人们岂能不深切地呼唤关公,让关公那正直、仁义、充满着善与爱的大纛,重新在人们的心灵里猎猎飞舞!” 在我看来,这种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肯定是简单化的。说它简单化,是因为,它对被美化和神化的关羽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是绝对的肯定,没有指出其必然具有的负面影响。说它简单化,还在于,它在肯定关羽神话对于挽救当世颓风的必要性时,并没有从更深层次思考一下: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借助一个神灵来救赎世人的灵魂?

李文承认,“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场失败,“因为人与所谓的神之间,需要有极大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当伟人从神坛走下后”,李文认为,需要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距离都足够大的新神来占据当代人的心灵,因为“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当然,他这里所指的英雄或神就是关羽:“关羽的陵墓早已松柏拱矣,关圣作为一株凝有‘忠义仁勇’的精神巨柏,却仍以其芬芳的松香长留在我们这个民族之间,并向世界四面八方的每个角落中弥散它的馨香。”

“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这话听起来不错,似乎不证自明。实际上这里“伟大英雄”是“被神化的人”或“英雄神话”的不确切的说法,李文在论述中将这两种不同概念给偷换了。针对这句话,我宁可说:“一个始终匍匐在神话英雄脚下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有出息的生物之群。”

李文还举了一些事例:如毛泽东在谈及“关老爷的大刀”时高度赞许,对百姓信仰关羽表示宽容;美国总统里根竞选时在关帝庙祈祷以求得保佑;泰国法院开庭前全体法官在关羽像前宣誓;加拿大警察署允许华裔警察在办公室摆放关羽像;香港公共场所供奉关羽像十分普遍;九十年代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关羽庙香火鼎盛、崇拜者众多„„在有意无意之间,李文将它们当成关羽神话在当代存在的必要性之根据。

在我看来,上述事例只是一些意义各别的社会现象,它们同一的含义只有一个: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事实。但已经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应该提倡的。

李文不仅是叙述关羽神化的过程和情况,它还作出论断:这种神话是否必要,对当代社会是否有积极意义。在这样做的时候,李文缺乏足够深入的分析,即使从“政论”的角度看,也显得过于随意。

在分析关羽神话问题时,我觉得有一点是应该提及的:我们的民族很容易产生对强势者的神化和崇拜(关羽的强势是他的勇武),要消除它却艰难万分。即以当代而论,李文说“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个失败,因为它缺乏极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这话并不完全准确。有段时间,你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就会看到那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伟人像。对的哥来说,它主要不是装饰品,而是守护神,保佑他平安和发财。伟人刚刚从政治神坛上走下,立即又被捧上民间的神坛,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善于造神,而且是多么实用。

那些愿意将人崇拜为神的人,自有他们的理由和缘故。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究者,他应该做的,不是加入到这个造神运动中去,不是将这个神作某些改造后再供人崇拜,而是将它还原为人,还原为一个跟我们一样毫无二致的人,一个我们可以理解而无须盲从的人,一个我们可以交流而无须仰望的人。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揭示造神的由来和意义。这样一种工作,我觉得,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净化和健全,才是十分必要的。自称“纪实文学”的李文,本该做这种还关羽以本色的工作,可惜它没有这样做。

现在不仅李文这样的文字作品标榜为“纪实”,影视作品中也有“历史正剧”之说。这成了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历史也好,正剧也好,都意味着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尊重客观历史,而非胡编乱造,从而与“戏说”、“大话”之类的东西区别开来。实际上,这些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即以与李文相关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论,它被看做标准的历史正剧,实际上仍然是戏说,因为它依据的文字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戏说的产物。真正的三国“历史正剧”,应该依据《三国志》等正史来重新编写。所以我愿意再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个开玩笑的称呼:它不是历史正剧,而是假历史偏剧——假是指其所谓的历史是虚假的,偏是指其内容大大偏离了真正的史实。

注释:

〔1〕〔2〕参看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前言。

第三篇:告诉你真实的南联通

告诉你真实的南联通.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最近论坛上有两个很火的帖子,一个是关于南方电信的,一个是关于南联通(网通)的。两个帖子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运营商的生活,也激发了诸多争论。恰巧的是,我和两位楼主都是03级的毕业生,也一样来到了南方运营商,不同的是我在家乡,为了自己打拼梦想。看了帖子和大家的评论后,我忍不住也想说两句----关于我经历过的南方联通。不奢望像前两个帖子一样能让一些人感同身受,只想告诉大家一种不一样的运营商生活,能给有心人一点参考价值,那本人也就知足了。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以下言论仅代表本人遭遇及立场,请慎重选择接受)。

