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螳螂捕蝉 教案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4-98370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01:11: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螳螂捕蝉 教案

教案与反思:

10、螳螂捕蝉

一、1、读题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二、学文

(一)读读课文1——2节,看看少年时在怎样的情景下来劝说吴王的?从哪看出吴王的固执?从中你体会到了(吴王决心,坚定)

(二)学习故事

过度:同样是劝说吴王,大臣得到的是死命令,而少年却让一言九鼎的君王改变了主意,这是为什么?刚才同学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提到了是因为一个故事————

1、让我们找到描写故事的章节,读一读。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思考:这段话中哪一个词用了三次?(却不知道)

3、他们回头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为什么不回头呢?

4、他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看图示。

5、看图:谁正处在危险的境地?

6、如果用一句话来告诫这三位应该是?(寓意)读出告诫的语气。

7、这果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来讲一讲,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故事讲的生动有趣?再读这个故事,画出关键词语。

8、出示关键词:动作、神态。

9、教师范讲

10、老师讲得好在哪里?(却不知道前后语气的对比)

11、自己练习讲这个故事,尽量用上这些关键词语。

12、评价:鼓励创新的同学。

13、少年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吴王听懂了吗?从哪里看出来?(恍然大悟)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吴王伐楚和螳螂捕蝉的故事说说)

(三)感受智劝

过渡:少年劝说成功,仅仅是因为这一个故事吗?他还有什么秘诀?

1、读文3——8节,在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旁边写写你的体会。(交流:

1、时间

2、场合3、语言

4、行为

点出谋略)

2、再读,读出你的体会

3、你从中感受到了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角色朗读3——12节,感受少年的劝。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价:谁读的好?

(四)比较两种劝:第一节和第11节。少年的劝和大臣的劝分别是怎样的劝?(直劝、智劝)

三、谈谈你的收获。

四、设置情景,学会智权他人。

有一个同学在课上看课外书,你该如何巧妙的劝说他?(肯定他人

合理的时间

一举两得)

五、在古代像这样智劝巧劝的故事很多,读一读,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直劝:

智劝:{

1、场合2、行为

3、语言

恍然大悟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主备人——袁丽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内容:10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诸侯”读zhū hóu,“拱”读gǒng,“沾、湿”都读翘舌音。

2.检查对下列词意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对课题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写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或短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同桌互相批改,全对的打个“☆”。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1、指名学生回答

2、同桌间交流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二、理解故事寓意

1、师: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可是我在文中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你们看到了吗?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是直接写“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

生浏览第3-11段

2、出示第9、11段文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文字,思考一下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生:蝉、螳螂、黄雀、少年 师:在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谁?处于最前端的是谁?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直接描写蝉的句子。生读。

3、师: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一只什么样的蝉?

生回答

师: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

(生回答)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好。享受着这一天因为眼前有着甘甜的——露水。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蝉的日子过得多么舒服,但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螳螂。螳螂想去捕食蝉。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让我们来个特写,把镜头聚焦于蝉的面部表情,你看到了什么?

生:凶狠。诡异。

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

生:快离开这里吧!亲爱的同伴,赶快逃命吧!它想要吃你!师:可是这只蝉看到了吗?它眼里看到的只有——甘甜的露水。这时的情景多么危急,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我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焦急,不再像刚才那么悠闲,自由自在。师: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生:露水。眼前的利益。

师: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利、祸。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e.师:明白了这种关系,我们来看一组句子。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出示句子

师:这张幻灯片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它”换成了“它们都”。

师:真是火眼金睛。它们指的是——蝉、螳螂、黄雀。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齐读红色句子。

三、揣摩文章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少年是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那么少年是怎么用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师:吴王是用这个道理来启示吴王。生: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师:毫不介意什么意思?少年不在乎衣服被露水打湿,他在意的是什么?

