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改革开放来中共对毛泽东几个重要评价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4-66706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31 10:20: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改革开放来中共对毛泽东几个重要评价

改革开放来中共对毛泽东几个重要评价

2013年12月26日03: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43,299人参与)

关于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建立的历史功绩,以及他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重要评价。体会这些评价,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毛泽东同志作为历史伟人的具体特点和丰功伟绩。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转折,开辟了正确道路。与此同时,在评价毛泽东同志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关系我们能不能在正确道路上迈开步子,而且关系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党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正式表达了这个论断。

这个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人或许会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也会有其他人出来实施正确的领导。抽象地看,这句话没有错。但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同志绝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比较过程。在确立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以前,中国革命几经曲折,这与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有关,但也与几任党的主要领导人认识水平、政治智慧、担当意识、创造精神以及个人能力不够有关。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虽然实践证明他的探索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党的领导层认可,他在党内依然遭受排挤和打击。直到遵义会议,党和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才开始确立。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因为有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够渡过一道道难关,顺利向前发展。这样的选择过程和历史进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然会引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党和人民事业的进程将会怎样这个话题。答案也很清楚,就是将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同志多次讲,“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要回避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我们党在改正他晚年的错误、开辟新的正确道路的同时,确认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确认他的错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这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不能要求伟大人物没有任何缺点错误,那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是要永远坚持的一件大事。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我们要有这个觉悟,要有这个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同志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形象”。30多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要求,无疑更加感受到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此后,我们党的主要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以及相关文献,都一以贯之地使用了这个评价。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改造中国的伟大实践,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党是经历了不短时间的探索和一些失败之后,才认识和做到这一点的。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无疑是最突出的先行者、最杰出的创新者、最集中的代表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的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着眼未来、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忠于理想的革命信念,不怕鬼、不信邪的斗争精神,杰出高超、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尊重人民、尊重实践的品格,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些都使他的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他的品格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在我们党对老一辈领导人的评价中,唯有对毛泽东同志使用了“战略家”这个称谓。毛泽东同志的过人之处在于,有一种站在历史高处反思实践、总结经验、谋划未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时局关键之际,他常常能及时作出战略预见和决策。比如,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拿起枪杆子到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农村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从“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的政治路线转变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和阶段划分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问题,革命胜利后工作中心从农村到城市的问题,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设计问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三个世界划分以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问题,等等,这些重大判断和决策都体现出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战略家善于从全局着眼、从发展着眼、从解决现实问题着眼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能力。

作为理论家,毛泽东同志更是当之无愧。这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不少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理论著作,更是因为我们党以他的理论著作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史决议》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老一辈党和国家及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导集体。关于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领导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先后使用了三个逐步递进的评价。

第一个评价是首要地位。这是《历史决议》的表述,即“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

第二个评价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邓小平同志1989年提出来的,即“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这个评价从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其具体内涵有这样几层:我们党是从遵义会议开始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是我们党成熟的标志;在困难的时候,特别是面临风浪的时候,我们党只要有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就会经受住任何挑战和考验。

第三个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这也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江泽民同志1993年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提法,说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党的主要缔造者,不仅因为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更主要的是他花费大量心血,把一个幼年的党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同志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不仅因为他创建了井冈山红军,更主要的是他把弱小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并且带有旧式军队影响的红军改造并建设成为强大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不仅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更主要的是以他为主探索确立的正确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使新中国得以建立,并且在他的领导下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一系列基本制度,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由两大目标引导前行: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目标的递进和衔接,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毛泽东同志,我们党的评价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这是江泽民同志1993年提出来的,胡锦涛同志2003年继续使用这个评价,并进一步说,毛泽东同志“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的突出贡献是:领导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国家的面貌,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

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以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使国家和民族富强振兴起来。关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他指出,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关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申明,一切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更是自豪地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毛泽东同志充满感情地说,“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在实现兴国、强国之梦的探索路上,尽管有过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面、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在独立自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方面始终坚定不移,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邓小平同志明确讲,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面貌一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变了,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比过去更多了”。

