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修改图形》教学设计-林锦阳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24-101308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8 12:58: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修改图形》教学设计-林锦阳

《修改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画图的基本工具,然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图画作品,对于整个单元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会对之前的作品进行修改,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出现的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本课主要介绍“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四种工具,在讲解“选定”和“裁剪”工具时,还配合讲解了“编辑”菜单中的“清楚选定内容”命令。

教材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光芒四射的太阳。主要介绍了“橡皮/彩色橡皮擦”工具,学生应该不陌生,绝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了,但对于背景色是否与画纸颜色一致的问题,平时注意的学生可能不多,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

第二部分:弯弯的月亮。主要介绍了使用“选定”工具配合“清楚选定内容”命令删除图形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种方法可能了解不多,教师应该着重讲解,要讲清、讲透,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关于“探究园”中“裁剪”工具的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总结发现分别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使用“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裁剪”这三种工具来修改图形。

第三部分:闪闪的星星。主要介绍了在“放大镜”工具的配合下对图形进行修改的方法。这个知识点比较容易,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放大镜”工具一般只是配合其他工具使用,在完成画图后,还要还原到正常大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

能够对图形进行合理的修改。

2、过程与方法

在画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过程中,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修改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太阳、月亮和星星,让学生了解修改图形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难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对图形进行修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对于“画图”软件已经比较熟悉,也明确了工具箱的使用,对于在工具箱找到“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工具,应该不会有问题。同时对于之后学习《画多边形》时选择工具、《复制与粘贴》时选定对象也起到知识铺垫的作用。

三年级学生也正处在一个天真时期,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也充满着好奇、热爱之情,让学生画“太阳、月亮、星星”,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好课堂,定能成功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内容,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太阳、月亮、星星”这幅画来学习多种修改图形的方法。

对于一些小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探究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如颜料盒中的背景色与画纸颜色是否一致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先设置疑问,后小组讨论,最后一起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游玩吗?生:喜欢!

师:在什么样的天气你玩的最开心呢?生:有太阳的天气。(春天、秋天属于季节)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光芒四射的太阳”,让我们带着一个愉快的心情开始今天的“欢乐之旅”!(出示“光芒四射的太阳”范例)

师:大家看一下老师的这个太阳,和我们之前画的太阳有什么区别?(光芒断断续续)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实现这种效果吧!(板书:出示课题《修改图形》)

2、复习旧识,学习新知。任务一:画出一个红太阳。生练习,师巡视。

任务二:光芒四射的太阳(板书)。

师:同学们非常棒,都把太阳画好了!接下来,我们怎样来把“光芒”变成“光芒四射”呢?

生:擦一点点。

师:擦掉多余的线,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生:橡皮。师示范使用“橡皮/彩色橡皮擦”工具,提示选择合适的大小。(板书:橡皮擦——选大小——擦不要的部分)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师小结:使用橡皮擦时需要注意选择好橡皮擦的大小,还有颜料盒中的背景色要与“画图区”背景色一致。

任务三:交叉两圆变月亮。(板书:弯弯的月亮)师生一起画交叉的两个圆(无颜色)。

师示范使用“选定”工具,并选择第二种模式,拖动,选定要擦除的部分。生练习选定要擦除的部分。

师边演示边小结:使用“选定”工具后,准确的拖动选定要擦除部分,其中应选择模式二。

师:选定好之后,我们用“编辑”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内容”命令来擦除多余的部分。(或者在选定的区域内右击,选择“清除选定内容”)。

生练习,师巡视。

师:你的弯弯月亮完成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生答。师:我们一起来帮同学解决问题。(生帮生)

(两交叉圆的交点不在一直线上,不规则区域的选定,我们需要用“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来圈出需要选定的区域)

师示范“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师小结:“选定”工具只能选定矩形区域,如果要选定不规则的区域,可以使用“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任务四:给弯弯月亮涂颜色。生完成涂色。师巡视。

师:在涂色过程中你有遇到问题吗?(整个背景一起有了颜色)师:哪位同学知道原因?生:月亮有缝隙。师:解决办法是?生演示解决问题。(补好缝隙)

师小结:非常好,我们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了,下次如果还出现这种情况,自己会解决了吗?

