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106328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0 15:12: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欺负学生,与老师对立

一、案例介绍:

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在开“团结互助“”的主题班会。当谈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挑衅欺负他人时,我让班级学生畅所欲言班级存在的问题,我们班学生开启了“批斗”模式,被批斗的暂且称他为佳吧。当我看到连续三个学生站起来状告佳的坏情况时,佳的脸色明显开始变了。我及时制止了这场对他一个人的批斗,又想到佳在英语课上,接老师的话、吐槽老师发音等问题,我说道:“我们在一个班里相遇是缘分,应该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我相信在以后的相处中,同学们一定能够团结互助、尊师重道的。”下课后,我将佳叫到办公室。因为我开学时就将他定位班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比较照顾,他向我解释了他的行为。在小学时,因为与英语老师产生了冲突,被老师家长严厉批评,从而在以后的英语课上,开始了接话、顶嘴的日子。升入初中,见到英语老师自然的抗拒。而与同学相处时,因为其他学生从不主动与佳交流,佳为了引起同学关注,采取了欺负挑衅学生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容易是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中学生除了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外,还希望得到被学生接纳的归属感。在佳的学习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吐槽不理解。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渴望被接纳的归属感心理。

三、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通过谈话告诉他,英语老师与英语学习不同于小学,新的环境应该开始新的篇章,不应该带着小学的不满情趣面对初中生活。

二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交友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交友方法。与人交往,需要微笑、诚信、理解和付出,最重要的更是需要一颗真心。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

四是佳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从小缺乏母亲的关心,父亲性格也比较暴躁,因而佳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对于此点,我在平时的教育中,一直很有耐心的与他交流,照顾他的情趣。

当然,佳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案例反思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针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对策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1)开好家长会 让家长及时学生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

(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 多到家庭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3)用好家校通 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

(1)加强养成教育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美发展,知情意行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我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渗透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在健康的观念引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 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

(3)教师要关注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2)教师加强学习心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现在很多教师缺乏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味地强压,殊不知堵不如疏,这种行为只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了解心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先将学生培养成人,才能培养成才。

在处理我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我严格遵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疏解。我也相信,只要对学生的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小天使。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选)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张小青,女,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本是再婚的,但她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孩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班主任培训心得

郭子森

07学年,我担任高三9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与工作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这位学生名叫张龚,是高三9班学生。在找他谈过多次心之后,我了解到他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努力,情况大有好转。

基本情况:初进一中时成绩较好,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状况,上课开小差、睡觉,作业不认真及时完成,日常的学习中也出现了与老师的抵触情绪,一旦提到某某老师竟然会达到咬牙切齿的地步,导致其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一个学年之后,在文理分科时因较差的成绩而被编入了文科班。并且在文科班内的成绩排名也不理想。

个性特征:为人热情,但热情有余理智不足,易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对自我要求不高。

家庭情况:父母均为官场人,有着典型的官场人脾气——热情,但脾气较急躁,父亲对儿子要求较高,但教育相对比较简单,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

具体措施:摸准心态,启迪诱导——与学生谈心。因为他的主要症结在于他的“逆反心理”的存在。“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幸好他的逆反心理并非针对我,而是针对本校另一位老师出现的,因此在谈心之初我并没有直接提到这位教师,而是从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入手,首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让他对自己提高要求,当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我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是其他时间找他谈心,聊天,渐渐地他把我当成能推心置腹谈话的“好朋友”,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再给他逐一分析我校教师,尤其是与他曾经有过师生关系的教师。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他们其实都是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时有时不那么细致。并引导他寻找这些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成果:慢慢地,他的成见淡化了许多,虽然说不上对引发他逆反心理的那位教师有什么好感,至少许多事件上他比较能持相对公证的态度去看问题。心理症结得到了缓解,加上学习抓得紧,于是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班里的工作相当认真负责,甚至还曾被其他学生称为“小老师”。目前已经进入高三阶段的学习,学习态度比他在高一之时有了完全的改观,希望他能在明年的高考中以他自己的水平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乐乐同学,男,15岁,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不怎么跟同学玩,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

来自于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乐乐父母一心忙于赚钱,全部精力都在生意上,小学与爷爷奶奶居住,但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很少,放学后他经常一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生活。

(二)学校影响:

由于与身边亲人沟通的少,在学校乐乐也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对同学冷淡,不多理睬,总是独来独往的,所以人际关系不佳;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孤僻且胆怯的性格。

三、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方法:

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认识到造成乐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少,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不要只顾赚钱,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利用课余时间,我一次次地与乐乐的父母联系,通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父母就算是再忙也肯抽出时间主动陪孩子聊天,听孩子说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乐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口吃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2、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3、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减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口吃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蒋同学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齐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必须的实力和优势,应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个性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潜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透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潜力,一向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此刻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到达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构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潜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蒋同学同学出现这种状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必须问题。如何帮忙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蒋同学同学的状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此刻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用心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蒋同学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蒋同学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蒋同学这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蒋同学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蒋同学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蒋同学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明白,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蒋同学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明白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齐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必须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十分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潜力。

蒋同学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蒋同学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状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推荐家长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带给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能够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能够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潜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潜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透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蒋同学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蒋同学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群众中、家长会上群众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用心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透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蒋同学也用心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蒋同学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透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蒋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用心,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透过辅导,透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忙她,她此刻有了很大的变化。蒋同学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就应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应对蒋同学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群众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蒋同学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透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理解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