作为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突出的贡献是:领导党和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独立自主地探索兴国、强国之路,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这样的历史巨变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时提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讲话中继续使用了这个评价。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我们党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集中完成和推进了3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3件大事,前两件都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完成的,后一件是在他逝世后进行的。关于前两件大事和后一件大事的关系,邓小平同志1980年明确表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候,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就指出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起步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党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陌生和复杂,在实践和理论上所做的创新和发展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在怎样看待毛泽东同志那代人做的两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党的态度不仅一以贯之,而且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199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到200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表述: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成为了我们“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这些评价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说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一脉相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我们党干的三件大事,没有前一件的完成就引不出后一件,后一件大事总是在前一件的基础上做起来的。特别是“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5个概念,从不同方面揭示了毛泽东同志那代人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贡献,说明我们党做的前两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者之间有不小差别,但一脉贯通,第二件大事为第三件大事积累了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第三件大事是对第二件大事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把他和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昨日刊文:《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第二篇:毛泽东主要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毛泽东的主要文章、讲话简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924-1927,即大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此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问题。此时期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3):“分清敌我,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

第二阶段基本形成时期(1927-1935,即土地革命前中期,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中期)。此阶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并逐渐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此时期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4.《井冈山的斗争》(1928,11):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5.《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12)指出了“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问题。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批评了以城市为中心,提出“以乡村为中心”。7.《反对本本主义》(193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要领;反对本本;初步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三阶段,走向成熟时期(1935-1945,即遵义会议后至党的七大,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此阶段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完整论述”。

此时期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

8.《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12):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观点。即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全民族先锋队”。

9.《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12):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0.《论持久战》(1938,5):兵民是胜利之本。

11.《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10):首提“实事求是”概念。12.《〈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共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强调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建设是“伟大工程”。

13.《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中国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

14.《新民主主义论》(1940,1):新民主主义纲领。

15.《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16.《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两没收,一保持。

17.《在晋绥干部上的讲话》(1948):提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三座大山。

18.《论联合政府》(1945):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独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19.《论人民主义专政》(1949):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时期(1945-1957年初,即党的七大至整风运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之前,是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期)此阶段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问题。

此时期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

20.《论十大关系》(1956,4):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对苏联的东西要批评地学,中国有一穷二白的缺点,但同时这也是优点,对于外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可以学,而且是应该学的)。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1):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的两条最重要的原则);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22.《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底1960年初):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年五月)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九三三年十月)

我们的经济政策*(一九三四年一月)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反对投降活动*(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

必须制裁反动派*(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⑴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⑴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共产党人》发刊词(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一日)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年一月)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一九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九四○年二月一日)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九四○年二月一日)

《中国工人》发刊词(一九四○年二月七日)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九四○年二月七日)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九四○年三月六日)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年三月十一日)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九四○年五月四日)

团结到底*(一九四○年七月五日)

论政策*(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日)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反对党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九四二年九月七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六日)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质问国民党*(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二日)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一九四三年十月五日)

组织起来*(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学习和时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

《学习和时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一日)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日)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九四五年一月十日)

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一九四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愚公移山*(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

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一九四五年七月十日)

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

给福斯特同志的电报(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蒋介石在挑动内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一九四五年八月)

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关于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

国民党进攻的真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

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马长虹:中共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

马长虹:中共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中共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

„„„„„„„„„„„„„„„„„„„„„„„„„„„„„„„„„„„„„„„„„„

作者:马长虹

每当提到托洛茨基或以他为首的“托派”,人们往往是谈虎色变。盖因自上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近80年时间里,在整整几代人心目中,托洛茨基或“托派”都是反动或反革命的代名词。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中共1929年10月的《中央关于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中,就有托洛茨基反对派“积极地在政治上,组织上,各方面来攻击党,破坏党”的定性,在毛泽东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中,甚至有“汉奸托派”这样的字眼,而《野百合花》的作者王实味也是戴着“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罪名在1947年被处决的。1991年2月7日,公安部正式作出《关于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决定说:“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一九四六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但是,从这一决定中仍可以看到,王实味是平反了,但托洛茨基并未昭雪,因为王实味是个好同志的前提,恰恰是他“没有”“参加托派”,如果参加了,那就是死有应得了!

