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大班下册语国家课和程教案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4-81512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8 13:09: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班下册语国家课和程教案

大班下册语国家课和程教案

第一周

第一课时:制定计划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春天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2.尝试用诗歌中的语句完整连贯地讲出“春天的秘密”。3.丰富词汇:嫩绿、融化、淅沥淅沥、蔚蓝、播种。活动重点:指导幼儿学习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活动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春天的秘密》、歌曲《春天在哪里》、课前让家长带幼儿观察早春的景色。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引导幼儿感受春天。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美不美?我们先一起感受一下春天美在什么地方。”教师带幼儿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2.谈话活动“我眼里的春天”

师: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周围找到了春天哪些变化?

二、基本部分

1.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

(1)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边观察画面边听配乐朗诵,看看诗歌中的春天都有哪些秘密。(2)请幼儿大胆说出各自关注到的秘密。(3)请幼儿说出诗歌的名称是什么。2.分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课件出示图一。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帮助幼儿加深印象。第一个秘密是什么?(冰融化了)河水是怎样流的?(淅沥淅沥)说了什么话?怎么说的?为什么要小声?

(2)课件出示图二。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

第二个秘密是什么?垂柳如何表达喜悦的心情呢?它是怎样说的?(边朗诵边表演)

(3)课件出示图三。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

第三个秘密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表情呢?(红花脸,抿着小嘴)怎么说的?(微笑着说)

(4)课件出示图四。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

春天来了,谁飞来了?诗歌中是怎样描述燕子的?(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怎么叫的?(啁啾啁啾地叫着)是怎么说的?

(5)课件出示图五。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第五个秘密是什么?它又是怎样说的?

(6)课件出示图六。老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谁在嚷?它是怎么嚷的?拖拉机在大声地嚷什么? 3.完整地播放课件,幼儿跟着录音朗诵诗歌。

三、结束部分 1.德育教育。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春天美吗?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2.听音乐《春天在哪里》结束活动

第二周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我是三军总司令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儿歌的基础上理解儿歌内容。

2.理解儿歌内容,能大胆地用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3.通过朗读儿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儿歌。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能大胆地用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活动准备:1.课件或教学挂图。

2.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律动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主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三位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

出示第一个朋友(第一幅图片)他是谁啊? 第二个朋友(第二幅图片)第三个朋友(第三幅图片)它们都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乌龟、小鸟、小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说出答案,教师一一揭秘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按陆海空的形式和动物进行分类 老师想把这些图片分成三类,大家想一想,怎么分呢? 3.利用课件将动物图片和海军、陆军、空军相对应。

(二)完整的欣赏儿歌、学习儿歌

1.引导幼儿看图学习儿歌。

2.分角色读儿歌,引导幼儿发现儿歌中的特点。

(小鸟、飞机;小鱼、军舰;小龟、坦克)

(三)让幼儿仿编儿歌

1.让幼儿创编儿歌。

2.教师引导:除了小鸟(小龟、小鱼),还有哪些动物可以做飞机(坦克、军舰)呢?

三、结束活动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塞下曲 活动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2.把握将军的形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或课本插图

一、开始部分

1. 激趣引入。今天我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

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2.老师提示题目。

听老师朗读古诗,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二、基本部分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引导幼儿理解诗句。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抓住“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评价。

两个人对读。师生对读。

4.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5.把握情感,全班朗读、背诵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第三周

活动内容:春天是一本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2.结合春天的美景,幼儿大胆想象,尝试按诗歌形式进行自主创编。3.了解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活动准备:轻音乐《晨光》、《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导入,老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春天)师:春天到了,小朋友也跟老师一起来活动一下,播放《春天在哪里》

师:美丽的春天到了,那谁能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小结:小朋友心中的春天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冬眠的小动物也醒来了,到处都很温暖,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二、基本部分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心中的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想)答案就藏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图书

(一)师:你看到了什么?(第一页)师:谁能够看着图片,把它编成一句好听的话,引出黄色的迎春花

2.出示图书

(二)师: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接下来这本书上又有些什么呢?(第一页)看,这是什么?(小池塘)师:小池塘水面上一圈圈的是什么呀?

3.出示图书

(三)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那接下来春天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4.完整的欣赏诗歌,体验诗歌的语言美。

师:(配上音乐),幼儿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5.幼儿创编诗歌师:春天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没有藏到我们的书里,请小朋友想一想:春天还会是一本什么书,书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模仿诗歌中的句子说一说。

三、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师:课后继续想一想春天还有哪些景色没有编到书里,再将刚才小朋友说的春天的景色画在纸上,最后我们把它合成一本大书。活动内容:池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的线索按照由近及远、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理解并讲述故事。

2.提高幼儿观察和归纳的能力、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使幼儿进一步萌发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歌曲《小青蛙》、故事中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小青蛙》的歌曲,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进教室。2.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青蛙的家住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关于《池塘》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挂图一至五,引导幼儿理解并分别讲述故事内容。(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看图。

提问:在图片上的池塘里你看到小青蛙了吗?那这里住的是谁?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小蝌蚪很想知道池塘外面有什么,你们能告诉它吗?

(2)出示图二。谁来到池塘边了?它来干什么?你们猜一猜它是从哪里来到这儿的?你是怎 么知道的?小蝌蚪对小剌猬说什么呢?小剌猬又会怎样回答呢?

(3)出示图三。我们一起看看小朋友讲得对不对。离池塘不远有什么?

(4)出示图四。又有谁来到池塘边?它干什么来了?你们猜一猜它是从哪里来到这儿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小蝌蚪对小猴子说什么呢?小猴子又会怎样回答它呢?(5)出示挂图五。离野果丛不远是哪里?

2.请幼儿自己完整观察《幼儿用书》中其余的故事插图。

提问:还有谁来到了池塘?小蝌蚪和它们是怎样对话的?池塘的外面由近到远都有哪些地方? 3.鼓励幼儿利用图片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提问:你们看到还有谁来到了池塘?猜猜小蝌蚪和它们是怎样对话的?池塘的外面由近到远都有哪些地方?

4.教师通过提问并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5.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

三、结束部分

1.引导幼儿对故事中隐含的其他线索产生关注,并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2.在《小青蛙》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幼儿学着青蛙的动作向教室外跳。活动内容:清明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待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表达的凄凉、忧伤的意境。2.幼儿学习按古诗节律进行朗诵,激发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3.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感受清明节与其他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幼儿卅书》大班下2第】4页. 2.课前有扫墓的经验或了解有关清明的风俗。3.扫墓活动图片。

活动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按古诗节律进行朗诵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待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表达的凄凉、忧伤的意境。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看扫墓的活动图片。2.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v 看到了+么呢?人们扫墓是为了纪念谁?

一、基本部分

1.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做杜牧,他写了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这首古诗就藏在这幅画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画。2.出示挂图请幼儿讲述所看到的情景。3.教师揭示课题

4.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幼儿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这首诗—共有几句?作者是谁?

你觉得这首古诗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幼儿自由讨论讲述。5.讲解诗意。

第一句:清明节到了,细雨不停地F若。

第二句:路上的行人心情非常忧伤。

为什么清明时节,路上的行人会很忧伤?他会想起谁?