2007年,北邮弱势专业毕业的我,在和大家一起南门、北门各种散伙饭,十三楼下唱过歌之后,选择了家乡运营商—南方某省联通。弱势专业,也就意味着除了一纸毕业证书和考了四次才过的四级证书,基本一无所有(没有六级、没有奖学金、不是党员、不是学生干部)。跨入公司,没有想象中的脱产培训,也没有进移动的兄弟们的各种轮岗。就是顶着七月艳阳在一封闭的大院里军训了十五天,然后被扔到了一个离家不远的地市。在此需要说明下,运营商如果在招聘前是以省公司名义统一进人,毕业后一般会按照属地原则发配你回当地。当然特别大牛和有关系的除外。

初入职场,和想象中的境遇差得太多。没有车补、没有饭补、没有房补、没有宿舍,半年实习期内每个月到手人民币九百元。我首先分到市公司集团客户部,接着被下放到区域营销中心,没有具体的任务。整天无所事事,上班、吃饭、睡觉。相比其他同学步入公司的勤奋、刻苦和各种上进,实在是非常惭愧。唯一有意义的是参加了秋季校园大会战,真正见识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仗着北邮的牌子浑浑噩噩的三个月之后,我调回市公司集团部,开始跟随一名销售精英学习业务知识。这段时间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客观来说,这两个月,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大概整个联通的业务营销体系,与人沟通的营销手段,各种社会关系的察言观色,由于集团属于直销部门,所以除了业务就是各种基本营销手段的交叉反复运用。初级营销中的上门、扫楼、三番五次被拒、各种小广告张贴。。这些我都经历过。

两个月后,由于公司人事变动,我意外的从一名不称职的营销经理,做到了集团客户部集团拓展主管的位子。(由于南联通校招开始时间较晚,校招的学校层次一开始也不是特别高,所以非省会地市北邮毕业还是很打眼)。主管的职位让我开始有了焦头烂额的感觉。每天都是加班,电话随时在响。因为负责地市所有集团渠道的管理、集团业务的拓展思路谋划、十几家集团团队的带领、集团政策的出台。。所有这些对初出校门的我都是一筹莫展,幸好上班后的我学会了与人沟通。通过不断的和前任、和上级经理、和下属部门、和一起进公司的同门以及大学同学们的相互沟通,让我熬过了那段堪称灰色的日子。任集团拓展主管的这一百多个日夜,我开始明白了联通的“加班文化”,开始知道如何做市场政策思考分析,开始学会制作生产经营分析材料,开始第一次带领一百多个人做集团体操,在他们面前讲话,学会利用褒奖批评调侃严肃等手段管理团队。这期间,我还抽空参加了一个市公司组织的讲故事比赛,虽然赛前没做任何准备,依靠着上学时期积累的台上发言经验,依靠着超水平的发挥,依靠着在首都锻炼的标准普通话,我拿了个二等奖。也正是这个二等奖,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比赛后不久,出乎我意外地被提升为公司老大秘书。老板找我谈话的时候罗列了三点(一一记下,给大家一个参考):第一,我是北邮毕业的,有名校背景;第二,在讲故事比赛中发挥很好,有才华。。大家该看到做为新人积极参加公司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了;第三,我进公司大半年,行为举止一直很低调,不像别人总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如何如何了不起。这里啰嗦两句,各位新进公司的毕业生一定要努力做好与公司上层、特别是高层领导的沟通。如

