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24-58920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0 21:51: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2、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3、利用歌曲导入。

4、故事导入。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

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要办好一件事,兴趣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情景创设更不能忽视,情景创设的好坏,往往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语)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可以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对于激发学生求欲具有重要作用,透过下面创设情景的几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创设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有:

一、情境创设“真”,教学获效益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学生真真实实的心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可分为实体、模拟、语表、想象、推理这几类。那么,对于抽象逻辑思维

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显然创设推理情境非但不利于他们理解课文,同时可能让其产生畏惧感,这与我们的教学期待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无益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难点“冒”字,他就让好多学生扮演荷叶,让一个学生扮荷花。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看似“生动”,实则呆板;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生活化”,实则太形式化。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此处情境创设的效能。其实,只要用一个简单的课件,出示挨挨挤挤的一堆荷叶,冒出一朵荷花来,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和感受。反思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有自己扎实地把握课文,充分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化作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越过一个个学习障碍,攀爬一个个学习石阶。由此我认为,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是很重要的,也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在创设情境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在教学《浪花》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图画,天空是蓝蓝的,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飞翔。海水也是蓝蓝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画面中的人物是一个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拢,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他们非常乐意地学习《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抽了一个小朋友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快乐的节日》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

学的课文改编的。小朋友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们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获得美的感受。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内容而定。课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课文后播放音乐《小小的船》,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有月亮、有星星,有卫星„„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可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爱,在音乐的烘托下充分展现在孩子们心中,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六.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

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

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第二篇: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出示,可使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5.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浅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尤其对于语文教学,它特别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成功的情景创设,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来实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导语的设计对一堂课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导语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但它的设计也应遵循几条原则:

一、必须紧扣课文中心;

二、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三、必须新颖奇特;

四、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例如上《故乡的榕树》就可以借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感染下,就能很快充满感情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问题的设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才能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地问题探讨中解决问题。精心设疑,引起争论,揭示矛盾,大胆探索,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在讨论、分析中,应把握教师的策略“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来诱导学生达到无疑,因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它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才能领悟,甚至在争论一番后才能辩明。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间。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1)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此文情节如何发展?(2)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志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会推想出种种情节。然后让学生比较那种合理,因为情节的发展不能背离人物的主导性格??热衷虚荣。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遭遇与结局确实有种种偶然机遇,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只要她热衷于虚荣,以其身份、地位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终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这也是性格的悲剧。

有时为了减少问题的难度,还可采用分解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例如《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向学生提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那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也可能随之丧失。因此可将此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1)这段文字对夏四奶奶作了什么描写?(神态描写)(2)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3)她为谁感到羞耻?(为死去的儿子)(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5)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

三、情感的渲染。

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憎恨、愤怒、悲伤等,根据强度及持续时间,分为激情、热情、心境等表现形态。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的时候才能引起人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文心雕龙?知音》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饱含憎恨之情的“我恨死你了”成为书面文字只是记录符号,“还原”为口头语言时感情可以是憎恨的,也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甚至可以是充满爱意的正话反说,这就需要阅读者准备把握与“还原”。而学生受知识和经历所限,“还原”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示范,再现出作品的感情,而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晓之以情”,它是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产生种种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心有戚戚焉”。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带有明显情感体验的朗读,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深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学生会借这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四、直观再现。

信息论认为,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就是获得大量信息,因而掌握知识的核心心理因素就是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感知。一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把音乐引入课堂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二是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或参观现场。例如《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拿一只景泰蓝的花瓶让学生轮流着看,仔细地观察,那么讲到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的几道工序(什么掐丝、点蓝、烧蓝等)时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而且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了深切体会。三是借助电教手段,其中观赏录象是最直观、全方位的入文方法,它把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和形象通过录象屏幕再现出来,这种入文法也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例如上话剧 《雷雨》之前,先简介人物,再看录象,学生情绪高昂,自始自终,认真看,注意听,细细品味,然后再分角色朗读,最后分析人物,教师只须三言两语地点拨,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四是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与欢畅。

试议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刘胜武

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现就教学情境的创设试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渲染法