第三句:行人询问哪里有酒店。

行路的人为什么要买酒7(借酒寄托对去世人的思念)

第四句:一个牧重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6.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学习朗诵古诗。7.讨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诵这首古诗々

8.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配乐古诗,让幼儿慢慢体会诗中的含义。

三、结束部分 用不同的形式朗诵古诗。

第五周

活动内容:大自然的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诗歌,激发幼儿了解大白然的浓厚必趣。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活动重点:指导幼儿学习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活动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幼儿用书》大班下3第10页。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手指谣。

听老师的指令然后完成动作,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手指谣

我的小手拍一拍,我的小}举起采,我的小手拍一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我的小手拍一拍,我和朋友把手拍

我的小手拍一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教师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听懂的。其实,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晤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揭示课题

2.出示诗歌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的语肓。

这儿有几幅图画,这就是大自然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在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

(1)图一:白云飘得高高,它拒告诉我们什么呢?(明天准是晴天。)(2)图一:蚂蚁往高处搬家,它们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天要下雨了,出门要带雨伞。)

(3)图三: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呢?(一圈就是一年,有几圈说明这棵大树就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3.教师完整朗诵诗歌. 4.幼儿讨论。

(1)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有声的,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2)为什么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5.教帅带领幼儿边看罔,边完整地朗诵诗歌。6.请幼儿把白己知道的大自然的爵青面下来。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山内容,仿编诗歌。互相交流仿编下的诗歌内容。第六周

活动内容:小水滴想旅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r解水的循环过程。2.幼儿初步尝试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3.乐意参与表演活动。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

活动难点:指导幼儿初步尝试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人手一张纸、一支笔,小水滴旅行记录表。2.创设小水滴的家 —— 小河。3.头饰:水滴、太阳、冷风。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音乐《郊游》,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7 今天,有一种特殊的朋友,它也想去旅行,让我们猜一猜.它是谁? 2.教师揭示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猜谜语,引出小水滴。

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我们来听一听。

2.出示挂图,教师进行配乐朗诵,幼儿了解散文内容。(I)欣赏散文前半部分。(从开头至“飞不起来”)

小水滴住在什么地方' 它想去旅行,都有谁来帮助它了?

它能飞起来吗?为什么,(2)欣赏散文后半部分。(从“太阳出来了”至结束)

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小水滴变成什么了? 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又到哪儿旅行了?

冷风刮起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风越刮越冷,小水滴又怎么样了々

4教帅引导幼儿看挂图,尝试配乐朗诵散文。5幼儿用简笔画记录小水滴的旅行过程。(1)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记录情况。(2)教师出示小水滴旅行记录表。

小水滴在小河里游动一 在太阳照射下蒸发一在空中漂浮一被冷风吹 一变成雨滴滴落下——又回到小河里。(3)看记录表集体讲述小水滴的旅行过程。6.情境表演《小水滴想旅行》。

(1)创设小水滴的家——小河。请两位小朋友当小水滴,两位小朋友应当太阳,两位小朋友当冷风。老师来讲故事,幼儿表演(幼儿戴头饰)。(2)全体幼儿分三组:水滴、太阳、冷风,集体进行表演。

三、结束部分

全体幼儿到户外古旅行,自然结束。第七周 活动内容:太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散文内容,体会散文的已经美。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有感情的朗读。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音乐《七色光》、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歌表演《七色光》引入活动室。师引导提问:

歌曲中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太阳照在身上是怎样的感觉? 如果没有太阳行不行?为什么?

二、基本部分

2.出示教学挂图,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诵散文《太阳》,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幼儿熟悉散文的内容。师边提问,边画图添色。太阳帮助河边的小草做了什么? 她给树上的苹果抹上了什么?你知道鲜红的胭脂指的是什么吗? 她给游泳的小鸭送去了什么? 她给小猫送去了什么?

4.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在老师的引领下朗诵散文《太阳》。5.幼儿尝试配乐,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你们喜欢太阳妈妈吗? 太阳妈妈还会做什么?

三、结束部分 6.想一想,画一画。小朋友的说的都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刚才说的尝试着画出来。师对幼儿及时引导、鼓励。第八周

活动内容:是谁在我耳边嗡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看图讲述故事内容。2.教育幼儿学会总重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3.教会幼儿和小朋友团结相处,礼貌待人。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小牛头饰,青蛙头饰,蚊子声,苍蝇声,呼噜声 活动过程:

活动一:播放呼噜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思考:到底是谁在睡觉时发出的呼噜声呢?

活动二: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看图讲述,鼓励幼儿大胆发言。1.大水牛在干什么?我们来学学大水牛睡觉的样子。播放蚊子声。

2.睡觉的大水牛怎么醒来了? 引导幼儿看图。

大水牛在说什么?苍蝇会说什么呢? 鼓励幼儿积极发言,播放苍蝇声。3.大水牛又遇见了谁?它会说什么? 知了说了什么? 青蛙说了什么?

4.大水牛看到了谁?它们会说什么呢? 引导幼儿想象,并将语言组织起来。活动三:幼儿看图,师完整的讲述故事。活动四:师幼讨论故事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水牛为什么要给蚊子道歉?

水牛的呼噜声太大,吵得别的动物都睡不着。

活动内容:是谁在我耳边嗡嗡(第二课时)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扮演角色,大胆进行对话。

2. 教育幼儿学会总重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3.教会幼儿和小朋友团结相处,礼貌待人。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小牛头饰,青蛙头饰,蚊子声,苍蝇声,呼噜声活动过程:

活动一:播放呼噜声,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1.记得这是谁的呼噜声吗?哪位小朋友来扮演牛大哥呢?

鼓励幼儿扮演角色,戴小牛头饰。

引导其它幼儿讲述图一内容,扮演者学水牛睡觉。2.播放蚊子声,扮演者问,引导幼儿看图讲述。

3.引导幼儿看图三。

扮演者问,其它幼儿扮演知了、青蛙,师参与故事讲述。4.引导幼儿看图四。

扮演者问,教师和其它幼儿一起参与对话。活动二:幼儿看图,尝试讲述故事。活动三:师幼讨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总重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第九周

活动内容:流浪的云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情节,能分析云朵的心理变化并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2.能运用语言、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能与同伴积极互动,感受集体学习的快乐。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云朵、小河、草地、小鱼、小野花等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是人是物随心变,自由自在漫天游。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请小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呢?

2.出示教学挂图,配乐朗读散文《流浪的云》

这篇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云朵为什么四处流浪? 它刚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你遇见了流浪的云,你会怎样做? 3.再次欣赏散文。

云朵在草地上空看见自己的影子时,说了什么? 在小河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是怎样了? 云朵看见了小鱼,它做了什么? 小雨对它说了什么?云朵怎么样了? 小野花对它说什么了?云朵怎么样了? 云朵最后怎么样了?

4.师幼一起邮感情的朗读散文。

5.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幼儿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周围的世界。

这多流浪的云最后找到好朋友了吗?

“故事为什么最后说天上再也找不到那多流浪的云了呢?”

