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4-92802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8 13:04: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年制定)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同一名称不同性质的课程,应制定不同的大纲)前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 分:3学分(注:学分与课时的折算为1学分17课时)课 时:51课时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

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第6版 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国民收入核算;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三部门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LM-BP模型;第三部分,AD-AS模型;第四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五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中丰富生动的大量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案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本身课程特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重要模型,同时,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注重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第四,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套系统完善的习题册,配备研究生助教批改作业并上习题辅导课,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第五,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特点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宏观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国民经济在短期内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有哪些力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要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本章以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为主题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国民收入包括多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在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中普遍采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体系,运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来度量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虽然GDP 和GNP 是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福利水平。本章学习的关键是:掌握GDP、GNP、NNP、NI、PI、DPI、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等基本概念,明晰其相互关系,为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了解名义GDP和GDP的关系。了解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为什么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或总支出

三、用支出法核算GDP

四、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五大总量的关系

二、GDP与GNP的关系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

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失业的衡量 物价水平的衡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与GDP有关的总量有哪些? 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3.你对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从总需求角度阐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学习本章首先重点掌握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知道三部门和四部门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了解其他消费理论。

本章在讨论国民收入如何核算的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即收入与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波动是怎样决定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这一分析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第一,实际的国民总产出由总需求方面所确定;第二,只存在产品市

场;第三,短期分析。由此,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 =C+S+T+M。通过学习,弄清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假设前提存在什么差异;掌握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各种经济状态下的均衡收入如何决定,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外贸乘数怎样计算;了解其他消费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

参考书目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

2.曼昆.大卫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第六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

3.杰弗里·A·杰里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年;

5.Andrew Schotter.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 ……

执笔人: 年 月 审定人: 年 月 学院负责人: 年 月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3学 分

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

五、课程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亚历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_

六、开设系(部):经济管理系

七、先修课:微积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经济学知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本课程以传统的和当代的经济学已取得的成果依据,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显著的特点,注重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训练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5)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二章 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4课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3)理解掌握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4)了解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1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第三节 收入恒等式(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C+S。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C+S+T。(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本章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本章难点:支出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三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6课时)第一节 总支出构成及其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2)理解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了解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3)了解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乘数的定义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

(2)理解掌握三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和转移支付乘数

(3)理解四部门的进出口乘数

本章重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本章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四章 IS-LM模型(8课时)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了解实际利率与投资。

(2)理解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

第二节 IS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IS曲线及其推导。

(2)掌握IS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动机。(3)理解掌握流动偏好陷阱。(4)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函数。

(5)理解掌握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LM曲线的推导。

(2)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理解掌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重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IS-LM模型的运用(6课时)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理解掌握财政政策。

(3)理解掌握货币政策。(4)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凯 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理解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章难点: 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课时)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基本概念(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

(2)掌握汇率的基础知识。(3)了解汇率的决定理论模型。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IS-LM分析(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

(2)掌握BP曲线的移动。

(3)理解掌握IS-LM-BP模型的运用效果

第四节 开放经济和宏观政策(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一国的政策选择。

(2)理解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3)理解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重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 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难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第七章 AD-AS模型(8课时)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理解掌握由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3)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4)理解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和总供给函数。

(2)理解掌握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

(3)理解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2)理解掌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3)理解掌握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1课时)

基本要求:(1)了解1984-1994年的三次通货膨胀及其宏观调控。

(2)了解1997-1999年的通货紧缩及其宏观调控

(3)了解202_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控

本章重点: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本章难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八章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6课时)第一节 失业(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失业的定义与失业率的测量。

(2)理解失业的分类。(3)理解掌握失业的影响。

(4)理解掌握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5)理解掌握反失业的政策。

第二节 通货膨胀(2课时)

基本要求:(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其原因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理解掌握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重点:失业的分类,失业的影响,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反失业的政策,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难点: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原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第九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课时)第一节 经济周期(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2)理解经济周期的类型。(3)掌握经济周期的解释。

第二节 经济增长(4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关系。

(2)一般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

(3)理解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理解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重点: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难点: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教学方法】

板书为主和多媒体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练习相结合。课堂与课后时间比约为1:1。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经济原理,一般不予深究。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经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占20%;

2、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2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60%。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

2、博迪,《投资学》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年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

4、郭树华,《宏观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2_年

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_年

6、宋承先,《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

【有关说明】

由于本教学大纲是统一编写,各专业对于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水平、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标注※的内容课已有选择的取舍,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调整。

【后注】

执笔人:韩小刘 日期:202_年8月26日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考试大纲

(红色部分不考)

《宏观经济学》考试课:3学分,有计算题;2学分,没有计算题,其余内容一致。

第九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一、宏观经济学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二、储蓄、投资、政府预算与对外贸易 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一、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

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三、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一、两种常用的核算国民收入方法

二、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复习要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即投资储蓄恒等式,掌握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第十章

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第二节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乘数作用

一、投资乘数

二、政府购买乘数

三、税收乘数

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五、平衡预算乘数

六、税收随收入变动条件下的乘数

七、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复习要求: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乘数的含义以及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一、投资函数

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一、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二、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第四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复习要求:投资函数、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的推导、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均衡国名收入和利率是如何变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第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汇率和汇率制度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二节 引入对外贸易后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影响出口的因素和净出口函数

二、开放经济中均衡产出的决定和开放经济乘数 第三节 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率水平:净资本流出函数