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学习着毛泽东的著作,不断地深化着反托意识;人们在为王实味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时,不会想到还有一个比王实味更富悲剧色彩的托洛茨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中国舆论宣传的特点,托洛茨基渐渐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托洛茨基。人们知道十月革命,却不知道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的情况下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人们知道苏联红军,却不知道托洛茨基正是红军的缔造者,并率领它打败了英法帝国主义干涉者和白军,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人们知道1924年的新经济政策,却不知道托洛茨基正是新经济政策最早的提出人;人们知道斯大林是列宁的继任者,却不知道托洛茨基在苏维埃俄国的地位原本仅次于列宁,他的肖像与列宁的肖像并排悬挂;人们知道苏联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却不知道早在1930—1933年间,托洛茨基就在竭力争取德国工人阶级组织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势力抬头,防止希特勒上台;人们知道新版《列宁全集》中文版共有60卷,却不知道《托洛茨基全集》竟达150卷之巨,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艺术、教育等等几乎一切领域„„

这样的一个伟大人物,又是如何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的呢?

1921年秋以后,列宁的健康每况愈下,后又突发严重中风,右肢瘫痪,口齿失灵,有时甚至不能说话。1922年12月,列宁抱病重新审查了与格鲁吉亚布尔什维克冲突的前因后果,终于明白了斯大林作为民族人民委员在格鲁吉亚的粗暴举动。他发现斯大林加诸格鲁吉亚“分裂主义者”的指控都是虚假的。列宁最终选择了与“托洛茨基同志一致”的意见,虽然列宁此前曾在格鲁吉亚问题上因受蒙蔽而支持了斯大林。除了这次的“格鲁吉亚问题”外,在“对外贸易垄断权”、“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优先地位”、“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对工农检查院的批评”、“党的官僚主义”等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列宁和托洛茨基也都是团结一致甚至是紧密合作的,与之相比较,他们之间的所谓“不和”根本微不足道。列宁曾不止一次向党和共产国际表明,他认为托洛茨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者;列宁1922年12月23日至25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认为托洛茨基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格鲁吉亚问题使列宁认识到了党的官僚化和权力被滥用倾向的严重,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说了这样一番话:“斯大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这个警告只是一种暗示,还不是断言。1923年1月4日,列宁又在信中专门补充了一段对斯大林的看法和处理意见:“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列宁怕收信人对此掉以轻心,所以接着强调:“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说,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这些话就是被后人经常提及的“列宁的政治遗嘱”。1923年3月5日,列宁感到健康状况已不允许他参加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了,便致信托洛茨基,要求他在大会上代为捍卫自己的立场。

但是,1922年3-4月俄共十一大后担任了总书记的斯大林是不会束手待毙的,由他领导的书记处(以及组织局)当时已经从政治局手中接过了绝大部分行政职权。斯大林利用手中的组织权力,通过任免,大力提拔反托洛茨基的人,将支持托洛茨基的人免职。这一过程甚至波及到基层,不反对托洛茨基的人不能担任厂长、车间党支部书记、会计和誊写员等职务。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前,许多省的代表会议的代表是在没有差额的情况下根据省委书记的推荐选出的。从1922年夏天起,省委书记名义上是根据中央委员会的推荐选出的,实际上是由书记处任命的。