果你无法靠近领导身边,那么至少节假日发个短信问候一下是绝对需要的。不要觉得这是在拉扯关系拍马屁,人都是通过沟通交流才会熟悉的。一旦领导熟悉你的优点,那么你就至少有了潜在机会。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也是在领导说这三点的时候,他开玩笑说了句“你来到我们这里联通算是幸运,我这里是不讲关系只看能力的。就像你,刚毕业进公司我提拔你,你没有任何上层关系,你说我图个什么?去年过年好像你连个拜年短信都没有发给我是吧?(汗自己一个。。)”从这以后,我就开始特别注重与各位领导的沟通了。就这样,我再一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老总秘书,是一个很微妙的职位。公司里绝大部分人见你都是笑脸相迎,都会很礼貌甚至恭敬的对你,包括所有中层和甚至部分高层。但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的分量,你只是老板的代言人,工作之外,你什么都不是。于此同时,公司里盯着你,盯着你这个位子的大有人在,因此,必须非常谨慎。文秘是个看似轻松其实累死人的工作,公司的大小事情你一般都要经手,所有和文字有关的宣传、报告、上传、内部刊物你都要负责,所有涉及公司和外部组织团体打交道的你都有可能出面,老板的日常公务出行如果带上你,要注意的行程、饭局等更是马虎不得。通过与两位前辈的沟通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老总提拔你当秘书,OK,做好本职工作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站在这个位置纵观全局,了解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运作流程。通常你如能在文秘本职上做出一两个亮点的同时把握好这个大方向,那么,离继续提拔你的日期也就不远。如果在读的各位你们是在老总的秘书职位,恭喜,你已经处在老板考虑晋升的名单之列了。我当初写过一篇关于文秘的文章,依稀记得自己用了三个词:心静如水、曲直有度。个人觉得,这也特别适合刚进职场的毕业生。

2008年五月,从上北邮就开始听起的电信重组终于撩起了他迷人的面纱。伴随着电信重组而来的C网拆分,和网通合并,融合,机构改革和重组,薪酬套改,一连串的事情压得让人透不过气。

在文秘的岗位上待了八个月,我出了不少糗事,也做出了一两个亮点。重点是,我基本认识了公司除了机房外的绝大部分同事并与其打成一片,我渐渐明白了整个联通的组织架构,清晰了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事流程。由于电信重组的大背景,更由于个人的一些机遇干脆是说运气问题,我被上调到公司下属一个县级分公司担任临时负责人。说到这里,我觉得南方联通,至少本人所在的省,用人机制还是很活的。印象中的论资排辈固然存在,但真的比例不大。相反,只要你有能力,破格提拔的机遇比例还是挺高的。同时,前文已经说过,南联通开始校招的时间不长,刚开始涉及的学校层次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北邮的毕业生,还是能够得到特别大的认可的。特别是非通信、非工科的同学,大家不要觉得在北邮不是学通信等王牌专业就怎么着,出了学校门,尤其在运营商里面,说自己是北邮的,就一切OK啦。谁还有兴趣管你是哪个专业毕业的呢。

帖子写到这里,我发现能够明白讲述给大家的经验并不多,相反的,通篇更像是我的一个个人工作经历回顾。我期待大家能够在分享我的个人经历的同时,从中找到一些你需要的信息或你觉得正确的经验。自然不当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鉴于牵涉公司机密,我借用朋友的ID发帖。我说的不可能十分精确或者面面俱到,又或者它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体。总之,不管楼下的你觉得我说的中肯有理或者装逼,我只希望能让师弟师妹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运营商,认识联通。最后再说一句,个人觉得,联通拿了最有优势的W牌照之后,待本次全集团薪酬套改结束内部整合接近完工,也许,会马上给所有人呈现一个意料之外,不一样的新联通,欢迎大家加入!