语文教材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精彩传神的细节刻画或真切感人的形象塑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予以描绘和渲染,使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学生便会情趣盎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清晰地记下文中高超的表现手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前加上这样一段话:“朱自清的散文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暖风悠悠、细雨绵绵的万物复苏的春景,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与珍惜?那飞珠溅玉的梅雨潭,那平铺着、厚积着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一潭绿水,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还有那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雾,田田的荷叶和散发出缕缕清香的、点缀在一片碧叶中的荷花,又多么迷人。所有这些,都是诗情与画意最完美的结合。”随着教师的描绘,学生个个都神情专注,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在教《荷花淀》时,我说:“白洋淀夜晚的风光是那样的宁静恬淡,水生嫂象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手里飞快地编着席,不时地向湖里张望,同学们想想,那娴熟地、默默地编织岂不织进了水生嫂对丈夫的缕缕情丝?那怀里跳跃着的眉子不正象她胸中起伏的情感?”听着老师这样满含深情的述说,学生怎么能会不动情呢?

2.激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富于新鲜感。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出与手有关的动词,看谁举得多。学生兴致很高,举了许多。我又问:“在本文中写手的的动作时用了两个独特的词,你能找出来吗?”最后找出“罩”和“走”,这时再深问一句:“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手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从罩豆到用手走路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这样的描述抨击了什么?”随着教师如此的步步追问,学生便会进入紧张的思维,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

3.朗诵法

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

教《沁园春·雪》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诵,词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气势就能给学生以深切的感染,当以高亢的语调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课前,教师要反复体味、揣摩教材内容,朗诵时才能以神运声,以情运调,把感受和体验融汇于语流之中。这样,学生在语流信息的反复作用下,就能随之情迁意动,思绪纷扬。现在有声读物大量涌现,教学中结合运用电化手段,其效果会更佳。

4.音乐法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能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在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放上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那哀怨缠绵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旋律,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沉浸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和怜惜之中;而在平静深沉的旋律中显示出来的主人公的坚强不屈,又能使学生在感动之中再增几分敬意。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再去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当然就要深刻得多。

5.图象法

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象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试验,凡运用图象教过的课文,学生的印象都极深,学生甚至连同当时老师的音容笑貌也都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图象法既包括运用具体的画面,还包括用语言描绘的图象,有些蕴藏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学生不易感受,需要教师的再创造,把它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并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去欣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警句法

为了述说方便,我把格言、对联、诗、词和精妙的歌词都归入这一类,这些语言优美隽永,言简意赅,教学中结合教材巧妙运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产生相得益彰的奇效。

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我引用黄兴的题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上联热情礼赞烈士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可贵精神,下联描绘四亿同胞痛悼烈士的感人场面。讲《阿Q正传》时,引用了邹容的一首诗: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这首诗真切地提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命运。这样的引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穿插法

教学中有时针对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地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类、相关或者可以相互印证的生动材料,也能创设出一种令人惬意的教学情境。

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穿插讲了李四光的故事,讲了他那光彩夺目的生命光谱中的四道光:(1)救国之光。他是在十六岁时由孙中山先生亲手接纳的最小的同盟会员,奔赴多国刻苦求学,立志振兴中华,报效祖国。(2)真理之光。不迷洋、不信邪、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终于开创地质力学的理论,揭示了各种形态地壳构造的奥秘。(3)石油之光。以自己的理论为祖国找到了大油田,打破了洋人”中国贫油“的断言。(4)艺术之光。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出自他手。李四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也该有他这样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力争在自己的生命光谱中能多闪出几道光束,使自己的青春更瑰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新一代中国人是更有自信力的。这样的穿插既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好论据。

