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robotQ3D课堂教学实践
IrobotQ3D课堂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们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了IrobotQ3D虚拟仿真机器人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将结合“网络机器人算法教程”的课堂教学,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 任务分解,强调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①实事求是,量力而行;②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在IrobotQ3D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比赛任务非常新颖,吸引力很大,但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却有很大难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比赛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分任务,在完成分任务的同时加深理解,最后进行程序的组合,完成最终任务目标。
我们的网络机器人算法教程就是针对IrobotQ3D仿真机器人“汽车总动员”这一比赛任务开发的。总共有10节课的内容。每节课都是任务的一个分解,总体上是由简入难步步推进的。经过10节课的学习,“汽车总动员”比赛任务迎刃而解。复杂的比赛任务,已然成为学生们乐此不疲的一个个“游戏”了。
● 知识理解,强调真实性
仿真机器人最重要的就是“真”,IrobotQ3D在这一点上很有优势。
例如,“直角转向”的任务要求是直达得分物且不能撞到护栏。此时要用到距离传感器检测前方的护栏,当距离大于常量300时,进入转向程序。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距离为什么是300,强调惯性在汽车行进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强调摩擦力、机器人运行的初始速度等自然科学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会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的,要做的是使自己变强大,让自然科学成为工具。
● 翻转课堂,强调主体性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需要在实际参与的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
例如,在讲授《飞车路段》前,笔者将程序设计过程制作成微课程提前一周发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下自主研究、学习,对程序有了较深程度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一起研究完成程序任务。学生经过课下的思考,在课堂上变得“胸有成竹”,教师变身成为学生学习小组的成员,成了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与他们一起答疑解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情境设置,强调趣味性
任务情境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使学生的精力全部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只有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一种需求,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地发挥。构建机器人是完成任务的基础。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机器人的结构决定着机器人的速度和稳定性,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闪电麦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课堂表现轻松而又主动。
● 回归生活,强调实践性
3D仿真虚拟机器人的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才能把枯燥的算法程序设计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的知识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作为支撑。
例如,在紧急停车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在开车时最怕的是什么?学生都有坐车的经验,马上反应到:害怕前方突然出现车辆,不宜避让。让学
第二篇:课堂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焦家庄中学 王世斌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七、八年级所学的语言技能,能否在九年级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关键。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
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总结,分析问题,补缺补差,帮助学生过关。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订正。
所谓“活”侧重知识的活用训练,把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景,设置任务,如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教学是让同学们理解哪些事情是能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我先把任务所需的语言写在黑板上,从而引出新单词,然后设置任务,很自然地,同学们就理解了what they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and what they teenag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学生在情景中实践,用已知的学习未知的所学内容。
英语和其它功课一样,需要多练多做。这几个月,我给同学们补充了许多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宽了的知识视野。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教师要注意控制的情绪,不歧视,不动辄呵斥,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自信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要与实践相结。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在课改中学习,实践,反思。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合适的、动静相结合的情境课件,更
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走进课堂,轻松学到知识。
当然,教无定法,在教学课堂中去实践吧,从课堂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课堂问题设计应该多样化,并同时注重学生的反映和隐性发展,而且以上所提到的,不一定在每节课上都全部得到体现,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设计,另外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多样化且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课堂实践的奥妙和乐趣,它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应该在提问中做到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问题中获取知识、茁壮成长。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报告
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报告
科泉小学闫保付
数学自信息技术诞生到发展就一直是其技术的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当然,也能为数学教育做出它应有的贡献。因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第六条有专门的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作以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应用形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
(二)、动态演示
1、实现简单的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的演示,不仅可以演示抽象形,还可以演示具象形。如在学习对称时,采用了Powerpoint软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昆虫、植物的叶子等对称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片美在哪,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然后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2、实现非现实的直观演示。如移动图形后,原图形用虚形表示。
3、静态问题的动态化。有些静态问题,可以化为动态演示,这样更具有吸引力,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周长概念中,把一个长方形的四条边长移下来,接到一起。在教学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时,就可以利用其中几条棱的上下左右平移形式的动画,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12条棱长,可以 分成三组,每组四条棱的长短相等这一知识。
(三)、抽象思维的具化展示数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 “时: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等于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如果利用课件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 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统计数据处理
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及图表的制作。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填写电子表格,生成相应的图表,分析与描述相应的图表。当然,这里并不是让学生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而是让学生认识运用计算机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并生成规则、形象的图表。
(五)、自动出题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时,可运用计算机编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 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把教师从只关注出题,而无暇顾及学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学生的状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甚至抽出时间来调控课堂气氛。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基本理念,坚持培养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标,潜心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期末统考成绩如下:
1、平均分:91.9分,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9 分、19.9分、15.29分。
2、优秀率:52%,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67、31.6、13.8 个百分点。
3、及格率:83%,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6.85、33.6、21.2 个百分点。
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实验证实,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时,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思维相对活跃,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对学好数学具有强烈而持久地推动作用。
1、了解学生,引导兴趣
