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比中美两国的医疗保险
对比中美两国的医疗保险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险,分为公私两大块。大部分的美国人参加私立医疗保险。公司的雇员一般可以从几百家医疗保险公司当中,选择一家符
合自己需要的保险公司购买医疗保险。
*雇主雇员分担*
由于美国医疗保险的费用非常昂贵,一般的做法是公司负担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个人负担
百分之十到二十。如果公司效益好,比如在网络经济红火的时代,很多高科技公司百分
之百地负担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保险费用。
美国的医疗保险计划分个人和全家两种。如果你是单身,那就只需要购买个人医疗保险计
划。如果你有家室,那就可以买家庭保险计划,每个月交纳的费用也相应多一些。一人购
买,涵盖全家,包括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保险费*
交纳医疗保险费一般占收入的多少呢?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例,根据202_年美国人口统计
局公布的数字,美国大华府都市区家庭年收入的中线是89300美元,每个月中等家庭平均
收入为7741元。医疗保险费一般由所在单位承担百分之80,个人负担百分之20,大概每个
家庭平均每个月要从工资单中扣除120美元左右用于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费用占家庭收
入的百分之1.5。
*穷人老人*
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话题此起彼伏,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个
很重要的焦点就是由于医疗保险费用昂贵,很多美国人买不起保险。听众朋友们一定会问,低收入的美国人,或者退休的老年人,他们的医疗保险是怎么安排的呢?
低收入和老年人这两部分人通过参加政府的医疗福利计划而获得医疗保险。根据“全美亚
太裔耆老中心”的介绍,国家医疗保健福利计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给老年人提供的,称为
“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另一种是为低收入的美国人提供的,称之为“医疗辅助
保险”(Medicaid)。
先让我们介绍一下“老年医疗保险”的情况。申请老年医疗保险首先有年龄的限制:年满
65岁才符合资格申请联邦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参加这个计划不受收入和资产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百万富翁和工薪阶层的普通退休职工在参加联邦老年医疗保险计划方面
是一视同仁的,而且这一计划一旦申请通过,一般享受终身。
另一种专门给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的医疗保健计划由州政府负责,这种计划称为“医疗
辅助保险”(Medicaid)。申请这种保险有一定的限制。
据纽约出版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报道:以纽约州为例,单身职工每个月收入必须低于692 美元,(相当于5536元人民币),资产在4150美元之下,才有资格申请政府医疗补助计划
。不过这里的资产不包括汽车和住房,仅仅指各种银行存款的账户加起来的数字不得超过
4千多美元。
换句话说,申请政府提供的“医疗辅助保险”(Medicaid),只要每个月的工资不够高,而且银行里面没有存很多钱,就可以申请医疗保险,对你拥有一部什么样的汽车和拥有什
么样的房产并没有任何限制。
*急诊救助 无分贫富*
另外,我们还要介绍一下美国的急诊室。在美国看急诊,只要打一个电话,救护车就会呼
啸而至,然后由急救人员把病人用救护车拉到急诊室抢救。
美国的医院奉行救死扶伤的原则,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先救人要紧。即使被拉进急诊室的是一名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身份的非法移民,医院急诊室的医疗和护理人员也不得追
问病人的移民身分,也不会向移民局打报告,透露申请者的移民身分。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相关人员也无权向医疗单位调阅求诊人的医疗和个人资料。
根据联邦 EMTALA 法的规定,任何医院的急诊室都不能因为无法支付医药费或非法移民身
分而把需要就医的病人伤患送走,或拒绝提供医药救助。
另外,据有关专家的介绍,非法移民期间或者没有合法身分期间所累积的医疗费用,并不
需要在以后归化成美国公民或取得合法身分时偿还;除非是用诈欺方式取得医疗补助。
*代价高 困难大*
不过,美国的急诊护理业近几年来也出现一些问题。美国华盛顿邮报六月刊登一篇呼吁改
善美国急诊的文章。文章中说,美国的急诊室面临严重亏损的危险。约14%的急诊室病人
没有医疗保险,约16%的病人有联邦和州府政府为穷人提供的医疗保险,约21%的病人有为
老人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半数以上医院声称,为这些病人提供急诊护理会导致亏损。
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湾区的医疗卫生以及保险方面的专家孙晓光博士说,很多情况下,私人
