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品故事、悟管理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4-71308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4 22:28: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品故事、悟管理

品故事 悟管理

本故事只是让大家按规律做事,没有歧视人格之意,请吸取其精髓。

 让猫吃辣椒”

五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着毛主席怎样使猫吃辣椒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向刘少奇和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 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让猫吃辣椒,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包括使用强硬的手段和欺骗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身为一个管理者,想要服众,又得需要用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让“猫”吃“辣椒”的难题,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点精力,一份心思的!

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强迫别人(或者员工)来试图达到自己(亦或管理者)的目的,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举措。从以上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最佳的方法就是要“猫”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妙地是,会让他“兴奋不已”。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策略”了。

一、给点利益,有利可图:

只有让需要听你指令的人感觉到其切身有利益可图,有甜头可尝,那即使是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也会犹豫一下,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有些人,有些时候,认为“有利可图”,反而“心甘情愿”地做了。这样就会出现变不利为有利,不愿意变愿意的局面了。管理者可以施以小恩小惠,“受惠者”能不“感恩图报”?

二、解决痛痒,何乐不为:

在困窘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解决自身的“痛痒”问题,那就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尝试一下。所谓“饮鸩止渴”,就是在口渴难耐的情形下,明知道是毒酒,也能一饮而尽,以解一时口渴之急。同理,在关乎自身痛痒的时候,如果有“好”办法,那还不解一时之急,图一时之欢。“鸩酒”尚且不畏,更何况是“辣椒”呢?而且还会很“兴奋”,何乐而不为呢?管理者可以从此处着手,给人所需,解人所困,自然会让人“乐此不疲”。

三、鼓励怯者,褒扬勇者:

在当事人胆怯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激励他,极力劝说他是行的,能够胜任这个工作(或,完成这个任务),而且相信他一定可以干得很“出色”。颇有一种推你“上台”的意思。当事人的心理防线势必会起一些动摇,“他们都说我行,我一定行的”。在当事人勇敢的时候,一定要褒奖他,表扬他,让他成为大家的“楷模”。在虚荣心理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可以“不顾一切”地要向大家“证明”自己了。管理者可以实行奖励机制,大力树立楷模形象,使当事人有神气之本,别人有效法之意。何愁不人人“趋之若骛”?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自愿的情形下,不可以采取“暴力”的手段来实现目的。也不可以采取“欺骗”的方法来一时得逞。只有将“不愿意”转化成“愿意”,将“不得已”变成“很兴奋”,这才是管理者最高明之处啊!

第二篇: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品经典古文悟人生哲理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安下庄小学五.一李育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寻找幸福。其实,快乐与幸福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身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超脱,精神得到鼓舞。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篇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段名言警句,可以激励人干出一番事业。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动;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读书可以充实生活,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书可以提升素质,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历练修为,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由此看来,读书是件好事,是件趣事,是件有意义的事。下面,我就用故事说话,用事实说理,来谈谈读书的体会。

品读古文如同进行一次灵魂洗涤,她告诉我们要认识自我、永远自信。先听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版,一个是外国版。清朝雍正皇帝有三个儿子: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三位阿哥中要数弘昼最聪慧,小时候兄弟三人 1

在一起读书,弘昼最不用功,而每次背书只有弘昼背得最快、最熟练,但三位阿哥中也数弘昼最软弱、最不自信。有一次,雍正皇帝下令要三位阿哥去抄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的家,弘昼当时就借算命先生说他有血光之灾为名,请了一批和尚道士在家办法事。其实,办法事是假,不去抄家是真。弘昼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他是明哲保身,但从深层次看,他是典型的不自信。历史总是和我们在开着玩笑:论聪明才智,弘历不及弘昼,但正是由于弘昼的不自信,才成就了弘历,让他成了大清王朝的皇帝,他就是乾隆。在国外,像这样不自信版本也有一个。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确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有自己找回了自信,把自己的人生