师小结:这朵流浪的云,因为看不到美好的事物,所以它非常消极,甚至讨厌它自己。可第二天,当它看到美好的事物后,它的情绪被感染,主动去跟小鱼、小花做朋友,它找到了很多好朋友,它把自己变成晶莹的雨滴,跟朋友们去热烈的拥抱,天上再也没有那朵流浪的云了。其实,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只要你只懂跟周围的小朋友交往,就会有很多的好朋友跟你一起玩耍,这样你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孤单、寂寞了。现在,就让我们主动去找更多的好朋友吧!

6.播放音乐《找朋友》,大家一起做音乐游戏,找自己的好朋友。第十周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教案: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大班语言教案: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一、活动目的:

1、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2、鼓励幼儿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活动重点:

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木偶:大象、小兔、小猪、小猫四个角色;事先请两位老师排练好表演内容,布置表演场景。

四、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动物来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

(二)初步感知:(分段观看表演,边看边讨论)

1、从开始——小兔说:“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1)大象怎么啦?

(2)小兔看到大象摔倒了,它怎么说?

(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先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练习。)

2、从小猪出场——“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谁又来帮助大象,它是怎么说的?(集体练习以上短句)

3、小猫出场“喵喵喵”

问:(1)谁又来帮助大象了?

(2)小猫会对大象说什么?

(请个别幼儿上台来对大象说“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

4、过渡提问:

三个小动物都扶不起大象,这可怎么办?

(1)请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象起来?

(2)个别幼儿讲自己的办法(2-3名)。

5、看最后一段表演

问:小动物对大象说了什么话,大象爬起来了吗?

(练习短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反复感知:(完整观看表演,引导幼儿学着讲讲)

1、交代表演名称。

2、要求幼儿一边看表演,一边可以和小动物一起表演。

(四)迁移运用:

1、出示小熊,它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师:哎呀,小熊摔倒了,我们怎么对它说?)

2、如果你摔倒了,你怎么办?

3、小结:鼓励幼儿摔倒了不要怕,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评析:

从教师制定的目标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语言活动的要求,练习短句。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对幼儿进行勇敢教育。因此,从活动的选材和制定的目标都是非常适合小班年龄

阶段的幼儿的。对重点的把握也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

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凑,过渡较自然。良好的教学形式使幼儿的参与性较好,师生间的呼应体现较好。

但作为语言活动,总的说来幼儿学的对话量比较少,尤其是需要掌握的短句,可让更多的幼儿练习讲讲。此外,还可在分段表演中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学说对话,如小熊的对话由老师来讲,小猪和小猫的话可请个别幼儿、集体幼儿练习和分组练习,让幼儿到台前与木偶直接对话,更好地体验师生间、幼儿与木偶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也可让幼儿感受同伴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情感。另外,教师在操纵木偶要注意方向的一致性。总之,在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幼儿的能力及时地调控。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教案:猴子学样

大班语言:《猴子学样》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它们亲近、游戏。我正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了本次活动。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发展幼儿表演能力。

【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指导作用。根据大年龄特征及本班实际情况,我将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3、学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与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1)《猴子学样》的课件、挂图,《猴耍》《猴子学样》的音乐。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四棵大树,扁担四根,草帽、猴子面具若干。

【说教学流程】

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述故事——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看挂图讲述并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完整表演故事——幼儿分组表演故事——活动结束

我一开始用音乐《猴耍》导入,让幼儿重点模仿猴子的一些滑稽表情动作引起幼儿兴趣;教师采用故事中断法,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并重点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之后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重点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的滑稽动作及表情;接下来教师逐幅出示挂图,重点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大胆用语言表达故事,并开始尝试表演;教师简短小结后与幼儿共同表演,提升幼儿表演的欲望;幼儿分组表演,人人参与活动;幼儿表演结束后,教师建议将此节目定为六一节目之一进行排练。

【说活动延伸】

我将在班内表演区投放道具进行表演,作为活动延伸。

对于本次活动,我简单说以上几点,当然整个活动下来,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3、学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活动准备】(1)《猴子学样》的课件、挂图,《猴耍》《猴子学样》的音乐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四棵大树,扁担四根,草帽、猴子面具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难点: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活动过程】

1、用“猴耍”音乐导入活动。

2、教师采用故事中段法讲故事。

第一次中断提问:“故事中都有谁?猴子又惹什么事了?老爷爷的帽子被抢走了,你们猜他会怎么办?”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次中断提问:“老爷爷要回帽子了吗?他是怎么要的?猴子是什么反应?你能帮老爷爷想个办法吗?”重点引导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3、观看课件:故事“猴子学样”

重点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请幼儿大胆表现,学一学猴子、老爷爷的滑稽动作及表情。

4、逐幅出示挂图,重点让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并表演。

5、教师小结幼儿表现,并与部分幼儿合作表演。

6、幼儿之间合作表演故事

幼儿自由结伴分为四组,教师讲述故事,请幼儿表演。

7、教师总结,并建议将此节目定为六一节目之一进行排练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道具,继续进行“猴子学样”的表演。

第四篇:三语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rar(102.55 KB)教学计划 一整体识字 二整合课文 三加强综合活动

四加强课外阅读,以《三国演义》作为共读内容。五情趣作文

课堂记实———— “品尝语文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品尝”吗? 生:就是吃一吃,了解味道。

师:我们是不是要将语文书吃一吃呢? 生笑

生:我知道这里的品尝是说的将课文的优点和缺点说一说。生:就是说说自己喜欢的课文。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你们希望品尝些什么? 生:我建议将课文中的好段和好句进行朗读。生:我想将最喜欢课文的意思弄清楚。生:我想将所有课文的含义弄明白。

师:能在短短一节课将所有课文的含义弄清楚,这行吗? 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

师:行不行,看我们有什么办法?也就是品尝的办法。首先,我做一个调查,昨天回去看了一个单元课文和习作、练习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有八人(22人中)师:看过全册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2人

师:挑选的看课文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4人

师:看了习惯篇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15个。

师:没有看书的有多少人? 生无人举手

师:大家都读了书的,这是个好现象。那我想问一下,挑着读的是因为什么而挑着读? 生:看题目,题目吸引我,就读读课文。生:看内容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师:你喜欢什么类型的? 生:自然科学类的。

师:还有喜欢别的类型的吗? 生:我喜欢动物类的。

师:你知道这本语文书中有那些是写动物的吗? 生:《恐龙》《狼和鹿》《海底世界》《放飞蜻蜓》《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你读过没有? 生摇头

师:有人读过吗?

生:我读过,写的不是动物,而是将父子俩的事 生:动物的还有《李广射虎》 生:《李广射虎》不是,应该和《放飞蜻蜓》一样是有动物出现的,但不是写动物的。生:还有《雪儿》 师:“雪儿”是什么? 生:是只鸽子。

师:你的确是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不能只看题目就将它归到一类。生:我知道,还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对一生说:你刚才说对自然科技课文有兴趣,你知道有哪些是写自然科技的吗? 生:《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 师:我还发现有很多写海的 生:《赶海》《海底世界》《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其实类型还有很多:比如说写人的,写自然景色的,写美好心灵的。我们是不是在上课时就将这些类型进行一个系列的学习呢?