PS: 现在回想起来,进公司的苦日子应该从集团部主管开始算起,到文秘是一个高峰。当秘书那会,我每天都要等到老板下班才会走。一般五点半下班老板七点半左右走。同时老板热爱运动,公司有一支半专业化的球队,每晚八点都要准时训练。而我又是球队的一员。于是,我通常是白天上班,晚上七点半左右下班,匆忙吃点东西赶往球场训练。回家洗澡后大概到了十一点,开始整理思路撰写白天的会议纪要或是自己写些东西,通常睡觉都是在一点左右。第二天七点起床重复。大幅度的强力体力和脑力劳动非但没有催垮我,反而让我得到更好的锻炼。身体素质好了不说,大学四年已经荒废的文笔也在那八个月里有了飞速提升。(当然现在又不行了。)现在回想起来,讲故事比赛也许只是个突发性的偶然事件,让老板有机会看到我的另外一方面的才华。而每天晚上和他一起在篮球场上的奋斗拼搏流汗甚至斗气,可能给了我一个让老板日积月累从侧面考察我的机会。当年刚进公司我就得知有个篮球队,而我刚好又比较爱好篮球。于是跟着一个同事每天去蹭球打。虽然他们都是半专业级的水平,但我可以当替补啊,可以拿衣服递水翻记分牌啊,就这样蹭了半年的场子,和所有的球员都熟得不能再熟了,我才被正式吸纳进球队,而且是千年替补。但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够经常和老板待在一起,你身上的一些特质诸如场上积极拼搏之类的就会被老板发现啊,这时候其实你就获得了其他人无法轻易得到的老板认同,也就有了潜在的机会。由此可见,融入公司大环境,加强人际关系沟通,尽量制造合理的接近公司领导的机会,这一切是多么的重要。现在在县分负责人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心累,员工管理,内部管理,基站维护,市场,渠道,客户服务全都要思考,考核指标又是一个接着一个,每天晚上都会有当天的业绩通报。唯恐哪天业绩不好就会接到老板的询问电话,就会在月度会议上抬不起头,就会担心别人指点自己说不行。当然,我想告诉师弟师妹们的是,在国企做人,一定要学着在必要谦虚的同时肯定自己。我从来没觉得自己那么快就能爬上来,也没觉得自己有能力管控一个县级分公司,可是现在,不也一样做得好好的么?而我,和你,和他,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邮人!只要我们坚信“BUPT IN SIDE”,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

2009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半

cangshengxue@tom.com

这是我的邮箱,师弟师妹们有疑问的话,可以给我发邮件,不过平常工作比较忙,回复不够及时请见谅.我将尽量回复.

第四篇:告诉你真实的麻醉医生

告诉你真实的麻醉医生

通讯员 杜晓红 本报记者 徐雅金

2015-07-17 06:56:05 | 来源:健康报 | 分享

“麻醉绝不是‘打一针’、‘插一管’那么简单,麻醉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所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和疏忽”CFP供图

近日,我国著名麻醉学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李树人教授因病逝世。李教授的离去让我们的目光不由得再次投向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麻醉医学领域。众所周知,历经10年发展,麻醉学科已从单纯的手术镇痛拓展至重症医学、疼痛医学各个方面。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国麻醉医生人员严重不足,各大医院的麻醉医生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近年来已有15位年富力强的麻醉医生猝然离世,让社会震惊。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身上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编

他们是一群随叫随到的人

这一天,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治医生连芳值班的日子。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24小时内的急诊手术麻醉都将由以她为首的3位值班医生负责。

参加晨会交完班,她熟练地走到交班柜前,清点药品器械。前一天值班的同事比较辛苦,一共做了13台手术,交班柜里的血浆代用品、深静脉穿刺盘、血液回收等耗材用掉很多。一大早连芳必须把所有的耗材补齐。毒麻药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药物、处方、用量等必须清清楚楚,不能有一丝差错。另外,抢救器械如喉镜等还必须一一检查是否使用正常。

麻醉医生是急救的主体,在麻醉科的交班柜里,他们准备了几个急救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器械。在关键时刻,这些都是能救命的宝贝。根据医院规定,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他们必须在接到通知后马上赶到,而这个并不轻巧的急救箱在这个时候能派上大用场。急救的刻不容缓,让麻醉医生都练就了快速吃饭、快速上厕所、快跑的技巧。

麻醉科的值班手机也是医院里的热线。全院任何一个科室发生抢救,都会毫不迟疑马上打电话给麻醉科。而每当电话响起,当班医生就知道,活又来了。

他们忙得连吃饭、喝水、上厕所都要按分钟来算

换好手术衣,进入手术室的限制区时,副主任医师周志东看了一眼窗外。外面阳光灿烂,他知道,再见到阳光时,很可能是明天的太阳了。

这一天,他一共要承担两个手术间的12台泌尿外科手术的麻醉。正常情况下,他得在晚上8点以后才有可能完成工作下班。

由于医院手术量急剧上升,医院要求手术室是24小时开放。外科医生轮番作战,而麻醉医生则要从头陪到尾。对麻醉医生而言,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很平常。很多高级医师要负责两个手术间,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都要按分钟来算。