8.演讲法

教学《包身工》时,读到“芦柴棒们半裸身体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时,有的学生会哗然失笑,这表明:这一细节描写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位老师在这时加上一段饱含激情的演讲:“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个美好幸福的童年?而芦柴棒她们这样的包身工,当年还不到你们这么大年龄,正需要爸爸妈妈的爱抚,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衣服破烂”?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中许多人一样„几室一厅‟、明窗净几,却偏爱挤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这样吃„牛奶+鸡蛋‟,却偏要争抢„豆腐渣+锅巴‟?……这究竟是为什么呀?”随着教师激动的演讲,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凝视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紧皱的眉头又显现出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听着这样的演讲,学生会更加深切了解那充满苦难和屈辱的岁月,从而激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更炽烈的爱。

在教学中,经常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这既能锻炼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又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

9.激辩法

教学中设置一些诱惑性的题目,来激起学生的争辩,能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碰撞中,不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阿Q正传》节选开头写“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教师使问:“当时的情景 是谁感到不安?”多数学生回答:“当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地主豪绅不安。”这时追问一句:“难道光这些人不安吗?”有几个学生说:“阿Q和一些农民也感到不安。”“不,阿Q是高兴、快意,怎么能不安呢?”马上有人反驳。经争辩后统一了认识:“不安”一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当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封建地主阶级及其走狗是惶恐不安,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群众是兴奋不安,处于中间阶层的人是惴惴不安。“不安”一词形象地显示了辛亥革命开始时的声势浩大,触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辛亥革命本可赢得民众的支持,但却因资产阶级的妥协动摇而失败,实在令人痛心。

这一类的激辩有时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针对某一内容让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或是分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都能形成十分活跃的气氛。

10.实验法

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与教材有关而又有趣味的实验,这既使学生感到新鲜,又能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有个老师在教《荔枝蜜》前,先让学生品尝一下荔枝蜜,让学生感受到蜜 的香甜之后,再学课文,学生对蜜蜂会更增几分敬意。有个教师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给他们水、盐、鸡蛋,让他们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在实验中,学生要手脑并用,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思维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再学课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以上所述是自己在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当然远不止这些,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我更加深深感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将点滴粗浅的体会赘述于后,以作引玉之砖。

二、几点体会

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驰有致、情趣盎然。

创设教学情境在开讲时显得尤为重要。一打预备玲,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方才的嬉笑追逐中,有的则陶醉于课间休息时的趣谈里,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潮引入到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里去,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交叉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辩析和创造,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跃的气势,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

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这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如同一种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满其中的爱。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刺激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已从旧知和浅易的内容里不断地悟出未知的深邃内容,而进入新知识的境界。教师要有节奏地按响学生思路中的琴键,使学生的理解与大脑中已贮存的知识信息渗合起来,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吸收新的知识信息。

我们只要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成为丰富儿童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例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想象他为了找纺织娘遇到的困难以及是怎么克服的?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捉过虫子吗?怎么捉?遇到困难了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正是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老师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相沟通,易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

二、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学生,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已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三、以实物演示情境

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那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来让学生去感知事物。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特意在教室的生物角内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并能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模拟的实物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创设想象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如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教师让学生去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等。

五、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例如《手指》的教学,在学习中指的特点与作用时,许多学生从“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它是参加实际并不出力”这些语句中,认为中指的作用不大,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家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对!中指也有作用啊!”“那有什么作用呢?”我趁机追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另一同学说:“我拉二胡中指帮我按弦,作用可大了!”“对,我弹钢琴也用到了中指。”“写字、打字、按鼠标也靠中指。”……。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促成一段精彩的生成,学生能联系实际,更能从写作上来谈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第四篇: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追求高效

泸天化小学:李

蓉 学习了江苏省情境教学经验,特别是看了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学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求高效的课堂,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创设情境,而情境教学当中,情境创设是语文课中很重要的一种情境,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有四个过程:

1、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2、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3、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4、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尊重孩子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体验、尊重孩子的发现、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于是,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因此,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情境教学让学生寓学于乐,教师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教学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我的儿时好友》口语交际时,我先在课前收集了和朋友的故事及相关相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也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入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其次,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笔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最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法,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果他们答对,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也要学习李老师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更高效了。