生:我还有个建议,就是将我们喜欢的课文先学,这样大家都感兴趣。生:我觉得应该将大家都喜欢的课文先学。师:你们最喜欢哪篇课文呢? 生:《恐龙》 生:《恐龙》《狼与鹿》 生:《雪儿》《七颗钻石》 生:《荷花》《七颗钻石》 生:《海底世界》《水上飞机》 „„

师:大家刚才说了说,总结起来说喜欢《恐龙》的是乎最多。《七颗钻石》和《雪儿》也不少 《海底世界》也有好几个。生:我们投票 最后清点 1《恐龙》。2《七颗钻石》3《雪儿》

师:我们有了最喜欢的课文,请你将最喜欢课文中的段落或者句子,读给你喜欢的同学听。或者读给老师听。大声地朗读!

整体识字

“整体识字”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位网友,我看了她的设想,感到孩子们在学习中首先扫除了阅读的“拦路虎”生字,阅读上就能跨上一个台阶,并且在大量集中识字中,使学生掌握孩子汉字识记的最好方式,对他高年级学习生字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集中学,教学中学生再次巩固使用,字的记忆稳固性就会随之提升。做法

1指导学生将生字表中的汉字分为三类,一是会都会写的熟字,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掌握了不少还没有正式教学的生字,所以在此将学会的生字首先排开。二是会读不会写的,这些字可能是以前课文中出现的二类字,三既不会不也不会写的。2学生之间互相抽查,叫做抓小辨游戏。3习字册上将会写的字写了。

4回家后请家长将这些会写的报听写。

反思:

上课时,我选择的钢琴曲和古筝曲作为背景,因为习字是个枯燥的活动,为了让学生在枯燥中感到舒适,于是想到了音乐。

因为今天写字的量较大,我在写字间歇安排了几次游戏活动,给孩子们解除疲惫。到底效果如何,还得看今后。

对会读不会写的字,我准备明天将这种字消灭掉,教学生用中国造字特点学习形生字和象形字等。明天还是涉及课文,因为倘若连着几天都在识字写字,学生的兴趣就会削弱到极点的,还是课文穿插到其中,这样学生在后几天涉及识字写字,就不会精神紧张,兴趣乏乏了。

今天的作业我布置孩子们收集长城、运河、庐山、南沙群岛以及祖国优美的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色的资料。这样集中收集就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整体印象,祖国真美,祖国真大,人民的创造力真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那么我就第一组教材作的一点思考,向大家汇报一下。

这一组教材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本单元训练目的

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南沙群岛以及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独特的美,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让学生懂得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一切,乃至微笑承受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是痛苦,为第二单元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

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课前研究报告 研究人:

在一、二单元时,要有检查预习的环节,尤其是对朗读提出明确要求: ⑴用普通话朗读,读准确、清楚,字字响亮,字字落实 ⑵做到“五不”:不误字、不少字、不多字、不别字、不重复。⑶句段分明,停顿恰当,不唱读。

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特别适合朗读感悟训练与积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想像画面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以理解促读;看画面,看图片激发情感的读;联系生活实际帮助朗读;引读、评读、赛诗、配乐读、画一画再读等,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并水到渠成的将文字变

为画面,映在学生脑海中;再将画面变成优美的文字深在学生心里,继而达到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

本组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条理非常明晰、特点鲜明。是初步对学生进行段的概念和仿写的好材料。如《长城与运河》一课,长城与运河各为一段,句式相仿,琅琅上口;《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课文分别以“美丽传说”与“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三方面将南沙的美丽表现的淋漓尽致;《庐山的云雾》更是从云雾“随处都是”、“千恣百态”、“瞬息万变”来展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的魅力,最后以“流连忘返”总结全文。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就每一段来说,“抓住特点”,写具体构段方式,是学生仿写片段的绝佳范例。如《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中的2、3自然段,再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2、3自然段,都是抓住特点,围绕总起句写具体,可以结合学生去外地旅游或节假日游玩所见过的景象来仿写片段。

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文性”与“伸展性”。

教材无非是一个窗口,希望通过课文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语文。那么,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环境的美,是大自然的恩赐,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的是前人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如《长城与运河》,再如“南沙群岛”由于记入了我们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生息繁衍的烟火,才使它的美更具魅力。

我们还可以推荐类似的课文加以拓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京杭大运河》的解说词,人教版课文《长城》及相关的传说故事、歌曲、民谣,有关庐山的影带,名人诗画,甚至还可以去了解一下“奇异”的石林,第八大奇观“秦始皇兵马俑”等,到阅读积累到这样的程度,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的自豪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课堂练习设计

教材在练习设计上更注重了“减法思维”,即减少头绪,减轻负担,注重整合。课后的作业突出重点,富有弹性,留有很大的空间,便于教师发挥主体意识及自己的智慧,进行开发利用。

我们遵循编者的这些意图的,注重整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⑴积累:针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围绕字、词、句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训练,夯实双基。如形近字组词,看拼音写词,多音字,按课文填空,修改错字、病句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这儿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学习《庐山》一文后,可以背诵积累苏轼、李白的名诗等。

⑵注解:主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关键词句,说感悟,可以各抒已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长城和运河》一文可以设计: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长城”、“京杭大运河”就是人间奇迹?再如第二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选一喜欢的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⑶运用:主要是以课文学习为基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如第一课:你知道我们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可以用一、二句话写下来,也可以用类似的诗句描绘它们奇异的景象。再如第二课:南沙群岛旅游局想请你为他们写一段广告词,试试吧!还可以配上画。第三课:根据课文内容填合适的词(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你,你,你,我想用生命赞美你。连起来读是首小诗。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挂图,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课文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并结合平时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应该具

备的态度及有关要求,逐步养成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强调自主,形象强化。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已经学过的习惯。

二、看图,认识预习的意义,明确预习的要求

1、想:我们为什么要预习呢?预习有什么好处呢?(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2、对于我们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看书中的图:(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

三、学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1 长城和运河》

1、看书中的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

(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

2、尝试预习

(1)出示预习的步骤(2)用以上步骤进行预习

第一步:试读课文,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样处理? 第二步:生再读课文,出示长句子,学生读,难读通顺。小结 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质疑。总结

四、提出开外自觉预习的要求

看第三页最后一幅图,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五、总结全文

自觉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二课时【2】

一、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完成作业?

二、出示《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中的:“认真完成作业”一条。学生讨论“认真”指的是什么?

三、师生共看第四页下图:

1.观察后,说说,以下作业认真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指导写词、抄诗、抄句子和习作的格式的不同。3.说说看了范本作业,有何感想?