演绎好,人生才会精彩。提起自信,有两句话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是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写得多好啊!“有用”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必”字,这是何等的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充分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另一句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我把它理解成胜人先胜己。《雍正王朝》中有一段说佛的话讲得特别好。一个求佛的人问观音菩萨:“别人都拜菩萨,不知您拜不拜菩萨?”菩萨说:“拜呀。”这个人又问:“您拜的是什么菩萨?”菩萨说:“我拜的是我自己。”这个人一时茫然,想不明白。观音菩萨最后告诉他:求人不如求自己。我始终认为,在生活中,别人能给你的只是些许力量,但真正摆脱困境、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牌,一连几次他都抓了很臭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妈妈正色地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努力的是自己,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这话,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同时也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拥有自信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对自己说好,要时刻保持昂扬的信心,去驱散自卑的阴影,为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要做一个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人。古代人一般都特别爱学习,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放到儋州(今海南岛)时已60岁,在这个病无药、食无肉的寒冬深夜里,他做梦都还在读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可见读书对于苏轼来说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像这样激励后人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故事也很多。有一群青蛙在河边玩耍,河边有一个塔,突然其中的一只提议:到塔顶去玩去。于是所有青蛙一齐向塔顶爬去。爬了一会儿,突然其中的一只说,太难了,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听到叹息声,大家又停了下来。惟独一只小青蛙没停,仍坚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到达了塔顶。下来后,所有的青蛙都很羡慕,问它靠什么力量爬上去的。它没有回答,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它是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往往是有信仰,执着追求而又不太聪明的人。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

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陆游不但自己爱学习,而且还要求后代要勤奋学习,他在逝世的头一年,曾以诗“示儿”,诗的全文是“诗为六义一,岂用次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的大意是: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到今天,这句“功夫在诗外”含义得到了拓展,即在平常要多学习、多积累。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功夫在诗外”还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即量的充分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厚积薄发”。从哲学上来分析,它体现了两个辨证哲学思想:

1、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写材料的同志有一个感受,一篇好的文章一般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即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就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件事在留心、在收集、在积累,有时还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一旦时机成熟就文思泉涌,所以说这也是必然。

2、它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写文章,咏梅也好、咏雪也好、咏山也好,这都是个体,具有特殊性。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所咏的对象作深入的了解、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学习诗词格律,通晓

作诗技巧。所以说,只有亲身体验,广泛学习,我们下笔才有神,做事才有底气。结合我们县里这几年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等活动,我看,这是在提高我们办事的本领,促进我们成长。

第三篇:品悟书香感悟成长

品悟书香感悟成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作者:朱涵学校:北辛街道中心小学

辅导老师:李奉艳

书籍是人类发展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看到电视上战火纷飞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因为淘气,被神父赶出了学校。母亲在税务官的家里当厨娘,从早到晚忙个不停。12岁保尔不得不去打工。他在车站食堂里洗碗。由于保尔小,而且是新来的,大家都欺负他。他一会儿提脏水桶,飞快地跑到外面倒进坑里,一会儿把湿毛巾搭在茶炉上烘干。他拼命地干活,直到深夜。可是,保尔才12岁,就干这么多活,如果换成我,我还不得累得趴下呀!

有一天,保尔当了兵,在他离开家快一年时,经历了许多可怕的事,第一次是大腿负伤,第二次是1920年,患了风寒,高烧不退,被折腾地死去活来。像保尔这样小的孩子,首先是大腿中了子弹,这得多疼啊!他竟然忍了下来,他可真勇敢呀!但是,一次受伤让保尔离开了第一线,和东尼亚一起参加公益事业。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保尔被派去修铁路,有一天,保尔连续发烧5天,最后昏了过去。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终于,保尔战胜了病魔,又活了过来·····当我看我这本书时,深有感触:我应该学习保尔那种不服输、敢做的精神。是啊,失败一次次的打击着他,但是,他并不像困难低头,这一点,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就比如说我那一次吧。老师让办一幅手抄报,我原本以为非常简单,谁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画了一张又一张,撕了一张又一张,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纸,满屋的废纸堆成了一座座“高山”!我又急又气,急在浪费了许多纸,气在画不出来!那时的我,要崩溃了,大脑一片空白,大概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了。我放弃了,就打开了电脑,随便挑了一幅简单的抄上了。虽然我明白,我不应该抄······