医院不堪重负,最后破产倒闭。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美国急诊护理业的问题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外,还有急诊室床位
少病人多的矛盾,医院(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院)常常找不到愿意去急诊室工作的专门医
师,急诊室的压力和嘈杂的环境造成医生误诊等问题。有关专家呼吁成立一个新的联邦机
构来管理急诊护理系统。
*揭示危机以消除危机*
美国媒体一贯以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机构自称,认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责 任就是监督政府,媒体在危机到来之前喊狼来了更是天经地义的做法。
例如,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世界各地莘莘学子深造的首选,然而美国媒体和教育界经常疾呼教育危机,籍危机感保持领先的地位。华盛顿邮报的这篇
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医疗保健改革不得人心*
和美国的急诊救护工作相比,中国的医疗保健制度被一些专家说成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中最失败的一项。目前流传在中国人口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得啥别得病,缺啥
别缺钱。
在中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成为中国老百姓社会关注的第一焦点。
新华社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的话说,“目前中国的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新华社在报道中承认,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的公平
性下降,效率低下。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完全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怨声哀情*
英国的BBC在一篇报道中说:在沈阳市铁西区工业生活区的一条街道边,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七嘴八舌在聊天诉苦: 一位说,“要俺怎么活啊?我肝硬化,胃溃疡,冠心病,什么也治不了。就硬挺着,等死。” 另一位说,“都这样呀,都没有钱。药费给俺报了,咱不要求别的。治治病就行,多痛苦啊。死吧,给儿女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有一位讲,“这儿有个气管炎的跳楼了。没钱治啊。治不起,到冬天遭罪。冬天下不了地,憋得上
不来气,没有钱治,跳的楼。这一片跳楼的有好几个。”
一些美国之音的听众在听众热线中谈到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时怨声载道,有的甚至怀念毛
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制度。
*九成民众无医保*
中国青年报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在733名接受调查的人士当中,90%的人对10 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超过大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虽然现在国家比以前富
裕多了,医院比以前多了,但是看病却比10年前更难了。老百姓反而看不起病了。农村合作医疗没有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实行大病统筹,小病得自己掏钱。特别是很多下岗职
工,他们的最低生活补助费不过三四百块钱,如果缴健保,那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据中国卫生部门统计,目前为止,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只有一亿人,也就是说,全国百分之九十的民众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
*药厂医院同发疾病财*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另一个引起民众不满的方面是医药部门市场化、商业化,造成失控。
药厂哄抬药价,牟取暴利,造成药价虚高,病人买不起药。药厂推销员通过各种不正常手
段,向医院和医生行贿,让医生开药,造成医院相当一部分的收入要靠药商的回扣。医生
和药厂在这么一种不完善的市场上合谋,来对付患者,形成社会动荡不安的导火索。
*无钱治病酿悲剧*
去年8月8号,福州的一位42岁贫苦农民因无钱医治肺癌后绝望,在公共汽车上引爆了土炸
弹,除炸死自己外,还炸死另外一名妇女,事件中有30多人受伤。中国媒体还报导了许多
因经济困难不能就医而自杀的例子。
广西南宁市有一位姓魏的英雄人物。这名保安在同抢钱包的人搏斗过程中被扎了三刀。由
于他支付不起医疗费,疼痛难忍中竟想跳下19层楼自杀。更具讽刺的是,当英雄获奖后,他却将一万元奖金全部送给了自己生病中的母亲,以备老人看病之用。路透社在报导
这则消息时称这位保安是名副其实的悲剧英雄。
美国《华尔街日报》说,在中国共产党失败的海洋中,唯有中国社会的医疗保健制度曾经