3、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你们学的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 师: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画“闪闪的星星”。

【板书设计】 修改图形

一、光芒四射的太阳

太阳——“橡皮擦”——选择合适的大小——单击擦除不要的部分。

二、弯弯的月亮 交叉圆——“选定”——选择要擦除的部分——“清除选定内容”——涂色。

第二篇: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修改

认识图形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识别。感受“形”与“体”的联系。

2.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能判断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形状。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美化思想和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从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感受“形”与“体”的联系。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活动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学数学,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感受图形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能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积累对数学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运用请朋友进课堂的形式,将各种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一开始以摸物体游戏为切入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雪地小画家”画平面图形,运用找脚印,画脚印,分一分,认一认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面”从“体”出,再让学生摆图形,接着又安排了认图形、说图形,本环节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通过“闯关”活动,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感悟“形”和“体”的关系。最后运用“礼物”平面拼图,让学生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以活动为学习载体 活动一:摸物体游戏。

师:这节课我们请来了几个朋友,它们躲在口袋里,课前它们悄悄对老师说,先得玩个游戏,它们才愿意出来。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你把手伸进袋子里随意摸一个物体,然后告诉大家你摸到的物体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方方的,平平的...... 生2:正方体。

学生摸到“长方体”,另一学生上来找这样的物体......(复习立体图形)

(利用 “玩游戏”请来的四个朋友一起上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本课充满兴趣。创设了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画平面图形。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好,它们非常高兴和你们做朋友。瞧,它们来了。(出示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名称。)1.找脚印

师:还带来了它们玩耍时的照片“雪地小画家”和大家分享。师:雪地上有这么多漂亮的脚印,猜一猜这是谁的脚印? 生:上黑板指一指 师:长方体的脚印呢? 生:指一指 …… 2.画脚印 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的脚印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笔画下来……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立体图形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搬好后动手剪一剪,把脚印剪下来。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请4位小朋友上来剪一剪。

说一说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生2:我是从正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小朋友的表现棒极了,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平面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3.分一分

师:刚才的四位老朋友悄悄地离开了课堂,留下了各自的脚印,让它们成为了我们的新朋友。它们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来互相熟悉一下。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听好口令按要求排好队上来。第二,请把你剪好的图形拿上来,然后找一找黑板上有没有哪个图形和你手上的图形很象,贴在它下面的蘑菇房子中。(学生活动,将手中的图形贴蘑菇房中。师生共同评价)

4.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通过“雪地小画家”画平面图形,运用找脚印,画脚印,分一分,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活动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三:摆图形

师:认识了这四个图形,你能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牙签摆一个这样的图形吗?

师:说说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生5: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力求创设宽松的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活动四:认图形

师:为了出行安全方便,道路上有很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活动五: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从生活中具体情境入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闯关练习——加强了双基训练

师:我有一个发现,这几位新朋友已走进了你的心里,信吗?让我们 一起玩个闯关游戏,验证一下。第一关:涂颜色

师:瞧,这有好多的平面图形,让我们帮他们穿上漂亮的外衣吧!每种涂一个颜色。

第二关:数一数,填一填

师:问题一 圆有()个 先找圆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这些图形有的平着放,有的竖着放,有的斜着放,它们都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有的这边长,有的这边短,他们都是三角形。第三关:连线(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下面的图形?)(以闯关的形式设计练习,题目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抓住了儿童逞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习热情。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加强了双基训练,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感受数学的美。)

三、全课总结——欣赏拼图、体验数学美

师:这几位新朋友真有趣,让我们再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平面图形)他们觉得小朋友在这堂课中表现非常棒,还留下礼物送给我们。

练习:小船,树,汽车

师:小朋友得先把他们都找出来,三角形?长方形?圆?正方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礼物吧。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我们也可以用这些图形做成很多漂亮的图形。让我们回家后运用这几位新朋友拼一幅漂亮的图形送给家人。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第三篇:教学设计 修改图形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放大镜“等工具的 使用方法。

2、能够对图形进行合理的修改。

3、在画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过程中,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修改图形。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难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对图形进行修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橡皮”、“选定”、“裁剪”等工具完成了对图形的修改,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对上节课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完成“实践园”中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新授 闪闪的星星

