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四年级科学 第3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4-105349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8 19:12: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 第3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

第3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篇:跳动起来会怎样二(教案)

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第三篇:跳动起来会怎样 科学教案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随县均川高小 占广东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顺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给身体运动带来的作用,在学生关注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后,已经不满足于研究身体的外部结构,兴趣开始转到对身体内部的研究,教材及时安排了对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的研究。本课是由外到内研究的开始,引入了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呼吸系统,并着重为学生理清呼吸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和呼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中曾经涉及到测试平静状态下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也曾经涉及到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在学生认为:我们吸进的都是氧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本课以这一点学生的错误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实验,阅读科学家的研究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由于内容较多,所以在教学时必须有所取舍。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提出简单的收集气体的方案,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并能通过对火焰熄灭的观察了解到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让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2.过程与方法:亲历探究气体成份是否一致的实验过程,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猜测,并会根据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设计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的实验,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验证自己的假设;

会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并能关注其它气体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用打火机点燃物体,(2)了解学生对气体成份的掌握情况。

2、教师:课件(1分钟计时器,人体相关呼吸器官图,人体的气体交换动画示意,科学家的气体分析资料,排水法收集气体过程等),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水槽,打火机,竹条,吸管,塑料袋。

3、学生小组:塑料袋一组四个,每组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吸管一根,水槽,打火机,竹条。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这个游戏和呼吸有关。1.(用手势示意一呼一吸,上升吸,下降呼),准备,看教师手势,跟着教师的手势呼吸,用手势指挥学生的呼吸,由慢到快,突停。

呼吸的快慢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不要故意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设计意图:呼吸系统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平时我们的呼吸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进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级神经系统在作用的结果,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呼吸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在这节课内,我们都需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2.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多少次?你知道怎样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吗?得出:一呼一吸就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钟,开始测试呼吸,请记住自己的测试结果。(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已经接触到了测试自己的一分钟呼吸,了解了一次完整的呼吸以及怎样测试的方法,课前稍作说明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测试。)

(二)游戏结束,开始上课。一)、跳动后的呼吸情况。

1、如果现在跳动一会儿,呼吸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跳动起来会怎样?

请大家自由原地跳动一分钟,然后立即看时间测量自己的呼吸。请几个学生汇报呼吸次数,挑选几个学生的汇报记录在表格上。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了)。

(设计意图:提出“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在于让学生思考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理解到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事实,而对事实的本质还无法理解的。)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提问: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希望学生回答:到达肺部。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课件展示)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2.提问: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汇报(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

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课件展示并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看,对于呼吸器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是对于自己身体内究竟哪些器官直接参与了呼吸,属于呼吸器官这一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对呼吸器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整理。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到口腔和心脏参与呼吸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口腔是辅助呼吸器官,而心脏,由于气体并不直接到达,因此不属于呼吸器官。最后安排一个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提问: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计学生回答:氧气被吸收了,呼出了二氧化碳。

师板书:吸进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提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吸收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A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1.我们一直在呼吸新鲜空气,人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示一个塑料袋)如果让你反复呼吸这袋空气,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演示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把鼻子和口都罩在袋中,呼吸时口袋会发生大小变化,说明操作方法是正确的。

开始实验,让每人反复呼吸至少15次,如果感到难受了,就立即停止,并把口袋袋口拧紧。

2.汇报:反复呼吸一袋空气,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B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的不同。1.观察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

师出示两瓶气体,告诉学生一瓶是新鲜空气,一瓶是呼吸过的气体。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瓶气体有什么不同。估计学生很难用肉眼能够看出它们的不同。

2.提问: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吗?或者是氧气含量要比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实验体验,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能让学生思考我们呼吸的意义,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呢?还是两种气体和其他气体都具备?从而体验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后可能会提出,呼出的气体中包含了一部分的氧气,原因是反复呼吸的过程中,前面几次呼吸没有感到难受,是越往后越难受,但这只是学生的一个猜测。但讨论的结果是我们既吸进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同时我们也呼出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那么必然是吸进呼出的气体成份发生了变化。怎样才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确实少了呢?于是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步关于呼出气体中氧气有多少的研究之中。)

3.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事实,(点燃竹条)竹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支持燃烧的氧气,而其它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你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

情况一: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用点燃的竹条放在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不能燃烧了,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

用点燃的竹条放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下才熄灭或者没有火焰了但是还有火星,说明呼出的气体只含有少量的氧气。

情况二:点燃的竹条在新鲜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能继续燃烧,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氧气。

情况三:点燃的竹条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物体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或者是慢慢熄灭的,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只含有少量的氧气。4.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讨论后课件演示收集气体的过程(照片),教师解说并提示实验的注意点: 收集空气的方法:灌水――倒水――盖上毛玻璃。

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方法:灌水――在水底翻面――轻提,不要离开水面――吹掉吸管内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盖上毛玻璃。

5.做对比实验。

学生收集好气体,教师检查后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出示提示:

1、点燃的竹签要慢慢放入瓶中,放入后盖上毛玻璃。

2、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想想说明了什么?