晚上9点多,最后一台手术完成了,周志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最后一名患者送入苏醒室、确认生命体征平稳后,他仔细地跟苏醒室医生交代了基本情况。走出医院,已经是繁星满天,周志东却很满意,“今天手术量还可以,都很顺利,能现在下班我就很知足啦。刚才听说才来了两台急诊,有几个同事还在手术室里奋战呢,希望一切顺利,患者平安。”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作为江西省创建最早的麻醉科,从最开始的3个人扩大到如今34人,业务覆盖从单纯的临床手术麻醉到现在的麻醉门诊、术后恢复、无痛分娩、无痛人流等,几乎全院每个需要抢救的地方都有麻醉医生的身影。

2014年,该院麻醉科的麻醉总例数为3万余例(不含抢救,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等)。对于一个30来人(除去下乡、出国、产假等不在科室工作的人员)的麻醉团队,3万余例意味着平均每个人每年做了一千多台手术,每个工作日完成5台以上的麻醉。

他们是外科行业里的内科医生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麻醉不就是打一针吗”,麻醉医生不过是一般的技师,他们没什么名气,也很少受到关注。但实际上,每一台手术的成功,他们都功不可没。

麻醉并不仅仅是打一针的事。手术期间,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稍有疏忽就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麻醉医生99%的工作都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全程监护。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医院都没有麻醉医生,麻醉主要由护士或医生兼任。因为没有专职的麻醉医生,欠缺对麻醉后的处理和观察,引发了不少因麻醉而产生的医疗事故。但自从有了专职的麻醉医生后,麻醉死亡率降到了万分之一。

因为有了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外科手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外科医生才得以在手术台上从容不迫地进行各种操作,患者才得以平稳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也正是因为麻醉医生对镇痛工作的积极参与,无疼人流、介入、无疼胃镜等操作检查才得以广泛开展,无数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巨大痛苦才得以缓解。

有人说,麻醉科医师是外科行业的内科医生。的确如此,麻醉所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要做一个合格的麻醉科医师,除了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和麻醉学专业基础理论外,还要熟悉与麻醉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影像、检验等学科知识。

第五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加坡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加坡

我觉得我要说点什么,否则无法表达我的三年的积怨,以及对后来者的负责。!

上个月我终于离职了,终于到了离职的日子反而很平静。

回想起我在GF的经历,回想我在新加坡这三年的经历,让我痛心。

新加坡生活:

吃的不舒服,公司的餐厅那是非常难吃的,就像某个帖子说的印度人不吃牛肉,马来人不吃猪肉,就只有鸡了。鸡胸,鸡翅,鸡腿,咖喱吃,炸着吃,也就是这两样。热带的绿色菜由于气候非常适合生长因此基本上到食堂就是老的了,基本上没有嫩的菜。俗语吃饱了不想家,吃都吃不饱你能不想家吗?

业余活动,某个帖子说这边可以到各个地方旅游,的确,旅游确实是这边一大特色,没到周末随便一下就能出国,基本上短程就是马来印尼国家,长一点就是泰国等,然后就是澳洲新西兰,等等。去的地方确实很多,但是国内来的基本上很多人冲着钱来的,你舍得花钱吗?去旅游的大部分都是新加坡人,或者以前在新加坡读书然后留在新加坡工作的人。因为一直在新加坡,见识太小,所以只能出去看看了。

既然不能旅游那干什么?宅,如果是夫妻两个在这边,估计会选择旅游,如果一个单身人,男的基本上是宅了。遇到臭味相投的,还能有时候出去走走,其实也就那么大,两个男的出去也没有什么意思。或者有人就打麻将打牌再就是去芽龙了。国内的你想让你的老公在外面每天处于这种状态吗?女的要么被别人追着要么就是上串下跳的乱跑。

还是谈谈工作吧。

我觉得我这三年没有长进的。

这边的公司招人就是来干活的,没有人才培养的计划,每周都有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熟悉这边的系统,熟悉经常让公司MO 的乱系统。找人过来就是干活,其实事情并不是很多,而是办这些事情非常繁琐,由于系统很乱,体质臃肿,但是办事难。举个例子,基本上一个case 至少需要一年才能从实验到上线,也就是说如果只工作三年,也就有可能三年就解决一到两个case。办事难还体现在有不同的人来阻拦你。

