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长城》教学反思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4-91086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5 01:20: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

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教学反思

一、教材反思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文章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师姐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达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反思

1、“隔”的写法,学生在准备好的田字格上面对照课件上的田字格写一遍。(我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在课件里让学生比着来写字,这样学生就缺少了示范,所谓的田字格也就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了,因此最好在课件中再出现田字格里写着这个字,还可以拿两位同学的投影出来,并让学生评价得星)

2、写作特点:比喻、由远及近、总体到局部。(我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比喻和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并没有将总体到局部挖掘出来)

3、在生字、新词环节中老师少说,而是让学生“你想提醒大家在写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同学们,请你大声自由地一遍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作者是怎样评价长城的。(PPT出示出问题来,让学生更加明确要回答的问题)

4、比喻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将长城比喻成长龙,形象地表现了长城的长。要让学生体会到比喻的好处)

5、正是因为长城非常的长,才体现了一起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正是因为长城高大坚固,才体现了一起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正是因为长城设计巧妙,才体现了一起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完每一段落后让学生再来回顾一下长城是奇迹,是整个教学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6、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承接上文的什么?启接下面的什么呢?(让学生将具体的承上启下的内容说出来)

7、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PPT出示:在长城上,有的劳动人民......有的......还有的......)(有的劳动人民肩膀流血了,有的肩膀流血了,有的手也流血了,非常的痛);此时此刻,腻友仿佛听到了什么?(劳动人民的哭泣声、哀怨声)

8、当堂检测中长城上,有的劳动人民......有的......还有的......(PPT出示)将你想象出来的修筑长城的场景写出来。(PPT出示,规范学生语言)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观察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

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第二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课文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窗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在教学活动中将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做成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更加有兴趣。课前,我引导学生在观看图片之后,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让学生在听、看、说、读,写等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课中,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按顺序教学四个自然段,让学生就全文谈感受最深的语句,学生可讲之处就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说明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说明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说明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语文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最后,我再次引出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在此体会,并以有这样的长城,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有这样的人民和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但我的课堂还是有很多遗憾,没有按预期的准备去上课。也许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也许是自己的经验不足,但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会好好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城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崇、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

结合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如下反思:

1、教学伊始,我播放了一组长城的图片和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学生看后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你能告诉我,你看到了有关长城的一些什么吗?

生:我看到了长城很长。

生:我要是能去亲眼看看该多好啊!

……

我趁机出示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运用图片的直观和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的,他们的主动意识就尤其强烈,为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奠定了基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经做到了。

2、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清晰,起到了较好的提纲挈领作用。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第四篇:《长城》教学反思

兴隆乡中心小学王丽冬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兴隆乡中心小学

王丽冬

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备课时,我将重点定在: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在上课时,我借助影像资料,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读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反思课前教学的设计与课中的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还有许多失败之处。一直提醒自己在上课时要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多读几遍,但最终还是草草了事,匆匆而过,没有其他老师那样细致到位的指导。

语文课的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情感和能力在一次次的提升中得到升华,我做的还不够。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之所以会有以上情况,究其根本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从对教材的钻研到课堂的实施,从框架的构建到细节的处理,从教案准备的程度到教学机智的运用,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从细处着手,从做好每一件细微的工作来提升自己。

第五篇:《长城》教学反思[模版]

《长城 》的教学反思

东风双语小学

郑莉莉

这节课我教的是《长城》的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课后的两个问题以及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本节课要求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我先让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引出课后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画出动词,并且感受这些动词用的好处。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举了一辆大卡车的例子,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条石重量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单靠双手修建长城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紧接着趁热打铁我引出课后的第二个问题,体会“多少。。才。。”使用的好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品词悟句之后,在这部分,我设计了一个联想的环节,让学生联想体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与不容易。

在延伸的部分,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世界遗产,然后再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学习本课《长城》后,从情感的感受到视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的兴趣。最后让学生谈感受,结束整篇课文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引出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写作手法来写写我们美丽的兰溪大桥。

不足之处有: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 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 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抓住了“数不清、两三千斤重”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我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

评价语单一不够丰富,而且过度句也不够完美,语言组织上也有点乱,在请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来读句子时,我是这样提问“谁能用更好的语气来读一读呢?”刚说出去这句话,肠子都悔青了。

对于课堂的时间总体把握不好,前半部分的节奏还算稳定,可是后半部分对时间判断的错误,导致本该大量引导学生朗读的部分减少了,小练笔部分也匆匆结尾。非常的遗憾。

之所以会有以上情况,是因为紧张和还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更上一层楼。

《长城》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