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小课题研究报告
五年级小课题研究报告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 立项号 XXXKT-XXSX105 课题名称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 负责人 程晓莹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本次小课题从XX年9月开题至XX年5月结题,历时9个月;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 第一阶段:记录、整理错例,建立“错例集”。
第二阶段:系统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写出“错例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并不断完善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积累“课例、课件、论文、校本教材”等相应的成果。
从开题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有关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记录、收集、整理工作,并形成了“常见错例集”;同时,我们将完成第二阶段分析错例出错原因的工作,将形成“学段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和“单元易错题小卷”三项成果。
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实时、映像记录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数学作业中常见的错例,整理成“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作业常见错例集”。9月份开始,我们课题组经过商议,制定并明确了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收集的范围、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课题组的王静老师负责一年级和二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李晓锋老师负责三年级和四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吴滨老师负责五年级和六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老师在明确了具体要求后,指导自己负责年级的数学老师及时收集本班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
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要求如下:
·对象及范围:小学数学作业、一年级至六年级数学书和练习册中常见的错题。所谓常见错例,主要是指本班有15%以上的学生出错的习题。
·收集方式:带课数学教师,用照相机及时将学生作业中的错例拍下来;然后将其电子文稿存下来;课题组负责老师每月负责收集、整理一次。
·成果:XX年1月之前,课题组老师将自己负责年级的、本学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整理,并制成“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存档。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每位带课老师收集的错例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和集中,最终形成了每个年级约30道典型错例、六个年级共计约200道的典型错例,制成了电子版和纸质版两个版本的“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包括:一年级常见错例集、二年级常见错例集、三年级常见错例集、四年级常见错例集、五年级常见错例集和六年级常见错例集。
分学段对常见错例进行分析、解析,完成“学段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完成了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分学段,即: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对每个学段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小学低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小学中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和“小学高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三份材料,在分析报告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本学段,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有哪些类型? 2.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出错原因是什么? 3.针对这些错例,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课题组老师首先对每个年级的“作业常见错例集”进行的深入的分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了自己对错例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向自己负责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展示了“本年级的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并和带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学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报告”的撰写,并将报告反馈给带课教师,指导老师们的教学。
分年级、分单元针对常见错例进行集中优化,设计制成“单元易错题小卷”。
在对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往往是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容易忽视或者技能不过关的地方。因此,我们一边收集和整理错例,一边以单元为单位,针对这些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经过老师们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辛勤负出,现在,我们已经制作完成了以单元为单位的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至六年级上册的“易错题小卷”共计约50份。“单元易错题小卷”的具体情况如下:
·题量控制在7道以内,主要体现问题的多种形态,展示解决问题的多个策略,不提倡机械的重复和叠加的训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尽可能以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问题,如:情境、图示、图表等,因为直观的形式有助于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带课老师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单元易错题小卷”对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单元易错题小卷”已经跟随我们课题的研究使用了一个学期,调查发现:“单元易错题卷”有针对性,能突出难点问题,对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实效、减轻重复性的机械劳动非常有益。可以说,“单元易错题小卷”已经成为我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针对学生容易错的题,老师们只有反复的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测评前,学生的各科的课业负担非常重。有了“单元易错题小卷”,老师们感觉很有针对性,学生的书写量也明显的减少了。“单元易错题小卷”也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收获。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作业常见错例搜集、整理及时,但对错例的分析不深入、缺乏专家引领。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对错例的及时收集、整理和归纳;而且,针对错例,带课教师也能进行及时的反馈,如,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错例,对错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但是,教师在后续教学的完善、提高教学方面,缺乏专家的引领。一线教师对于错例的认识水平基本停留在原有程度上,最多只是给予了更高程度的关注,并未在具体的解决策略上有一定的突破。
例如:低年级解决问题时有一些例如“够不够?”、“怎样更合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列出的算式不规范,老师较难把握怎样的形式更加科学合理;中年级的“搭配问题”、“租车问题”学生该如何列算式,如何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高年级的“0是不是偶数”、“排队有多少种站法”、“盒子装球有多少种装法”等等在质数、合数的应用、数的奇偶性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一些争议。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争议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看法,观点不一,而且囿于教师本身认知程度有限,所以很难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供大家使用。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学科专家的指导、引领,那么,教师在对问题的认知及解决策略方面会有一个提升,在提高教师数学教学基本素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易错题小卷”的电子排版有一定的困难,展示不够规范。现阶段,我们对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上册的常见错例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搜集,而且针对错例,配套研发了适合本校、本班学生使用的“易错题小卷”。现在,教师电脑的水平参差不齐,练习小卷的排版存在较大的困难。
数学学科中涉及的图形、符号,小卷的合理排版等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以,我们现在的“易错题小卷”大多数以手写为主,电子排版的数量非常少。而且手写出的题在图形的表达、情境的预设方面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和规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自己的现有实际,正在尝试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问题:
开展三级教研活动,加强同伴间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成长。
现阶段,我校数学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有:每两周一次的分学科教研活动;每周二下午一个小时的集体备课;同年级带课老师遇到问题时的随机交流。