四、观察第五页图。

1、观察第五页的四幅小图。

(1)说说图上的同学都完成是哪些作业?你做过哪几类作业?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作业分课内和课外,口头和书面。

明确学习语文有很多途径,不光读书、写字、还可以剪贴报纸,收集资料。

(2)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

2、观察第五页下图。

(1)读读黑板上的字,说说有什么想法。

(2)将自己的寒假作业拿出来,认为不认真的内容进行修改。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学练结合的反式,通过两年半的习惯篇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作业的习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告诉他人,同时也是将方法告知他人,然后布置一个反馈作业,当堂检查他们的情况。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4】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淼”等,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教具准备:

地图、投影、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导入

1、看地图,解说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2、出示投影: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3、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有关词语的意思。(2)认真朗读课文,能大致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浩瀚:广大。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南沙群岛是祖国的,也是。

2、在课文中画出句子,齐读这几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

同桌互猜字,并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作业

抄写生字三遍。第二课时【6】

一、检查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并相应板书)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了什么?(2)还从哪儿看出岛屿的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3)指导读1、2两句。

(4)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说)(5)指导朗读第3句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4、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学,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2)四人一小组讨论。结合理解“蕴藏”“用之不竭”。

(3)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生自由试读,再比赛读。

5、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2)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试着用彩色笔画下来。(3)指导学生边想象边创作绘画。(4)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5)指导朗读。

(6)看图,试背第3自然段。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2、仿段练习。

以“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板书:

难以计数 物产丰富 用之不竭

美丽的南沙群岛 蔚为壮观 景色迷人 心旷神怡

旅游胜地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去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两个孩子找到了相关资料,因次,孩子们基本上能对南沙的地点和大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下大力气,因为孩子们普遍没有语感,即使能理解教材,但不能通过朗读来报答自己的感受。真的要慢慢来了,心急真的不可能吃着热汤圆。

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在朗读中,我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了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学第三段,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我做了适当注解。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这样很快的了解了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2、3段。在教学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一段的意识。果然,在后来的导游介绍中,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一段。

遗憾:

教学本课,在总分的段式上是个重点,因为我怕学生掌握不了,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只是讲了“总起句”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讲总分段式。因为这课没有讲。学生在后一课的学习中,就没有一个巩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导用总分段式写片段时,效果不是非常好。

3庐山的云雾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7】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

10、庐山的云雾

4. 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8】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 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 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 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 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课后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在本课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习作一 看图作文习作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求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教学时数:二课时 作文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洁说说每幅图的意思。4. 阅读例文

1.指名分段读例文,图文对照,说说每段分别写了哪幅图? 2.由例文的安排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吗?

5.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1.读提示语,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2.学生围绕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明白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a.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

b.展开想像。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c.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d.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3.你认为还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荐。

三、学习写法,尝试写作

(1)看图选择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2)学生自由说说四幅图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议。

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 同桌先看图口述 2. 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 师生点评

4. 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10】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课后反思:

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练习1 教学要求: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3. 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1】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1. 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2. 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 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6. 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一、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第二课时【12】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 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4. 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5. 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1. 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第三课时【13】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6. 指名说。

二、学写毛笔字 1. 笔画练写:

横撇: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 写字练习:

夕:第一画“撇”要短,起笔从竖中线开始;第二画“横撇”,横从短撇的腹部落笔,横画不能长;第三画“点”是圆点,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点。

女:整个字要向四周舒展。横画在横中线上,要写长些,撇点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

第二组课文简析及教学建议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故事。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

1、都是叙事文。

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编者选这三篇文章用意何在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关于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可巧的是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挫折。《微笑着承受一切》给学生渗透一种面对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难的正确态度,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是巨大苦难,体现的是桑兰的信念、乐观、坚强和毅力。《雪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向往春光与蓝天,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具有美好无私的情怀。《花瓣飘香》中的小姑娘爸爸远在南沙,爸爸在病中,她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

我想,还是从课文本身去寻找突破点吧。对这三篇课文我有如下思考:

教《微笑着承受一切》要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恶果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桑兰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高位的截瘫,可能永远的残疾;十几年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彻底破灭;承受难以忍受的漫长的疼痛;美好的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脚步„„接着,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切,桑兰是怎样承受的,承受时“微笑着”的态度给人以怎样的震撼和启迪?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桑兰非常平静地面对一切,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医生治疗,以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用灿烂的微笑来汇报所有关心她的人,她乐观地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教《雪儿》关键是使学生融入、体验。文章的亮点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孩子心灵之纯洁、之无私、之美好,全在这之中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孤独、寂寞,他收养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鸽,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和同情,“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相同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向往,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一同去看蓝天白云。仅仅只是看天和云吗?不是的,是一个孩子情感和爱心的迁移,是孩子把白鸽当成一个生命,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去体谅它、同情它、善待它,和它共鸣,和他一同向往美好的生活„„当孩子得知白鸽是信鸽后,“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信鸽的伤好后,孩子为它欢呼,将它放飞,这是怎样的无私啊!“雪儿”虽是信鸽的名字,更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

教《花瓣飘香》要抓住一个“美”字。文章有美的意境:清晨,一丛月季,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花、爱妈妈。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读完全文,感受到的岂止是花瓣飘香,更是小姑娘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作者“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

弄清了教些什么,怎么教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1、以“读”为中心,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怎样以“读”为中心?湖北省教研室的晏渝生老师曾经总结过“四读”,即读对、读顺、读懂、读美。初读主要追求读对和读顺,精读主要追求读懂和读美。如果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都像这样进行,就便于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怎样渗透听、说、写的训练呢?听和说的训练无处不在:听别人读书,说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和流利;听别人发言,说他们是否想得有理;听别人有感情地朗读,评价他们是否读得恰当„„

2、创建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夯实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只是这一组教材的教学要体现,全册的教学乃至各个学段都要体现。

3、建立新型评价方式平台,目标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里,我指的不是终极性评价,而是在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要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杠杆之一。

下面以《雪儿》为例,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雪儿》一课的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安排以下环节落实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做上记号,借助生字表和字典以及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自主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保存疑问,事后提出来。

2、和同位或者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简单交流一下情况。

3、安排指名朗读课文,安排其他学生听和说,要求主要设定在字音正确与否和通顺与否上。

4、给还有愿望朗读课文的同学以机会。

5、安排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花上十几分钟,每个学生基本上可以把课文朗读5遍以上,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部分,有几个传统做法有待商榷。一是老师的示范朗读或者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是审题提问,三是学习之前的激发兴趣,这些做法都还可以用,只是要慎重,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要有实在的效果。而实效最大的,就是放手让学

生读书。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安排小组读书和给有读书愿望的学生以机会,前者宣扬的是学习的合作,后者保护的是学习的热情。

(二)安排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为精读课文确定方向。学生汇报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思想的,凡是课文里有的,都可以汇报。不光可以汇报弄懂了的,不懂的也可以汇报。老师要对学生的汇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还要组织好汇报,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汇报,并且准许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在学生汇报充分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疏通已知的,整理未知的。结合本课内容,以下话题学生应该会涉及到:

1、关于那只信鸽的内容:雪儿是一只鸽子的名字,因为羽毛洁白,所以我给它取了这个名字。它是一只被爸爸捡回来的受伤的信鸽,在我和爸爸的照顾下,伤愈飞走了。临走之前,雪儿望着我,似乎向我祝福。

2、关于“我”的内容:我的腿跌伤了,不能出门,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我很无聊,也很苦恼。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鸽子,我和爸爸一起帮它洗澡,敷药,我还给它取名叫“雪儿”。我安慰雪儿安心养伤,还天天带它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当我知道雪儿是一只信鸽的时候,我更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起来。雪儿的伤好了以后,我很高兴,把它放飞了。

3、关于我的爸爸的内容: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和我一起帮它洗澡,敷药,还向我介绍信鸽的品质。

这些内容里面,明显地隐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有趣的话题:

1、与那只信鸽有关的内容:信鸽似乎向我祝福什么?