3、实验结束后请小组长立刻整理好实验器材。师下发打火机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6.实验后小组汇报研讨。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竹条在空气瓶中燃烧了一会儿,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马上熄灭了,没有氧气了,只剩下二氧化碳。那么追问:火焰是怎样熄灭的呢?是很快的熄灭还是慢慢的熄灭?说明什么?有没有观察的更仔细的同学?火星也没有了吗?

还有火星,还会继续燃烧一会儿,又说明什么?

小节: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实验时,由于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习惯不同,能观察到的实验细节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实验细节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虽然已经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但最关键的是能否关注到更多的实验细节,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是否能深入,并得到正确结论。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第一、关注到更多的实验现象;

二、发现实验现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学生的观察中往往会只关注到火焰的熄灭,而忽视了对火星,白烟等现象的观察,在讨论中必须指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比较发现实验中出现的火星等细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由此可以推测出呼出的气体中还是存在着氧气的。)

提问: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氧气的含量又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实验。

竹条是怎样熄灭的?――根据时间决定是否演示。四)、研讨呼吸作用的意义。1.阅读资料,分析比较。

科学家对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份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00克空气中包含了78克氮气,21克氧气,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请比较表中上下两行不同颜色的数据,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家发现了人体呼吸的秘密: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设计意图:上课所进行的实验是比较粗糙的,必须引入更加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进行量化的分析。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和分析,学生能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确存在着氧气含量不同的差异,并且通过比较能深入认识到其它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意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2.提问:人体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又说明了什么? 预计学生回答:运动后需要更多的氧气,造成呼吸加快。

3.运动员经常在参加运动,运动员的身体都很健康,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呼吸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展示资料,出示可乐瓶)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500毫升,当于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出示可乐瓶肺活量计,让一个学生测试。指导:吸足一口气,完整呼出。实验后分析:测试学生肺活量和运动员肺活量的差别。

4.运动一段时间后,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大家课外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实验,分析,和出示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学生很快就能推断出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以及运动和健康的关系,至此,本节课水到渠成。)

第四篇:《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一晃,学校的大奖赛过去了。赛前的那种担忧,我似乎还没有深深的体会到,就匆匆而过,想起那节大奖赛的课,我还历历在目。我上的是《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这是四上年级的《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的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其主要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难点是通过设计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了这一事实,并能关注气体含量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回过头来,看这节课,从课的导入,运动前后测定呼吸的次数,到呼吸器官的认识,看似一路顺风,环环相扣。紧接着,我自信的提了一个问题:到达肺里的空气又呼出来,和原来的空气一样吗?学生都说不一样,我也没有追问: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而是又自信的、错误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孰不知我们的学生原来是这样理解的:人体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

我兴奋地继续问话: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 学生一下子蒙住了,冷场,我有些心慌。有个学生偷偷看了一下课文,说到了用保鲜袋,引出收集反复呼吸的空气、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这一活动。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保鲜袋让学生体验,学生直接用保鲜袋套在嘴上,反复呼吸一袋空气,可能是呼吸困难吧,大部分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几次摘掉保鲜袋,教师着急,认为学生的实验不够规范,实验结束。汇报:你在反复呼吸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闷了 生:有点热

生:胸口很难受

……

师:你的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课上到这里,应该有两个很好的切入口,一是刚才实验时,老师发现你们老是摘掉保鲜袋,为什么?你是在第一次呼吸时就摘掉吗?假如我们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的话,第二次吸入气体该全是二氧化碳,那我们又该是什么感觉?二是教师可以追问:全是二氧化碳吗?看看你们刚刚反复呼吸过的塑料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是很容易发现塑料袋里的水蒸气的,那么,呼出来的气体中可能有什么?你打算怎么证明呢?

可我没有抓住这个时机,而是匆匆过了场,进入下一个环节。怎么再次来证明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不一样,怎样来收集呼出的空气?这是教学的难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想到采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的确有点难,可是教师事先也没有充分的引导准备,没有意识到这点,到了这个环节,卡住了,不知道该怎样点拨学生,教师的无奈,学生的茫然,教室里有些混乱,有些学生按不住自己的兴奋,开始动起来,有些开始悄悄说话,显然。教师也慌了手脚,自己做起了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实验。在教师的演示中,学生安静了许多,课继续往下,有了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实验也就不难了,但是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空气有什么不同?竹条的熄灭与空气的成分的改变,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似云里,似雾里。

课后我抽测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的区别主要是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

【感受】课显然是失败了,回想自己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问自己,不断的问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1、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原来我的学生不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一个老之又老,永恒的话题:我还不了解我们的孩子。我告诉自己。