本学期,我调入第xx中学兼任初一5班的数学课。据了解,xx中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有严重的畏惧心理。为了使工作有针对性,使学生尽快喜欢数学课,我通过和老师、学生座谈、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测等形式,对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进行了了解:一是了解学生上课状态、作业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三是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如意志品质、思想意识、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四是了解家庭状况、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及时引导兴趣。例如,数学第一节课,在让学生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全班42人)(2)在小学时喜欢数学的请举手(9人举手),占全班的几分之几?(3)进入中学后想学好数学的举手(42人举手),占全班的百分之几?这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我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100%这个百分数,体现的是同学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承诺,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级100%的同学100%的能学好数学,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听,掌声雷动,传递自信的信息;看,42双眼睛透着自信的光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半年的每一节课始终保持着第一节课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增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对每一节课,都象对待“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一方面,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开课之初就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及应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研究教材92页的“移动电话计费方式”问题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表格,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的通话时间为200分,按两种方式需交费多少元?那种方式省钱?如果通话时间为350分呢?(3)在什么情况下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4)选择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与哪种量有关?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
3、关注差异,发现兴趣
班级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学习状态都存在着差异,成绩优秀的,往往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努力,理解和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但却常常忽视基础知识中包含的深层知识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成绩较差的,面对问题常产生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针对学生情况,我认为,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生因课前的求知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简单题不愿做,难题又不会做的局面。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有梯度的例题、习题、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主动钻研,争先冒尖;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从眼前做起,增强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努力,这些做法很快取得实效。程楠、高悦、钱景鑫三名女同学小学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有畏难情绪,九月份测试始终在30—50分之间徘徊。我多次与她们分析原因,帮助她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她们“我努力,我能行”,经过半年的努力,她们的成绩逐步提高,期末考出了83分的成绩。
4、鼓励赏识,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赏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信。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同学发言的失误,纠正了部分学生嘲笑同学的不良习惯。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并虚心解答,做到诲人不倦。四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五是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善待学生的幼稚,尊重学生的人格。六是写评语,利用作业本与学生交流沟通,赞赏每一点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再附上几句祝福。通过老师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不断确认与肯定,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树立起来,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姜雪峰同学数学成绩一直在 20 分到30分之间徘徊,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表现消极,我采取以上方法不失时机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渐渐地,他的听课状态明显好转,作业的质量逐渐提高,期末取得了67分的成绩。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他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与保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习惯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课堂听课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敢问”,即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的习惯。五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思想的习惯,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现在,学生基本改变了过去乱接“话把”、思想溜号、懒于思考、作业应付、书写潦草等坏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针对学生学习被动、自主能力缺失、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习动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此,我耐心细致的讲解学习数学的目的、作用及方法,以激发学生“想学”、“想学好”的动机。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同学之间相互比赛,看谁做的题又多又快又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大多数同学具有了“我想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良好意识。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如,针对学生马虎、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我提出了“会,一定做对;对,一定书写规范”的要求,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观察、思考、归纳、应用”的学习要求。本学期初,我就和同学们确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期末统考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列全校首位,缩小与一中、xx中的差距,力争达到一中、xx中的平均水平。这些目标的提出,为同学们增强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3、研究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1)准备策略。每堂课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预测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想好评价和调控的方法。(2)实施策略。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我为自己提出了四个“确保”的要求,并落实到位。一确保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张驰有度,既紧张又和谐;二确保了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趣味性,既准确又生动:三确保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了提高;四确保了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乐趣。(3)评价策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观测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阶段性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4、改革课堂模式。9月—11月,我率先实施“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指导学生互帮、互学、互查、互测。每堂课至少利用5分钟,进行“当堂测试”,做到人人清、堂堂清。11月30日学校拉开了“学习杜郎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序幕,我在借鉴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摸索出“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小组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测试”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学生自信了。课堂上学生想说了、想做了、敢说了、敢做了,既不失农村孩子的朴实,又有城市孩子张扬的个性,“我努力,我能行”、“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等口号已逐渐植根于学生的心田;(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上彻底杜绝了学生睡觉的现象,一些在小学就放弃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动”起来,在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提高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3)课堂变了。课堂一改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状,课堂上动静相宜,自学时,静;讨论时,动;展示时,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开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文字、表格、图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基本理念,坚持培养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标,潜心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期末统考成绩如下:
1、平均分:91.9分,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9 分、19.9分、15.29分。
2、优秀率:52%,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67、31.6、13.8 个百分点。