2、与我有关的内容:我面临着伤痛和孤独,为什么我对救助一只信鸽那么热心?

3、与我的爸爸有关的内容:爸爸为什么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为什么要向我夸奖信鸽不怕艰难险阻和忠实的品质?

除此之外,这三个人物形象之间,还存在某种象征(巧合或者暗合):我和信鸽都是伤病员,我帮信鸽治疗伤痛,爸爸帮我治疗心病,信鸽伤愈飞走了,那么,我的伤病呢?课文没有写。能否从这些有趣的话题里面挑选一个或者几个,交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呢?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之后,安排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它比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要好得多。后者是“挤牙膏”,无论怎么挤,总嫌不够;前者是“竹筒里倒豆子”,轻轻松松,爽爽利利!这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谈这样设计的意义。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利用叙事性作品的复述,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这个环节的设计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整理一下,往往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这样的设计,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以把握。但是,对于以追求教学相长为最高目标 的老师来说,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学生汇报的初读结果中选择和提炼话题,供学生精读时使用,切实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A、课文里有三个人物形象:爸爸、我、信鸽,说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B、“信鸽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信鸽为什么要祝福我?它祝福我什么?你认为,信鸽的祝福会实现吗?

C、你认为文中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

2、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安排全班交流,实现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都要深入学习,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确,这样做有点难,对我们教师是一种考验。

(四)安排感情朗读,完成读美的要求,教师相机指导背诵。

(五)安排识字写字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套:注意中间有三横。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1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16】

一、复习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1)指导朗读。](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1、造句。(1)康复——(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 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轻轻哼着乐曲。

(2)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桑兰没掉一滴眼泪。(3)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 ↓

天大不幸 坚强 ↓

微笑着承受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共品了桑兰的勇敢、坚毅、不屈。

执教本课,我采用的是以课题为原点,进行发散,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桑兰遭受的不幸,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伤痛的疼痛上,也不能仅仅到治疗的痛苦,我认为应该通过桑兰曾经为祖国的体操事业作出的贡献入手,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桑兰对体操的热爱,而体会桑兰精神上痛苦。教师引语:

曾经的桑兰,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听国歌高奏;曾经的桑兰,自豪地手捧奖牌,笑颜如花;曾经的桑兰,听过无数赞许地掌声;曾经的桑兰,在跳马箱上,如乳燕翻飞。而今,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她的心中最想呼喊地是什么呀?他心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呀?

我将“微笑着承受一切怎样微笑着的?”这样一个问题,改为更深情的话语: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桑兰那甜美的微笑吗?

这篇课文我曾经在讲的时候,自己眼圈湿润,但是,孩子们似乎没有太深触动。我感到深深地忧虑,到底那扇与学生交流之门在哪?我还在找寻。

5、雪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1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趣

1、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过渡:“我”和雪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不会的字可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有不理解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3)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2)理解词语 明媚:(春光)鲜明可爱。

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快慰: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剩”“鸽”“捡”“盼”“线”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以及“哀”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一读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一个人在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3、指导读“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五、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六、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比一比,组词。

划hu()便bi n()转zhu n()传chu n()hu()pi n()zhu n()zhu n()

第二课时【18】

一、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过度,导入

二、精读第2、3段

1、出示投影,问:

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学生说。

文中的“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课文中用——画出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想的句子。交流

2、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蓝天上那飘篇悠油的白云„„ 此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作者的怜爱之情。

4、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交流“于是,我更盼望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我为什么更盼望呢? 指名读文中的句子。区别“飞越”和“逾越”,“传递”和“传送”。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表示信鸽品格的词。

5、指导朗读

6、小结并过渡

“于是”可换成什么词?渴望雪儿好起来干什么?作者见到雪儿展翅飞翔是,心情会怎样?

三、精读第4——6段

1、导读

自由读第三部分,看看哪些动作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1)比较: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有一天,雪儿展开翅膀飞起来。通过朗读,比较两句语气上的差异。(2)“啊”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还有哪个词也可以表现这种心情?是什么使“我”如此惊喜? “弧线”指什么?“划”又指什么?在句中加上一个比喻词。这样的景象美不美?作者会怎样欢呼?你能想象当时的景象吗?(3)“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你听懂它在叫什么吗? “我”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动作表现?(4)雪儿渐渐地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我”此时变得——(),高兴的是什么?得到的安慰

又是什么?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看板书,口述全文。

2、讨论:“我”的腿伤好起来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五、作业

1、写近义词

本领()似乎()快慰()向往()忠实()于是()

2、背诵课文。板书: 雪儿 洗澡

盼望 ← 敷药 取名

渴望 ← 飞越万水千山 传递信息

快慰 ← 欢呼 望着 喃喃说道 轻轻捧起 课后反思

与学生共读《雪儿》,那只小小的鸽子,将我和孩子们带到了渴望健康,渴望交流,渴望自由的心境中去了。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我”的孤独寂寞,我着重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做为指导地重点,通过猜想春天的窗外有什么?来了解“我”不能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又没有人陪伴的心理。

然后引出“雪儿”受伤时的样子,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会不会收留它,引起学生对“雪儿”的怜爱,同时沟通了学生与“我”的思想共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了解了“我”对雪儿的情感在日益增强,到最后体会激疑:如果雪儿飞走了,伤还没有好的我还会怎样呢?学生自己不觉思考,为什么“我”要放雪儿走?当学生在“我为雪儿欢呼!”中了解到“我”对雪儿,对自由,对健康的热爱,不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情感进一步提高。

6、花瓣飘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9】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 不知所措 惶恐 懂事 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小屋 清晨 惶恐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懂事 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20】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

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板书:不解 买花 送花)

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课后反思 花瓣飘香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当今天孩子们的“爱母”小报摆在我的桌上,一张张和母亲的合影,一张张展开的笑颜„„习作二

《我的好友武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习作将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象中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1】

一、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开课,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同学肖像。(找个有鲜明特点的)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画的是谁?

师:你们看,老师画的像吗?哪些地方画的最像?

师及时小结:老师画的像是因为抓住了这个同学的主要特征。

二、范文引路,掌握要领

1、小朋友,你们看这副图,图上的小朋友可爱吗?

2、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长什么样?

3、赵建设小朋友不仅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很生动,而且抓住了好友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得很生动,小朋友来读一读。4、1我们来看看,赵建设是抓住是什么来写的? 外貌

兴趣

爱好

5、图文对照,你看看武建设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呀?

6、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我们为别人画像,用习作介绍别人,要注意什么?