独树一帜,中国的全民医疗保健制度向全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保健需要。一些中国问题观查
家认为,今天,中国的医疗卫生的市场化改革丢掉了以前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唯一亮点,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却学来了其中的糟粕,形成的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的中国特色。
*留学生的网论*
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写的一篇中美对比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其中谈到医疗制度:
“前阵子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医疗制度的文章,我当时看完了吓了一跳,心里也着实难过。
这市场化不叫市场化,叫做乱七八糟自由化。
“再发达的国家,也不是绝对市场化的。比如在美国医疗和教育等很多方面其实都不市场
化。美国的医疗实行保险制度,一般由自己所在的公司买全家的医疗保险。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金以下的,国家给低收入者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政策。
“我认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动了个大手术花了80多万美金的手术费。她是中国过去看
孩子等绿卡的中国公民,送进医院没钱也没医疗保险。医院确定了,还是动了手术,根据
老太太的收入,每个月付80多美金偿还,其实到死我估计也还不了一万块钱。”
第二篇:中美两国招聘广告对比
中美两国招聘广告对比:国内的广告像是在找情人
备注: 笔者前些时候浏览招聘广告,发现中美广告间有很多有趣差异,现选择三个职位为例:
美国 中国
A:秘书(总裁助理)1)商业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电脑办公软件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擅长沟通和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 2)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3)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3年以上 3)学历本科及以上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
B: 银行职员 美国 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银行产品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C:大学教师--非教授级别: 美国(心理学)--中国
1)博士学历(已完成)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3)发表论文2篇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4)党员优先
一眼看上去,中国的招聘广告有点像情人招聘广告,要年轻,要貌美,还要有带得出去的资本:学历;美国广告像找妻子,要求具体、实用:
第一,美国公司招聘广告更多的是对该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而且很多招聘广告都会非常详细地描述该岗位的岗位职责、具体工作范围,甚至具 体到应熟悉什么软件,哪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什么样的性格,要求有什么样的资历,简言之,你可以了解到这个工作岗位每一天大概做些什么工作。
第二:中国公司的广告比较抽象,所要求大体是外在的,比如学历,年龄,相貌等。年龄几乎在中国的每个招聘广告中都会出现。普通职位,25以下,稍微涉及 到高学历或者技术的,30岁以下;如果没有博士学历,又不是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过了35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美国很多职业还倾向于已经有很多阅历的 中年以上的人,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教师、心理学从业人员、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在30岁以后才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为人处事更加成熟;工作上也有了很多经历和经验,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过了30,35又没有 超级强人的能干,在国内想要换个工作,会发现自己很尴尬,似乎早已经被挤出了就业的大门。
身高,容貌也在国内很多招聘广告中出现, 因此笔者初来美国看报纸或网络上的招聘广告时,是非常惊异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条广告提到年龄,身高(空姐和特殊警察会要求,但是其身高与工作密切相关),相貌,当然后来知道美国法律规定招聘不得有年龄,国籍,容貌, 出生地,种族,婚否等的歧视,而且这些信息在简历中都不允许出现.至于身高他们根本都没有提到歧视, 似乎没有人觉得普通工作与身高还有关系!