但是,自从看完这本书,一想到我那件事,心里有翻江倒海的感觉,很不是滋味。如果,将我和保尔.柯察金相比的话,我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大脑里一点创造能力都没有。我不得不说保尔.柯察金能称得上我的偶像。他把自己不服输的精神传播给了世人,让大家向他学习!

想知道我再一次的进步吗,让我再一次告诉你吧!这又是一次画画的机会,而且名额有限,班里只挑选5位同学,这5位同学里,我千没想到,万没想到,里面竟然有我。哦,对了,这次我们办黑板报,“面值”可比手抄报大多了!

是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感染了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

诉了我们大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们把每一件事都认为它很简单,那你就战胜了自己心里的恶魔,只有这样,你才会非常容易的解决这件事。其实,难与不难,都由你自己 的心态来决定。

所以,即使你失败了,也有没关系,你可以成是一次警戒,一次经验,这也要看你的心态,还是那句话:“一切,心态最重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如何,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失败了,才有机会胜利!所以,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大胆的去迎接困难,不退缩!

第四篇:品悟文本助生情智

◎董 劲

语文阅读教学是丰富情感、催生智慧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法成了大多数老师们研究的重点。陈日亮老师在《如是我读》一书的自序《如果是我来读》中说:“我何曾有心去总结过什么教法?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怎么读就会怎么教,要想教好,语文教师就须‘慎读’。”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就要在“品悟”上下功夫,品文中之情意,悟其中之理识。

那么,如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品悟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由教师文本品悟走向教学文本品悟

所谓“教师文本品悟”是指教师自己对文本的品悟。很多优秀的教师早已不惟教参备课了,都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个性的品悟文本,体现了较高的鉴赏水平。例如笔者曾听过一位优秀教师对鲁迅的《雪》的品悟:“我觉得‘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似乎象征着三种命运:‘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命运,这是大众的命运;‘滋润美艳之至’,盛极一时,热闹一时,却终究只不过是匆匆‘过客’的命运,这是适时风光的投机者的命运;永远独立独行,宁愿忍受‘孤独’,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命运,这是独立独行的先知者的命运。”

应该说这位老师对《雪》的品悟是颇有思想的,但这样的品悟能够直接拿到课堂教学里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教师文本品悟”是文本的第一遍解读,进入课堂教学还必须有第二层次的解读,即经过筛选后产生一个“教学文本”,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文本的品悟”。所谓“教学文本品悟”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重新确立品悟层次的阅读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阅读“筛选”,有着从“教”“学”切入的深度和广度,更具生动的体现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互动而创生的品悟语境。散文诗《雪》出现在苏教版九年级的教材里,教学文本品悟的目标应当确立为:作者寄寓在“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三个意象的情感的品悟上,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坚强的鲁迅,一个柔软的鲁迅;还可以确立在语言的品悟上,通过朗读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的诗意的美;或者确立在写法的品悟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寄寓在对比手法之中的孤独的情感。

由“教师文本品悟”走向“教学文本品悟”正是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再走进文本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思想特色、艺术特色产生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才会懂得品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才能自觉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品悟文本。

二、由思想内容的品悟走向语言形式的品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直奔思想,虽然大家都在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实际教学时要么把目标定位在“教完这篇课文”、“读懂这篇课文”的低层次目标上,要么贪大求全,每篇课文都是从头到尾,忽视了对文本中最具品读价值的地方读深、读透。语文姓“语”,语言的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只有引导学生品悟好语言的美、言语的技巧,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品质。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一批语文教育家都极力倡导语文教学要侧重语言形式的讨究,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所谓的“过程和方法”。所谓“侧重”,是因为“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的”,不能够截然分开,只是在品悟的时候侧重于从语言、写法这个角度切入,于字里行间品悟文本的思想情感。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的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定位语言形式品悟的目标。