7、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A、介绍人物要写人物的外貌、兴趣、爱好

B、介绍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与别不同的特点 C、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D、图文尽量保持一致

三、各自画像,尝试表达

1、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或者自己的好朋友长什么样。

2、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及时提供一些描写人物外貌和兴趣爱好的语句。

3、画出好友的样子,可以给他穿上各种衣服,手上拿着他最喜欢的东西。

4、小组交流,说说这个人的兴趣爱好。

5、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

四、评价交流、尝试写作。第二课时【22】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习作二是写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的人物,先画后写。

教学中,我先游戏引入,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班上最熟悉的人的样子,然后,全班猜,并说明猜测的理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快的就明白了,描写一个人外貌时,要做到有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然后,让学生画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人物的全身像,要求表现其性格或者爱好特点。学生画好后,展示出来让大家猜性格或者爱好。

最后,小组中说说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讲出具体事例。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人描绘出来的。

上课时,学生表现积极,我沾沾自喜,认为此次习作必将精品叠出。可是习作收上来一看,我顿时头晕,孩子们写的熟人都是根据例文套搬,只是在其间改动字句。唉,孩子的“自鸣天籁”如何能呀?

练习2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施”、“剩”、“缘”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学会用数比画查字法查字典。

3、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4、照样子改写句子。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个成语。

7、进行“关于春游建议”的口语交际练习。

8、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3】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施”、“剩”、“缘”3个字。(2)从笔顺规则来看,它们的规则是什么?

(3)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这三个字的笔顺。(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板演。

(2)展示好字,表扬。(3)指出存在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出示卡片:专 指名读。

(2)从字形结构上看,“专”是什么结构的字? 你能说出这个字的部首吗?(3)师生按笔顺数笔画。

(4)学生把字典翻到“难检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找到该字。再按后面所标注的页码,翻到字典正文部分,找到该字。

3、练习

学生根据以上方法,自行完成书上的填空。

4、反馈

学生口头汇报。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行填写。(2)学生汇报所填。

(3)集体讨论,确定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练习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修改。

4、反馈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24】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2)有什么不同呢?

(3)教师小结:在文章中,有些句子如果改变词序,则意思会随之改变,而有些句子即使改变词序,基本意思也不会改变。

3、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填写。

4、反馈

及时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2)指名读第一句,讨论:李明是我们学习的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讨论:谁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4)指名读第三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3、练习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修改病句,其余同学自行在书上修改。

4、反馈

教师巡视,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同学反复练读修改好的句子。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2)指名背。

第三课时【25】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1)把教室桌椅如书上插图拼成八个小组,学生按小组围坐。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有:这次春游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3、指导

(1)启发谈话:这个星期六,我们班将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兴?你们想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课后,每人写一份《关于春游的建议》。

4、练习。

(1)每人在小组里练讲。(2)代表发言。

二、教学第八题 内容:写毛笔字 课后反思:

学生对春游的建议很有兴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出来,并且讲出去春游的原由,去活动地点的原由。

7菩 萨 兵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26】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3. 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 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读讲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

2. 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 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 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27】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 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

1. 自由读。

2. 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 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 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

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 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 自由读。

2. 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 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自由朗读全文。

2. 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 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 朗读全文。

2.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附板书:菩 萨 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 跑 返回 流泪

课后反思: 《菩萨兵》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李广射虎》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本课以文助读诗歌,故事简明生动,为理解诗的意境与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8李 广 射 虎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28】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 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 范读课文。

5.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 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 塞下曲。

三、作业

1. 练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9】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读塞下曲。

(5)齐读塞下曲。

2. 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 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四、课堂练习

背诵塞下曲。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

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准备在几天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古诗故事,也就自学13课古诗两首

9、少年王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3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

二、(3-4)

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31】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自读第4自然段。

(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32】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课后反思:

《少年王勃》课后谈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

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质疑:《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指导学生可以按照这中方式自己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13古诗两首的故事编写。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33】 【34】

1、出示课题,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质疑--师归纳本课的研究重点问题)

2、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交流讨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还知道了关于本课哪些问题?

4、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神态等,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5、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自读感悟,感情读品味。

(1)积累运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2)你理解这句话吗?在生活中你会对谁说这句话?为什么?

(3)积累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4)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你觉得谁也会是你的老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一本本生动的书籍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从书中我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

生:我觉得大自然也是我的老师,因为通过观察各种云雷雨电,各种花草树木,就会知道世界是多么奇妙。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和一些亲人也是我的老师,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生:我认为有些小动物也是我的小老师,因为它们的行动让我知道大家应该做好朋友才是最好的。

生: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喜爱的老师,因为它上面的好知识是那么得令人想看看。

生:我们的电脑也是一位好老师,在网上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新更广的知识。

生:有时我觉得某些人的优秀表现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

6、小结:是呀,生活中的老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细心去寻找、去发现,你一定会从各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你必将也会成会生活的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反思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习作三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写作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5】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1)、写什么?(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①自由练说。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3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练习3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海带有指定偏旁的字。

3、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4、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条成语。

7、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教学准备:小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7】

一、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2)看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

(3)从笔顺规则来看,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怎样?

(4)在书写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该提醒大家注意?(5)教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边说边书空。(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3)根据情况,及时小结。

4、反馈

(1)请同学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端正。(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3)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练习。

二、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6个偏旁的名称。(2)指名读一读。(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3、引导学习其他的偏旁。

4、练习

(1)学生字自己的书上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请同学板演。(2)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试读6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集体读一读,教师指导。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语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 瞬息万变万里长城 *通过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理解词语中的“万”。

*小结:这两个词语中表示数量的“万”并不是指“一万”。

*让学生用笔画出其他词语中表示数量的词,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5)小结: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分辨,揣摩,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读

4、反馈

第二课时【38】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2)指名背 第三课时【39】

课前准备:找几位同学排演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课后反思: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然后开展小组交际活动,可是当他们基本完成活动后,上来展示的小组却仍旧没有掌握交际方式和语气。更有甚者,竟然说:不给我买滑板车,我就自杀。

在这,这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说了,他的心理反应的是怎样的呀。

第四组课文的一点思索

一、我通读第六册课文后,看第四组课文的位置

第六册共八组课文,第四组课文位于整册中轴线位置。正是由于处在这个位置,本组课文就不像前几组课文那样有着较为明晰的主题。大家和我共同回顾前几组课文,第一组课文写景,无论是人工景观,还是自然景色,都是语言优美,赏心悦目。第二组课文是由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性美、人情美的几个感人故事汇集起来。第三组课文名人名作故事、名人名言佚事引人入胜。而第四组教材所选编的课文,11课《赶海》、12课《荷花》、13课《古诗两首》,在体裁和题材上都有不同之处,体裁上《赶海》、《荷花》两篇课文都是散文性记叙文,《古诗两首》是古代诗歌。内容上来说,《赶海》写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荷花》和《古诗两首》描绘了自然风景的动人。本组课文是乎是个大杂烩,编者为何这样安排?联系本组课文所处的位置,细细咀嚼,我是乎明了了点。本组课

文是前三组课文类型的汇集和延伸,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本组课文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检验、修正。学生可以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回溯、检验、巩固。