学生尝试画闪闪的星星 学生尝试,教师指导

学生演示如何用“放大镜”工具来画小星星,教师讲解步骤。步骤:(1)单击“放大镜”工具

(2)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3)在画星星的位置单击

(4)用“直线”工具画星星,并涂上喜欢的颜色

(5)单击“放大镜”工具,星星恢复原来的大小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三、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教后笔记:

第四篇: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最新修改

利用有趣设计,展开有效教学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认识图形》一课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维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进行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科书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体现了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教材的这些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生活中都是看到一个个的“体”,并没有独立存在的面。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及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且由于平面图形比较抽象,不能独立存在,在教学中,我按照:“从实物引入——感受面在体上——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活动感知图形特征”这样的思路来展开教学的,通过一些具体动手操作活动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摸平平的面,请出平平的面、体会与立体图形的区别与联系、给平面图形分类体会特点、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几个动手操作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了“面从体出”,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但对平面图形的特点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尤其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特点时,基本上很少有学生能清楚描述。在给图形分类时,由于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要求时不够规范、明确、直接、简单,所以才不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一、激趣不够,知识起点把握不准 片段摘要一:复习立体图形,导入新课

1、师出示立体图形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和它打招呼吧,并简单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球可以到处滚,圆柱可以前后滚,正方体方方正正的,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图形特点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单独说,而其他学生是跟着说,因此,老师在讲台上又用具体操作演示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比如球和圆柱的滚动、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方的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区别等)

2、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用这些立体图形搭建小汽车时,都用到哪种图形,搭建小汽车的哪部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搭小汽车的车身,圆柱搭小汽车的车轮。

3、师:为什么我们要用长方体做车身、圆柱体做车轮? 生:因为圆柱体可以滚动、长方体不能滚动,只能推动。师:为什么长方体不能滚动?

生:因为它下面是平平的,就只能推,没法滚。

师:你能上来摸一摸,它哪里是平平的吗?(生上台摸平平的面)师:请大家拿起你的小长方体,摸摸上面平平的面。(生摸平平的面)师:你能找到并摸一摸其他几个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吗?(生摸其余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师:说一说,你摸到了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几个平平的面?(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上台边摸边说。)

师:这些平平的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能想办法把它们请到这张纸上吗? 生:可以把它们描下来。

该生说怎么操作,师在黑板上示范怎样描。

师:你们能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像刚才老师这样做,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吗?

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请下来的这些平平的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它们叫做——平面图形。

反思:这部分是想通过复习立体图形到搭图形从而引出平平的面,并且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在上这课之前,我提前对立体图形以及搭小汽车进行了简单回顾,学生遗忘很大,我也在讲台上示范了搭小汽车,并让学生观察了一下怎么搭的,但是在正式授课时,学生还是只有5、6个优等生在回答问题,其余是跟着附和,且由于让学生自带了各种图形,她们开课就有学生在玩学具,并没有注意到老师授课的内容。总体感觉,虽然设计了看似有趣的问题和活动,但是,活动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够有趣,不能有效吸引大多数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而且利用这种形式来导入新课,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课后,我进行了反复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在这部分听讲不专注,到底是他们纪律不好,还是我的课堂不能有效吸引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处理?经过反思,我认为,这部分看似有趣的活动,实则只能让纪律好、能按老师要求做的优等生真正展开学习活动,而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我更应该设计巧妙的环节,来弥补学生听讲习惯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回顾用立体图形搭建小汽车这部分时,不应该只回顾或老师在讲桌上简单搭图形,而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吸引低段学生注意力方面的强大作用,设计有趣的动画课件的形式,更直观,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而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主动思考,自然而然投入学习环节,而不是只这样回顾一下,达不到设计的最初目的。

二、分类不详,分辨不清

教学片段二:用分类的方法探究平面图形的特点

师: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平面图形我们带来了很多,现在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所有平面图形(各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观察一下,你知道,它们谁和谁是一家人吗?请你给它们分一分,把“一家人”放在一起。先观察,确定分类的标准,再开始分类。

1、生具体操作,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只有不到10个人是按要求分的平面图形,而其余三十几个孩子,都是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在一起分,而且,分的没有标准,同一个孩子分的结果中竟然有多个标准,这边几个是按颜色分的,那边几个又是按大小分的,或又是按形状分的,还有一部分在玩图形,而大多数是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在一起分,有不到5个孩子分的较好,其中有会把圆分一类,把三角分一类,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一类的分法,还有按图形分四类的,投影展示后在说分类原因时,孩子说是因为他早就认识这四种图形,所以按不同图形分类的。)