本课是修订版的教材,课前我没有调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情况,就进入了课堂。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有的认为是空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只有极个别学生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大量的氮气,少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而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不但有二氧化碳,也包含有氧气等其他气体,只是它们的含量有所不同。而课后,绝大部分的学生的概念都停留在吸进的是氧气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认识 2 上。学生的前概念和正确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课前没有正确认识这种差距,课堂中更没有给学生架起认识这种差距的桥梁,犯了教学中的大忌。难怪课的目标没有达成。关注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能否顺利的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2、40分钟的时间涵盖的教学内容太多。我忘记了自己的学生是一群课外知识不太丰富,却纯真可爱的农村孩子,对空气知识的掌握不是那么全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40分钟里,我让学生体验了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变化,认识了呼吸器官,又体验了反复呼吸呼出的气体,在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时,希望学生能想到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并能小组合作规范的收集气体,再次操作用点燃的细竹棒伸进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细竹棒的火焰变化来验证气体的不同,最后出示一组科学的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对比数据,让学生真正明白它们的不同,得出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在课的最后,我又测定了几个学生的肺活量。活动之多,我事先没想到,我没有挖掘教材的深度,而只是为了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匆匆走过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看到了这种关系。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这次,我在课前调查了学生对空气知识的了解情况,知道了四年级学生对空气成分的不熟悉,针对我们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把该课分成了2课时,我把了解跳动前后的呼吸情况以及猜测的原因。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以及反复呼吸呼出空气的体验,初步得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空气的不同作为第一课时,而把收集呼出的气体、对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不同的验证实验、认识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含量不同以及肺活量的测定作为第二课时。

于是,第一课时的开始,我们进行平静时的呼吸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的测量,学生明显感到呼吸次数的前后变化,为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学生当然把运动和呼吸联系起来了。接着认识人体内的呼吸器官就变得很自然了。课堂上,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人体的呼吸器官,请学生找找自己的呼吸器官的大致位置,又粗略的演示了人体呼吸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趁着这个势头,我赶紧提问: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里,又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生很纯朴,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达肺里的空气都呼出来了,此情次景,教师作了充分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一部分进入了血液,一部分和着血液里排出的气体呼出了体外,追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 3 气体是在什么地方交换的?这时应该是水到渠成吧,所以我们说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一样吗?

教师问:你猜测一下,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反复呼吸呼出的气体,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这一次我给学生多准备了一根吸管,保鲜袋套在吸管上,用嘴对着吸管呼气。保证了实验的规范性。

体验后汇报: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闷了

生: 胸口很难受

……

(一样的回答)

教师追问:我们觉的闷、有点难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二次体验:体验反复呼吸呼出的空气,你大约在第几次呼吸的时候感觉到难受了?

再次汇报:我们感觉难受,说明了什么?呼吸新鲜空气会难受吗?是不是一开始就觉得闷、难受?

学生1: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学生2:与原来的空气不一样了?

教师:全是二氧化碳吗?如果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第二次吸入的该全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该是什么感觉?现在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感到难受呢?那说明了什么?

教师:再看看塑料袋,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塑料袋内附着小水珠。

教师小结:除了水蒸气,呼出的气体里面还有什么?是不是真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到底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怎样的不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课后大家去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样的结束,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希望学生能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火焰熄灭这一事实,迁移到验证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不同的实验上来。

【感受】第二次教学,我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也给了自己一个空间,4 虽说变成了两课时,活动少了,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含金量高了。认识呼吸器官,在自己身上找呼吸器官,小小的活动,学生学的扎实了,粗略的人的呼吸过程的课件演示,也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一个简单的呼吸体验活动,活动结果的分析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果吸入的是氧气,但是我们在吸入的时候并没有把氧气分开来,而是一袋空气基本上被吸入了,也就是说吸入的还包括了其他气体,明确我们吸入的是新鲜空气。个别学生从反复呼吸这个实验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应该是在第二次吸入呼出的气体的时候感到难受,而不是过一会儿才感到难受,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不单单只有二氧化碳,可能还有一部分的氧气,观察呼吸用过的保鲜袋,发现袋内附着小水珠,又知道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个个活动、一个个事实都让学生感觉到了呼出的气体不单单是二氧化碳,那还有什么呢?我们的学生很聪明,但是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呼出的气体中也包括了氧气,你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确实不存在氧气或是氧气含量很少?课结束时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希望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这个实验,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通过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是否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用事实修正了学生原有的片面认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科学概念。

总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有效利用教材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正确科学概念形成的奠基石,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我们的学生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

【题外话】教师语言的魅力的重要性。一堂精彩的课,老师凝炼、准确、激情的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渲染课堂气氛。我在这方面还差很多,语言过于平淡,起伏不大,而且老师自身说的过多,平时应加强锻炼。铿锵、神秘、抑扬顿挫的语言能让课堂更富感染力,使课堂更精彩。

第五篇: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参考教案

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提问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等(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2)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四年级科学 第3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