二、教法建议

先将苏教版专家高林生老师的一个阅读课教学流程和大家共享。中年级阅读课的基本流程,有六个环节。①.明确本课的阅读话题;

②.结合预习情况的反馈,借助字词典或生活经验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③.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围绕阅读话题,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体会它们的用法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⑤.在反复地阅读中,形成语言积累,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⑥.通过有指导的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度拓展和迁移。

一、把握篇章联系,加强语文能力。

刚才我们明了了本组课文在整册的位置,以及与前几组课文的关系。那么在本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前几组课文的所获,发挥学生能力,指导进行自学。

例如《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学习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学习基础上的。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我想占用一点时间,读一读我的一位学生写的古诗故事。

本组课文还能和一些课文与练习进行整合教学,如《赶海》一文就可和《美丽的南沙群岛》、《海底世界》两课进行整合授课,由海岛讲到海滩,由海面讲到海底。语文活动课可安排与还有关的内容。如《望庐山瀑布》和《庐山的云雾》。《荷花》和《槐香五月》《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中进行整合。

2、把握整组课文重点,加强积累运用

大家仔细阅读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就会发现本组课文,突出了《课标》中三、四年级阶段目标中的“ 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美诗文 ”

如《赶海》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一种特殊的句式,以语气助词开头的句子,体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情趣。这样的句子学生在前几组课文以及其他学期中已经见过,如《雪儿》中的“啊,我为雪儿欢呼!”如《李广射虎》中的“呀!大家都惊呆了。”《狐假虎威》中的“呀!一只大老虎”,但是在本课中集中出现。

还有一题“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在你童年的记忆中发生过哪些趣事,说一说。”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趣点”后,引发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趣”。并且,将积累进行运用。

《荷花》课后有这样一道题: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我就不一一再说了,大家可以逐课看看。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组课文“重积累”这一意图呢? 以《荷花》一文为例,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 “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这种练习应该放在课后完成,或者作为课堂作业完成。为何不尝试在课堂上进行抄写呢?当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品味着句中的意境。那会是这样美的体验呀。如果我教授《荷花》一文,我会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播放荷花的影象,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将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3、不能放弃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本,课文的第一条教学要求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内化,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在“三读”上做文章。

1.读通。即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

2.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3.读好。其基本要求为:能有感情地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会有一些考虑不周之处,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能将我的一点想法作为踏脚石,激起更深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11.赶海

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2—5自然段,按活动的时间顺序具体记叙了“我”的一次“赶海”的过程:赶到海边到抓蟹、捉蟹到满载而归。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海边的人在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赶海非常有趣的,以次为题,既突出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时的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40】 —、导入新课

1、以口头填空的形式说说对大海的印象。(--——————的大海)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带着问题听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然段大意

1、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先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再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2)

出示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重点指导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1)

要求:把句子读正确、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读破句。(2)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三读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大意。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一、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以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卡片。

2、重点提醒“舅”、“载”的笔顺。

3、指导书写。

二、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第二课时【41】

一、复习检查

1、读词语。

2、多音字组词。载zai()zai()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二、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1)

听录音歌曲:《大海啊,故乡》。

(2)

理解“每当„„便„„”句式的作用。①

强调指出童年时赶海的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②

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3)

指名朗读,评议。

2、学习第2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个词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②

“我”初到海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2)

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①“闹”字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指名试读,强调“闹”字。

②我初到海边,看到了还水退潮的情景很有趣。a.指名读第2句。

b.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浪花像人一样,好像不忍心离开,去了又回,非常有趣)c.指名朗读,评议。

③我初到海边,还看到人们在沙滩上赶海的有趣场景。a指名读第三句。

b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C这些动作用什么关联词连接起来的? d指名朗读,评议。

3、小结第二自然段。

过渡:第二自然段写了我看到的有趣的情景,第3自然段写了我在海边的活动。我在海边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4、学习第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我在海边有哪些活动?(2)

讨论交流。

(3)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有趣。(4)

指名读第3自然段,加深理解,指导朗读。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2)理解“满载而归”“战利品”的意思。(3)指导读。

6、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结尾再次出现歌词,首尾呼应,表达了小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三、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1、总结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小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抄写课后词语。第三课时【42】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出下列字的结构和偏旁。舅努痒虏载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评议。

二、讨论写法、品味朗读。

1、小作者是怎样把“赶海”这件事写的这么生动的呢?

(1)

课文开头、结尾都用了《大海啊,故乡》的歌词,首尾呼应。抒情优美。(2)

小作者把“浪花”“大虾”“螃蟹”当做人来写,生动有趣。(3)

小作者用词很准确。

2、然我们没有赶过海,但读了这篇课文,我们都觉得赶海非常有趣,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我们再来听一听课文录音,仔细品味品味。

3、听课文录音。

三、说话、写话练习

1、指名读课文后第五题,明确说话、写话要求。

2、启发学生回忆参加过的活动,选出一种玩得最开心的活动,练习说一说。

3、指名说,评议。

4、同桌互说,互评修改。

5、把说的话写下来。指名读,评议。

四、作业

完成写话练习。

课后反思: 《赶海》

---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捉虾之趣,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12荷 花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3】

一. 导语,揭示课题。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

2.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

3. 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第五篇:大班语言教案 程淑兰

大班语言《动物穿新衣》

新苗幼儿园 二班 程淑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并尝试创编故事情节。

2、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各种“动物衣服”的特征。

3、感受故事的诙谐幽默。

二、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插图,花蜘蛛头饰一个、蜜蜂、蝴蝶、狐狸、熊猫、刺猬、孔雀与动物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引入。认识一位新朋友:蜘蛛小姐

教师:大家好,我是谁呀?

(1)教师头戴蜘蛛头饰以蜘蛛小姐的口吻:“我是蜘蛛小姐,我有八只能干的手,开了一家服饰店,专门帮别人缝制好看的衣服,小朋友知道我为动物们设

计,制作了些什么样的衣服吗?(2)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观察画面、交流讨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自由阅读画面,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动物的衣服特征。

(2)集体交流、讨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①谁第一个到服饰店,蜘蛛小姐为他制作了什么样的衣服?

②后来又有哪些小动物来了?蜘蛛小姐又为他们设计了

在幼儿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衣服特征。(3)我们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样的,播放故事磁带,倾听完整故事《动物穿新衣》

(4)进一步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讨论,感受诙谐有趣的情节。教师:①长颈鹿先生为什么要请蜘蛛小姐为他制作衣服?蜘蛛小姐是怎么帮助他 的?

②小动物们为什么都来请蝴蝶小姐制作衣服?

③斑马先生的衣服怎么会变成条纹装?(5)自由阅读图书,并尝试讲述故事。

3、尝试创编故事

出示蜜蜂、蝴蝶、狐狸、熊猫、刺猬、孔雀、等动物图片

教师:蜘蛛小姐的手艺真好啊!吸引了这么多客人,看看还会有谁来,他们 会怎样对蜘蛛小姐说?蜘蛛小姐又会为他们设计出什么样的衣服呢?

幼儿分组讨论,创编故事,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讲述。

大班下册语国家课和程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