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24-105307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8 13:17: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

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份:清明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冬月:冬至

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

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 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

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 灶

扫尘 春 联 年 画

年夜饭

守 岁

爆 竹

拜 年 4.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

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远求海内珍藏本

快读人间未见书

5.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

五、小结

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你都有哪些好方法能帮助我们研究了解这些节日呢?

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

听长辈们口述有关民俗故事

实地进行考查

从年历上查找

利用网络进行查找相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住有关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的传说、故事。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

中国传统节日

——— 汇报交流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 :

1、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成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及其由来和节日习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深内涵,并能够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3、在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

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陶冶爱国情操。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入

谈话:开学几周以来我们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分成四个课题小组,制定了研究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愿意和大家谈一谈你的收获吗?(板书课题:中国传统节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内容,做好交流的准备。】

二、汇报交流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结果。预设:

1、中华传统节日及由来小组(1)制作精美的幻灯片;(2)讲故事;(3)截取视频;(4)图片等;

2、传统节日习俗小组(1)视频;(2)图片;(3)手抄小报等;

3、描写节日的古诗词小组(1)配乐诗朗诵;(2)视频;(3)音频;(4)网页;(5)手抄小报等;

4、教师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的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从多方面、多角度交流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精髓。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三、自评互评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华传统节日,走进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和画,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老师很感动,感动于你们的积极探索的态度,也感动于你们各种各样的形式。我觉得你们已经收获了很多,能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最深的感受吗?

预设:

① 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与组员合作解决问题。② 我了解到了很多传统节日的来源。

③ 我能够讲出几个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给大家听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然流畅的表达内心情感,将热爱传统文化之情表达出来。】

四、教师小结

小结: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在这次活动中,看到同学们的精彩汇报之后,老师觉得我们中的每个同学都很棒,有句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如本次学习一样,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设计意图:总结全课,提升信心。】

第三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 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 讲仁 义 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即体现竞争也体现了和谐 用当今的话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些都是其利也

宗法制的存在不利市场经济的发展 专制主义 缺乏人的自由 民主难以发展

过分强调忠的思想 使人与人的关系看似相亲相爱其实是主人和奴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精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和重视,例如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精华内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弊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话的等级森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现出对权威的不盲从。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我国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法律上的平等。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发生“莱温斯基事件”后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受到多名部长的严厉指责,场面非常难堪。我对此印象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

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盛产“潜规则”的国家。所谓潜规则,就是不能摆上台面的规则,即法律、规章制度和明文规定之外的规则。潜规则盛行是整个社会缺乏法治观念的体现,严重败坏了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国家试图一一进行纠正。平等性写进了宪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法制国家建设。但是这些糟粕文化的残余依然存在,真正克服它们还需长期的努力。(作者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历史学博士)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共存。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人们所见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般人看问题是从对自已有利为好、无利为不好开始的。只的站在客观公正的、对人类和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较为公正的分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而维护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由孔孟之道形成的儒家文化,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烙印深深地烙在近代每个中国人的心上。中国人从古至今企盼的只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朝廷。岂不知:没有一个好的社会体制、再好的皇帝也会变坏的!毛泽东和共产党好不容易建立的这个类似封建社会的一党专制的社会,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吏治腐败,大陆政权的一党专制是产生吏治腐败的根源。一党专制的社会体制使我们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徘徊。邓小平一边搞改革、一边镇压人民民主运动。邓把自已放在人民的对立面,反在声称自已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声称他在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难道就是一边搞改革,一边制造腐败;一手镇压人民民主,一手制造封建专制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出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从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可以看出;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弊端的荼毒而不知醒悟!

在中国讲的是为人处世。一个人要想立身社会,重要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被历代文人政客视为生命的“中庸之道”。一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庸之道”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中庸之道”是封建社会维护稳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封建社会的稳定和人与人这间的和睦相处。当今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出走封建社会专制的阴影。“中庸之道”还是当今绝大部分中国人奉行的法宝。忍辱负重、忍让,在“能忍者自安,知足者常落”的中庸之道思想指导下,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是当代中国和中国人落后于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

朱大可在202_年3月24日的《钱江晚报》上著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弊端:1.帝国专制制度对奴性的培育,以致独立人格无法确立。2.儒家教义对终极信仰的制止。它把所有人的关系限定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放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放弃了人和神的关系,放弃了内在的超越和终极关怀。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拒绝言说神话和童话,以致中国上古的起源神话荡然无存。

第四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不松懈,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学习传统文化 幸福中国企业。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传统的宇宙观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传统的政治观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传统的人生观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传统的社会观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传统的价值观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