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现代建筑》教案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4-98681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4 13:15: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现代建筑》教案

《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现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感受建筑艺术的个性美感。

2、了解现代建筑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3、调查家乡的建筑,能对身边的建筑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教师带来植物(仙人球)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物馆设计了一个“球体网架”建筑来引入课题。

教学新授。

①师生共同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感受建筑的美。建筑的产生同样来源于生活。举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背景。

②图片欣赏,了解现代建筑特点:使用舒适,造型多样,技术先进,物景相融。③播放录像,展示家乡比较知名的建筑。学生对这些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价。练笔:

通过欣赏,请学生为学校设计艺术楼,外形要求奇特,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现代建筑

学习小组进行相互评价。

课后延伸:可以到网上查找建筑的相关资料现代建筑。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能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是否能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建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第二篇:《现代建筑》教案

《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

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组现代建筑的图片,提问“刚刚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刚才的图片展示的都是一些建筑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现代建筑。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同学们把书翻到119页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结合——现代建筑”

二、展开新课

1、什么是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

2、现代建筑的四大特点(1)形式服从功能的需要 代表:“包豪斯”校舍简介:

由来:“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背景:,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贡献: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设计理想一直影响着整个20世纪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把艺术从特权和神话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让艺术抵达我们每一位老百姓。

(2)空间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代表:赖特

作品:流水别墅、古根汉姆美术馆

a、流水别墅介绍、设计充分考虑到它所处环境的特点,特别是那股自然生成的小瀑布,使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取得了有机结合,同时,利用钢筋混泥土的结构的悬挑能力,将别墅的每层楼板向外悬伸出来,使它与那一道道横墙与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幅纵横交错、富有变化的建筑构图,造型新颖别致。

b、古根汉姆美术馆介绍主体建筑是6层的圆形展览大厅和4层的办公大楼,最富创造性的是圆形展览大厅的内部空间设计,称之为“流动的空间”。

(3)形象和风格的多样化

教师提问:“现代建筑的风格是多种多样化的,那么书上的这三种建筑,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a、朗香教堂的建筑特色:怪诞、富有神秘感 b、乌德勒支市施罗德住宅建筑特色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

c、悉尼歌剧院建筑特色:位于三面临水的突出地段,高耸的白色壳片,似帆、似花瓣、似白鹤惊飞

(4)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

a、巴黎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大厦本身就是一件属于20世纪的艺术杰作: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外墙布满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桁架,它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b、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馆这座设计独特的体育馆以及旁边倾斜的塔楼己成为当今蒙特利尔的一个象征。体育馆旁边的斜塔高约175米,倾斜度高达45度(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度也只有5度),是世界上第一高的斜塔,也是世界上倾斜度最高的斜塔。

c、札幌穹顶体育馆屋顶采用穹顶,适用于当地气候

d、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子楼和第四高的建筑物。塔楼的一个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在第42层处的天桥。如建筑师所称,这座有人字形支架的桥似乎像一座登天门。

e、贝律铭①简介:美籍华人,现代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②代表作:卢浮宫扩建建筑、中银大厦

3、疯狂的建筑——迪拜①迪拜帆船酒店。它是世界上第一家的7星级酒店。大厅、中庭、套房、浴室,任何地方都是金灿灿的,连门把手都度了一层黄金。②迪拜塔有162层,总高82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楼”,总投资超70亿美元。③棕榈岛三座人工岛组成棕榈树形状,因此得名棕榈岛。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迪拜棕榈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④“世界岛”依照世界地图的布局开始兴建300座人工岛屿。整项工程仅填海和基础设施建设耗资30亿美元,202_年竣工。所有岛屿都按其“地理位置”命名,如“爱尔兰”、“也门”等。⑤迪拜海底酒店位于迪拜阿拉伯湾,是迪拜疯狂建筑艺术的代表。迪拜海底酒店位于水下60英尺,自称为十星级酒店。⑥达•芬奇塔高1027英尺(约合313米),共有68层,每层楼都能独立旋转,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⑦迪拜四塔四座塔从54层到97层大小不一,设计灵感源于火焰和烛光的晃动。⑧“舞蹈大厦”“舞蹈大厦”由三座大楼组成,它们从地面弯曲向上,到高空相互交织,有流体动画美感。