斯大林在政治局为了排挤托洛茨基更是殚精竭虑。自列宁病情加重不能参加政治局工作开始,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在政治局结成了“三驾马车”,很快又由“三驾马车”扩展为“五人小组”,即在“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布哈林、李可夫,此后又形成“七人小组”,这七人是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古比雪夫,即除托洛茨基之外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再加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对此毫不避讳,多次直接用“七人小组”这个称呼。“七人小组”每星期二召开会议,政治局每星期四召开会议,以便提前协调立场。“七人小组”垄断了全部大权,当时的经济、政治、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的问题以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最重要的决定,所有组织问题还有党的干部任免问题,几乎全是“七人小组”事先决定好的。季诺维也夫后来证明,“七人小组”是瞒着全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实际领导,拥有专门密码的真正的派别组织。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列宁极不利于斯大林的政治遗嘱在党内公布已不可能,更毋论执行了。而列宁在病中一再求助的,并决心与之一同反对官僚主义的托洛茨基,反被戴上了“反列宁主义”的罪名。`

斯大林为首的官僚机器否决了托洛茨基在经济建设道路、党内民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问题等等领域的理论和提案,并发动了持续数年的、一连串的批判托洛茨基的运动,最终于1926年褫夺了托洛茨基政治局委员的职务,并将其逐出中央委员会。托洛茨基在党的最高委员会上作最后陈词时警告各派说: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所有的反对派;而且,他在一片嘲笑叫骂声中,预言将有一系列血腥清洗,说其中不仅他自己的支持者,而且多数布哈林分子甚至斯大林分子都将遭到灭顶之灾;他相信斯大林的胜利是短命的,而斯大林体制将会突然垮台,彻底崩溃,因为眼前的胜利过分依赖暴力。很不幸,历史让托洛茨基成为了先知:斯大林30年代的“大清洗”,将他的所有对手和盟友,通通送上了断头台;1991年,苏联解体。而预言了这一切的托洛茨基1927年11月14日被开除出党,罪名是“挑起反革命示威游行和实际上煽动叛乱”。1929年1月20日,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国境”。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被刺客用冰镐暗杀。

关于对托洛茨基的评价问题,国内外都是颇有一番曲折。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和斯大林以后的苏联以及后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托洛茨基一直被当成反革命来丑化。在革命的旗号下,斯大林对托洛茨基的歪曲无所不用其极,托洛茨基的著作被严厉禁止,阅读、传播托洛茨基著作者按反革命论处,被判处死刑、流放,最轻的也要监禁几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末,苏联开始为30年代“大清洗”中的冤案平反。就在托洛茨基即将迎来公正评价之时,苏联解体了。因此,苏联未能就托洛茨基平反做出一个正式的“官方结论”,可谓是不了了之。

就中国来看,中共对托洛茨基的评价,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党史、共运史研究的深入,几十年来有着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著作及一些官方的权威党史著作中。

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针对托洛茨基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托洛茨基集团,原是俄国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反对列宁主义的派别,后来堕落成为完全反革命的匪帮。关于这个叛徒集团的演变,斯大林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在联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里,作过如下的说明:“过去,在七八年前,托洛茨基主义是工人阶级中这样的政治派别之一,诚然,是一个反列宁主义的、因而也就是极端错误的政治派别,可是它当时总算是一个政治派别„„现时的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工人阶级中的政治派别,而是一伙无原则的和无思想的暗害者、破坏者、侦探间谍、杀人凶手的匪帮,是受外国侦探机关雇用而活动的工人阶级死敌的匪帮。”

从这条注释可以看出,当时中共对托洛茨基的评价是引用了斯大林报告中的原话,对托洛茨基极尽丑化诋毁之能事,绝口不提托洛茨基在苏联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功勋,而仅强调他及其派别是“暗害者、破坏者、侦探间谍、杀人凶手的匪帮”,是工人阶级的“死敌”,任何一个革命者抑或仅仅是有一丝正义感的普通群众,在看了这样一条注释后,必然义愤填膺,对托洛茨基及其派别除之而后快。

1989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空前挫折。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对托洛茨基的评价也逐步地发生了微妙的较客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文中关于托洛茨基的注释修改为如下内容:

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列宁逝世后,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被清除出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托洛茨基进行了许多分裂和破坏活动。

从注释内容的整体来看,对托洛茨基的评价依然是负面的。但是,这里有两个改变:

