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多做家务活有益(本站推荐)
孩子多做家务活有益
在我的案头放着学生寒假小结的一大堆纸,上面记录着学生在寒假中能主动的、乐意的帮助家长做家务的事情,有拖地的、有洗碗的、有做饭的、有洗衣的、还有上街买菜的等,改变了以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
家务事每天都有,事情虽然不大,但很繁琐。孩子们结合学校提出的寒假劳动要求,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能够安心工作,为父母分忧解愁,从小尽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所以,让孩子从小积极参与家庭事务活动,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首先,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以培养责任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建立起责任心的过程,而这个责任心就是从家庭里慢慢建立起来的,长大后渐渐扩大对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这里就是指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之夕就能具备和形成的。家庭无闲事,事事都育人。家庭的责任感就是从一点一滴逐步培养起来的。作为一家之长可不能忽视这一点,要在家庭小事上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
其次,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好习惯。通常小学阶段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作为家庭也要注意习惯的早期教育。俗话说得好:“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误人终身”。有的家长就是从平时的小事有意识的让孩子们去锻炼,去品尝劳动的甘苦和乐趣,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家庭责任感,懂得体谅人、关心人。孩子第一任老师是家长。而也有一部分家长不注意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什么事情都有家长包揽,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不放心,长大了总归会做的,结果到了学校对他人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轮到自己值日还不以为然,也根本不知道从那里做起。这不得不说明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三,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老师们都在研究和实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从平时的一件件小事抓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从小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长要适时给他们一些肯定和夸奖,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当然,在条件和经济许可的情况下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无偿不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建立起做事的自信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坚定的自信心。
第四,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因为,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那么,就可能与本来可以利用的好多条件和机会失之交臂。所以,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我认为是越早越好。孩子在家庭里面无论是帮父母做事也好,还是参与家务劳动也好,都要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完成。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就为孩子将来合作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长大后才能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做生活的强者。
第二篇:多做家务活 能改善男人性能力.docx
多做家务活 能改善男人性能力
种花、定期给家养植物除草、翻土,就能明显改善男性的性表现,挽救其性欲。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7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园艺工作,能减少38%的勃起不坚。此外,研究还证实,适度的家务劳动,如擦窗、洗车,以及舞蹈、骑自行车或慢跑等适量运动,也是提高男性性能力的天然“伟哥”。这项研究由维也纳大学医学部完成,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欧洲泌尿外科学》杂志上。
一直以来,专家们就格外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抗勃起不坚的有效方法,适量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各器官的供血。但对于运动多少才够数,专家间仍有分歧。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674名45—60岁的男性,发现这些人每周的运动仅仅消耗了1000卡路里热量。“这相当于每天做园艺30—45分钟,跳舞半小时,或在15分钟内骑自行车4英里。”研究人员介绍。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小量运动,却对他们的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自信心、对家庭和伴侣的认同感都明显提升,性满意度也大幅改善。”研究还指出,每周消耗的热量若达到4000卡路里,出现勃起不坚的几率会下降52%。
“英国男性的运动量还是太少了,甚至连每周1000卡路里都消耗不了。长此以往,只会加重其勃起困难。”研究人员指出。
网址:www.teniu.cc 第 1 页,共 1 页
第三篇:家务活(范文)
家务活
午睡醒来,刚睁开朦胧的双眼,就看见妈妈在房间里拖地板。妈妈弯着腰,用力地把沾着水的拖把在地板上来回挥动着,汗珠挂在妈妈的额头上。
我开始心疼妈妈了,“妈妈,我帮你拖地板吧,您先休息一会”。妈妈笑着摆摆手“不用,你去复习功课吧”。我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拖把,轻轻地推着她坐到沙发上。“您就好好地休息吧,看我的本事”。妈妈有点无奈的屈服了,她看着我,眼神中透着欣慰和喜悦。
我把拖把放进水桶沾一下,然后在旋涡处用力地转动拧干,几下子就有些喘不过气了,拖把真重啊。妈妈指挥我,把拖把头散开来,从左到右,从前往后,有次序的拖。我使出浑身的力气,一下一下地拖了起来。拖了三四行后,妈妈说,现在要换水清洁一下拖把。于是,我把刚才的步骤又重复了一遍。汗水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地爬上了额头,爬上了后背,湿了衬衫,湿了裤头。好不容易拖完了两个房间和一个客厅。我长出一口气,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胜利收工了。这时的我已经是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了。
妈妈看着我,眼中的笑意更浓了,“好孩子,还是让我来吧”。她拿过拖把,又开始拖第二遍。我很惊讶,想不到一个简单的家务活,还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想想妈妈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简单而繁重,单调而乏味的工作,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妈妈,您真是太辛苦了”。
从此,我学会了在业余时间,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尽量地多帮妈妈做点家务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妈妈不那么劳累,让我们的爱快乐地流淌在温暖的小屋中。
第四篇:孩子作业太多做不完怎么办
孩子作业太多做不完怎么办?