第三: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还能看出, 美国的很多公司在招聘初级或一般职员等学历要求不高,如以上的银行职员,秘书,翻译,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公务员), 甚至中层经理都只要求高中学历;美国公司不愿意招(over qualified--资历超过岗位要求)的人员,首先招聘这些人,你付出的薪水要多于普通人员;而且他们非常容易跳槽。而中国公司几乎清一色的喜欢高学 历, 我们研究生有个同学考上了海关, 全院都很羡慕, 即使她的工作只是在过境处扫描旅客是否携带有非法物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的英语,但是也没有人觉得学非所用可惜,当然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太 难,而且海关的待遇出名的好。这里涉及到很多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差异, 比如就业机会、大学的教育质量等------笔者不在这里做探讨。
虽然一般职位,公司都不会要求大学学历, 但是公司鼓励继续教育,比如你刚进入银行做一般职员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单位鼓励继续学习,绝大多数银行都赞助(很多银行报销100%的学费)员工的学习计划。当然,我们国内也有所谓的继续教育,比如电大,党校,网络的等,但大都比较“水”,多为拿文凭而已,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校硕士, 博士, 含金量比较低,但是美国的继续教育都很正规(也有少数收钱发文凭的学校),非常严格,他们的毕业文凭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大学的毕业文凭几乎没有任何差 异,这里更没有专为领导干部设立的轻松拿文凭的学校。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很小就树立要读什么大学的志向, 很多人是在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或者工作之需又回到校园读书(晚上和周末上课);有些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选择先就业, 再读书的道路。
另一方面, 虽然一般公司不倾向于招聘高学历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学历就不重要,在需要良好教育背景的工作中,比如电脑或者高科技公司,教育,咨询等行业,大学,甚至 研究生,博士学位都是必须具备的,比如教师,美国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校长很多是博士毕业;大学教师一般都要求博士, 政府重要岗位,如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市场监督机构等基本的岗位都要求硕士学位.心理咨询很多也是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 而且还得通过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 经验和技能在美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你找工作的成功率,而且还与你的工资息息相关。如果是一个不太需要复杂和专业知识的工作, 一个工作了5年积累了很多经验的高中生是绝对能打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美国的高中都为学生配备了就业顾问和学业顾问,就业顾问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 助他们分析自己适合于哪种职业,应该具备哪种技能,所以虽然美国公司只要求高中学历,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远比国内的高中实用,很多高中开设了商业课程等。
在很多美国公司,即使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学历,薪水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经验,技能,如果你有别人没有的技能而且对工作有用的,你的薪水也会比其 它人高。笔者前些天看见一个电视网络公司招聘销售代表(室内销售), 该公司就注明双语员工(其列举了所需要的第二语言)享受差别薪水的待遇。
第五:中国公司喜欢科班出身,专业对口,但是在美国很多行业---非物理,化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外,他们更倾向于招收不同学习和就业背景的人员,金融业经常招收政治学,新闻,甚至农业专业的人员;人力资源招收历史学,心理学的,而且很多行业都强调较宽的知识面。
第三篇:中美两国的降糖药物应用现状的对比
中美两国的降糖药物应用现状的对比
202_年06月12日10:12来源:医脉通
中国口服降糖药物应用现状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在真实世界调查中国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5月9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杂志(J Diabetes.202_ May 9.)。
该研究纳入9872例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所有患者此前曾接受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3个月,收集其目前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与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最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是胰岛素促泌剂(70.2%),包括磺脲类药物(42.7%)、格列奈类药物(27.5%);然后依次是二甲双胍(53.7%)、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5.9%)、噻唑烷二酮类(17.2%、DPP-4抑制剂(0.8%)。两药联用比单药治疗更常见(分别为45.4%和35.8%),三药联用的比例是17.0%。使用磺酰类或格列奈类治疗的患者较易频繁更换治疗方案[OR 1.7;95%CI 1.38-2.08;P<0.001]。
研究人员在结论中写道,在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改变治疗方案,致使我国口服降糖药使用整体情况也随之变化。本研究结果来自真实世界,或对我国糖尿病管理有指导意义。
此外,该研究观察到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低血糖事件和更换药物的比例均低于其他口服降糖药单药治疗,而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更换治疗方案的频率、血糖控制不佳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较高,这表明更换治疗方案的频率和血糖达标情况呈负相关。美国降糖药物处方数据分析
5月Diabetes Care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对来自美国零售药房202_年~202_年间全国成人糖尿病治疗处方数据进行了分析。(Diabetes Care 202_ May;37(5):1367-74)结果显示,在美国,降糖药物的市场容量稳步上升,202_年美国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人数达到1880万,相比202_年增长42.9%。二甲双胍的处方量达到6040万,相比202_年增长97%。最新获批的降糖药物势头猛进,其中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的市场份额最大,202_年的处方量达到1050万。罗格列酮受到202_年使用限制警告的影响,202_年的处方量大幅下降已低于1.3万。
药物联用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比例为44.9%。约33.4%~48.1%的磺脲类、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和GLP-1类似物未与二甲双胍联用。尽管指南推荐,在其他降糖药物加入治疗后应维持二甲双胍治疗,但非胰岛素类降糖药未与二甲双胍联用的比例仍达到1/3~1/2,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中美两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对比分析
山东大学 物理实验与化学分析学院 应急预案管理 十四组
引言:202_ 年以来,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的发展历程,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在从“全”到“优”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已有的理念认识、体制机制、理论方法、管理模式均面临的挑战,亟需借鉴发达国家体系建设演进经验,全面推进新阶段下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美国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应急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且经过多次重大实践的检验和完善,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对于解决我国应急预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应急预案管理的概况及发展历程
1.美国应急预案管理体制