第五篇: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陈屿中心小学 王丽君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因起步晚、知识更新快、硬件发展迅速等多方因素,其教学从教法到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上课如果照本宣读,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如创设情境法让原本枯燥的信息课生动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因起步晚、知识更新快、硬件发展迅速等多方因素,其教学从教法到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虽然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他们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上课如果只是照本宣读,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如创设情境法让原本枯燥的信息课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创设情境,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而信息技术课“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到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分类,有以下几种创设方法:

一、多重刺激,创设故事情境 1.在“故事”中引出课题,出示任务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爱听故事是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的共性,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如在学习《多彩的图画》时,我就设置了《鱼妈妈找宝宝》的故事:一天,鱼妈妈带着鱼宝宝去逛集市。集市上鱼太多了,鱼宝宝觉得热就把外套脱了。可是鱼宝宝的外套一脱,鱼妈妈就找不到宝宝了。它急的眼泪都出来了„„这个时候,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感受到鱼妈妈的着急,很想帮助鱼妈妈找到鱼宝宝。面对鱼妈妈和鱼宝宝的画 面,他们明白想要帮鱼妈妈找到鱼宝宝就要帮鱼宝宝把外套穿回去。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认识及掌握了“用颜色去填充”这一工具的使用,当鱼妈妈找到了鱼宝宝,打算带它们回家时,问题又来了“鱼妈妈担心鱼宝宝会乱跑,想让它们排成一队,该怎么办”,这时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明白想要让鱼宝宝排成一队就需要去移动她们,在画图中该怎么去移动它们呢?通过自学书本23页的内容,学生就会认识及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把学生们带入了最佳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进入故事“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复制与变换》时,我用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只蜜蜂飞来了,在一朵花上尽情地采蜜,它开心的样子引来了一群蜜蜂。可是草地上只有一朵花,其它的小蜜蜂只好在一边嗡嗡地转着,第一只小蜜蜂不知如何是好?现在啊,它想请同学们帮忙,谁愿意帮这些小蜜蜂们变出更多的花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已达到了高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学生掌握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最后这些蜜蜂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向同学们致谢。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助人为乐的快乐。

二、把握时机,创设游戏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接触电脑、感知电脑。

例如:打字练习,这是一项枯燥、机械的操作,小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持久性难以保持,注意力容易分散。当他们感到枯燥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玩《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吃苹果》等寓教于乐的游戏。他们为了闯关,为了胜利,就会逼着自己刻苦练习,使指法正确、熟练,从而在笑声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

又如,在低年级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我不会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讲解一些概念上,而是安排学生去玩电脑中的游戏帮助他们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让学生通过“纸牌”游戏进行鼠标基本操作的练习。一听玩扑克,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乐此不疲地玩“纸牌”游戏的过程中,“指向”、“单击”、“双击”、“拖动”这些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当然在游戏时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有效选择”的原则,对于游戏的 取材和活动时间要进行严格控制。

三、巧问设疑,营造问题情境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教师设置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

创设问题情境,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念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调整页面布局》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的文字字号是六号,还有一篇文章的字号是四号。问学生:如果这两份需要打印许多份的文件,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立即议论开了,最后集中到这样的观点:文字大小不合适。经过尝试后,发现缩小了字号,第一篇文章又两页纸张,而且第二张纸张上只有半行文字,打印的话会造成浪费。经过同学们讨论交流,想到了还可以“缩小行间距、改变纸张大小、调整行间距”等方法,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学与现实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学习生活的连接点,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讲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上《旅游计划书》时,一开始我便一边播放准备的图片一边叙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更注重生活品质,旅游也成了人们休闲渡假的选择。现在假设你一家人准备去旅游但对目的地并不十分了解,为了使旅游进程更加合理,让同学们设计一下旅行的路线。”同学们一听这样讲,上课便来了劲。此时,我便提出此次旅游要注意的几个事项:旅游费用的数额、旅游时间的限制等等。要求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以及费用上能设计一个经济实惠旅游路线。同学们听完要求后,立即投入到设计旅游路线的工作中,上网查资料忙碌开来。这一堂课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用语言描述的,可以是实物演示,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能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探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 统一的目的。

参看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志萍、季正蓓:《情景创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4、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5、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电化教育研究,2001

6、《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