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三单元《踢毽子》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
踢毽子
教学内容:踢毽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体会童年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4~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板书课题:踢毽子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22~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
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
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4、拓展延伸。你还会做什么玩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三、检查识字。10~
1、出示生字所在的词语。(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记忆)
2、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生读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黏”是多音字(板书)。
四、总结 4~ 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教师建议:课间进行踢毽子比赛,共同感受活动的乐趣。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 做毽子
“黏”是多音字:zhān,粘贴;niān,同“黏” 教学反思:本课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有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二篇:语文:第三单元《做毽子》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做毽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小时候做毽子的方法,步骤。体会那个时代孩童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工具和材料:鸡毛、包装袋两米、垫圈、线、索线、布条、剪刀等 2.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毽子
3.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毽子的故事或相关资料 4.课件让学生玩一玩踢毽子
教学思路: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4.拓展延伸。
你还会做什么游戏用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5.检查识字。“黏”是多音字:zhān,粘贴;niān,同“黏”。
第三篇:语文:第三单元《渡河少年》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渡河少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 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 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罢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第四篇:语文:第三单元《捅了马蜂窝》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捅了马蜂窝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A.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研究第二部分
A “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 “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 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研究第三部分
A “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 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 “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 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 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 “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 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 “我”被蛰得怎么样?
B 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D 分角色表演“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的对话。
第五篇:语文:第三单元《捅了马蜂窝》1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捅了马蜂窝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A.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研究第二部分
A “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 “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 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研究第三部分
A “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 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 “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 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 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 “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 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 “我”被蛰得怎么样?
B 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D 分角色表演“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的对话。
教学反思:
捅了马蜂窝这篇课文,是苏联作家瓦·切尔内绍夫写的一篇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看到这么长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学用书上那些要求,我很发怵,不知道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虽然课文非常口语化,但学生读起来也会有困难。带着这种心情,这种胆怯的思想,我走进了课堂。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提前让同学们预习了,听着同学们流利的读课文,我的心渐渐放松了,对同学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不其然,同学们对马蜂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解的实在是太全面了,真为我的学生自豪。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课堂上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读书,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说的很好。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引领学生一步步发现马蜂窝、捅马蜂窝的经过、捅马蜂窝的结果。尤其是捅马蜂的过程,让学生表演,随着学生的表演,作者捅马蜂的情景就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更让学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
当课文的学习到了尾声的时候,下课铃适时的响了,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一波三折的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决不能忽视学生的预习,决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