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看出少年很有耐心。师:她很会观察,能从文字表面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生:我找的是“第二天清晨”。这样就和后面的故事连起来了。因为早晨才有露水。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为故事提供了合适的时间。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明明是吴王发现了少年,怎么是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呢? 齐读这一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师: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样就表明是少年在等吴王。

师:这个被动句看似被动实际是主动。是少年要让吴王发现自己。我有个问题啊,少年在王宫花园转就转呗,干嘛拿着弹弓?生:弹弓为打鸟做准备,让吴王相信。弹弓是他手中的道具。

师:少年以王宫花园做背景,以弹弓做道具,为吴王上演了一场好戏。于是他们就有了这些对话,请你们同位合作读读,从第四段开始,想象吴王和少年的神情、动作。生自由练读。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旁白的同学给文中加了一些提示语如充满疑惑等。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请一生点评。

四、小结回顾全文。

师:故事到这里也就讲完了,吴王听了什么反应?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哪个字是明白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意思和恍然大悟接近? 生答: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出示,齐读。

师: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生:不能去攻打楚国。

师:出示春秋形势图。吴国要去攻打楚国就会经过长途——跋涉,国力空虚,其他诸侯国就会——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师:原来少年说了半天就是这么个意思,大臣们开始不是说过了吗?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你认为少年劝说成功的秘诀在哪? 生:少年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故事委婉地劝说吴王。

师:你说得非常好。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是——巧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常常容易被别人接受。

师: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生:为下文讲故事创设一种环境。

如果在王宫说,吴王会顾及自己面子而不听少年的话。觉得失了面子。师:是啊,不光环境重要,时机也很重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生:足智多谋,勇敢,机智,聪明,有一颗爱国心。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我们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教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展开想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通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一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大臣们怎么认为的呢?(学生回答)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学生回答)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朗读,读出感情)师:瞧,这个吴王可不好惹啊!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学生回答)

出示“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学生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念头。这位少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从他做的事和说的话入手。大家看课文,找找少年知道吴王下了死命令后是怎么做的。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 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读这段话,再结合课文,体会一下这个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师: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齐读)

预设:“禀报大王,我在打鸟。”(少年懂礼貌)

“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聪明机智,引起吴王的兴趣)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找找描写动作、神态的字词,画出来,再读一读,体会一下,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交流:

(用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师:什么道理呢?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学生齐读)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

师:谁来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回答)师:看来你已经领悟到了课文的精髓,真不错!

师:请大家看黑板,其实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黑板上的板书换一下,怎么换呢?

生:把“螳螂”换成“吴王,”把“蝉”换成“楚”,把“黄雀”换成“诸侯”。(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在后)师:谁把他们三者的关系说一下?

生:吴王攻打楚国,其实诸侯国就会来攻打吴国。师: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点击)

师:怎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可能会亡国!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打仗的士兵、无辜的老百姓。

师:对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归,四处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这就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啊!

师:让我们齐读少年的话,用心去体会少年话中的奥妙。(点击)

师:少年的话意味深长,哪位同学能看着这幅图来说一说蝉、螳螂、黄雀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说,教师演示)

师:(边点击边介绍)据史书记载,当时诸侯国明争暗斗,各怀鬼胎,都想吞并对方,独霸天下。起初,楚国对弱小的晋国动武,晋国便联合吴国起来对付楚国,这样,楚国就被吴国灭亡了。后来,晋国又和吴国争夺天下,连年征战,吴国国力越来越差,这时,被吴国俘虏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你看,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

⑦所以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师:同样是劝说,大臣们用的方式与少年的方式却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少年没有直接去劝,而是——?(学生回答)

师:那么,这样的劝我们可以叫什么劝?(智劝、巧劝、妙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师:所有这些词语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当。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呢?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谁来说一说?

(直劝、正劝、笨劝)

(三)表演

师:看来,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来一个故事重现,谁来扮演少年?吴王?别的同学读旁白。

(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师:读得不错!是呀,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第二天,上朝前,大臣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吴王该怎样跟大臣们解释呢?大家可以写一写,帮吴王想一个理由。(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案

湖小六年级2班语文家长开放周教案

课题:课文10

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吴培兰

授课时间:202_年4月1日早上第一节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原因是„„但即便如此,吴王固执地说„„

就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吴王,在听了一个少年的话后,却——改变主意。

二、质疑

请大家读第1自然段,第12自然段,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

三、解惑

1. 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2. 板书:蝉——(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 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

4. 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 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

6. 听力少年的话,吴王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相关句子: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想象:吴王第二天怎样告诉大臣们自己的决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小结:少年说的故事终于改变了吴王的想法,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生概括:聪明机智)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慧与机智呢?(生找相关句子说说)出示课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7. 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仅引入了故事,还选择了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我们一起把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来演一演吧(生合作表演)

四、反馈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螳螂捕蝉的道理,劝说要用合适的方法)

2. 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别人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例如,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 》的故事来告诉别人 „„,用《掩耳盗铃 》的故事来告诫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对的„„用《亡羊补牢》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知错就改还来得及。

五、作业: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螳螂捕蝉 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