课堂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一栋现代建筑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现代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留意在生活中的现代建筑,发现他们的美。

第三篇:浅析现代钢结构建筑

浅析现代钢结构建筑

摘要: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效率,高技术的产业,加快钢结构住宅的研究与发展,将促进我国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近年来,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钢结构住宅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他将成为我国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 环保 产业化

前言

钢结构住宅在欧美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凭着良好的抗震性、灵活可变的空间划分、环保等优点,迅速发展壮大。其工厂化加工、较少工地湿作业、钢材可回收利用、施工快、噪声低、粉尘污染少、符合可持续发展更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些是其他结构形式的住宅无法相比的。在我国,钢结构住宅已被国家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各地钢结构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国内外钢结构发展状况

我国自1 9 4 9 年全国解放后,钢结构就在大跨重型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和高耸结构中得到了应用。尤其是近2 0 年来,钢结构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公共建筑中,比如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屋盖,北京天文馆新馆工程等,我国目前不仅能生产各种类型的建筑钢材,同时钢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日益也增多,如彩钢压型板、彩钢复合板、彩钢扣板、拱形厂房及彩钢制品等的生产,使建筑结构充满现代化时代气息

现代轻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二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其间多用于对施工速度要求很高的战地机库、军营等;40年代出现了门式刚架结构;6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由彩色压型板及冷弯薄壁型钢檩条组成的轻质围护体系。目前轻钢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近2年来,世界钢铁总量的增加和国际军需用钢量的下降,促使各国拓展钢结构使用范围,各国建筑用钢量在钢材总耗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般在30%左右,日本在50%左右。美

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材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面积约占到总建筑面积40%以上。

国外采用钢结构建造住宅的主要是钢铁生产大国和钢结构建筑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中在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1~3层的低层住宅是住宅的主流形式,因此钢结构住宅多为低层;在欧洲许多国家钢结构多层和高层住宅建造量较大,工业化生产和预制装配程度也较高,我国的土地和资源方面与欧洲情况相近,因此应重点学习和研究欧洲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欧洲由于受“二战”的严重创伤影响,对住宅需求非常大,为解决房荒问题,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钢结构建筑体系,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标准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60年代,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高潮遍及欧洲各国,并发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60年代),为初盛时期;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为低潮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至今),为发展时期。我国“十五”期间计划达到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到202_年将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这是《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2_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设部于202_年发布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技术导则》,批准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一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并评审通过18项钢结构住宅科研立项和北京赛博思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第一个建设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钢结构住宅的建设。

2.钢结构的物理力学特性

钢结构本身具有高强度、质轻、易于加工制造等特性,是一种多用途之建筑材料。

l)高强度:由于钢结构材料强度较高,可使建筑物的载荷减轻,在构筑大跨距的梁、高层建筑物及地震区建筑物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2)材质均一:钢结构材性不会象钢筋混凝土因使用时间不一而有所变化,除

非遭受污染腐蚀外,其应力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劣化现象。

3)延展性极佳:一般说来,结构材料在正常负荷的情况下,较强应力会集中出现在材料的某些地方,钢结构的延展性可使这些应力集中点发生变形,从而不会马上破坏。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是硬脆到某一强度后,就会遭受破坏,尤其抵御地震力时能力相对较差。

4)弹性较好:钢材在弹性范围内为一弹性体,在相当大应力作用下仍依据虎克定律作规则变化,所以可以很准确计算出其强度。而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一非均质及单一材料所组合而成,以至于在破坏时,无法精确计算出材质的变化。

5)耐久性:钢材在适当的养护下,使用时间较久,而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相对要弱一些。

6)便于工厂预造:钢结构构件需在工厂里预先制造、剪裁及钻孔并完成组装,在工厂预造好后才送往工地,品质较易控制。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则需要现场侥筑,其质量易受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3.现代钢结构的建筑特点

1)预工程化程度高,建设成本降低,工期缩短钢结构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实现了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建筑预期工程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钢结构建筑的预工程化使材料加工和安装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且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工期能够缩短4 0%以上,从而加快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周转速度,使建筑能更早投入使用。