说到不同的人,就要说这边人员构成,管理层基本上是新加坡华人,马来华人或者印度人,极少数中国人也是如果新加坡籍工作很多年的人。国内在有经验的人到这边也是挂个职位而已,拿高薪干最低级的事,我见过国内Section过来当Sr,每天带lot。这边有个特色自己plan,自己执行,人事结构式平行的,没有人给你办事的。有人给这边管理层定义为高新低能,管理混乱,互相推脱。也就是说这边人都是在这个公司工作过十多年的人,唯一的长处就是对公司制度非常熟悉,短处也就是没有去过其他公司,不知道新近公司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经验欠

缺,管理模式老套,而且年龄大了,不思上进,不回去引进先进的东西,不能接受其他人从其他公司带来的新的思想和软件。

这边人都很官僚,互相抓小辫子,办事完全靠人际关系,同一件事同一个team不同人申请表单会有不同的效果。某些人的办事作风整个公司痛恨,一个recipe 申请基本上给你以不同理由拒绝,拖也要拖一个月。

说到这边的办事就不能不说这边的系统,这边系统很多,很杂。好用的ACE,klarity,也就是这两个了,因为这两个都是外买的,花了钱固然好用。其他的一个基于IBM的,老的不能再老的系统,还有就是印度人开发的。以前对印度软件产业还是蛮看好的,但是到这边来了发现也很一般,印度软件产业好,但是就像中国的制造业一样,处于低端的。GF的系统是外包给印度某个公司的,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系统,没有一个很好的架构。导致整个公司工作效率降低。国内都已经使用ERP,SAP 等大软件了,但是这边还处于自己东修西补的系统架构。因为系统原因每年有多次MO。今年PI 已经有10 次MO 了。我记得在我以前的公司一年有一次MO 就已经是公司重大新闻了,这边两个季度就有10次,管理层居然不反思!!

GF 都十多年没有涨过薪水了,十年前中国过来本科三年经验3300 左右,硕士三年经验3700左右,十年后还是这么多,每年涨幅最大8%,还要看老板脸色和业绩。这个薪水几年钱也是因为汇率问题才有竞争力,但是要知道物价也是有汇率问题消费的。举个例子,前几天和同事吃饭,我们吃了两百多新币,国内就是1000多。转的多,消费也是很多的,如果去旅游还是要掂量一下收入的。

说到人才,其实GF 人才很多,我说的是真正的人才。GF 随便一个工程师拿出来都是硕士以上的,博士也是很普遍的,TD 的好像没有本科的。我真痛心国内苦苦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然后给这么一个垃圾公司使用,痛心国内没有给人才发展的空间。国内的生活成本太高,倒是人才大量流失。而流失的人才在GF 到底工作什么呢? 首先一种是毕业后就在GF 工作的,我看到的就是差不多就是新手,遇到问题还是一股子书生气息,解决case 就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是对了万事大吉,试错了接着再试,这就是GF 的研发周期非常长的原因。一个工艺,别人公司都已经量产了,GF 很有可能还处于研发阶段。还有一种是毕业后已经在国内工作过的,这类人在这边确实做了事,但是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以前公司的经验拿到这边来会遇到重重阻拦,到最后也只能适应新环境慢慢变成臃肿一类。再加上国人都是想衣锦还乡的思想,因此熬也要待下去,面子很重要。

有些人认为和一群硕士博士工作就能学到东西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硕士博士,经验并不是很多,他们强项是在于查找资料的能力而已。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奉献的,绝大多数不会和你分享知识,这是GF 的弊病。

说这么多,估计会有人问,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走吧。确实很多人都想走,首先要支付一笔不小的安家费,有些人已经把这些钱使用了,凑齐也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如果跳财在新加坡其他FAB,其他FAB 是不给安家费的,因此这笔钱必须损失。如果想GF 内部调控,我工作

这么多年,很少看到成功的,因为制度规定内部协调也是至少需要等2年的,而且调控后业绩重新计算的,很多人是伤不起的。那就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鈡了。不错GF 就是喜欢这种人,GF 不喜欢思想活跃的人的,只要能干活就行。