1.赏析“景深”之美 “景深”,即指景物的层次。好的景物描写一定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的。以第二段的描写为例,最有趣味的地方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也是作者最想写的。但在泥墙根一带的周围呢?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在那些地方有鸣蝉,有黄蜂,有叫天子。而这些景物鲁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单是”三个词语巧妙地连接起来了,就好像一个向导,先来介绍园子各处景点,再重点介绍局部景点,这样有整体而局部的介绍,这满园风光也就让读者尽收眼底了。然而,光注意到这三个词还不够,你再看看,这些景物的层次布局多么合理啊。从低处的菜畦到高处的桑葚;从高处的鸣蝉到草地里的叫天子,这高低错落的安排,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构成了百草园的靓丽风景。2.品味“语言”之美

一年四季的百草园有趣的景致太多了,怎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鲁迅先生在遣词用句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真可谓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评析“情趣”之美

自古就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达作者的情感。本文亦如此,可谓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而感受其情则需要我们再次发挥自己的想象。你看,一个“直窜”仿佛让人看到一个孩子呆呆地盯着这高飞的鸟儿,羡慕之情溢于言表。那会喷射烟雾的斑蝥多么神奇啊!于是用手去“按”。何首乌是可以成仙的,于是“常常拔”“牵连不断的拔”,充满了好奇之趣。孩子是贪吃的,儿时的鲁迅也不例外,为了吃到酸甜的覆盆子,可以“不怕”刺呢!冬天呢,更不用说了。“扫”“支起”“撒”“系”“牵着”“看”“一拉”„„我们仿佛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声笑语。由此可见,这百草园果然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综上所述,美景还要美读。我们要把握连词,感受景物的层次;要品味词语,赏析景物的特点;要揣摩写法,发挥想象,感受情境中传达出来作者的情感。

语言形式的品读要像南方人喝“功夫茶”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地咂,务求品出其中真味,做到边读边想、边读边疑、边读边赏、边读边悟、边读边用,才能更有效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品质。

三、由单篇阅读品悟走向比较阅读品悟

拓展延伸是当今语文课堂阅读中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向课外篇目拓展的多,向课内篇目拓展的少。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的《论拓展延伸与文本“剩余价值”的多元开发》和福建大学教授孙绍振独创的“比较还原”解读法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一篇文章值得品悟的核心点往往很多,但又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全部品透悟透,这时教师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机智的取舍,剩余的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展开延伸阅读品悟。

延伸品悟的方式主要是比较品悟,类比,对比,有思想内容的比较品悟,也有语言形式的比较品悟。在这里,笔者依然提倡多进行语言形式的比较品悟,“举三反一”,引导学生在比较品悟中培养语感,提升语文读写智能。例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写于同一时期,两文从内容看,都写景,主题看,都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同中有异,写景的手法不同,表达志向的方式不同。在教学《醉翁亭记》的时候就可以做比较品悟,回过头来再品品《岳阳楼记》是如何写景的,与《醉翁亭记》有何不同;《岳阳楼记》是如何引出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与《醉翁亭记》有何不同。

基于这种理念,同一个文本可作不同角度多次利用。因为:首先,文本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多元的,不必要也不可能仅作一次之用;其次,学生只有对教材文本作多层次的品悟才能“吃透”,如能从不同的角度品悟文本,就能消除“审美疲劳”。而更为重要的是,将有相同语言表现形式的文本互相交错搭配,互相作为拓展延伸的对象,这样,也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拓展延伸时文本缺乏的困惑。

品悟文本须像朱光潜先生说的,“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语文老师只有主动培养严格精细的阅读品质,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品悟对提升学生情智品质的重要性,才能够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进入情智盎然的语文世界。

第五篇: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qq.com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示儿》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句话中体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会为什么“简单” 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

品故事、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