美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分为联邦、州及地方 级 , 民间不同领域的应急计划和预案也被纳入其中。在联邦层面 , 成立于 年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是美联邦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决策机构。“9. 11”事件之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统一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但侧重于协调处置国内恐怖袭击事件。隶属于司法部的联邦调查局(FBI)和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央情报局(CIA)是其对内和对外恐怖消除、情报搜集的主力。1979 年成立的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是美国主要的应急管理机构,作为全国响应协调中心,主要职责就是建设全面、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准备,事故发生后提供有效响应和协调支持,从而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恢复工作。各州政府 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中心等应急机构。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是资源配置、责任追究和应急准备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设立,从体制上统一了应急管理工作,为事前预防提供组织保障,为事后处置提供统一协调高效支援。
2.美国应急管理层次分级
“ 9 · 11 ” 事件后,联邦应急管理署与海岸警卫队、移民、和海关总署等 22 个政府机构合并,共同组建国土安全部(DHS),负责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协调责任。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先由地方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当超出自己的处理能力时,则向州政府提出救援请求,若危机十分严重,州政府也无力应对时,则由州政府向联邦政府申请救援,并由 FEMA 及时采取响应措施。FEMA 通过一系列综合的、有准备的应急管理计划,协调联邦各个部门、机构,来减少危机引起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保护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承担对灾害的防范、反应、恢复的重任。DHS 的建立,使美国应急管理进入综合应急管理阶段,有效 解决了应急管理政出多门,协调不力的局面科学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给予应急管理部门的合法地位和实施相关措施的权利,也有利于各个部门应急管理的有效实施。美国又是一个法制国家,更加注重法律的重要作用。
3.美国应急管理有关法律
美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很多。1950 年制定的《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DREAA),是美国第一个与应对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该法律由罗伯特·斯坦福(Robert T1 Stafford)提议制定,故也称罗伯特·斯坦福法。1976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紧急状态法》,是影响最大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国内频发恐怖袭击事件,因此于 199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恐怖主义法》,其中规定“总统必须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秘密行动和军事力量,中止、摧毁国际恐怖份子和基地设施。” “ 9 · 11 ” 事件发生后,美国第 107 届国会于202_ 年 1 月 23 日通过了新的《国土安全法》,该法创建了一个统一的能应对各种危机的快速反应、动员和指挥机制。
二.我国的应急预案管理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1.我国应急预案管理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领域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编制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方案与规划,成为应急预案的萌芽形式。在公共卫生方面,建国初期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1951年4月卫生部召开全国防疫专业会议,制定了19种传染病防治方案。在水利防治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水利部门陆续编制各大江河流域综合性规划。包括流域综合治理在内,迄今为止各大流域已经修编了数次防洪规划,均把防洪方案作为规划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制订出台部门性应急预案。水利、林业、地震、国防科工等部门借鉴国际同行故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核应急计划等。1988年1月,国务院颁布《森林防火条例》,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预备方案”。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防御洪水方案”。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所能发现编制最早的应急预案是1988年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制定发布的《处理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事故预案》。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核电企业编制了《核电厂应急计划》。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28条明确规定水库大坝主管部门对危险大坝可能出现的垮坝方式与淹没范围要进行预先评估,并制定出“应急方案”。同年,中国地震局编制出台《国内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各级政府结合区域特点与实际情况,编制出台多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预案。
据统计,202_年以前,国务院有关部门针对不同领域的突发事件已编制各类应急预案194件。总体来说,202_年以前出台的各类应急预案具有3个特点。一是编制零散,“预案体系”不健全。只有地震、核电、水利和森林防火等少数部门和行业拥有“应急预案”,没有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将其固化为规范性制度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推广执行。二是部门特征明显,综合协调性弱。预案编制基本上是部门性行为,主要针对本行业领域的重大灾害进行应急管理。预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多为单打独斗,部门间缺少协调与沟通。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相互之间缺乏衔接与匹配,不能发挥整体合力。三是技术性强,管理性偏弱。当时的“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的灾害而制定实施的技术性方案,侧重于从专业角度制订应对灾害的具体实施步骤与计划,更多地强调应急响应阶段的工作,忽视灾害减缓、预防准备、善后处置等其他应急管理环节,缺乏总体战略规划与明确的管理职责分配。202_年突如其来的非典(SARS)事件是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正式起点。非典(SARS)事件对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不仅开启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程,也推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_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系统总结应对处置非典事件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重视政府非常态管理。当年11月,国务院抓紧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由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同志担任组长,以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为抓手,不断推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2_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全面检验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暴露出应急预案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随后国务院着手筹备修订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开始朝着完备化、可操作化和无缝衔接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不断扩大应急预案覆盖范围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在这一时期,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2.我国应急管理层次分级