其实做一名工程师是很累的,但是做GF 的工程师非常累的,每天有非常繁琐的事情需要处理,就连下班和周末都不能清闲。每天上班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原以为下班后就能清闲,但是事实是下班后公司发明了远程桌面,让你在家里也是需要工作的,而且还没有理由拒绝,这让你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问题发生都要坐在电脑前处理。这边的周末是不提倡加班的,因此就设置了一种shift 班次,就是有些人周二到周六工作,有些人周日到周四工作,还有200多的补偿,这些人就会负责周六和周日的事情。这样就能清闲过周末,其实不然,在这边工作之前已经提到过,每个人都是很自私的,首先别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其次是没有人有义务为你做什么,你即使写了passdown,别人也会视而不见,MO是你的,你总会一直在担心你的project 会出问题,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关心你的事情。你会说不是有周末值班吗,呵呵异想天开。。。综上,也就是说你要是在GF 工作,那么就会沦为一年365 X 24 小时的工作制度,365 X 24小时时刻保持警惕,心永远不会闲着!这不是危言耸听。

Complaint 这么多,倒也还是不是很爽,估计会有GF 的人过来看的,那我就说说对于GF 的建议吧。

GF 最近公司从上到下在做gtoG(Good to Great),说来好笑,当CEO 询问GF的员工对公司评价是Great,better,good,average时,居然没有人会觉得是good以上,普遍是average。一个公司连自己的员工对公司都没有信心还谈什么发展,我记得当年张忠谋老先生谈公司员工应该有公司的DNA,走出自己的公司要有公司荣誉感。我估计GF 的员工走出去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是GF的,丢人。

废话少说,GF 当前要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更新系统,让系统与其他FAB 的通用系统接轨。这边的系统超级的乱,导致系统成为人工作的负担。当然我也承认系统十分强大,能够包容一切,但是包容一切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如果要更新系统,那么IT 就不能外包给印度人,外包只能解决表面遇到的问题,印度人不会深入解决问题,你要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更换管理层。这个估计是公司的硬伤,如果更换就会涉及到某些人的利益问题,但是不更换就不能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及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事架构应该是垂直架构。说通俗点不能都是三年经验以上的,在同一个team中要有刚刚的毕业生到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样老员工就会把任务分配,腾出手来思考项目其他问题。而不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执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提供员工升值价值。首先要落实培训制度,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公司没有自己的培训项目的,而GF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技术培训的公司,公司的培训虽然每周一次,但是全部都是系统培训,因为这边系统超级垃圾,所以就需要不停地培训,然后还是有不间断的MO,笑话。

估计三星在西安的项目落地会对这边人事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公司应该尽快启动留人计划,而不是等待人员大量流失在慢慢招人,那时候就为时已晚,造成还在的人压力很大很累而导致更多的人离职。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GF 虽然是大公司,有非常完善的质量系统,但是却没有人执行,虽然也会review SPC,但是也是质量部门的敷衍了事而已。整个公司没有自己的质量文化。SPC 系统也很乱,所以基本上没有人关注SPC,不会关注自然就不会improve了。

减少meeting。GF 再小的事情都要开会,一开会就是几个小时,开会的内容就是聊天。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

标题是真实的新加坡,好像上一个帖子只写了几句新加坡,其他都写公司了,接下来还是好好谈谈新加坡的生活。主要谈谈中国人在这边生活。

第一种主要中国人来源就是在这边的留学生。从客观上来说他们至少在工作之前就在新加坡学习过3年以上,他们这群人由于从学生时就在新加坡,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新加坡,所以可能更懂新加坡的。有一部分人或许已经找到另外一半在新加坡的,因此生活上他们已经融入到这个小国家。因此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他们干劲还是充足的。再加上他们比其他半路上来新加坡人的语言上的优势,因此公司内部竞争还是占上风的。在工作打算上基本上是向新加坡靠拢了。

第二种是来新加坡五年以上的,如果是单身五年以上还在这边要么是特别勤奋,已经升了,要么就是五年磨的走不了了。对于特别勤奋的人,公司还是给予照顾,但是一直在同一个公司收益也是不多的,GF 有许多这种人,特别勤奋,但是就是升不了,被一些无知得人压迫着,有时候还面临随时承担风险的压力。对于打了五年左右酱油的人,也是有的,如果遇到一个超强的老板,内外都能扛的那种,那么下属很有可能就会打酱油,反正内外都不需要下属,老板也不会给你他多的发展空间,下面的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即可,而且这边的大部分老板私心都是很重的,他不需要下属或者害怕下属能力过人,他只要那种能干活就行得人。对于这种打酱油的员工也是符合GF的人事标准的。对于员工来说,第一个阶段是三年,三年没有走那儿就是差不多对自己走出去没有抱太多希望了,因此得过且过。当然如果换个老板不符合口味是会被压的很惨的,那时候对于一般人为时已晚,自己荒废的四五年,已经没有任何竞争价值。