在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主要是以“观摩教学、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就某一数学专题开展的研讨和交流。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及时了解、学习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时了解现阶段数学的发展状况,领悟、感受一些新的教科研动向和发展。
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上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二是明确本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老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错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升。
平时随机的教学研讨更有针对性,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寻求同伴的帮助。
这样的三级教研以同伴交流、共同成长为基础,以专业培训、理念引领为指导,对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帮助。加快校本研修工作的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
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学校的培养也很重要。本学期,在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学校都有一定的发展。
例如,为了提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热情、督促教师按时完成课题任务,我们学校分别在课题的开题、中期、结题三个关键时间点安排了三次交流、培训会;同时安排了“教师电脑应用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电脑的水平和技能;另外,我校还开展了针对提高教师基本功的“三笔字比赛”、“演讲比赛”、“讲解技能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能否按期结题
课题依照计划稳步推进,能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程老师: 您好!欢迎您参与市级小课题的研究。我是您的指导教师毋老师,欢迎我们就小课题研究展开交流。阅读了您提交的开题报告,我认为优点是:开题报告符合格式要求,内容充实,方法具体,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多样,有指导意义。建议您改进的方面是:课题的界定有些冗长,版面排版应注意整体性的规范性,如有问题要及时沟通,以利于以后课题研究的开展。希望您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祝您工作顺利。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
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官庄中学学课题组
执笔:明德彬
各位专家、领导: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2011年9月开始,我们小组申报了这一课题,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深入“读中感悟,悟中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缘由
初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初中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而初中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易分散,自我参与意识差。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课堂上,尽管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学生个体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机制、心理活动看,学生要获得的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的整体领会,这种心理活动方式更体现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初中生身上。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新理念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提升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2、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问题形成子课题,从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读中感悟,悟中积累”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自2011年12月立项以来,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设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现将我们具体的实施措施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朗读,以“读”为主线。读是语文教学常用而重要的方法,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方式。扎扎实实读好每一篇课文,确保每一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每次读要有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要体现渐进的过程,要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在让学生在尝试性的读中感知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质疑精思,领悟语言文字内涵;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表达方式,掌握读的方法。
3、多种教法结合,“读”中求悟,整体体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借助表演、转换角色、看图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悟”中自得。
4、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迁移创新。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阶段性成果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当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我轻轻扣响学生的心灵之门:“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呢?”很多同学都说用“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西西失去了双腿,小朋友游戏时,他只能静静地坐着;小朋友奔跑时,他也只能静静地坐着……,西西是多么可怜。我又引导:“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希望西西振作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让我们朗读时,把希望传递给西西吧!”朗读时,淡淡的忧伤中让人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希望与热情。这份情感体验是多么珍贵。这份美好的朗读,渲染了课堂。再如教学《王小二》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小二。”我让同学们读句子后问:“你们读句子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难过!”我趁机引导:“难道你们仅仅感到难过吗?日本侵略者惨杀了我们无数中国百姓,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再次诵读时真是声声动情,仇恨之火瞬间在心中涌动。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并不乏味,因为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抓住“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为了找水喝都到过哪些地方,进一步体悟到乌鸦找水过程中的辛苦。品读句子时,学生很自然地放进了情感去读。《爬天都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教师抓住“终于”一词引导理解,学生从中体悟到爬天都峰的不容易。品读时,自然地读出了味道。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二、演读,促进生活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辅助,促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演中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
1、创设动作演读:指导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通过做动作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数房子,从而发现新房的美。教学《拍手歌》时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不仅增强了读书的情趣,也读出了韵文的节奏美。“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不管是做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的样子,抑或是摸着脑袋不知所措的神态,还是拍着小脑瓜思考的表情,都是那么有趣。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感受到焙茶手劳动的艰辛。