1.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家长和孩子对升学以后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有备无患。遇到听不懂的课、不会做的题、考试不及格、作业量增加等,都是正常的,人人都有一个适应期。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失去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家长都要为孩子鼓劲。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调整学习方法,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听课不能满足于听得懂,要多思考,知识一定要及时消化;课堂没有听懂的,课后及时问老师。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会听课,及时复习巩固。
3.不必纠缠个别难题。遇到作业太多太难,一定及时向学校老师和领导反映。对于难题应认真思考,但不要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实在不会做就不做,等待老师上课时讲解。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一旦发现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切不可过分指责,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以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尽快完成作业。有些孩子喜欢一边玩一边做作业,为了帮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在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看电视。如果孩子在看书,家长们也不妨拿起报纸和书本与孩子一起充充电,如此可以创造出一种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
2.合理制定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地学习,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3.不指责、不抱怨。就算老师留的家庭作业确实过多,家长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儿抱怨老师的不妥,而是应该强调家庭作业的正面意义,以免刺激孩子的厌学心理。
4.万万不可替孩子写作业。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与其直接给出结果,不如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很多时候,孩子无法解答一道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找出答案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5.掌握必要的写作业技巧。有些孩子和家长总认为作业一定要有大块的时间去做,比如自习课或者回家后再做作业,其实则不然。
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实在太多了,这是家长最为难的时候。在来不及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性地完成作业,并在作业本上注明孩子是经过家长同意才这样做的———这样总比一样都完不成好得多。但前提必须是孩子已经百分之百努力过,而家长也已经和孩子讲明道理,并肯定孩子已经掌握了老师要求的相关知识。找老师和学校谈谈
当然,没有哪位家长喜欢频繁出入班主任和校长办公室,但是假如沟通不及时,孩子可能因此开始厌倦学习,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如果
孩子经常为了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而苦恼,在安抚孩子焦躁和挫败感的同时,家长有必要与老师进行充分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要做好必要的调查工作:登录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网站,查看学校布置家庭作业方面是否有原则性规定。如果有,家长对孩子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以便确认作业是否过量。
与其他家长沟通:如果你认为目前的作业量确实过多,在拜访班主任之前,不妨和孩子同学的家长聊聊,看看别人是否也有同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联合几位家长一起向学校反应更能引起学校的重视。比如,各课老师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经常出现作业扎堆情况等。
私下与班主任交流: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和老师当面谈谈,建议采取一种非正式的合作方式与老师会面。这样,老师就会明白你此行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来质疑他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双方心来气和地把事情说清楚,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转)
第五篇:多做自我批评
每当遇到矛盾的时候,多做自我批评,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只有这样,自己才会不断成长,宽容,理解,和谐,对于我们生活的周围,都有许多矛盾,我们要学会忍让,说实在话,现在不实行老好人,没办法,自己不会去计较,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多读书,心宽路直,应该感谢周围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我们的亲人朋友,应该时时刻刻以感恩的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