第二种人中还有一群是夫妇都在新加坡的,为什么单独踢出来呢,原因是这种人会有长久在新加坡的打算,或者已经有些人工作了四五年在新加坡已经是PR,已经买了自己的房子,这类人的生活也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好好工作,害怕丢失工作,由于他们当初来的时候,工资也就那么三四千,GF内部涨薪是很慢的,估计四五年如果不是非常积极出色那种,估计也就涨幅四五百以内,因此两个人的薪水一般要来还房贷,丢失这份工作是挺害怕的。在国内如果丢失工作还能投父母,投亲靠友,但是再国外,首先中国人面子上不好看,其次你投靠谁呢?我遇到多对这种夫妻,有些人在这边已经结婚生子,但是生活上真的很拮据的,程度你就想想吧。

第二种还有单身的,首先说单身汉,单身在这边真是个问题。新加坡的女人是看不上中国人的,那就只能是找中国人,中国女人在新加坡又是单身的估计应该很少了,所以在这边单身汉很大一部分是一个人过的,那么在结婚谈对象的事情上就会耽搁,如果特别宅男那种,估计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GF 有很多单身汉。还有一种单身就是结婚了异地分居,结过婚的人在国内都有过自己的婚姻生活及规律,那么单身在新加坡只能克制自己,过分克制就会有三种情况,首先整天无聊或者压抑,男人有时也会抱怨多多。另外就是和国内一样规律的偷腥,毕竟这边的法律是允许的,而且比较安全(这边的某个行业的人是定期体检的)。最后一种就是视金钱为粪土的定期回中国的。

至于单身女孩,如果不是特别想急着结婚的人,那么生活还是挺滋润的,基本上也就是花钱在化妆品或者旅游开支的,这种女的还是会生活的。然后一种就是被许多单身男人追的那种,一周换一个饭票的,我也了解不多,就不多说了。

旅游在这边占据了大部分人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的。这边能玩的而且又很经济的,其实就是新马泰和印尼,如果细看其实都一样,这边人很多聊天内容就是去过哪里旅游,然后就是哪里好吃的,至于景色也只是存在于相机中的。新加坡就在那里,就那么大,放个屁都能熏半个国外。新马泰国家除了新加坡富裕一点,其他周边都不是很富裕,生活基础设施差,如果细分,去了哪些地方还以为去了贫民窟。还有许多人去马来,主要也就两个地方马六甲,吉隆坡。马六甲是个港口城市,除了殖民地时期的建筑有点特色以外,没有其他值得看的。吉隆坡就是那两个高塔了,然后就是云顶(休闲娱乐的地方,你懂得),由于周边国家消费稍微低点,所以新加坡的人都喜欢到周边国家去消费的,价格上由于汇率还是有优势的。旅游稍微远一点就是澳洲,新西兰,中国香港台湾和日本。其澳洲新西兰的还是蛮多的,澳洲一般就是悉尼,墨尔本,然后顺道新西兰,澳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都是英国式殖民国家,过去也就是看看而已,体验英国式生活新加坡就能做到的,新西兰那就只能看牛羊了,原生态的牛奶羊奶还是很好喝的。去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人,一般都是中国人的,同样都有殖民地历史,了解地理人文而已,去台湾大多是因为国内去台湾受限原因。日本没有什么值得提的,男的基本上是体验AV国度都低怎样的,女的纯粹是娱乐。

写到生活就不能不提到iphone。其实我想说的是iphone真的成了街机。新加坡基本上十个人中有九个半会有iphone,还有半个是三星。iphone占用了需要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占用了公司的大部分人的上班时间,开会特别是集体会议几乎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有些人上班基本上就是在facebook 上报到的。每天有那么多的新的应用新的游戏等着你去玩,许多互动游戏会殖民公司十几个劳力。这边人非常喜欢玩facebook,就像国内人喜欢renren一样,由于iphone的普及,导致facebook大量应用,许多人第一时间和朋友分享时光。国内的有些游戏在这边运行很难的,因为访问国内服务器很慢,所以国内的游戏在这边的市场不是很大,由于信息的封闭,国内的许多游戏在这边没有人知道或者国内都淘汰了,这边刚刚畅销。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读后感(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