二、国际收支平衡函数

三、国际收支平衡与BP曲线

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和失衡

一、经济的内外均衡和IS-LM-BP模型

二、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

复习要求:汇率及其标价、汇率的决定、净出口函数、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IS-LM-BP模型、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类型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基本类型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一、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二、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效应和财政政策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货币政策乘数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第五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国际传导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

二、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复习要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内在稳定器、货币政策及其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十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曲线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 第二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和劳动市场

二、劳动市场的均衡和总量生产函数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AD-AS模型和经济波动

一、AD-AS模型

二、用AD-AS模型说明经济波动

复习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需求冲击、供给冲击、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失业与奥肯法则

一、失业和失业的经济影响

二、奥肯法则

第四节 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二、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二、收入政策

复习要求: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率、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描述、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后果、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三、内生增长理论

第三节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一、促进资本积累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

二、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三、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四、制度创新

第四节 短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一、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类型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类型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复习要求:经济增长的含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类型特征与原因。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及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重点难点:国民收入的一些重要核算指标、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0.5学时 2.国内生产总值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总产出、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学时 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

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学时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6.名义GDP和实际GDP 0.5学时 名义GDP与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理论;乘数理论。

1.均衡产出 1学时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学时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学时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学时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5.乘数论 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学时 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1学时 8.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1学时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本章重点难点:IS 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分析。

1.投资的决定 1学时 实际利率与投资、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2.IS曲线 2学时 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移动。

3.利率的决定 1学时 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LM曲线 2学时 LM曲线及其推导、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移动。

5.IS-LM分析 1学时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学时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本章重点难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把宏观经济政策应用到实践中的分析。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学时 2.财政政策效果 2学时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挤出效应。3.货币政策的效果 2学时 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学时 5.经济政策目标 1学时 6.财政政策 2学时

财政的构成及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和斟酌使用、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7.货币政策 2学时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重点难点:需求曲线的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及原因;用AD—AS模型分析一些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

1.总需求曲线 0.5学时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0.5学时 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劳动市场。

3.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1学时 4.古典总供给曲线 1学时 5.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学时 6.常规总供给曲线 1学时 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学时 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重点难点:通货膨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

1.失业的描述 0.5学时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0.5学时 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学时 4.通货膨胀的描述 2学时 5.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学时 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学时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 线。

第七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绝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组织、倾销。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1学时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规模经济理论。2.国际贸易组织 1学时 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1学时 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4.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及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1学时 倾销的含义、国际贸易政策、外汇市场干预。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新古典增长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1学时 2.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3.新古典增长理论 2学时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稳态分析、储蓄率的增加、人口增长、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4.内生增长理论 2学时 5.乘数-加速数模型 1学时

四、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2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作业、课堂互动等;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本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宏观经济系学的基本理论。

六、教材与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关注的经济实际问题、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杨衍江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_年12月第二版。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

本课程的性质: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54节。考试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主线,介绍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熟悉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掌握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本课程适应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认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沿革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歧,使学生初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性质;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授课的框架结构。介绍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凯恩斯革命”及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GNP与GDP。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学习目标: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理解两部

I 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供求均衡方程式;掌握广义国民收入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国民收入核算有关的价格指数概念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奥肯定理的含义;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公式推导、乘数原理和财政政策“挤占效应”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与支出的环流模型

两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四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

二、衡量GNP的支出法

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用支出法衡量GNP方法的各项说明。

三、衡量GNP的部门法

部门法的概念、计算方式和表格说明。

四、衡量GNP的收入法

GNP与收入:广义GNP与狭义GNP,广义GNP的五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衡量GNP的收入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公式。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GNP(或GDP)消胀指数;CPI;PPI。

二、失业的统计

总人口的划分。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量。

三、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的基本含义。奥肯定理的应用。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消费

一、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概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经验结论与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跨期选择理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二、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投资、投资决策。MEC(资本的边际效率)和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加速原理。当代投资理论:企业固定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住宅投资的影响因素;存货投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II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G和T变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

第三章 总需求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基本内容和模型的前提和结论。掌握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熟悉IS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LM曲线的公式推导。理解IS-LM模型均衡点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支出线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线的公式及其经济含义。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解。宏观经济趋向均衡点的方式。

三、均衡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的“悖论”。

第二节 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一、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投资需求曲线:图形和投资函数的具体形式;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公式推导。IS曲线的特点。

二、LM曲线:金融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率传导机制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LM曲线的公式推导。LM曲线的特点。

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求解。

第三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

财政政策概说:概念、分类和主要的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和公式法。

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货币政策概说:货币政策的概念、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较;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

III 和公式法。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类型。“相机抉择”。

第四章 AD-AS模型: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和不同假设下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与特点。认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诠释。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预期、政府政策和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同供给假定下AD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是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AD-AS模型和宏观经济发短期均衡

一、AD-AS模型

模型的图示。均衡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理论说明。

二、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类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

三、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第五章 总供给理论

IV 学习目标:了解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倾斜原因的理论解释,掌握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同全信息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公式推导)和结论。熟悉菲利浦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和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分歧。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附加预期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浦斯曲线

一、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修正及其推导

二、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掌握哈罗德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模型的公式)和模型的结论。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V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

五、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类型划分。掌握职业搜寻理论、贝弗里奇曲线和实际工资刚性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解释。了解失业治理的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的理论和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费雪方程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熟悉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和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二、货币供给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VI

四、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的理论诠释

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及其互相矛盾性,认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基本分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掌握政策时滞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了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基本分歧,掌握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含义与分歧。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说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地位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四、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二、主动与被动——政策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相机抉择与固定规则

二、制订规则的困惑

VII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TOP