2)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一体化,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在钢结构建筑中,结构成为形象构成的重要因素,结构的形体,构件,节点从很大程度上导致并制约着建筑的形象。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只有做到一体化,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以便随后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下去,创造出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建筑。北京2 0 0 8 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投标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这一特点。例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可开合式方案,在体育场大屋面的中央设置两个半圆型的玻璃顶面,同时相对旋转、平行滑动完成大

屋面的开合;又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场馆方案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形象完美纯净,功能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统一。

3)钢结构建筑能够满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钢材组织均匀,接近于各向同性匀质体,强度高,弹性模量亦高。其密度与强度的比值远小于砖石,混凝土,木材,在同样受力情况下钢结构自重小,从而可以做成跨度较大和高度较高的结构以及灵活的结构形体。现在人类已具有建造跨度超过1 0 0 0 米的超大穹顶与高度超过1 0 0 0 米最高至 4 0 0 0 米的超高层建筑的能力。并且钢索与膜结构相结合形成索膜结构体系更能满足建筑对跨度的要求,使这类型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

4)原材料可以循环使用,有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4.现代钢结构中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钢结构中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火灾是对钢结构建筑的最大危害,钢材虽为非燃烧材料,但钢不耐火,温度为4 0 0 度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将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温度达到6 0 0 度时,钢材基本损失全部强度和刚度,因此当建筑采用无防火保护措施的钢结构时,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使建筑损坏。从发生的钢结构建筑火灾案例可以发现两类现象,一类为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在火灾中没有达到规定的耐火时间而破坏,另一类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在火灾中超过了预期的耐火时间而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构造防火问题一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较易解决,而在钢结构建筑上则需考虑更多的因素,以下为两种常用防火措施:一是采用进口的新型防火板——保全板;二是根据钢结构的部位不同分别采用厚型或薄型的防火涂料,并在露明部位加涂装饰漆。

2)钢结构中建筑物理问题

①保温。外部环境对建筑的热辐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建筑的热环境:一是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并被室内表面所吸收,产生了加热的效果;二是被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表面吸收,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逐渐进入室内。由于玻璃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入室内从而迅速升高室温,特别是随着新型玻璃材料的不断出现,玻璃的热工性能逐步改进,建筑采光与建筑保温之间的矛盾已日趋

淡化,“ 遮蔽”与“ 阻隔”走向平衡。所以对建筑的保温措施主要集中在外围护结构上。

② 吸音。在一些建筑大厅中,尤其是在音乐厅中顶棚反射板增加的反射声几乎同时到达听众的双耳,缺少侧向反射带来的围绕感。在这类建筑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使用,包括吸声性能以及装饰性、强度、防火、吸湿、加工等多方面。目前广泛地应用于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中的解决途径是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5.结语

21世纪,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为中国的钢结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同也给我国钢铁工业深人认开发钢结构用钢市场提出时识了新的课题。随着目前我们钢结构建筑水平的提升、技术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钢结构,必将会撑起未来中国建筑行业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王明贵,张莉若.钢结构住宅技术研究[J].钢结构,202_

[2] 郑廷银,马梦寒.钢结构住宅体系初探[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_, 25(2): 98~103

[3] 邱宏.钢结构住宅的进展与展望[J].建筑与工程,202_年第7期

[4] 师丽.现代钢结构建筑设计与表现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2_年第3期

[5] 吴开源.钢结构:建筑行业全透析[J].建设科技,202_.02

[6] 郑廷银,马梦寒,张玉.钢结构住宅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钢结构,202_年第4期

第四篇:《现代建筑》读后感

《现代建筑》读后感

塔夫里在《现代建筑》的开始章节中就把视线投射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上,美国大城市的法杖,有现代建筑,但没有现代建筑的理念,没有社会纲领的背后支撑。当正式由于这种难度,我们也看到了塔夫里不会由于政治的立场而用有色的眼睛来对待现代建筑的难能可贵之处,同时也正是由于他对美国现代建筑的关注,让我们得以了解更加全面的,更加丰富的现代建筑史。