在国家层面上,有关部门与单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化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基于风险评估的预案优化模式。202_年2月,针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的若干问题,国务院应急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专题调研活动,多次召开省级应急办主要负责人会议以及国家部委与专家座谈会,并于202_年10月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预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的概念、分类与编制程序等内容,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优化现有应急预案体系。202_年初,根据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中德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合作协议》,国家行政学院借鉴引进德国风险管理经验,在广东、重庆等省(市)组织开展地方政府风险治理与应急预案优化试点工作,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编制与修订的场景化、标准化与规范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方层面上,各地各部门普遍将预案修订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中,并结合应急演练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修订相关预案。北京市在202_年奥运会筹备期间,将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的修编和演练工作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风险治理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评估出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32类250项和94个重点地区的风险,编制9800余件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202_年深圳市利用德国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优化方法指导大运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确保了大运会顺利举行。不少基层单位推出简化版的应急预案,向群众发放明白卡,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与突发事件处置效率。例如,黑龙江省在编制预案操作手册的基础上,指导基层单位编制预案“明白卡”,基本包含预警方式、救助主体、疏散路线、避难场所和救助电话等所有应急预案核心要件。
三.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优点
1.三级应急响应体系 , 统一管理标准运行美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分为联邦、州及地方 级 , 民间不同领域的应急计划和预案也被纳入其中。在联邦层面 , 成立于 年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是美联邦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决策机构。年 , 并入国土安全部 , 每年有 亿美元的突发事件应急基金。下设 个职能部门 应急准备部、缓解灾害影响部、应急反应部、灾后恢复部、区域分局管理办公室 , 全职工作人员 人 , 还有符合应急工作标准的志愿者 或兼职人员 人。的职责范围涵盖地震、咫风等各种 自然灾害 , 以及环境、卫生甚至核领域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 , 全面负责应急准备、预防、监测、响应、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在它的统一和集中管理下 , 形成了集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援组织等单位为一体的指挥和调度体系。在州及地方层面 ,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设有州和地方应急服务办公室 , 主要负责处理辖区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 , 负责制定州及地方一级应急管理和减灾规划 , 监督和指导地方应急机构开展工作 , 组织动员当地警察、消防及国民警卫队开展应急行动。具体应急过程中 , 采取属地管理和统一管理相结合、分级响应和全面响应相结合。年 , 美国国土安全部推出 “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 , 规定了美国各级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 以期实现 “统一管理 ” 和 “标准运行 ”。所谓 “统一管理 ” , 即应急响应时 , 各级机构使用共同的词汇、术语、密码、频率等 , 发布统一的指令进行统一指挥 ,使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指挥官在沟通时不存在障碍和误解。“标准运行 ” , 即是应急工作的各阶段 , 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 , 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通信联络、术语代码、文件格式乃至救援人员服装标志等 , 都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 , 以减少失误 , 提高效率。
2.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为应急提供有力保障美国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律数量相当可观 , 内容十分详尽 , 主要包括灾害应急处理、紧急状态和反恐等 个方面 , 为应急责任机构职责的履行、人员及资源的调配以及信息的发布和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早在1950 年 , 美国就制定了 《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 》 , 它是美国第一个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法律。该法规定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救助原则 , 还规定了联邦政府在灾害发生时对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方式 , 适用于除地震以外的其他突发性自然灾害。此后 , 年出台《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法 》 , 规定为应对地震灾害的主要责任部门。“ 9· 11” 事件发生后 , 防范和处理恐怖事件成为美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中之重 , 为此 , 美先后于年和 年颁布了 《反恐怖法案 》和《国土安全法 》 , 将应对各类恐怖事件纳入国家危机管理的体系之中 , 赋予相关部门更大的权力 , 加大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和惩处力度。1992年 , 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商务部、国防部等 个部门和美国红十字会共同签署了 《联邦紧急反应计划 》 , 综合了各联邦机构预防、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措施 , 为各州和地方政府应对恐怖袭击、灾难事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指导。202_年12月 , 《国家应急计划 》
出台。作为国家层面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计划 , 其 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全国的、针对所有灾害的方案 , 包括预防、淮备、应急和灾后恢复。它涵盖了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对恐怖主义的威胁行动、主要灾害以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测或响应所要求的全部范围 , 为开展长期的社会复苏和缓解活动提供了基础。它强调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事前、事初、事中和事后 , 要全方位调集和整合联邦政府资源、知识和能力 , 实现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力量的整合和行动的协调统一 ,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向美国面临的各种威胁宣战。
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缺点
(一)预案内容同质化倾向突出,预案体系“上下一般粗”在各级政府编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下级抄上级,同级相互抄袭,导致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内容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人将其评价为“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平”。不少基层单位从指导原则、面全盘照抄照搬上级预案。通过分析国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以及省级总体预案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应急预案“内容有着很高一致性”。
(二)编制流程缺乏风险评估环节,预案针对性不强总体而言,我国应急预案大多属于“纲领性”与“宣言性”的文件。应急预案本身是“基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之上的应对方案”,必须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之上才能有的放矢。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风险评估环节,预案编制部门对本地区、本行业的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致灾因子和应急资源等情况大多缺乏了解,不清楚辖区内风险隐患的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发可能性、触发因素与转化机制等,导致编制出来的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
