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五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4-100492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2 13:16: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新民中学

刘军

一、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

揣摩文中描写声音的比喻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2、揣摩文中描写声音的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琴师弹奏、黑妞演唱、白妞演唱(重点)(2)、那琴师弹奏和黑妞演唱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 烘托陪衬白妞的演唱(3)、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

琴师弹奏技巧纯熟,“入耳动心”,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琴师弹琴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这节文字与后文白妞出场时“满园子里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人听了“叹为观止”,但这样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远”,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4)、除了用人来衬托白妞演唱,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

文章开头写戏园子挤满了人,有官员、读书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点就满座了,以致于老残要小小地行个贿才得到一个小凳子,说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来的。所以,这里是用场面描写来衬托重点内容。还有最后一段,听众引经据典高度评价白妞在衬托中心。

(5)、教师总结:戏园盛况渲染烘托,琴师的弹奏和白妞的演唱层层铺垫,便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悬念,人们不禁想探究:这尚未出场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为什么她使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当她正式演出时,作者便集中笔墨写尽了她的风采。最后的观众评论,要言不烦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乐,围绕着主旋律,音乐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题成为立体丰满的复调!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朗读第7、8段,思考:白妞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勾画文段中的描写声音的比喻句,选择你最欣赏的比喻句写批注。

(要求:指出设喻的方式和所描写声音的特点。)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设喻的方式和所描写声音的特点。,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3)再次诵读文段。

4、小结

白妞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5、布置作业

(1)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7、8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某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第二篇:《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更拥挤热闹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叫好不绝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第三篇:《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柏乡县第二中学

李晓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识记:和弦、疙瘩、花坞、抓髻、遽、羯鼓、偌大、周匝、千仞等词语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难点)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重点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正如伯牙能弹奏出高山流水一样,一千多年前,当时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但是,声音无声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让我们走近晚清的刘鹗,看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课件出示本课题目)

二、1.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2.作者简介(见课件)

3.关于《老残游记》(师讲解)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4.关于本文(师讲解)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5.检查预习(见课件)前后桌互看

三、(一).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见导学案96页

戏园盛况、琴师弹琴与黑妞演唱、白妞说书、观众评议

(二).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四、作业

背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目标: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二、1、正 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白妞出场

先写外外貌,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2、白妞说书 从文中找出阶段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2)生从文中找出对白妞演唱的描写

熨斗熨:伏贴

听觉、感觉 像吃了人参果

听觉、感觉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听觉、视觉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听觉、感觉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听觉、视觉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听觉、视觉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3)介绍通感(出示课件)(师讲解)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

举两个例子,(见课件)

(4)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3.观众评议 “三月不知肉味”的赞叹,突出了白妞演唱得非凡效果。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几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三、总结课文:(见课件)

《明湖居听书》是描写说书艺人精湛技艺的成功片段。就其描摹音响效果这一点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可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声世界,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我们还要向作者刘鹗先生和白妞式的中国艺人表示敬意。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为中华民族文库增添了瑰宝。

四、板书(见课件)

五、课堂检测(见课件)

六、作业 完成导学案及导学测评

第四篇:《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

刘 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鸿 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 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说书的过程: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7、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

8、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第五篇:《明湖居听书》教案(转载)

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 ——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此一番话让老残哑然,“以为观止”的音乐竟不是极品,那么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尽心智赞白妞说书,又如何写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让老残心痒难耐了,也让读者亟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先以说书场之大,听书人之多之杂,听书人到场之早,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又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直到此时,略带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为快一听为乐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场了。

作者并没有赋予白妞出众的容貌和华丽的装束,而是让她一身素衣与黑妞一般无二的登场了。这时的老残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两块顽铁一响,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发声,已是先声夺情,而那双“白水银里装着两丸黑水银”的灿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扫,便已造成“以为白妞看见了我”之效果——白妞见“我”,“我”之荣幸啊!“而鸦雀无声”之场景,则已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对黑妞说书已是用尽了溢美之词,那么又如何来描写白妞的说书呢?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鄂以一业余作家之笔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白妞的唱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用“花坞春晓”写其声音之妩媚。更兼作者调动通感手法,以“听者如吃了人参果,三十六万个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写白妞说书的妙处。怎见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处呢?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本章内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选入初中教材,更名为《绝唱》此题目较原题不仅简练,而且也极佳的赞叹白妞的说书艺人。但《绝唱》删掉了“到了十一点钟„„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也不去管他”一节,使原本浓墨重彩的铺垫变得单薄,原本作者铺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势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从侧面来衬托。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更拥挤热闹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叫好不绝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