在第二章的开始,通过“住房问题”的引入把我们的实现投射在政治革命家身上,用来阐述19世纪末的欧洲城市规划与美国之间根本的区别。“住房问题远远不至于工人阶级有关,而是有着普遍的社会重要性”。

工业化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带来了城市功能布局,同时也使得资本家意识到工业技术对于拓展他们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而这种焦虑感和迫切感在德国表现的尤为突出,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式其问题所在。

对于问题的关注和观点的相似,使得当时先锋派建筑师和德国的大资本家和政治家走在了一起、在这一层内在关系的叙事上,塔夫里为我们铺展的不是建筑师知识分子的能耐麽日式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拓展方式。在这一章节中,塔夫里除了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拓展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所处的环境外们同事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同样的论述方式在第十二章“关于苏联的先锋派,都市化和城市规划”中也是有效地,十月革命使得俄国先锋派文化的幻想成为了显示。“随着提倡艺术体验回归大众生活。主观的创作开始走向了社会化”。新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给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对建筑合作社发生作用。这里,塔夫里再次的阐述了建筑或者城市规划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虽然这种矛盾与复杂更多地是表现在自主性的缺失上面。

总之,塔夫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的,现役的现代建筑史,它不仅仅是只有建筑本身,文章中所阐述的则学理念和社会学思想恰恰是以往的建筑史学家所忽视的部分,而正是这些部分对于建筑的影响,观念的形成,往往比建筑师自身去构筑的建筑空间还要广阔。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试图显示的不是一个道路的历史,而是许多道路的历史,以及他们是如何从特定建筑作品中产生的一产生于现实和乌托邦的互相作用、我们所关注的不是这些道路所制造的外在形式,而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思想。

第五篇:中国现代建筑史

中国现代建筑史

公事管08226汤晓云

摘要: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一条曲折而坎坷的路,有其独有的特征,形成了它与国际现代建筑运动的特定关系。虽然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建筑与现代建筑运动逐流隔绝长达30年之久,但中国建筑追求现代性的努力一直不断,事实上,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天然需要主张简约的现代建筑原则。19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在深入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背景下,全面恢复了与国际建筑的关系,在国际建筑多元化的环境里,中国建筑也开始了多元化的进程。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在北京召开,是中国现代建筑重新融入多元国际建筑的象征。

关键字:现代建筑,西方建筑,经济,创作

背景:被动输入和主动发展:现代建筑之弱势起步,1920年代末~1940年代

 被动输入,西方建筑全面来华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已被迫纳入世界市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扩大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并取得开办工矿、兴修铁路的权利。为了服务于这些在中国谋利的种种活动,列强也把他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输入中国,包括西方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建筑。

至此,中国的建筑体系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始大量应用,主要体现在大城市的公共建筑之中。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营造方式依然在继续,现代体系与传统方式并置。面对强大的外来经济、政治势力和建筑潮流。中国官方时常以“中国固有之方式”加以应对。

 主动发展,现代建筑弱势起步

具有现代建筑技术特征的建筑,起初披着古典形式的外衣。此后从建筑创作思想和形态上,渐渐具备了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许多图变的中国建筑师,在新技术的条件下,努力推出新建筑,成为中国现在建筑的重要先例。

 八年离乱,现代建筑思想深入

正当现代建筑思想以较大力度影响中国建筑师的时候,中国进入了长期混乱时代,1937年开始的8年抗日战争和接踵而至的3年国内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待到这11年战争停止的时候,胜利者面临的已是一个百废待举的破烂摊子。

抗日战争对战前建筑的反思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涌动,以及战后发展现代建筑能量的积累,注定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筑创作的第一波,以现代建筑面貌出现。这是医治积累十余年间战争创伤之所需,是解决四万万同胞居住问题之必需,是促进贫困中国尽速现代化必需。

1.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回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

 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内地的建筑发展揭开新篇章,在清理战争废墟的同时,展开了规模不大但生气勃勃的建设活动。

 确立基本的建设体制

1)建立国营建筑企业

1公营建筑企业 ○

2私营营造机构 ○

3设计院的建立 ○

2)延续现代性的环境

 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

在这种延续现代建筑的具体环境中,造就了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具体体现在,建筑布局简单、造型简洁无装饰。同时,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却比较丰富。在个别地区,也有自发地或受苏联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出现