一、注释中加入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相对于1952年版毛选中的注释,中共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军事领域的工作,而列宁历来高度重视托洛茨基的军事工作,差不多是主动地接受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判断。

二、删去了原注释中大量丑化和诬蔑性词汇。

更大的改变接踵而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文中,对托洛茨基的注释又有所不同:

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曾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列宁逝世后,他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在联共(布)党内组织反对派,进行派别活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被开除出党。

注释中又有了三个可喜的变化:

一、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领导工作;

二、颇带蔑视色彩的“清除”出党,改为了较中性的“开除”出党,体现了中共对托洛茨基态度的温和倾向;

三、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删去了原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进行了许多分裂和破坏活动”的不实之词。仅就托洛茨基对中国革命的观点而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托洛茨基对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两个集团的阶级实质的认识,对他们将要叛变革命的判断,对斯大林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错误的批评,有些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责。”

但是,注释中“列宁逝世后,他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这句评价并没有改变,这是致命的。

就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就在人们以为托洛茨基的平反要等到下个世纪才能解决的时候,《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出版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第七卷《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均有对托洛茨基的注释,对其评价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十月革命后,曾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一九二六年十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一九二七年一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他的执行委员职务,同年十一月被开除出党。一九二九年一月被驱逐出苏联。一九四○年八月在墨西哥遭暗杀。

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这里删去了旧注释中“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的评价,这等于说“反对列宁”是非真,如果是真实的,就不必删去,正因为是非真,所以应删去;事实上,托洛茨基非但没有反对列宁,反而在一系列大是大非面前是列宁最可信赖的战友,这从《列宁全集》中收录的大量有关托洛茨基的文章和信件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其次,删去了原注中“在联共(布)党内组织反对派,进行派别活动”的评价,肯定了托洛茨基一直顾全党的团结的大局,致力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功绩。托洛茨基始终认为自己是布尔什维克的一员,他与斯大林的斗争是党内斗争;他从不笼统地否定多数派(先是“七人小组”,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与斯大林破裂后,则是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中右派联盟)的政策,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对方的错误,阐明自己的观点,还为对方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和正确途径,预见对方的错误将导致的后果。他对多数派的批评都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这与多数派一味谩骂、固执己见的作风大相径庭。

第三,新注释中对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之前及之后各个领域中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逐一点出了他所担任的重要职务。

第四,使用了“遭暗杀”字样,体现了中共对托洛茨基之死的同情,否则的话,完全可以使用“被处决”。

至此,中共终于对托洛茨基有了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想要扭转几十年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被歪曲的观念恐怕比修改毛泽东著作中的注释更艰难。这需要史学工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让历史中不再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这是当代史学工作者的义务,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责任。

第四篇:毛泽东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一、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主人,共产党干部是勤务员。

一是热爱人民,同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哪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二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三是又红又专,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一般号召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

(六)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要对人民群众负责

(七)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

(八)坚持两个原则,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九)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

二、重大决策与活动

(一)从两个历史时期来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二)从不同领域来看

1.经济领域

发展经济,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保证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力改善群众生活,不可与民争利。

2.政治领域

旧中国社会缺少的东西主要是“独立和民主”。

3.文化领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社会领域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毛泽东特别强调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

5.军事领域人民战争

6.统一战线

第五篇: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

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二十六条)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1.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二、《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 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 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 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四、《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 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 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 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六、《论持久战》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八、《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 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九、《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十一、《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二、《论联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

1.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 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制,进行人民战争。

4.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

十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 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十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十五、《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 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5. 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十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① 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

② 敌人的强大。

③ 人民军队的弱小。

④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①④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②③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十七、《战争和战略问题》

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十八、《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式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从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十九、《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二十、《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二十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年

1. 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 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 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

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二十四、《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 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 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 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二十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 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 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二十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主持

1. 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 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们提高到“灵魂”、“精髓”的高度,凸现了它们的本质意义。

3.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4. 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改革开放来中共对毛泽东几个重要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