反思: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想让学生通过“分”,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点,然而,在这个环节可以说没有起到设置的最初作用,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出示问题太大:“观察一下,你知道,它们谁和谁是一家人吗?请你给它们分一分,把“一家人”放在一起。“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也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这时,我让孩子们给图形分类,出示的问题看似有趣,实则我感到问题问的“太大”,让学生无法确定分类标准,无法着手去分,虽然也说让孩子们先确定标准,再分类,但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大部分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如果换成:从形状上看,它们谁和谁是一家人?明确指出分类方向——按形状分,虽然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我认为,这样问,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去做。另外,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把立体图形拿出来分类,并且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一类,(如把正方体和正方形分一类,当然,由于前面浪费的时间过多,当时我并没有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分,后来也没有问,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我分析,可能是孩子认为它们都有方方正正的面,而且正方形是从正方体上请下的。)我认为,也是老师的要求没有说明确,而且,在前面进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区分时,让学生体会的不够,只是做了简单的对比,由于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反复引导后效果不明显,只有个别学生说出了诸如:立体图形可以站在桌子上、平面图形站不起来,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等等,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来,老师在讲台上实物演示了可以站起来,而立体图形会倒下的过程,但由于没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习效果不太好。这个环节的设置,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并没有起到“感知图形特点”的作用,因此后来我带着孩子们简单归纳了一下图形特点。

总体反思:

回顾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是组织教学太差,纠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了“趣“的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无法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去,所以才造成了“教师讲得起劲、学生在下面玩的起劲”的师生脱壳情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尽管在设计之初,我自己觉得所设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真正授课时才发现,这些活动,趣味性太低,根本不能展开有效学习,让学生自觉参与活动。但这堂失败的课,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一、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有效的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他们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好玩的内容具有关注度,一旦他们不感兴趣,必然去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所以,为了能够尽量避免这些,展开有效教学,我们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让他们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的教学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与获得知识与方法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二、课堂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努力增加课堂趣味性

《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化零为整,同时,利用有趣的情境故事贯穿始终,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将教学内容逐步铺开,层层深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回顾我的课堂,在设计上看似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但细酌却衔接不紧、过度不完整、不流畅,看似前后联系,实则脱节严重,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充满趣味的教学氛围,学生自然不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影响了教学实效。

三。数学活动要求要明确、操作方法要示范、问题出示要简洁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问的“离学生近”、利于学生理解和回答,让学生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在提出活动操作要求时,一定要明确操作规范,给学生指引方向,首先让学生明白该怎样操作、要操作什么内容;接着,对于如何做、如何回答,要首先让会的孩子上台示范,其他孩子才会照样子说、模仿着做,同时,示范也是给个别孩子奠定因自身独特思维而有所创新的基础。

总之,通过这堂失败课的教学,使我明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自主投入学习为宗旨,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完整的情境中,利用有趣、巧妙的设计,展开有效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一堂课,能玩有所获,使教师通过一堂课,教有所得。同时,注重学生倾听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切实开展好课堂组织教学,达到预期教学实效!

第五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修改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修改案

西侯中心校 樊晨丹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察体验。

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班同学活动时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四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这么漂亮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提出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想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哪些知识? 预设:

1、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2、图形是如何放大和缩小的。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

板书:按4: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 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2、认识图形的缩小。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1/4,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1:4,宽的比也是1:4,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4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观察一下1:4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小)小结: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3、讨论辨析

P25练一练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例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缩小后的图形?

4、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小结: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五、巩固练习:

P25练一练第2,3,4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1 放大到原来的4倍 对应边×4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形状:相同 大小:不同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1∶4 缩小到原来的1/4 对应边÷4 缩小后边长 原图边长 形状:相同 大小:不同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比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按比的意义放大和缩小图形,并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只有长方形的每一条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学生概念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经历过程。生活中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今天所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学生原有的认识怎么办?教者应充分考虑到,从本节课的教学上看,我充分注意到了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但其中有些地方处理还是不够智慧。

2、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的引领,必要时的小结与提问,可大大提高师生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对于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可以从图形的对比中概括出来,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修改图形》教学设计-林锦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