由于建筑任务紧急而经济力量薄弱,加之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经济活动的多数进城干部对建设活动十分陌生,建筑设计过程少见行政干预。建筑师自发地采取了自己所熟悉的、最能适应目前形势的现代建筑原则。重视基本功能、追求经济效果、创造简约的现代形式,留下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

2.民族形式的主管追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不久,自发的现代建筑现象遭到了严厉批判,其原因是,中国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政策,“冷战”,“热战”同时并举的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当苏联带着项目、资金和图纸来华援助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也带来了斯大林提倡的阶级斗争的所谓社会主义建筑思想和理论。中国自发延续的现代建筑,被当作苏联本土“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世界主义”的中国版本而受到严厉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原则,提高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在中国加以发扬。这些苏联理论,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之后,在全国掀起了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热潮。鉴于浪费现象严重,建设资金难以为继,这一热潮被斥为“复古主义”。记苏联队本土“复古主义”的清算之后,中国也掀起以反对“复古主义”为中心的第一次反浪费运动。在这期间,指导中国建筑创作30~40年之久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正式确立。

3.技术初潮及理论高潮: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1958~196

41958年的“大跃进”是一个非科学的经济建设狂潮,在国内的各个行业,没有留下多少正面的经验,但在建筑领域,却有若干值得记录的事情。一是北京十大建筑:一年之内设计建成,体现了一代人的建设国家的意识。二十结构技术带动建筑艺术:“技术革命”符合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形成了自发追求现代建筑的罕见现象,是中国建筑技术革新的初潮。三十起建筑理论高潮:开创了针对创作实践研究建筑理论的风气,尽管这种讨论具有官方倡导的局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建筑理论的作用。四是普遍出现探索地域性建筑的浪潮:由于经济处于低潮但思想普遍趋于活跃,许多建筑师展开对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成就。

历经5年时间,到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不仅恢复,而且有了发展:例如,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已趋正常;市场供应明显改善。

4.政治性、地域性、现代性: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1965~1976

 “文革”从设计革命开始

设计革命歌文化革命是一场灾难,也把中国建筑创作领域的“建筑政治”现象推向了荒谬的极端。如果从正面观察,一是出现了所谓的“政治建筑”,给建筑强加一些政治口号和

符号,形成“革命”的隐喻和象征;二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领域如外交和广交会,所需的相关建筑得到发展;三是不同领域兴起了一批地域性建筑。

 全局停滞局部前进

由于“文革”中的“造反派”头头极为关注政治权利,常把经济建设抛在一边,建筑设计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地方割据或部门割据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建筑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现代性,广州建筑队此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文革”时期的建筑呈全局停滞,局部发展的状态。

5.千篇一律与繁荣创作: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1977~198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由频繁政治运动转向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中国,完成了建筑创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繁荣建筑创作”的倡导,成就了一批结合国情、深入生活并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性的作品。国际上正逢经典现代建筑运动的解体,导致多元化建筑时代的来临,多种外国先锋建筑思想也进入中国,如后现代建筑、解构建筑和各种流派及思潮。这些作品和思想,在消除“千篇一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巨大的消极意义有待深究与评估。

6.设计市场和建筑创作: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1990~1999

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而初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市场经济对于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经在建筑创作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因素,让位给经济因素。以经济为本位的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创作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并存。一个刚刚形成的不太完备的建筑设计市场,出现了浮躁的业主、长官和建筑师。富于责任感的建筑师或设计单位,他们放眼未来,为产生建筑精品做出了努力。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给中国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外来建筑师夺得了中国国家级建设项目的设计,引起了建筑界和社会的关注,甚至争议,这将是中国建筑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中国建筑界在建筑创作的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以及思想层面发生了具有象征意义及至历史意义的事件,现代交通建筑首都机场航站楼的落成,现代建筑文化国家大剧院的定案以及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为中国建筑师在21世纪的工作方向,展开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建筑史---邹德侬 戴路 张向伟 著

《现代建筑》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