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于漪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的启示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24-106679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5 19:1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于漪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的启示

于漪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的启示

作者:赵智琴

一、于漪老师的“趣、新、情、活”的教学风格是我的教学指南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讲,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属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其外在的有形表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则是其无形的内核。语文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语文教学风格,则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于漪老师的“趣、新、情、活”教学风格正好诠释了语文教学艺术的特点。

在教学中,于漪老师既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又能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这正是于漪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的原因。她给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做了一个榜样,我们要自觉地向她学习。为了每一课都要给学生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她对每一课的都要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二、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体验和研究。于漪概括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五个要点,一是了解社会,把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二是研究人,把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体和群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三是研讨语文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扩充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发展思考力,丰富感受力;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和语文知识、技能的“核”与“壳”的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五是要学习现代哲学、现代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关注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和进展,使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更多的参照系统,提高理论和文化素养。

(二)许多人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从而导致语文教育观和语文教学观有失偏颇。于漪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以智育为核心,渗透德育和美育,培养素质和发展智力,讲求综合效应。于漪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她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从整体出发,以语文的整体性为依据,处理好语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的各种关系:(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表现了“能者为师”的特点,进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达到协调发展;(2)综合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种种形式,经过优化,形成了科学的辐射式的教学网络,改变了单向型直线往复的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涨,课就上得立体化,空间充实,时间紧凑,教学效率大为提高;(3)综合了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的程序,选择最佳结合点,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教学目标有效得到落实并融为一体。

(三)从于漪的语文教育、教学观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把一堂课看作是一个整体,要精心去设计、精心去安排,要讲究课的开头,结尾及其发展过程的跌岩起伏。讲究课的各个环节,重视各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既教文,又教人”,这便是于漪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体会。她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必须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语文教师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听课中,我发现有许多的老师无视学生的感受,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讲到尾,使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与学生对话,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培养人就得研究人,研究今日的学生,研究明日建设者的形象。于漪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排除两种干扰,一是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一是教育全面质量观与教育片面质量观的矛盾。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地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她主张每位学生都应成为学语文的“发光体”。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根据具体内容,巧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教师观方面,于漪认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要使自己的教学有生气,使学生深受其益,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地抓自身思想、文化业务建设,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坚持自我塑造。语文教师要有师爱的激荡;要有深厚的功底;要有时代的年轮。在现实中,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拖拉,精神萎靡,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其师,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格言告诉我们教师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是何其重要。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科学的教育专业知识。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上不断创新。综上所述,锲而不舍!永不知足!是于漪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

点评:于漪老师的“趣、新、情、活”的教学风格正体现了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和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做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把于漪老师的“趣、新、情、活”教学风格体现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于漪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将时时鞭策着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力争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写下美丽的人生。

第二篇:于漪的教学风格

于漪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第三篇: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力等方面。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教文育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曾经说过,“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师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树魂立根,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 “育人要育心,浇花要浇根”,于漪老师认为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学生心田‘植根’”。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用爱心培育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判断力。于漪老师呼吁:“学校、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视之,要精心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教师要着力教会学生在接受与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对文化信息识别与取舍、评价与更新,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主体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评判,朝着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发展,就会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的心灵,从而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局限于学生的读书,而更多地体现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与追求的祝愿与期盼。因此,她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性:时代性 “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她提出的“三个制高点”,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勇于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要增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意识。三是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要善于吸收先进养料,敢于与发达国家竞争。站在上述三个高度,她又提出“三个瞄准”,即,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搏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前瞻性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教育必须克服浮躁,要有前瞻和远见,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由此她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为此,她提出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创新性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为此,于漪老师身体力行,摸索出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于漪老师将杨浦高级中学发展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营造“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塑造“以强烈的责任感、睿智的文化判断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特征的学生群体形象”的好学校,是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的重要实践。基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于漪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思想性于漪老师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这一条红线。积极践行“教文育人”。她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智能性

如果我们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他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表明,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因此她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文学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在她不间断的培养之下,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她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栋梁”和“未来”,这激励着我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教育中去实践“胸中有书,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为人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第五篇: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

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她对语文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源于她对语文深深的爱。

2.对学生满腔的爱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于漪老师正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满腔爱并鼓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

她常说:“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并说,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有人就把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称为 “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望和信心,爱的情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爱,全身心投入,才会创出具有自身风格的高水平的教学业绩。

“爱是一种情感,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中,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育对象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 知之深,爱之切,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于漪老师非常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具有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很容易不讨人喜欢,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她还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精心雕琢,不能怕麻烦,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只有与学生丹心一片,才能与他们心心相印。

于漪老师深知,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母爱和师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最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坚不摧。她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情深似海、师爱荡漾。”对学生的爱,难就难在这 “ 荡漾 ” 二字。所谓 “ 荡

漾 ”,一是自然和谐,讲究真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爱自己的孩子,表达亲子之爱,容易,推亲子之爱到学生身上,甚至为了爱学生而牺牲亲子之爱,更难。然而,这一切,于漪老师都做到了。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绵绵不尽的爱,才有了她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般的情感。

二、熏陶感染塑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 于漪老师也说:“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于漪老师还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1.披文入情,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做到“披文以入情”,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于漪老师说:“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 “披文入情 ”的过程,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愫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撒播感情的火种给学生。

2.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力量和迁移功能,因此教师要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于漪老师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善于传情激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完美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教

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于漪老师正是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启学生心智、塑造他们的心灵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心灵的震颤。

3.情感交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情感教学要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

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教师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地方,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境,阻碍教师教学情感的形成。所以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抛开一切影响教学心理的不愉快因素,纯净心理,进入角色。教师还要克服情感冷漠心理,由于教材的固定性,教者经常在作品所描写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时间一长,感情就淡化、冷漠了。教师要善于克服这种心理定势,时刻以全新的认识、亢奋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情感参与意识,使之与教师的情感进行交融。“亲其师,信其道”,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于漪老师善于把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这“三情”合一,使它们相互交融。她心中充满阳光,并能撒播阳光到学生心中,照亮学生的心灵。

于漪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的启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