(三)编制方法忽视情景构建主线,预案缺少预见性我国应急预案目前处于“应急处置方案”阶段,对应急准备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缺乏“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及其向应急准备方向上的延伸”。突发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差异性通常较大,而应急预案普遍过于原则性,缺少预见性和想象力,没能通过情景分析提前对小概率突发事件及其演化机制细节提出响应措施,一旦发生就会措手不及,应对措施混乱无序。202_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前,由于缺乏“预见性”,应急预案体系出现“盲点”,导致政府初期灾害应对工作极为被动。
(四)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优化机制,预案操作性较差应急预案管理是一个持续修订与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通过实际有效的应急演练检验和实践经验总结进行定期修订,“未经过演练的应急预案是低效的预案”。但是实际上,不少地方和部门忽视预案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在预案编制完成以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将预案发布视为预案工作的终点。由于缺少应急演练优化机制,应急演练与预案修订相互脱节,造成预案的操作性普遍较差,部门间应急联动滞后不畅。
五.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改进应急管理机制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为保证政府应急管理的高效运行,需要创新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中,政府应急管理的主体应包括 : 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政府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公民。这些不同的主体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的治理模式应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化,政府的组织形态应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从而为现代条件下的政府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实现条件。
2.建设高效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系统应重点建设危机预防系统、危机
决策支持系统、危机处理系统与危机恢复系统。在危机预防系统中主要有危机预警子系统、危机演习子系统与危机教育子系统等,通过危机预警子系统,搜集有关社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经过科学的别、分类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制定应对各种危机的应急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损失减到最小。通过社会模拟演习,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在危机到来时有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通过教育系统,提高公众对抗危机的能力。危机决支持系统中主要有危机信息实时收集、反馈分析子系统、政府资源数据库、危机数据库、专家在线支持咨询系统、危机评估系统等,可以将不同部门的负责人、不同领域的专家整合到一块进行群体决策,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把决策群的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扬民主,调大家的积极性,以利于决策的落实与执行。总之,可以最大限度的确决策的正确性,使决策更加有效,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危机处理系统主要包括部门协作与人员调度子系统,物质调度子系统和危机公众沟通子系统等,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特征,实现警种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同时通过与公众沟通,避免产生谣言,造成恐慌。危机恢复系统,主要通过灾后评估与理赔子系统与后重建子系统等 , 协同各部门与各方人员 , 安排受灾人员,尽快恢复危机造成的损害
3.政府危机管理流程信息化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使政务流程建立在信息网络通道和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政务流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实现政务程质的跳跃。改进政府现有部门的办公网络,全面收集与危机相关的资料数据,可以对来自不同主体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统一计算、处理并易于识别的格式,进而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用于支持危机管理决策。网络信息技术在政府各个部门的全面应用,促使政府具有更强获得与社会控制能力,提高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及时处理能力。不同门之间信息传递更加快速高效,信息共享程度大大提高,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破了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传统界线和范围,实现了一体化的远程交互和跨部门的协调办公与管理,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处理能力,打破原有多指挥中心共存的现状,促使应急信息化、应急管理集中化。同时,完善了互交流能力,可以采取日常信息终端发送危机信息和危机应对信息,如日本使用手机终端发送危机信息提示,美国使用居民固定电话留言的形式传递指导信息,极大地缩短对市民求助、应对危机的反应时间。
4.强化法律的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法制体系的完备使政府和其相关部门实施应急管理行为合法化,有章循。电子政务环境下应急管理的建设更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作用。我国必须重视法律的地位,强化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健全国家 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制定统一的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授权政有实施各种应急管理措施的权力,并限定其职责,同时制定一部《危机管理法》,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科学的程序和制度中,而不再是分散管理,各个政府部门各行其道。制定国家紧急状态法,明确界定紧急状态,公民在紧状态下获得救助的途径和方法,政府采取的非常手段,及宣布紧急状态的范围、时间和解除紧急状态的程序。
第五篇: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李宁的品牌推广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ea Culture of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在仙境中成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研究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堕落的世界-----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美国C标准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44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45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46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48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50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51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52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53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55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56 《卖花女》中莉莎人物形象分析 57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59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61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63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65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69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71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7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76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77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79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82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83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84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85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88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90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91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 92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 93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95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9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98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99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01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02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103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105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 107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08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109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10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12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15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 11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 118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120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121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122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123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125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 12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7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128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130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131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32 商务英语报道中的情态意义分析 133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3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37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0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141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方法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143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45 美国总统面面观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48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15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51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2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153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5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55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156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57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158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59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 160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61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162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
163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6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
165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66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67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168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69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70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72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
173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
174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75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7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77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178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79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80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81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 182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183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184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185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186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187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188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189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190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91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192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193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194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195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96(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 197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198 Unavoidable Tragedy –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200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