3、及格率:83%,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6.85、33.6、21.2 个百分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实验证实,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时,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思维相对活跃,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对学好数学具有强烈而持久地推动作用。
1、了解学生,引导兴趣
本学期,我调入第xx中学兼任初一5班的数学课。据了解,xx中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有严重的畏惧心理。为了使工作有针对性,使学生尽快喜欢数学课,我通过和老师、学生座谈、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测等形式,对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进行了了解:一是了解学生上课状态、作业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三是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如意志品质、思想意识、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四是了解家庭状况、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及时引导兴趣。例如,数学第一节课,在让学生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全班42人)(2)在小学时喜欢数学的请举手(9人举手),占全班的几分之几?(3)进入中学后想学好数学的举手(42人举手),占全班的百分之几?这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我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100%这个百分数,体现的是同学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承诺,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级100%的同学100%的能学好数学,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听,掌声雷动,传递自信的信息;看,42双眼睛透着自信的光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半年的每一节课始终保持着第一节课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增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对每一节课,都象对待“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一方面,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开课之初就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及应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研究教材92页的“移动电话计费方式”问题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表格,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的通话时间为200分,按两种方式需交费多少元?那种方式省钱?如果通话时间为350分呢?(3)在什么情况下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4)选择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与哪种量有关?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 3、关注差异,发现兴趣 班级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学习状态都存在着差异,成绩优秀的,往往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努力,理解和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但却常常忽视基础知识中包含的深层知识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成绩较差的,面对问题常产生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针对学生情况,我认为,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生因课前的求知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简单题不愿做,难题又不会做的局面。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有梯度的例题、习题、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主动钻研,争先冒尖;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从眼前做起,增强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努力,这些做法很快取得实效。程楠、高悦、钱景鑫三名女同学小学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有畏难情绪,九月份测试始终在30—50分之间徘徊。我多次与她们分析原因,帮助她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她们“我努力,我能行”,经过半年的努力,她们的成绩逐步提高,期末考出了83分的成绩。
4、鼓励赏识,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赏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信。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同学发言的失误,纠正了部分学生嘲笑同学的不良习惯。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并虚心解答,做到诲人不倦。四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五是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善待学生的幼稚,尊重学生的人格。六是写评语,利用作业本与学生交流沟通,赞赏每一点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再附上几句祝福。通过老师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不断确认与肯定,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树立起来,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姜雪峰同学数学成绩一直在 20 分到30分之间徘徊,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表现消极,我采取以上方法不失时机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渐渐地,他的听课状态明显好转,作业的质量逐渐提高,期末取得了67分的成绩。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他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与保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习惯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课堂听课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敢问”,即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的习惯。五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思想的习惯,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现在,学生基本改变了过去乱接“话把”、思想溜号、懒于思考、作业应付、书写潦草等坏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针对学生学习被动、自主能力缺失、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习动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此,我耐心细致的讲解学习数学的目的、作用及方法,以激发学生“想学”、“想学好”的动机。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同学之间相互比赛,看谁做的题又多又快又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大多数同学具有了“我想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良好意识。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如,针对学生马虎、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我提出了“会,一定做对;对,一定书写规范”的要求,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观察、思考、归纳、应用”的学习要求。本学期初,我就和同学们确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期末统考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列全校首位,缩小与一中、xx中的差距,力争达到一中、xx中的平均水平。这些目标的提出,为同学们增强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3、研究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1)准备策略。每堂课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预测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想好评价和调控的方法。(2)实施策略。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我为自己提出了四个“确保”的要求,并落实到位。一确保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张驰有度,既紧张又和谐;二确保了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趣味性,既准确又生动:三确保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了提高;四确保了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乐趣。(3)评价策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观测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阶段性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4、改革课堂模式。9月—11月,我率先实施“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指导学生互帮、互学、互查、互测。每堂课至少利用5分钟,进行“当堂测试”,做到人人清、堂堂清。11月30日学校拉开了“学习杜郎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序幕,我在借鉴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摸索出“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小组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测试”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学生自信了。课堂上学生想说了、想做了、敢说了、敢做了,既不失农村孩子的朴实,又有城市孩子张扬的个性,“我努力,我能行”、“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等口号已逐渐植根于学生的心田;(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上彻底杜绝了学生睡觉的现象,一些在小学就放弃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动”起来,在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提高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3)课堂变了。课堂一改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状,课堂上动静相宜,自学时,静;讨论时,动;展示时,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开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文字、表格、图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灵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