2、角色体验演读: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景,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演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升华体验。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情节吸引人,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读狮子的话,可适当模仿帝王的口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读猫头鹰的话,读出他的神气;读袋鼠的话,读出他的激动;读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3、运用生活实践演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生活实践,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应用的实效性。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在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再如《比尾巴》一文,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读问句时,教师引进“播音员”这一生活角色,让学生以播音员的形式朗读六个问句。教师这样引导:比尾巴大赛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什么?哪位“播音员”来给我们报这六个项目?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朗读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读,增强思维体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长有丰富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维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中联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它事,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库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朗读中再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边读“话”,一边想“画”,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仙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从影视里看到过的画面,在想象中读书,就仿佛置身于北海的楼台亭阁之中,能读出如幻的梦,飘飘欲仙的意味来。又如《登山》一课有这样的文字:“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开始闪烁着光芒。好象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不能只限于解读句子的表层意思,必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大自然图景,在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把作者描绘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合理地推想出它的具体情景,这样理解文章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还不够全面,立足本课题的拓展性研究和深入性研究不够,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急需提高。
2、课题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研究还较肤浅,有的教师由于对评价课题缺乏整体构思,对承担的职责、具体任务还不很明确,把课题当作任务,被动执行多,主动研究少。、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生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对学生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但在评价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而教师给学生评价时,很多带有情绪化的因素左右着评价的结果,到底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4、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此外,与其他课题组之间团队协作攻关的制度和措施不完善。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
研 究
官庄中学 2012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报告
开发区中学
李华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小课题研究报告 开发区中学 李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将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建设,完善我校的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语文熏陶。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总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拓宽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读通文言文。
4、通过无命题自由习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自由写作的能力。
(二)预期目标
1、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
二、研究措施:
1、建立课题组,形成管理网络。
由校长顾问,教导处监督,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教研组长、组员具体开展,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运行。
2、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实施“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组内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弄清“学法指导”的实质和任务,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3、强化过程,加强全程管理。
首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研究者明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其次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学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实施指导,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再次是开设学法指导课,选择课题承担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上好实践课,供大家观摩学习;第四是督促全体组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
4、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法指导实验研究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我们的研究重点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法指导上:
⑴ 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题地位。
⑵ 指导学习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心理倾向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在课堂后进行交流总结。
⑶ 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文献法、个案法及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实验的组织与领导(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组长:崔登基
成员:杨克河 王艳丽 刘艳丽 张玲娟
四、活动安排:
1、制定课题实验的方案、计划。
2、进行课题工作分工
3、进行理论学习
4、整理课题研究活动资料
5、每学年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6、总结课题研究活动成果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
2、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开放性
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降低了教学难度。
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报告
心理健康小课题研究报告
农安县第四中学
“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报告
农安四中:孙逊
一、研究目的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做到了以人为本,但是在重视品德和智力培养的同时,却轻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对贫困生心里的健康,确定了以贫困生心理教育为内容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校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贫困生较多,但这些同学多数是学习用功,成绩较好,他们因为种种家庭贫困状况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孤僻性格,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出现种种问题。表现为焦虑、攻击、退缩、固执等各种消极情绪反应,造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态,应先了正常学习,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于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有着健康人格的一代代新人。另外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班级管理更见成效。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现在一年一班的贫困生,因为这个班的贫困生占得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以这个班为研究对象,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根源的调查与研究
2、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3、贫困生心理教育方法的研究及运用
4、贫困生心理转变情况的跟踪测试及应对措施的应用
5、对贫困生心理进行有效教育的有关实践活动的研究
四、各项研究达成的目标
形成有关贫困心理调查报告:建立跟踪调查档案,编写出心理教育读本,研究出解决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一些能让贫困生心理适应或得到释放的活动方案,撰写出有关贫困生心理研究的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一个班级的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按贫困程度编号入册,建立个人档案,然后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弄清楚他们的心理特点,在通过书籍、网络或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和价值观的引导,给予足够的关爱,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总之,我们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真正让学生得到效益,让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2、实施阶段(2010·10——2011·5)
3、结题阶段(2011·6——2011·8)
七、预期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解并能最终给予解决,是他们顺利走上健康之路。
2、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最终形成文字材料和论文,并能继续使用其理论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